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词(范文)

时间:2019-05-12 18:3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操的诗词(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操的诗词(范文)》。

第一篇:曹操的诗词(范文)

曹操的诗

历史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军事家,他驰骋沙场,半生戎马,运筹帷幄,却可以在这样刀光剑影烽火不息的军旅生活中作文赋诗,可即便是身处这样尔虞我诈的乱世中,曹操能够登泰山观沧海,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以其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基调和激昂雄健恢宏阔大的气势奠定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曹操一生除了他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他还在文学、书法和音律上很有造诣,特别是他在诗上的成就不容小视。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乐府诗歌的影响,因此曹操的现存的诗多为乐府诗,虽是如此,曹操并不沿袭古人的诗作,而是“旧瓶装新酒”借旧题另辟蹊径,将乐府诗提到另一个高度,所以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这在他擅长的五言诗和四言诗中有所表现。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军事家,因政治的因素,曹操的诗作的内容常常是围绕着三个方面,即反映了汉末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渴望一展抱负统一河山的理想壮志以及抒发内心忧思难忘的情绪。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航人物,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不仅开创先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学,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在他的名篇《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中叙述了当时军阀割据的战乱局面,借用两个个历史故事,古今对比,将自己对因战争**使人民遭受的苦难所感的悲痛和愤慨深刻的展现出来。而在我们朗朗上口的《短歌行》中这是体会到与此不同的情感志愿。这首诗并非一首普通的饮宴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岁月流逝不复返,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建立功勋,才不会虚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以诗经中《郑风·子衿》入诗,这本是写男女情爱,却被用为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反映出曹操正是一位惜才爱才之人。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用华丽的辞藻修饰,他的诗以其感情深挚、气势沉雄取胜,如他的《步出夏门·观沧海》以雄健的笔力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景图,以大海的宽广无际来比喻诗人本身博大的胸襟,也表达了他渴望如这苍茫大海一般气吞山河一统天下。在建安文坛里,曹操的诗歌不乏感时伤乱,抒写怀抱的内容,将诗歌慷慨悲凉的基调发挥的淋漓尽致,写出诗歌清新刚健的一面。

第二篇:曹操诗词精选赏析

曹操诗词精选赏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 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行,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第三篇: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摘要:毛泽东和曹操都是历史的巨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国家、人民、乃至整个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诗人、出色的文学家。毛泽东、曹操无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他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诗词区别表现在体裁形式上、反映内容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在相当时期还左右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历来许多诗人的诗风,在诗歌史的发展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后世诗歌影响的深深轨迹。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曹操诗词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诗的国度,其诗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辛苦的劳动生产者为了发泄心中积累的劳苦,调动人们能够积极生产劳动、缓解疲劳,所以就出现了原始诗歌,口头创作。鲁迅先生说:“文学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劳动者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经大范围的传播和广泛的颂唱流行于民间。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逐渐被后人整理编订,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问世为后世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历朝历代的诗歌创作开启了先河,在文学的长廊中可谓是一部不朽的开山之作。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手法,灌溉着中国诗歌的广阔园地,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

在《诗经》巨大的影响下,纵观历史诗人,曹操和毛泽东两位不同时代的历史伟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其风格、特征稍有相似,又略有不同。更直得让后人研究的是他们的诗歌在所反映内容上、体裁形式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大相径庭。毛泽东和曹操,历史给于的评价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诗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性质不同。曹操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文学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有许多和人民对立的思想,他的抱负和愿望只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效力,不可能真正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更不可能站在广大劳苦大众的立场领导着人民翻身做主。因此在他的诗中,人民只能做为受难者的形象出现。如:《蒿里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从这一幅幅真朴而又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是为了实现统治而被残害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和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人民大众的有及大的区别。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更是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毛泽东诗词可以不加否定地说是“新中国的民族魂”(贺敬之语)。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像一声春雷,震动了全世界。“他的诗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魂宝,人人热爱它,高声朗诵它,从中得到教育,也得到美感 ”。(藏克家语)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魂宝,诗歌史上的丰碑。郭沫若誉为“泰山北斗”。毛泽东诗词是曹操诗歌的发展和革新。毛泽东同志在点评《二十四史》时点评到曹操这个人时说“曹操是一个英雄,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贵族豪强争霸的局面,维护了中原农业的正常生产,我们不能将他的功过混浠一言而弊之,要以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他还说“曹操诗歌雄浑大气,慷慨激昂,刚健清新,不愧为一个胸怀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还如在他的诗《浪淘沙·北戴河》里面这样写到“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可见毛泽东对曹操其人不仅十分崇拜和仰望,更是肯定了曹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但无论怎么样,毛诗和曹诗在体裁形式、反映内容、风格特征、审美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和区别。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上述几点把曹诗和毛诗进行比较。

