第一篇:1999广州市法院审理离婚(房改房)、劳动争议、损害赔偿三类案件研讨会综述[精选]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 《广州市法院审理离婚(房改房)、劳动争议、损害赔偿 三类案件研讨会综述》的通知
穗中法发[1999]49号
各基层法院、本院民事审判庭:
现将《广州市法院审理离婚(房改房)、劳动争议、损害赔偿三类案件研讨会综述》印发给你们,仅供在审判实践中参考、实践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中院。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广州市法院审理离婚(房改房)、劳动争议、损害赔偿 三类案件研讨会综述
为了深入开展“审判质量年”活动,研究审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办案质量,市中院于1999年5月6日至7日在广州法官培训中心召开了由市中院及各基层法院主管民事院长、民庭庭长参加的,审理离婚(房改房)、劳动争议、损害赔偿三类案件研讨会。现将研讨会比较集中的意见综述如下:
一、关于离婚案件中房改房的处理问题
本综述所指的房改房是指干部、职工按房改政策的规定,以标准价或者成本价向单位购买公房所取得的房屋。房改房所有权取得以领取房屋所有权证为准。房管部门发给购房人的房屋所有权证由原产权单位保管的,应认定购房人已取得所有权。在诉讼中当事人才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的,可按取得所有权处理。虽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交付 购房款,但房管部门尚未发出房屋所有权证,仍应认定未取得所有权,可只处理房屋使用权。
(一)房改房所有权性质的认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改房,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夫妻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一方或双方名义购买的;
2一方婚前购买,婚后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经过8年的;
3、以婚前各自购买的房改房婚后调换成一套的;
4、一方婚前以标准价购买,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补交标准价与成本价差额的(原交付的标准价款为一方婚前财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改房,认定为原购房人婚前个人财产,但有上款第2项规定的情形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1、一方婚前购买的;
2、一方婚前以分期付款形式购买,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继续付款的(婚后所付款项为夫妻共同财产);
3、一方婚前购买,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装修的(装修部分为夫妻共同财产,可酌情按8年使用年限折旧)。
(二)房改房所有权的处理原则
1、夫妻共同所有的房改房,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原则分割。双方对房改房的处理达成协议的,可按协议处理。
2、若一方另有自有房屋的,可判房改房归另一方所有;若夫妻有两套以上共有房屋(也括商品房、继承或受赠的房屋)的,可判房改房归一方所有。
夫妻共同所有的房改房归一方所有,占有产权一方应给予另一方经济补偿,补偿办法:按省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房改购买房、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处理。
若当事人不愿交纳评估费用或不同意按评估结果补偿的,可判产权共有。
3、双方经济条件基本相同且同意竞价的,可采取竞 价形式解决。
4、婚后以夫妻财产装修的,占有产权一方亦应就装修部分酌情给予另一方经济补偿(按8年使用年限折旧)。
(三)房改房使用权的处理原则
1、双方均占有产权的房改房,可按分割的产权、房屋结构等来划分使用权。如一方另有房屋居住的,房改房可归另一方使用;如双方均无其他房屋居住而又不宜划分使用权的,可依照顾残疾或生活困难的一方、照顾扶养子女的一方、男女双方在同等条件下照顾女方的原则将房屋判归一方使用;使用一方应按房屋面积的1/2以当地成本租金标准向对方支付房屋使用金。
2、属一方婚前所有的房改房,另一方应迁出,但另一方确无房屋迁出的,可判暂住该屋的部分或全部,暂住期一般不超过2年,暂住期间应按暂住面积以当地成本租金标准支付房屋使用金。
3、夫妻共有的房改房产权归一方所有,另一方确需在原房改房暂住的,可判暂住,暂住期一般不超过2年。暂住面积未超过1/2产权面积的,可判产权人在暂住人迁出时给付经济补偿款,暂住人在暂住期间免交房屋使用金(经济补偿款利息与房屋使用金相抵);如暂住面积超过1/2产权面积的,超出部分应按当地成本租金标准支付房屋使用金。
二、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问题
(一)管辖
因劳动争议不服仲裁裁决而提起的民事诉讼,原则上由劳动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受理
1、劳动争议案件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称仲裁委)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当事人因劳动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告知当事人向仲裁委申请仲裁。仲裁委不予受理,一方当事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但仲裁委以不属于劳动争议范围而以书面通知决定不予受理,一方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经审查也认为不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应作为其他民事案件受理。
2、凡不属《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主体,如公民个人、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经济组织或其他非依法成立的组织机构在雇佣劳动中与雇员发生劳务报酬、伤亡事故等争议,由于不属《劳动法》及相关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仲 裁范围,一方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符合起诉条件 的,人民法院应作为民事案件予以受理。
3、境外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未经批准在境内擅自用工而发生劳务报酬、伤亡事故等争议,由于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一方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作为其他民事案件予以受理。
4、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发现原告对仲裁裁决无异议,起诉请求属于其他民事权益争议的,应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驳回劳动争议起诉;如部分内容涉及其他民事权益争议的,对劳动争议部分应继续审理,并告知当事人对其他民事权益部分另行起诉;如发现本案不属于劳动争议,而是其他民事权益纠纷,可作为一般民事案件继续审理。
5、当事人因不服劳动争议裁决提起诉讼,诉讼请求超出仲裁请求范围的,如增加独立的劳动权益主张,应告知当事人另行申请仲裁;如增加的劳动权益主张与原仲裁有依附性、相关性、不可分的,可予合并审理。
(三)诉讼主体的确定
劳动争议的诉讼主体是《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一般依劳动合同来确定。
1、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被撤销或者歇业(视同歇业)的,若未依法成立清算组织,以其主管部门、开办者或投资者为当事人。
2、个人、合伙组织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劳动争议的,如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仍在经营的,以该集体企业为当事人;如该集体企业已歇业的,以实际经营者和该集体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3、个人、合伙组织或私营企业承包集体企业(该集体企业为发包人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劳动争议的,按下列情形处理:
承包人与发包人有隶属关系(即企业内部承包,包括因承包而被发包人聘为职工的情形),发包人为当事人;
外部承包的,承包人与发包人为共同当事人。
(四)其他问题
1、因没有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予准许,并按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处理。如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后,没有依法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续订劳动合同的情形外,应视为双方延续原 劳动合同,其权利义务的内容按原劳动合同约定处理。一方要求终止劳动关系的,应予准许,但应提前三十天通知,并按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处理。
3、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应支付50%额外经济补偿金,如果用人单位已给付部分的,应以未给付部分计算50%额外经济补偿金。
4、劳动合同约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的,用人单位请求劳动者赔偿,可予支持,但属于用人单位转移经营风险的除外。
5、离退休人员受聘其他单位后,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的,应由聘用单位承担其工伤待遇。
