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

时间:2019-05-15 05:1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

第一篇: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

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 “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第二篇:六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冰心作品)

品冰心作品__-----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回顾在学习《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 “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教学反思: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选取冰心作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切入点巧。选取代表性的冰心作品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如学生在品读冰心作品的过程中就用了各种朗读形式来汇报。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让学生回顾学习课文《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在已阅读冰心作品的基础上再次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冰心的作品。同时我把冰心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大自然之爱三方面的名段,推荐给学生阅读,由此引领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作品。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一、品读活动中,把冰心所有作品交给学生去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一下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冰心作品中体现童心、母爱、大自然之爱某方面的作品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会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就有一个小组在表演《小橘灯》时没有抓住精彩语段去品味。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第三篇:语文中考课外诗词复习赏读

第一单元 四季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明注释]①诗题《韩昌黎集》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②天街,皇城中的街道。③绝胜,远远超过。

[鉴赏评价]这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精练的诗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句一“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对滋长万物起催发作用,也就是杜甫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末一“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遥看”“近看”的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把初春草芽嫩绿的情景,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稀疏幼小的青草,只有从远处看才能连成一片,比较明显。这两句因为观察人微,描绘细致真切,创造了一个蕴含无限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的境界,而长期为人传诵。第三、四句说一年的春光中,最美好的是早春时节它完全胜过绿柳如烟笼罩京城之时的景象,十分细致而又准确地描写了长安在初春季节所呈现出的最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鉴赏评价]本诗前两句描绘春天嫩草丛生,杨柳鹅黄,桃花缤纷,李花芬芳的绚烂美景;后两句转到愁思,东风不能遣恨,春日但教添愁。由于诗人抓住了情与景的不和谐,以乐景反衬哀情,有力地表现出自己深沉的哀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评价]此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此诗开篇点明游览之地。“水面”句写诗人俯看全湖所见之景和自己对这一景象的独特感受。“水面初平”描写西湖春水涨满浩淼无际的壮阔景象,“云脚低”写云水相接茫茫一片的样子。颔联承上句“春水”,转而写春景,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莺、燕,并以“几处”“谁家”使景象更富情趣。颈联写春草,“渐欲”“才能”准确而传神地描绘出了春花、春草由少渐多的层次美。最后两句在前面描绘景象的基础上,直接抒情,使全诗情景结合。从构思来说,全诗写景皆从“春”人题,景象的展开又以“行”为主线,使题旨更为突出。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评价]“即兴”,即对眼前景象有所感触,乘兴而作。

从诗中所写的景来说,“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等,表现了一个总体特征——空寂,凄凉。既是春景,却又冷凄,为什么? 宜阳在唐代是个重要地方,坐落于洛河中游,唐王朝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建在这里,附近风景秀美。这里曾是皇室、王公贵族游赏的地方,但今天却不见了往日的繁华景象。景物的衰败使人伤感,物是人非更使人痛心。在这景象今昔的对比中,写出了时代的变迁,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颓败和诗人的无限感慨。这即是诗歌的“情”。

诗题为“春行”,但全诗的“行”却不露痕迹,景象转换自然巧妙,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全诗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的

莺 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大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简明注释]①掷柳,在柳树间跳来跳去。迁乔,迁移到树枝上,此言鸟类冬天蛰伏在幽谷之中,春暖时又飞回树上。②交交,黄莺的呜叫声。

[鉴赏评价]诗题“莺梭”形容黄莺飞来飞去,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来回不停。

三、四句想像丰富,诗意美妙,既写景,又抒情,把自己对春光的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全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鉴赏评价]《大林寺桃花》作于元和十二年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全诗只有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只不过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象,做了一番叙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则会品味出其中独特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诗中一、二句的“芳菲尽”和“始盛开”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景观。

三、四句着力抒情,由“无觅处”的惆怅、怨恨到“此中来”的与春重逢的喜悦,表露出诗人对春色永驻人间的希冀和向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归”“转”等字把春光写得有知有识,能藏能转,颇富情趣。游大林寺 周敦颐

三月山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鉴赏评价]周敦颐的这首《游大林寺》诗可与白居易的诗歌对比赏渎。此诗开篇点明时令,一个“明”字,从视觉角度描绘大林寺“林”“花”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在写作上,此诗从多角度描写了大林寺,以“路盘”“人在”突出了山高的特点,以有色有声的“水”和“禽”突出了大林寺环境清新淡雅,以“天风”“身轻”突出了诗人在仙境般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既写出了夏日的景象特点,又给人以幽静的感受。

三、四句由静到动,精妙传神,细致而真切地传达出蔷薇飘香、怡然心醉的感受。

全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语言流畅丰富而又自然真切。

终南望馀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鉴赏评价]此诗本为应试之作,按当时要求应试诗应写为六韵十二句的一首五言排律。但祖咏写了两韵四句就交卷了,“或诘之,曰:‘意尽。’”正是由于他不顾考试的要求,忠实于艺术表现手法,留给了后人一首绝唱。

诗题是“终南望馀雪”,终南山在长安南面,只能见其阴面,一个“秀”字则赋予终南山以灵蕴。既是望“馀雪”,则“浮云端”更为确切。“林表明霁色”写正当太阳偏西,山岭的余雪与日光相辉映显出一片光亮的景象。阳光一般给人温暖的感觉,可此时,长安城中却因时值日暮,且雪后初晴,而显“寒”。这既是实写,同时也反映出雪后的余寒,扣诗题“馀雪”。

诗歌语言明丽,充满灵秀之气,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单元 民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鉴赏评价)元日,农历每月初一,此指正月初一。屠苏,酒名,用屠苏草浸过的酒。瞳瞳,太阳初出,由暗转明。桃符,古时风俗,每到春节,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悬挂门上,据说能避邪驱鬼,每年一换,称为换桃符。

这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期间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巧妙地借春节时新桃换旧符的景象,反映了他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意愿和决心,表现了他当政初期的喜悦心情。这首诗写景自然,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清明”,并描绘了清明时的典型景象及行人的感受。清明应是外出踏青或扫墓的日子,而行人却不得不冒雨赶路。“雨纷纷”既是写景,又暗写行人的离愁别绪。大概也因“欲断魂”吧,这才想以酒浇愁,于是就有了“问酒家”。而更妙的是“牧童遥指”,这一指,给人以方向,给人以精神,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诗歌以平易的言语典型地表现了清明时节在外行旅之人的一种思绪和愿望,是一幅绝好的风俗画。

