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5:0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第一篇: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摘要:毛泽东和曹操都是历史的巨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国家、人民、乃至整个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诗人、出色的文学家。毛泽东、曹操无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他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诗词区别表现在体裁形式上、反映内容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在相当时期还左右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历来许多诗人的诗风,在诗歌史的发展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后世诗歌影响的深深轨迹。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曹操诗词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诗的国度,其诗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辛苦的劳动生产者为了发泄心中积累的劳苦,调动人们能够积极生产劳动、缓解疲劳,所以就出现了原始诗歌,口头创作。鲁迅先生说:“文学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劳动者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经大范围的传播和广泛的颂唱流行于民间。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逐渐被后人整理编订,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问世为后世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历朝历代的诗歌创作开启了先河,在文学的长廊中可谓是一部不朽的开山之作。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手法,灌溉着中国诗歌的广阔园地,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

在《诗经》巨大的影响下,纵观历史诗人,曹操和毛泽东两位不同时代的历史伟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其风格、特征稍有相似,又略有不同。更直得让后人研究的是他们的诗歌在所反映内容上、体裁形式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大相径庭。毛泽东和曹操,历史给于的评价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诗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性质不同。曹操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文学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有许多和人民对立的思想,他的抱负和愿望只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效力,不可能真正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更不可能站在广大劳苦大众的立场领导着人民翻身做主。因此在他的诗中,人民只能做为受难者的形象出现。如:《蒿里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从这一幅幅真朴而又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是为了实现统治而被残害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和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人民大众的有及大的区别。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更是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毛泽东诗词可以不加否定地说是“新中国的民族魂”(贺敬之语)。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像一声春雷,震动了全世界。“他的诗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魂宝,人人热爱它,高声朗诵它,从中得到教育,也得到美感 ”。(藏克家语)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魂宝,诗歌史上的丰碑。郭沫若誉为“泰山北斗”。毛泽东诗词是曹操诗歌的发展和革新。毛泽东同志在点评《二十四史》时点评到曹操这个人时说“曹操是一个英雄,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贵族豪强争霸的局面,维护了中原农业的正常生产,我们不能将他的功过混浠一言而弊之,要以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他还说“曹操诗歌雄浑大气,慷慨激昂,刚健清新,不愧为一个胸怀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还如在他的诗《浪淘沙·北戴河》里面这样写到“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可见毛泽东对曹操其人不仅十分崇拜和仰望,更是肯定了曹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但无论怎么样,毛诗和曹诗在体裁形式、反映内容、风格特征、审美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和区别。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上述几点把曹诗和毛诗进行比较。

一、体裁形式上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其诗歌现金仅存二十余首,全用乐府旧题写成,大多数是借古乐府旧题写时事。而且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精神。如脍炙人口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一开头,诗人就用眼前景物起兴,用虚表实,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规律生老病死的坦然正视。曹操另一表现形式是,他一反两汉几百年间文人诗歌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真能“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达到了情文并茂和文质相称的要求,既具有民歌特色,又有自己的创新。毛诗在体裁和表现形式是在继承了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活用典故、寓言、神话来借古讽今,善于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善于把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富有哲理的、全新的意境。在继承古诗词体裁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透露着今人的新意。如老少都能朗朗上口的一首七律诗《长征》,把长征中的现实和作者的浪漫、豁达、乐观性情相结合,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们长征胜利后的高兴和喜悦。曹诗距毛诗相隔两千年,经唐、宋、明、清文人的沿承和革新。到毛诗时期,虽能找到曹诗沿留下来的诗歌体裁,但远远以不是那时的固定模式,固定体裁,相比之下,毛诗体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形成诗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体裁。

