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创新创业政策价值取向和政策的地方执行
大众创新创业政策价值取向和政策的地方执行
摘要:社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推动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给予引导和保障。国家政策的地方执行是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实践层面,有助于上下协力,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制度机制和系统化的政策体系,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基于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及其相关政策文本的学习和阐释,提出了地方落实执行国家政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政策;价值取向;地方执行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在之后许多重要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2015年全国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成为我国政府实实在在的施政纲要。在此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性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等。基于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及其相关政策文本的学习和阐释,能够较好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指引和价值取向,掌握大众创新创业政策系统性范畴和支持方向,便于地方政府有效地制定政策措施进而加以推进和落实。
1政策目标突出“三放”
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制定或执行,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标示着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指的是政策制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出台,即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或政策工具确定创新创业方向和布局,对于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创业机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干意见》立足改革创新的全局,立足创新驱动引领的方向,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其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集中体现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强调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坚持开放合作、推动模式创新,突出抓好“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放宽政策”是要通过“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放开市场”是要“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放活主体”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创新创业主体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投入创新创业活动,让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汇聚起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动能。
2政策工具突出“八扶”
政策工具是基于价值取向目标,在政策执行中所选择使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从这一角度看,《若干意见》是国家引导和调控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工具。《若干意见》既通过政策工具激励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行为,改善创新创业要素供给,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提升服务能力,又通过政府支持协调等保障手段,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业政策扶持,构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为创新创业增强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体现在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优化资本市场、创新银行支持方式、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实施创业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研究探索创业券和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支持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等八个扶持方面。
3保障措施突出“二联”
政策保障措施是确保政策执行的方案或方法。《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加强政策执行督导。《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做好已出台与新出台政策措施的衔接协同,加快政策执行传导进程,确保政策措施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落地性,“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4结论及国家政策的地方执行建议
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若干意见》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历史新高度出发,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性指导意见,促进了坚持创新发展的制度创新,成为构成国家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释放和创造经济增长的活力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潜能,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提升国家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统领,《若干意见》是我国大众创新创业政策框架的顶层设计,明确的目标定位、工具选择、保障措施,从战略层面突出了政策性的宏观指导功能。
国家政策的地方执行是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深化落实国家政策目标的实践,更是国家政策目标价值实现的行动过程,从这个意义而言,地方政府承担了国家政策促进者、实践者的重要角色。由于大众创新创业的实践性活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性特征,突出需要各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路径的有效性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统筹性相结合。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宣传力度,既能促使创新创业者能更多地获得国家政策的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产生创新创业的自主动力,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组织对大众创新创业的关注和参与,不断健全信息咨询、智力支持、资金帮扶等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应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地方政策措施,强化与国家政策总目标的一致性和有机衔接,构建地方政府具有务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协调运行政策制度框架,健全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机制和执行机制,创造政策合力,进一步发挥政策工具的激励功能,消除各种制度障碍和制约因素,为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形成大众创新创业持续涌现、良性发展的局面,促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空间。
第二篇:形式政策作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教育 名字(学校)
摘要: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大众创业时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是教育方面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实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 PROMOT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me(Key Laboratory of)Abstract:On March 15, 2015, the state council premier Li Ke-qiang said when it comes to public business,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 is actually a reform.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lso must increas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The way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education.In this paper,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are discussed.Key words: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university;educational innovation
一、前言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开出了中国良方,亮出了中国策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中的重要一擎,意义重大,寓意深刻[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的新号召,是市场的新要求,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一轮改革,是继起始于1978年的“个体户创业”、起始于1992年的“精英下海创业”和起始于1999年的“互联网创业”潮之后的第四波创业潮。目前,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已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2]:
创新创业观念与时俱进,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日新月异,规模日渐增大,效率显著提高,众创已成新态:既有精英参与和引领,又有草根群体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创业主体大众性的特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市场特点,利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化、专业型创业孵化机构和投融资体系应对市场需求,呈现出创业动力和路径的市场化特点。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扁平化了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加速了创新创业要素的流动,降低了创业边际成本,提高了企业营运和变道换挡的效率,促进和聚合了众多创业者的加入,使得相对封闭的内部组织形式的创业活动发展为大开放、大协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二、时代背景与意义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3]。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正是在就业难、经济发展缓慢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于 2014 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观点,该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后续的落实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以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创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和变化,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式的创业热潮、20 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中各式各样“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热潮后,如今又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全民参与创业和创新,对创业和创新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无形之中又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可以很好的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可以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以前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其缺乏综合竞争力。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很多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缺乏活力和朝气,鼓励全民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这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质的提升,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当前,高校院校应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进行调整,加大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视,统筹高校院校资源,加大与社会企业联系,制定符合高校