一、体裁形式上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其诗歌现金仅存二十余首,全用乐府旧题写成,大多数是借古乐府旧题写时事。而且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精神。如脍炙人口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一开头,诗人就用眼前景物起兴,用虚表实,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规律生老病死的坦然正视。曹操另一表现形式是,他一反两汉几百年间文人诗歌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真能“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达到了情文并茂和文质相称的要求,既具有民歌特色,又有自己的创新。毛诗在体裁和表现形式是在继承了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活用典故、寓言、神话来借古讽今,善于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善于把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富有哲理的、全新的意境。在继承古诗词体裁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透露着今人的新意。如老少都能朗朗上口的一首七律诗《长征》,把长征中的现实和作者的浪漫、豁达、乐观性情相结合,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们长征胜利后的高兴和喜悦。曹诗距毛诗相隔两千年,经唐、宋、明、清文人的沿承和革新。到毛诗时期,虽能找到曹诗沿留下来的诗歌体裁,但远远以不是那时的固定模式,固定体裁,相比之下,毛诗体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形成诗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体裁。

二、反映内容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而创作的。曹诗和毛诗也不例外,曹操的诗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汉末的社会**和人民苦难的,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等。这类诗现实性很强,深寓时代苍凉悲愤;另一类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的,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这一类诗景象壮阔,气概凌云,表现出一个政治家丧乱中的积极进去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据藏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所载,共计五十首,就诗词本身所反映内容来说,毛诗可比曹诗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甚于曹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诗言志”。诗不仅能言志抒情,还可以充当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毛诗有讽刺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如《菩萨峦黄鹤楼》;有抒发书生意气的《沁园春长沙》;有友人夫妻赠答的《贺新郎别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临江仙给丁铃同志)》等;有描写战争的(《清平乐将桂战争》)(《西江月井冈山》)等;有鼓励将士的,如《清平乐六盘山》、《赠彭德怀》等。总之,毛诗可谓是一部中国人民现代革命史、建设史,是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见证,更是毛泽东人生经历感情的纪录。

但当我们研究比较曹诗和毛诗之后,会发现在内容上,毛诗突破了古诗中固定的反映模式,随心所欲,出口成章,世界宇宙之中直抒其意。歌颂圣贤,怀念古人,歌唱大自然,抒写革命前景,抒发凌云壮志,可谓是凡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脑中所思,无有不写,达到了有句便成诗的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马背上一气呵成,而绝大多数是在心情愉悦,旗开得胜后创作的,其反映内容复杂宏大,虽然是诗词,但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史书绝非乱言胡说。当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历史的局限性,曹诗更具古韵色彩,内容单调唯一,相较毛诗则色浓而意稀。

三、风格特征上 我们暂不说曹诗和毛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光就他们二人的人生历程看上去也有相似,戎马生涯,奔驰疆场,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历史给予两位伟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作为诗人的曹操不愧为建安风骨的代表。所谓“风骨”,尽管近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都不否认他是一种既有充实内容,又有强烈感染力的质朴、刚健、清新、明朗、古直、悲凉的艺术风格。王世贞曾说曹诗有“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总之近来研究曹诗者甚多,各执己见,观点各异,我们就从诗词入手比较曹毛诗风格。