二、反映内容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而创作的。曹诗和毛诗也不例外,曹操的诗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汉末的社会**和人民苦难的,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等。这类诗现实性很强,深寓时代苍凉悲愤;另一类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的,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这一类诗景象壮阔,气概凌云,表现出一个政治家丧乱中的积极进去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据藏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所载,共计五十首,就诗词本身所反映内容来说,毛诗可比曹诗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甚于曹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诗言志”。诗不仅能言志抒情,还可以充当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毛诗有讽刺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如《菩萨峦黄鹤楼》;有抒发书生意气的《沁园春长沙》;有友人夫妻赠答的《贺新郎别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临江仙给丁铃同志)》等;有描写战争的(《清平乐将桂战争》)(《西江月井冈山》)等;有鼓励将士的,如《清平乐六盘山》、《赠彭德怀》等。总之,毛诗可谓是一部中国人民现代革命史、建设史,是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见证,更是毛泽东人生经历感情的纪录。

但当我们研究比较曹诗和毛诗之后,会发现在内容上,毛诗突破了古诗中固定的反映模式,随心所欲,出口成章,世界宇宙之中直抒其意。歌颂圣贤,怀念古人,歌唱大自然,抒写革命前景,抒发凌云壮志,可谓是凡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脑中所思,无有不写,达到了有句便成诗的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马背上一气呵成,而绝大多数是在心情愉悦,旗开得胜后创作的,其反映内容复杂宏大,虽然是诗词,但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史书绝非乱言胡说。当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历史的局限性,曹诗更具古韵色彩,内容单调唯一,相较毛诗则色浓而意稀。

三、风格特征上 我们暂不说曹诗和毛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光就他们二人的人生历程看上去也有相似,戎马生涯,奔驰疆场,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历史给予两位伟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作为诗人的曹操不愧为建安风骨的代表。所谓“风骨”,尽管近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都不否认他是一种既有充实内容,又有强烈感染力的质朴、刚健、清新、明朗、古直、悲凉的艺术风格。王世贞曾说曹诗有“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总之近来研究曹诗者甚多,各执己见,观点各异,我们就从诗词入手比较曹毛诗风格。

《步出夏门行》写于公元二零七年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它一如曹操的其它诗篇,都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它虽在戎马倥惚时写成,却立意深远,笔力遒健。在组诗开头相当序曲的《艳》中,草草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

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挽歌叙写时事的,它完全摆脱了乐府古题的陈旧约束,直接反映了汉末**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用质朴而又形象的描绘有力地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种种恶果。东方树在《昭味詹言》中评《薤露行》说:“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恣真朴”。评《蒿里行》说:“真朴、胸阔、远大”。其诗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从画面中引出必然的慨叹。写到此,诗人已无须另费笔墨,而人们渴望祖国安定,统一的心愿就昭然揭出了,这是何等的质朴、古直,又何等的真实、生动。

在曹操的诗歌中,情和景是不断变化的,往往能从悲凉中觉其豪放。空间和时间也在不断转换的,常给人以壮阔、邃远之感。曹操更擅长用虚表实,举少总多,因小见大,化静为动等方法,以充分抒发自己的审美遐想。如千古绝唱,久经不衰的《短歌行对酒当歌》,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综上所述,可见曹操的质朴、古直、豪放、清新、刚健、沉雄,实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

在我看来,诗词是作家心灵世界的释放,毛泽东向来是喜欢曹诗的,他誉曹诗为“伟人的伟大作品”。他在学习和吸纳了曹诗风格的同时,他又有比曹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的诗词抒写理想,抒写艰苦革命生活,用诗来描绘历经折磨,千疮百孔的祖国的壮丽山河。归根到底,毛诗风格与曹诗不同,可以这样说,毛诗充满了霸气、神气、奇气、雄气、更有一种飘逸而出的大气和豪气。