小 至*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①,吹葭②六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简明注释]①小至,冬至前一天,也称小冬日。②弱线,丝线。这句指: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还得再添一根线继续绣下去。③葭,葭莩,芦苇内的薄膜。璃,玉管。古时人们为了预测节气,把十二乐律的玉管放在木架上,把芦苇茎内薄膜烧成灰,塞入玉律管内,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当节气变化时,相应律管内的芦灰会自动飞出,就能知道是哪一个节气。④容,容颜。岸容,河岸的容貌,指水边景象。这句说:河岸边显现出柳枝迎着腊冬将悄然萌发的景色。⑤山意,山中的意态。冲寒,冲掉寒气。这句说:冬至过了,山色看起来像要冲掉寒气而让梅花绽放。⑥云物,云烟景物。不殊,没有什么两样。这句说:我虽然身在异乡,但自然界的景物并没有什么两样。⑦覆,倾。指且尽杯酒,不要辜负眼前佳景。[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于夔州。诗意含蓄,借景寓情,寄托了杜甫心中某种新的希望。

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真切细致,诗意浓郁,为第四联的抒情达意做了很好的铺垫。冬至时气候变化,阳气逐渐回升,白天增长,故说刺绣添线。河边柳树萌发,山中梅花冲寒欲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蓬勃景象,自然界中新的生机当然透露出作者心中新的憧憬。最后由近及远,由眼前景物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诗人以一种乐观心情说虽然身在异国,但景物没有两样,还是举杯欢饮,来迎接一个美好的景象吧!这种愉快心情,都是从新的生机中引发出来的。

社 日① 王 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杜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简明注释]①社日,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秋社。社日,人们聚在一起,先祭神,后饮酒。②豚栅,关小猪的猪圈。③鸡栖,鸡舍。

[鉴赏评价)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社日(秋社)的景象。“稻粱肥”写丰收,也点出秋天。“对掩扉”以门关写人尽去,这就从侧面写出了社日的的热闹情形,也自然为下文的“家家扶得醉人归”留下了伏笔。

这首诗善于选取特写镜头,一句一景象,真切感人语言清新自然,却又富有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七 夕① 杨 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②,不道人间巧已多

[简明注释)①七夕,节日名,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为七夕,据说,这天晚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相会。②乞巧,旧时风峪,妇女在七夕时摆上瓜果,或结起彩楼,对月穿针引线,以期向织女乞讨智巧。

[鉴赏评价]诗的大意是说,每年七夕,妇女都要向织女“乞巧”,却不知道人世间的“巧”已经太多了。这首诗是以写“乞巧”而借题发挥,诉说人世间充满了尔虞我诈、投机取巧,“巧”已是太多了,用不着织女来给人们做示范。诗中的“巧”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鉴赏评价]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中秋时,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恰好他的弟弟苏辙与他同在彭城,两人共同赏月。诗的前两句描绘月光的皎洁和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的景象,“转玉盘”比喻生动而形象。“此生此夜不长好”含义十分深刻,一语写出了说不尽的人生体验。苏轼经常贬官在 外,仕途奔波,很少有机会与亲人团聚赏月,而今年却正好与弟弟在一起,因而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慨叹,又包含了对今夜团圆的欣慰,还引出了对今后命运的关注,这既自然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的长叹。此最后两句言简意赅,诗味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联系身世,寄托感慨。

中 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简明注释]①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正在秋季当中,故称“平分秋色”。

[鉴赏评价]诗题为“中秋”,实则描写中秋之月。首联意为:月亮像一面圆镜悬挂在空中,太空中寂静无一点声音。颔联写一轮满月在空中运行,映照千里。因为空中有云,云在不断飘动,远看好像月亮和云在一起行走,故云“云衢长伴”。颈联意为,中秋时月明如水,月面空明,月中玉兔好像要从月弦处落下一样,月宫蟾蜍(食月的蛤蟆)也休想在这时出现。诗人奇想妙思,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生发开去,进一步烘托出中秋月的景象,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后一联承前神话传说的意境,把自己融人月中——诗人想像,等到银河清澈时约个同伴,一同乘灵槎去天河一游。

这首诗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了中秋明月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

第三单元 山川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简明注释]①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②岱宗,指泰山,“岱”为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③会当,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

[鉴赏评价]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情景。“夫如何”意为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则是对前句的回答。它不直说泰山有多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句中的“造化”指自然,“神秀”是说泰山神奇秀丽。颈联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使人有云气荡涤心胸的感觉;因长时间目不

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是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这一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也是全诗主题的点睛之笔。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从这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酒落出重云。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从湖口远观庐山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日照飞瀑图。与这首诗齐名的便是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诗的首联描写瀑布从庐山上滚滚而下的情景:瀑布在日光的映照下放射出红色的光辉,紫色的云气缭绕在半山腰。颔联具体描写瀑布落下的情势,庐山脚下杂树丛生,飞流落下处则白云弥漫。这一上一下态势的描绘自然对瀑布的气势是一个有力的衬托。颈联主要描写瀑布给人的独特感受,日光映照下的瀑布如同天空出现的彩虹,瀑布奔流的声响就好像风雨大作。尾联“灵山多秀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山水一体,空灵秀美,使人对此瀑布的感受又上了一个层级。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水棹歌还。

[简明注释]①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滨汉江,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的地方。②传说郑交甫曾游万山,遇到两位美丽的神女,郑交甫想要得到神女的玉佩。神女解下后交给他。一会儿,神女杳无踪迹,玉佩也早巳不见。

[鉴赏评价]这首诗通过描写万山潭景象来表现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情,很有意味。

诗的首联即表现出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垂钓,本身就是一种心情闲适的表现,又稳坐磐石,更突出了心之宁静。以闲静之心观周围景物,则一切皆闲静而自在。树倒影水中,鱼在影间穿梭;猿挂臂于藤上嬉戏。在这里,大自然与人处在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之中。颈联联想到当地的传说故事。郑交甫求玉佩不可得,那么追求的一切东西若得不到都不必为之痛心,而要“沿水棹歌还”,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对待。这与前面的闲适宁静的心境是一致的。

全诗融景物描写与神话传说与一体,境界开阔,韵味天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明注释]①这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一首诗。②“云梦泽”是古代两大泽名,江北为云泽,江南为梦泽,后世为陆地。

[鉴赏评价]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此诗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全诗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自有艺术上的特色。

八月的湖水浩荡满溢,与岸齐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颔联描写洞庭湖的雄壮景象:雾气蒸腾在广阔的天际,汹涌的波涛冲击着雄伟的岳阳城,此联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佳句。“欲济无舟楫”由眼前景物触发而来;“济”意为“渡过”,这句是说湖面宽阔欲渡 不能。“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不出来做官建一番功勋是深感惭愧的,此句表明自己的心迹。“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垂钓者”喻在官为政之人,这里当然指张丞相。尾联意为:自己不在官位,只能坐在一旁观看别人钓鱼,白白地怀着一腔羡慕的情怀。此联进一步表示愿追随张丞相之意,但却含蓄地说: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跟在你的左右,只能徒然表示钦慕之情罢了。此正是“赠张丞相”之意。

唐人写诗,在诗题的命制上,一般是先表明题材,其次是表明写作的目的。此诗题中“望洞庭湖”即是本诗选材写景的范围,“赠张丞相”即表明奉诗的写作目的。

本诗气势开阔,景象真切,是唐诗中的名作。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洞庭山水风光,优美精致。