《步出夏门行》写于公元二零七年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它一如曹操的其它诗篇,都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它虽在戎马倥惚时写成,却立意深远,笔力遒健。在组诗开头相当序曲的《艳》中,草草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

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挽歌叙写时事的,它完全摆脱了乐府古题的陈旧约束,直接反映了汉末**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用质朴而又形象的描绘有力地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种种恶果。东方树在《昭味詹言》中评《薤露行》说:“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恣真朴”。评《蒿里行》说:“真朴、胸阔、远大”。其诗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从画面中引出必然的慨叹。写到此,诗人已无须另费笔墨,而人们渴望祖国安定,统一的心愿就昭然揭出了,这是何等的质朴、古直,又何等的真实、生动。

在曹操的诗歌中,情和景是不断变化的,往往能从悲凉中觉其豪放。空间和时间也在不断转换的,常给人以壮阔、邃远之感。曹操更擅长用虚表实,举少总多,因小见大,化静为动等方法,以充分抒发自己的审美遐想。如千古绝唱,久经不衰的《短歌行对酒当歌》,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综上所述,可见曹操的质朴、古直、豪放、清新、刚健、沉雄,实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

在我看来,诗词是作家心灵世界的释放,毛泽东向来是喜欢曹诗的,他誉曹诗为“伟人的伟大作品”。他在学习和吸纳了曹诗风格的同时,他又有比曹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的诗词抒写理想,抒写艰苦革命生活,用诗来描绘历经折磨,千疮百孔的祖国的壮丽山河。归根到底,毛诗风格与曹诗不同,可以这样说,毛诗充满了霸气、神气、奇气、雄气、更有一种飘逸而出的大气和豪气。

历史上苏东坡是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但是,他没有毛泽东那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所以他的诗词没有雄浑豪放、雄壮刚健、雄浑勇进、刚毅不屈、豪迈不羁、热情奔放的震撼力。如《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它表现出一个雄伟的气派。再如《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大雨落幽燕”,劈头一句破空而出,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写出波涛的雄伟气派。毛诗不仅雄,而且奇、神、霸。“奇”乃毛诗出人意外,与众不同,变化莫测,以异制胜,是对定式的突破,对传统的创新,对客观世界的独见。“神”和“霸”在毛泽东诗词里也有所体现,如《沁园春雪》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不问任何人,单就问天和地,谁是主宰今天的主人,可想,除了天和地以外,没有人能告诉毛泽东这个答案了。再看《念奴娇昆仑》这首诗,“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只有伟大人格和伟大理想的人,才能写出雄伟的,气派宏大的诗篇。正因为毛泽东有雄奇壮丽,博大辉煌,矢志不移的理想和志向,才产生出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精神力量是震撼灵魂的精神强势。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还重用数量词,毛泽东特别善于应用数量词来塑造诗竟和意象。他用得最多的是“千”字和“万”字,据统计,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的六十七首作品中,有用了三十二次“万”字。在《沁园春长沙》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分别用了三次。“万”字是一个大数,它有整体感、全面感、普遍的意义。如“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这种数量上的庞大和显赫表现出了外在气象上的博大非凡和内在的气概、气魄、气势上的豪迈和雄浑。也是毛泽东内心的浩然之气和博大志向的流露。他通过对“万”字的独特运用,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其次毛诗妙用“一”字,在六十七首诗词中“一”字用了四十九次。“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从大地起风雷”“一桥飞架南北”“一山飞峙大江边”“一代天骄”,此处的一字用得有气势,很有气魄。“一”是一小数,也是一个大数,“一”是全体,是整个,它概揽无余。“一”是一个具有宏浑性、能动性、有独特意义的词汇,它有及强的表现功能。毛泽东妙用“一”字,表达他诗词的雄伟和神韵,具有奇异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个性,也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它区别于曹诗的是毛诗通俗易懂,适合人民大众,但不失其本色,这种曹诗没有的特性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特征,影响和左右着中国诗歌向大众化、平民化发展的方向。