历史上苏东坡是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但是,他没有毛泽东那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所以他的诗词没有雄浑豪放、雄壮刚健、雄浑勇进、刚毅不屈、豪迈不羁、热情奔放的震撼力。如《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它表现出一个雄伟的气派。再如《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大雨落幽燕”,劈头一句破空而出,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写出波涛的雄伟气派。毛诗不仅雄,而且奇、神、霸。“奇”乃毛诗出人意外,与众不同,变化莫测,以异制胜,是对定式的突破,对传统的创新,对客观世界的独见。“神”和“霸”在毛泽东诗词里也有所体现,如《沁园春雪》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不问任何人,单就问天和地,谁是主宰今天的主人,可想,除了天和地以外,没有人能告诉毛泽东这个答案了。再看《念奴娇昆仑》这首诗,“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只有伟大人格和伟大理想的人,才能写出雄伟的,气派宏大的诗篇。正因为毛泽东有雄奇壮丽,博大辉煌,矢志不移的理想和志向,才产生出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精神力量是震撼灵魂的精神强势。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还重用数量词,毛泽东特别善于应用数量词来塑造诗竟和意象。他用得最多的是“千”字和“万”字,据统计,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的六十七首作品中,有用了三十二次“万”字。在《沁园春长沙》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分别用了三次。“万”字是一个大数,它有整体感、全面感、普遍的意义。如“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这种数量上的庞大和显赫表现出了外在气象上的博大非凡和内在的气概、气魄、气势上的豪迈和雄浑。也是毛泽东内心的浩然之气和博大志向的流露。他通过对“万”字的独特运用,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其次毛诗妙用“一”字,在六十七首诗词中“一”字用了四十九次。“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从大地起风雷”“一桥飞架南北”“一山飞峙大江边”“一代天骄”,此处的一字用得有气势,很有气魄。“一”是一小数,也是一个大数,“一”是全体,是整个,它概揽无余。“一”是一个具有宏浑性、能动性、有独特意义的词汇,它有及强的表现功能。毛泽东妙用“一”字,表达他诗词的雄伟和神韵,具有奇异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个性,也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它区别于曹诗的是毛诗通俗易懂,适合人民大众,但不失其本色,这种曹诗没有的特性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特征,影响和左右着中国诗歌向大众化、平民化发展的方向。

四、审美特征上

我们学习了曹诗和毛诗可以知道,曹诗和毛诗的美学意蕴也相当深刻,我们可以结合作品分别阐述。

在曹操的诗歌当中,无论写景,叙事,咏史,都能体现他的审美特色。曹诗的审美特征可以用“大、壮、古、朴来概括。他写自然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而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浑朴壮大。如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字便突出了海大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蕴大含深的性格。又如写高山“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催“,(《苦寒行》)。虽然墨不多,但使太行山的巍峨陡峻,怪石嶙峋,跃然纸上。他写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盛”,字里行间洋溢着雄浑壮阔之气。因此,胡应麟说“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及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岂是衰运人物”,(《诗薇外编》卷一)。再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诗句就有许多审美性,“明月星稀,乌鹊南飞”二句就审美层面来说,曹操的诗句具有一种刚性的崇高美,质朴的古典没,壮阔的景象美。所以在我看来,操诗的审美情趣没有毛诗的那么清新明朗,宽宏大气。毛泽东的诗词有声有色,不拘一格,活泼自然,有一种无比的动态之美。他抒发着激荡人心的革命情怀,讴歌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抒写磅礴昂扬的英雄气概,有一种雄浑壮丽,豪放劲健的崇高美,他的诗词也表现了对人民的深情,对朋友的真情,对亲人的柔情,道出了细腻浓厚的生活味,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美。

因此,毛诗的审美特点可以从雄伟、庄严、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威猛、壮烈、激动人心的崇高美;细腻、真挚、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三个方面去展现一个伟人的审美内涵。

美本身是人的心灵追求、不满足的趋向,而操诗和毛诗所表现出来的美恰好满足了很多后世的文人志士。其诗的审美意义犹如独立在诗词美中的一朵奇葩,永放光彩,吸引着许多诗词创作者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经上所言我们逐渐知道,毛诗是曹诗相隔千年后的开阔和发展,尽管历经千载,但毛诗中也不难看出曹诗的影子。我们经从体裁形式上、反映内容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比较分析后,曹诗和毛诗犹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是曹诗代表一个阶级,属于一部分人,只有所代表的这个阶级拥有他。毛诗则是属于广大劳苦大众的,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更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具有进步的时代气息。

总之,毛诗和曹诗都是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底线。是一脉相承,互相渗透,又独立分开,各树一家之风的中国文学体系

