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定稿]

时间:2019-05-15 05: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定稿]》。

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定稿]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甚至是全盘吸收,海绵式吸收。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它的韵律美、简化美就可以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如果能坚持下来,相信一定会硕果累累。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能立刻见效,但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深远的意义。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一同成长,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思想转变,行动才能改变。我们学校对经典诵读非常重视,很多年级都有统一的经典背诵内容。例如我所在的四年级,就会背课文中的经典原文;背与课文有关的经典;背诵课文外的经典,《弟子规》《声律启蒙》《三字经》还有宋词等。学生有专门的积累本,每天拿出来抄一抄,背一背,渐渐的我们看到了了学生的转变。一是记忆力得到提高。原来很多孩子背诵语文课本都觉得困难,但是经过半学期的经典背诵,他们背诵语文书的速度明显提高,也觉得白话文的背诵非常简单。二是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当然我们的国学经典背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下面几个方面还可以加强:例如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超额背诵的小组全员奖励,以此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可以让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级部各班级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活动。找一些背诵好的孩子谈谈做法,或者班级之间举行比赛活动,让学生的背诵活动新鲜一些,有趣一些。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祝愿我们的经典诵读之路越走越宽阔!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13岁之前是一个人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海绵式吸收。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经典,6年如果能坚持下来,相信一定会硕果累累。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能立刻见效,但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深远的意义。假如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要指引给孩子一条河。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一同成长,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一、具体做法。

1、做计划。如果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动力。计划里面包含着灿烂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而这种前景和未来对一个人的鼓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为了确保经典诵读的实施,我告诉孩子,要把背诵经典当作吃饭、睡觉一样,每天一定要做,养成习惯。同位互相检查,一齐背诵,最后默写一遍。如此反复,保证每个孩子能背一篇,清一篇。

2、争取家长配合。要求孩子把在学校背诵的篇目回家背给家长听,让家长签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背诵的内容。第二天,小组长负责检查。

3、播放动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上网查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版的经典,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背诵的经典魅力无穷。

二、学生的转变。

1、记忆力得到提高。原来很多孩子背诵语文课本都觉得困难,但是经过半学期的经典背诵,他们背诵语文书的速度明显提高,也觉得白话文的背诵非常简单。

2、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依照这个原则背诵经典,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3、找到了自信。当他们与亲戚、朋友的孩子相处时,背诵一些经典名著,他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而且使他们更加有兴趣接着背诵下去。尤其是当家长对孩子的记忆力表示惊叹时,他们也增加了信心。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其他老师的经验,通过上网查询其他地方的做法,我想以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学把一章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一天一章背诵。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超额背诵的小组全员奖励,重重奖励组长,发挥小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组有一个同学拖拉,整个小组没有荣誉,以此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评选优秀家长。激励家长参与,对关心孩子经典诵读,与孩子共同背诵的家长,提出表扬,发“书香家庭”的奖状,激励一些起带头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4、课前两分钟背诵。每个课前,让学生背诵一段经典静心,然后正式上课,养成习惯,让学生时刻不忘经典,营造氛围。

5、班级经常开展活动。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可以以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无数有识之士的见解与共识,我们起步算是晚的。但是,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就能使这项活动不断改进,趋于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祝愿我们的经典诵读之路越走越宽阔!

第三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篇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认识到儿童经典诵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源于一场演讲。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的《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讲座》深深震撼了我。

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千年不朽,自然有它的魅力。王教授说,经典是唤醒人性的着作,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是伴随着经典成长的,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大作家鲁迅,还有今天我们熟悉的于丹和翟鸿森教授。复兴中国文化,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因为我们的文化非常有意义。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我们经典文化知之甚少,感觉汗颜啊!

从根救起我们的下一代,经典教育非常必要。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13岁之前是一个人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海绵式吸收。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经典,6年如果能坚持下来,相信一定会硕果累累。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能立刻见效,但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深远的意义。假如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要指引给孩子一条河。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一同成长,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思想转变,行动才能改变。我们学校对经典诵读非常重视,创造机会让我们学习、交流、提高,在对学生实施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困惑的地方。

一、具体做法。

1、做计划。如果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动力。计划里面包含着灿烂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而这种前景和未来对一个人的鼓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为了确保经典诵读的实施,我激动地告诉孩子们,其实《老子》的背诵只是开始,我们以后要在三年的时间背诵更多经典,《论语》、《孙子兵法》《四书》《五经》„„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告诉孩子,要把背诵经典当作吃饭、睡觉一样,每天一定要做,养成习惯。

