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拳传习所简介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拳传习所简介
一、概 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与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身体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于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乙拳,在管城区商城路10号东方首府3号门面设置传承基地。已被郑州市政府认定为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所。
我所目前状况为:共三层,面积为1216平方米。一楼大厅,二楼和三楼大厅为展示馆和传习展示区,共1116平方。对外免费开放,市民可随时习拳、参观,所设置的五张床位为展示和体验所用。三楼后侧有一桌位为五行餐厅,面积约100平方米,是传承太乙拳的衍生品项目。
公司法人,张勋华先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拳”的传承人。自2005年中医电子诊脉保健器获“国家发明专利”以来,2008年其“太乙拳”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8月“太乙拳”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太乙拳”成为美国哈弗大学体育教授课程,获美国麻省政府颁发的“中美文化交流使者”证书;2009年“太乙拳”的外观标贴设计获国家专利;2009年“太乙魂”主题音乐被列为国家作品版权保护序列;2010年“太乙球”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康复运动及推广”课题项目等,并多次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开展太乙拳文化交流。
二、传习所目前状况:
(一)太乙拳的传播与推广
所谓太乙,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是世界本源的意思。庄子曰:“建之以有无有,主之以太乙。”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太乙拳蕴含的正是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精神。太乙拳强调自我调节为主,通过精心习拳,将身心呈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亚健康状态消失在萌芽中。在练习中,太乙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伸缩转折,始终由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肾,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功能,与中医的“经络学说”甚为契合,因此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在技巧上又有以小力胜大力,弱
慢胜强快的效果。
如其衍生品太乙展筋,古称“易髓术”,它是把太乙拳的核心动作,即是太乙点穴和太乙真炁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独特筋道术,它从筋、骨、肉、皮、肝脏到神经、经络、气血、精神,从心里到生理,从表象到本质,将道教炼丹术和佛教的修炼术、禅定和保健医学、武术内功与经络学和气血论、太乙冥想及吐纳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独有的生理调节与心里调节的保健技术,为人类消除亚健康,预防疾病,提高健康程度,促进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古曰“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二)太乙球,郑州市的文化名片
“太乙球”是由太乙拳核心动作组编而成的专业脊椎运动。它辨证地把磁疗法、脊椎疗法、运动疗法、太乙真炁及疗愈能量等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之效果,防止脊椎病变,改善心脑供血,调解内分泌,增强免疫力。它易学、速效、经济、方便。2010年太乙球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康复运动及推广”课题项目。
(三)力争打造让人类告别腰椎病的健康基地
张教授从太乙拳的医学文化中发现腰椎因缺乏科学的有氧运动,久坐伤气,以及受到风寒湿外邪及外力所伤,导致气滞血淤,经脉、骨骼得不到气血的滋养,特别是腰椎两边的筋缩导致腰椎病变。张教授从太乙拳科学运动和禅、武、医的理论角度认为 “让腰椎平衡运动”,配合冥想拉筋和内功心法养生,能达到自我预防、诊断和自我疗愈的治未病的效果。(《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初病、下
工治已病”)
张勋华先生创立的以太乙拳为基础的自我保健体系,强调了外在自我保健和内在的自我调节,注重从心理到生理的整体自我调节,具有预防、康复、保健的功能,是有效的自我全息保健技术。
(四)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天人合一”的传统健康理念
张勋华先生秉承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太乙拳、太乙球、五行餐等运动项目来诠释、调节人与自然、人体内以象天动的“腑”和以象地静的“脏”的辩证关系,趋利避害,和谐相处,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的健康、心志、行为和饮食等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多媒体“光影秀”项目的介绍
多媒体光影秀剧场来源于美国的光影剧场表演,是在传统演出剧场的现代化升级,融入高科技的多媒体设备和技术,以全新的多媒体集成方式演绎主体性表演。是光影声效通过多媒体控制集成,运用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并综合多功能舞台特效设备,如激光、雾效、水幕、火焰,并可配合不同气味喷发,可利用影像、真人表演或幻影成像的舞台表现形式,能够将观众溶于生动的主题故事环境之中。此类方式可根据空间及环境营造独特的展现方式,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主题的不同,光影秀可变化形式,营造立体宏伟的视觉冲击。最为经典的案例是在美国的娱乐之城拉斯维加斯,世界最震撼的表演云集于此,最为经典案例算是《梦》和《O》,在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淹城的《烟雨春秋》同样也是国内的成功案例。
由于其手段的多样性及丰富性,并由于其设备维护和运行相对简单,能够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运营成本较少,其可靠性、持久性和经济性,使得此种方式已成为国际活动、主题乐园及世博会最为常用,同时也是受关注度最高的经典娱乐展示方式。此类项目也易于更换内容与主题,成为永远不灭的风景线。
(六)传习所“秀场”产品介绍
1、神龙飞天介绍
神龙飞天采用世界首创的以中心柱体围绕式光影剧场方式,演绎神龙升天的震撼效果,让观众领略神龙经过幻化,从深邃的地下,经过层层的历练,如地火锤炼,又穿入海底,掀起惊涛骇浪之后飞入云霄,成为神龙的精彩过程。演绎方式通过中心柱体投影,结合周围的3面投影,并通过激光彩灯的幻化投射,地面通过电脑灯营造丰富的场景特效,并伴有雾效,形成动人心魄,富有神话色彩的现场多媒体秀。让来访的观众深切感受中国图腾的震撼与神奇。表演为一天一场,每场15分钟。在灯光敞亮的时间段,中心彩绘柱体为可见状态,当表演开始,灯光切换,中心柱体主体出现投影画面,此类震撼表演能够吸引更多大众的观众与光临,运营也较为持久与便利。
