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四)

时间:2019-05-15 05: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四)》。

第一篇: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四)

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

(四)热点专题八 聚焦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2016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坦诚交流。大会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国际合作等前沿热点共举办了16场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秘书处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乌镇报告》,凝聚各方共识,成为大会标志性成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在闭幕式致辞中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互联网是无国界、无边界的,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命运攸关,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无疑,打造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创新风口,中国有很多经验可以一起分享,也有很多难题需要共同探讨。【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履行好社会责任,做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应该成为企业积极践行的目标之一。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馈社会、造福人类,是互联网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应有的担当。

2.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这种合作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4.各国之间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互联网为各国搭建了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了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7.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届治理论坛以描绘全球互联网发展与创新带来巨大成就的全景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发展趋势,落脚于通过合作创新优化公共政策,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互联网体现了科技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维护国家主权。《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覆盖国与国交往各个领域,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尊重网络主权。

3.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新秩序。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不搞单边主义。要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新秩序,促进公平正义。

4.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防范和反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恐怖、赌博等犯罪活动。维护网络安全是各国共同的责任,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不同利益则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平台,共同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6.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站在为全人类、为全世界考虑问题的平台上,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中国在世界互联网发展和技术上正在崛起,为世界的未来和人类创新技术去着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使命和担当。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交流与传播。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有利于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2.文化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空间,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形势和风险挑战,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这有利于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4.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差异,尊重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目前网络空间的种种问题。在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努力消除网络空间的各种隐患,让全世界人民共享网络社会当中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意识的能动作用。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历史发展机遇。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是互联网大国。过去的二十年我们一直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的创新和各种微创新之间一步一步地前行,取得了非常大地成果。但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大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聚焦于原创性技术的创新。

4.联系的观点。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必将进一步刺激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整体决定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把住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脉搏。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既满足各国分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要求,又激发出各国为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网络安全群策群力的积极性。

6.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将成为互联网治理常态,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共享、共治”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7.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8.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的视频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互联网的作用,他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机遇、新挑战。

9.抓主要矛盾。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方兴未艾,需要我们仅仅抓住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消费互联网扩展到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这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0.树立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作为企业要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热点专题九

赏传统诗词之美,寻文化基因之源

【背景材料】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传统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塑造人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4.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5.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6.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7.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8.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9.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10.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11.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2.中华文化的特征。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

1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3.普遍联系的观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4.永恒发展的观点。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5.事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6.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8.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9.矛盾的观点。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10.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11.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12.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热点专题十

关注健康中国2030,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材料】2016年8月19日至21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食品。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不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价值,不是商品,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企业要讲究诚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提升商品的质量,抑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百姓在健康的生活中提升生存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3.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优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市场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这对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5.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病返贫成为其间一大障碍。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健康是一切之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要普及健康生活,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政府的原则宗旨。“十三五”时期,我国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说明了我国政府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完善健康保障,增加对人民的健康投入,建设健康环境,营造人民的健康氛围。同时,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人民健康产品的供给侧质量。体现了我国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行使加强社会建设等职能。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应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既提升薪酬待遇、优化职业环境,又要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让广大医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2.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生产中出现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安全事故,往往与违背生产操作流程有关。为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遵循生产操作流,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提高抵御安全事故的能力。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新时期打造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而努力。

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控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安全保障。为此,企业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防患于未然。

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营造健康环境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本前提。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6.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整体统帅部分,要树立整体意识。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影响,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协调,每个行业、单位、机构和个人都要参与到健康促进当中。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既是民生之重,也是民心之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我国迎难而上,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积极探索医改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8.要着重抓好主要矛盾。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9.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幸福生活,而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和标志。为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10.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立场。新国后,中国走出了自己的健康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转变。健康中国就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本质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实现人口健康全覆盖。

1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历史之必然,时代之担当,人民之期盼。但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为我们的卫生健康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于就医、健身、养老、旅游、环保等与健康相关的需求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当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

13.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满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所面临的难题。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到维护少年儿童健康。从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服务,都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使健康服务贯穿全程、惠及全民。

1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截至2015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基本医保覆盖95%以上人口。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变化,凝结着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辛劳与奉献。

第二篇: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9

热点:新外交观与新型大国关系

(一)中美关系1、2013年6月7日至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将吸引全球的目光,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脑会晤。这种会晤形式是中美建交30多年来的头一次,是两国元首加强交流的一次创举,是中美关系逐渐走向务实的体现,反映了双方的期待。毫无疑问,中美达成共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承诺是“习奥会”达成的最重要成果。

2、在2013年7月10日至11日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就重大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再次确认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作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务实合作,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3、2013年11月21日,中美举行第四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期间共同主持会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克里代表各自政府,续签《关于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二)中俄关系

2013是中俄关系丰收年。10月7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习近平表示,这是我们年内第5次见面。这充分证明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中俄在亚太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中方愿同俄方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维护亚太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取得的丰富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参考。这也就是普京总统所说的,俄中关系具有全球意义。

切入点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因。

⑴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间的共同利益。

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

⑶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⑷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切入点2: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美之间既有分歧,存在对立的一面;也有共同利益,存在统一的一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求同存异,在对立中实现统一。

