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份青海湖一个人的骑行

时间:2019-05-15 04: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3月份青海湖一个人的骑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3月份青海湖一个人的骑行》。

第一篇:2014年3月份青海湖一个人的骑行

在本科生毕业之前,想着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我出发了....因为挺喜欢骑行的,所以就选择了骑行旅游,刚开始想6月份去骑行川藏的,但考虑了经济因素(据说骑行川藏一个月1万元左右)、时间、体力等,最终把川藏骑行搁置。想了挺多地方的,最终选定青海湖。

一开始都在搜索骑行青海湖攻略,认真的看了,读了,借了别人的山地车,开始10-20公里的适应性骑行。然后,就是准备骑行装备,因为以前只是喜欢骑车确没有车和骑行装备之类的。先买了高原红景天,在出发前一个星期开始吃上,然后,等着冲锋衣、骑行裤、登山鞋、墨镜、魔术巾、口罩、厚围巾等等都准备齐全后,开始准备了感冒药,肠胃药,活络油之类的药品。等这些东西都弄齐全后,有个好朋友听说了我要去青海,就过来和我说不要去,那里很冷的,夜间达到零下好几度等等,他说过几天他也要出去旅游,去海南环岛骑行之类会比青海湖好。但我问他具体什么时候,确不确定去之类的,他说过几天才知道。说实话当时有犹豫,因为要一个人去,有点小小担心,即使向来胆大的我。后来,越来越多朋友来劝我,我知道我再不走,就可能将这次旅游放弃了,所以我买了票毅然走了(当时就有点像逃出去的感觉)......坐上了3月13日中午13:45福州开往西安的火车,卧铺中铺365元,在火车上坐了3个小时就有师兄,老师打电话过来,要做点事什么的,但我在火车上,也就不管其他的了,就走吧。火车上,度过一夜14日早上8点半左右起床,火车已经进入河南了。从来未出过南方,第一次到北方,看到一路的平原,相对于南方的丘陵,真是不同啊。

1、都是小麦,像韭菜...因为下过雪,据旅途的一位大姐说肯定丰收。

2、在火车上。3、3月14日下午16:20左右抵达西安,晚上20:16分的火车往西宁西。

4、因为中间有挺长的休息等车时间,所以,我出了火车站,坐上公交,前往西安大雁塔。大雁塔现在就是一个公园,感觉一般。在19:00左右已经返回西安,居然要排队进入车站,西安作为西北门户,人真多。5、15日早上8点左右抵达西宁西,这个时期的西宁早上太阳7点左右才能看到点影,8点左右才整个钻出地方。晚上19:45太阳才下山,天才完全暗下来。

6、在西宁西火车站旁边有个临时的汽车站,直接买票坐上往骑行起点西海镇的汽车。2个小时的车程,到达西海镇。

7、在汽车上可以开始欣赏别样风景---青藏高原。

8、抵到西海镇…..租了捷安特770的山地车,本来70元/天,和老板说淡季60元/天,老板就答应了,老板人很好,还给介绍了家庭宾馆30元/天。家庭宾馆就是人家家里,因为在旅游景区周围就安放了架子床,可以住几个人的一间,洗澡之类的设施都可以用。

9、青海湖作为旅游景区,其周边住宿和吃饭设施基本完善,几乎赶上沿海的旅游景区。15日在西海镇休息,顺便逛了逛西海镇。它是我国著名原子城,是早期研制原子弹的地方。

骑行注意事项(本人心得):

a、青海湖昼夜温差大,早晚注意保暖,早上骑车比较冷,伴随一点小冻手指冻脚趾,问题不大,但要注意。有风的话会比较吃力。

b、饿不饿带干粮,冷不冷带衣裳。干粮可以带点辣的东西,刺激下自己,防止骑行麻木。

c、上坡推车不是错,不要怕老是下车,稳稳的来。不要边骑车边拍照片(非常重要)。

d、尽量早的出发,早的到达每日目的地。

e、国道上的骑行要注意车辆,非常多的大货车。............安全第一!10、16日早上7点左右就洗漱好了,开始了骑行,挺激动的…..11、环青海湖骑行,开始的一段路就是考验,是一段6公里左右的上坡,坚持就是胜利,非常值得。

环湖骑行的历程要自己亲身去体会,那段记忆非常的珍贵。那几天环湖骑行就我一个人,我应该是2014年最早到青海湖环湖骑行的。骑行的细节和一般的环湖骑行攻略上的几乎相同,有3、4、5天三种骑行方式,大家可以参考。我因为有过1个多星期的适应性骑行,所以选择的是3天的。第二天住宿费是40元,第三天住宿费35元,因为淡季价格便宜了一倍不止。

以下就是青海湖3月份的美景。

3月19日晚上坐上火车,离开魅力青海湖,20日早上8点到西安火车站。坐上游5公交车到华清池6元。

从华清池来了一段古文化欣赏......华清池门票110元,学生票60元。

贵妃池(又称莲花池)

景区内景

雕像(唐玄宗和杨贵妃)

雕像(杨贵妃)

在华清池参观完出来11点,坐上公交到秦兵马俑3元。兵马俑门票150元,学生票75元。

结束一天的旅游,从兵马俑回到西安火车站已经16::00左右了,从西安回福州的火车票是17:25的火车,等了一个小时后,坐上了火车。在火车上遇见一位陕西宝鸡市的一位姑娘,来福州找她读研的男朋友,聊了一路,时间过得挺快的。

第二篇:一个人骑行川藏线的岁月

一个人骑行在川藏线上的岁月(1)

07年的上海,注定是个难忘的一年。我已经在这座城市工作了整整两年,而从事的职业就是整天和电脑打交道的IT青年。也许天生就是个好动不安分的人,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已经坐了整整两年。这不是我想要的,曾经的理想似乎离我那么遥远。我想改变这样的生活,但又显得焦躁不安。想四处发泄,又怕影响社会治安,总之这两年过的日子就一句话:“活的很失败”。

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悲剧。我不想悲剧,不想一抬头就能望到后半辈子路的尽头。在一次次思想斗争后我决定开始一次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中找回最初的梦想。这最初的梦想就是一直想做却被世俗捆绑而未能实现的愿望——旅行。一次漫长而又艰辛的旅行。

318国道是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也是全国里程最长道路最险的国道,选择这条路作为一次漫长而又艰辛的旅行实在合适不过了。在抵达天府之国成都后便跃跃欲试决定从这里出发,而选择的交通工具就是一部单车,本来是想做火车去的,没办法谁叫咱一开始就把这次旅行定性为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呢。

停留在成都前我常住在国际青年旅馆,这种性质的旅馆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都有,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旅馆有单间、双人间、多人间、甚至N多间。我住的就是N多间,十几平米大的房间摆满了10个床位。一天就20大洋。除了住宿便宜,还可以自助做饭、洗衣、上网、查询旅游信息。当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这里能够和世界各地的驴友交流旅途中的心得体会,如果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结伴旅行。

我住的房间在3楼,屋子是完全封闭式的,没有窗户,10个人住在里面感觉有点闷躁。不过和我10年前流浪时住的下水道比,那是相当的豪华了。这里每天都有人离开,也有新人进来。住在我床下的一位长发兄据说已经待了一个月了,前两天又来了一个刚从西藏回来的朋友,不过这人似乎挺拽的,一说起他在西藏的日子就口沫横飞,没三两个小时那是合不拢嘴的。

在决定了用单车骑行西藏的计划后,我把想法告诉了同屋的几个朋友。其中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反对的人说:“你疯了”;支持的人说:“兄弟好样的,你一定要活这回来!”反正没有什么好话。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因为这次准备出发的时候已经是9月份,通常这个季节进藏气候逐渐变冷,在高海拔的地方甚至会下雪,而选择的方式又是独自骑行,说真的连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可以骑下来。困难摆在面前,但我的骑行计划一刻也没放松。

距离出发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我开始准备采购我的铁血悍马,为了能够买到一个既实用又便宜的单车,我决定去成都有名的黑车交易市场(九眼桥)买个二手车,通俗一点说就是偷来的车。

经过多方挑选我看中了一辆400块的喜德森单车,其实出发前我对单车没什么研究,也看不懂好坏。在我看来只要车子能骑,价格实在,那就是好的。至于质量如何,什么牌子,我倒不在乎(反正也没钱买)。车买好后又在路边找了个修车的师傅教我怎么修理单车,内容包括,补胎、换胎、换刹车皮,刹车线、调变速等多项技术活。这修车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门很深的学问,我看了一下午基本上就三个字——没看懂。

修车不成,锁车总会吧,随后又给单车配了条锁链。听说川藏路上可能会碰到劫匪,所以买了一条多功能的铁链索,平常用来锁车,如果真的遇到劫匪还可以拿来当作武器,尤其是铁锁前面还加了一颗倒钩刺,极具杀伤力。想想遇险时这样挥舞铁索谁还敢靠近。最关键的是方便携带,随手所得,还可以挂在单车上隐藏杀机,就算被警察抓了也告不了我。嘿嘿,真不亏为十大民居武器之首啊。

至于路上的穿戴我就买了一套迷彩服,和一双解放牌球鞋。我觉得这些东西蛮实用的,而且经过我军史上最大规模的检验,已成为永久品牌,质量肯定信得过,最关键是便宜啊。全套买下来才花了50块大洋,且买二赠一,还送了我一顶军帽,乐得我爽歪歪啊!爽歪歪!

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藏民是不吃狗肉的。既然不吃狗,也就没有人杀狗,既然没人杀狗,自然狗就多。所以一路上你会看到很多无所事事的流浪狗晃荡在街头,这其中不乏有一些狗狗心理极度黑暗,专门以追咬过路人为乐。许多骑行进藏的朋友对此痛恨至极,但又无计可施。为了对付这些流浪狗,我想用我的无敌霹雳铁链锁就足以打的它们屁股开花,但想想这样做是不是不太人道呢。万一被动物保护组织发现,还会告我虐待小动物。所以三思后跑去超市买了袋狗粮,希望碰到比较好说话的狗狗,我还是先以和为贵。

忙完了一整天的采购任务,傍晚兴高采烈的骑着单车回到了旅馆,没想刚进大门就被一位资探驴友痛骂一番,在他看来我这精心挑选的装备简直就是垃圾中的至尊极品。严厉告诫我根本经受不住川藏线严酷的考验。尤其是这辆破车重量贼沉,后座还带减震,爬坡时有多少力气都会被泻掉,到时候要不把你累死我就死给你看。唉!听完无语,呆若木鸡。

我的装备清单供大家参考:

交通工具: 一辆喜德森 山地车

修车工具:

平字起1支 梅花起2支 内胎2个 板子2个 擦车皮4个 打气桶1支 擦车线2条 绑带

修车工具:

链条锁2条 狗食1 袋

衣物:

解放鞋1双 登山鞋1双 拖鞋1双 雨衣1件 帽子2顶 水壶1个

冲锋衣裤1件 抓绒衣1 T恤4件 短裤7条 长裤3条 头巾2条 护膝1副 护腕1副 手套4副

80升背包1个 40升背包1个 袜子5双 睡袋1个 睡衣裤1套

数码用品: 单反相机1部 卡片相机1部 相机三角架1支

卫生用品:

防晒霜1支 洗面奶1支 润唇膏1支 指甲剪1个 洗发露1支 沐浴露1支 肥皂1块

散香剂1支 毛巾1条 速干毛巾1条 卫生纸1包 湿巾纸3包

餐具:

高山炉1个 高山罐1个 饭盒1个 叉子1个 勺子1个

小东西:

墨镜1副 瑞士军刀1个 指北针1个 头灯1支 手电1支

药物:

感冒药 散粒痛 消炎药 催眠药 云南白药

东拼西凑把剩下的东西买好了后,我就开始规划这次行程的路线,由于是第一次骑这么远的长途,我也不知道能走多远,所以打算走一步看一步。计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成都走川藏南线318国道进藏,目的地拉萨。全程2100公里

第二阶段由拉萨到珠穆朗玛峰全程720公里。

最后进入第三阶段走219国道新藏线,由西藏进入新疆。全程2500公里。计划看起来很好,其实对我来说能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就已经是重大胜利了。

一个人骑行在川藏线上的岁月(2)

【第二篇】菜鸟出发 成都—新都桥

一、菜鸟启程

07年的9月10日于我来说是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将踏上漫漫长路开始追寻梦之旅。过于兴奋的我一早就从床上爬起来整理装备,简单的吃了一盒方便早饭,就迫不及待的拖着那辆二手单车上路了。出发的第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不是很好,看起来随时都会下雨。刚走了不到10公里就考虑是不是要返回旅馆等天气好了再出发,这才走

了多远就打退堂鼓?太影响士气了吧!况且以后路上不知道会碰到多少预想不到的恶劣天气,连这点苦都不能吃,还谈什么骑行西藏,小小的鄙视下自己,继续出发。

第一天的计划是从成都骑行158公里抵达雅安市。这段路距离虽长但基本是平路,相对后面的高山地形还是很轻松,所以刚出发我就以平均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一路狂彪。不过菜鸟毕竟是菜鸟,对于菜鸟来说大多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程咬金三板斧,先盛后衰。果然还没走到一半路我就发觉手臂酸,屁股痛,这都是初次骑行长途的通病。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段痛苦时期,心想等屁股上磨出巴掌大的茧子应该就没事了。为了屁股少受点罪,我每骑个几公里就把半个屁股挪开坐垫轮流换着坐,效果是好多了,就是姿态有点不雅观。

这一天的风景很平淡,基本上每隔20、30公里就是一座县城。一路上除了汽车还是汽车,而且密度很大,一辆接着一辆从你身边呼啸而过,只留下一片片尘土让你享受视觉模糊。对此深感烦躁但也无可奈何。在经过卧龙的时候发现前方不远有三三两两骑车的游人,直觉告诉我可能碰到和我一样骑行进藏的同伴了,好奇的拼命加速向前追去,到了跟前才发觉是一群50、60来岁的老大爷,交谈得知他们是成都老年车队的单车爱好者,闲暇时经常到外面拉练骑车,这次就是打算骑行到300公里外的康定。

我看他们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这么远的路对于这些老家伙们来说还真是考验啊。其中有几个彪悍的古稀老头竟然骑着二八大杠老式车,真是暴强。本来他们也是打算一天骑到雅安的,不过后面有几位老同志累的实在扛不住了,看样子今天是到不了了,但不管怎么样这群老人都是很令人佩服的,可见”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永远不只是属于年轻人。

和老人短暂交流后又接着出发,剩下的50公里路程,一路狂奔。下午5点51分抵达雅安市。奋斗了一天,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了,这150多公里的路可真把我累残了,从小到大最远也就在骑着单车在县城转两圈,如今这一天就狂骑了100多公里,这样搞下去不身残也脑残!手痛、腿痛、腰痛、臀痛 感觉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地方,骨头像是散了架一样,急待修复啊。但这才是刚刚开始,明天还要接着前行,离2000多公里的拉萨我只迈出了小小的一步。我只能自我安慰,困难嘛!总归是可以解决地,路嘛!总是要走下去滴。

二、进入山区

之前的一段时间还经常因为失眠睡不好觉,昨晚一觉睡得可真叫痛快,躺在床上没过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只是第二天起来,全身更加酸痛。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更倒霉的是,今天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看来这样的天气一时半会是停不下来了。哎!刚出发的第二天就要冒雨前行了。

今天一路平路加缓上坡,强度比昨天稍大,好在距离不是很远,90公里外的新沟便是此行的目的地。路上伴着小雨骑行,倒也还是蛮凉爽的。但没走多远就看到前方道路塌方,我想可能是下雨天导致山体滑坡的吧。还好塌方处只堵塞了半边车道,骑单车很轻松的就能闪过。由于川藏线很多路段沿山开凿,所以这样的事故发生可以说是太平常不过了。在经过一处没有灯光的隧道时,四周漆黑一片,随身携带的手电的可视距离也只能照射两三米,为了能够安全通过隧道,我只好下车一路推着走出去,穿过了川藏线上的第一座隧道,也就意味着已经开始进入山区了,大自然仿佛在向我招手,川藏美景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进入山区后.一路上沿着青衣江水逆流而上在高山峡谷中穿行真是太过瘾了,身上的酸痛似乎也暂时忘却。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发现路边墙壁上赫然刻着这四个大字“茶马古道”,旁边就是一条狭小的山路曲折延伸向大山深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茶马古道”?其实据我了解茶马古道不只是在川藏路上才有,从云南滇藏线,到西宁青藏线,都有它的踪迹,自古以来这条路就是一个模糊的统称,凡是从内地进出西藏的山路都可以称之为“茶马古道”。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条路道的诞生,那还要从藏民的生活说起。

话说古代的藏民为了抵御高原寒冷除了多穿衣服还有就是吃很多热量高的脂肪食物,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都以牛肉、羊肉为主食了(抗寒啊)。但这些东西吃多了人体内的脂肪就不容易分解,怎么办?那就要用喝茶来帮助分解脂肪,酥油茶就是这么来的,可在高原种不了这些东西啊,只能靠内地运来,但没东西交换也不能指望人家大发慈悲送给你吧,这时候就有些聪明的人想到,既然咱们这里牛肥马壮不如带到内地和他们交换吧,于是茶马古道就这么诞生了,顾名思义送的是马换的是茶,当然交换东西肯定不只有这些,只是以这些为代表随之而来产生茶马古道文化。想想古时候还没有公路,只能沿着狭窄的山路进出西藏,一般来回需要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道路崎岖,万般艰险,现在的人恐怕是很难体会到。

按计划今天骑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叫新沟镇的小镇子,当傍晚抵达新沟时有点让我惊讶,这哪里是镇,连个村的规模也没有啊!就是一排坐落在公路两边的民房,从村头到村尾不过百米,不注意看的话很容易就跑过了。好了!今天就在此好好休息吧,养足精神,明天还要面对进藏以来的第一座大山,海拔2170米的二郎山。

三、牛刀小试二郎山

踏上进藏路的第三天,终于要开始翻山了,前两天的骑行相对来说算是热身,今天将面对入藏以来的第一个小boss——二郎山。翻过山的另一面就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泸定县。

通往二郎山的山路一开始还不是想象的那么陡,走个几段上坡之后又有几段小下坡,但到了距离山顶还有十几公里的地方,路况急转直下,别说下坡,连一点平路也没有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山路高高在上一眼望去看不到头,站在山腰回头俯视走过的路,如盘踞在峡谷之间的巨蛇。

二手单车终于在山坡路上暴露出它的弊端了,由于车坐垫下连着根弹簧,上坡的时候只要重心一靠后,使出的力气立马被弹簧给吸收掉,爬起山路来极其耗体力,一路上乌龟一样的慢慢挪动。直至4个小时的连续战斗,才终于来到二郎山隧道口,二郎山隧道全长4176米,据说是全国第二长的隧道。由于隧道早在2000年就开通,不用再走原来的老路翻山,这样整整减少了25公里的路程。穿过漫长的4公里隧道就到了山的另一面,泸定城就在山脚下。从山顶一路下坡,感觉车子已经快飘起来,时速最快时竟达每小时50多公里,爽的头上长蘑菇。结果下午2点多就到了泸定,这也是川藏骑行过程中最早抵达的一座城市。

泸定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是一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了。参观泸定桥是要收费的,不过听当地人说到了晚上6点以后,就没人收费了。傍晚来到桥头果然无人看守,空荡荡的铁索桥上只有三、五个闲散游人。晚风袭来,感觉几丝寒意。这里距离入藏的第一座雪山折多山只有一百公里的路程。往后天气会变的越来越冷。困难也会越来越多。但话说会来这点困难和四渡赤水的红军相比也只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所谓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点磨练算不了什么。

四、晃荡在康定城

离开泸定,一路沿折多河骑行,河水是从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上飞流而下,其气势比大渡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保证足够的体力翻过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我决定先抵达50公里外的康定后休整一天,养精蓄锐。

康定城这里的建筑已经明显带有藏族风格,满大街的人群藏人几乎占了一半。藏族壮汉大多长发披肩、头发上盘着一缕缕红色绸缎、腰上插着一把藏刀,乍一看,颇有几分匪气。

连续四天的骑行,终于可以放松两天了。闲暇时经常来到康定城里的彩虹桥上坐着发呆晒太阳,桥下的河水就是从折多山上流淌下来的,河水从整个城市中间贯穿而过,好像硬生生的把康定城分离成两半,奇哉。

天气好时,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些三五成群的游客大多从成都包车而来,半天的时间便可以到达康定。这些年甘孜州已经建成了康巴环线,由成都出发,经过雅安、泸定、康定、八美、丹巴、四姑娘山,最后返回成都就是一条康巴旅游环线,所到之处几乎囊括了附近所有经典风景。

在川藏路上如果车子出现了大问题,自己又不会修理,一般只有到县城才有地方。而离开康定,下一个县城就远在150公里外的雅江。这么长的路线我很怀疑这辆二手车在关键时刻会不会罢工,为免无后顾之忧我便在城里寻找单车修理店准备购置些零配件以备不时之需。很遗憾的是在城里逛了半天别说修车的,连个骑车的都没看见,也难怪这里依山而建,谁没事吃饱了撑得骑车啊。正在我放弃寻找返回旅舍的途中,却发现一处坐落在小巷口的杂货摊,摊主正在忙着修鞋,看出他会修车是因为货架上还挂着两条破旧的车轱辘。

“你是去拉萨的吧?”师傅一边修鞋,一边向我问道。

“是啊。”我有点惊讶。

“要翻折多山,老火哦。”

“恩,不知道山上天气怎么样?”

“冷得很!上面天气变化快,你要早点走。”

“恩,我明天一早就走。” “就你一个人?”

“恩。”

“呦!好凶,你不怕?”

“没事。”

“山路好远的呦!坐车都要2、3个钟头,你一个娃娃要当心哦。”

“没事!实在过不去,我再骑回来,呵呵。”

“要得!要得!”