6、用人单位违法或违约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应予准许,用人单位应赔偿劳动者停工期间的工资收入等损失;但在仲裁或诉讼期间,原劳动合同约定期限已届满,可按解除劳动合同处理,用人单位除应赔偿劳动者停工期间至劳动合同期满的工资收入损失外,还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7、用人单位持续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应从拖欠工资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用人单位断续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应分别计算仲裁时效,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8、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服从仲裁裁决,对方不服仲裁裁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应支持的,人民法院在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的同 时,应将符合法律规定的仲裁裁决内容予以确认。
9、劳动争议中劳动者人数众多,而仲裁委作为一案仲裁,用人单位对涉及部分劳动者的仲裁裁决内容不服起诉的,不属必要的共同诉讼,不必追加其他劳动者为当事人。
11、因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含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 费)发生的争议,用人单位应提供劳动者原工资证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出的工资标准予以否认,又不能提出相应的证据证明的,可以劳动者的主张为依据。但劳动者主张显属不合理,而用人单位也无法举证的,可参照当地同行业的职工平均收入酌定。
12、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劳动者人数众多的,劳动者在仲裁裁决后至起诉前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且提供一定的担保的,人民法院应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三、关于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问题
(一)起诉和受理
1、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的,死者的继承人及受死老生前扶养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上述人员部分没有起诉的,应追加为当事人。
2、侵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符合起诉条件的 应予受理。
3、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之后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提起刑事自诉,如人民法院已受理,应当裁定中止民事诉讼,待刑事诉讼审结后,分别不同情况处理,对在刑事诉讼中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恢复民事诉讼;对民事诉讼请求已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作出判决的,应当裁定终结诉讼。
4、公民之间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如果公安机关正在处理之中,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对已受理的案件,应中止审理;公安机关处理后,当事人仅就赔 偿问题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予受理。
5、对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责任或技术原因造成患者伤害或死亡的案件,必须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后,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
6、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已经人民法院调解或判决结案的,调解书或判决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受害人确因同一侵权行为引发新的疾病,向人民法院起诉,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予受理。
(二)诉讼主体和赔偿主体:
1、两人以上共同实施了侵害他人的危险行为,如无法确定损害后果是由谁的行为造成的,可根据过错推定原 则,推定各行为人为共同侵权人,列为共同被告并承担连带责任。
2、受害人明确表示免除共同侵权人中部分侵权人的赔偿责任,仅起诉其他侵权人的,法院应追加部分侵权人为共同被告,但可免除其赔偿责任,并扣减相应的赔偿款项,而其他侵权人之间对剩余的赔偿款项仍应互负连带责任。
3、雇员在履行雇佣合同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列雇主为被告,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4、义务帮工人员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可列义务帮工人员和受益人为被告。
义务帮工人员在从事帮工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受益人应列为被告,并给予义务帮工人适当的补偿。
义务帮工人员是指无偿为他人提供劳动的人员。
5、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列被监护人和监护人为共同被告,由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6、由于车辆异动不办理过户手续、挂靠登记、承包经营、分期付款购买或者租用、借用车辆等原因产生的机动车的实际支配人与机动车的所有人不一致时,《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机动车所有人的各类责任(垫付责任或者赔偿责任)由机动车所有人和实际支配人连带承担。
机动车实际支配人与驾驶人为同一人时,仍按《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处理,即实际支配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承担垫负责任。
本条所称的机动车所有人是指车辆管理机关入户注册登记的单位或者个人。实际支配人是指车辆异动中的承买人(发生多手交易的,为最后一次买卖关系的承买人)、挂靠人、承包经营人、实行分期付款而未办理过户手续的 承买人或者车辆的租用人、借用人。
8、经审查确属被盗抢车辆在盗抢期同发生的交通事故,车辆所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车辆所有人有过错的除外。
9、车辆在交付保管、维修期间,车辆保管人、维修人使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由保管人、维修人承担《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的责任(垫付责任或者赔偿责任)。车辆在保管、维修期间被盗抢而发生交通事故的,保管人、维修人的责任适用第8条。
10、已报废车辆买卖后发生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列买卖双方为共同被告,由买方承担赔偿责任,卖方承担连带责任。
11、因道路交通事故对有偿乘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依客运合同法律关系向承运人一方提起违约损害赔偿诉讼,也可以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向事故责任人提起诉讼。
(三)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
1、因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赔偿案件,应按事故发生时省公安厅发布的赔偿计算标准计算赔偿数额。
2、确因侵权行为引起其他疾病的复发而产生的医疗费用,应当根据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或法医的鉴定意见,予以适当赔偿。
3、根据伤情需要对伤者作出分期治疗的,对结案后继续治疗所需医疗费,可根据县级以上人民医院的意见一次性付清,也可告知当事人以后另行起诉。
4、对退休后接受返聘的受害人,其误工费按返聘后从事工作的实际收入数额计算,如收入高于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三倍计算。
对被侵权人从事本职工作以外其他工作应当获得的报酬,不予赔偿。
5、受害人主要从事家务,没有劳动收入的,可以适当予以赔偿。
6、对一般伤残者的护理期限以结案前的住院期间为限 ;对重度伤残留有严重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应赔偿其将来的护理费,赔偿年限为20年。5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最低不少于10年;70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7、被扶养人生活费按照侵权行为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给予全额赔偿。
8、受害人对伤害后果负次要责任的,受善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人民法院可予支持。受害人已死亡的,给付死亡补偿费之后不需再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9、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一般在人民币五万元以下,特殊案件除外。