前两句写诗人遥望洞庭,湖光潋滟,月色溶溶,“和”写出了两者浑然一体的景象。水面风平浪静,诗人比喻为没有磨拭的铜镜。这两句写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一片朦胧、宁静。

后两句写君山。诗人的视觉是“遥望”。洞庭湖水澄彻清静,宛若银盘;山葱绿俊秀,犹如一颗盛在银盘中的青螺。这两句想像奇特,比喻生动,把秋夜月光下的洞庭山水看成了供人把玩、欣赏的工艺品,着实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简明注释]①楚塞,指古楚地。②三湘,指三条江。③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④九派,指九条支流。⑤山翁,指晋朝名将山简。《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荆襄,好宴饮,每饮必醉。[鉴赏评价]这首山水诗以重在传神的水墨画法,从大处落笔,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秀美的汉江图景,并抒发了自己的陶醉之情。

首联概括汉江周围的广阔背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汉江卧楚塞、接三江、通九派的浩瀚气势。颔联则以轻灵之笔描绘出汉江的远景,意即滔滔的江水涌向远方,好像流到了天地之外去了;迷濛的山色若隐若现,仿佛是在时有时无之中。此联如诗如画,用语巧妙,使整体景象显得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远近相映、主次分明。诗的颈联则又回到眼前,直接描绘泛舟江水之上所见所感,“浮”“动”真切地表现了汉江的磅礴气势,给人以撼天动地的感觉。尾联则承前三联的写景,运用典故巧妙地来抒写自己的陶醉之情。

此诗以形写意,境界开阔,笔墨酣畅,情景交融,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鉴赏评价]这首诗以艺术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多变的秋江图。

前二句诗人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如血的残阳映入水中,为江水添上了一层色彩;然而因为是“一道”残阳,所以江中形成了两种色彩的对比。“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奇妙的景象为秋水增添了无穷的美感。“可怜”意即可爱,是对眼前景象的惊喜与赞美。第四句中连用了两个比喻,“露似珍珠”“月似弓”,比喻形象、生动而又新奇,表达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此诗如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一方面诗人注意颜色的搭配,如残阳之红,江水之青,明月之白等。另一方面诗人又注重构图上的明暗对比,如半江瑟瑟、夜之“暗”,铺水残阳、珍珠般的露珠、弓形的明月之“明”。这些都使得整幅画面美丽多姿。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予,淡妆浓抹总相宜。

[鉴赏评价]这首诗开篇从湖光山色写起,诗人抓住由晴转雨的瞬息变化,写出了晴景和雨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西湖多姿多彩的景象,以一个“奇”字点出其特征。第三句以绝代佳人西子比西湖,比喻新奇,引人人胜。西湖也因本诗而得“西子湖”之美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评价]此诗在写景上抓住了“六月”的特点,集中描写荷叶、荷花的景象,特别是后两句写景真切,天光、水色、荷叶连成一片,阳光、荷花相互映照,景象开阔,壮观无比。

全诗情真意切,诗中有画,耐人寻味。

西 湖 清·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鉴赏评价]西湖景美,但要具体描写,则很难下笔。这首诗以比较的方式,从侧面虚写西湖,给人另一种感受。诗开首说明月之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二句“人世西湖景不同”是说西湖风景与别处不同,有独特之美。三句承首句西湖与明月的对比,进而用西湖中湖心亭与月宫中的广寒宫相比,更突出了西湖与明月的相似,表现了西湖的神妙。“广寒宫”是传说的月中宫殿。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沫总相宜”是苏轼描写西湖的名句,此句在比喻上,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而周起渭的这首西湖诗则是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明月,把西湖中的湖心亭比作月宫中的广寒宫。

江上看山 苏 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漂渺。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鉴赏评价]苏轼此诗多用比喻,比较细致地描绘了江上所见,特别是江岸山岭的奇形怪状。

开首一联,诗人巧妙地运用“走如马”“如惊奔”的比喻来写所见之山。本是船行,却不说船行;山不能动,却像在“奔”“走”。槎牙,不齐状。杂沓,多乱貌,这里形容“惊奔”之状。缭绕,迂回曲折。“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突出船行之快。以天上“飞鸟”喻江中“孤帆”,平字见奇,常字见新,不落前人窠臼。

本诗的描写很有特色。诗不言船行之处山势如何,而是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一会儿“走如马”,一会儿“如惊奔”,角度奇特,令人叹服。全诗既写形,又传神,善于化静为动,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千姿百态的景物纷至沓来,又倏忽而去,神完气足,形象生动,令人目不暇接。

全诗想像新颖奇特,描写独具匠心。

江上看山 苏 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翠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鉴赏评价]苏辙的诗不是着力于细致描绘景象,而是从广阔的时空变化中用色彩渲染景物的特征,重在绘景绘色,层层烘托。在尾联诗人在群山之中特别写到巫山,先是着一“浓秀”之词概写巫山之美,然后用“依然不负远来人”进一步加以强调,而不是对巫山进行具体描写。这种手法,能给读者留下 更多的艺术想像空间。

全诗舒徐自然,语言娴熟朴素。

苏辙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江上看山》为同题诗,都选取从江上看山的视角,随着游踪的变化,景物也相应变化。在描写景象时,苏轼诗侧重于“险”“奇”,而苏辙诗则侧重于“浓秀”。两诗各具情趣。

浪淘沙九首(其七)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鉴赏评价]这首诗描写钱塘潮汹涌澎湃的情景。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之中,把潮起、潮退的情景写行声势浩大,奇特壮观。首句写声,以声夺人,给人以雷霆般的震撼。次句写钱塘潮的景象,潮头有数丈之高,怒涛狂奔,撞击山涯。后两句写退潮。海门,指钱塘江口。“人海门”既是远景,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显其雄姿;又显舒缓,为第四句张力。潮水退去,海滩上留下一个又一个沙堆,白得像雪一样。这一奇观也足以让

观潮的人们再次惊叹不已。另一方面,能留下这样多的大沙堆,也自然使人头脑中闪现出海潮的雷霆千钧,这是一次回味,是一次再欣赏。

横江词六首(其四)李 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写诗人站在横江浦,南望长江流经天门山外的所见所感。

诗的前两句写浪的来势凶猛。浩浩江水滚滚而来,恶风怒卷狂涛,冲决了天门山的石涯,天门山不得不分列左右,为江水让出一条道。由浪“打”到石壁“开”,形象地描绘出了地动山摇的景象与撼天气势。浙江也叫钱塘江,八月的钱塘潮波澜壮观,然李白却说“何如此”,哪里能比得上这里的天门景象。第四句极写天门浪涛的雷霆之势,“连山”写出了后浪推前浪,如山崩地裂般的壮观图景。

诗人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给人们展现出了天门山浪潮的奇景,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冲决险阻、勇猛向前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量,将人带入一种昂扬振奋、勇往直前的境界。第四单元 景象