四、审美特征上

我们学习了曹诗和毛诗可以知道,曹诗和毛诗的美学意蕴也相当深刻,我们可以结合作品分别阐述。

在曹操的诗歌当中,无论写景,叙事,咏史,都能体现他的审美特色。曹诗的审美特征可以用“大、壮、古、朴来概括。他写自然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而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浑朴壮大。如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字便突出了海大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蕴大含深的性格。又如写高山“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催“,(《苦寒行》)。虽然墨不多,但使太行山的巍峨陡峻,怪石嶙峋,跃然纸上。他写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盛”,字里行间洋溢着雄浑壮阔之气。因此,胡应麟说“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及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岂是衰运人物”,(《诗薇外编》卷一)。再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诗句就有许多审美性,“明月星稀,乌鹊南飞”二句就审美层面来说,曹操的诗句具有一种刚性的崇高美,质朴的古典没,壮阔的景象美。所以在我看来,操诗的审美情趣没有毛诗的那么清新明朗,宽宏大气。毛泽东的诗词有声有色,不拘一格,活泼自然,有一种无比的动态之美。他抒发着激荡人心的革命情怀,讴歌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抒写磅礴昂扬的英雄气概,有一种雄浑壮丽,豪放劲健的崇高美,他的诗词也表现了对人民的深情,对朋友的真情,对亲人的柔情,道出了细腻浓厚的生活味,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美。

因此,毛诗的审美特点可以从雄伟、庄严、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威猛、壮烈、激动人心的崇高美;细腻、真挚、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三个方面去展现一个伟人的审美内涵。

美本身是人的心灵追求、不满足的趋向,而操诗和毛诗所表现出来的美恰好满足了很多后世的文人志士。其诗的审美意义犹如独立在诗词美中的一朵奇葩,永放光彩,吸引着许多诗词创作者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经上所言我们逐渐知道,毛诗是曹诗相隔千年后的开阔和发展,尽管历经千载,但毛诗中也不难看出曹诗的影子。我们经从体裁形式上、反映内容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比较分析后,曹诗和毛诗犹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是曹诗代表一个阶级,属于一部分人,只有所代表的这个阶级拥有他。毛诗则是属于广大劳苦大众的,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更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具有进步的时代气息。

总之,毛诗和曹诗都是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底线。是一脉相承,互相渗透,又独立分开,各树一家之风的中国文学体系

第四篇:曹操诗词鉴赏之短歌行

曹操诗词鉴赏之《短歌行》

 对酒当歌 譬如朝露慨当以慷何以解忧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我有嘉宾明明如月忧从中来越陌度阡契阔谈宴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周公吐

哺 本文摘选自(www.xiexiebang.com),人,去,忧,唯,悠,沉,食,鼓,何,不,枉,心,乌,何,海,天

生几日苦思难有杜悠我吟至野之瑟吹时可可断用相念旧鹊南枝可不厌下

何? 多。忘。康。心。今。苹。笙。掇。绝。存。恩。飞。依? 深。心。

第五篇: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

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抒情 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2分)

7、诗中哪几句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8、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

9、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10、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1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12.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1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14.《观沧海》的作者是 曹操,字 孟德,东汉 末年 政治 家、军事 家、诗人。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的景色中可以看出。1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16、理解有误的一项(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下载曹操的诗词(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操的诗词(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操111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

    曹操

    高考满分作文与文化名人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

    曹操[大全五篇]

    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 鸡肋: 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又发......

    曹操主要情节

    1孟德献刀 董卓残暴,大臣打算找机会除掉董卓。曹操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拼死杀掉董卓。曹操带着宝刀来到相府,见屋内只剩董卓一人,便要拔刀下手。不料董卓从镜里看见曹操在背后......

    演讲稿-曹操

    讲 稿这节课呢,我给大家讲讲曹操。为什么要讲曹操呢? 因为我觉得民间和文学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太差了,对曹操是不公平的,希望从曹操的一些鲜明的性格的讲解,让大家认识真正的曹操。......

    《曹操》读后感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

    曹操学年论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戎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应受到正面的评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既有安邦......

    曹操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熊弘扬,来自15级法2班,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一代枭雄——曹操。 著名的评论家许邵曾评价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让我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