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味推敲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体味推敲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⑥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
二、句子在文章内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①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②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③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①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渲染气氛,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②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呼应前文等
③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结构严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五、句子品味:
①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②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修辞手法作用:
A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B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C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D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E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F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G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H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能使事物生动形象,使语言富有神采.I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J对比:作用:给人鲜明印象;
K反语:作用: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L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六、特色句子赏析:
写景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也可以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进行分析。格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其他手法),有什么作用,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写人句子的赏析:侧重从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格式: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写出了人什么动作语态或心理,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人物描写的作用: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处境、经历以及什么心理状态、什么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什么思想,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或者什么品质。
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七、表达方式作用类,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八、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第二篇: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点上功夫,句上文章
——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张子娟
浏览近年来扬州市中考试卷,占有权重较大的阅读题中有一种题始终据有一席之地,这就是结合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其实不仅扬州试题如此,其他省市也大多如此。笔者近几年参加中考阅卷,发现考生解答此题,把握不准,或感悟不深,或要点不全,所以失分较多。就此,本人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点探索,以飨读者。
一、考点说明及要求
这种题目之所以走俏,是因为新《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二)阅读中的第4条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006年扬州《中考说明》也在“现代文阅读”第二条明确作出“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
二、考查方式及考试题型
1、考查方式
在现代文阅读中,这种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语句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包括理解语句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语句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以及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
2、考试题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
“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三、方法指导
(一)基本方法
答题时,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具体方法
1、理解语句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
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请看《父亲不写信》(200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中的一道题。典型题例:
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解析:
如果单从第⑤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但是溯回至第④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手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⑦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儿子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回来看看,看看!”这些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答案:父亲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爰的流露。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请看《初冬月》(2005年四川资阳市中考试题)中的一道题:
典型题例: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加横线句子“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的理解。
题目解析:
阅读《初冬月》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第⑥段:“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而本题的题眼也正是“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即能得出答案: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既深化了文章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3、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有时,作者为了造成特珠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
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下面我们举《访兰》(2005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中的一道题为例: 典型题例: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题目解析:
句子中运用比喻“就像盆景中的兰草”,兰草是空谷的幽物,依靠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展现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离开自然,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而人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媚俗,又怎么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两相比较,我们即能得出答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
4、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在分析特定句子的深层含义之前,先概括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品质,评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举《老北京的小胡同》(2005年北京市中考试题)中的一道题为例。典型题例: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⑨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题目解析:
这道题目应从分析人物的身份入手。由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因此答案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 “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5、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所谓“关键性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作用的词语。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想透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最恰当的,并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
下面以《难忘的一躬》(2005年浙江嘉兴市中考试题)中的一道题为例。典型题例: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解析:
本文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初中时一位姓孙的老师如何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教育着我们。文中说:“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孙老师的影响力之深。相比之下,“印”字自然比”留”字更能体会这一点。所以答案为: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则显得平淡。
6、理解关键句子的作用,要了解句子在文种不同位置的常见作用。
如果句子在开头,这种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伏笔;如果是在文章中间,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这里需要说明的事,很多考生往往注意了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忽视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而实际答题时却需要你答题全面,两者兼顾。我们不顾此失彼,丢了不该丢的分。
总之,题目虽千变万化,但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却万变不离其中的,只要掌握方法,细心品读,精心组织答案,你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张子娟,女,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发表论文多篇。联系地址: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邮编:225800
第三篇: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课标法则: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范例解析:
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典型题例】
例1.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 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去除比喻修辞,用平实的话表达就形成答案。2.隐晦难懂的句子说浅显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典型题例】
例3.2007连云港中考阅读题《心泉》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第23题: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解析:
这个句子“此”指代“心泉”,把这个句子具体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然后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人生之美,美在心泉?”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由此,答案可以表达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例4.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解析:
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3.分析句子作用要明确角度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5种:(1)总领下文(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全文(4)为后文作铺垫(5)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典型题例】
例5.2007南通中考阅读题《大美之美》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 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应转化为“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这样使思维直切要点,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由写西藏山水之美升华到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形成答案。例6.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进行了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形成答案。【典型题例】
例7.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
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4分)解析:21.示例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动作,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示例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共4分)【典型题例】
例8.2009年河南省《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第10题: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解析:“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典型题例】
例9.2009年中考《敲雪》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总之,中考阅读题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明确答题的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形成解题的能力!