10、对受损财物的价格应由法定的价格评估部门进行评估。对已投保的财产,保险公司定价与价格评估部门定价不同的,应采用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部门作出的评估结果。
11、企业法人等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保险法规规定对单位职工或者其子女部分医疗费用等予以报销,不能抵销侵权人的赔偿责任。
第二篇:全国各地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指导意见
全国各地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指导意见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3-08 18:05评论:6
以下是王荣律师收集到的最高人民法院和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及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或人事争议案件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点击标题可查阅具体内容。但是,各位在办理具体案件时,请以正式的文件为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或者答复意见------------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2006)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
3、最高人民法院就《劳动争议案件解释(二)》答记者问(2006)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2004)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2004)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解释(2003)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3)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伤认定法律适用的请示的答复(2000)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2000)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1998)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行社会保险的企业破产后各种社会保险统筹费用应缴纳至何时的批复(1996)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复议仲裁决定书可否作为执行依据问题的批复(1996)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能否适用先予执行的函(1994)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受理问题的通知(1993)
15、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劳动争议部分)(1993)
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集体企业退休职工为追索退休金而提起的诉讼应否受理问题的复函(1993)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青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与傅元宗劳动争议案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复函(1991)
18、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函》的答复(1989)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诉讼当事人问题的批复(1988)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工伤概不负责”是否有效的批复(1988)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问题的批复(1988)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的有关问题的批复(198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院的指导意见------------
1、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03)
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涉及出租汽车司机的劳动合同及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意见(2001)
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受理问题的通知(1996)
4、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
5、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座谈纪要(2006)
6、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意见(2005)
7、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8、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补缴社会保险费应否受理的批复(2004)
9、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2002)
10、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大力支持追收社会保险基金工作的通知(2001)
11、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综述(2001)
12、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劳动争议)(2003)
13、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2005)
14、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4)
15、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江苏省劳动仲裁案件研讨会纪要》(2006)
16、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保障监察、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05)
17、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
18、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2004)
19、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
20、江西省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劳动争议部分)(2004)
21、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实务研讨会会议纪要(2003)
22、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邮政电信部门和与之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签定的委托代办协议性质认定问题的答复(2005)
23、山东省济南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座谈会会议纪要(2005)
24、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劳动争议的部分)(2005)
25、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劳动厅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
26、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1998)
27、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讨论纪要(1998)
28、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意见(1996)
29、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2004)
30、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追索劳动报酬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
31、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2004)
32、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疑难问题讨论纪要(2001)
33、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2005)
34、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指导意见(2004)
35、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劳动局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有关问题处理的座谈纪要(1999)
36、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劳动仲裁案件研讨会纪要》(2007)
