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贺新郎①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③,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籁籁。[注释]
①贺新郎:苏轼创调。又名《乳燕飞》、《金缕曲》、《金缕歌》、《风敲竹》等。
②槐阴转午:槐树阴影转移,已到午后。
③生绡:生丝织成的绢。白团扇:由白绢做成,古代仕女常执之。④手似玉:扇子和女子执扇的手都像玉一样的洁白。
⑤红巾蹙:形容榴花丰开,像一条紧束起来的有褶纹的红巾。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有“山榴花似结红巾”句。⑥浮花浪蕊:指轻艳浮华的花卉,如桃杏之类。⑦秾:茂盛。看取:看,取是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⑧西风惊绿:秋风惊落石榴花,留下满树绿叶。⑨粉泪:女子的眼泪。籁籁:纷纷落下的样子。
【译文】
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悄然无人,梧桐绎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余倚,独自睡得香熟。窗外是谁推响彩绣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取一枝浓艳石榴花细细看,千里花瓣下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又恐被那西风骤起,吹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美人相对比,残花之前对酒不忍相看,只有残花与粉泪,零落两簌簌。【译文二】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无人桐影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出丝织的白团扇,纤手和扇子都白如美玉。渐觉困乏,斜倚枕安然入睡,此时不知是谁在帘外推门?空教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皱叠,待桃杏等浮花浪蕊落尽后,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秾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评点】
这首双调词采取了抒写闺怨的主题,上片从形体、心态等方面描写美人,下片笔锋一转,赞美榴花,通过榴花之美衬托美人之美。词人不仅赞美了美人、榴花清雅高洁的品格,抒写了美人、榴花迟暮自怜的情感,而且还将自己的品格和情感也融入其中,通过美人因失时而失意的情怀、缠绵凄恻的儿女之情,表达了自己慷慨郁愤之情。上片通过一系列初夏时的典型景物,引出并描写了一位高雅孤寂的美人。“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二句,写了初夏时节,正午过后,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燕子叽叽喳喳地飞落在华屋屋檐下的声音,从而衬托出了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傍晚天气渐渐凉快下来,一位刚刚出浴的美人缓缓出场。美人风姿绰约,只见她“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在古代,诗人们经常用白团扇来象征红颜薄命、佳人失时。词人在此处写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除了衬托美人洁白柔嫩的肌肤,更是衬托她高洁的品格,为她命运不济、红颜薄命叹惋。“弄”字用得极为传神,与上文“悄无人”的幽静气氛相照应,精准地反映出了美人此时的寂寞和失落。“扇手一时似玉”进一步暗示了美人命运的不济。
接下来,词人手法一转,不再用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从侧面描写美人的心态了,而是直接写美人由于寂寞而渐入梦境,可好梦不长,又被风吹翠竹的声音惊醒。“渐困倚、孤眠清熟”进一步写出了庭院环境的清幽,同时也反映出美人内心的空寂。而美人渐入梦境后,梦见有人在帘外推门,不禁万分激动。而“枉教人”、“又却是”笔锋一转,梦境结束,美人不得不面对寂寞的现实,听着外面风吹翠竹的声音空自惆怅。唐代李益在其《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句子,词人在此处化用了李益的诗句,通过描绘一种清幽的意境,着重写主人公从满怀希望的美梦回到现实中后的失望和惆怅。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上片“华屋”、“晚凉”、“弄”等词都是匠心独具,反映出了美人的空虚、寂寞、失落、惆怅等复杂情绪。下片着重写艳丽的榴花,从而继续衬托美人的高洁。白居易在《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中有“山榴花似结红巾”之句,词人此处化用该句,把榴花的美丽外貌写得形象、具体,同时还突出了西子含颦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写出了美人的心声,而此心声是美人观花时产生的,是她与榴花的共鸣,她与榴花都具有独立于群芳之外,不与群芳争艳的高尚品格。
“秾艳一枝细看取”着意描写榴花的美丽,“芳心千重似束”则通过榴花的外形特征,表现美人愁绪难以排遣的心情,再次象征美人芳心之坚贞不渝。“又恐被”一句,明为写花,实则暗示美人观花产生的迟暮之感。结尾四句,进一步写出美人的动作,榴花是花落簌簌,而美人则是泪落簌簌,更显凄婉。
下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将花、人合一,借物咏情,从而产生一种哀婉凄楚的意境,耐人寻味。
统观全词,词人先直接写美人,后又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但无论如何,都始终围绕美人失时、孤芳自赏这一核心,从而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憾。
[赏析]
这是一首闺情词,表现女子孤独、抑郁的情怀为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上阕写静谧的夏日午后,如花似玉的美人沐浴后趁凉入睡,又被风吹竹声惊醒。下阕写伊人观赏石榴花,惜花怜人,情丝缱绻,对花落泪,相思断肠。描写细致,形象生动。由于上阕情绪如雾中梦境充满妩媚的美感,下阕的石榴花形象很自然地与伊人形象交融,妙趣盎然,这样闺中人惜花伤春,对花落泪的主旨便得到艺术的表现,言尽意远韵味无穷。
本词不达意咏人兼咏物,下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帘外认来推绣户”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过片转达而咏榴花,这不与“浮花浪蕊 ”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最后四句描写美人和榴花的迟暮之叹。这首词意象清隽,托意高远,隐约地抒写了儿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也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据杨《古今记号语》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府僚在西湖设宴,官妓秀兰因浴后倦卧迟到,受到斥责,适石榴花开,秀兰折花谢罪,府僚益怒,以为下恭,苏轼遂作此词化解。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知谐自然。本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托意高远。