1.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1.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第四篇: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教案)3
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
一、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重要语句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
1.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
2.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 括力。
3.衔接句(过度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又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4.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位置多在段末,多为议论性句子。5.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义尤为深刻。“沉默啊,沉默。。”
6.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
7.含蓄句: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义隐藏于句中,它多是比喻、象征等修辞的语句含蓄的表达含意。8.难懂句:由于句子结构复杂或内容深奥隐晦而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但却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抓住它可为突破难点,理解全文带来方便。9.引用句:其内容往往是文段内容的概括。10.总结句:是文章内容或情感的收束。
五、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
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衬托作用
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渲染烘托气氛
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
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
点明主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含蓄地表达主旨
六、理解句子含义的一般性技巧
(一)、分析【 句子 → 语境 】
1、析语法与表达,抓关键词
• 语法: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和枝叶
• 表达:看修辞,若比喻则找本体和喻体,分析其相似点
2、析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
• 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假设、解释、正反、因果„„)• 遇到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缩小范围
3、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
• 尤其是理解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二)、作答【 坚持两个原则 】
• 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 句子作用:
公式一: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
在文首 总起全文(不限位置设悬念埋下伏笔与××相对比或者相映衬)结构上 在文中 承上启下或者启示下文
在文尾 总结全文 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 深化主旨 升华主题
内容上
写出了××内容
情感上
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分析句子的含义
公式二:句子含义=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联系文章主旨)
解答句子浅层含义时,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解释,隐晦难懂或者双关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解答深层含义时要扣住文章主题,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使答案更完整。赏析句子
公式三:赏析=修辞+描写+重点词语
比喻
修辞手法
拟人
排比
对比、夸张
人物描写
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
场景描写
重点词语 : 动词
叠词
拟声词 联系实际谈感想
公式四:联系实际谈感想=文章内容+文章主旨+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举例子(紧扣观点,与文章主旨保持一致)
第五篇: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新乡市第十中学 靳成会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中考复习课——《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从近几年河南省及其他地市的中招试题内容来看,这一类题型出现的频率很高,已成为必考题,因此我们应格外关注。
二、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师:请看大屏幕,先请一组同学按顺序读例题。其他同学根据例题总结题型。
(出示例题)
(生读)
师:好。由此可见,考查词语的常见题型有两类,请男生齐读。
(出示题型)
师:来看第二组例题(出示例题)
请这组同学按顺序读例题。其他同学根据例题总结题型。(另找一组同学读)
师:好,考查句子常见的题型也是两类,请女生齐读。
(出示题型)
师:我们总结了考查词语和句子的常见题型,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考卷中经常出现的表述形式是: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在表达上的好处。
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出示学习目标)
三、试题引领,总结方法
1、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老师选择了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并出示了答案,请看大屏幕。请你认真研究答案,并指出这些词语都是从哪些角度分析含义和作用的。
(出示问题和答案)
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答案:这里的“聪明”其实是笨,愚蠢,这是形容词的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爱心的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师:“聪明”是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丰子恺《白鹅》)....
答案:“厉声喝斥”是大声斥责,是鹅的大声叫喊,这里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鹅傲慢的特点,把白鹅写得富有灵性,表现了对白鹅的喜爱。
师:“厉声呵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和拟人。
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鲁迅《孔乙己》).出九文大钱。
答案:“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
师:“排”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联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和品质。
例4:这类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朱德《回忆我的母........