第二篇:曹操诗词鉴赏之短歌行

曹操诗词鉴赏之《短歌行》

 对酒当歌 譬如朝露慨当以慷何以解忧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我有嘉宾明明如月忧从中来越陌度阡契阔谈宴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周公吐

哺 本文摘选自(www.xiexiebang.com),人,去,忧,唯,悠,沉,食,鼓,何,不,枉,心,乌,何,海,天

生几日苦思难有杜悠我吟至野之瑟吹时可可断用相念旧鹊南枝可不厌下

何? 多。忘。康。心。今。苹。笙。掇。绝。存。恩。飞。依? 深。心。

第三篇:诗词大会之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雪白,雪里行军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露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四篇:毛泽东诗词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看湘江向北逝去,在橘子洲一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水已全面碧绿,大船争相畅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雄鹰振翅于高天,鱼群在水中滑行,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广大无垠的天地呀,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携来百侣曾游。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正当青春少年,身心蓬勃向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那独霸万户的地主

弃之若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记得吗?朋友们,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

只。

一个英气逼人的年轻主宰,一场富有诗意的革命,•一个美丽的新中国在这首诗中激荡着,凝视着,飞越着向前进。

时间是1925年,这一年毛泽东正值32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这一年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写了这首洋溢着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的诗篇。•作者一面感怀了他于1911年至1923年在长沙求学的生活及各种热情澎湃的经历,•一面激励自己对改造未来祖国的雄心壮志,要么独善其身,要么兼及天下,但更重要的却是后者。•他在江畔徘徊,伫立,沉思,面对壮丽秋光慷慨发问: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情怀溶于青天,一个年轻的导师,一代青年的精神之父,他从风景中走来了,•他在回忆长沙,或者在回忆1911年,要么是1920的,新世纪带着它的激动,•曙光与意志在锻炼和抒发一群年轻书生的抱负,他们在湘江之畔、橘子洲头、•岳麓山巅热情地长谈着各自的理想及祖国的未来,他就是他们之中年轻而激烈的核心。•他知道他应该为自己的一生的斗争贯注长生不老的青春热血,那时是1925年,•但还有多少岁月在等待着他,他需要的正是他所实行着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没有通常诗人们的伤春、悲秋,也没有感叹年华流逝,人生短促,•他内在的精神力太强大了,他要冲出束缚,“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不是吗,他游泳的身体在凉快激越的水流中,•阻挡了飞舟;不是吗,他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仍以他年轻时代独立寒秋、•中流击水的书生意气再显他青春的激情。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男)穿岁月峰头,(女)伴历史云烟。

(男)诵红色经典,(女)抒爱国情怀。

(男)毛泽东------杰出的军事家

他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

(女)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为中华民族

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合)他的诗气贯长虹,一泻千里

(男)漫漫的征途远------

浩浩英雄气

中国革命史上彪炳千古的壮举------

(齐合)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总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男)中华山河壮一曲雄视千古

沁园春雪

(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齐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齐)须晴日看红壮素裹分外妖娆

(男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齐)惜秦皇汉武(女齐)略输文采

(男齐)唐宗宋祖(女齐)稍逊风骚

(男齐)一代天骄(女齐)成吉思汗(男)只识弯弓射大雕(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看今朝(齐合)无数风流人物安社稷

富国民全面发展和谐共赢

(女)看今朝(齐合)无数风流人物燃烧豪迈激情

续写辉煌文明

下载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诗词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

    毛泽东诗词

    《 毛泽东诗词 》 赞天井 (毛泽东 于一九O六年秋、13岁)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咏蛙 (毛泽东 于一九O九年、16岁) 独坐......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最后一首诗,让人泪流满面。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写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也是我们收集到的第59首—— 59.《诉衷情》 (1975年 82岁)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

    毛泽东诗词

    贺新郎·赠杨开慧毛泽东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 1 、狮子眼鼓鼓 童 谣狮子眼鼓鼓 一九零一年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2 、赞天井 赞 天 井 一九零六年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

    陕北---毛泽东诗词与文献

    1、 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