可能是看我一个人上路有点担心吧,老师傅不停的叮嘱我路上安全,在离开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被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关心,心里有种莫名的酸楚。

五、康巴第一关——折多山

从川藏南线进入西藏,一路上必须要翻越1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才能抵达拉萨,折多山就是今天要面对的第一座山,虽然折多山的海拔高度在这14座山峰中不是最高的,但其1800米的海拔落差却是最大的,形象点比喻大概相当于四座上海金茂大厦的高度吧。不过这还没完,下了山后,还要再骑行42公里的山路才能抵达今天的目的地——新都桥。任务十分艰巨,听着有点头晕。

也许是老天故意要给我这天的行程增加一点难度,刚一出发天上就开始下起了小雨,经过前几天的考验这样的小雨对我影响不会很大,一路信心饱满的向折多山挺进。

很多人骑行折多山最害怕的就是发生高反,毕竟这是入藏的第一座高山,他就好像试金石一样检验着每一个敢于挑战他的人。还好我之前爬过海拔5000米的四姑娘山,所以并不担心高反的问题。反倒是我那二手单车。由于此车太沉,骑上坡的时候不得不用超出平常两倍的能量,极其耗力。

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出康定,就是漫无止境的上坡,山路成Z字行盘旋而上直冲云霄,过了一道弯又来一道弯,似乎永无尽头,就象那首歌唱的一样:”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折多山啊!折多山!我终于明白为什会叫这个名字了,就是要把你折磨的爽歪歪。

迎着小雨依然缓慢的向折多山挺进,到了上午10点多居然在半路碰到一批骑车进藏的车友了。这支队伍很庞大,一共有十三个人。其中竟然还有三名女生。路上有了伴便不再寂寞,一路说说笑笑倒也畅快。

休息的时候他们就把单车撩在地上,这才发现他们的车都没有站腿,原来这是给自己减少负担,能不用的东西就尽量不要带,别说站腿,有的人甚至连车锁都没有。

一位小哥指着我说:你是来搞笑的吗?带着么多大包小包的东西干嘛,用不上的赶快就扔了吧,后面路还长,有你罪受呢。

哎!好丢人。连这些都不懂,一点专业精神都没,失败。

高山上的气候变幻莫测,到了半山腰的时候雨停了,雾气从山上飘下,感觉整个人好像在云雾中穿梭一样。随着海拔不断上升,坡度也越来越陡。到了下午4点依然没有翻过垭口,这时候连骑带走一共攀爬了8个多小时,全身的汗水似乎都快流干。衣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阴湿湿的,如同水里捞上来一样,贴在皮肤上冰冷冰冷。这时候气候越来越冷,高山上又开始起风,而且都是逆风。距离垭口越近风速越来越大,大风吹的我踉踉跄跄举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几乎每走100米就要休息一会,调整一下呼吸,再向上走100米,再休息……

在最后向折多山冲刺的阶段无疑是最艰难的时刻,一辆辆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的汽车,似乎在诱惑着我:“上车吧,结束这痛苦的旅程吧。”怎么说呢!有的时候放弃和坚持只不过在一念之间,之所以没放弃,并不是想证明些什么,而是一个人的目标和理想只有靠坚持才能换来的。

经过连续9个多小时的艰苦战斗,终于在下午5点45分胜利抵达折多山垭口,虽然这个时间比计划中晚了两个小时,但激动的心情依然无以名状。

此时垭口已被团团云雾笼罩着难以看清远处的风景,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公路旁一座挂满经幡的白塔,白塔的前方屹立着一块黑色石碑,石碑上写道:

海拔4270米康巴第一关——折多山口。是的!从这里开始也就意味将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藏区,同时也是我翻越川藏线上的第一座雪山。

来到垭口后,那批十三人的车队也都相继抵达。他们车队的人看时间太晚就不准备下山,打算今晚住在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而我还是按计划继续前进,争取今天抵达新都桥。车队的人看我要准备下山,忙从包内拿出很多食物,要我带上,一直叮嘱后面的路不好走,要小心。那一刻的感觉真的好幸福,让我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六、夜奔新都桥

和车队告别后,便急速向新都桥赶去,虽然后面还有40多公里的路,但基本上都是下坡,我想走的快的话2个小时应该就能到了。可事与愿违,下山的路还没走多远,就看到远处全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路,之前一直骑惯了平整的柏油马路,突然遇到这种路面还真不习惯。由于是下坡,看到大大小小的坑我又不敢把速度放的太快,只好慢慢溜下山去。

没来新都桥之前就有人提醒过小心这一带路上有打劫的土匪,和拦路找你要钱的小P孩。不知道这些都是空穴来风,还是我的运气好。反正今天太平无事,一路没有遇到传说中的劫匪,只是在这人际荒凉的地方,偶尔看到骑着摩托从身边掠过的康巴汉子让人有点胆怵罢了。

当天色完全黑暗的时候,路面已经基本上看不清,我急着赶到新都桥,懒得从背包里把头灯带上,于是大着胆子开始了盲骑。07年9月16日约20点50分是个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很不幸就在距离新都桥只有1公里的地方失手摔进了马路边的沟道里。看到了吧!这就是夜路不开灯,盲骑耍酷的下场。作为反面教材的代表,希望今后骑行进藏的朋友要引以为戒啊。好在路边的沟道不是很深,擦破了些皮毛,爬起来拍拍屁股继续走人。

直到晚上9点终于抵达新都桥,极度疲累的我连饭都顾不上吃,直接跳进被窝里美美的睡他一觉。

一个人骑行在川藏线上的岁月(3)

【第三篇】 路上的朋友 新都桥-邦达

一、高尔寺山上的美酒

昨晚这一觉睡的够死。早上睁开眼睛一看居然10点钟了。哎!就顾着睡觉,都忘了今天还要再接着翻一座海拔4200米的高尔寺山。不过高尔寺山相比折多山的山路不是那么陡,一路骑行只用了5个小时就来到了垭口,和预计的一样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距离今天的目的地雅江,只有50公里。

下山之后一路柏油公路,由于路况很好,我大胆的把车速放的很快,期望能够早点抵达雅江,事实证明速度快了是要出事的。在经过一个大拐弯的陡坡时突然在前方出现一段烂坑路,由于此时在高速行进中如果突然刹车可能会人仰马翻,而短暂的时间容不得我去考虑只好硬这头皮冲过去,一瞬间车轮从烂坑路上飞驰而过,身体剧烈的颤抖,我牢牢抓住把手,终于冲了过去。当得意的回头看看时,居然发现我车后的座架彻底散了架,驮着的背包向右严重倾斜,摇摇欲坠。只骑了400多公里的单车终究还是没能够经受住考验。

经过检查发现连接在车座机上的螺丝不见了,肯定是刚才剧烈的颠覆冲散了出去,这下彻底绝望。在这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我去哪里找地方修车啊,哎!有时候一颗螺丝钉,也能累死英雄汉。好在下山的路上碰到一位藏族小伙帮了我大忙,他帮我找来几根铁丝,零时扎结在单车坐上,让我先用这个方法凑合着骑。事已至此也只能这样了。几根细铁丝肯定承受不住我那30多公斤的大背包,于是只好把包驮在身上。心里默默祈祷千万别再断了,一定要坚持到雅江啊。

用铁丝简单的固定下,始终不是太牢固。一路上后座架左摇右摆的同时还声发出“叽叽,叽叽”刺耳的噪音。更难受的是,背在身上30公斤重的大背包,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像块铁饼一样压的我喘不过来气,真希望此时的雅江立刻就能出现在我的眼前。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我艰难的向雅江挺进的半路上,突然从身后杀出来了一条藏狗,跟着我屁股后面狂叫。这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都懒的理它。

你叫你的吧,我只希望早点到雅江,可是此狗不一般,它一直跟着我不放,我骑多远它就跟多远,我骑多快它就跟多快,一路边跑边叫,而且有越叫越凶之势。此狗如此嚣张!如此猖狂!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车子破成这样不说,又背着铁板重的大包,压的我直想吐血。今天不找个出气筒,怎么能消得我这口恶气,于是顺势扔下车子抽出链条锁(狗食你是别想了),朝着此狗狂奔过来。事实证明会叫的狗往往欺软怕硬,看我来势汹汹甩头就跑,转瞬间消失在夜色之外。只留下我一个孤独的背影继续前行在崎岖的山路上。

夜9点30分抵达雅江。

二、路上的伴儿

由于单车需要修复,不得不在雅江多停留了一天。不过这一停留却让我在第二天的路上结识了很多的朋友。

第二天需要翻阅一座海拔4450米的剪子弯山,听说难度不比折多山小,于是早早的就出发了。刚出雅江不过2公里,从我身后就出现两位单车男,这两位小伙和我一样都是独自骑行,在随后的三天中我也一直与他们相伴为行。年纪大一点的我叫他老秦,30岁左右,浙江人。从他全身黝黑的肤色可以看出来,原先不是干苦力的,就是常年奔波在外。和他交流了一会果然被我猜中,这位老兄在今年4月就从老家出发,骑着他那部单车,走遍了中国北方大大小小的城市,最远到过中国的最北端漠河,这次打算从川藏骑到拉萨后,再走青藏线离开西藏,可谓一大牛人。

另一位朋友我叫他广东仔,一听名字就知道他是广东人的啦!这位少年是我们三人中年龄最小的,居然还是个学生。小伙子为了此次川藏之行居然从学校逃课出来,一人只身前往拉萨,当时听他这么一说觉得很惊讶不过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在半路上我发现这家伙连一样修车工具都没带,你说其他东西不带算你懒吧,可我发现他连气筒也没有,难不成车胎没气了,用嘴吹啊。实在另人匪夷所思。

再说他的穿着吧,用三个字形容比较贴切“无厘头”,上身一件篮球背心(冻死不偿命啊),下身一条绿色军大裤,脚穿一双大头皮鞋(这个强),手上带着一副民工手套,甚至脑袋上还包裹着这一块DIY头巾(用背心自制的),这样一副奇怪装扮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更为神奇的是此君对进藏线路的概念比较模糊,模糊到接下来要骑到哪里,每天到什么地方休息都不知道。似乎在这位少年眼里去西藏就一条路,只要朝着太阳落山的方向一直走那就行了(理论上这么说也是可以的)。唉!可见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许只有西藏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驴友,以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藏吧。

一路上和两位神人相伴,倒也有趣。短短一上午的时间竟不思疲劳,很快便来到了半山腰。有幸的事居然在这里又碰到了折多山那批十三个人车队。看来今天注定是热闹的一天啊,随后咱们浩浩荡荡的单车大军并肩携手朝着高不可攀的剪子弯山挺进。

尖子弯山顾名思义他的特点就在那“弯”字上,这座山路的道路成S形从山脚下一直到山顶几乎没有稍微长点的直路,其曲折型山路甚至比折多山还要多,不过经过了折多山的考验,我已经逐渐适应在高山上爬坡的感觉。只是在这含氧量不到内地一半的高海拔地区的要学会合理分配体能掌握好时间是有技巧的。我的方法就是骑累了下来推车,推累了就休息会。通常翻一座山休息2、3次,每次休息5到10分钟。当然我这样做还是受治于那辆二手破车,如果有一副好车的话我还是建议不要推车,毕竟人走的再快也没骑车快。

经过垭口的时候,几个道班的工人正在山顶检查维护公路,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招呼了两声“辛苦了”。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大大小小的道班数以千计,如果论条件最艰苦,工作最危险的道路,我想没有几个比得上川藏线吧。有了这些人常年在高原上维护公路才保证了川藏线的畅通。而今天我们要抵达住宿的地方正是一所道班,这个道班在很多骑行过川藏线的驴友眼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5点翻过垭口后,一路20公里的下坡路很快就走完了,不远处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过夜的那座道班——119道班。

119道班坐落在一个2、3米高的小土堆之上,大门边养了两只狗,看起来好像营养不良,瘦瘠的很,见到我一个陌生人进来连叫都不叫,太不给我面子了吧。道班的整座建筑布局成U字型,两排20多米长的房子末端相连,灰瓦白墙,大大小小一共有十几间房子,看起来除了比其他道班大一些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为什么我会说他是无人不知呢?其实答案都在地图上,了解这段路的人都知道,从雅江出发后下一个县城是在140公里外的理塘,由于中间隔了两座4000多米高的大山,一般人很难一天可以骑到理塘。恰巧119道班就在这两座县城之间,所以几乎每个骑行过来的人都要在这座道班休息一天。久而久之随着骑行川藏的人越来越多,到访过这座道班的奇人异事也比比皆是,像骑着复古大轮车环游世界的英国警察、70岁孤胆闯西藏的东北大爷,双目失明的流浪客等等。随着一批一批的驴友夜宿这里,119道班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照我说:“为人不识119,川藏路上算白走!”

晚上我们十几个车友聚集在道班班长的房屋里吃饭,老班长给我们做了六菜一汤,大伙骑了一天都很饿,上来的菜跟秋风扫落叶一般转眼就被吃了个精光。晚饭后老班长从房间里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给我们看,本子上面写满了每个过路游客的感言,我想了想也随即提笔写了一句短言“川藏路途险,道班温情深”。

三、世界高城理塘

随着一天一天深入西藏,看到一路的风景,就象是在欣赏一部华丽的大片。随着剧情一步步的深入,好戏往往都在后面出现。川藏线就是这样,自从进入了新都桥后川藏的美景才正真的展现了出来。每一天看到路上的风景都让我觉得已经无可挑剔了,但往往第二天又会在路上出现更多的惊喜。第二天前往理塘的路上也是这样,一路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脊上骑行,远远望去连绵山脉的尽头是一座座雄伟雪山,碧蓝的天空下可见白云就从头顶上飘过,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可以抓到,天空中翱翔的雄鹰仿佛在跟我说这里就是梦想的天堂。老秦说他不想走了,是啊这么美的地方我也想多留一会,可惜出发的时候没有带个帐篷,要不然一定在这里过一夜,在这离天最近的路上发呆。

与美景相伴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了傍晚。就在翻过一座山坡飞驰下山的时候,山脚下一片金黄广阔的草原正在夕阳的照耀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与此同时一座落日熔金般的城市也渐渐从我远处缓缓出现,那种视觉上的震撼效果,绝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而这座城被称为高原上的一盏神灯——理塘。

在藏语里面, 理塘,是指平坦如镜子一样草原的意思,因县内有广阔的毛垭大草原而得名。这里除了风景秀丽,也出过不少名人。因为这些,又被人们誉为“雪域圣地、草原明珠”。从理塘经过除了可以继续沿着川藏南线进入西藏,还可以由217省道南下进入云南,途中可领略到人间仙境的稻城、亚丁,听说秋天那里的景色五彩斑斓是是最美的季节,只可惜这次没有机会一睹风采,希望在下一个秋天来临之际可以走近这片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可能是昨天在道班大家都没睡好,到了晚上抵达理塘大家都不约而同决定在这里休息一天。要知道理塘的海拔有4014米素有“世界高城”之称,很多游客经过都不愿住在这里就是害怕会发生高反。不过这些小问题相对于骑车人来说应该不大,加上一路劳累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所谓死猪不怕热水烫,先睡了在说。

说到高反我还是想说两句,我觉得在进藏之前一定要让自己放轻松,不要总想这会发生高反,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另外出发前最好先提前10天服用高原红景天防止高反。等到了西藏如果你能够习惯喝酥油茶,也可以多喝一些,据说对缓解高原反应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一般在高原的药店还有卖吸氧瓶,但我不建议用那个,尽量靠自身适应,那个东西用多了会成依赖的,如果在半路上用完了你恐怕会急得喊救命。总之高原反应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只要认真做好出发前的准备,放松心情,你就大胆的踏上这片雪域之都吧。

四、传说中的劫匪

离开理塘,今天将要翻阅一座海拔4690米的海子山,海子山的风景很有名,但更有名的是据说这里盛产劫匪。有些骑车到这里的人也顾不上欣赏美景干脆直接搭车通过此地得了。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也未必空穴来风。因为此前我就在网上了解过一些游客叙述自己在海子山被打劫的经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现在就将这些冤大头的遭遇简单的描述下,希望能给后来人一点警惕。

一、劫匪特征:通常是15至30岁左右中青年藏民,从外表上看无明显特征如果混杂在普通人群中很难区分(千万别以为和电影里那样,各个手捧AK47、披头蒙面、激昂亢奋。)

二、打劫地点:多在人烟稀少的山口(传言经常在“新都桥、海子山”一带出没)

三、打劫对象:游客

四、作案工具:摩托车、藏刀、石块、拳头

五、惯用作案手段:手段不多,通常先找你借钱,借不到就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根据以往受害人诉说,他们盯准目标就会把人拦截在人烟稀少的山道上。随后从车上下来三两个壮汉把你围住,也不跟你明说我们是来“打劫的”,只是偶尔拿着藏刀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接下来就是江湖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千百年来也就是那么一句话“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这时候不要做任何的反抗,有多少钱都给他,我想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宝贵。象这些劫匪其实还是蛮讲效率的,也不跟你多啰嗦,拿了钱就走人。大有我是土匪我怕谁的味道。

要命的是有些劫匪不是这样,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行为艺术,他们常会在动手前装出一副好好先生,跟你热情的套近乎,拉家常。问你哪来的?多大啦?做什么的?家里几亩田?等等诸如此类废话。为什么说他废话,因为进入正题后他还是要把你从车上拽下来,紧接着进行打劫三部曲,搜身、拿钱、走人。碰到这类人你不但是丢了财,而且还有被人戏弄的感觉,极其可恨。

以上是一个人面对劫匪的遭遇,只能束手就擒。如果是一个车队经过呢,他们的难度就会大一些,但也不会轻易气馁。对于车队悍匪多采用尾随其后的方法,跟在车队最后面的几个人,找机会跟你搭腔,然后骗你说他的车胎没气了需要打气筒,或者是车上的零件坏了找你要修理工具,应为他知道你长途骑车这些东西都会带着(碰到那个广东仔就没办法了)。但记住这时候千万别相信他的话,如果你一旦把车停下来,他就会慢慢磨蹭拖延时间。等大部队渐渐离你远去,就是他作案劫财之时。如果发现这样可疑的人,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度难关。若不幸被打劫了,就想想应对的办法,尽可能的减少财物的损失。

关于应对办法和注意的事项有如下几点:

一、出发时要做好被打劫的准备,这样当你遇到劫匪时至少有个心里准备,不至于呆若木鸡。

二、川藏线上的每个县城都有银行可以取钱。所以出发的时候不需要带太多现金只用带张银行卡,每到一个县城后取个300元左右备用就可以了,这样即使被打劫了对你的损失也不大。三、一旦不幸在路上遇到劫匪,即使在你身上带有刀具也不要和劫匪搏斗,所谓刀剑无眼,出来旅行讲究安全第一,况且人家就是混这口饭的,你要动手这不就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四、被劫持后,其实你不用太紧张,劫匪只对钱财感兴趣,只要按照他们吩咐去做,是不会伤害你的。这时候你也可以装可怜跟他们说些好话,如“我是个学生身上没多少钱、来西藏是做志愿者的”要知道这些劫匪有一些迫于生计困难不得以落草为寇,心里还存有几分怜悯。听你这么一说,或许会留下点东西给你,不至于把你扒的精光。这可不是我一厢情愿,确实有以往经历过的朋友,留下的宝贵经验哦。

五、风雪无情人有情

从理塘出发后,大伙就一直结伴而行,跟随着十几个人的庞大车队骑行也让我今天的旅行多了几分安全感。一直到快要翻过海子山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劫匪。

正当我认为今天的旅程将会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久后我们就在海子山上遭遇比劫匪更令人生畏的事情——暴风雪。

高原上的天气始终让人捉摸不透,没想到伴随了我们大半天的晴朗天空,却在下午变得异常昏暗。远处一片片黑云,正迅速朝着海子山飘过来。当我们翻过海子山垭口的时候,天空中居然散落下纷纷白雪,我惊叹现在才9月份啊!南方刚结束酷暑的时候,川藏线上就已经开始下雪了。伴随这大风,雪越下越大,气候也越来越冷,和座在家里欣赏着窗外的雪景不同,在高原山上碰到下雪天通常是没有心情看雪景的,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痛苦和煎熬。糟糕的天气,也使得我一睹海子山的风景完全泡汤了,现在唯一可做的只有迅速从山上下去,避免被暴雪困在山上。

于是顶着大雪飞奔山下,高速行进中一辆辆货车被我远远甩在身后,大风雪吹的我几乎睁不开双眼,只有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才能前行,下山路也变得越来越陡,但再陡也没有我浑身颤抖的厉害,寒风侵入体内后全身像是得了羊癫疯一样不停的打冷颤。更糟糕的是,我出发时买的一副2块钱的民工手套在这时候完全派不上用场,薄薄的一层手套很快就被冰雪打湿了,那一刻正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寒风刺骨。随着持续的高速下滑,几个手指头被冻得渐渐的失去了知觉,除了大拇指稍微能动一下其他八个指头基本上都处于瘫痪状态。

这时候我只能依靠手掌来控制方向和刹车了,突然感到一丝恐惧,因为用手掌很难一下将刹车刹到底,在经过极陡的弯路时如果刹不住,很可能就连人带车就飞下悬崖去了。我觉得不能再硬撑了,必须赶快找个落脚处躲避这场风雪。看来我那天的运气很好,没多久便发现不远处几座屹立在山坡上的小木屋。看到这几座小木屋就好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欢喜。这时候一位藏族老人从木屋里走出来。看到失魂落魄的我,就叫我进屋里躲避风雪。走进屋内老人立刻给我生火取暖,站在火堆旁,颤抖的身体渐渐平静下来,僵硬的双手也开始慢慢复苏了。一会老藏民又从房间里拿来一壶自家酿制的酥油茶请我喝。又渴又饿的我连忙接过,一口气就连喝了3大碗。

过了一会其他车友也纷纷从山上下来。看到大家冻的狼狈样,就像看到刚才的我。赶快进来烤烤火吧,今天这里就是大家的避风港,老藏民就是咱们的大救星。

随后雪花渐渐小了下,我们则准备继续出发,在离开木屋之际悄悄的把50元钱塞在茶碗下,大恩不言谢,这几碗酥油茶我会记住一辈子的。下山后终于在傍晚抵达了措拉小镇,与风雪搏斗了数小时我们总算能好好的休息一下了。为了犒劳自己,我决定今天晚上要腐败一次。真巧老秦和广东仔与我不谋而合,大家就一块凑钱在一家小饭馆吃了一大盆火辣辣的水煮鱼,虽然味道不可与内地的美味佳肴相比,但对我来说无疑是这几天最丰盛的一顿大餐。

六、泡在巴塘

第二天前往巴塘的行程很轻松。由于拉拉山隧道的刚刚开通,原本今天至少要花3个小时翻阅的拉拉山口,便很轻松的借助隧道通过,中午出发下午便到了巴塘。

巴塘是四川境内的最后一座县城,在往前走就将进入西藏境内。经过十几天的骑行终于朝着拉萨迈出了一小步,心情有点小激动。在过两天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于是决定在巴塘修整一天,选择中秋节这个比较特别的日子正式进藏。而与我这几天同行的老秦和广东仔计划不变,第二天继续踏上川藏线的征程。好吧!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祝福他们一路顺风的同时又难免感到几分孤单,看来一个人骑行西藏的日子又要继续了。

在川藏线上每天汗流浃背的长途骑行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洗去身上的尘埃。可自从离开雅江后,我发觉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就变得越来越奢望了。尤其是到了巴塘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整个一座县城居然没有一处洗澡的地方,难不成这里人都不用洗澡的吗?后来打听才知道原来离县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温泉,城里的人都是去那洗。这下好不但能洗澡还有温泉泡,屁颠颠的就赶往温泉池。

巴塘的这座温泉池并非是露天池,而是一各各独立封闭的小房间,每间屋子里都有一个5平米左右大的池子,温泉就是从池子下面的管道灌入进来的。看来这趟不虚此行,连日骑行带来的劳累在沉入水里的一刹那烟消云散,只感觉全身酥软销魂欲仙欲死,躺在池子里一泡就是两个钟头。哈哈,你别说,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高原泡温泉的小知识:

对于刚来到高原的内地的游客尤其是坐飞机来的,最好不要当天就洗澡,温泉就更不能泡了。一来高原气候冷洗澡后容易受凉感冒。二来洗澡也是个力气活,初来高原的人在浴室里忙活了一阵后容易因为能量消耗而引发高反。另外爱美的女生们泡温泉的时候记得把身上的金属饰品摘下来,不然你会很难过地发现自己心爱的首饰已经被硫化成黑色的了。

七、中秋入藏

巴塘出发后下一个县城就是105公里外的西藏境内芒康县,由于中途需要翻阅一座海拔4170米的中巴拉山口,通常需要两天才能抵达。为了赶在中秋节抵达西藏境内,今天我决定豁出去拼了,一口气直达芒康。

金沙江大桥距离巴塘30公里,这座桥可不一般,除了具有军事上的战略意义,更是川藏南线的分界点,以此桥为界,桥头四川,桥尾西藏。是南线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大桥长不过百米左右,和内地大桥相比虽渺小了许多。但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川藏线上已近很是少见了。

桥下浑浊的河水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沙江。这条河流在中国的西南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翻开地图可以发现四川与西藏的交界处几乎都是以这条金沙江来划分,江东四川、江西西藏,全长2316公里,古人称之为黑水,到了宋代由于在河中发现有金沙,招来了大量淘金人而改称为金沙江。这条发源于青海地区唐古拉山脉的河流途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在到达丽江的石鼓镇后突然向东北折转汇入长江,从空中俯视就好像一个奇特的U字型号称“长江第一弯”,奇特的地质构造在这里行程了江面与山岭高达2、3千米的落差,从而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之一——虎跳峡。

刚过了金沙江大桥进入了西藏境内突然眼前一亮,那感觉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首先是路!原先的柏油路没了,随之而来是铺满地上大大小小的碎石沙土路,只见汽车从身边飞驰而过便带起一阵黄沙走石。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整个人仿佛弥漫在一片云海之中。

接着是水,水这个东西缺了会要人命,但多了同样会成灾。还没走多远就看到前面的公路被山上洪水冲断。我不得不把鞋子脱掉,光着脚丫才能趟过去,腿脚深入河水里那一瞬间冰凉刺骨!我又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只好慢慢踩着石头过河。冲断路面的河水虽只有短短几十米,可却用了半个小时才通过。

算了这些我都忍了,更糟糕的是这条烂路沿壁开凿,而在悬崖的外侧没有任何保护栏杆。看着百米深的峡谷,心想这要是一不留神就不掉下去啦。于是想靠着山壁内侧骑,可骑了一会又发现这刀削似的山壁上布满了裂开缝的巨石摇摇欲坠,这要是掉下来估计会死的更惨。最后左右为难只好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走在公路中间,看起来这个办法还不错,但有车辆经过的时候我还要时刻注意躲闪。哎!没想到进入西藏的第一天就来了这么一条变态公路,也不考虑下我的感受。

沿着磕磕绊绊的公路骑行,天色渐渐的暗淡下来。赤红色的太阳正慢慢落幕在群山身后,只有远处的中巴拉山顶上还依稀残留着几缕夕阳。此时我依然一步步朝着山上前进,不知什么时候前方出现一个小孩牵着一个比他更小的小孩正从山坡上走下来。当他们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和往常碰到路人一样随意的笑着点了点头!

“你是去芒康吗?” 两小孩停下脚步,其中一个年龄稍微大的孩子问我。

听闻此声突然感到纳闷!不对啊,藏族小孩说汉语都带着浓厚的藏普,而这小孩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明显就是内地来的嘛。但此地又住得都是藏民,他们看起来最多也就8、9岁,怎么会独自跑到这里来呢?于是带着疑问回道。

“恩!是啊,去芒康的。”

“快到了,翻过这座山的后面就到芒康了(实际还有几十公里的下山路)。”

“哦,你们是干嘛的?”

“不干什么,来这里看看。”孩子回道。

“看看!看什么啊?”

这时候小孩从口袋里拿出一瓶健力宝(古董级啊),不停的喝。却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见他不语,我又接着问道。

“那你们怎么来的?”

“走来的。”

诡异。

“从哪里走来?” “山西。”

非常诡异。

“就你们两个从山西走来的?”