绝 句(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简明注释]①短篷,装有篷的小船。②“杏花雨”“杨柳风”,这两句应理解为: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鉴赏评价]这首诗很注意近铺远伏,明暗相映,前呼后应,前两句忽明忽暗,忽静忽动,一“系”字和一“扶”字,不仅写出驾舟出游、策杖过桥的赏春情景,而且衬托出诗人年老但又游兴不减的心情。因为游春喜悦,又引出后面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杏花雨”轻沾衣襟而倍感舒适,“杨柳风”拂面而不觉寒意。正是境随心转,笔随意到,语言自然而流畅。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鉴赏评价]诗人羁旅吴中,夜泊枫桥,为客的孤寂,使他久久不能人睡。而围绕在他周围的各种事物都给他敏感的神经以强烈的刺激。从描写的角度来讲,前两句写了霜天夜景、江枫渔火,后两句写朦胧月光下寒山寺和轮廓及夜半传来的钟声。“对愁眠”在景象的描写中注入了情感活动的成分,把眼前景与愁思之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这样,深秋季节冷落 的自然景色和寂寞的地理环境互相呼应,渲染了不眠之人旅途的孤愁情怀。全诗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从形象的色彩构成来看,霜天和残月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它们

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暗影中,或迷蒙或鲜亮,或平静或摇曳,色彩和情态多样。此诗写夜晚之景象,抒孤独之情怀,“静”是景物的基本特征;但诗人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在寂静的景物描写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

这首诗艺术性极强,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配合得巧妙和谐。形象、音响、环境、情绪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感情波动,大自然的一切都被写活了。寒山寺也因这首诗而闻名于世。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明注释]①滁州,在今安徽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也称上马河。②独怜,独自喜爱。怜,爱怜,③野渡,荒野的渡口。横:躺着;横浮。

[鉴赏评价]诗中西涧,只不过是山中一条小溪,并非名胜之处,然而诗人却“独怜”其美。“独怜”意为独自喜爱,这里表达了诗人一种独有的感受。这两个字领起全诗,为全诗的感情定下了基调。这首诗不仅具有“诗情”,而且富有“画意”。“独怜幽草”四字,说明当时已经百花凋谢,只有春草萋萋,而水边的青草尤盛,故曰“涧边生”,由于是暮春天气,树叶荫浓,故说是“深树鸣”。这两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一上一下,一草一木,很有诗情画意。第三句写春潮,潮水夹带着雨水,来势汹汹,所以这句末尾用了一个“急”字,十分贴切得当,给人以急迫感和音响感,诗的节奏也更加铿锵有力。由于潮涨雨急,加上天晚,河边野渡自然无人了,因此只有“舟自横”。从全诗来讲,“幽草”“黄鹏”“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难怪宋人还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做画。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简明注释]排闼,推门。这句说: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大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鉴赏评价]这首诗既写实景,又传深情。诗中情景交融,描摹生动,把对幽雅居室的描绘和赞颂湖阴先生淡泊清贫生活融为一体。前两句“净无苔”“手自栽”,以环境的清幽衬托人物的品格高洁。

三、四两句一“护”一“送”,形象生动,感情饱满,活画出绿水护田、青山送色的图景,也象征着主人独处其间的自得其乐,这两句诗,比拟形象,修辞精巧,是王安石的名句之一,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

山 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鉴赏评价]诗的首句写山间溪流,次句写红叶,语言简洁而又色彩明丽,十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晚秋山色优美的画面。“元”即“原”,这两句说,沿着弯弯的山路穿行,虽是天晴无雨,然而身旁青葱翠绿的草木,令人感到青翠欲滴,似乎要沾湿了行人的衣裳。这两句诗极其真切、细致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使人在欣赏大自然之时,又领会到一种理趣、禅趣。

此诗富于生气,意境优美,境界高妙,巧妙地表现出诗人恬淡高雅的志趣。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鉴赏评价]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月夜怀人之作很多,也有不少名篇佳作。然而此诗却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诗题曰“怀远”,但诗歌却并非月下怀念远方之人,而是寄托了自己虽然遥远却又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这是一首含蓄委婉、构思巧妙的政治抒情诗。

诗的首联境界阔大,用所见之景来象征二种理想境界。颔联写“相思”,“情人”不是对方,而是自己,诗人说自己是“多情之人”,这实是一种自嘲的写法。按儒家的观点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曾遭谗言而被罢相,本不应再谋其政,然而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他却不能够忘怀朝廷和天下。在长夜之中,他通宵不眠,看着屋外皎洁的月光,他吹熄蜡烛,踱步出户,直到夜露打湿了衣服。当然,这里的明月,也有其寄托之意。诗的尾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理想虽然美好,但自己却无法把它捧在手中,赠送于朝廷和天下,只能独自一人相思、追怀,只能自己在心中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此诗表面写怀人,但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友人、情人,诗中的友人、情人乃是诗人政治理想的形象化表现。全诗意境优美,情境相生,理想与现实结合,情感与景象合一,如妙曲,需细细聆听,如醇酒,需慢慢回味。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①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简明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这年春天,李商隐跟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远赴桂林,在郑亚幕府担任幕僚,颇受厚遇。桂林的幕僚生活,成了李商隐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一小段相对平静的路途,本诗便是到桂林后不久的一个傍晚,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的诗人观景所作。②夹城:两层城墙,中有通道,唐长安城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芙蓉园之间都有夹城相连。③并,相当于“更”“又”的意思。④越鸟:指南方的鸟,越,古越地(今两广一带地区)。

[鉴赏评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特殊感受,在对南方初夏晚晴景象的描写之中,表现了自己乐观进取的思想情怀。全诗意境朦胧,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深居”指居处幽僻,这两句说春天虽然过去,但初夏的景象依然宜人。颔联“天意怜幽草”,是说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本无人注意,而晚晴的余晖为其平添生意,推想定是天公同情它的命运,特为之放晴。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出身与命运,固然有对过去苦涩的回味,更多的是对目前处境的欣慰、满足、珍惜,颇有感恩的意味。颈联承首句,写远眺,写近观。诗人站在高阁之上,顿觉天低地阔,心旷神怡,阁楼上的小窗透过一缕斜阳,屋内更显明亮。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是说因天晴而巢干,因 10

傍晚而归飞,更因晚晴而鸟翅干爽,姿态轻盈矫健。诗人极易由此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倦鸟得归,托身有所。诗人喜爱晚晴的心态,振奋轻松的状态借“越鸟归飞”传达出来,适意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单元 田园

田 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简明注释]①各当家,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②供,从事。③傍,依傍,靠着。

[鉴赏评价]此诗开篇从时间上写出了农村的繁忙景象:白天到田里“耘田”,晚上回家还要“绩麻”。在这一繁忙季节,农家中各代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或耘田绩麻,或担当其他家务,就连小孩也不会闲着:他虽然还不能担起农活之事,却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此情景反映了农家小孩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品质。