第三篇: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内部标准
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内部标准
2009-06-18 14:56:22|分类: 实用法律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为规范审理婚姻案件,统一办案标准,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制定本处
理意见。
一、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是否准予离婚的标准
(一)夫妻感情尚未破裂,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
1、第一次起诉离婚,被告表示不同意离婚,没有原则性矛盾,夫妻感情尚未完全破裂的;
2、正在下岗待业的职工,对方因另一方下岗,经济困难第一次起诉离婚的。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5、一方被宣告失踪的;
6、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的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7、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8、婚前隐瞒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9、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10、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11、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12、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
13、一方与他人通奸、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
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14、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15、被诉方经本院依法传唤无故不到庭,且没有提出书面答辩意见,经依法缺席开庭审理,请求方离婚态度坚决,可以判决离婚。
(三)有关离婚案件的特别规定
1、有关军婚的规定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2)如果是现役军人一方向非军人一方提出离婚,或者双方都是现役军人的离婚纠纷,则应按一般规定处理。
2、不予受理的情况
(1)判决驳回离婚诉讼请求和调解和好以及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二、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4、未到法定婚龄的。
(二)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
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三、离婚后子女抚养及抚养费的给付问题
(一)抚养费的归属问题
1、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2、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的,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3、父母双方协商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4、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5)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
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6)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7)离婚时,服刑或者患病一方愿意抚养子女,且其父母愿意代养,另一方也同意的,可以准许,但该子女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求该子女的意见;
(8)父母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
(9)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前,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未表示反对,并与该子女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离婚后,应由双方负担子女的抚养费;夫或妻一方
收养的子女,对方始终反对的,离婚后,应由收养方抚养该子女。
(二)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另行起诉。
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三)离婚后子女抚养费问题
1、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2、抚养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3、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养费。
4、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养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
5、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
6、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
7、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仍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
(1)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的;
(2)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
8、父母离婚时关于子女抚养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子女要求抚养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
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
(1)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四、离婚后对子女的探视权问题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五、离婚时对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
(一)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
1、夫妻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资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4)知识产权的收益;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① 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②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③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④ 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房屋权属证书登记在一方名下的房屋;
⑤ 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① 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
② 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
③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个人财产因物质形态变化所得财产,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为个人财产;
④ 复婚、再婚前的财产符合《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为个人财产;
⑤ 房屋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且房屋权属证书登记在一方名下,为个人婚前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共同支付按揭贷款的,离婚时,由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返还对方相当于已付按揭贷款一半的款项,并计同期银行存款利息。
(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一般原则
1、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2、夫妻以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
3、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财产时,各自分别管理、使用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所分财产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