“恩。”小孩很淡定的回答。

看这着两个小孩,脑袋空白10秒钟。

“那你们的父母呢,怎么不在你们身边呢?”

“他们在老家等我们。”

“???老家等你们?”

“恩!”

“你们接下来去哪里。”

“巴塘。”

“巴塘离这很远呢,你们走路最快也要3天能到,前面有个小镇,你们今天就住那里吧。”

“不用,就快到了。”

“????”

随即大小孩拉这小小孩的手,与漫天黄沙中消失在我的视野之外,只留下我脑海里一个个问号?

神仙? 还是妖怪?

今日中秋月圆,或有异象发生?

不敢多想,也不愿多想,一路不作停留披星戴月翻越中巴拉山,夜9点抵达芒康。

第一次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看到中秋圆月,感觉是如此的硕大而明亮。

八、恐吓儿童

进藏后的第一天行程非常艰巨,首先是大山。从芒康县到左贡县,中间连着三座大山需要翻越。第一天必须连续翻阅两座大山,抵达登巴乡休息。第二天再一口气翻过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东达山才能抵达左贡。

其次是路,除了原先见识过的飞沙走石。有些局部路段还夹杂着搓衣板地形的土路,单车骑在上面就像跳芭蕾似的,极其痛苦。可见这川藏路是强中自有强中手,烂路更比烂路强啊!

距离芒康十几公里外的拉乌山,是我今天需要翻阅的第一座大山。由于这段路上海拔落差不大,道路平缓,从芒康出发后只用了短短的2个半小时就翻过了拉乌山,没想到今天第一座大山就这样轻松的过来了。后面的山路也不会太难吧?如果大家都和我一样报着美好的愿望,那就请你做好心里准备,因为在距离拉乌山仅30公里的前方,等待你的将是进藏以来最为陡峭的大山,脚巴山。

从拉乌山下来后,一副独特的地质奇观会让你眼前一亮。这里的几座大山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却是鲜艳如血的赤红色。不但山是红色,连路也被染成红色,甚至连房子都是用红色的石头堆砌而成。这样一处红色奇幻世界就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所行程的丹霞地貌。这类地貌分布于全球各地,又以中国最为广泛,其中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就是广东省北部的丹霞山,而以他为类型的红色地质就称为丹霞地貌。

“你的!钱拿来”

接着跟在我身后的小孩也指着我的单车:“车子的,给我。”

呵!好大的口气,当我什么人啊?算了一群小P孩懒得理你,于是突然加速从小孩的身侧边绕了过去,没想到这小孩反应速度奇快,顺势一个转身伸手便抓住了我车后的背包,紧接着另一个小孩也跟了上来死死的抓住车把不放手。我企图加快速度把他们甩掉,可这两小P孩着实不一般,一旦抓住我的车就像粘在身上的毛毛虫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照这样骑下去我不累死,也被他们拖死了。看来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今天是过不了这一关了。也是!对付无赖通常也只有用无赖的办法才能解决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跳下车来,从腰间抽出一把自带的小小水果刀(5公分长),胡乱在他们面前比活起来。此时原本想打劫我的小P孩,突然将要面临被我打劫的局面。其中滋味可想而知。也许是表情太过投入了,两小孩呆若木鸡般的傻傻站着,想哭又哭不出来。算了!看着他们可怜样我又不忍心再继续伤害那幼小的心灵。于是36计走为上策,还是赶快远离这是非之地。

随后沿着高山峡谷骑行,道路变得异常险峻,山谷下奔流不息的河水就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二大的河——澜沧江。这条江有两个名字,在国内人们称她为澜沧江流到国外后就叫湄公河。追溯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在今天的青海省唐古拉山的东北坡,从青海流经西藏、云南后,开始出境。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太平洋。由此成为在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由于湄公河流经的区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使得河水孕育了世界上多达1700种的鱼类,鱼类的多样性在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次于亚玛逊河流域,排名第二。不过以上我说的是湄公河的下游,而我现在的位置是澜沧江,也就是湄公河的中上游,这里的河流是从青藏高原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后,形成两岸高山对峙,坡陡险峻成V字形的峡谷。

由于这里高山谷深,水流湍急。基本上很少有人在此居住,直到我下到山脚下才看到一个叫做竹卡的小村落依稀居住这一些人,抵达这里的时候才下午2点多,于是按计划继续朝着今天第二座大山脚巴山挺进。

脚巴山海拔3930米,是川藏线上看似矮小的一座山,由于海拔不是很高,所以会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座山很容易就能翻过去。可当走进这座大山的时候却发现这是一次极其错误的判断,可以很负责的说这是我见过最陡的一座大山,山路全程碎石土路,行进巨累,巨费时间。一路上歇歇停停多达数十次这是之前翻山从来没有过的。

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半山途中不知从什么地方又冒出来三个小孩,妈啊!今天我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来了这么多冤家。想也没想就加速试图摆脱这群瘟神,可毕竟现在全是上坡费劲气力也提不上速度。而那群小孩却像吃了摇头丸似的颠簸颠簸朝我这边奔来。眼看着就要被他们追上,我却无能为力。就在我琢磨是不是要故技重施,再度恐吓小p孩的时候,突然感觉车子象是加了马达一样轻巧了起来,这可是上坡啊!回头一看原来是这三个小孩帮我来推车的,惭愧啊惭愧!我就纳闷同是一个地方的孩子,怎么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哩。结果在这群小朋友的帮助下晚上8点就翻过了脚巴山。整整比预计的时间少了一个小时,随后2个小时的下山路于当晚10点抵达登巴。

九、疯狂摩托

最倒霉、最痛苦、最悲惨的一天来到了。在破旧的房子里勉强过了一夜,第二天的太阳刚一露出山头便早早上路。可是刚一出登巴还没有两公里,伴随着“啪”的一声,我的车轮就象是泄了气的皮球,突然罢工了,而倒霉的一天也就从这“啪”的一声开始了。经过检查原来是后车轮胎扎进了一颗铁钉,爆胎了。此时我并没有显得太焦急,因为对于长途骑行的人来说,爆胎是最常见的单车故障之一。那我现在只要把车轮重新换个备用胎就好了,正常情况下10分钟就能ok。

结果经过了一阵捣鼓果然换上了新胎,大功告成。就这么简单。不过就是换胎的时间上有点偏差,大概用了5个小时吧。5个小时?是的!你没看错的确是5个小时。不过鉴于这段漫长的换胎过程实在匪夷所思且郁闷的想自杀,我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你只需知道一个普通的修车师傅换个车胎只要2分钟就足以想象我有多么悲哀了。

车子修理好后已经是下午1点了,在这里整整耗费了半天的时间却还在登巴原地未动。前面还有长达37公里的上山路,直到翻过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东达山后才能抵达今天的目的地左贡。时间变得骤然紧张起来,于是快马加鞭午饭也没顾上吃就出发了。到了半山腰一个叫荣许小村落的时候,我向路人打听东达山的情况。一位司机看我是骑车去居然恐吓我起来,据他说东达山的道路险峻、人烟稀少、环境恶劣,而且一路上没有居住的地方。有一次他们经过垭口就看到一个骑车的驴友瘫倒在地上正高反的厉害。要不是他们及时吧小伙从山上送下来,那家伙可能就两腿一蹬,没了。总之司机师傅说了我半天,其实就是想传递给我一个信息。——东达山,很高!很强大!

自从进入西藏以来还没有一座大山可以难住我前去的方向,随着一座座大山被我踩在脚下,我的信心也越来越强大,我自信这座大山也同样难不倒我的。

可有的时候自信一旦过头了那就叫自大,在高达5000多米的东达山骑行可谓举步维艰,由于出发的晚使得我在前面的路上不得不减少休息,拼命的赶路,到了后来实在骑不动感觉体力已经弹尽粮绝了。而此时已经下午4点多,可距离东达山的垭口还有20公里的山路,照这样的速度在晚上8点之前肯定是翻不过山的,即使翻过去了还要走30公里的下山路才能到左贡。等到了左贡恐怕早就夜深人静,到时候别说吃饭可能连住的旅馆都关门了。看来这座东达山是我命中注定的克星,到底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是继续前进还是返回荣许。就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从山下来了一辆摩托车,骑摩托的是一个中年藏族男子,他似乎看到我遇到了困难,于是跟我聊了起来。

“嗨,哪里去?”

“左贡。”

“哦!现在。”

“恩。”

“远呢,还有40公里到上面(东达山)哦。”

“什么?到东达山还有40公里?”我惊讶道。

“恩!远地呢,我带你上去吧!”

听了藏民的话我差点没吓死,居然还有40公里的山路才到东达山。可我的资料上显示却是20公里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误差。到底该相信谁的?在当时我还是比较相信藏民说的话,毕竟人家是当地人嘛,肯定更了解这里的路况。但事实证明我的资料是真确的,不过藏民也没骗我。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西藏有的藏民对公里和里的概念比较模糊,经常会吧里当做公里来称呼。所以那个藏民跟我说的40公里,其实就是40里的意思。可当时我哪里知道,还真以为有那么远,庆幸自己幸亏遇上这个活神仙,要不然我今天恐怕要活活累死在山头上了。

于是悻然接受藏民的邀请,第一次借助摩托车拖我上山,既然要用摩托拖着单车走首先需要的当然是根绳子。于是藏民从车厢里翻出一条绳子,准确一点说就是那种一扯就断的普通尼龙绳。就这样捆绑在我车上,真让我有点担心随时会断掉,可这样的担心才刚刚开始。随着一切准备就绪,马达发动,我的心跳也渐渐加速。即将启动的时候藏民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抓牢握把,不要捏刹”好的我坚定的点了点头。几秒钟后从那摩托启动的一瞬间,我就深刻体会到了他那八句真言。只见一会功夫单车上的计速码表就从每小时20码飙升到40多码。随着强大的牵引力整个人就好像跟风筝一般在盘山公路上来回飘移,虽然上山突然变得轻松起来,但为了随时准备躲避路上出现的石头和深坑,我不得不瞪大眼睛高度集中注意力。就在这时候山下突然赶上来几个骑摩托的康巴汉子。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故意加大马力风驰电掣般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惨了!这明显就是挑衅嘛!一下就点燃了这位藏家兄弟飙车的热情,随着马达的轰鸣紧跟这追了上去。只见在短短的几秒钟内码表的速度急剧上升50、60、70,飞快的速度带动强劲的风力吹得我几乎睁不开双眼,一时间四五辆摩托并行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狂飙,后面还拖着一个不知死活的家伙(我),简直就在上演一幕中国版的生死时速。不行啊!照这样搞下去要出人命啊!我朝着藏民兄弟大喊(应该是嚎叫),慢点!慢点!我快受不鸟了。这时候他好像才意识到身后还拖着一个人类,终于把速度放慢了下来。

可是看着远去的那几辆疯狂摩托时不时的回头朝着我们吹口哨,藏家兄弟最终还是没能按捺住狂热的激情。还没等我心情平复一会,紧接着又追了上去。这下我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现在我越是害怕越容易出事索性勇敢一点硬着头皮向前冲吧。飞快的速度已经让我来不急躲避路上的石头了,我就抱着一个信念死死的抓住把手,只要能挺过这几十公里的路我就彻底解放了。

没错过一会我是彻底解放了,只是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翻过一段陡峭的上坡路后,懵然在前方出现一条十几米长的凹槽。这一下让高速行驶的摩托兄弟反应不及只得突然把车速降了下来。他这一降速自己没啥事,可对跟在车后的我那就要命啦。眼看着单车在巨大牵引力下正急速奔着摩托而来,一起严重的追尾事故将要发生,我只好拿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狠狠的捏下刹车。由于重心严重前倾,后轮在刹那间高高撩起。一瞬间人与单车几乎同时分离,在空中画出一个幽美的弧线后,重重的砸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庆幸的是落地的一瞬间我用双臂保护住了头部,只是在左脸和双手擦破了十几道口子,造成轻度毁容。

站在一旁的藏民看我好像没什么大碍,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啊!叫你不要刹车你怎么就不听哩!”这不是废话吗,我要是不刹车那咱两就来个同归于尽吧。接着又说了一句很晕人的话:

“没事吧!坚持坚持!到县城我请你喝酒”,“算了!我怕没这口福,咱们还是后会有期吧”

藏民兄弟看我确实不想再上他的死亡之车,也不再劝我,随即跨上摩托朝着那批亡命之徒的方向追赶而去。我则带着一身伤痛与寒风荒野中继续前行,直到晚上7点才翻过东达山。

从东达山下来后终于走上了柏油马路,长达几百公里的土路也暂时告一段落,川藏骑行最恐怖两天就此宣告结束,深夜10抵达左贡。

十、幸福是什么?

在东达山摔的那一跤着实不轻,当我第二天醒来后才感觉到伤口越来越痛,只好去医院包扎了一下伤口,整整在左贡休息了两天。于10.1日国庆节,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口继续朝100公里外的邦达前行,好在今天路况不错,又不需要翻山,骑行的非常轻松,以至于中午在路边休息的时候居然悍然大睡了半个钟头。

当睁开眼睛一群藏族小孩正站在我的车子旁边围观,看我醒来略感拘束的朝我憨笑了一下,便各自跑到一边玩耍。其中两三个小孩正拿这废弃的自行车轮在马路上来回滚,这情景就跟我小时候玩当滚铁环的游戏一样。旁边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则爬在地上摆弄他的玩具车。不过这车子可不是从什么玩具店买的,据我目测此地方圆几十公里应该连个卖烟酒的小店都没有,仔细一看才发现所谓的玩具车仅仅是凭借几块废弃的铁罐盒子和一些塑料瓶盖拼凑而成。简单的不能在简单,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就是他童年快乐的记忆。

一路看到这些小朋友的穿着破烂的衣服,简朴的DIY玩具,心是酸的!但是,又看到他们脸上的表情,嘴角洋溢的微笑,我又觉得他们是幸福的!在他们的笑容里,我能感觉到幸福就是那么简单,那么垂手可得!

一个人骑行在川藏线上的岁月(4)

【第四篇】 行走在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 邦达至八一

邦达位于昌都地区南部,在地图上看只是很普通的一个镇子,但在其附近的三江流域高山深谷中有一片地势宽阔、水草丰富的邦达草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使的草原自然培育出许多珍贵的中草药,其中最知名的草药就是和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品的冬虫夏草,也就是传说中的虫草。

除此之外在距离邦达镇40公里外有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4330米)跑

道最长(5公里)的机场,邦达机场。机场的航班常年来往与昌都和成都,使原本需要做3、4天的长途车路程,如今只用2个小时就可以来往于两地之间。再说这里的交通,地处西藏东南部的这座小镇在司机和驴友眼里几乎无人不知晓,可以说是西藏南部最集中的交汇点,从这里南可下云南、北能到西宁、东至四川、西去拉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也使得这些年从各条路线进藏的驴友常汇聚于此地,尤其到了夏季,在这小小的镇子内可能一天就会聚集起几十甚至上百个四海驴友。

一、怒江72道拐

沿着318国道继续向西行驶,也就意味这将要进入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这段从邦达到八一镇500多公里的景观大道,可以说是集川藏线风景精华之大成。

由于林芝地区是世界陆地垂直落差最大的地带,其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而最低处却只有百米。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一些局部地带呈现出一副“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的奇特景观。从热带森林墨脱到海拔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从世界上最深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传说中野人常出没的布裙湖,从百余种争奇斗艳的杜鹃花到自然植物的活化石“树蕨”,都一一汇聚在了这片奇幻的土地上。尤其是到了春末夏初和金秋来临时,一路上只见雪峰林立、森林密布,仿佛一夜之间就走进了一间硕大的天然自然博物馆,在我看来这就是川藏线上最美的景观大道,神奇的灵芝仙境。

从邦达小镇离开后不久后,在道路旁赫然立这一块生死牌,上述:“前方公路地质复杂,路窄弯急、大部分路段依山傍水道路险峻,且一路时有 塌方、泥石流、雪崩、滑坡、飞石不断。请谨慎驾驶、注意安全。”看完之后心里不免倒吸一口凉气。

古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自从踏上川藏线后才深刻体会到藏道远比蜀道难啊!当中午翻过海拔4670米的业拉山之后面对着谈虎色变的72道拐,我更加肯定了这一看法。这条道,弯多路窄曾经有人从山上下来细数过,光是接近180度的大转弯就多达50个,一直成S型延伸到地狱深般的谷底中。可以说这是川藏线上弯路最多,路况最差的盘山路。

令人生畏的72道拐

下山的道路就像警示牌上说的那样“路很窄,弯很急”。但警示牌上所提醒的对象是汽车,相对与我们骑车的人来说,除了路窄弯急更为头痛的是及其糜烂的道路下还覆盖着厚厚的尘土,尤其在一些拐弯的地方这些深不可测的灰土有时候甚至能掩埋半个车轮。在加上灰土下可能潜藏这一块块大石头,使得我每次经过这些路段的时候不得不把速度降到最慢才能安心的溜过去。由于道路的及其变态,我整整花了我将近4个小时才抵达山下。幸好是下山路啊,要是从这里爬上山那不是要累的休克?

下到谷底后一路行进在两座大山峡谷之间,这里的山体很奇特和业拉山的另一面形成完全不同的地质面貌。一座座土黄色的山坡上光秃秃的像是被人剃了一层皮几乎寸草不生,加上土质极其疏松干燥,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了新疆的火焰山。当地人把这里人称做“嘎玛沟”,藏语叫做“月亮沟”,意思就是说在这条山沟中行进白天看不见太阳,只能在夜里看见月亮。这名字听起来似乎有几分浪漫,但如果你知道这条路就是川藏线上地质灾害最频繁的道路之一“怒八”段,恐怕就跟我一样只顾着赶路连看风景的心思都没咯。

在嘎玛沟的谷底流淌这一条著名的河流,他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叫做——怒江!

这条怒江仿佛一只昼夜不息的骏马向东奔去,其每年流出国境的水量比黄河入海水量还多。在经过云南贡山县附近的峡谷之间,谷岭与两岸江水落差高达3000米,加之急流不停拍打着谷底好似巨人发出的怒吼,十分壮观。因此被人们称为东方大峡谷,也是仅次于世界第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不过在此我要更正一下所谓的美国第一大峡谷排名也只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随着1998年一群探险家深入到中国西藏某片神秘地带进行考察,一座沉睡了上万年的怪兽就此横空出!使得曾经一度号称世界第一的科罗拉多峡谷在她面前也只不过是一撮小菠菜,而这座名副其实的史前巨兽,不但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地质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发现,他就是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二、藏道筑军魂

沿着怒江逆流而上不远处看到一座石桥飞架与两山之间,这就是川藏线上的咽喉要道怒江大桥。当年为了能把石桥架在两山绝壁之上,驯服脚下这条怒吼了万年的江河,打通川藏南线的最大隘口,很多战士的青春就奉献在了这里。经过这座桥的时候如果留意下你会发现桥头山崖上刻写着三个大字《征服山》,这就是当年人民解放军第18军修筑怒江桥的豪言壮志。

很难想象他们就是在这几乎绝壁的山崖上打造出一座长87米、高40米、横跨两岸的贝雷式钢架桥,更为神奇的是从挖桥基到通车仅用了短短的21天时间。斗转星移50多年过去了,这座见证了筑路工人艰辛历程的老桥早已被新的怒江大桥所取代,但老一辈筑路人的奋斗精神会永远凝固在这条山谷中。就是这么一群钢铁打造的战士,为了能把2000公里的川藏线从四川修到西藏,他们在高原缺氧,气候寒冷、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等诸多情况下,以平均每公里牺牲1到2名战士的巨大代价下,硬生生的将通往拉萨的一座座高山大川征服。

从1950年开始筑路到1954年全程通车,前后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建成,曾今这条中国公路史上海拔落差最大、道路最险、修建速度最快、牺牲人数最多(共3000多人)的筑路工程早已成往事,更多的游人对她的了解只限于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如今当我们沿着这条曾经用千万战士脊梁架起的天路,我们不要忘了那3000名永远沉睡在雪域高原上的战士!不要忘了这段渐渐沉睡的历史。

由于怒江桥是从南线进入西藏最重要的关卡,桥上时刻都有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把手。汽车从桥上经过的时候必须慢行,而且禁止拍照。不过出于好奇有些人还是想拍下这座飞驾与绝壁之上的雄伟大桥,比如我。

过了怒江桥后又在前方百米处的峡谷中发现一条碧蓝清澈的河水正从公路左边汇入右边浑浊的怒江水中。这种自然奇观在前面的路上我也看到过,只不过没有今天看到的这么明显。听人说这是由于两条河水中含沙量的不同而造成的,通常大江大河里附带的沙土很多混杂在水里看起来就显得很浑浊,如长江黄河都是这样,而小的河流由于沙土含量少一般都比较清澈。当小河从高山处流下汇入大河中通常就能看到这样一副清浊河水混杂交融的自然景观。这条清澈的河流就是沿八宿县流下来的冷曲河。可别小看这条河,据说当初他是修筑川藏南线的基点所在,只有先找到这条冷曲河和怒江的汇合处,才能从这里跨越怒江,进入四面被大雪山环抱的波密。可以说这条河起到了修筑川藏南线呈上起下的重要作用。

沿着冷曲河峡谷骑行了十几公里后终于走出了险峻的怒八段,紧绷的神经也可以放松一会了,随后在起起伏伏的柏油马路上前行,到了傍晚8点抵达八宿。也许这一天时刻伴随险路精神上高度集中,没发觉到身体有什么不适,到了晚上去洗澡的时候才感到手心一阵阵剧痛,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起来。看来在东达山摔的那一跤还没有痊愈,在加上这一天骑行在糜烂的山路又加剧了伤口的恶化。为了把伤口彻底养好,我在八宿多留了一天,第二天去医院涂抹了一些药膏后,又买了一袋止痛药,以防后面的路上万一伤口再度发作,就只能靠这东西顶住了。总之眼看这距离拉萨越来越近了,我可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

三、然乌美景

离开八宿后山路远没有怒江那样险峻,老天好像也要助我一臂之力,一路上顺着我骑行的方向开始猛烈刮大风,就连今天需要翻海拔4千多米的安久拉山变得异常轻松,借着风势下午5点就到达了垭口。这条通往安久拉山的山路与以往翻过的大山不同,并非是Z字型的盘山路,而是以缓坡为主的起伏路段。在快到垭口的时候道路逐渐平缓,如果不是看到公路边立着海拔4460米的垭口标示牌,我还真不敢相信就这么轻松翻过了山。

下山后的道路两旁高山对峙,如同在山谷缝隙间穿梭一般,不时听到山上飞石掉落的声音回荡在峡谷之间。这段然乌到中坝的下山路,就是另人闻之丧胆的“然乌沟”,常年来往与这条路上的司机甚至流传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然乌到中坝”。尤其到了冬季下雪的时候,时常会在这条路上发生雪崩。96年曾有几辆客车被大雪围困在这段路上,进不去退不出,晚上只好停留在然乌沟。

凌晨3点的时候道路两旁山体上堆积的冰雪终于不堪重负,如泰山压顶般向下崩塌,强大的雪崩气流顷刻之间将这100多名乘客活埋,经过武警官兵的奋力抢救最后仅有数十人幸免于难。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然乌沟时常发生,为了保障这段道路的通行安全,如今在有些疏松的山体上或公路旁会罩上一层硕大的铁丝网,而且还在最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架起了长达一公里的防落石长廊,这样就大大减低被飞石击中的风险。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建好了这些防护措施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若有巨石从山上落下依然可以撕破铁丝网,甚至能将防落石的长廊击穿。所以不要只顾着看风景而忘记随时潜在的危险,对于这段高山深谷飞石临立的凶险之地我还是劝大家早早通过为妙!