诗中有时间:从早到晚;有人物:从老到幼;有场景:或耘田绩麻,或干其他农家事务,或学大人模样在种瓜。

此诗如特写一般,通过对一家老幼三代人的活动,真切地表现了农家生活景象。

村居即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简明注释)①白,指水。②雨如烟,指细雨濛濛如烟雾一般。③了,结束,完毕。

[鉴赏评价]这首诗概括描写了农村四月(农历)农忙季节的情景。首句写景,但又为繁忙的劳动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场面:“白满川”描写田中积水,这是水田正等待插秧的情景;此景又与“雨如烟”相呼应。另一方面,连续不断的子规啼叫声,又为这一农忙时节增添了一份热闹。有了前两句的具体描绘,三四句则直接表明农忙及农忙的原因。

全诗景象开阔,前呼后应,一气呵成。细细品味,则诗意悠长,语中传神。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鉴赏评价]诗题中的“过”是“拜访”之意,全诗以拜访故人之事为题材,却写得有景有情,在朴实自然之中蕴含着不尽的真情。

首联中“邀”说明是自己是应邀而至,这一“邀”一“至”间,即自然流霹出一种殷殷的情味。颔联写在路上所见景色,这也是故人村庄所处的环境,绿树青山自然优美,“合”“斜”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景象,准确传神。颈联描写相见后畅饮的情景:落坐处面对自然(场圃),给人闲适的感受:一边喝酒,一边谈农事‘则更显无拘无束,情意相投。这种情景也把这次相聚的融洽推向了一个高潮。尾联则翻出另一层境界,写下次拜访。这不仅照应了诗题,对这一次的相会给予了一个巧妙的总结,同时也使诗意更为深远,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意味。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蓠呼取尽馀杯。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全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首联从户外景色着笔,描绘出绿水环绕、春色荡漾的秀丽景色,“但见”两字表现出诗人在闲适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颔联写庭院,引出“客至”。此两句意为: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 11

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第一次为你打开。此联属虚写“客至”。颈联则实写,抓住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和悦的气

氛。尾联没有接着从正面描写,而是以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奉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鉴赏评价]首联通过写山民待客之诚,赞颂了山村百姓淳朴好客的性格,写出了山村的民风之美。“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表明主人竭尽所有,盛情款待。“柳暗花明”描写山村仲春的景色,柳条枝繁叶密,春花灿烂明丽,诗句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的风光之幽,景色之美,同时在景物描写之间寓寄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启发,使读者从中悟出许多道理,也正是这一深刻的哲理意味,使得这句成为千古名句。这是宋诗特具的理趣。“春社”是乡间很重视的节日,在立春后第五日,这天农家敬土地神祈祷丰收。颈联由景人事,写出了山村的民俗之美,写春社盛况,善良的百姓向善良的神祗祈告善良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对故土乡亲的热爱。“无时”指不时、常常。“夜扣门”则以典型的细节表现了自己对百姓的情谊。这种情谊纯朴、和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简明注释]①陂,池塘。②无腔,没有曲调。

[鉴赏评价]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落日归牧图”。

前两句写水草丰茂、夕阳西下,写出了仲夏山村的优美景色。后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幅美妙情景,自然天成,充满情趣。牧童的形象天真而活泼,也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叩关。

[鉴赏评价]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等景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思想情怀。

曲江(其二)[村居] 杜 甫

朝回日日典①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简明注释)①朝回,指上朝回来,典,抵押。②款款,慢慢。③传语,寄语嘱咐。

[鉴赏评价]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社会更加动荡,政治日益腐败。杜甫在公元757年11月返回长安,虽然重新提任左拾遗的职务,但社会现实使他的政治理想完全落空。当时诗人不仅居官不得志,由于经过战乱,生活也很艰苦。第一、二联描写自己的生活情景:每日典当衣裳,到处欠着酒债。既然连借酒浇愁、寻欢买醉这点乐趣也难以办到,只好偷闲散步,排遣愁怀。第三联描写到曲江景物,呼应诗题。诗人用“深深见”“款款飞”把蝴蝶、蜻蜓写活,其中“穿”“点”两字,妙语传神,暗喻作者自己在花荫深处、曲江尽头盘桓徘徊。第四联,祝愿春光长存,或与春天同去,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心情,抒发了他心中极度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简明注释]①江村,江边之村。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年),杜甫入蜀,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上,置草堂。江,此指浣花溪。

[鉴赏评价]“幽”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围绕一个“幽”字,首联写浣花溪绕村而流,点出环境之“幽”;第二联写堂上燕子悄悄地飞来飞去,水中鸥鸟互相亲昵地依傍在一起,点出动物之“幽”;第三联写老妻画纸为棋盘,准备弈棋,儿子敲针为钩,想去钓鱼,点出人事之“幽”,后两句写诗人的心情。杜甫善于 把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然恬淡,清静启在,对这应作反笔看。他后期生活是在穷愁潦倒中度过的,这首诗是诗人无可奈何心理的写照。

第六单元 社会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鉴赏评价]这首诗又名《咏田家》,是一首著名的揭露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诗篇。全诗描写的是在官府的横征暴敛和高利贷的双重剥削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下去的情景。二月蚕

事还未开始,五月稻秧刚刚下田,而此时农民却不得不把还未收获的新丝和新谷预先卖出。“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这两句人木三分地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形象鲜明而思想深刻。结尾“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作者以质朴明快的语言,沉痛激切的感情,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这首诗对农民被剥削压迫表示了很大的同情,但结尾却在祈求皇上恩赐,则表现出了其阶级局 限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鉴赏评价]诗由春旱写起,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春旱的严重;养殖业和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在整体构思上,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语言含蓄,讽刺性强。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官仓鼠 曹 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讽刺诗。诗中的“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

诗的首句描写大老鼠的形象,“大如斗”不仅言其大,又指这些侵吞民脂民膏的剥削者如盛取粮食的器具。第二句直接点其侵吞的景象,“见人开仓亦不走”既写其肆无忌惮,又指出了这些大老鼠与官仓之间的某种联系,这正是封建统治给贪官们提供了土壤。诗的第三句写国家的贫困,保卫国土的士兵没有军粮,广大的老百姓忍受着饥饿。此句与前两句府库

中堆积如山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这即是这首诗的批判性所在。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简明注释]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育苗税。

[鉴赏评价]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贫困孤苦的形象。第二联中用“犹”“尚”两个字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尾联的议论,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第七单元 寄赠

答陆澧 张九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诗人为回答友人邀请而写的回复。

诗的大意是说:今春你酿了多少松叶酒?为了喝你的松叶酒,即使山路遥远、大雪盖地,我也要踏着雪前去。全诗用语质朴简洁,亲切自然,如随口说出,似拉家常聊天,然而,却在此平淡的语言中,传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语浅情深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简明注释]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在扬州与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做诗,为刘禹锡才高命乖的坎坷际遇鸣不平,刘则以此诗酬赠。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感叹,写了《思旧赋》。③烂柯人,《述异记》载,晋朝人王质到山里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棋未终局,柯(斧柄)已烂。回到家乡,已过了百年,同时期的人已皆死去。