院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在大学生创业技术指导、经费的配比、专家的落实等方面真正建立起可操作的制度,对于学生创业制定鼓励的政策,从可操作的层面支持高校院校学生的创业。
(一)深化高校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原则 高校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深化高校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是要坚持高校教育育人为本。高校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来提高培养质量,在教学中强化实践,加大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第二是在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中结合学生关注的问题加大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抓学生的关注点、解决学生的欠缺点,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尝试创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形式
创业教育主要就是要提升高校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从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校院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高校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首先作为高校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结合个人所长,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进行创业尝试。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发激烈的现状,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向先进自主创业的典型学习,使自己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使自己成为创业成功者。
2.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同样如此。学校好比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工厂,学生就是经教师生产、加工、打磨出来的一个个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制造产品的人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高校院校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的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自身应该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业精神,甚至要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有实际的经验积累,了解创业的具体操作流程,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敢于置疑、勇于探索和创新,能够创业的学生。
3.采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高校院校原本就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孕育的土壤,在人才培养方面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高校院校应采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突出高校教育的办学特色的同时,加大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演练,构建新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丰富的创业实践及顶岗实习锻炼,广泛借助社会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
4.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在高校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把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对高校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设创新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同时完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考核制度,通过模拟训练、实战演练对学生成绩进行认定。
5.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首要任务。一是要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明晰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摒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和“拔苗助长”式的速成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给予充分重视;二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社会意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理念及模式创新的高度,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的局限性念;三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克服创新创业课程的应景性和装饰性,避免创新创业课程沦落为“垃圾课程”和“营养学分”,要大力倡导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四是要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创造性课程,构建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以综合能力提升为本位,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课程体系;五是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构建一支既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创业经验,包含专业教师、客座教授和企业高管及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在内的教师队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大学已有所作为,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直面这些问题和挑战,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紧扣经济社会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脚踏实地,大学就一定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References):
徐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校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J].学苑教育,2016,01:25.熊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大学作为[J].群言,2015,04:29-31.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89.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174-175.刘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J].河北企业,2016,01:69-71.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目前非常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和经济热点问题。创业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者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业能力。而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大学生是否会创业,他选择的创业目标,创业方式,他创业的过程都是受到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要求大学生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具备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现今大学生的创业取向,多数以自主创业为主,而立志于事业单位打拼者少,问卷也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主要是以家庭背景和社会传媒影响为主,可见大学生受自主创业热潮影响甚深,使得积极性高涨,但缺乏对创业风险进行谨慎考虑,团队一致认为大学生当中盲目从众者为数不少,着实不可忽视。
在创业价值意义上,多数大学生的观念倾向于以生计为基础,同时更注重于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说明大学生多数心存志向,但为实现社会价值者,只占少数,社会责任感强度不够。在创业途径上,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创业的好处宣传外,也要加强对创业的风险宣传,让大学生理性看待创业。同时,在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理性。要使大学生创业价值更加高尚,须大力加强感恩与风险的道德教育,把实现社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至高信念,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更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添一番色彩。
第四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当时他还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过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总的来说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方面,“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灵活高效的调节机制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显然难以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许多地方经过发展认识到,“活力增长财力,人气带来财气”。推进“双创”,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更可以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市场如果死气沉沉终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根据经济规律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经济“活起来、动起来”。鲶鱼效应也好,蝴蝶效应也罢,都是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最终带动面上的变革。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经济基础较好。“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双创”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愿望的必然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中有挑战更有机遇,既会滴下辛勤的汗水,也有望迎来丰收场景。人们如今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也都是数年前从草根起家,不断坚持创新创业成功的。
更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众筹等新的商业形态有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机制,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有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上半年增速将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都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广阔前景值得期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改革必须跑出加速度,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我们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当今时代,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要通过“双创”使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对创新创业的呵护和扶助,是最现实、最长远的发展之道和惠民之策。要使各类孵化器不当盆景,而是做苗圃成基地,为初创企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还能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的良好结合。
第五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