借着风势的帮助下今天终于不用再赶夜路了,一路上高奏凯歌下午6点就抵达了然乌小镇。川藏线上的著名景点然乌湖便坐落于此。

说道然乌湖,网上对她的风景描述大多如诗如画,独一无二。其实这些描述多少有些夸大成分,要知道然乌湖的行程是由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一座堰塞湖。这种性质的湖通俗点说就是个混杂着许多烂泥石的大池塘,只不过然乌湖是个超大号的池塘而已。换句话说湖水好不好看就取决与天气的情况,如果连续几天经常下雨从山上落下的泥石流就可能会把湖水搞的一团糟,看起和内地的臭水沟没什么分别,到时候我想你会大失所望。即使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她的水质也无法与纳木错或羊卓雍措相提并论。

照我这么说难道然乌湖是徒有虚名。错!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沿着26公里长的湖岸行走,你会发现然乌湖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对岸雪山上独特的自然风光。从蓝天白云下终年不化的雪山顶峰,到半山腰秘密莽莽的灰色森林,在到山脚下一大片色彩斑斓的杜鹃花,好像一时间将不同季节风光的山色汇聚在了这一处,尤其是当对岸山上的风光投影在湖水里的时候就如同一副多彩的油画令人赏心悦目,这应当才是然乌湖最吸引人的地方。

除了然乌湖的美景在距离然乌镇20公里处的地方还有一坐美丽的冰川,当地人叫他她来古冰川。从然乌镇走到那里大概需要大半天的时间,虽然有点辛苦但一路上的风景会让你觉得很值得,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腐败方式坐车去。冰川脚下有个来古村,如果想在这里留宿可以住在村里唯一的小学教室,在这里你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雪山和冰川,据说多带一些零食和铅笔送给这些可爱的学生他们就会让你免费住宿的哦。置身与古村,你可以同时看到美西冰川、雅隆冰川、若骄冰川、东嘎冰川、雄加冰川和牛马冰川这6条海洋性冰川。因为所有的这些冰川都围绕着来古村,所以当地人就把这些冰川统称为来古冰川。其中这6条冰川中又属雅隆冰川最为雄伟,它从海拔6000多米的主峰,一直延伸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来古村脚下,其宏伟的自然奇观在中国乃至世界实属少见。

除了来古冰川在然乌附近的西侧还有一座更容易让游客接近的冰川,这就是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国内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由于米堆冰川的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所以来到米堆可以让一度令人感到高不可攀的冰川变为现实,游客能够很轻松的走进冰川世界零距离的与之接触。第二天前往波密的路上我就有幸见到这座冰川。她距离然乌镇只有30多公里,景点的大门就设在川藏公路边上,这也是川藏线上唯一可以在公路旁就能够近距离看到冰川的地方,很多原本没有打算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此时也会被眼前这幅壮丽的景色诱惑这走进去。

不过她看似绝美其实也有白色恐怕的一面,米堆冰川是一条会“突然跃动”的冰川,所谓跃动性冰川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跃动期的冰川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突然快速前进几十米甚至几公里,冰流速度也比平静期要快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常会因此引起特大洪水灾害。在中国多达4万条冰川中也只有两条冰川会做这种“特技动作” 一条是米堆冰川另一条就是南迦巴瓦峰下的则隆弄冰川。就在20年前的一个夜晚,米堆冰川曾发生过一次剧烈的跃动,当时巨大的冰川末端突然断裂冲入湖中,顷刻间几千立方米的湖水夹杂着泥石流翻滚而出,冲毁了大批桥梁和40多公里长的路基,巨大的灾害也导致这条川藏线中断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米堆冰川可怕的另一面。

四、关于墨脱

波密县!作为川藏线上几十座县城中的一个小县城并不是显得很突出,可以说这是个没有太多鲜明特点的城市,甚至当我离开后一度回忆不起来这座城市的面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县城,这些年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驴友到此驻足。

奇怪了?县城里既无特色,又无看点。那他们为了什么而来?

我想去过西藏的游客都应该知道为什么。

不错!为了走进那片神秘之地——墨脱。

墨脱是什么?

一座雪山,一个地名,还是一个代号。

对于一为酷爱徒步的驴友来说,问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不过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墨脱两个字还是比较陌生。

在此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他的几点特别之处,相信听完之后你也会记住这样一个地方。

1、他曾经是中国大陆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孤岛”,即使到现在也只有6至10月份勉强通车,其他季节大雪封山只能徒步进出,所以严格说来他还是不通车。

2、长期以来通往墨脱的路途地势隐蔽,道路凶险,所以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秘境”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徒步旅游线路之首,很多徒步爱好者以能够到达过墨脱为终极目标。

3、由于通往墨脱的地势由高到低的走向,一路上你会从海拔4000多米的冰山雪地下降到几百米的亚热带丛林,在这短短的几天内行程中你就如同经历了一回春、夏、秋、冬,好像从寒冷的北极突然走进了炎热的海南岛,这样的奇特感受只有在墨脱路上才能体会得到。

4、除此之外墨脱也是西藏境内海拔最低的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被称为“西藏的西双版纳、动植物的博物馆”

这就是神秘中的西藏,西藏中的神秘——墨脱

而波密正是唯一可以勉强驱车通往这座县城的必经之地。

简单的介绍了下墨脱的情况,我想此时作为一个驴友发烧友,既然经过波密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这次一睹神秘墨脱的风采吧。

不过通往墨脱的道路比较危险,一般为了安全都是结伴而行,可我现在孤身一人到哪去找个伴啊!于是就在波密四处打听这两天有没有游客打算去墨脱的,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一句NO。

甚至旅舍的老板娘还恐吓我:“这个季节墨脱的山路快要大雪封山都快没人进去了,你现在跑去干什么?要是被大雪困住就别想出来咯。”

“那什么时候能出来?”

“至少明年山上雪化完了吧”

无语

在波密等了两天后始终没有遇上去墨脱的驴友,看来正如老板娘说的那样,这季节进墨脱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我感觉在这里等着只能是浪费时间,于是决定继续上路,但徒步进入墨脱的计划不会因此改变。应为传统进入墨脱的路线一共有2条,除了波密这条可以走之外,另外一条就是在200公里外的八一派镇,不过这一条路比较难走,一路上都是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进,颇有难度,刚才说的十大徒步路线之首指的就是这条羊肠小道。听人说很多徒步的驴友都是选择在派镇出发,这样也好等我到了那里或许还能碰到同行的伙伴呢。

波密我就先暂时离开这里了,相信不久后我还会从通往墨脱的这条路走出来。

五、排龙天险

说道2000公里的川藏线上哪一段道路最危险,我想走过川藏线的司机会跟你说很多地方都危险,如果一定要在这些险路中加个之最的话,我想非“排龙天险”莫属。严格来说这条被称为川藏第一险的起始点是距离波密县80多公里处的102大塌方。从102大塌方开始一直到排龙乡这短短的20多公里的山路就是传说中要你命三千的——排龙天险。当离开波密来到此地的时候,从很远处就能看到紧靠着道路边的山体上出现大面积的坍塌,只见一大片山壁如同被刀刮去了一层皮残破不全。这塌方区就是被称为川藏公路上“不可治,又不可不治”的102大滑坡。

据说前几年在网上流传过一个比较火的照片帖子,标题是“只有中国军人才敢开的路”,图片上一辆辆军用大卡车沿着几乎只容下一辆车身宽的泥泞山路行驶,紧贴这山路的左边飞石不断,右边则是万丈深渊的悬崖。就是这幅惊险的画面曾经感动过不少网友。而照片上所说的那条路就是我今天站在的这个地方102大滑坡!从1988的一场暴雨造成的塌方,到如今已经先后在这条路上发生了4处塌方区,影响路段长达5百多米,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堆积层滑坡。

由于这段道路地质复杂,使得维修起来极其困难,可以说是屡毁屡修,屡修屡毁。自从塌方出现以来,已有数百两汽车丧命于此。就在我今天经过这里的时候还看到悬崖下一辆不知何年坠毁汽车的残骸。不过如今这段路相对与过去的老路那是好走的多了,在几处容易出现滑坡的山体上方都用了水泥浇固防止沙石倾泻,路基也用了很多木桩固定加宽了许多。只要不碰上暴雨天气,一般汽车都可以从这里顺利通过。

经过了102塌方区后,不远处就是通麦大桥,这座大桥也是进藏的一大关隘。大桥两头都是武警官兵把手,其重要性仅次于怒江大桥。整座桥是用钢架搭建而成,桥面是用木板铺就,桥身非常狭窄刚刚能容下一辆汽车行驶,汽车过桥的时候都是在武警的指挥下一辆辆通过,等这边汽车走完了在轮到对岸车过来,如果碰到严重堵车的时候可能要等上几个小时甚至半天才能通过。

过了桥后左边就是通往排龙的道路,右边则是通往易贡乡国家地质公园的山路,对于初来西藏的游客可能从未听过易贡乡这个地方,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他的存在。2000年曾在那里发生过一起巨型山体滑坡事件,三亿方的滑坡体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扑向山下。仅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阻塞了易贡藏布江,随后在其上游行程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也就是今天的易贡湖。就是在这短短的堆积过程中,大自然相当于完成了11座长江三峡大坝的浇筑方量。这样一起高速剧烈的特大坍塌滑坡事件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不过灾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更惨的还在后面。由于巨量的堆积物堵塞河道,使得堰塞湖水位猛涨,如果此时一旦溃堤这座庞然大物就如同挣脱了绳索的野兽一发而不可收拾。为此人们选择了挖渠引流的办法希望竟可能减低灾害。于是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施工力量就此展开了,经过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大伙们终于挖出了一条排水沟,因此而创造了西藏工程史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也许你会纳闷不就是挖条水沟吗?也不至于称之为奇迹吧。不错挖条水沟是很普通,但如果是在短短的30多天内挖了一条深达24米,长近千米,宽过百米的巨沟你就不得不叹为观止了吧。但就是这样一条巨型水沟放在这极其庞大的堰塞湖上来看只不过细如发丝,溃坝终究还是没能避免的到来了。

可以想象酝酿了几个月的湖水此刻如洪水猛兽般破堤而出其破坏力有多强大,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下游的河水就暴涨了50米高,造成下游的雅鲁藏布江水位猛涨,沿线的公路和所有桥梁全部被毁,只一夜间墨脱、波密、林芝与外界断绝联系,顿时成为了一个个孤岛。这条洪水猛兽在中国境内闹玩了之后依然没闲着,随后沿雅鲁藏布江下游又跑到了印度等国继续作恶,甚至导致印度近万人受灾。据说强大的洪水硬生生的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冲出一片三角洲平原,因此使得孟加拉国的土地面积增大了不少。

灾后易贡乡被作为了解地质灾害的科普教育基地向外人宣传,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也就由此产生,公园内分布着,冰湖、峡谷、瀑布、温泉、泥石流沟等灾后地址遗迹,是集观景与考察为一体的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

经过了通麦大桥后接下来就是排龙险道,这条从通麦大桥到排龙乡的山路几乎都是沿着绝壁开凿出来,相对于汽车来说道路非常的狭窄,很多地方只够一辆车通过。山路左侧悬崖下就是帕龙藏布江,如果一不小心坠入江里别说是生还的可能,恐怕连个全尸都找不到。司机们经过这里都很小心翼翼,如果有谁敢吧速度彪到40码以上,那只有一个可能,寻死的。不过以上所说的都是相对司机而言,骑单车的朋友就大可不必担心了。即使下大雨照样可以畅行无阻,这时候你会充分体会到单车优于汽车的自豪感。

经过一道道起伏的山路,穿过一条条狭窄的密林。在夜色即将来临之际终于走完了这20公里的排龙天险来到了群山环抱中的排龙乡。这里是沿川藏线进入西藏后海拔最低的地方,也是沿途规模最小的乡村。在拍龙乡我只发现一家破旧的内江旅馆,老板是个热情直爽的四川人,看到我满身的泥泞,便跑去河边给我打一桶水来擦洗下身子。由于这两天排龙乡一直下雨,山上的江水夹杂这泥石流冲下搅得河水浑浊不堪,当老板把打上来的水端到我面前时我傻眼了,这哪里象河水啊分明就是墨水嘛!就是这样的水当地人不但用做洗而且也拿来吃。除此之外这里至今还不通电,每到夜晚的时候只有少数的几户人家可以使用柴油机来发电,通常只是用来做饭或看会儿电视,一般过了十点以后就会关机停电。所以身在漆黑一片的排龙乡的人们通常睡得很早,那一晚我也早早的入睡了。

排龙除了做为天险被人著称,更为驴友所感兴趣的是在这里有一条古道可以通往西藏最为神秘的腹地。这块神秘地带一度被人类遗忘,直到上个世界90年代由一批探险家深入密林之后才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她就是20世纪地理史上最大伟大的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在流经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的峡谷时达到峡谷最深处6009米,其深度远远超过2133米深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内最惊险、最震撼的地段,是从白马狗熊往下到墨脱县邦博近百公里的河段,这一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未能有人漂流进入这最核心地段。不过在很多人看来雅鲁藏布大峡谷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条接近180度的U型大拐弯。

虽然通往大拐弯的山路有好几条,但无疑从排龙乡进入是最近也是相对其他路线最好走的一条山路。出发前通常需要去排龙乡的大峡谷保护站缴纳一定保护费,在签上一份协议书才能放你进去,协议书的内容通常都比较沉重,简单点说就四句话、道路险恶、祸福难测、如出意外,自负承担。签好了这份生死状后你就可以踏上通往大拐弯的道路。从排龙乡出发后经过一天爬山涉水就可以抵达扎曲村,在这附近便可以欣赏到壮观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另外在扎曲村的西南方向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神秘的地带,据说曾经在那一带发现过孟加拉虎。但由于那里地势陡峭、密林丛深、有的路段甚至需要开山劈路铺路架桥才能通过,所以即使连当地人也不敢轻易涉足。98年曾有一批阵容强大的中国科考队深入进去考察,前后用了长达30多天的时间才从那片无人区域穿越出来,其艰难与险峻,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除此之外从扎曲村还可以通往墨脱,只是这条路相对与波密和八一派镇进入墨脱的两条传统路线来说走的人就太少了,这条山路小道时隐时现,盲然进入可能有迷路的危险,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千万不可轻易尝试。

由于排龙一带海拔很低又紧靠着雅鲁藏布峡谷,每年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都会沿着沿雅鲁藏布江下游峡谷吹到这里,同时带来大量水汽,使得这里的降雨量远远高于西藏其他地区。尤其是在每年三月到九月,几乎天天有雨,到了夏季更是大雨滂沱。虽然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进入10月份了,但一路上依然伴随着蒙蒙细雨。

由于气候温湿使这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原本快要进入冬季的西藏却在这片土地上呈现出另一副春色盎然的景致。随后在经过鲁郎的路上其景色更是达到了极致,一条条白云如同长长巨龙缠绕在群峰之间,风景时隐时现,山坡上遍布着枝叶繁茂黄绿相间的密林,山下则是一座座木板拼凑成的藏式小木屋。马儿在田里吃草,藏童在溪水边玩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能充分的体会到。而这一副景色也被过往的游客们称之为“东方的小瑞士”。

鲁郎除了以风景幽美而著称外,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石锅鸡。不过这道菜很贵,光是一只鸡就要100多块。我那天运气还真不错,晚上居然碰上几个自驾游的朋友从波密出发冒着瓢泼大雨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竟然就是为了吃鸡,这等将腐败进行到底的精神实在另人钦佩。他们看我一个人蹲在小角落里啃着馒头于是便拉我入伙一同腐败,看了看这道菜,不得不说真是大补啊!光是我认识的中草药就有,人参、何首乌、当归、天麻、党参、百合、红枣、枸杞另外还有一些没见过的古怪植物,没想到吃顿鸡竟然吃出了一部本草纲目来。我也不客气一口气居然连喝了6大碗,结果直接导致我晚上鼻孔流血不止。

六、色季拉山上的故事

出发以来每天安排计划的行程都很紧张一路上骑行中几乎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这时候如何想在漫长的一天内保持充沛的体力,吃饭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

为了路上不耽误时间又可以补充能量,我就在每天出发前准备好这一天的食物,食物大多以面包、饼干为主,另外还带了一些可以补充能量的葡萄糖和巧克力。为了讲究效率通常我就把这些东西一并揣在口袋里边骑边吃,进食时没有固定时间也没规定吃多少,只要觉得饿了就随时吃,甚至有的时候一天内可以连续吃上7、8顿,有几次就是因为这样暴饮暴食导致我中午一路吃下午一路吐。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后来在我出发的时候每天只给自己准备了一袋压缩饼干。就这样靠着这一套不太科学的进食方法风餐露宿,一步步坚持着忍耐着前行。可当我今天饥寒交迫的抵达色季拉山垭口准备享受午餐的时候,我的忍耐终于到达极点了。

一块巴掌大的压缩饼干彻底点燃了我的怒火。

怎么回事?

正当我饥寒交迫急不可待取食这块饼干的时候,才惊奇的发现到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竟然是2003年,天啊竟然过期达三年之久。无语,彻底无语了。面对尘封3年的饼干,只要是个正常人我想都会毫不犹豫的把它扔掉。很明显此时我已经饿的不正常了,看着身上唯一的这块食物,始终舍不得丢弃,于是张开嘴巴欲将其绞碎吞食而下,这时候沉睡了三年的小饼干终于爆发出他的惊人力量。在我上下来回的钢牙烈齿之下居然完好无损坚如磐石,这哪里是饼干啊分明是块铁饼嘛!

不久一辆自驾车的游客从垭口经过突然把车停了下了,他们跳下车,象观察外星生物似的好奇的看这我,接着拿起相机就对我狂拍一通,那情景就类似于某明星新闻发布会一样,受宠若惊后才得知我是他们进藏以来第一个碰到骑客,我倒,这样也能兴奋啊。

不过他们兴奋,我更加兴奋!因为对我来说此刻正是千载难逢的化缘好时机。

果然在我一副落魄失意的眼神下,首先被打动的是个北京女孩,当她听完我今天的悲惨遭遇后,立即就跑去车里拿了两大包旺旺雪饼,随后旁边的朋友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就这半会功夫我面前竟堆积了一框食品!完全足够三天的食用了。这似乎远远超出了化缘范畴,看起来更象是诈骗。弄得有点不好意思,又退了大半回去。不过以后要是还有哪位朋友碰到象我这样的困境不妨可以效仿一下。到了垭口先别急着下山,应为这里大多是游客停留拍照的好地方,自然也也就成了化缘的最佳地点。这时候一旦有游客经过你就可以尽显其才能,至于怎么演就看你的天赋了,走来走去也好故做深沉也罢反正就一个宗旨,让人感觉很可怜。一般不用等到多久友情援助就来了。但装的不象就不行啦,只能怪你演技还不到家。回去多看几变周星星的《武状元苏乞儿》,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回灵感。

在西藏有一座山峰她叫南迦巴瓦,她并不是世界最高的山峰,也不是另很多人熟知的山峰。但她在高原上就如同拔地而起的长矛直刺云端,高大的山峰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加上常年笼罩在云层之中让难以得见,因此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世界上最美的山峰。而前往色季拉山的路上就是观看南迦巴瓦的最好机会,为此我在出发前我就祈祷老天开开眼,一定要让我一睹这座神山的真容。结果当我爬到山上后,远处弥漫这厚厚的白云,南迦巴瓦就像是深藏在云层背后的世外高人轻易不肯现身。

虽然在色季拉山上很难一睹南迦巴瓦的风采,但山坡上的杜鹃花是一定不会错过,这里的杜鹃花面积大,品种多,从山脚下到山顶依次绽放。尤其是进入6月份,整个山如同花的海洋,场面及其浩大壮观。而在色季拉山西坡的本日拉山,是西藏苯教的圣地,因此被称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一年四季都会有苯教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此地朝拜,尤其是到了马年藏历八月十日的时候,还会在这里举行一次盛大的转山活动,不同于藏佛教徒的是,他们转山不是顺时针转而是逆时针。

一个人骑行在川藏线上的岁月(5)

【第五篇】 徒步墨脱7昼夜

一、出发前的准备

抵达八一后骑行计划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就开始张罗前往墨脱的准备工作。由于墨脱地处“边境附近”,按照国家规定游客必须持有边防证才可以在边境一带活动。所以办理边防证就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四处打听后得知在八一镇的边防大队可以办理边防证,于是就带着喜悦的心情跑去询问。可事情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等我到了那里他们跟

我说必须先到公安分局开个介绍信才可以办理,于是又带着急切的心情跑到公安局。可等我到那里,办理绍信的工作人员却出去办事了。

好吧,既然人不在我就等等咯。没想到这一等可真够漫长,足足让我等了3天才碰等到他们回来,结果等待了这么久得的答复却只是短短一句话,要开介绍信啊!那你要先去户籍所在地开个证明来我才能办。这下彻底傻眼了,我的户籍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啊,你不是叫我现在跑回去开个证明再拿回来吧。早知道西藏办事效率低,没想到连办个证件也这么难。眼看冬季快要到来,通往墨脱的路上可能随时会被大雪封山,我这么耗下去可不是个办法啊,一怒之下决定先出发了再说,到时候走一步看一步,大不了乔装成当地背夫(当地人不需要证件),就是混也要混进墨脱。

办理边防证小知识:

关于办理边防证最好是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办理,这样相对会很方便。如果到了异地再办除非你有熟人要不然会很难办(据说现在可能会容易些)。当然最好你能有一份护照,这样在任何需要使用边防证的地方,你都可以用护照来替代。

二、前往派镇

距离八一镇120公里外的派镇就是此次进入墨脱的出发点,从八一前往派镇可以包车也可以坐班车,对于象我这样的光棍驴友当然是坐班车来的划算。不过据我打听前往派镇的班车只有早上两三趟,而且都没个准确的出发时间,只要人满了随时走。对于这样不确定的班车我只有越早准备越好,所以在出发的当晚我就把随身携带的物资全部装备好,第二天一早便挎上背包直奔汽车站。原以为这么早去可以选个好位置,结果等我到了车站才发现前往派镇的班车只剩下最后一辆了,而且车内早已人满为患,连个座位都没有,没办法我只好跳到驾驶仓位的油箱盖子上去坐。虽然感觉不太舒服,但透过车窗绝对是观赏风景的绝佳位置。

前往派镇的路上并不是很顺利,刚走了几十公里的柏油路就全变成崎岖坑洼的石土路,屁股坐在硬板板的油箱盖上颠的几乎快要开花,但俗话说得好,没有付出哪有收获,为了能够欣赏一路的风景我始终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牢牢坚守在这块阵地,直到屁股麻木为止。

可是路只走了一半我的油箱盖就坚守不住了,原来前方路上突然出现交警检查超载车辆,很明显我们这辆满载了百号人的中巴车早已严重超载。于是司机叫我们后上车的几个人换乘一辆小面包车先绕过这里,再到前面路上在和他们会合,看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随后我们就照着司机的吩咐去做,不久后果然与中巴车胜利会师又回到了车上。对于这种超载乘客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的都很普遍,尤其是在小地方的车站管理混乱点也可以理解,所以上车后也没说什么,大家相安无事,司机若无其事的叼着香烟继续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我则依然坚守在油箱盖上欣赏道路两旁的风景。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风平浪静,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直到距离派镇不到30公里的地方,不知为何司机又再度停下了汽车。

我估摸这不会又要换车了吧?

恭喜你答对了!

不过这次更惨全车人都没能幸免全部被拉下了车来,这下大家都不干了,纷纷要司机给个说法。

坐在驾驶位上的司机憋了半天终于说出一句惊雷人的话:“我现在要回去接人了,你们在这等等,过会看到有班车经过你们就上去,上了车就说是我车上的人他们就不收你们的钱了,嘿嘿!(还笑)”这下是彻底无语,怎么说这大半年我也算是走过很多地方的人,也见识过很多司机,可今天像这样一位无赖司机确实平生头一回见。

无赖司机这一不厚道的行为让我们在半路上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搭上过路班车。不过相比之下这趟车上的司机人品那就好多了,不但递给我几个梨子吃,还一路为我讲解周边的自然风景,俨然成了旅游向导。

说着说着汽车距离派镇越来越近,这时候在道路前方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白云身后似乎遮掩这一座巨大的山峰,还没等我要开口说话,向导司机就拍了我到肩膀,指向那座山:“看到了吗,南迦巴瓦。”

“什么?那就是南迦巴瓦!”这句话刚从司机嘴里脱口而出后,我立马把脑袋深出窗外好好瞅一瞅这座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的山峰。

“我的天,太漂亮了”看着时隐时现的南迦巴瓦这是我给他的第一评价。

“漂亮啥!都躲在云后头了。”

“呵呵,师傅你不知道,为了能看一眼这座山我在色季拉山头上足足等了两个钟头,结果连个影子都没看到。今天好歹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总算是见过一回啦,要是过会还能见到全貌就更好了。”

“今天你是别想看到咯,一般过了中午她就躲进云里了,想看全貌就起个早吧,这两天天气还不错,你明早可以碰碰运气。”

一路上听着向导司机长谈阔论那么多话,无疑这一句是最实用的。看来今天抵达派镇我要早点休息,希望明天一早会给我一场惊喜。

随后的路上一直和司机谈家常聊风景时间过的很快,眼看着就要抵达派镇了,就在这个时候车子缓缓的停了下来。

原来前方出现了一处检查站,奇怪在这条小山路上怎么会有检查站我似乎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于是向司机询问这里是干什么的?

“查边防证件的啊!”

这下惨了,我最为担心的问题,没想到这么早就来了。顿时束手无策!其实在出发前我已经计算好进入墨脱的路线上需要检查证件的各个地点,可怎么也没想到远离墨脱的派镇也需要检查,真是百密难免一疏啊!

眼看着检查人员就快要上车了,难道就坐以待毙吗?

这时候我觉得唯一能够帮我的就是向导司机,于是如实告诉他我身上没带边防证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躲过去。

看来今天是碰到贵人了,司机师傅说,这辆班车拉的通常都是派镇当地人,所以一般他们不会查的太仔细,你现在赶快跑到车尾躲着别让他们认出来就行了”

于是我从司机那里借来只帽子卡在头上,然后低着脑袋萎缩在车厢尾部,静静等待检查人的到来。

蹬蹬蹬…….随着车梯上的几声脚步,他们已经走了进来。

半低这脑袋使我只能看到他们两条腿。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检查人依然还停留在车上。并且正慢慢朝我这边靠近。五、四、三、二、一,还有两三步间几个检查员就可以走到我身旁了,心里极其的纠结。这感觉就好像被通缉的犯人,每秒钟都是一种煎熬,眼看着心理防线就快要崩溃了。于是决定解脱自己,举手投降。

就在我准备摘下帽子束手就擒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几个人的腿脚突然向回一个旋转直奔车外。

这是怎么回事?