2、保证时间。每个大阅读时间领着学生背诵。教师先范读一遍,或跟着光盘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读准确。然后一句句背诵,再串起来背诵,接着指名会背的孩子先背,同位互相检查,一齐背诵,最后默写一遍。如此反复,保证每个孩子能背一篇,清一篇。

3、争取家长配合。要求孩子把在学校背诵的篇目回家背给家长听,让家长签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背诵的内容。第二天,小组长负责检查,如果没签字的同学,要警告,然后背给组长听,不会背的,组长负责看着背诵,直到会了为止。

4、播放《老子》动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上网查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版的《老子》,让学生了解老子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背诵的经典魅力无穷。

5、定期评比。十章一评比,最先背熟10章的学生一人发一个“背书之星”。“背书之星”是一种自制的纸质卡片,画上花边,写上背书之星四个字。虽然并不华美,但一样代表了荣誉。还要在评比栏上加面红旗。背诵得比老师要求还要多的孩子,发笔记本奖励。尤其是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只选背诵熟练的孩子参加,也激励他们去努力背诵。

6、师生共背,>故事引导,以激发兴趣。每次背诵,我都是跟着学生一起背。有时候让班长主持,我作为一名学生在下面参与。要是班长找我背诵的时候,我故意装得不熟练的样子,然后多背几遍,直到会了为止。以此告诉孩子们: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多读几遍就牢固了。我还给他们讲《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小时候刻苦读书的事情,康熙小时候每天5点就起来读书,每篇文章要读120遍,滚瓜烂熟为止。引导孩子以名人为榜样,牢固记忆。

7、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有些易懂的章节或句子,我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然后引导他们用“引---议---联---结”的形式写读后感。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经典背诵不只是背诵而已,它辐射到很多地方,它对学生其他功课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二、学生的转变。

1、记忆力得到提高。原来很多孩子背诵语文课本都觉得困难,但是经过半学期的经典背诵,他们背诵语文书的速度明显提高,也觉得白话文的背诵非常简单。

2、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依照这个原则背诵《老子》,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3、找到了自信。别的学校没有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走在前列,当他们与亲戚、朋友的孩子相处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而且使他们更加有兴趣接着背诵下去。尤其是当家长对孩子的记忆力表示惊叹时,他们也增加了信心。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其他老师的经验,通过上网查询其他地方的做法,我想以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学把一章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一天一章背诵。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超额背诵的小组全员奖励,重重奖励组长,发挥小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组有一个同学拖拉,整个小组没有荣誉,以此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评选优秀家长。激励家长参与,对关心孩子经典诵读,与孩子共同背诵的家长,提出表扬,发“书香家庭”的奖状,激励一些起带头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4、课前两分钟背诵。每个课前,让学生背诵一段经典静心,然后正式上课,养成习惯,让学生时刻不忘经典,营造氛围。

5、班级经常开展活动。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可以以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6、级部各班级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活动。找一些背诵好的孩子谈谈做法,或者班级之间举行比赛活动,让学生的背诵活动新鲜一些,有趣一些。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无数有识之士的见解与共识,我们起步算是晚的。但是,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就能使这项活动不断改进,趋于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祝愿我们的经典诵读之路越走越宽阔!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的学生学习已有一年了,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收到了启蒙教育,开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每学期评选一次“国学小标兵”。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师生的口头禅,“李杜诗篇万口传”成了班级良好的学诗风气,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4、方法趣味化。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诵读形式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现在,每到开学初,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快速积累。“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上百首经典诗词。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说写能力不断提高。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年来,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篇三: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时间荏苒,转瞬即逝,转眼已经一个多月了。暑期国学教育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半多了。遥想当初刚刚开始加入本着一个“宣传国学,发扬光大”的信念加入国学团队,到现在,站在“第一线”亲身深入小区的面向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这期间感受颇丰,辛苦和甜蜜始终伴随左右。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这次教学是我的首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担任的是《三字经》教学工作,这一个多月来,我才认识到这部仅仅一千多字的作品就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多么的神奇,不可思议。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并为他们而感到自豪。在短暂的一个来月的相处中,我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如此的短暂、令人难忘。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要组织好一堂课并不容易,其中思想品德对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好在国学中就有思想品德的这方面的古训。比如《三字经》中“亲师友,习礼仪”就讲到了要学生去亲近老师,尊敬老师,对老师要有礼貌,向老师学习礼仪。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我们这些作为老师的就是要先从严要求自己,再去指导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就做过这样的练习,特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的礼仪,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了如何给老师敬礼,老师如何回礼。而这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此后学生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课堂的礼仪学生们也做得十分好。不仅仅是对老师礼仪方面,还有其它的思想品德方面,他们也有了十分好的进步。家长都十分肯定我们的这方面的工作。这无疑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让我们在国学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更加奋勇直前,从国学中挖掘出好的新的内涵,让中国的国学在我们手中进一步的传承,发扬光大。