[鉴赏评价]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出京,长期迁徙在荒凉之地,其中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夔州(今四川奉节)等地时间较长,故诗中有“巴山楚水”之说。“凄凉”,既写贬地的荒凉,也写内心的悲凉。此首联,一句写被贬地之苦,一句写被贬时间之长。颔联写今。“闻笛赋”写旧友,“烂柯人”写京城的变迁与人事更迭,表达了

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这两句以典故表现自己当时的情怀。颈联则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坎坷。诗人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作对照,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诗人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诗的语言表现了深刻的哲理,使此联成为千古名句。尾联回扣诗题“酬”“赠”之意。

此诗立意高远,境界开阔,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鉴赏评价]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诗人抓住了初冬景色的特征,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桔绿”等景象的巧妙组合,赋予初冬一种新的生命,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表达了一种新的情感。具体来说,诗人通过对残菊傲霜、橙桔的赞颂,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刘景文的仰慕和期望之情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一是尽兴而返,不辞而别。突如其来,不期而至。行者不辞,而送者不速,这样的送别确乎是李太白式的。这不辞而别的诗人,固然落落大方,不拘小

节。那踏地作歌前来欢送的村居之人,也不是儿女沾巾的多愁善感之辈。忘情忘形,正是至情的一种表现。诗的后两句,言水深不及情深,颇为独到。这两句就潭水一予一夺,予夺之间,唱叹之音具焉。此诗形式上极挥洒自由,如信口而出,率然天真,极富个性

第八单元 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①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简明注释]①少府,县尉的通称。②城阙,城郭和宫阙,此指长安。阙,皇宫门前的望楼。辅,护持,辅佐。③五津,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④存,有。⑤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上。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王勃离别家乡,客居长安后,送别朋友时所作。这首诗一改以往别离诗的悲切凄凉,而描绘出了一番高昂豪迈、意气洋洋的景象。诗中既写了离别之意,又表达了分别时的壮志。首句气势雄壮,意境挺拔。“城阙”已是巍峨高大,加以辽阔的“三秦”相辅,地域一直伸入蜀中,象征着作者送别之情无限,又点出了友人所去之地。

三、四句笔锋一转,写别中之别,客中送客,从实到虚,用散调的格式承接上联。

五、六两句,异峰突起,满怀豪言壮浯,以昂扬的情感给离别以另一种诠释:只要是知心朋友,同处四海之内,即使相隔万里,也会心心相通。这二句诗形象传神,高度概括,诵读起来又自然流畅,它传达出一种普遍的感情和意义。在基调上,又冲破了送别诗中常有的那种格调低沉、哀愁悲伤的旧套,反映了作者当时意气奋发的精神面貌。这是全诗的核心,是传世之佳句。最后两句意为;我们在分别的路上,不要学青年男

女那样哭泣流泪。描写惜别之情,但又不作一哀语,同样别有一番精神。全诗起伏跌宕,抑扬顿挫,是初唐律诗的经典之作。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予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明注释]①郭,古代城墙分内外两重,外城叫郭。②白水,指水的颜色,在太阳光照射下,河水像一条白练。③蓬,蓬草,也叫飞蓬。蓬草遇风飘散,转动不定,常用来比喻辗转客路的旅人。王维有“征蓬出汉塞”的诗句,喻意相同。④班马,离群的马。班,分别之意。

[鉴赏评价]律诗首先要讲究意境深远、感情真切、形象生动,不能让形式束缚内容。李白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全诗气韵流畅,诗意蕴藉,文笔宛转,不受格律的束缚,读来高低相间,琅琅上口,自然和谐,铿锵嘹亮。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开头两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与“北郭”,“白水”与“东城”之间,用了“横”字和“绕”字作连接,既写景,又寓情,青山和郊野是连在一起的,白水和城墙是互相围绕的,象征着朋友之间心心相印,依恋不舍的感情。

二、三两联用“孤蓬”“浮云”“游子”“落日”“故人”等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进行铺排,进一步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意境含蓄而深远,让人慨叹至此好像已再无可写之语、可抒之情了,但最后一句用分别时的马匹长鸣作结,连征前上路的班马,也发出了临别的哀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由人及物,由物衬人,更强烈地激起了诗人汹涌深沉的感情波澜。使全诗境界层出,意境无限。

这首诗新颖别致,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景象万千。流畅的诗句,使全诗节奏明快。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和谐统一,又给人增添了无穷的审美感受。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鉴赏评价]这首诗看似通俗平淡,明白如话,但仔细推敲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诗的开篇即点出“相送罢”,而不是分别时的情景。“日暮”点明时间,“掩柴扉”是动作,可以想像在友人离去后,诗人仍久久不愿离去,直至日暮,才不得不掩上了柴门,这就给人留下了很多的想像空间。诗到此,似乎已无可写之词,然而诗人却以高妙的笔法,跨越时空,由今日的离别,马上又想像到了明年,“归不归”包含了说不尽的情深意切。结合王维的思想情怀,这里的“归”不只含有友人再来此地的意思,更有离红尘、归山林之意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鉴赏评价]这是一送别诗。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等,直接点“送”这一主题。飘飘的雨丝、回荡的暮钟,这些都为送别奠定了一个氛围基础,也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颔联紧承上联,写眼前之景,景象的特定背景是“漠漠”“冥冥”,“帆来重”“鸟去迟”景中含情。此两句是写雨天的实景,但却巧妙地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颈联写远望,“深不见”写出了友人将要去的方向暮色苍茫、烟雨笼罩,这也自然是写人的心情十分沉重。尾联回扣主题“送”,集中抒发诗人的感慨。“情无限”直接表现感情;“沾襟”写眼泪,是情的具体展现;“比散丝”意为眼泪就像这雨丝一样,写景抒情达到高潮。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写景来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浓。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鉴赏评价]润州,在今江苏省的镇江市。诗的首句说李判官将要辞别他的家人去执行军务。这是送别的起因,又因“万里”之遥远和友人将要去“事鼓鼙”而忧虑和伤感。第二句意为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点出友人要去之地。第三句既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又移情于物,说江水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之人,却在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第四句以形象的描绘来展现送别的最后情景,与“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①无故人

[简明注释]①元二,人名。使,出使。安西,唐都护府名,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渭城,秦代称为咸阳县,汉改为渭城。沮,湿润。“浥轻尘”,指雨后尘土沾湿,不再飞扬。③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

[鉴赏评价]诗题又作《渭城曲》,曾谱入乐府,成为当时流行的歌曲,用作送别时吟唱。这首诗写景抒情意境开阔,章法讲究,气韵流动;感情真挚,抒写自然,曾被人认为是唐诗中的压卷之作。诗的开头两句,从眼前景物落笔,既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也描绘出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正因雨湿轻尘,空气洁净,故愈见柳色青葱。描绘真切自然,令人惊叹,第二句末尾一“新”字,于清秀中透出豪爽洒脱气息,于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精神。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流露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特别是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真情而婉转,不说彼此分别之情,却从朋友去后的景况落笔,言阳关已无“故人”,而安西更在阳关以外,含义更深刻,写尽了作者的送别之情。全诗抒写送别之情,但毫无悲伤之言,是送别诗中的精品。