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4、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具体处理时应考虑财产来源、数量等情况合理分割。各自出资购置、各自使用的财
物,原则上归各自所有。
5、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
前款所称年平均值,是指将发放到军人名下的上述费用总额按具体年限均分得出的数额。其具体年限为人均寿命七十岁与军人入伍时实际年龄的差额。
6、夫妻双方分割共同财产中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时,协商不成或者按市价分配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
分配。
(三)分割财产时,如何处理在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组织等中的出资问题
1、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的,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出资额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该股东的配偶,过半数股东同意、其他股东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2)夫妻双方就出资额转让份额和转让价格等事项协商一致后,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但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转让出资所得财产进行分割。
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视为其同意转让,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用于证明前款规定的过半数股东同意的证据,可以是股东会决议,也可以是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的股东的书面声明材料。
2、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另一方不是该企业合伙人的,当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其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全
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对方时,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2)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行使优先受让权的,可以对转让所得的财产进行分割;
(3)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受让权,但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退还部分财产份额的,可以对退还的财产进行分割;
(4)其他合伙人既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受让权,又不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退还部分财产份额的,视为全体合伙人同意转让,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3、夫妻以一方名义投资设立独资企业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该独资企业中的共同财产时,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一方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取得企业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2)双方均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在双方竞价基础上,由取得企业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3)双方均不愿意经营该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四)如何处理房屋所有权归属问题
1、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2)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3)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
2、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
当事人就前款规定的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关于离婚后公房承租权的处理
1、夫妻共同居住的公房,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
(1)婚前由一方承租的公房,婚姻关系存续5年以上的;
(2)婚前一方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离婚时,双方均为本单位职工的;
(3)一方婚前借款投资建房取得的公房承租权,婚后夫妻共同偿还借款的;
(4)婚后一方或双方申请取得公房承租权的;
(5)婚前一方承租的公房,婚后因该承租房屋拆迁而取得房屋承租权的;
(6)夫妻双方单位投资联建或联合购置的共有房屋的;
(7)一方将其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交回本单位或交给另一方单位后,另一方单位另给调换房屋的:
(8)婚前双方均租有公房,婚后合并调换房屋的;
(9)其他应当认定为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情形。
离婚时,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如其面积较大能够隔开分室居住使用的,可由双方分别租住;对可以另调房屋分别租住或承租方给另一方解决住房的,可予准许。
2、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问题的处理
(1)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的,离婚后原则上应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2)离婚后确实无房居住,自行解决住房确有困难的,可以调解或判决无承租权一方暂时居住,暂住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暂住期间,暂住方应交纳与房屋租金等额的使
用费及其他必要费用;
(3)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而另行租房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如承租公房一方有负担能力,应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
3、关于调整和变更单位自管房屋租凭关系问题的处理
人民法院在调整和变更单位自管房屋(包括单位委托房地产管理部门代管的房屋)的租赁关系时,应征求自管房单位的意见。经调解或判决变更房屋租赁关系的,承租人应
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房屋变更登记手续。
六、离婚时债务的清偿问题
(一)下列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1、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欠债务;
2、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夫妻双方共同经营所欠的债务以及一方从事经营,其收入主要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所欠的债务为共同债务;
3、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因家庭析产所分得的债务;
4、夫妻一方受另一方虐待,无法共同生活而离家出走,出走方为日常生活所需开支及治疗疾病、抚养子女等所欠债务。
(二)下列债务属于个人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三)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四)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五)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
一方就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后,基于离婚协议或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向另一方主张追偿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六)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七、离婚时的过错赔偿问题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二)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
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1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赔偿请求,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
1年内另行起诉;
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
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
八、离婚时经济赔偿问题