第四篇:国学诵读

南岗中学“国学大讲堂”

《诵读国学经典》

负责人:肇校长

主讲人:周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

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

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

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讲:孝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就像你问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什么民族一样,看似很好回答,其实又不那么好回答。国学,不是某一种学问,不是某一个学者,不是单一一种观念。说起国学,就像说起中国人的性格一样,既包罗万象,又一言难尽。国学好不好?好!可是中国人的‘国学’,让中国人败给了洋人,而且败额一塌糊涂。你说国学无用?这些信仰‘国学’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是如此的坚贞。土地没有了,国家破落了,身体流血了,生命逝去了,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利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

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国学经典能提升人的境界,放大人的格局,提升智慧,只有这样才是人格饱满,人性光明,德才兼备的中国少年。

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小结】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你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唤,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走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口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二、芦衣顺母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智慧小结】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智慧小结】“奉养者,不必珍馐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赶快为你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礼拜后的一个好都尔,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许是听他摆以前的事。做个耐心的听众;也许是任他们唠叨,撒气。及时行孝,就是要勉励自己勤奋和上进。恰恰是这个好的愿望让我们误以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锦还乡,就是要风光无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土豆的儿子是一样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瓦房,美味与粗粮,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只要我们健康、平安、努力、进步,父母就会无限的宽慰。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那他们就更加知足了

四、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智慧小结】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将永远没法弥补,尽孝就是。毕淑敏曾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时间是不等人的,如果等到你自以为拥有了可以孝顺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父母可能吃不动了也穿不了,有的父母也许会远离尘世。

五、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智慧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什么让杨香敢于直面猛虎?那是爱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个父亲的生命离开死神的怀抱?那是爱的力量。想一想,每天早晨,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这一天,你们都会沐浴在美好的心情里;想一想,每天晚上,为爸爸捧上一杯热茶,你们心里都会感到暖洋洋的。这些都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体现出了爱的力量,孝的力量。

六、小结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真可谓振聋发聩。自古忠良出孝子,因为有孝家庭和谐,民族兴盛,国家有望,真乃善莫大焉。孝是一种理论,耀古烁今;孝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一种责任,不容推托。

孝属于道德的范畴,尽孝凭良心,行孝视能力。因此,尽孝的底线和具体标准会因人而异。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底线和标准。我提出的底线是:与父母同甘共苦。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但是做子女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应冷落曾经生养自己的父母,境况好时应如此,境况不好时也应如此。至于行孝的标准则是: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一家一本难念的经,每个父母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么报答都不为过,最基本也应做到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心底坦荡的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社会。国学经典诵读

第二讲:志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凡欲成大事者,必须自强,其德必须淳厚,以此为本,方可成一代英杰。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事事天地成。宿命不该成为堕入平庸的挡箭牌,奋斗才是一切美好人生的原动力。但愿我们都能有朝一日,鲜衣怒马,春风得意,让宿命也为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耀喜极而泣。

一、志存高远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附近村庄有一位富人,穿锦绣衣裳,吃肉食,经常向众人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左右随从拿着弓箭,鹰和猎犬跟随在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众人侮辱他说:“像你这样贫困,还不如我的鹰和猎犬呢。”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捕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追求远大的理想,不是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瞪大眼睛怒斥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鹰和猎犬!”少年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智慧小结】高远的志向,使人充满热情,纵然崎岖阻抑却奇趣横生。高远的志向,不被困难,挫折所吓到。他真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雨果说过: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诺贝尔不就是在炸药的烟火中鲜血淋漓地高呼“我成功了”了吗?