第九单元 行旅

宿建德江 盂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明注释]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献赋,也没有结果。第二年(开元十八年)便“山水寻吴越”,到山水秀美的越中去漫游。此诗即写于漫游途中。建德江,浙江在建德县的一段。

[鉴赏评价]这首诗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首句的“泊”,是停船夜宿的意思。“烟”写出了小渚笼罩在一片水雾之中的景象。这一句,既暗示了题意,又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铺垫。第二句的“客”是诗人自指,“客愁新”表现了诗人由“日暮”所引起的羁旅愁思。

三、四两句,明写景物,暗抒情怀。孤寂之人感到只有孤月与自己亲近,愁心在似乎得到慰藉中显得更为深沉。这两句抒写自己孤寂的情怀。全诗短短20字,既写出了周围的环境,又写出了心理感受;既写出了眼前的美景,又写出了内在深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来真切感人。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抒写旅愁思归的诗,诗题又作“思归”。

诗题是“山中”,诗人站在山上俯瞰脚下的长江,千般感慨油然而生。王勃自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时光流逝。带着这种情感,他眼里的长江(当然也与他由俯视的角度而引起的景观感受有关)也像他一样充满了悲哀,这悲哀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江水也停止了流动(“滞”)。首句寓情于物,次句“万里念将归”直接表达思归之意。这里,一“悲”一“念”,诗意贯通,情思感人。

三、四两句以白描的手法,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这两句是实写,以眼前之景对上两句所抒之情,“高风晚”“黄叶飞”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悲”和“念”的心境。

情景交融是此诗的突出特色,不同于其他诗作的是,此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这一方面使他因远居他乡而产生的乡思之愁更强烈感人,又一方面,“高风晚”“黄叶飞”在此也自然充当了诗人抒发情怀的客观对应物。这样客观之物与内心感情、情与景相互交融,情因景而愈以强烈,景因情而与诗人同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简明注释]①征铎:车行时发出的铃声。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鉴赏评价]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联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悲故乡”虽是写自己,却很能引起旅人情感上的共鸣。颔联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两句诗十个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语)。这两句全用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堪称“意象具足”的佳句。颈联写刚上路所见景色。上句突出一个“落”字,使景物顿生动态;下句突出一个“明”字,又平添了一笔 17

色彩,使其更加生动形象。看到旅途景色,又想起昨晚在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景象“凫雁满回塘”。这“杜陵梦”点出了夜里在茅店思家的情感,对“客行悲故乡”前后照应,至此,“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颔联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即仿效这种艺术手法。

结尾“凫雁满回塘”紧承上句“杜陵梦”,写梦里回到长安城南的杜陵,那里回曲的池塘里,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家乡的春天已经到了。此联与首联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一片生机,春风拂面,池水渐暖,洋溢着喜人的气氛。这是以喜景反衬悲哀,与首联的“悲”字相呼应。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鉴赏评价]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这首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受到谗毁被贬长沙,李白也因永王事件而被流放夜郎,因此诗中“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喻自身的遭遇。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长安”代指朝廷,这里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国事的关切和对朝廷的希望。然而,长安在千里之外,对他这个遭贬的人来说,那是多么遥远!望而不见,又不免惆怅,听见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自然感到格外凄凉;伤情之时,仿佛突见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巧妙地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盛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的笛声十分动听,便使人如同看见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另外,梅

花是在冬天开放的,当然会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从诗的结构来看,诗人并没有按一般的听笛而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又从笛声中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使前后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第十单元 思忆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简明注释]①庾开府,指南北朝诗人庾信,因他曾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清新”是指其诗歌风格。②鲍参军,指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他在刘宋时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俊逸”是指其诗歌风格。③渭北,当时杜甫所居之地。④江东,当时李白游江东。

[鉴赏评价]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诗人抓住李白诗“无敌”这一特点,从全诗来讲,这“无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不群”,二是“清新”“俊逸”(指风格和意境)。“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他们皆为诗人,诗歌风格分别是“清新”“俊逸”。第三联的“渭北”写杜甫自己,“江东”写李白,因杜甫曾在渭水北的咸阳住过,而李白当时正在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此联把两人所在地之景并列在一起,自然显出随时关切及思念之意,抒发浓重的离情。第四

联“何时”表达了诗人盼望与李白再次相会,共同把酒论诗的热切期望,“一樽酒”“细论文”是对相见后情景的美妙构想,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简明注释]鄜州;唐天宝十五年六月,杜甫把家人安臵在鄜州(今陕西富县)。

[鉴赏评价]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当时杜甫被叛军扣留在长安,他望月而想念在鄜州的妻儿。诗中设想家人挂念自己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感人,对诗人在战乱中思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身。鄜州,在陕西。闺中,指杜甫的妻子。虚幌,帷幕。颔联插入小儿女的天真无知,反衬出妻子在远方怀念自己的愁怅痛苦的心情。“未解忆长安”是说儿女还小,恐怕还不知道想念父亲。“香雾”两句设想妻子在月光下站久了,发结被雾露所沾湿,手臂也凉了,这是极写相思出神之状。“何时”两句说什么时候能和妻子团聚,双双倚着帷幕望月,不再相思落泪。此联想像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照现实,令人情凄然,心欲碎。

诗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诗人从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角度叙述的。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鉴赏评价]红豆产于岭南,果实如豌豆,色鲜红,心形,也称相思子。人们常以之象征赤诚之心,也喻友人或恋人的相思之情。王维的这首红豆诗即借咏红豆以抒发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生南国”,既点出了红豆生长的地方,也间指自己思念的友人所在。起笔以红豆发问,则含有问花寄情之意。第三句紧承前句,劝友人多采几枝,这是托物言情的说

法。第四句直接点明相思主题,“此物最相思”,这才是为什么问红豆,为什么劝友人多采几枝的原因。

全诗用语简洁自然,而又分外亲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鉴赏评价]这首诗是唐诗中的名篇。

王维从十五岁离家到长安应试,二十岁中进士,这期间他在长安颠沛流离,四处飘泊,自然经常思念故乡,而到了佳节之时,这种思念则更为强烈。

诗的前两句直点诗题“忆”,写自己思念家人。此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中更为巧妙,本是自己思念家人,这里诗人却从家人写起,写他们在节日时的活动,写他们登高插戴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个兄弟!这是虚写,却比直写更有力,更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

第四篇:新利小学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字词汇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2.梳理课文的有关知识。3.品析课内精彩段落。

4.拓宽阅读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复习作文。

复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复习准备: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提纲); 2〉多媒体课件。

复习方法: 竞赛活动,知识讲解,训练巩固。

复习时间:10课时(其中,生字2课时,词语2课时,诗词及课文2 课时,阅读理解2课时,作文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