抬起头来,这时候才发现检他们直奔另一辆客车而去,原来后面这辆刚到的汽车拉了一批旅游团,他们显然已经无暇顾及到我们,于是挥了挥手示意我们通过,就这样有惊无险的混过了前往墨脱第一道关,于下午2点抵达派镇。

三、魅力之峰南迦巴瓦

到了派镇我住在当地一家比较有名的旅馆“兄弟饭店”,原以为这家饭店是两个兄弟开的,进去之后才发现主人是个四川老板娘。我拜托老板帮我打听这几天有没有去墨脱的背夫,好跟着他们一块上路。老板娘虽然很忙但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要求,并且给我安排了一处非常理想的住处。说它理想到不是条件有多好。反倒屋子很小,条件简陋,唯一的亮点就是房间里的窗户正对着一座山,那座山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就是南迦巴瓦。

老板说我如果运气好,明早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这座神山。说到运气我想来与之无缘,买了N回的彩票最大奖也只不过是屈屈5块钱。但在第二天当我缓缓睁开朦胧的双眼,不得不承认这次我中了一回头等奖。只记得歪着脑袋痴痴的望着窗外,一座另人瞠目结舌的雪山就这样完整展现在我的面前了。对于这样一副极致之美我想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描述,会觉得很苍白无力。千万别以为座在电视旁或是抱着几本杂志看看就仿佛身临其境。那完全是两回事。此时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我目前见过最美的雪山,毋庸置疑的NO1。

张望着窗外,整整呆了半个钟头。看着天空中一大片白云正慢慢靠近雪山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遮挡住南迦巴瓦,这时候才意识到好像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做?对了!还没拍照。我可不想这样一副美景就仅仅停留在脑海中,于是顾不上洗漱脸面整理蓬乱的头发,拿起相机就准备往门外奔去。

刚一跨出门口,老板娘就拦住了我。原来又是一个好消息来了。经过她昨晚打听终于联系上徒步墨脱的背夫,而且明天一大早就要出发,到时候我只要跟这老板娘来到他们出发聚集点,就可以一同前往了。呵呵,看来我今天运气真是不错,可谓双喜临门啊。

老板娘看我正准备出去拍照,于是就极力推荐我去20公里外的直白村,因为在那你可以最近距离的欣赏到南迦巴瓦和雅鲁藏布江,一般早上过去,傍晚就可以走回来。

居然有这么一个好地方!我当然是求之不得,正好在没进入墨脱之前,先小小的拉练一下尝试徒步几十公里山路的感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朝着通往直白村的山路,便直奔而去。

南迦巴瓦峰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山峰,她的大甚至会让人产生距离上的错觉感。沿着山路行进原本以为很快就可以走到她跟前,但走了几个小时后我依然感觉不到与她拉近了丝毫距离,似乎每向前走一步她就同时退一步,总是与你保持一段距离令人难以亲近。为了尽早抵达直白村,我顾不上周边的风景也不作任何停留一路急行在上下起伏的山路上,终于在下午1点钟抵达了直白村的观景台。

这块搭建在公路旁用木板拼凑而成的简易观景台就是观赏南迦巴瓦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佳地点,不过在这里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称为一处观景点显然有些牵强。因为从这里开始雅鲁藏布江的河水才刚刚流向深谷区,所以看起来水势很平缓,完全没有深山峡谷中惊涛骇浪盘古开天地的气势,但大峡谷内的真正面貌又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去的,所以到这里的游客大多都是冲着南迦巴瓦而来的。而今天的南迦巴瓦可算是给足了面子,在我一路徒步四、五个小时的过程中,始终被白云团团围在周边却一直没有遮挡住她,即使在我抵达了观景台依然完整的展现在那里。

这时候陆续来了一批批自驾车的朋友,他们也是早上闻讯南迦巴瓦神奇出现,便从各地驱车赶来。其中一位东北女孩居然靠她的第六感准备预测到了今天神山将会出现,于是半夜就包车就从波密赶过来,在经过色季拉山的时候正好看到刚刚日出的神山,据她反应当场兴奋的休克6秒种。而和这位女孩一样痴迷于南迦巴瓦的人还不在少数,随后踏上观景台,才发现小小的平台上早已搭上了十几顶帐篷,这些人居然都是为了一睹南迦巴瓦在这里露宿过夜的。其中有些人居然在此整整等了三天,甚至还有人先后来过数十次也未见过一回庐山真面目,听了他们的经历我才发觉自己其实太幸运了。在观景台驻足片刻后我又朝着南迦巴瓦的登山大本营走去,据说那里是南迦巴瓦的山脚,也是零距离于神山接触的地方,所以吸引了很多登山发烧友前往。不过准备前往大本营的驴友一般会提前一天抵达直白村,然后在当地找好带路的向导第二天一早出发。而我今天抵达这里已经是下午一点钟,明天还要徒步墨脱,显然不可能在这里住上一天,更没有时间找向导。所以向当地人打听大本营的大概方向,然后给自己3个小时的时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务必在傍晚返回派镇。还好前往大本营的山路不是很高,岔路也不多,基本上只要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行走就不会有迷路的危险,最后当我爬到山上的时候只用了仅仅2个小时,这一度令我怀疑这里是不是大本营?不过站在这里仰视南迦巴瓦已经明显感觉近在咫尺甚至触手可及,如果不是时间有限我真想在往里走进去。

山上周围的景色也与山下大不相同,密林深处到处生长这红、橙、黄、绿等各种颜色的高大植物,站在远处观看就像一片五颜六色的巨型鲜花令人称奇。草地附近还散落这几块大石头,我找了块个头最大的躺在上面发发呆。可没料不久后南迦巴瓦风云突变,四周围绕的云层终于开始向山上聚拢,只一会功夫从山脚到山顶就把神山遮挡的严严实实毫无缝隙。这一切来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刚想到拿起相机再留下几张她的背影时就已经完全不见踪影了,看来神山就是神山,来无影去无踪啊。看来我也是该回去了。

回到兄弟饭店后整个屋子黑漆漆的一片,我还以为谁要过生日party呢,原来是停电了。晚饭的时候只好借助一根蜡烛就餐,虽然光线忽明忽暗不过感觉倒也挺温馨的。听说墨脱的路上有钱也买不到好吃的,于是叫老板娘给我做了两荤一素的豪华大餐,乘着还没进入墨脱之前能吃多少就多少吧,以后想吃都没机会了。

奇怪!怎么感觉像是上刑场!呸呸!想到哪里去了。

四、进入墨脱

第二天的清晨,沉睡在梦乡里的我突然被老板娘几声清脆的敲门声唤醒了。

“小伙子,怎么还没起来啊?去墨脱的背夫就要出发了啊!”站在门外的老板娘正冲我大声喊道

“什么,这么早就出发了?等等,我马上起来。”

看来昨天马拉松式的徒步累的我实在不轻,一觉居然睡过了头。

我赶忙从床上跳起来,早饭也没顾的上吃,随手在饭店里拿了两个窝窝头,在老板娘的带领下一路小跑,匆忙中赶往背夫会合的集结点,所谓的徒步墨脱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

等我赶到了集结处,这里已经聚集了几十个徒步墨脱的背夫,这下我可放心了,跟这他们走准能混进墨脱。

这时候大伙正扛着一袋袋的物资往一辆红色皮卡车上装运,这辆车就是负责把我们的运送到十几公里外的松林口,从那里开始就没有了公路。前往墨脱的道路随之变成崎岖的山路小道,只能靠人力双脚进出,所以从松林口开始才是正真意义上的徒步墨脱。

由于去一趟墨脱也不容易,尤其是这个时候快要到大雪封山的冬季,所以这些背夫个个卯足了劲,能带多少东西就使劲往车上塞,没过多一会卡车上的货物就堆的象座小山丘,出发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就只能拥挤在货堆之上。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车身上的护栏,几十口人几乎都是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向崎岖的松林口挺进。这条其烂无比的山路经常出现乱石深坑,不知道司机是吃了火药怎么地,每次经过这些路段也不降速只管一个劲的往前冲,车上的人好几次都被颠的跳了起来。每次汽车一小跳我们这些人就跟着一大跳,最猛烈的一次跳跃居然把全车人抛在半空中再摔回车上。就是在这高度紧张手心快要磨出血泡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一名背夫居然傻傻的看这我笑,脱口一句气死人的话。

“嘿嘿!好玩吧!”

就这样跟着一群亡命之徒缓缓的向山上挺进,短短的十几公里山路居然开了1个多小时到了9点才抵达松林口。

松林口处在多雄拉山的半山腰上,这里既不是村也不是镇,只是作为进出墨脱的交通中转站。在这里修了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小平台,从这里开始就要靠你的双脚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然后才能下降到热带丛林中的墨脱,路程不是很远只有120多公里,但对于一个普通游客来说需要4到5天的时间才能走完,而且是在轻装上阵的情况下。但我为了减少路上开支,在出发前购置了很多食物,背包的重量足足有30公斤,钱到是省下不少,可到时候能不能跟上背夫的脚步如期抵达墨脱现在还真不好说。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请个背夫帮我带路托运,这个当然也想过。在车上的时候就已经咨询了好几个背夫,结果问了半天都是墨脱统一价,每天一百大洋。这样光是走一趟墨脱的向导费就至少花去四、五百大洋。注意这只是带路向导费,要让他们背东西还要另外在加钱呢。面对着高昂的入场费,我今天只好先拼一拼紧紧粘在这些背夫身后,只要能够跟上一天就等于赚回了一百块大洋啊,就算后面实在撑不住了再找他们帮忙也不迟。

就在我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背夫们早已把物品运下汽车大包小包的捆绑在身上准备整装待发了,我伸手拖了拖他们背的货物,我的妈啊!贼沉,贼沉。

少说也有50来斤重吧?

什么!那是妇女背的

小伙子都是80来斤起,你可别闲重,这还是轻的,碰到不要命的上百来斤也敢扛。只要能把物资送进墨脱,那交换来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件吃苦又玩命的活,但你得了解这些背夫的心理,一年内能走几趟墨脱也不容易。现在眼看大雪封山,他们只要身子撑的住,那是有多少东西都想往里带。

一般能扛个百十来斤货的背夫,根本不在乎多加两斤。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背夫口号就是:

不求最少,但求最多。不求最轻,但求最沉。

第一天的行程是从松林口前往拉格,路程虽然只有20公里,但中途需要翻阅一座海拔4220米的多雄拉雪山,这也是派镇进入墨脱路上唯一需要翻越的垭口。听当地人说这座山上的天气反复无常,尤其是过了中午以后山顶上温度骤降时常会有大风大雾相伴,搅得你视野模糊看不清前方道路。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游客被困在山上的险境,甚至就在前几个月一位来自内地徒步墨脱的女孩就不幸在此遇难。有人说她是因为体力不支,有人说她是迷失了方向。但不论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悲剧,都明确地向游客透露了一个信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实在太过渺小,只要稍稍轻视很可能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虽然此前的路上我已经翻阅了数十座海拔超过4000多米的大山,但几乎全都是骑行过去。相对于今天这种负重徒步翻山的方式绝对是个全新的挑战,看来想要进入神秘墨脱先越过多雄拉山这第一道鬼门关再说吧。

跟随在墨脱背夫身后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健步如飞,沿着陡峭的山路行走可以不用休息一口气走上个几十公里。从松林口到多雄拉山的垭口海拔落差有700米的高度,正常情况下游客需要3个小时才能翻垭口,但对于背夫来说只要1个小时就足够了。行进中我一边紧紧跟随在他们身边,一边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背夫翻山越岭的身影。但他们带头大哥似乎不太愿意被人拍照,见我拿着相机在他眼皮底下晃来晃去,脸板的跟苦瓜似的。强忍了半个钟头终于憋不住了,突然闷个脑袋往山上冲去。看着大哥闪人,身后的小弟也纷纷效仿紧随其后。这下惨了,要是被他们甩掉,我今天会有迷路的危险啊。

没办法我也只好豁出去,抹足了力气紧追上去。这些背夫真不是吃素的,看我快要追了上来,居然不走山路,而是选择直上垭口。虽然这样行走能减少很多弯路但坡度也会随之变陡,别说让你背这一堆货物,就是空身行走也极为吃力,由此可见墨脱背夫真不是浪得虚名。我还是有自知之明不跟他们玩命,继续沿着山路前进。

就这样他们抄近路,我走山路。两股力量迈着急速的步伐同时向多雄拉山垭口挺进。其激烈程度恐怕不亚于敌我双方争夺战略高地。

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经过20分钟紧张激烈的角逐提前2分钟抵达了垭口。当然我是有点胜之不武。要是扛着和背夫一样的重量走恐怕要手脚并用才能爬的上来。

海拔4220米的多雄拉山就是派镇进入墨脱需要翻阅的唯一一座大山,从这里开始一直到90公里外的背崩乡几乎全是下坡路,由于海拔急剧下降,温度也随之升高,所以从这里开始短短的几天行程会让人明显感觉像是从冰天雪地的北极走近了四季如春的海南岛,一路上气候的急剧变化,动植物的多样性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跟随这些墨脱背夫行走就是快,下山时我们几乎沿着半米宽的崎岖山道一路小跑。中途看到了很多从山间飞流直下几十米落差的大瀑布,甚为壮观。有几条瀑布更是将前方必经之路拦腰斩断,我们只好紧贴在悬崖边上硬是从瀑布下穿梭过去,强大的水流一瞬间浇灌在头上象被高压淋浴冲洗了一回,冰冷刺骨。

五、拉格小站

抵达拉格的时候才下午1点20分,这里就是今天徒步墨脱驻留的第一站。原以为此地只是一处简陋的小村落,但实际情况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简单。糜烂的道路两边只有几座用木板拼凑而成的简易板房,房顶直接用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铺盖就ok了。总共住着不到十户人家。还好是晚上住,要是在白天烈日下简直就是个素菜大棚子嘛,不把人蒸死,也得闷晕了。

当天我就住在了一家四川人开的小客栈,这也是拉格唯一的一家汉人开的简易旅馆。自从进入西藏后,所到之处大小小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这些川商影子,可以说只要路能通到哪儿,这些四川人就敢把生意做到哪里。难怪有人把西藏称为小四川,看看现在居然把店铺开到了墨脱。旅馆内有单人的小隔间,也有多床位的大敞房。用木板间隔起来的单间面积很小,放下一张床铺就没有多余的空间,相比之下我还是选择多人间睡比较宽敞。大房间内一共放置了6张床位,不过今天只有我一个人睡,那些和我同行的背夫似乎住不惯汉人开的旅馆,纷纷投奔别处。

空荡荡的房间内除了这些木板床和几条脏兮兮的被褥枕头别的一无所有,这应该是我平生见过最简陋的旅馆。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啊,条件虽然简单了点,但一晚上只用花10块钱。当然老板的盈利方式不能只靠这微薄的住宿费,在他的旅馆旁边还开了一个小买部,卖的都是些供路上补给的食用品。我看了看价格果然不菲,一小袋瓜子5元,一瓶可乐10元。还好我身上带的食物够多,如果按这里物价光一路上的吃喝恐怕就要好几百大洋。可话说回来食物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背着这么重的东西既消耗体力也耽误时间。所以第二天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从包里拿出了6瓶饮料,以成本价3元一瓶的超低价格卖给了老板(从派镇背进来运费至少5元一瓶),我想现在只要少了一份重量,就会多了一点体力。面对后面越来越难走的山路,还是轻松上阵来的更有效率。

六、乔装潜伏过关卡

随着海拔继续降低温度慢慢升高,气候开始变化了,大自然也开始变化了。原有高山冰雪的景色逐渐退去,亚热带的风貌开始慢慢展现出来,一路上在层层密林中穿梭到处可见直径达几米粗的擎天大树盘根交错,平常只有在南方生长的芭蕉树也神奇的出现在这里,甚至还可以看到被称为“天然活化石”的桫椤树,这种比恐龙还要早一亿多年的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现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

另外还有更多叫不上来名字的奇特植物全都汇聚在这短短的几十公里山路上。除此之外在这密林深处还隐藏这长尾灰叶猴、大犀鸟、孟加拉虎、等珍稀动物。不过行走在山路上碰到它们的几率几乎为零,虽然有点遗憾,但为了安全起见我更希望离它们远一点。

第二天的行程依然是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其实我很想走慢点,浏览一路的风景。可这群背夫跟赶着投胎似的一个劲的低头猛进。好几次我停下来刚拍完几张风景照,一抬头!这几个鬼就跑的没影了,害的我只好苦苦追赶上去。结果在他们这种不知疲倦的奔跑下,下午2点就已经走了近30公里的路程,在继续往前走几分钟就要抵达汗密了,这里就是我计划中第二天休息的地方。按理说这时候我应该彻底的放松下来了,可是没有。我放松不下来。应为就在前方百米内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我去面对。边防检查站。不错!进入墨脱路上的第一个边防检查站就设在汗密。所以我必须要顺利通过前面的检查站才有可能进入墨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定了两个方案。第一,到了检查站附近看看有没有地方可以绕道过去。第二,乔装成当地背夫混过去。

第一个方案还没等我靠近检查站就被当场否决掉了,环顾四周深处大山峡谷之间根本无路可绕,想通过此地就只有这华山一条路。看来只有启动第二方案,这第二个方案成功与否其实要看一个人的气质(长相)。

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有自信的,连日来骑行在川藏路上晒的我跟煤球似的,我想只要不是皮肤鉴定专家基本上看不出我的肤色和当地人有什么区别。再加上身着当地背夫酷爱穿的军绿衣,乍一看还真有几份背夫的感觉。于是低着脑袋紧贴在这群背夫人群中间,一步一步向检查站靠进。当距离检查站只有十几米的地方我发现前方带头的背夫已经顺利通过了,并且没有出示任何证件。不由得大为欣喜,看来他们对当地背夫检查的很松,这下有戏了。

果然当我从检查站经过的时候,由于成功的乔装打扮和从容淡定的神情使得几名边防兵几乎当我不存,和其他背夫一样没有出示任何证件就从他们眼皮底下溜了过去。

哈哈!没想到此番“偷渡”会是这样的轻松,看来我还有点做间谍的潜质。

“站住!前面那个戴帽的,过来下。”

戴帽子?

“叫你呢,戴军帽的,过来。”

带军帽!

刚离开检查站十几米,突然就从身后传来一句惊雷之语,彻底把我打回地狱。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带着满脸失意,灰溜溜的回到了检查站。

“你是新来的(背夫)?怎么没见过啊?”几个边防兵正一边询问,一边上下打量这我

“不是,我是游客。”面对边防兵,我选择坦白从宽。

“难怪很面生呢!这里要查边防证你不知道吗?”

“不,不好意思,我的证件在路上,弄丢了。”

“少来!什么丢了,就是没办吧。”

“真的!丢了。”

“好了,别忽悠了。像你这样不办证件就跑来的人又不是头一个。哪那么容易丢啊!人怎么没丢呢?”

我无语!

“身份证带了没?”

“哦,这个有。”

将身份证递给边防兵后,忐忑不安的看着他们将证件上的信息一字不漏的登记了下来,看样子多半不是什么好事,搞不好已经将我列为入什么黑名单当中,以后再也没机会进墨脱了。

哎,面对无法改变的结局,只好坐在一旁静静等待宣判书的到来。

几分钟后身份查询完毕,当边防兵亲手将证件返还给我的同时,也对我宣布了最后的判决。

“这位朋友,你的身份核实好了没什么问题,不过现在你不可以待在这里。”

哎!虽然之前有了心里准备,但现场听到这句话还是感到及其无奈。可边防兵的话还没完。

“是 这样的。今天有一批80多人的退伍老兵从墨脱出来,这里的房子都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你要在此过夜的话恐怕腾不出地方,我建议你再往前走十几公里,到一个叫阿尼桥的地方,那里还有几处房子可以住宿。”

“等等,你说什么往前?我还可以往里面走,去墨脱?”

“恩,现在2点多还比较早,赶快去吧。”

奇怪,我不是没边防证吗?为什么要放我过去?

一路上内心的疑问远大于惊喜,但面对边防兵我又不好问这个问题,直到后来向背夫询问才解开这个谜团。原来这是为了安全考虑,因为随着近几年徒步墨脱的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和我一样没办证就跑来的人,碰到这样无证游客如果强行将他们驱逐返回,可能会碰到没有向导带路迷失方向的危险,尤其是对于独自来旅游的。所以只要国际局势稳定,对面的阿三不闹事,一般带上身份证就可以当做边防证来使用进出墨脱。

不过以上叙述完全出自一位无名背夫口中,不代表我方立场仅供参考。如果有朋友打算进入墨脱,我还是奉劝大家办理好证件,一来可以避免象我这样躲躲藏藏,二来镇守在边疆的战士都很辛苦也就不要再给他们添加麻烦了吧。

七、蚂蝗沟

从汗密通往阿尼桥这十几公里的山路上有两段必经之路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蚂蝗沟,二就是是老虎嘴。光是听名字就够印象深刻的吧。

先说说这蚂蝗沟吧,走过墨脱的驴友都知道这里盛产一种粘粘虫,它的名字叫蚂蝗,虫虫平常只有牙签那么细小,但当饱餐之后就会变的小拇指那样粗大。这种喜好嗜血的粘粘虫经常依附在树叶上、草丛中、苔石下、道路边、甚至隐藏在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地方,所以行走在墨脱路上最好少做休息,一旦停留下来,这些可恶的粘粘虫就会跳跃到身上,并沿着裤腿,衣领,钻进身体内,然后……。

由于这种蚂蝗嘴里可以分泌出一种麻醉激素,所以当他刺破你的肌肤吸食血液的时候是你是完全感觉不到疼痛的,这也是它最可怕的地方。以至于来过墨脱的驴友对蚂蝗的恐惧甚至多过道路的艰险,而在百公里长的墨脱路上几乎到处可见这种吸血鬼的身影,其中又属汗密到阿尼桥这段路上以产量最大,密度最多而闻名,经过这段路任凭你速度多快,准会在身上留下几道斑斑血迹。好在我到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季,蚂蝗的数量远比夏天少了很多,侥幸只被它们袭击了三次,不过很可惜当我发现伤口的时候,他们已经成功逃脱了。幸亏跑的快,要是下次被我发现非用满清十大酷刑对付你们不可。

过了蚂蝗沟紧接着就是墨脱路上著名的天险路段老虎嘴,这条山路近乎是在垂直的悬崖上开凿出来,从远处观看就好像一条细长的裂纹深深的烙印在半山腰上,置身其中感觉象是穿行在张开大嘴的猛虎口甚为刺激。不过不知道是我胆子大,还是这条路最近被维护过了,当我经过老虎嘴的时候,并未感到传说中的那么惊险,一路还小跑着,半个钟头便穿越了出去。所以准确来说老虎嘴应该是有惊无险。只要你贴着山壁内侧走几乎不存在掉下悬崖的可能性。看看这几年在墨脱遇难的游客就知道,几乎没有几个是在老虎嘴出事的,反到是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危险的路段,却处处隐藏着杀机。

从汗密出发后连续徒步了3个钟头,下午5点才抵达了阿尼桥,这座桥是派镇通往墨脱的第一座木板吊桥,吊桥旁有一间简陋的小木屋,原本就是打算在这里过夜,可今天实在不走运,由于汗密那边的旅馆都住满了人,所以背夫们全都拥挤到了这边,等我到了这里已经人满为患,别说没有床位,连个打地铺的地方都腾不出来。

怎么办?难道我今天就要露宿屋檐下吗?这室外到处潜伏着嗜血的蚂蝗、成群的蚊子,要是过上一夜,第二天非成了干尸不可。但硬要是往前走只有到了20公里外的背崩乡才有人家住。20公里路看起来虽然不是很远,但放在墨脱路上没半天时间绝对走不下来,况且今天已经奔袭了40多公里的山路,体力消耗非常大,继续走下去会不会出现传说中的崩溃,还真不好说。可事已至此,也没别的选择,趁着现在天还没黑,我就咬咬牙坚持坚持,早到背崩早解脱啊。于是向背夫打听了一下前方路上的状况,确认没有什么岔路口险道后便绝尘而去。

八、夜闯背崩乡

人类自打出生,就向往光明,恐惧黑暗,我也不例外。离开阿尼桥之后,一直保持快速的前进步伐,不敢做丝毫停留。应为我明白光明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看着渐渐日落的太阳,真希望时间能够停止下来。可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欺骗人类的思想,而现实世界只有彪悍的人生才能坦荡面对。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最后一缕光线终于从远方的山脊下滑落,黑夜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可以想象,此时一个人身处在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中,说不害怕那是在骗自己。头灯的可视距离只有10米,10米开外一片漆黑,真不知道在这漆黑的丛林中会不会有什么怪物跳出来,每走出百米我就不时的回头看两眼,似乎总感觉身后有些东西一直在盯着我。

幻觉!全都是幻觉!我一边走一边不停的安慰自己。紧张的气氛刚缓解一会,突然在前方又出现了两条岔路,这下被背夫害惨了,不是说没岔路的吗?这该怎么办啊!如果走错了路到不了背崩是小事,万一迷失方面可就危险了。不能急!我极力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对了!我记得一路上看到过很多丢弃的易拉罐瓶子和废弃的塑料袋,这些都是曾徒步过墨脱游客留下的垃圾,虽然这样行为为大家所不齿,但很明显我现在只要跟随这些丢弃的垃圾走就很有可能选对通往背崩的道路,果然在其中的一条山路上发现了若干个饮料瓶,于是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条小道一路前行。

但是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直到深夜10点,我依然没有看到关于人类的任何一丝气息,难道走错路了?一想到这里我心情就更加忐忑不安。从早上9点出发到现在一路几乎没怎么休息就这样不停的奔袭了14个小时,此时的双脚就像拖着两块铁球举步维艰,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块肉不是酸痛的,加上极度的疲劳感似乎只用轻轻一推就能足以使我彻底崩溃。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完全靠得就是两个字,信念。但信念这个东西并不是无坚不摧,尤其是一个人身处在莽莽森林中,孤独、恐惧、寂寞、会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你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信念。面对这永无尽头的山路,是坚持?放弃?还是原路返回?