2、太乙光影健身秀介绍
太乙光影秀采用现代全新的舞台技术互动光影表演的舞台表现方式,通过三折幕的方式展现,太乙真人站立在中心宽幕的前,当太乙拳开始,影像画面与真人形成一体,将观众引入如梦如幻的舞台效
果,影像画面随着真人动作招式而变换,并随手势舞动,将不可见的气流展现出来,成为与动作相互作用的画面,意想画面同时展现在宽荧幕上,使得整个大厅形成意想的空间,让观众感受到震撼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清晰的了解到太乙拳的精髓所在,提升观众对太乙拳的认识。
3、多媒体“光影秀”
多媒体光影秀剧场由多套多媒体系统组成:放映及影像系统、环境特效系统、整体集中控制系统、音响系统、舞台机械系统、水处理系统(在主题需要情况下选用),并结合舞台真人表演,通过程序机电配合,使表演达到叹为观止的感受程度(主题可随时调换,以实现时尚、新潮之目的)。
4、五D动漫减压项目
是集动漫、健身养生、娱乐于一体的高科技项目,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其主体属动漫娱乐产业。它是在3D动漫基础上,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4D视听技术与中国医学金、木、水、火、土五行健康养生理论相结合,由色、味、音、磁、能等五种人体需求的康复减压系统组成,打造出一个超强的生物磁场空间,通过改变人体脑电波,调节人体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纾解压力,平衡心身,疏通经络和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在轻松中减轻生活、工作等压力,享受中国传统医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乐趣。
(七)“光影秀”延伸服务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为提高光影秀的附加值,提升设施的利用率,我们让所有的功能区和设施都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调配。例:一楼的服务台提升为综合的服务平台。后侧为综合释解系统,以满足不同的客户对所有产品和功能的了解。五行茶、五行餐、五行调理房以及“非遗”的衍生产品(太乙展筋、太乙点穴„„)都改进为“光影秀”场现场体验和消费的品种。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太乙拳传习所(运动调理养生馆)是以运动调理为中心的养生会所,从专业技术到装饰风格都充分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内涵,被业内人士称为“养生文化的代表”。据河南省文化厅要求已报审《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结合了禅、武、医、艺为一体的一种拳术,在中国武术界、中医养生保健界、体育界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养生差异化优势明显,已得到权贵阶层的认可。
目前在郑州市太乙拳传习所已形成的五行调理、五行饮食、放松调理为系统的完整体系,现已与多家投资商进行拟谈,复制连锁经营模式。
我们的发展策略为双轮驱动式,即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其推广前景如下:
1、在合适的地区可建立连锁经营传习所,也可以进行单项经营复制。
2、计划建立太乙拳传习所分支和连锁机构,建立更多的辅导站点和辅导员,把辅导点延伸到社区、机关、学校、单位等,并在高档
别墅区、城市中心高端住宅区设置太乙拳服务点,让更多人学到并受益。
3、进一步研发和提升太乙球功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
4、进一步开发太乙拳衍生产品和健身器械,力争打造让人类告别腰椎病的健康基地。
5、计划把五D动漫减压厅项目,继续完善,开发出五D动漫降血压、降血糖及针对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子项目,把中医和高科技完美结合,造福现代人。
6、计划出版太乙拳系列书籍和光盘,与媒体合作,建立太乙拳专栏,定期做健康讲座。
7、计划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拟建立太乙拳传承基地,以提高太乙拳传承规模和提升文化遗产的内涵,培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拳,民族的DNA。古称“太医拳”,是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用中华文化的养生智慧创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真正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是我们传习所秉承的崇高宗旨。
郑州市太乙拳传习所
2012年7月9日
第二篇: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推荐)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管理体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保障措施】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队伍建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传承、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内设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有专人负责。
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人事部门应予以倾斜和照顾。
第六条【部门职责】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在同级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文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教育、园林、卫生、工商、旅游、体育、档案、民族宗教、公安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文化、工商、版权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依法保护其享有的知识产权。
第七条【项目名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推荐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标准和程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请或建议。
对尚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开展抢救、记录、传承等保护工作。