(一)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生活困难:
1、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的;
2、离婚后没有住处的。
http://blog.163.com/anzhi_23/blog/static/***5622429/
第四篇:全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研讨会纪要
全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研讨会纪要
(2005)第1号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2005.09.26
为了统一本市法院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时的法律适用同,增强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提高效率,今年6月24日市中院召开了全市各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和部分人民法庭庭长参加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应邀派员出席会议并指导。与会同志就当前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现纪要如下:
一、程序问题1、2004年5月1日之后至国家统一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前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案机动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才责任险的,第三者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起诉时,应当将相应的保险公司列为案件被告。第三者及相关赔偿权利人坚持不起诉保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准许。第三者是指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但不包括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
2、同一道路交通事故中有多名受害人,其中部分受害人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其他未起诉的受害人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在案件开庭前申请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其以原告身份参加诉讼。其他未起诉的受害人及其相关赔偿权利人在案件开庭后申请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可以另行起诉。
3、涉案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人与所有权人不同一,赔偿权利
人未起诉投保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准许。
4、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残,伤残人员的被抚养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5、道路交通事故构成共同侵权同,其中部分共同侵权人身份明确,赔偿权利人以此身份明确的部分共同侵权人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且不必追加其他身份不明的共同侵权人参加诉讼。
6、道路交通事故中身份明确的侵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又无人受遗赠,但留有遗产的,赔偿权利人可以侵权人遗产的最终所有人为被告提起诉讼。侵权人遗产的最终所有人在接受侵权人遗产的范围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7、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事故肇事人弃车逃逸,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查并公告,无法找到交通肇事逃逸人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受害人的要求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赔偿权利人以此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列明的“„„车驾驶员”、“无名氏”为被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8、人民法院认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不准确,书面征求作出事故认定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上级部门的意见,有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书面征求意见的函件之日起15天内未作出书面回复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二、实体问题9、2004年5月1日之后至国家统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前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案机动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
任险的,保险公司应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关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10、2004年5月1日之后至国家统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前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案机动车已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权利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条直接要求保险人承担民事责任时,保险人得行使被保险人的抗辩权,保险人因被保险人在侵权法律关系中的减责或免责事由减轻或免除责任。除法定减责名免责事由外,保险人不因与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 中约定的事由而对赔偿权利人减轻或免除责任。
11、2004年5月1日之后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赔偿权利人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直接要求保险人承担民事责任时,关于赔偿权利人应得人身赔偿的范围和标准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2、涉案机动车为两台或两台以上,全部或部分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且被保险人之间互负侵权连带责任的,保险人之间在保险限额内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3、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依扶养人身份状况,适用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标准。被扶养人有数人且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居民的,对于各被扶养人所得“被扶养人生活费”,按各自的身份状况适用相应标准;对于赔偿义务人应支付的“年赔偿总额”,依城镇居民标准计算。
14、本市两级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需要确定受诉法院所在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等标准时,均适用省高院转发的省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统
计数据。
15、被盗抢机动车所有人或者实际支配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被盗抢证明,应当是被盗抢案件发生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
16、当事人提供下列证据之一的,可以认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深圳市城镇居住一年以上:
(一)两张以上时间相继且其中一张尚在有效期内的深圳市暂住证;
(二)深圳市居住地公安机关派出所出具的书面证明;
(三)深圳市居住地居民委员会出具书面证明且有相应房屋租赁登记手续证明材料的;
(四)受害人为产权人的深圳市城镇房屋产权证明文件且实际入住此房一年以上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其他可以证明受害人已在深圳市城镇居住一年以上的证据。
17、当事人提供下列证据之一的,可以认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在深圳市有固定收入;
(一)与深圳市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工资领取证明文件;
(二)受害人在深圳市从事合法经营的登记文件及相应的纳税证明文件;