青少年更要立高远的志向。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高远的志向,就像那茫茫海雾中导航的灯塔。就像那悬崖峭壁上挂着的奖杯。志存高远的人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二、卧薪尝胆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智慧小结】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与毅力,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还必须有坚韧不拔之志。志向像黑暗隧道、管道尽头的光明,如果这个光明熄灭了,人在黑暗里就坐恐惧死亡。人之所以往前走,是因为有光明,加上毅力,你在黑暗中才能不断地往前走。若今日之苦难为明日之荣光,便要乐于、积极且主动接受。

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传说远古时候,在遥远的北海有一条特别大的鱼,它的名字叫做鲲(kun)。鲲身宽几千里,至于身长有多少,那就没人知道了。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名字叫做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遮天蔽日。有一次,大鹏鸟向南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击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要过半年才能飞到南海休息。当它在高空飞行的时候,背靠青天,云层却在它的下边。生活在洼地里的小燕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飞过树梢也就算最高了。大鹏鸟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远方呢?” 是的,鸟儿只求在草地上找到虫儿,只求在屋檐下的巢不受风雨袭击,怎么会有在高空逍遥游弋,俯瞰大地,志在四方的境界?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智慧小结】心存远大目标,并努力到达心中那片田地,这是一种气度,一种毅力,一种志向。花谢了,但志永在!只有心怀鸿鹄之志,才会去努力探寻新生活,活出最美丽的人生。心怀鸿鹄之志,是不屈服命运的起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三种之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第一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第二志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此第三志也。第一志说的是以民为忧,第二志说的是自信,第三志说的是必胜的信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正是这三种志向的精华。

试问:你成为“鸿鹄”了吗?

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巨鹿之战,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智慧小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西椘霸王项羽,正是借着破釜沉舟的勇气,鼓舞军心,才得以攻下百二秦关。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可吞吴。越王勾践痛定思痛,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昔日的亡国之痛。最终,他以三千越兵吞并吴国,报亡国之仇雪见陵之耻。项羽和勾践,所凭借的不过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逼入绝境后无路可走,只能奋力一搏的精神意志。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应对风暴的斡旋。是否能在风雨中站立不倒,是否能在困难前镇定自若,都源于你内心精神的力量,与其他无关。

五、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后来,祖狄果然领兵北伐,为晋朝收复了许多失地。

【智慧小结】自古英雄出少年,宜立志,乘风万里破巨浪,长剑一把闯天涯。闻鸡起舞立长志,读书卷卷知天下。少年狂,黄金台上谈四方。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文韬武略各显神通。当你把自己的追求、渴望放到人生的最高点,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步伐!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你。一颗子弹,不会射过自己的最远距离;一杯水,不会大于杯子的容积;一个人的成就,同样也是无法高过自己的理想!古书《训欲遗规》里面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六、小结

立志高远而始于足下,也许这样的词语非常的讽刺或者不协调。无非是一个在天空中,而另一个在大地上吧。然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这个脚踏实地努力践行的重要呢?

俗话也有:“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空有拼命的努力向前而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也不过是徒劳无功。墨子也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年轻的生命注定不甘于孤独地蜇伏,真正的人生不会因眼前的安乐而满足。风华正茂让我们用立志高远去抵抗那狭隘的慵慵碌碌,始于足下的拼搏让我们脱尽那书生意气中的粗俗。现在的我们应该用高远的志向去作为飞向无限未来的翅膀,相信我们只要立足于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必然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空有高远之志或者空有不断进取的态度都不可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只要两者结合结合起来,便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必定将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应到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待到一个人真正洗净浮华时暮然回首,或许才会发现身后的风风雨雨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弹指一笑。而始终陪伴在身边的,也不过是沿途那或坎坷或平坦的崎岖小路,也不过是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也不过是或优美或雄壮的风景。而抬头看去的风轻云淡,那种蓝天白云,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高远之志么?

第五篇: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罕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孟子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滕文公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滕文公上》)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离娄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同“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经坤》)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象传》)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国风•王风•黍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国风•郑风•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卫风•氓》)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

尚书

诗言志,歌永(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官》)

史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报任安书》)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史记•留侯世家》)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列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郦生陆贾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阴侯列传》)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秦始皇本纪》)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我恒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二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知北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秋水》)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列御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骈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知北游》)

下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周——复习上册晨读内容 第二周——国学经典名句 wùyǐlâijùrãnyǐqúnfânyìjīng1. 物 以 类 聚,人 以 群 分。 《易 经》 mǎnzhāosǔnqiānshîu......

    国学诵读

    水泉小学2015-2016国学诵读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 1不学礼,无以立。 2礼之用,和为贵。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

    国学诵读

    男:你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仓颉造字使你的记忆不再失落; 女: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你使野蛮的原始走出荒漠。 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根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小朋友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培养小朋友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小朋友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向小朋友......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

    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1 学校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国学”试点之后,于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校推广。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内容是《弟子规》。刚接手,我和老师们一样,教着......

    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自羲农》教学反思 杨芙蓉 本次国学研讨课活动,我选择了执教《三字经》中的《自羲农》一课。选择这一内容参加国学研讨课,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