第二篇:《贺新郎·夏景》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贺新郎·夏景》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贺新郎·夏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抒写闺情,表现女子孤独、抑郁的情怀,为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上阕写静谧的夏日午后,如花似玉的美人沐浴后趁凉入睡,又被风吹竹声惊醒;下阕写伊人观赏石榴花,惜花怜人,情丝缱绻,对花落泪,相思断肠。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描写细致,形象生动,言尽意远,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
贺新郎⑴·夏景
苏轼
乳燕飞华屋⑵,悄无人、桐阴转午⑶,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⑷,扇手一时似玉⑸。渐困倚、孤眠清熟⑹。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⑺。又却是、风敲竹⑻。
石榴半吐红巾蹙⑼,待浮花浪蕊都尽⑽,伴君幽独⑾。秾艳一枝细看取⑿,芳心千重似束⒀。又恐被、西风惊绿⒁。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⒂。
作品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世作品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⑵乳燕:雏燕儿。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⑶桐阴:梧桐树阴。
⑷生绡(xiāo):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⑸扇手:白团扇与素手。一时:一并,一齐。
⑹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⑺枉:空,白白地。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⑻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⑼红巾蹙(cù):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⑽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⑾幽独:默然独守。
⑿秾(nóng)艳:色彩艳丽。
⒀千重(chóng)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⒁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⒂两簌(sù)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作品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南宋杨湜《古今词话》载:”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一日,湖中有宴会,群妓毕集,唯秀兰不至,督之良久方来。问其故,对以沐浴倦睡,忽闻叩门甚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也。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倅怒其晚至,诘之不已。时榴花盛开,秀兰折一枝藉手告倅,倅愈怒。子瞻因作《贺新凉》,令歌以送酒,倅怒顿止“(《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胡仔认为此言荒野,堪入笑林。
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贺新郎》是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因寺中有榴花树,且是日有歌者昼寝,故有”石榴半吐“”孤眠清熟“之语。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录陆辰州语,陆辰州说晁以道在看到东坡真迹后转告他说:苏轼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客死岭南,惟榴花独存,故苏词下阕专说榴花,并有”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之语。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诗》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此处化用了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幽清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产生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效果。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词牌简介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三篇: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人活一生,如逆水行舟般的艰难,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人。
[出自]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
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都门:指汴京。
改火:本指四季以不同木材钻木取火,后多指寒食禁火三日后重新起火,故以一改指一年。
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
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尊:酒器。翠眉:指送别的官妓。
颦:皱眉。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逆旅:旅舍。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是三年了,你远涉天涯,一直奔走辗转在这人世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子。