第五篇: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规程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两级法院劳动争议审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审判质量和效率,全面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公正、高效、便捷、稳妥处理劳资纠纷,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经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本院有关规程的要求,结合我市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市法院的立案部门、执行部门、劳动争议审判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协调与配合;负责劳动争议立案、审理和执行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必须强化职责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本规定,确保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审判、执行工作顺畅、有序、公正、高效运行。
第三条
基层法院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符合速裁条件的,应适用速裁机制,高效、便捷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第二章
一审审理 第一节
立
案
第四条
立案部门收到劳动者的起诉材料,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场登记立案。重大案件、群体性案件应当在立案时分别报送立案和审判的分管院长。
各基层法院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节假日立案、预约立案和异地立案,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便利。
第五条
为方便劳动争议案件的识别和统计,劳动争议案件应在案号上加以注明。注明方式为在审理单位后加“(劳)”,即劳动争议案件案号为“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法院(20××)深×法民×(劳)初字第××号”。
第六条
劳动者起诉或上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不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审结时,由败诉方负担。劳动者败诉的,人民法院依劳动者申请可依法对应由劳动者负担的诉讼费予以减免。
第七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的劳动争议达成了明确的协议,后因款项
时送达《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劳动争议案件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等。
对于未委托律师为代理人的劳动者,立案部门应加强对其的举证指引和诉讼指引,对举证通知书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第十条
立案部门应当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的规定确定劳动争议或人事争议案件的案由。案由包括劳动合同纠纷(具体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纠纷、集体劳动合同纠纷、劳务派遣合同纠纷、非全日制用工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社会保险纠纷(具体包括养老金纠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医疗费医疗保险待遇纠纷、生育保险待遇纠纷、失业保险待遇纠纷),福利待遇纠纷,人事争议(具体包括辞职争议、辞退争议、聘任聘用合同争议)。《民事案由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按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当事人争议确定案件案由,如非因工伤亡抚恤待遇纠纷、非法用工纠纷、非法用工伤亡赔偿纠纷。
第十一条
立案人员在立案时应当注意识别系列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双方均起诉等情形,以防止出现重复立案情况,便于合理排期。
第十二条
立案部门应当于立案后次日将案件移送分案,分案部门按审判流程管理相关规定,优先于其他案件排定合议庭或主审法官。
跟案助理或书记员应在案件发送至本人名下后2日内签收案卷。
第二节
庭前准备
第十三条
法官助理或书记员签收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完成送达及告知工作。
对被告送达诉讼文书原则上采取一次性送达方式。送达文书包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原告起诉时提交的立案证据(复印件)、证据目录及《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劳动争议案件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等。
第十四条
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交的证据,法官助理或书记员应在庭前及时送达原告,重大疑难案件或证据较多的案件可安排庭前证据交换。
第十五条
加强劳动争议案件的庭前调解。法官助理可根据法官委托,主持庭前调解。
第三节
庭审及裁判
第十六条
庭审调查时,主审法官应当按照中院劳动争议法律文书样式列明的事实要素查明案件相关事实。
对于举证能力较弱的劳动者应当加强诉讼指导,并可对劳动者的举证期限酌定从宽。法院在必要时应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轻易以劳动者证据不足或举证期限届满而驳回其诉讼请求。
第十七条
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进行调解和裁判。
第十八条
劳动者未出庭参加诉讼的,法院必须核实劳动者是否存在不能到庭的正当理由,不能简单作出按撤诉处理的裁定或仅因劳动者不到庭而作出不利于劳动者的缺席判决。劳动者在开庭后三个工作日内未举证证明不能到庭正当理由的除外。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但是应当提供担保。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的,应当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劳动者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二十条
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期间,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且准备或正在对资产进行藏匿、转移或变卖的,法院可根据劳动者的申请或依职权及时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对于申请诉讼财产保全的劳动者,如确因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财产担保的,法院可减轻或免除劳动者的担保义务,确有必要的可由劳动者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二十一条
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主审法官应当于立案次日起三十日内审结。
第二十二条
劳动争议案件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宣判率不得低于30%。
第二十三条
劳动争议案件定期宣判的,定期宣判一般在开庭之次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四条
裁定书、判决书、调解书须经主审法官审核无误后方能送达。
5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有关司法建议。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未尽事宜,按各院审判流程管理规程及相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七条
举证通知书、裁判文书的制作可参照市中院劳动争议审判庭设计的样式。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与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不一致的,以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为准。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本院过去的规定与本规程相抵触的,不再适用。
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施行后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有冲突的,由相关业务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报本院审判委员会进行修订。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的修改说明
根据我院《审判执行流程管理规程》修订意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调整情况,结合我市劳动争议审判实际,对《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进行了简要修订。修订稿中有下划线的部门为修改内容,具体修订情况说明如下:
1、第一条属于文字表述方面的修改。
2、第二条是基于我院立案部门职能调整和劳动争议审判部门名称更改以及文字表述简练需要而进行的修改。
3、第三条增加了速裁的相关规定。
4、第四、八、九、十、二十七、三十条仅是基于立案部门职能调整进行的修改。
5、第十二条是基于分案职能由立案庭调整至审管办和审判权运行改革后由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二次分配的需要进行的修改。
6、第十三条是基于由以前统一送达更改为跟案法官助理负责送达而进行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