⑵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美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立足于当前世界及两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⑶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与冲突,但合作是主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抓住这一主流,才能实现积极效果。切入点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性。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两国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⑵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型大国关系”作为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对中美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⑶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21世纪中美两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消除分歧,增进理解,实现共同发展。⑷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历史上后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创新思维用“新答案”解决“老问题”,探索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

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10年来,“10+1>11”的魔力方程式,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共赢之路。十年间,东盟成长为我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5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001.48亿美元。2013年前7个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2477.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四)中欧贸易

2013年1-10月,中欧贸易额4561亿美元,增长0.5%。截至2013年10月,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项目37869个,实际投入902.9亿美元。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216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6%,我国对欧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4亿美元,上升92.4%。我国自欧引进技术2658项,合同金额107.8亿美元。

切入点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东盟“10+1>11”体现的道理。

①10+1>1,指的是中国与东盟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②中国与东盟合作,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③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④有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篇:2010年高考十大时事政治热点分析

一、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今年我国在努力维护经济复苏的同时,还必须降低之前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的巨额新增信贷和财政支出。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较2009年更为复杂,保持物价稳定,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保持投资适度增长: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2009年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2010年重点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要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要从j个方面人手:从生产来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来看,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增长方式上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

三、继续巩固“三农”发展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值得考生特别关注的是,其中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

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失衡的问题。2008年我国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3.5%.接近世界平均投资率2倍,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居民消费率降至35.3%,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呈现负增长态势,降幅达改革开放以来最大。2010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使我国外贸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2010年我国应继续贯彻落实稳定出口相关政策,巩固进出口贸易复苏态势,更加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今年1月,财政部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七、振兴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0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求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八、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选举法修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

选举法的修改引起国内外关注。其中一大亮点是明确了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

则分配人大代表名额的制度。随着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降低,城乡选举同票同权的最终实现,农民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言人会相对增加,有利于在立法与重大政策制定上更好地体现与维护农民的利益:

2.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该决定对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全面阐述,形成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战略部署,指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路径。

3.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约30%是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在公共生活中,无论是环境生态还足医疗教育,无论足房价股市还是道德法治,几亿中国网民用鼠标投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体现了整个社会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的提升。

九、加强民族团结.推进西部开发

10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两部地区12个省区巾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立足本地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自主创新道路。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机遇,两部大开发又将站到新的起点上。

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C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篇: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版

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版

专题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四、哲学生活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专题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⒊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政治生活

⒋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套,很简单,所有涉及党和政府的都这样。专题三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⒉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⒊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⒌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⒉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四、哲学与生活

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专题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⒈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⒊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文化创新。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专题五民生问题

一、经济生活

⒈谈谈十二五计划强调民富的经济意义,并说明途径和措施。

意义:①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体现,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富。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民富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③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2.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⒊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⒌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贯彻落实科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⒍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政治生活

⒈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专题六加快科学发展,深化城乡统筹

一、经济生活

⒈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个问题比较新,从书上找不出现成的话来回答,所以建议背好这个)2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

④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二、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分析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③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专题七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危机

一、经济生活

⒈运用经济生活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 安全事件频发?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③消费者**意识薄弱。

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⒉从经济生活看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

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

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⒊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

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

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⒋为什么要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

③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证讲诚信的企业获得更多商机。

二、政治生活

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①政府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未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市场监管不力。③未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诚信意识缺乏。④未坚持依法行政,未正确行使权力。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诚实守信的意义?

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哲学生活

⒈从哲学生活角度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不得行人道德滑坡的现象,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道德水平。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树立正确意识。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德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群众路线的体现。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重视物价上涨问题?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⒊从唯物论分析如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物质决定意识,立足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加快经济调节。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经济发展。

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进行宏观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⒋转变发展方式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贯彻落实科观,以人为本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坚持一人为本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经济顺利转型。

⒌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立足于目前我国社保体系不健全的社会实际制定政策。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促进社保体系完善。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注要求重视量的积累,调整社保结构,积极推动社保体系⒍改革,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总结经验。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优先保障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利益。

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①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大学生村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八科技引领促发展,自主创新铸辉煌 经济生活

⒈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②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支撑。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④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⑤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经济安全。⑥有利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⒉怎样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④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分配方式,促进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⑤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专题九从政务公开看政治文明建设

一、政治生活

⒈从政务公开看政治文明建设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权利运行公开透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保障人民主人翁的权利和地位。

②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这个就发了基本观点要背好),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监督'和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源头防止腐败,有利于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③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推进政务公开是党性质的要求也是执政方式的体现。④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⒉党和政府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①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②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③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切实做好民主和宗教工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⑤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⑥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⒊从政治生活谈谈国家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

①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②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确保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二、文化生活

⒈我国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开“微博”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①人民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微博问政有利于保证网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②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微博已成为反应社情民意,汇聚民力、民智的重要渠道,利用微博发布政务信息是政府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之举。

③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微博问政是政府推进政务公开的一种新形式,利于保证广大网民的知情权。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公民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意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政治文化素养。

②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参与民主政治,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哲学生活