第八条【专家委员会】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民间习俗、科学技术等领域有一定研究并取得相应成就的人才组成,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第九条 【编制规划】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保护规划应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关联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等划定保护范围,不得擅自移动、拆除及破坏。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保护单位制定项目保护规划。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第十条【实行分类保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现状,实行分类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或者本地特有且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十一条【抢救性保护】对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活态传承较为困难、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抢救保护方案,优先安排保护资金,采取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予以记录、整理,编印图书,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修缮建(构)筑物和场所,改善传承条件,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第十二条【传承性保护】 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扶持传承基地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第十三条【生产性保护】 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给予税收减免、发放专项补助资金等形式支持对项目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使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实行生产性保护,应当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得擅自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
第十四条【区域性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传统村镇、街区等特定区域,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协调规划、国土资源、文化等有关部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设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第十五条【合理使用】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原真性、文化内涵及自然演变进程,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不得歪曲、贬损、滥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不得以与其资格不相符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未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不得以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第十六条 【动态管理机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二年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经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保护单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被举报或者经检查发现不履行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第十七条 【人才培养】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特点的招聘条件和培训大纲,引进、培养社会专门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引导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应当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建立社会传承基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鼓励公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技艺,对表现优异的后继人才给予适当资助。
第十八条【宣传】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结合节庆活动和民间习俗等实际情况,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区域、商业营业场所、公园、绿地等具有展示空间和条件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者、经营者,对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第十九条【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研究、收藏、展示、传承、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开展研究、展示、传承等活动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服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二十条【鼓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的,在其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一条【表彰奖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下列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做出显著成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
(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收集、整理、教学、宣传、出版、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的;
(三)将个人收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或者实物捐赠给国家的;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
(五)检举、揭发、制止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有功的。第二十二条【部门管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未能履行职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该部门评先奖励资格。
第二十三条【特殊区域适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实施时期】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