1.请学生讨论复习生字的方法。2.分小组进行复习。

结合课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记忆。即把生字组成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做成“看拼音写词语”的填空题。然后,将容易出错的字归类,在书中用红笔标出容易出错的部分,交流记忆的好方法,如歌谣、谜语等。

生字活用。即,将已经组成词语的生字进行语文能力的练习。具体来说就是进行造句练习,并要求用上已经学过的关联词语。

竞赛:各组出题,复习生字。

二、复习词语。

本册中的词语包括课文中的新词、积累运用“读读背背”中的成语等。同时,与此相关的还有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多音字组词,以及“读读背背”中的名言警句。

这项内容的记忆,我们将结合课本、大本作业和单元测试卷中的内容归类整理,以检测的形式出现。完成之后,批阅出错误之处,学生将其记录在改错本中,重复记忆。

三、复习诗词及要求背诵的课文。

诗词和课文的复习,重在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因此,要把每一项内容都落到实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项复习内容却是比较枯燥的。为此,我们决定采用各种灵活的形式进行。

1同位互背;2小组接背;3师生问答;4填空比赛。

四、复习阅读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检验。而我们平时语文课中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也都是在培养这种能力。因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复习重点也就在于练习巩固。为此,我们先向学生介绍总结可能出现的题型,然后进行专项训练。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明确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哪些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二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三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复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复习课文

复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如:连接各部分意思,提问题想答案……)

2.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内容思想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分发提纲,出示短文《借镜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3.复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复习课文,想想这些课文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体会到的?

讨论、小结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阅读课外短文,要求运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

五、复习作文。

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一项内容,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本教材中共有7篇习作练习,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广泛。

1.重温自己所写过的作文内容,然后进行再次修改、加工,形成第二稿。(包括说明文、读后感)

2.学生互批互议,交流修改意见,再度修改,正式成文。

3.拓宽学生的视野,再进行一些写人、抒情、绘景等内容的作文练习。

五年级上册复习课

《我来当“医生”——修改病句》

一、复习要求:

1.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常见病句的类型。

2.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并正确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3.让学生懂得修改病句的原则。

二、复习重点: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修改病句。

三、复习难点:分析病句的病因。

四、复习课时:1课时

五、复习前的准备:自制课件

六、复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出示“医生”一词,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预设:医生很了不起,能治好我们的各种毛病。……(激发学生对“医生”的敬佩之情。)

2.揭题: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医生”!出示课题:我来当医生——修改病句,给得了病的句子看看病,好吗?

(二)、尝试、归纳。

1.各位小医生,现在来了六位“病人”,请你们马上“会诊”一下,它们分别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疗”?

出示6个典型的病句,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完了作业。

(2)傍晚,朝霞映红了东边的天空。

(3)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好,所以我的数学差。

(4)小兰每天都要收听广播和电视。

(5)我忍不住不禁笑了起来。

(6)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2.全班反馈:(句子随机,教师板书病句类型并指导“删、补、调、换”这几种修改符号)

读句子(询问)——说病因(诊断)——改病句(治疗)

(1)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完了作业。

句子不完整,缺少“谁”,可改成: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做完了作业

(2)傍晚,朝霞映红了东边的天空。

“傍晚”和“朝霞”意思矛盾,可改成:早晨,朝霞映红了东边的天空。(傍晚,晚霞映红了西边的天空。)

(3)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好,所以我的数学差。

关联词用错了,可改成:虽然我的语文成绩好,但是我的数学差。

(4)小兰每天都要收听广播和电视。

“收听”不能和“电视”搭配,可改成:小兰每天都要收听广播和电视。

(5)我忍不住不禁笑了起来。

“忍不住”和“不禁”意思重复,可改成: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不禁笑了起来。)

(6)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应该先有“检查”,后有“改正”,可改成:我们必须仔细检查并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三)、上岗前测试。

1.出示并下发10个病句,独立“诊治”。(先在原句上修改)

请你给以下十位“病人”治病!

“医生”签名

(1)双休日,去西山玩。(2)我把作业本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3)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动听的歌曲和舞蹈。

(4)如果我们多听多练,所以能把普通话学好。

(5)展览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6)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7)他经常回想起过去的往事。

(8)老师讲的内容我基本全明白了。

(9)只要你说的对,我们才改正。

(10)我们一定要注意维护视力。

2.修改下面一段话。(3个错别字、2个错误标点、3个病句)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衣位雷达兵在生产队当过付队长,他找到了答案: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原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蝴蝶、昆虫。西瓜花没授粉,突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才明白了。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课外必读书

必读:

1、《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或《森林大熊》(绘本)

2、几米作品--《森林畅游》或《月亮不见了》

3、《夏洛的网》(美)E稡怀特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4、《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乔治塞尔登

5、《长袜子皮皮》(瑞典)林格伦

6、《爱的教育》(意大利)阿米琪斯

7、《犟龟》(德国)米切尔恩德

选读:

1《笨狼的故事》(1、2、3)汤素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足球大侠》张之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狐狸小学的插班生》北董春风文艺出版社

4《小巴掌童话》张秋生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5《蓝鲸的眼睛》冰波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6《女巫》(英)罗尔德达尔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 7《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杨松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 8《帅狗杜明尼克》(美)威廉史代格著赵永芬译新蕾出版社 9《文身狗》(德)保罗马尔著陈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0《大盗贼》(德)普鲁士勒陈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1《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国)罗尔德达尔

12《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

13《蓝鲸的眼睛》赵冰波

14《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加拿大)西顿

15《嘭嘭嘭》童喜喜

16《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17《狐狸列那的故事》浙江少儿出版社

18、《美丽的巴拿马》(德国)米切尔恩德

19《中国童话》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汤姆索亚历险记》

下载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赏冰心作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樱花园小学五年级语文评课

    樱花园小学五年级语文评课周珏老师上的《真正的愤怒》一课,首先提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是怎样的一碗水。学生们通过快速浏览,找到了课文中的形容词,如:珍贵、来之不易。媒体......

    五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试题

    小学语文课外知识题 一、 填空题 1、看下面几个字,按要求填空。 凹 鼎肃真 小 精 按音序排列,这六个字的顺序是,按笔画数从小到大依次是。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a、好种( )种好......

    五年级资料袋语文课外拓展试题

    五年级资料袋课外拓展试题1.《草原》作者是(),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代表作《》《》《》等。2.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的(),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开拓了(),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

    五年级语文课外积累分类范文

    五年级语文课外积累分类(1)(2)历史故事: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

    小学语文五年级课外背诵阅读篇目[最终定稿]

    五年级上学期必读经典诗文 一、唐诗宋词 1.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闻王昌......

    2021年中考语文课外美文赏读——阅读与写作

    2021年中考语文课外美文赏读——阅读与写作(05)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题目】(2021中考作文预测01)美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风景。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的身影是一种美;......

    小学语文课外基础知识考点

    小学语文课外基础知识考点,必须掌握!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常识 1.诗仙李白, 诗圣(诗史)杜甫, 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和贾岛, 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