⒈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变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专题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一、经济生活

⒈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我国帮助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原因。(社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包括⑴市场配置⑵宏观调控⑶市场秩序⑷基本特征)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容易造成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发挥市场调节,也要加强宏观调控。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调,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有能力帮助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⒉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央财政的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财政的作用来回答)

①有利于西藏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②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平衡东西发展水平。

③有利于促进西藏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少数民族通用)

二、政治生活

⒈分析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

(从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原则、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回答)

①党领导下铲除了剥削压迫的阶级根源,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义民族关系。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藏区人民的积极主动创造性。④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了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

⑤藏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⑥中央政策和其他各省市的支持。在新形式下做好西藏工作的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

②有利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边疆地区长治久安。④有利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义和谐社会。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保护藏区中华文化遗产的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③西藏文化遗产是西藏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成分,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哲学生活

⒈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西藏和平解放6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意义。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西藏建设成就是藏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也与国家的政策鼓励和东部地区大力支持分不开。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西藏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命运与祖国命运密切相关。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台独意识?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台独”属于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威胁。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台独”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两岸人民利益,应坚决抵制。

第五篇:2014高考时政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12日,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推动《全球制止粮食浪费公约》的谈判和签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论坛上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致力于普及清洁能源,将能源效率提高至少一倍,同时把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增加一倍。与会人士认为,当前亟须以创新方法改变粮食浪费状况,推动企业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次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以及政企界近500名代表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绿色投融资、全球治理等政策性创新理念,以期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2)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要求企业树立经营战略,加强统筹成本核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以效取胜。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通过推动绿色增长,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要行使国家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目的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动绿色增长工作中,要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2)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各国需采取具体行动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用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绿色增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但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界、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推动绿色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资者、重要公共机构探索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这种探索开发出新模型,以引导世界各国和地区践行绿色增长。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完善绿色增长的理论,并通过推动绿色增长的实践探索,推动绿色增长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命题亮点】

1、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改善价值链的资源利用效率”,会议重点讨论政府和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优化资源使用、更好利用废弃物,以提高资源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的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会议主题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从个人来讲: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2)从企业来讲: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要求企业树立经营战略,加强统筹成本核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以效取胜。

(3)从政府来讲: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通过推动绿色增长,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研究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绿色经济可以为全球经济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增长。论坛提出,绿色采购是实现绿色增长的首要问题。目前,各国政府每年投入GDP的15%至33%采购商品和服务,因此,实现绿色采购并建立绿色基础设施是今后的努力方向。结合材料说明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1)政府要行使国家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目的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动绿色增长工作中,要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2)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各国需采取具体行动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3、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是德国和丹麦。德国制定了完善的能源转型计划,目前德国25%的电力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而丹麦则表示在2020年,其电力的5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之所以成为绿色增长论坛的成员国的原因是与丹麦等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广泛的合作。

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国怎样履行绿色增长论坛成员国应尽的义务。

参考答案:(1)坚持用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绿色增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但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界、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推动绿色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资者、重要公共机构探索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这种探索开发出新模型,以引导世界各国和地区践行绿色增长。

(3)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完善绿色增长的理论,并通过推动绿色增长的实践探索,推动绿色增长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序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与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盛会。本届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金牛奖”评出了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编剧高满堂,演员林永健、张嘉译、孙茜、丛珊、殷桃、李立群、李菁菁以及导演孔笙等荣获本届“金牛奖”各奖项。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电视是多年来的传统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盛行,电视已不再是中国人看春晚的唯一渠道。这说明,随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2)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开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要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3)文化塑造人生,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文化生活具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艺术节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生活的引导。

(4)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立足社会实践,通过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6)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证明,农村特色文化深深扎根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群众长期生产劳动的历史积淀,最具有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对农村来说,艺术创作者应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繁荣农村现代文化的同时,突出做好特色文章,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4)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创作上的弊端。如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2014高考政治热点: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弘扬航天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又是第一次执行任务,风险极大。因而,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尊重了客观规律,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三、【政治命题点】

1.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0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再到如今发射嫦娥三号,短短6年里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步伐。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发展的依据。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能赢得普遍的祝福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头一次执行任务,更增加了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做了大量地面试验,在北京建立了着陆试验场,包括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试验场地。

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面临的风险?

(1)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发射风险极大,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保证“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要把发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航天人必须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下载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政热点分析版

    “中共十七大”: “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一个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结一场革命......

    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11(5篇范例)

    热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2013年12月2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

    2014年高考时政热点5篇

    2014年高考热点 Ⅰ.时政热点 (一)党的十八大 1.“新四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旧四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

    2013年高考时政热点 2

    玉林市统考之2013年时政热点2013年时政热点:党18大提建设海洋强国 一、【背景材料】 中国拥有1.8万公里长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

    2012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四--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

    2012届高考时政热点四: 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专题训练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

    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

    2014年5月时政热点分析2014高考)(合集5篇)

    2014年5月时政热点分析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举行 2014年5月1日至6月29日“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八期)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开展。①本期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代表......

    2014年时政热点分析(19-21)

    时政攻略十九: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正能量” • 材料一: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 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