请进!请进!呵呵!到现在连个背崩乡的鬼影都没看到,再走下去恐怕就要越境了。这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我终于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努力让自己复杂的心情平静下来,希望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

原路返回?

别开玩笑了,我已经走了这么久,现在回去恐怕还没等我到地方,就累死在半路上。

那就留在这里露宿?

很不幸,此时天空雷声阵阵,如果没猜错不久之后就会降下一场倾盆大雨,我想除了大自然的精灵怪兽,恐怕没人敢在这片黑漆漆的荒山野岭中与狂风暴雨相伴。

难道还要继续前进?

我这人打上学那年最怕做的就是选择题,面对这三个棘手选择,我半天拿不定主意,纠结啊纠结。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 一曲熟悉的彩铃声打断了我的思考,此刻一位远方的朋友正给我打来电话问候,哎,想接又不敢接,这时候情绪控制不好很可能会让朋友担心,关上手机继续纠结。

不对!

自从进入墨脱后这两天手机就一直没信号,为什么刚才会收到信号。记得资料上记载这条路上除了墨脱县城也只有背崩乡才有手机信号。难道背崩乡就在附近了?

事实证明人一旦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会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继续走下去,看来我的直觉没有错,没想到随后继续前行只走了5公里便抵达了著名的解放大桥,这座桥是背崩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通往墨脱路上最大的一座吊桥。抵达这里也就意味这到了背崩乡了。

从高原拉格到丛林汗密、从蚂蝗沟到老虎嘴、从阿尼桥到背崩乡、这一切一切的惊险遭遇都将在深夜11点定格,现在终于可以正拖着沉甸甸的双腿一瘸一拐的走进背崩乡,好好吃他一顿,睡他一休。

正常情况下,我应该就能按照上面的想法享受一晚了。然今天老天似乎不把我玩死誓不罢休,自打从拉格出发就没消停过。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场噩梦,另一个噩梦又接踵而来了。

九、该死的麦克马洪线

这个噩梦原本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是放在特定的时间内和特殊的环境内那就成了要命的问题。要命的问题又是关于边防证,和汗密一样由于我没带证件刚一踏进背崩乡就被执勤的士兵带进了边防大队,如果是白天来到这里拿出身份证登记下一般就可以放你通行,可坏就坏在我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是深夜潜入背崩乡。可能大家不知道,由于那条该死的麦克马洪线,现在背崩以南基本都属于印度实际控制范围,也就是说此地乃军事敏感地区。所以对于我这种行为极其可疑的人不得不令边防兵产生怀疑。

既然说到麦克马洪线,我看很有必要说明下他的由来。

在墨脱地区背崩乡是距离边境最近的一个乡镇,往前不过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属于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据当地人说如果天气晴朗站在山上眺望就可以看到对面山下生活的印度人。此时如果你手上拿这一张地图,那一定会惊奇的发现这片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阿鲁纳恰尔邦”分明就是在中国领土的范围之内,可现在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居然已经多达上百万,这到底是为什么?

究其原因就要从100年前说起,上个世纪初期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时期,弱肉强食的情况自然不可避免。但偌大的一个印度并没有让这些贪婪者止步,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开始对西藏边境的领土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在这帮英国佬的精心策划下于1913年印度西姆拉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分别是,中、印、英三国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代表,所讨论的就是中印两国边界的问题。

同年一位英国上尉接到外务大臣麦克马洪的命令,乔装成旅行探险家,秘密潜入西藏进行实地勘测调查。目的是要在中印边界绘制出一条有利于印度(英属)的边界线。就这样在一个英国上尉偷窥得来的基础上,再加上麦克马洪的精心炮制,所谓“麦克马洪线”就在西姆拉会议中秘密出笼了。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包括印度地图在内的世界各种地图中,中印之间的边界大体上都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得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在这条传统习惯线的北侧地区长期以来归中国所管。而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就是把“边界线”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了100公里,基本沿喜马拉雅山脊线走向。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也是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对于这样无理的要求中国政府当然不会答应,但由于当时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正忙于征讨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所以中印边界问题就一直被搁置下来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样的结果对于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者来说显然很不爽,果然仅隔了半年之后麦克马洪就背着中国政府,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也就是“麦克马洪线”。随后印度人开始逐渐向这片地区迁居,到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印度人数几乎达到全中国西藏人口的一半。而随着岁月的流失这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直到到现在也未能解决。

对于这块曾经是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土地面积,有人曾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1、相当于一个韩国、两个丹麦、三个台湾、六个科威特

2.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3、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4、相当于两万个中日间争论不休的钓鱼岛

5、最令人气愤的是这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世界大战以来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面积最大的一片土地

十、连夜审问

回过头来看看此时我就距离在麦克马洪线外几十公里的背崩乡,所以严格来说这里就是边防阵地的前沿。如今在深夜发现我这么一个很可疑的人物,做为奉公执勤的边防兵不把我调查清楚肯定是不会放了我。

随后我就被他们带进一间小屋内,房间里正坐着一位中年军官,看我两眼无神极度疲倦的样子便拿来一张椅子让我坐下休息会。

接下来面对这位军官就是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盘问,当时为了能够尽早脱离这里我是极力的表现自己,能有多可怜就装多可怜,能有多委屈就装多委屈。甚至还把身上所有可以证明自己是个良好市民身份的证物全都拿给他们看了,但最终还是没用!这位铁面军官依然是不动声色的看着我,果然是经受过考验的,看来只要没有边防证他们是不会轻易打消对我的怀疑。“刚才你一个人来到这?(背崩)?”

“恩,是的。”

“为什么这么晚?”

“半路上没地方睡,只好……”

“没地方睡?”

“是啊!”

“没地方睡,就要赶夜路,就不怕迷路?”

“嘿,那我也不能露宿荒野吧”

“还笑!老实跟我说,你到底来这干嘛?”

“长官!我真是来旅游的。”

“谁能证明?”

“你也知道我是一个人来,哪里去找人证明啊?”

“一个人!一天跑80公里山路,就是为了来旅游。”

“恩。”

“谁信?”

双方沉默不语,相互敌视,半晌长官才终于开话了。

“你知道!这里是敏感地区,我们对任何一个行为可疑的人都有权甄别。也许你是清白的,但你今天的行为举动很让我们怀疑?这样吧,我们先把你交给警察,等他们把你的身份调查清楚后在说,你看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呗。

“哦,好的!我听你的。”

“那好,把东西带上吧。”

“现在去?”

“对!就现在!”

随后我就在左右两名边防兵的拥护下缓缓前往警察局,此时已至是深夜1点。

来到警局后依然没有喘气的机会,换作警察继续对我展开车轮站。

而这次对我的盘问更加详细。

从家庭背景问到职业工作,从兴趣爱好问到旅行目的,甚至我每到一个地方所住的旅馆名称都一一记录下来。

问完了这些问题后,他们又回过头来考察我是不是在撒谎,于是又向我提出一系列的常识性问题问答题。例如:

“你老家有哪些景点?”

“车牌什么字母开头?”

“邮政编号是说少?”等等。

嘿,这下还真问对了人。

我这个没什么特点,唯一记得的,就是我的记性不好。

结果抠鼻子瞪眼想了半天才勉强回答上来,搞的他们半信半疑,在我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几次向我老家公安打电话,询问有没有我这个人。可不知道为什么电话一直打不通,无法证明我的身份他们就不会相信我,于是拖啊拖,又过了一个小时。直到最后问完所有他们想问的问题,我的精神也即将进入思维混乱逻辑混乱的状态时,电话终于接通了!在一一核实确认后,他们才终于相信我是个老实本分的良好市民,并对我发表最后一番讲话。

“你的身份已近核对过了,没问题。不过你不可以再进入墨脱,必须原路返回。明早我们会把你送出去,你看没问题吧。”

“没问题!没问题!你看有没有地方给我睡觉啊。” 当时我确实太累了,只想好好的睡个觉养足精神,因为从我进入这里的那刻起就已经琢磨着明天的越狱计划了。

十一、越狱8小时

深夜我被他们带到一间休息室,这个小屋内除了三张木床,两个茶几,和一盏忽明忽暗的电灯,别的啥都没有。看起来只是临时提供给人过夜的地方。

不知道是处于什么考虑,临走的时候他们居然把门反琐了起来。并明确告知我,明天10点准时遣返。

困兽牢笼,必鱼死网破。

接下来我就在房内连夜实施了一系列违法,违规,等破坏性活动。由于操作手段多样,行为举止“恶劣”,且具有较强的效仿性,就不在此详细阐述。只要知道经过连续6小时的上下折腾,于第二日清晨仓皇逃出警局就行了。

十二、亡命天涯

清晨出逃后一时还分不清东来西北,人就象无头的苍蝇在背崩乡里乱转。想向人打听墨脱往哪边走,可又怕被人认出来。毕竟这个背崩乡实在太小,从警局逃出个人一定很快就会传到他们的耳中。想了想还是尽快离开这里为妙,于是顺这条不知道通往哪里的山坡小道先跑了在说。

由于昨晚连夜下了一场暴雨,一路上到处可见被大雨冲毁的路段,有的地方更是被山上的洪水拦腰斩断,要想强渡必须从激流中冲过去,不久之后我就在前方碰到一条难以跨越的洪水,这条从山谷中流下的巨型洪水将前方7、8米的道路全部冲断,肆虐的山洪不但流速极快而且还夹杂这山石,我看除非有一双钢筋铁脚否则绝不可能强渡过去。但这个问题还不是最严峻的,最糟糕的是具我观察水流一直在不断上涨,而且涨幅速度极快,刚才还停在河中间的一块大石头,这回就被淹没了影。照这样发展不出两个小时大水就将彻底阻断这条道路,看来我要赶快想个法子过去才是。

正在我寻找渡河方案的时候,从对岸走来了几名背夫,和我一样他们也被这条洪水拦住了去路,不过当地背夫毕竟有办法,他们竟然选择现场铺路架桥的方式从附近砍断了几根碗口粗的树木,然后用绳子将几根树木缠绕一起,只用了半个钟头就完成了一条5、6米长的简易木头桥。可当背夫兴冲冲的把桥搭好准备过河时,他们才发现此时的洪水像是开了闸的猛兽,顷刻间又变宽了十几米。忙了半天还是白忙,背夫们只好傻傻的坐在一旁发呆。

看着他们发呆我可不能跟着犯傻啊。现在已经在这耽误了半个钟头,不知道警察那边有没有派人过来,也许已经正向这边赶来,也许就快要到了。一想到这,我就跟做贼似的忐忑不安。在时间的逼迫下我开始沿着洪水上游开始往山坡上走,希望这样可以找到一条相对窄一点的河段跨越过去,向山上走了几百米后果然发现鸿沟狭窄了很多,但流速却快的惊人,想从这断湍急的洪水中渡过无异于是在自杀。就在我认为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从山上传来一连串碎石迸发的轰鸣声,抬头一看,只见两块巨型山石沿着鸿沟飞速着向下山翻滚而去,重重的砸在洪流之中,这一砸不偏不巧正好把冲断的下游沟道封堵住了,随后我就是踩在这几块巨石身上顺利渡过了对岸。

从山谷里走下来后,站在岸边的背夫吃惊的盯着我看,我指了指,要他们现在有多快跑多快,因为再过一会那几块大石头就会被洪水淹没了,看你们运气吧。话一完,这几个背夫立马抄起货物,扛的扛背的背,背不动的就两人抬,拔腿就向山上奔去。

看着他们向山上走去,我突然才想起来一间很重要的事。

“喂!老乡,这条路通往哪里啊”

背夫疑惑的看着我,呆愣了一下才回道。

“县城啊”

“哦,嘿嘿!没事没事,你们走好。”

哈哈,看来我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慌忙中乱选了一条路居然还走对了。既然现在明确了墨脱道路我心中最后一个顾虑也算是彻底消除了,接下来只需做一件事,沿着这条小道继续狂奔。

后面的路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路上到处可见折断的树木卧倒在山路上,只能沿着树杈间的缝隙钻到对面。还有些被大雨连夜浇灌的烂泥巴路几乎深达半米,行走在上面如同掉进了沼泽中极为艰难。不过最头痛的还是塌方路段频频出现,3个小时行程中就连续闯过了3处大面积塌方区域,其中最严重的路段百米长的山路完全被毁。通过时我只能寻着背夫留下的脚印慢慢前移,全神贯注注视着前方不敢往悬崖下看,就这短短的百米塌方路竟花了半个钟头才顺利通过。老天啊,这哪里是人走的路,简直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博物馆嘛。

十三、崩溃的短信

这段要人命的山路整整走了大半天,直到下午3点来到一座小村落向当地老乡打听前方道路再无险路后,这才放下心来。只顾着玩命逃跑的我,路上几乎未作片刻停留。现在跑了这么远,应该早就逃出背崩乡的势力范围了。于是坐下来稍作休息,拿出水来豪饮不止。这时候一份短信飘然而至,当我打开手机查看信息的时候,差点当场呛出我一肚子口水。

事情是这样的。其实在昨天晚上准备潜逃的时候,我把被困警局的消息通过发给远方的朋友,本来只是想让关心我的人知道现在的处境,同时倾诉下苦水好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没料我的这些朋友实在神通广大,居然认识墨脱的政府人员,于是朋友就要我在警局老实待着,等她和内部官员联系上看能不能设法放我通过。不过我这个人毛病太多,除了记性不好,我还记得我不是个很有耐性的人。自从在八一用来3天时间也没办成边防证来看,我对西藏的办事效率实在不敢恭维。万一明天中午之前事情谈不拢,我可就有去无回啦。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动手动脚比较可靠。结果玩命似的搞了大半天还不如朋友的一个电话。你看现在不是谈好了吗,人家都准备放你走了,结果连个人影都没找着,这叫什么事啊!

离开了小村落,沿途的道路果然好走了许多,原本只有半米窄的山路渐渐拓宽了许多,在翻过一个漫长的山坡后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只见不远处白云缠绕的密林中坐落着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小白房,那!就是传说中的——墨脱县。

十四、墨脱县城

进入墨脱县城后,我才发觉到徒步墨脱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的风景和你沿途这段难忘的经历。真等你抵达后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里只不过是墨脱地区中的一座县城,从建筑风格到人文环境几乎和内地的普通乡镇没什么区别,只是规模小了很多。县城里只有两条主路,长不过百米,不到半个钟头就可以把大小街道里里外外看个通透。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除了有旅馆、饭店、超市、等必备设施外,还有澡堂、酒吧、ktv等娱乐设施,最令我意外的是这座至今还没完全通路的县城在去年居然开通了网络,这两天我就是在县城内唯一的一家网吧和大山之外的朋友相互联系。

由于墨脱县城有条“公路”勉强可以通往波密县,所以这里的物价相对背崩,拉格要便宜些,但一年中排除,大雪封山、道路塌方、山体滑坡、洪水肆虐、等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外,也就那么3、4个月可以通车,所以县城的物价说回来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一碗面10元、一碟青椒肉丝25。每次一进饭店,最怕看的就是菜单,上面价格更是贵的不靠谱。后来干脆我也不看了,一进来直接就叫老板上一碗炸酱面得了。就这样一天光是吃喝至少用掉了50块大洋,这还不算其他的费用。结果住了两天我就承受不起这里高昂的消费,加上大雪即将封山我得乘早离开此地,于是稍作修整便踏上通往波密的这条公路离开了县城。

十五、通往波密的这条“公路”

从墨脱县城通往波密的这条公路大概有140公里,中途将经过108k、80k、50k、等4、5个可以休息留宿的地方,当地人喜欢把公里称作K,所以如80K就表示距离波密县还有80公里的一个地方。由于这条路无论景色风光或道路艰险都不如派镇那边,所以徒步来的驴友通常会选择座车离开。至于我为什么还要选择徒步出去,肯定不是吃饱了撑的。简单来说就一句话,没钱。

据我所知从墨脱坐车到波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来公里,但就是这么一点路你没有个四五百大洋绝对上不了车。我的妈啊,这个钱足够我从成都座躺火车到拉萨了,这不明显打劫吗?当时我就是这么认为地。但等我出发后才明白,这四五百绝对是当地司机的看家本领钱,那所谓的公路根本就不是给人开的,一路乱石飞舞,悬崖耸立,有的路段甚至刚好容下两个车轱辘通过,比排龙天险还要险要十分,我看没有当地司机亲自驾驶恐怕别想把你带出去。

离开县城后由于海拔不断上升,体力消耗很大,每天只能走20、30公里。加上周围的景色比较单调,我就只顾埋头赶路,即使如此每天还是要到了晚上才能抵达住宿地,就着样连续走了三天才来到52k。

52k是墨脱通往波密路上最重要的交通运输中转专之一,从这里开始公路一直沿着陡峭的山坡盘旋而上,直到翻过海拔4700米的嘎龙山才能抵达波密县,这座山和派镇那条路上的多雄拉山一样都是进入墨脱的必经之路,也是大雪封山最常发生的地段。尤其是到了冬季,冰封的大山彻底将墨脱与世隔绝长达大半

第三篇: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该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第四篇:青海湖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领略大西北的风采 日光灼热,黄沙飞舞,有纯净无尘的蓝天,驼铃声忽近忽远,西出阳关,细数风声。西北,是一个承载太多故事的地方,幸运的是,我们,曾经一起探访。沿途路上风景各异,从绿树丛生,到寸草不生到戈壁沙滩。本次考察路线较长,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陕西的西安而后转到兰州又到敦煌,不同的地域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

大雁塔——古都西安的象征

慈恩寺的大雁塔,塔高七层。西天取经回来的唐僧就是在此译经的,因此闻名。我们没有进入里面只是在车上远观。看看周围的环境。塔外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据说登塔后可以从四个方向俯瞰市容,其中包括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塔内记载了唐僧同志的主要事迹及其与唐皇的往来函件等,里面有一些与大雁塔有关的字画。这个塔看起来是歪的,实际上也是歪的,我就觉得很神奇,为什么歪的塔还能屹立至今。那些喷泉也让我认识到人类技术的先进性。从正面看,是很壮观的画面。喷出来的水柱正如人们文思泉涌。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 望的佛教圣地。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长长的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有小火车和电瓶车观光车给游客提供方便,不过那天我是自己走完的哦!

茂陵——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属咸阳,距西安约40公里,陵的封土,略呈方锥体形,平顶。

参观过茂陵的肯定知道茂陵的最奇—国宝级群雕。麦积山石窟——东方的雕塑馆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远远的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 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

东崖三大摩崖佛像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篇二:暑期实践报告 青海湖环境保护

西安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报 告

实践课题:青海湖环境考察及保护措施

项目编号:xjtusj2014448 团队成员:张马夫,党舒轩,石通清

孙震,吴桐,徐俊

指导老师:严辉英

目录 1.摘要........................................................................................................................................2 2.绪论........................................................................................................................................4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4 2.1.1 研究背景................................................................................................................4 2.1.2 研究意义................................................................................................................4 2.2 项目研究过程.................................................................................................................5 2.2.1 研究方式................................................................................................................5 2.2.2 研究手段................................................................................................................5 2.3 研究思路及方法..............................................................................................................5 2.3.1 研究思路...............................................................................................................5 2.3.2 研究方法..............................................................................................................5 3.日程安排.........................................................................................................................5 4.项目内容...........................................................................................................................6 5.实践总结.............................................................................................................................8 6.团队成员............................................................................................................................9 7.项目资费...........................................................................................................................10 8.实践心得............................................................................................................................10 附录

青海湖周边生态变化调查问卷..........................................................................14 摘要

人类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虽然在改变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基于以上目的,同时也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我们开展了一次名为<<青海湖环境考察及保护措施>>的暑期实践活动。因为事先了解到目前青海湖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较为紧迫,所以我们也旨在通过该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青海湖周边环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深入青海湖周边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走访相关部门,或者与当地人交谈,并且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青海湖环保现状。我们团队一共6人,于 2014 年 7 月 1日 至 2014 年 7 月 6 号赴青海湖完成实践活动,项目开支总共4200元。2.绪论

现在回想起一个月前,如今还历历在目的青海暑期实践之旅,我们收获了太多值得珍藏的回忆。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次抱着既认真又忐忑的心情去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次自己找到团队分工合作,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面生活,第一次体会到实践带给我们的快乐与艰辛。

当初只是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和小组提出这个想法,没想到得到了组内人员的一致认同,大家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可是三分热度过去后,我们又陷入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经过一番培训,了解了相关的要求后,我们一起计划了行程,制定了实践目的,完成了分工合作,还有设计好了调查问卷(在前期准备期间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务,经常十点多还在宿舍外面聚一起讨论行动事宜,现在想想也是蛮拼的??)终于到了七月,考试结束后我们就马不停蹄的奔向青海湖。初见青海湖,只觉得她宁静圣洁、美丽的令人窒息,但我们所看不到的,是她平静的湖面下隐藏着的种种痛楚。水位下降,使她的容颜日渐消瘦憔悴;普式原羚、猎隼等物种濒危,使得往日欢笑渐渐离她远去;湟鱼数量骤减以及随之而来的鸟类生存危机,使她即将失去儿女承欢的天伦之乐;还有,就是那日渐红火但未经规划旅游业,就像人类施予的劣质浓妆,会永远毁去她纯净的脸庞。当时正值旅游旺季,油菜花开,游人自然也是很多,到达湖边我们就看到有一些矿泉水瓶和包装纸,虽然不多却特别显眼。在和当地人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其实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不是青海湖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反而是过度放牧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周围许多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才是青海湖最大的“威胁”。

我们的活动旨在调查青海湖的环境状况,通过几天的走访当地居民,询问当地的环境改变情况,询问旅客对青海湖环境的一些看法以及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青海湖,使之在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并实地考察,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青海湖的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单凭我们几个的初知拙见或许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我相信当许许多多的我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做着同样的努力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个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用行动来带动着身边的人,这不光在环保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这次暑期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收获将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2.研究背景及意义 2.1研究背景

青海湖,古称西海,青海人民心中的圣湖。青海湖地处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有着4392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海拔3260米,周边有广袤的草原和众多雪峰。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是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雪豹和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流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由此湖而得名。

青海湖流域人口以藏族为主,其余还有汉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藏族又占全流域少数民族人数的68.61%以上。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淳朴的民风更加渲染了青海湖的纯洁美丽。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1.2 气象状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1.2.1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1.2.2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篇三: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暑期赴青海省刚察县社会实践团

摘 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 1.1 概况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1.2 气象状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1.2.1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1.2.2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

-33.4℃。1.2.3水分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1.2.4大风和沙暴

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1.2.5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1.2.6湖水冰期情况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1.3 水文情况 青海湖区内有大小河流78条,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和湖西河流众多,尤以湖西北部的布哈河水量最大,占流入湖水量的67%,而东南部河水不但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除布哈河外,主要还有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等长年性河流。多年总径流量13.25亿立方米/秒,地表水径流深度69.77毫米,地表径流量14.65亿立方米/年,流域总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01立方米/秒。2.青海湖湖区生态现状 2.1农牧业生产现状

青海湖区因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以牧为主,工、农、渔、副业为辅。经多

年发展,现有草场面积2874.03万亩,其中天然草场2811.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9.61%,人工草场10.95万亩,占0.4%。饲养马、牛、羊等各类牲畜248万余头(只),年产肉1.27万吨,奶1.57万吨,毛0.29万吨,牧业总产值3845.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0.97%。农田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水浇地1.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主要种植耐旱青稞、燕麦、豌豆、油菜及青饮料(青燕麦),其中以油菜和青稞为主。粮食作物平均产量83.32公斤/亩、油料作物42.74公斤/亩。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丰、欠年产量相差1~3倍。湖南面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有9210亩,年总产量90.9万公斤,平均亩产98.7公斤。湖北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多,有3.85万亩,总产量307.62万公斤,平均亩产79.9公斤。油菜播种面积7.23万亩,总产量314.51万公斤,平均亩产43.5公斤。2001年全湖区作物总产值1290.6万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14.23%。2.2水资源利用情况