亲》)
答案:“看也不看”,写出地主对这类饭食的厌恶,“有滋有味”写出我们的喜爱,使用对比,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师:这两个词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小结:根据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要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答出本意和语境义,一般侧重语境义。然后可以从以上提供的四个角度入手,要注意的是有时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角度,但不管何种角度都需要结合语言环境,最后落脚在词语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上。
(出示答题思路)感情色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人物描写 + 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 师:根据以上的答题思路和角度,我们来完成练习1《北京时间不到点》,并回答问题。(出示题目)练习1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北京时间不到点》09年河南)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生答之后出示答案)
答案:“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答案:“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师:这是写人类的文章,在分析含义和作用时,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刚才同学们答的非常好,我们再接再厉,完成练习2.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并回答第一题。
(出示题目)
练习
2、阅读2010年河南中考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并回答第一题。
2010年河南中考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先请学生来答)
师:这道题目需要我们紧密结合中心,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角度去思考。首先来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生答;批评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呼唤孩子们要怀有一颗关爱父母的心)“干净漂亮”是写孩子们的穿着,谁使孩子们的穿着如此干净漂亮?(生答:妈妈)所以,“干净漂亮”一词表现了什么内容?(生答:表现妈妈对孩子们照料得很好)运用的写法是什么?(生答:侧面描写)作用是什么?(生答: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反映了孩子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认为母亲的照顾理所应当,不必对他们关注。)而孩子们非常关注的是什么?(生答:明星和同学们的穿着),很明显两者形成了对比,这个词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生答:突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出示答案)
(出示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师:在去年的中考中,这道题失分很严重,主要是原因是没有找准角度,没有结合内容和写法。
小结:对于这类题目一定要阅读上下文,结合文意、中心和感情。大家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进行答题。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重点内容。
2、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经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下面我们就在把握词语含义和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还是这篇《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大家完成第二题。
(Ppt出示题目)
师:大家首先看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文章末尾,在文章结尾处的关键句一般都是揭示中心的主旨句。所以在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文章中心。可能许多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我曾做了调查,发现
在学生中最常见的是这两类错误,(出示答案)这也是我们九年级学生做这类题的通病,请你先进行评价,再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答案:
1、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得到升华,更加能渲染气氛。
2、用心记住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他们的面容,他们对我的好。
师:讨论之后,有答案的同学举手示意。(生答:)
第一个例子没有从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答题,主要答的是作用,“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这句过于笼统,没有结合具体内容。第二个例子只答出了表层义,没有揭示出文章的中心。分析之后,请把你的答案写在学案上。
(出示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师:以上我们选取的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句子—主旨句,那除了主旨句外,中考中还出现了哲理句。请看例题《一样的渺小》,找一位同学读文章概述,(2010安顺中考)文章概述:一个画家早年吃尽苦头,直到中年后才受到社会赞誉,作品被竞相购买。此时的他除作画外已没有任何追求,作画又不能给他突破的喜悦。他对弟子们说—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后去拜访一位老禅师,到了山腰时,只看见一个如墨迹蠕动的农夫身影,走近才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菜地,画家遍寻不着,打听之后才知农夫即是禅师。画家说: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画家顿悟,之后说道: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师:我们再看文章的参考答案,请结合答案分析理解主旨句的答题要点。
(出示问题和答案)问题:结合上下文,解读画线的两句话。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生答)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理解这两类句子含义的答题思路大致相同。(出示)在明确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先答出该句写了什么,再联系中心答出该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接着看下一道例题。阅读《梨一样的苹果》,并回答问题。
出示问题《梨一样的苹果》(08年河南)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学生回答之后,出示答案)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师:对于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我们也需要联系中心,指出该句通过何种手段(修辞或写法)表现了人、景、物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重点内容。
辨析易混淆概念
师:另外,在中考题中,往往还出现语言赏析类的题型,请看例题。(出示例题)
例
1、诙谐幽默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请找出两处加以赏析。(2010内江《雅舍》)
例
2、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010盐城《去远方》)
例
3、文章第3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2010连云港《母亲石》)
师:请一组同学来读。(生读)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与语言赏析不同,前者侧重联系文章内容和中心,后者侧重品味语言外在形式。
通俗地来讲就是,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是考查我们是否读懂了语句的含义和文章中心,而语言赏
析是考查我们是否发现语句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使用了某种修辞等。
四、综合练习能力提升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无论是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的分析还是句子含义及表达作用的分析,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在做阅读题时,我们一定要有全文意识和语境意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和作用。
下面我们进行综合练习。请阅读《宝石项圈》(2005河南中考阅读),并回答问题。
(出示题目)阅读《宝石项圈》,(2005年河南省中考阅读)回答问题。
1、第⑾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
2、从第⑹段第⑺段画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
(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答案:
1、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这些子孙并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
④老人非常孤独、失望。
⑤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2、甲: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渴望向人炫耀自己子孙众多的心理(或: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达到预期目的时的高兴心情)。(答出比喻手法和生动形象,句子意 思理解正确即可)
乙: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宝石的晶莹剔透来衬托老人的苍老。(答出对比或衬托,句子意思理解正确即可)
师:最后,请大家参照答案,根据自己答题情况梳理修正,加深印象。
五、结语
考试在即,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认真备考,祝愿中考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