我心惆怅,因为又要离别,你要连夜扬起孤帆前行,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对着酒杯太过凄婉。其实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和你是一样的啊。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第四篇:苏轼浣溪沙咏橘全词注释及诗词赏析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释:
⑴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⑵“新苞绿叶”句:沈约《园橘》诗:“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⑶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⑷“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清泉:喻橘汁。
⑸吴姬:吴地美女。
赏析
林光暗淡,霜叶暗藏,残花黯然,霜雪烘托着菊花凋伤的桀骜。友人枯坐,水面枯涩,生机枯竭,风雨点染着荷叶残破的风神。一夜霜、一阵风、一场雨,留得残菊惹霜露、枯荷听风雨、衰草接云天。
新橘青黄杂糅,经过一夜霜、连夜霜、夜夜霜淬炼、孕育、滋润,变得黄澄澄、金灿灿、亮晶晶,仿佛花苞绽放在绿叶之间、闪烁在绿树之中、燃烧在旷野之上。远离尘俗的竹篱、返归自然的茅舍和袅袅娜娜的炊烟,在浅丘的山腰、在橘林的深处、在青黄的缝隙露出画意、诗意和惬意的冰山一角。
风姿绰约的橘女在果丛中赏橘、摘橘、擘橘,是从唐代“压酒劝客”穿越时空而来的吴姬吗?橘皮的汁液芳香得穿透橘林、空气和阳光,橘皮的香雾喷溅得弥漫太湖、荆溪和蓝天,急不可待,猝不及防,惊诧莫名,香雾噀湿了她的手脸、衣襟和心魂。
初擘橘果、初尝橘瓤、初怯酸甜,羞涩的酸、荡漾的甜、凝结的冷,在表情中、在姿态中、在动作中隐隐约约,仿佛霜天之中的美女款款而行,仿佛绕梁三日的歌声袅袅不绝,仿佛明月松间的清泉淙淙而流。“二年洞庭秋,香雾长噀手。”一噀三日香,再噀香满园。
赏析二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
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 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第五篇:吴文英《浣溪沙》全词注释翻译及赏析
吴文英《浣溪沙》全词注释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 吴文英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①。落絮无声春堕泪②,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注释] ①玉纤:手。②春堕泪:指春雨。【译文】
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译文】
梦里我又来到门隔花丛的庭院,夕阳默默西落归燕也在发愁,芳馨的纤指摘下了小小帘钩。
柳絮无声坠落是春归滴泪,浮云投下暗影月亮含着羞容,东风凄紧春夜寒冷赛过深秋。【评点】
这是一首由梦境而发的词。词人借梦境中的见闻书写真实的怀人情思,构思新颖,别具一格。
词的上片主要记梦。起句“门隔花深梦旧游”即点明这是梦境,梦境中词人看到花丛深处的门若隐若现,却终不得其踪。时值斜照在庭,词人又看到了充满愁思的归燕,这从侧面反映了词人此刻正愁思满腹。至于是何愁思,词人在“玉纤”句中暗示是离别之情。伊人纤手开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恋,不忍分离。词人梦境中的情景都如此惨淡,可见词人离别愁怨之深。
下片写词人月夜抒怀。“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是千古佳句,柳絮飘飞似低泣,云遮月儿似含羞,词人用比兴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柳絮”、“春”、“行云”和“月”,更深层次地刻画了人的离别悲感。以“春”和“月”喻人,不说人落泪,而说飘落的柳絮是受感动的苍天在落泪,人之落泪自然尽在不言中。“月含羞”实拟人之含悲,暗自滴泪。把人的感情完全移入自然界,造成人化的自然。自然的“堕泪”、“含羞”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伤的深度。词人把人间的离愁别恨幻化成情天恨海,形成深广而迷离的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从而引起读者的遐思,确实是妙笔生花。“东风”句则进一步以秋夜之冷渲染离别之凄凉。如此心情,如此环境,词人自然完全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的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天还萧瑟凄冷。这既是当日离别时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而且还是今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说法,词人因离愁沉重,主观感觉也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全词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比兴手法的运用有锦上添花之功效,不仅使全词在意境上更显辽阔,还增添了无限情味。[赏析]
这是首怀念情侣的梦游之作。上阕“门隔花深”写无由相见,所以只得托于梦境,但梦境中却没有见到佳人,所以有下阕的“春堕泪”,真可谓无限伤心。“行云”系所思佳人,“含羞”是说始终不能见面。全篇营造出一种真与幻交汇而又悲愁迷蒙的氛围,令读者读之难以解脱。
这首词的内容是感梦怀人。至于词中所怀的是谁就难以确考了。全文借梦境抒写怀人之思,而梦境又仿佛是当初离别之情景,构思极其妙,情趣深沉婉转。上片先写梦回旧游之处,首句就已经点明是梦境,“门隔花深”不得如其门,不得寻其踪,朦胧之感,笼罩全篇。“夕阳”句以自然环境的惨淡烘托人的别情。“玉纤”句暗示将要离别,“归燕”不仅指燕,兼以喻人。他似简看见伊人含愁登娄,也好像听见那纤纤玉手触动帘钩的声响。这是梦中,是幻觉,但词人内心深处的怀念之情也由此而表现得一清二楚。下片抒写月夜怀人之情,前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写得十分精彩。两句兼用比兴手法,以“春”和“月”喻人,不说人落泪,而是说飘落的柳絮是受感到的苍天在落泪,人之落泪自然而然地尽在不言之中。“月含羞”实拟人之含悲,暗自滴泪。把人的感情完全移入自然界,造成人化的自然。自然的“堕泪”、“含羞”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伤的深度。把人间的离愁别恨幻化成情天恨海,形成深广而迷离的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从而引起读者的遐思尔想,确实是妙笔生花。尾句借自然景色抒写内心感受,情味弥深。全词构思新巧,造语新颖,空灵含蓄。望江南 吴文英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赏析]
这是一首艳情词。上阕写往日的欢情。暮春三月,一般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而这里却情意浓密。人为何而去,马为何而停,船又因何而空?一切尽在不言中。下阕写如今的别恨。他或她独自守着窗儿,整天昏昏欲睡的样子,流莺啼啭,更加伤春。最后以“无处觅残红”结尾,对应上文的“花落”,景情迥异,聚散匆匆,倾注了主人公的绵密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