青海湖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和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青海湖赖以存在的主要补给资源。这里地表水资源量19.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8.5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重复量(河川基流)6.7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7.82亿立方米。

青海湖区国民经济发展总用水量每年1.89亿立方米,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为 7.79%,其中农业用水1.33亿立方米,牧业用水0.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01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0.22亿立方米,人畜饮用地表水0.11亿立方米,地下水0.02亿立方米。其余水资源除一小部分在径流过程中蒸发外,全部流入湖内,尽管如此,湖内每年仍缺水4.73亿立方米以上。

图1.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图

从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图可以看出,湖水水位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呈减少趋势,湖面面积呈缩小趋势。但年际变化较大, 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

而波动。从统计资料分析,在1956~2000年的45 年中,水位、蓄水量和湖面面积下降的有28年,上升的有11年,基本持平的有6年。在下降的28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1980年,水位、蓄积量、湖面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0.34m、14.89 ×108m3 和 29.2km2;在上升的11年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1989年,水位、蓄积量、湖面面积分别比上年上升0.32m、25.71 ×108 m3 和34.2 km2。2.3湿地情况

湿地不仅直接向人类、鱼类和野生动植物提供水资源和大量食物与原料、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调节大气温、湿度及提供旅游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域浩淼的青海湖湿地的重要性对干旱少雨的青藏高原而言,其独一无二的生态意义不言而喻。

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调查,青海湖区湿地有781.41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62%,湖区湿地可分为沼泽系统,湖沼系统和河流系统。湖滨沼泽面积21700 hm2 ,主要分布在布哈河中下游50km段,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下游10km段,倒淌河下游30km以及平坦的冲积、洪积三角洲和大小泉湾、鸟岛、耳海、尕海、沙岛等湖滨湿地。河源沼泽面积254900 hm2 ,主要分布在青海湖西北部与北部的河源地区,包括阳康曲、希格尔曲、夏日哈曲和夏日格曲、峻河、吉尔孟曲、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以沼泽湿草地形式出现,多呈斑块状与草甸草原交错镶嵌。这些河源湿地分布海拔在3800~4200m,个别地段下延3400m,上升至4500m。湖滨沼泽与河源沼泽水生、湿生植物丰富,覆盖度高,是食草牲畜的主要牧草地之一,也是众多野生禽兽类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区域。

本次我们的调查主要以布哈河三角洲,仙女湾湿地和沙柳河流域湿地为样本。2.4换水周期

青海湖按现有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降水的总量计算,换水周期需21.7年,而我国洞庭湖换水周期只需20天。青海湖换水周期之长,是世界大型湖泊中罕见的,这说明其水量补给极为困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完全失去平衡,靠其自身能力是不可再恢复的。湖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河水的渗漏补给,降水随地形增高而增大。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除消耗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外,部分汇入地表溪沟,余则形成基岩裂隙水以泉水泄出,汇流成溪。大量渗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渗漏率15~20%。湖南岸的一些小支流,至湖滨平原就渗失殆尽,渗漏率达40~80%。据不完全统计,湖区78条河流渗漏量87.8万吨/日。山前平原地下水,在接受河流渗漏补给后,地下水径流不畅,水位升高,大量泄出,形成湖滨沼泽带,并以泉或泉集河的形式注入青海湖。篇四: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第二分课题组)

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

(一)青海省情

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

显。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臵为36°15′ n~38°20′ n,97°50′ e~101°20′ e之间,海拔3194~5174m。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3194m、面积4456 km2。青海湖流域地貌多样,属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青海湖湿地土壤为水成性的隐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沼泽土为主,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分布有鸟类164种、兽类36种、两栖类2种、鱼类6种,爬行类3种,种子植物775种264属64科。

2、社会经济

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青海省辖6州(海西、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1市(西宁市)、1地(海东地区)和46个县(市、区、行委),全省总面积72万km2,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占全国总面积的7.51%。截止到2009 年末,全省总人口543.2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为藏、回、土、撒拉和蒙古等,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省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3%,全省民族自治区域面积达98%。青海省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主要包括中原汉文化、蒙古高原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及青藏高原本土藏文化等,是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全市总面积7665 km2,建成区面积117 km2,常住人口总数为220.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0.6%。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 : 55 : 35。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青海省建立了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等两大特色试验区。同时,青海省也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将全省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区、青海湖环湖区及三江源区等四区,其中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区为重点开发区,青海湖环湖区为限制开发区,三江源区为禁止开发区。

青海湖流域土地面积296.61万hm2,辖天峻、共和、海晏和刚察等4县25乡,流域总人数约8.56万,其中农牧业人口7.09万,约占流域总人口的82.8%。

(二)青海省情与生态立省

基于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青海省在系统认识青海省情的基础上,综合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08年,青海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青海省生态立省的主要体现在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

1、绿色发展

生态立省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落在实处,就是推进青海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从青海省情出发,也是自身的绿色发展,是为立省之本。

生态立省目前主要围绕资源和生态禀赋做文章,主打资源牌和生态牌,优化推进西宁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目前,青海昆仑山矿泉水、青海青沙棘酒等一批特色品牌和产业逐步做强做大。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建设和发展,环青海湖周边塔尔寺、青海湖鸟岛、日月山、151景区、金银滩等一批著名景点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2、生态保护

青海省立足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和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期投资工程,分别投资15.67亿元和75亿元,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争取资金5亿元,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期投资工程75亿元将于2012年完成;二期已完成规划,部分区域出现植被恢复现象。

(三)青海省情与我省的异同 通过对青海省情的了解,总结青海省省情特点,并与我省实际情况比较,期望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

1、青海省情特点。青海省情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地广人稀、文化多元、生态敏感、生态立省等四个特征。青海省属典型的高原内陆省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作为重要的江河源头,生态功能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因此从省情实际出发实施了生态立省的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2、与我省的异同。相比于青海省,江西省突出的省情特征表现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中部农业省,生态环境良好,工业经济基础适中等特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突出的相同之处,如拥有一个天然湖泊、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然而,从省情出发,目前江西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强烈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建设新型产业积聚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与“一湖清水”保护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

1、青海省生态环境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高原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境内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以草甸植被为主,其次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天然草地面积3645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可利用草地面积3162.3万hm2,其中荒漠草地267.7万hm2,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948.2万hm2。森林资源少且覆盖率低,仅为5.2%。篇五: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考察报告

应青海省政府的邀请,5月4日至10日,我们参加了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出席了青海省江西商会成立大会,并对青海湖、黄河源头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短短几天里,我们先后到了西宁市、海北州、果洛州、海南州、黄南州、海东地区,行程两千多公里,所到之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海拔达4680米。通过现场考察、听取当地领导情况介绍、走访牧民家庭和与青海省环保厅同志座谈,我们由衷敬佩青海人民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我们所看到的青海是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绿色的大草原、野生动植物的宝库。青海为了全球近30亿人口的饮水安全,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一些做法与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青海省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为4.9%,大部分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天然草地面积3646.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可利用草地面积3160万公顷,其中荒漠草地697万公顷;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746万公顷。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其中:外流河多年平均年产水总量611亿立方米,本省年耗水量占水资源量的2.1%,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9%。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统称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高原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全省辖六州、一市、一地,共有46个县(区、行委)。总人口554.3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6%。

青海以资源富集著称,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其中54个矿种矿藏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氧化锂、锶、电石用石英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氯化钾、玻璃用石英岩、石棉、芒硝、镁盐10种矿种居全国首位。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畜牧业、野生动植物、风能、太阳能、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青海省生产总值达到96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增长12.1%。财政收入达到1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二、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做法

建国以来,青海省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防沙治沙、黄河上游治沙减沙骨干工程建设;在草原牧区实行以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灭鼠治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的草地保护和改良措施。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进一步加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2000年5月,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2005年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业工程措施。

(一)生态移民

为减轻草场压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从2004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区(涉及4个州、16个县、1个乡)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涉及331个村、11395户、55774人(仅玛多县就搬迁了388户1551人)。生态移民工程既是一项复杂的移民安置工程,又是一项生态系统调整和优化的工程。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草场压力,多数地区的牧场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一大批困难群众的定居房得到解决,牧民的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牧民进入城镇后,就业渠道拓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

(二)禁牧育草

三江源区地处高寒,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除了对大面积的退化草原需要进行退牧还草外,对轻度退化草地和未退化草地也应采取禁牧封育,使区域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促进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

青海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禁牧育草工程,发布了《禁牧令》,仅2003-2005年就累计完成禁牧面积351万平方公顷,其中围栏禁牧163万平方公顷、搬迁禁牧188万平方公顷。通过禁牧育草工程,尽力做到草畜平衡,减轻了草地放牧压力,使牧区逐步走向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轨道。

(三)沙漠化防治

土地沙漠化是三江源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沙漠化的发生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合理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防、治、用的关系。通过沙漠化防治,采取围栏封育、工程治沙、人工补援、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等措施,恢复沙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人工促进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遏制了区域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提高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优化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5月8日,我们实地考察了海南州共和县的塔拉滩生态治理项目,州、县领导向我们介绍说,他们采取的沙漠治理实验方法是青杨树深种、地表覆草,但治理费用相当高,难度相当大,每亩需要投入600元-1000元,成活一株要三年。目前。在公路边的一大片沙漠经过治理,效果较好,杨树林已经成活,沙上的草也较牢固,这对遏制沙尘暴很有益处。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将逐步扩大治理面积。

据了解,青海省根据沙漠化土地类型、危害程度,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在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分别建立了试验示范区。

(四)工程治理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部分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处于退化、崩溃的边缘,并给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危害。

为保护和改善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青海省共实施了八大工程。一是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工程;二是草原鼠虫防治工程;三是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四是沙漠化防治工程;五是水土保持工程;六是森林与草原防火工程;七是高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八是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八大工程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连,只有共同实施好八大工程,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

(五)加快牧业商品周转率,提高草地承载能力

畜牧业是三江源地区的支柱产业,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近60%。随着人口的增长,超载过牧更加严重,草场退化进一步加剧,使单纯追求牲畜数量增长以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的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正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为解决好草场负载超出生态容量这一根本矛盾,青海省政府积极引导牧民发挥天然放牧、环境无污染的优势,在天然草地畜牧业的基础上,从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转向效率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即草场负荷严格限定在自然生态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畜牧品种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为主,生产的畜产品应符合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建设畜产品市场,加快畜产品的商品周转,减轻草地的压力,提高草地的承载能力。

三、几点启示 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许多成功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理念

近年来,青海省对三江源区的几个州不再考核gdp指标,并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在重要保护区内坚决不搞工业,发展一、三产业也要环保措施到位,如青海湖周边就不准上工业项目,一、三产业也要合理布局,并建了5座污水处理厂。历史上青海省也有过不注重生态保护,盲目发展的惨痛教训,例如:果洛州玛多县在上世纪70年代人均年

收入500多元,是全国有名的富裕县,但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加之气候变化、年均降雨量减少,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沦落为全省最贫困县。而黄南州尖扎县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依托境内的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8年与2002年相比,农牧民的旅游收入增加了5倍多,生态得到保护,生活得到改善。这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保护好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好生态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省一定要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青海省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及工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资源、发展条件,合理布局产业,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海西州(2008年三地市的生产总值达817.55亿元,占青海全省生产总值的85%)。

(三)领导重视,注重实效

青海省历任党政主要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亲自过问,经常视察。陪同我们考察的当地同志都还记得,苏荣书记在青海工作期间,反复强调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青海湖、三江源,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示和要求。近年来,青海省实施了许多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每一项工程都落实了责任领导和具体工作部门,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限,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组织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

(四)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青海省充分利用其水资源、风能、太阳能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投资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至2008年底,青海省电网总装机容量已达805万千瓦,其中水电总装机容量为593万千瓦,占73.7%,水电上网电价仅为0.22元。以海东地区为例,现有已建、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7座,有2座(装机容量分别为200万千瓦、15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

独特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以及夏季凉爽的气候,使青海逐步成为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和高原避暑旅游基地。近年来,青海省还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发展战略,举全省之力打造“大美青海”,通过举办多种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使得青海旅游的现实内涵更加厚重深刻。例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至今已持续8届,是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公路自行车赛事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自行车赛事之一,已成为宣传青海、推动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五)以环保生态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青海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单靠自身财力很难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也很难解决牧民移民工程所涉及的水、电、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吃、穿、住、行等困难。青海省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争取到了国家75亿元的资金支持。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中,也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有关部委支持。

四、几点建议

通过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江西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十分正确的。我省在发展理念上不断完善升华,从山江湖工程到“三个坚决不搞”,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确定“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新战略,并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从青海的经验就如何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必须建立“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体系。要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加快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上。

(二)必须做好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主要污染物(cod与so2)减排任务;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尽快完成85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并按时投入使用;开展一系列环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是针对“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的专项整治;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好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相结合的循环产业项目。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四)必须全力做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各项工作。通过对黄河源头和青海湖区考察,我们更加坚定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决心和信心。青海湖与我省鄱阳湖已结成姊妹湖,青海湖在环保与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学习借鉴。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实现鄱阳湖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但关系江西全局和长远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我们要积极加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步伐,将鄱阳湖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技术和项目上的支持,提升鄱阳湖区域综合竞争力。

(五)必须制订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和引领先进的生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我省的环境监督和管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奖促治机制、领导责任机制、部门责任机制等一系列的有效机制,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机制保障。

(六)加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创建力度。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与建设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和行政村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七)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青海省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植树种草,努力提升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我省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到201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0.3%达到并稳定在63%。使子孙后代永远享受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

第五篇: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导游词1

Qinghai Lake is the largest inland lake and the largest salt lake in is vast, ethereal and magnificent. It is a huge mirror given by nature toQinghai Plateau.

In ancient times, Qinghai Lake was called “Xihai”, also known as “Xianshui”or “Xianhai”. In Tibetan, it is called “cuowenbo”, which means “Blue Lake”; inMongolian, it is called “kukunuoer”, which means “blue ocean”. As the area ofQinghai Lake belonged to the pastoral area of the Beihe people in the earlydays, it was also called “Beihe Qiang sea”, and it was also called “Xianhai” inthe Han Dynasty. It was renamed “Qinghai”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Qinghai Lake covers an area of 4456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circumferenceof more than 360 kilometers, more than twice the size of the famous Taihu lake is long from east to west, narrow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slightlyoval. At first glance, it looks like a big poplar leaf. The average water depthof Qinghai Lake is more than 19 meters, the maximum water depth is 28 meters,and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reaches 105 billion cubic meters. The elevationof the lake is 3260 meters, higher than the two Dongyue mountains, Mount use of the high terrain here, the climate is very cool. Even in the hotsummer,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is only 15 ℃, which is an ideal summerresort.

Qinghai Lak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Plateau. It has vastterritory, vast grassland, numerous rivers, rich water and grass, and quietenvironment. The lake is surrounded by four towering mountains: Datong mountainin the north, Riyue mountain in the East, Nanshan Mountain in Qinghai in theSouth and rubber mountain in the West. The four mountains are all between 3600and 5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Looking around, it is like four high naturalbarriers, which tightly encircle the Qinghai Lake. From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to the lakeside, there is a vast, flat and boundless grassland, while the vastand blue Qinghai Lake is like a huge jade plate embedded between the mountainsand grasslands, forming a magnificent scenery of mountains, lakes andgrasslands.

The scenery of Qinghai Lake is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Insummer and autumn, when the majestic mountains around and the vast grassland onthe West Bank are dressed in green, the Qinghai Lake has beautiful mountains,clear waters, clear sky and beautiful scenery. The vast rolling thousand milegrassland is like a thick green carpet. The colorful wild flowers decorate thegreen carpet like brocade and satin. Countless cattle, sheep and fat horses arelike colorful pearls spilling over the grassland. Large areas of neat andpicturesque farmland beside the lake are rolling with wheat waves, andcauliflower is golden and fragrant; The Qinghai Lake, with its vast expanse ofblue waves and the same color of water and sky, is like a glass slurry ripplinggently. In the cold winter, when the cold current comes, the surroundingmountains and grasslands become withered and yellow, sometimes with a thicklayer of silver. In November every year, Qinghai Lake begins to freeze. The vastand clear surface of the lake is covered with ice, jade and silver. It is like ahuge mirror, shining in the sun and shining all day long.

Qinghai Lake is famous for its abundant yellow croaker and rich in fishresources.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ice fish produced here are morefamous. Every ice season, after the Qinghai Lake is frozen, people drill holeson the ice to catch fish. Under the temptation of sunlight or light, theunderwater fish will automatically jump out of the ice hole, catch and cook. Ittastes delicious.

Haixin mountain and bird island in Qinghai Lake are both touristattractions. Haixin mountain, also known as Longju Island, covers an area ofabout 1 square kilometer. Rocky island, beautiful scenery, since ancient timesto produce Longju famous. The famous bird island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Qinghai Lake, near Buha River, the largest river in the lake. Its area is only0.5 square kilometers, but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00 migratory birds in springand summer.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bird resources on the island, there are alsospecial agencies responsible for bird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There are vast natural pastures, fertile fields and rich mineral resourceson the Bank of Qinghai Lake. It is snowy in winter, rainy in summer and autumn,abundant in water and rainfall, which has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animal husbandry and agriculture. As early as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animportant place for horses, cattle, sheep and other livestock. The horsesproduced in the area of Qinghai Lake were very famou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y were called “Qin horses” at thattime. The ancient famous book of songs once described the majestic and goodgallop of “Qin horse”. Later,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horses producedhere developed into unique good horses after mating with “Wusun horse” and“Xuehan horse”. It is not only famous for its charisma, but also for its abilityto fight.

Qinghai Lake is surrounded by flat terrain, fertile land, agriculturalproduction also has broad prospects. While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animal husbandry, the local people have also planned to open up forage and feedbases, set up state farms, and develop crop production based on oil and feed. Inthe desolate and lonely grassland of the past, they have successively built anumber of new towns, such as Daotanghe, and then set up a number of factoriesand mines, including coal, building materials, mechanical repair, furprocessing, and so on Ethnic products, etc.

青海湖导游词2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因为青海湖一带起初属于卑禾族的牧地,以是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改名为“青海”。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本地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闻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临象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程度均深约19米多,最洪流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因为这里阵势高,天气异常风凉。纵然是骄阳炎炎的盛夏,日均匀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抱负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在西汉时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到北魏时才始称青海,到清代加了个“湖”字。1949年后统称青海湖。汗青上之以是称青海湖为仙海和鲜水海,与西王母神话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载:“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另据《十三州志》沿用汉书的记实:“青海在临羌县,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史学界一样平常以为“仙海”就是青海湖,天峻县关角沟的二郎洞乃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另外,青海湖亦被称为“卑禾羌海”是由于青海湖流域起初曾是卑禾羌人的牧地,故以其定名。羌人毕竟怎样称青海湖实难考据,但蒙古语称青海湖为“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是以湖水颜色来定名的;而藏语则称青海湖为“措温波”,其意是“青色的湖”。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尚有一个迂腐的藏语名字叫“赤雪甲姆”,藏族学者表明说,因湖周有过l万顶帐幕可能有万座帐幕被海水吞没而得名。“甲姆”藏语意为“王母”,将两词连起来可译为“万帐王母”,汉语称西王母。传说西王母和周穆王相会的仙境该当就是今天的青海湖。

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只具有藏文化区的配合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本身奇异的水文化特点,包罗祭海、转湖等汗青久长的文化习俗,以及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必然水平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域的文化成长,组成了青海湖独占的文化气氛。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节庆勾当、环湖藏族群众的一般糊口中都获得了很好的保存和浮现。

青海湖湖区的'天然景观首要有:青海湖、鸟岛、海心山、沙岛、三块石、二郎剑;湖滨山川草原区首要有日月山、倒淌河、小北湖、布哈河、月牙湖、热水温泉、错搭湖、夏格尔山、包忽图听泉和金银滩草原等。

青海湖的人文景观首要有:青海湖是南丝绸之路和唐藩古道途径之地,是古代少数民族分裂的处所,无论是在古代交通,照旧民族文化中都留下了汗青的斑迹。迂腐而布满隐秘色彩的宗教寺院、汗青事业和汗青传说浩瀚。首要有:昆仑文化,西王母传说、日月山文成公主进藏汗青故事及传说,三角城遗址——西海郡、伏俣城遗址、舌布齐岩画、哈龙岩画,刻经石、祭海台、白佛寺、佛海寺、沙陀寺、刚察大寺、**敖包、拉姆哲寺、香木谷、格萨尔期间的贤巴石城及家多的俄博等,区内尚有已经退役的中国第一个核兵器研制基地。

青海湖导游词3

鸟岛坐落在青海湖的西北隅,分为一东一西两岛。在距离鸟岛很远的地方,游人就可以听到音色各异的鸟语,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登上观景台一看,只见各种鸟类尽情嬉戏在天空与湖水之间,它们有的展翅翱翔,在天空划过一道道白色的痕迹;有的游弋追逐,在水面留下一道道银亮的波纹;还有的在岸上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青海湖的`面积有43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重要的湿地。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青海湖每年都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候鸟前来繁衍生息。五、六月份的时候,岛上能有30多种鸟,最多的时候达到16万多只,景象十分壮观。听当地人介绍说,这里曾经因为人为的捡拾鸟蛋行为,导致了鸟类数量大幅下降,最少的时候,鸟类数量只剩下200多只。

为了保护鸟岛的自然环境,青海省在1975年将鸟岛划为了自然保护区,派专人驻守。经过了多年的精心保护,青海湖鸟岛的鸟类资源正在不断恢复,据有关监测数据显示,每年光顾鸟岛的候鸟数量基本稳定在5万只左右。

随着大量候鸟的到来,青海湖鸟岛逐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大批中外游客跟随候鸟的脚步,来到这里一睹万鸟齐聚的盛况。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青海湖鸟岛的游览人数均保持在每年10万人左右。

海西山所形似驼峰。这里的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的世袭领地。

鸟岛共两座,分别叫做“蛋岛”和“海西皮”,位于青海湖西北隅,相应成趣。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青海湖导游词4

4 of qinghai lake also known as the “silo”, namely the Mongolian “blue sea” meaning. 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lake qinghai basin, is China's largest inland lake, is also China's largest salt water lake. By a large tongshan, riyue mountain of qilian mountain and qinghai nanshan between fault depression formation. Qinghai lake in the world record association, China's largest salt water lake, the largest inland lake in China. Qinghai lake has a number of China, qinghai lake is the national AAAAA level national natural scenic spot. Scenic spots in qinghai lake in different season, the scenery is very different. Around the summer and fall, when the lofty mountains and vast grasslands with green, in the west bank of qinghai lake in the beautiful scenery, day high air, the scenery is very beautiful.

Big ups and downs of the prairie is like a blanket covered with a thick layer of green, the colorful flowers, the green blanket ornament like brocade satin, countless cattle and sheep and a sleek Cong dappled horse is like a colorful pearls with grassland; Lake large tidy picturesque farmland moved back, cauliflower FanJin, aromatic; The laps, yt of qinghai lake, as if a congested glass nectar in gently. And the cold of winter, when the arrival of a cold snap,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the plains become a piece of yellow, sometimes with a thick layer of silver. Every year in November, qinghai lake began to freeze, the vast BiCheng lake, ice jade, white, like a huge mirrors, in the sun yi yi is ablaze, adorned with all day long. Qinghai lake qinghai lake, bird island in the sea heart mountain and bird island is a tourist attraction. Sea heart mountain is also called the great scholar island, covers an area of about 1 square km. Rocky coastlines on the island, boasts beautiful scenery and is famous for producing great scholar. Located in the west of qinghai lake, bird island in the empty into the lake of the Yangtse River, near the river, it covers an area of only 0.5 square kilometers, the spring and summer home to more than 100000 birds. Best travel time qinghai lake has a plateau continental climate, sufficient sunshine, the sunshine; Determination of summer cool, warm short and long cold season, the spring wind and sandstorm; Less rainfall, rain heat the same season, dry and wet season.

The four seasons are suitable for touris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fferings sea is sacrifice to qinghai lake, the first is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Mongols original beliefs shamanism, believe all things have spirit, especially that day is the supreme god. In the yuan dynasty, Mongolian have worship, sacrifice, sacrifice of the sea custom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ritual activities of qinghai lake are far bigger and more rich religious color. At the same time,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tibetans also took part in the ritual activities. Qinghai lake the sea, is not only a kind of folk custom activity with strong religious content, but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contains many folk customs, also expressed good wishes of people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20xx, qinghai lake the sea for the second batch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e sacrifices of large-scale sea activities originated in the yongzheng period. Yongzheng two years, qinghai Mongolian leader Dan jin qing insurgency, stress the auspicious to revolt, encroach on harassment around qinghai, general NianGengYao special riot led troops. Didn't chase the rebels to qinghai lake, the army of the drinking water is not enough.

To know qinghai lake is a lake, so big forces in qinghai lake was big and funk. In general is worried, there came a group of cavalry. As it happens, there are several horseshoe son just set foot on the ground in the spring, fresh water spewing out immediately! General: this is qinghai lake gods to bless us! Soldiers morale, immediately muster, annihilated the rebels. After yongzheng emperor heard, greatly happy, sealing spirit xuanwei qinghai lake, a letter to the royal give a god, turn transfer station in qinghai, to add to the temple and in a letter to the sea every year autumn August (lunar July 15) the sea on a regular basis, not wrong, massive began offering sea campaign.

青海湖导游词5

Dear tourists

Hello everyone! I'm the tour guide of Xuri Hongwen travel company. My nameis Jin. Just call me Jin Dao. Now, I'll take you to Qinghai Lake, a famoustourist destination in Qinghai. It's still an hour's journey to Qinghai ng this time, I'd like to introduce Qinghai Lake to you.

Qinghai Lake is the largest salt lake in China. Qinghai Lake was formed bythe crustal movement and the mountain collapse. There is also a beautifullegend: there was a girl named Zhuoma. After she got married, her husband wentout for a long time, and Zhuoma missed him very much. One day, when Zhuoma wasdrawing water, her husband came back. Zhuoma forgot to cover the well, so theybegan to dance. With their beautiful dance, the spring water flowed outcontinuously, and finally formed Qinghai Lake.

Qinghai Lake is also known as “kukunor”, which means “blue sea” inMongolian. Located in the Qinghai basin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itis not only the largest inland lake in China, but also the largest saline lakein China. The fault between Datong mountain, Riyue mountain and Nanshan Mountainin Qinghai Province collapsed. Qinghai Lak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aturalscenic spots in China.

Qinghai Lake has not only beautiful scenery, but also a delicious food -Huangyu.

Qinghai Lake is rich in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Huangyu. However, Huangyuonly grows one inch a year, which is a national protected species. Due to thedecline of water level and arbitrary fishing, we are facing the danger ofextinction, so today, we can't eat Huangyu.

Unconsciously, we have come to the lake, now you can get off. The sceneryof Qinghai Lak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is season, when themajestic mountains around and the vast grassland on the West Bank are dressed ingreen, the scenery by the Qinghai Lake is very beautiful.

I think you can't wait to see the beautiful scenery. It's time for freeactivities. Please don't litter. Have a good time!

青海湖导游词6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which is known asthe “roof of the world”, and between Datong mountain, Riyue mountain and NanshanMountain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on threesides, it is the largest salt lake in China with magnificent scenery, which wascalled West Lake in ancient times. The main part of the scenic spot is plateaulake, with grassland, snow mountain, desert and other landscapes.

There are Haixin mountain, three stones, bird island, Haixi mountain andsand island in the lake. The mountains are emerald and the landscape is is famous for bird island. The lake is 3266 meters above sea level, 90kilometers long from east to west and 40 kilometers wide from north to south,covering an area of 4635 square kilometers. The basin area is 10 times largerthan that of the lake. There are 50 short rivers flowing in from all sides ofthe three mountains. There is no access to the sea, so it is also the largestinland lake in China. Qinghai Lake is called “kunuoer” in Mongolian and“cuowenbu” in Tibetan, which means “Blue Lake”. The water of Qinghai Lake ischaracterized by low oxygen content, maximum salt content, few plankton, andtransparency of more than 8-9 meters, so it is particularly blue.

The lake area is full of vitality. Yaks and cattle can be seen everywhere,and sheep can eat grass, which constitutes a pastoral picture of “cattle andsheep can be seen in the grass when the wind blows”. There are two wonders inthe lake area, one is fishing ground, the other is bird island. Qinghu lake isrich in Huangyu, which is a rich natural fishing ground. The Qinghai TibetPlateau has been a fascinating plac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main scenic spotsare Haixin mountain and bird island. Bird Island, 10 meters above the lake, isknown as the “bird kingdom”. Every spring, a large number of seabirds come toQinghai Lake from India, Nepal and other places to breed. In autumn, they flyback to the South with their children.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this kind of bird resources and has set up special protection institutions onthe island. Haixin mountain, also known as Longju Island, covers an area ofabout 1 square kilometer, with beautiful water and beautiful scenery. In thepast, people built many temples and houses on Haixin mountain. Some lamaspracticed on the island, and many herdsmen came to the island to graze. The“mountain Buddha Temple” has become a unique landscape here.

Qinghai Lake is beautiful and rich, rich in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e are vast natural pasture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lake. It is snowy inwinter, rainy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has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of animal husbandry.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imal husbandry base in QinghaiProvince.

Qinghai Lake is surrounded by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abundant rainfall,fertile land, flocks of cattle and sheep, and melodious pastoral songs. Whilevigorously developing animal husbandry, the local people have also fullydeveloped oil and feed based agriculture.

青海湖导游词7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陈xx,你们可以叫我小陈,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游览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一路上希望大家相互配合,并且玩的开心,在到达青海湖前,我们当然要学下当地的话语,“扎西德勒”是一句在当地非常实用的话语,它的意思是“吉祥如意”在这里我也祝各位吉祥如意。

说到这里,我就套用一句经常听到的广告词“大美青海湖”。“大美”?青海湖它究竟美在哪里。人们都说青海湖是地球的一滴眼泪,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予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宝镜。在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唐番联姻,文成公主远赴藏区时途经此处,回首瞭望唐宫,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潸然泪下,泪水汇成了这青色的湖。因此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意为“青色的湖”。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湖的四周被四座高上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嵖峨的橡皮山。山下到湖畔,则是广阔平坦的千里草原,山与湖、草原之间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壮美风光的风景画。青海湖的不同季节里,景色也迥然不同。每一个季节都是那么的美丽。由于这里地势高,气温十分凉爽。是一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我们如果在环湖绕行时候一定要按照藏传的信仰,顺时针方向绕湖,以表示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因为青海湖是藏区的圣湖,而藏区的藏民都信仰藏传佛教。切记不要逆时针方向行走。

既然来到了我们的青海湖,就不得不提一个拥有爱国主义的地方,我们的红色旅游景区。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一座不朽丰碑,在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滩草原深处,那就是原子城,那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的地方。那里就是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时的历史场景,让我们更深刻的知道一个国家发展的不易。

美丽的青海湖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以盛产湟鱼而闻名。很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结冰,人们就在冰面上钻孔捕鱼,可以享受到捕而烹食的乐趣。来到大美青海湖,会让你不枉此行。

谢谢

青海湖导游词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很高兴为大家服务!在旅途中,我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1、跟紧队伍,切勿走散。2、请勿破坏景物。

现在,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占地面积4583平方公里,呈青蓝色,这就是它的别名“措温布”的由来(措温布的寓意是青色的'海)。青海湖四面环山:东面的日月山,西面的橡皮山,南面的青海南山,北面的大通山。这四座大山抵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尘土。

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呢!

绕过一部分青海湖,就来到青海湖鸟岛。鸟岛是一个“鸟类王国”,这里的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有灰白身子的银鸥,有小巧玲珑的斑头雁,有黑色长脚的鸬鹚,有翱翔于天际的鹰。每年的春、夏季,数不清的鸟儿从远方飞来,鸟岛上便充斥着鸟儿的“哇哇”声。

告别鸟岛,我们来到金银滩。金银滩上长着金露梅和银露梅,因此得名。

今天的旅行到此为止,请各位游客回酒店休息,明天再会!

青海湖导游词9

Dear tourist friends, after leaving the Daotang River and the legend ofPrincess Wencheng, we are going to arrive at our beautiful and rich QinghaiLake. Qinghai Lake is called “Xihai” in ancient times, cuowenbu in Tibetan andkukuroer in Mongolian. Do you know why it is called “kukuroer”? According tolegend, Qinghai Lake is beautiful and broad in ancient times, There is a heronamed kukukuzhuoer who helps the people unite and live in harmony. He helps theneighboring tribes to solve the crisis and survive the famine. After his death,he was granted the title of God of unity by the emperor of heaven to protect thegood. From then on, the Mongolians called Qinghai Lake “kukukuzhuoer”, which iswhat we call “kukuroer”, Modern geolog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about 20 millionyears ago, today's Qinghai Tibet Plateau was a vast ocean. Later, due to thecompression of the continental plate and crustal movement, the sea floorgradually uplifted,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known as the“third pole of the world”. The Qinghai Lake was formed by the collapse of faultsin the process of crustal uplift, There are also some very interesting say that this is the youngest son of the old dragon king in Crystal Palace,who brought 108 rivers of water. Others say that when the monkey king wasfighting with Erlang God in the sky, Erlang God was chased here. He felt hungryand thirsty, and found the sacred spring covered by stone slabs. After he ran todrink a lot, he forgot to cover the stone slabs, and the sacred spring rolledout, At this time, the monkey king had caught up with him. Erlang God grabbedfive stones and pressed the spring water. Later, these five stones became fivesmall islands in the lake. Erlang God didn't even care about the food he he ran, he kicked over the pot. There was salt in the pot and it fell intothe lake. From then on, the lake water became salty, As a result, there arelarge and small salt lakes and salt lakes along the Qinghai Lake

This is the legend of Qinghai Lake. You can see the shining mirror in frontof you, which is embedded between the snow capped mountains and the vastgrassland. It is Qinghai Lake. It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4400 squarekilometers, 106 kilometers from east to west, 63 kilometers from north to south,with an average depth of 19 meters and an elevation of more than 3260 , Qinghai Lake is the largest inland salt lake in China, Qinghai Lake hasbecome one of the four major tourist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hasinitially formed a tourism belt around the lake, which is mainly sightseeing,entertainment, leisure and vacation

We are now in the lakeside area of Qinghai Lake. It is an ideal summerresort with flat and open terrain,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and mild only tha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nimal husbandry base in QinghaiProvince, with rich pasture and fertile land, which are feeding herds of cattleand sheep. Before summer and autumn, the vast grassland is like a layer of greencarpet, and various wild flowers are colorful, The green carpet is decoratedlike brocade and satin. There are a lot of neat farmland around. The wheat wavesare rolling, and the rape flowers are golden. The lake is full of green white seagulls are chasing the fish sails in the air. The herdsmen's tentsare scattered all over the place. The sunrise and sunset scenery is full ofpoetic and refreshing

青海湖导游词10

各位游客朋友们

离开了倒淌河,离开了文成公主的传说。我们前方将要到达的是我们美丽富饶的青海湖。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若尔”。大家知道为什么称为“库库若尔”吗相传,古时的青海湖美丽而宽广,但这里一写部落头人却肆意地欺压百姓。有一个叫库库卓尔的英雄解仇释怨,使群众团结和睦,亲如一家,并帮助邻里部落解决危难,度过饥荒。他死后,被天帝封为团结之神,保护善良。从此,蒙古族称青海湖为“库库卓尔”,即我们所说的“库哭若尔”。

对于青海湖的形成原因,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大约在两千多派万年以前,如今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大陆板块挤压,地壳运动,海底渐渐向上隆起,逐渐形成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而青海湖则是在地壳隆起过程中断层陷落而形成的。关于它的形成,还有着一些非常有趣的传说。如有的说,这是水晶宫老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108条江河的水汇成的。

还有的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空时,与二郎神大战。二郎神被追赶到这里,觉得又饥又渴,发现了此处被石板盖住的神泉。他跑过去大喝一通后,忘了盖上石板,神泉滚滚涌出,汇成了大湖。而此时,孙悟空也已经追上来了。二郎神急忙顺手抓了五块石头,压住泉水。后来这五块石头就变成了湖中的五座小岛。二郎神连做的饭都顾不上吃,拔腿跑时不小心,一脚踢翻了锅。锅里有盐,倒在湖中,从此湖水就变咸了。不止如此,他的盐口袋被扯了个口子,边套边撒,一路漏盐。于是青海湖畔就有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盐湖和盐泽青海湖。

关于青海湖的传说,我们就讲到这里了。大家请看前面那平嵌在皑皑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原之间,熠熠发光的宝镜,那就是青海湖了。青海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湖水平均深度19米,湖面海拔3260多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如今,青海湖已经成为青海省四大旅游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环湖旅游带。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青海湖的湖滨地区。此处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丰美的'牧草,肥沃的土地,养育着这里成群的牛羊。没到夏秋季节,辽阔的草原像披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各种野花五彩缤纷,将绿色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四周大片整齐的农田麦浪翻滚,油菜花一片金黄,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上碧波万倾,白色海鸥追逐着鱼帆在空中翱翔,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日出日落的景色更是充满着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四面环山,它的东面是我们刚刚走过的日月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山水相辉映,有构成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

青海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碧草连天,轻波万里,山水相映,及其优美的环境。它还有一些独特的自然现象,如文开湖,武开湖。

所谓文开湖,就是指一种表现得比较安静的湖水解冻现象,而武开湖则表现得有如万马奔腾。听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很想去见识一下呢昨天我从有关媒介那得到消息,说是过几天很可能会出现文开湖这一独特的景观。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如在这多呆一两天,亲身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秘莫测。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青海湖导游词11

Halo!大家好!

我叫张康平,初次见面,大家就叫我张导吧!我就是您这次游玩的导游,希望您喜欢您这次的旅行。我们现在在距离青海湖一两公里的地方,差不多过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我们现在要去·····哦!我想您已经知道了,对!目的地就是青海湖!let’go!

在大家休息之余,我来给大家讲讲青海湖的`传说吧!青海湖古称“西海”,传说啊,当年,青海湖只是一个水深万丈的大泉,泉眼上有个又大又重的石板。有一年,一个道士路过此地,因口渴施法术打开石盖喝水。喝完水后,那道士忘将石盖盖在泉上便转身离去,结果泉涌不已,转眼已成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急忙挥剑将附近一座小山拦腰斩断,扔进水中,压住了泉眼。可是水已淹没了大片的草原。这样便形成了青海湖和湖心的海心山。好了,故事也讲完了,也快到目的地了,大家休息一会儿吧!

现在,我们就在青海湖景区的门口,大家跟我来。您猜猜,前面这是五福娃当中哪个吉祥物的雕像,对了!就是迎迎!这也是高原的一个象征。好,这边,大家看见了吗?这就是牦牛,当然,还有体格健壮的马呢!有兴趣的,一会儿自由活动时可以来骑一下。现在跟我一起去游船吧!大家稍等一下,船很快就到。好了,在船上可以拍一下周围的湖光山色,还有那湖面,被阳光折射,显得闪闪发亮,美丽极了。现在,已经到岸边了,大家自由活动吧,三小时后,在门口集合。

大家都齐了吧,司机,开车。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我知道大家非常开心,不过一定要记住我哦,张导,欢迎下次来游玩!

青海湖导游词12

亲爱的旅游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实习导游,我叫x x x,你们可以叫我小马。请好好照顾我们,希望你玩得开心!今天,我将带你去美丽的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距西宁市151公里,又名151基地。也是三江源,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

大家快来看!我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青海湖,青海湖色彩斑斓,一望无际。当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时,湖面波光粼粼,晶莹剔透。快艇飞快地滑过湖面,远处的雪山白云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快看!那个可爱的小黄鱼在玩,很有活力!黄育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产的冰鱼非常有名。每到冰封季节,青海湖结冰后,人们会在冰上打洞捕鱼,水下的鱼在阳光或光线的诱惑下会自动跳出冰洞,让鱼尝起来很美味。

相传古代海里的老龙王有四个儿子。为了让儿子们学会如何治理海洋,他把他们还给儿子们管理。东海给长子,南海给次子,北海给三子。小儿子呢?老龙王没有给他,只是对他说:我的海完了。如果你是一条勇敢的龙的.儿子,就建造自己的海洋。小儿子听了父亲的话,支起云,到处寻找造海的地方。首先,他沿着东海飞行,看到已经有两个湖了:洪泽湖和太湖。然后他飞到内陆,看到了两个大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他飞来飞去,找不到地方造海,只好飞回老龙王身边。老龙王劝他飞远一点,小儿子不愿意半途而废,就飞啊飞啊,终于飞到了中国西北的辽阔土地上。他来到这里,展示了他的魔力,收集了108条河流,创造了西海。因为这个海在和东、南、北海竞争,所以面积很大。这海就是今天的青海湖!嗷!就是这样!大家开始窃窃私语。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今天的青海湖一日游即将结束。玩得开心吗?我觉得是肯定的!明天,会有更多美丽的风景等着我们。希望你能充电,明天见!

青海湖导游词13

Qinghai lake, the ancient called “west sea”, also called “fresh water” or “fresh sea”. The Tibetan language is called “wen bo”, meaning “blue lake”; Noel of Mongolian call it “silo”, namely “blue ocean”. Earlier due to the qinghai lake area belongs to low grain race's pasture, so also called the “sea of British hetian qiang,” han dynasty has called it a “sea”. From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n changed its name to “qinghai”. Qinghai lake is China's largest inland lake, is also China's largest salt water lake, an area of 4456 square kilometers, more than 360 kilometers around the circumference, more than twice of the famous lake tai. Lake something long and narrow north-south, slightly oval. At first glance, like a mast of poplar leaves. Qinghai lake, on average, about 19 meters deep, maximum depth of 28 meters, storage capacity of 105 billion cubic meters, the lake is 326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more than two dongyue Mount tai is higher. Due to the terrain, the climate here is very cool. Even the heat of summ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lso only 15 ℃ in the left, is an ideal summer resort of the summer. Qinghai lake is Tibetan culture area, not only ha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ibetan cultural district, with Tibetan culture area consists of folk customs, culture origin, at the same time also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ulture, including the sea, lake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as well as the kunlun culture and west culture is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qinghai lake area, constitute the qinghai lake uniqu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national festival activities, to the Tibetan People's Daily life have been good retention and reflect. Lake qinghai lake area of natural landscape are: mountain, qinghai lake, bird island, sea heart sand island, three stone, silurian sword; Lakeside landscape savanes mainly Riyue mountain, daotang river, small bayhood, cloth ha river, deal, hot springs, wrong, Xia Geer mountain, a lake and listen to the springs and gold silver beach grassland etc. Lake qinghai humanities landscape are: qinghai lake is the southern silk road and Tang Fan ancient path, is the ancient regime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whether in ancient traffic, or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history have left patches. Old and full of mysterious religious temples, many historical sites and historical legends. Mainly include: kunlun culture, nourished legend, riyue mountain princess wencheng to Tibet history stories and legends, triangle city ruins - west county, FuYu city ruins, tongue's paintings, longyan, carved stone, the sea sea, white temple, Buddha temple, shatou turks temple and just after the temple, the panchen aobao, lahm zhe temple, incense wood valley, jianggar era of xian BaShi city and home of bo, etc, there are retired the first nuclear weapons development base in China. “Sea monster” in the native herdsmen surrounding been around for hundreds of years.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emperor qianlong in the implement of the new survey of the xining specific records said: “live animal husbandry in qinghai Mongolia, see the sea with objects, cow body leopard first, white, black, red green, MAO step wave wave, rapid as surprised magpie, nearshore see people, namely into the water, don't know why the beasts”. Is eye step “sea monster” nomads, cult, niang offering sea, laid the cattle and sheep dishes that look, so Neptune apparition of the spread of going, rounds. In recent decades, the information on qinghai lake “sea monster” from time to time. Hiding now as in 1947, but a man named qi sixty-three minority lama temple to worship through qinghai lake in Tibet with the division, falling moment in the sun, a five times than the colourful cow senior monster emerged, andthe swam to the shore, like a dragon, the first round Angle, eyes shining. In the spring of 1949, hala straight groove township village of huzhu county Ma Sanwa han Chinese farmers, for life has forced out gold, rest when have dinner in qinghai lake, the lake on a piece of black thick slide on the floating “log”, zhang yu long, it was later slowly sliding out long neck “log”, which has the head of the snake, scales sharply under the sunlight sort luster, go to the middle, suddenly vanished. In 1982, when there is a motorized boats on the lake, the ship's people see not far ahead, is shaped like a fishing boat moving play wave ups and downs, is preparing to close observation, has went into the water. In 1987, a travel agency in qinghai, a Mr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the afternoon to the lake, suddenly discovered that rippling lake emitted a ErSanTou monster, the size of the cow back beige, thought it was a big fish, suddenly flung back like the monster Ostrich slender neck, triangular head, seems to have water spraying. He suddenly realized that this could be a plesiosaur, snapped a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 to shoot the monsters have been submerged in the water, before and after about 20 or 30 seconds. There are dozens of people have witnessed the lake monster, it is a mystery, scientists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About the legend of qinghai lake “sea monster”, to the qinghai lake covered with a layer of thick mysterious color.

青海湖导游词14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在西汉时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到北魏时才始称青海,到清代加了个“湖”字。1949年后统称青海湖。历史上之所以称青海湖为仙海和鲜水海,与西王母神话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载:“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另据《十三州志》沿袭汉书的记载:“青海在临羌县,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史学界一般认为“仙海”就是青海湖,天峻县关角沟的二郎洞乃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此外,青海湖亦被称为“卑禾羌海”是因为青海湖流域早先曾是卑禾羌人的牧地,故以其命名。羌人究竟如何称青海湖实难考证,但蒙古语称青海湖为“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是以湖水颜色来命名的;而藏语则称青海湖为“措温波”,其意是“青色的湖”。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还有一个古老的藏语名字叫“赤雪甲姆”,藏族学者解释说,因湖周有过l万顶帐幕或者有万座帐幕被海水吞没而得名。“甲姆”藏语意为“王母”,将两词连起来可译为“万帐王母”,汉语称西王母。传说西王母和周穆王相会的瑶池应当就是今日的青海湖。

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包括祭海、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以及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区的文化发展,构成了青海湖独有的文化氛围。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节庆活动、环湖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体现。

青海湖湖区的自然景观主要有:青海湖、鸟岛、海心山、沙岛、三块石、二郎剑;湖滨山水草原区主要有日月山、倒淌河、小北湖、布哈河、月牙湖、热水温泉、错搭湖、夏格尔山、包忽图听泉和金银滩草原等。

青海湖的人文景观主要有:青海湖是南丝绸之路和唐藩古道途径之地,是古代少数民族割据的地方,无论是在古代交通,还是民族文化中都留下了历史的斑迹。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寺院、历史古迹和历史传说众多。主要有:昆仑文化,西王母传说、日月山文成公主进藏历史故事及传说,三角城遗址——西海郡、伏俣城遗址、舌布齐岩画、哈龙岩画,刻经石、祭海台、白佛寺、佛海寺、沙陀寺、刚察大寺、**敖包、拉姆哲寺、香木谷、格萨尔时代的贤巴石城及家多的俄博等,区内还有已经退役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青海湖导游词15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青海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拥有多项中国之最,青海湖是国家AAAAA级国家自然景区。

风景名胜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青海湖鸟岛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

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产龙驹而闻名。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最佳旅游时间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大规模的祭海活动起源于雍正年间。雍正二年,青海蒙古族首领丹津反清叛乱,胁迫众台吉造反,侵占骚扰青海各地,大将军年羹尧带领部队平乱。没想到追击叛军到青海湖时,大军的饮水不够了。要知道青海湖是一个咸水湖,大部队就这样守着诺大的青海湖犯愁。年大将军这边正在发愁,那边来了一队骑兵。巧的是,有几个马蹄子正好踏上了地上的泉眼,顿时淡水喷涌而出!大将军欢呼:这是青海湖的神灵在保佑我们啊!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歼灭叛军。雍正帝听闻后,大为高兴,诏封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传驿站速转青海,安放到海神庙内并诏于每年秋八月(农历七月十五日)定期祭海,不得有误,从此便开始大规模祭海活动。

下载2014年3月份青海湖一个人的骑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3月份青海湖一个人的骑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导游词范文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来到青海,却不来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谓是人生之一大遗憾。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

    环青海湖骑行攻略--达玉环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综合服务基地5篇范文

    达玉部落环青海湖旅行攻略达玉寄语:这个时代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慢慢地失去了内心原始的宁静。自由被搁浅,梦想被戏谑,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拿起背包带上舒适的心情踏上......

    青海湖作文(大全)

    青海湖作文(精选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

    青海湖写景作文

    青海湖写景作文1 青海湖是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大宝库,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她就是我们青海省的——青海省,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青海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骑行计划书

    骑行边湾农场 回归原始自我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乘着自己有颗年轻的心,去户外,去撒野„„——题记在酒泉以北有一片沉睡的盐碱滩,面积37平方公里,这儿名为......

    骑行新闻稿

    春暖花开时 骑行踏青去 阳光灿烂,春风和煦,鸟语花香,眼下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于2015年4月9日下午,电信学生党支部自行组织一场骑行踏青环保活动,同时参加......

    总结骑行

    篇一:个人骑行总结技巧大全 一款优秀的山地车标准就是拥有优秀的前叉避震器及高品质材料打造的车身,然而,光有过硬的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专业或非专业比赛的山地车骑手,骑行......

    骑行经典语录

    (励志)最全的骑行经典语录名言 1.一天,后轮爱上前轮,却知道永远不能和她在一起,于是他吻遍了她滚过的每一寸土地。 2.西藏有个美丽的姑娘叫拉萨。 3. 上坡如存钱,下坡如花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