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学反思
平林镇小国学教育小结与反思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芳菲四月,我校有幸成为“路石乡村国学教育”项目实施学校,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课程的开设,正有如阳光、春风、雨露,实施两个月以来,无声地滋润了全体学生稚嫩的心灵,起到了无以言喻的教育作用。
两个多月来,在邱塑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分别设一(1)班、二(2)班为国学教育实验班,增设了《汉字启蒙》和《国学诵读》两门课程。并在其他班级也相继以《国学经典启蒙读本》为教材,每周开一节国学诵读课。目前,学校国学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校内外形成良好声誉。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收获:
1教学模式更为清晰。我们把国学教育课程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诵读公开课,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研讨。现全体教师对于国学诵读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课前演诵——新课诵读——聊诗意——演诗情——画诗意。明确了课堂教学流程,教学更易把握,解除了以往不知所措的困惑。
2见识国学知识融会贯通之妙。几位上示范课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带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将积累的旧知与新知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课堂,自然诗意浓浓,韵味无穷。由此可见,上课教师及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但能背诵,而且能够理解运用,且运用自如,花样翻新,表现出孩子无穷的智慧。这样的课堂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将把脚步迈得更加坚实,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加开阔。3 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充实了自己。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诵读、积累,老师也能熟练背诵下来,提升了自己。并且为了上好课,查阅网络和相关书籍,搜索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古代贤人,从各位哲人的文字中,了解了人生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立足点之高、目光之远。收获的古诗、古文多了,头脑自然充实许多,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说法。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潜以默化的影响。我们把国学教育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编排了一台“经典润泽童年,红星伴我成长”的文艺演出,国学操、课本剧、诗词诵读、唯美舞蹈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为全校学生乃至家长奉上了一道“国学”盛宴。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教育,孩子们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也达到一定高度,学校文明风气被社会称颂。
二 不足 1 对课本钻研深度不够。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各位教师总是忙于一些杂物,占据大量精力,不能充分地钻研教材,理解的深度明显不足,教学时自然难以自如,当然无法“贯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不够精益求精。2 古诗、古文知识还不够丰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这个桶里只有半桶水,或许还不到,怎能自如把握课堂?怎样深入浅出?更不能融会贯通。因此,应该借着国学课题的东风,走近先贤哲人,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代经典,并理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老祖宗的智慧引领自己少走弯路。国学课堂的把握还不自如。“玩中学”的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更注重趣味性、灵活性、艺术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国学的快乐。
4汉字启蒙课程的困惑。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汉字启蒙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启蒙”中字的古义不为学生所知,而他们的思维已经定性在字的今义上,难以改变,理解有难度;其次是字的启蒙与训诂是否有差距,学生学习汉字究竟怎样识记,教学中仍感到困惑。
国学教育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洗涤教师的思想。所谓学无止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我们将继续耕耘在国学的课堂上,品味经典,美化人生。
第二篇: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1
学校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国学”试点之后,于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校推广。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内容是《弟子规》。
刚接手,我和老师们一样,教着一个班的语文,兼着这个班的国学,忙着学校的事务,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初衷: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了解实情,为教育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达到了没有?浅尝则止。在国学的教学中,也是事后的感悟。这个学期的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自己的国学素养浅薄,影响着课程内容的`丰富;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想当然的多,经常设想的课,实际实行不了,囿于学生识字的困难、注意力的问题,只要学生会读就可以了,在激发学生兴趣,为孩子埋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没有渗透的方法;
国学作为学校推广的校本课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作为行政管理者兼任这门校本课程,没有做这样的建构;
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尤其是调动学生内因,如何使他们成为课程的资源,互相借鉴中学习,思考不够。任何一种学习方法、评价方法,事后都没有思考,也没有反馈;
备课没有整体入手,一课一备,缺乏整体性;自己对课文内容不熟,不能及时给学生引导……
国学教学反思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如何塑造学生高贵的灵魂?途径自然不止一个,在我看来,经典诵读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十三四岁之前是一个人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在小学阶段,学生背诵经典有了一定的基础,七年级再继续诵读,相信不是难事,也许在短时期内不能立刻见效,但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将会有深远的意义。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诵读活动做一总结:
一、具体做法。
1、明确诵读篇目,制定计划。以课文中的经典诗文及课本后面附录的十首诗为主要内容,适当补充课外的。为了确保经典诵读的实施,我告诉学生,要把背诵经典当作吃饭、睡觉一样,每天一定要做,养成习惯。同位互相检查,一齐背诵,最后默写一遍。如此反复,保证每个孩子能背一篇,清一篇。
2、要求学生把背诵的经典在小组中相互背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背诵的内容,小组长负责检查。
3、播放视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上网查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背诵的经典魅力无穷。
二、学生的转变。
1、记忆力得到提高。原来很多孩子背诵语文课本都觉得困难,但是经过半学期的经典背诵,他们背诵语文书的速度明显提高,也觉得白话文的背诵非常简单。
2、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依照这个原则背诵经典,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其他老师的经验,通过上网查询其他地方的做法,我想以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学把一章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一天一章背诵。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超额背诵的小组全员奖励,重重奖励组长,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组有一个同学拖拉,整个小组没有荣誉,以此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课前两分钟背诵。每个课前,让学生背诵一段经典静心,然后正式上课,养成习惯,让学生时刻不忘经典,营造氛围。
4、班级经常开展活动。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可以以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无数有识之士的见解与共识,我们起步算是晚的。但是,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就能使这项活动不断改进,趋于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祝愿我们的经典诵读之路越走越宽阔!
国学教学反思3
时间荏苒,转瞬即逝,转眼已经一个多月了。暑期国学教育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半多了。遥想当初刚刚开始加入本着一个“宣传国学,发扬光大”的信念加入国学团队,到现在,站在“第一线”亲身深入小区的面向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这期间感受颇丰,辛苦和甜蜜始终伴随左右。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这次教学是我的首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担任的是《三字经》教学工作,这一个多月来,我才认识到这部仅仅一千多字的作品就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多么的神奇,不可思议。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并为他们而感到自豪。在短暂的一个来月的相处中,我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如此的短暂、令人难忘。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要组织好一堂课并不容易,其中思想品德对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好在国学中就有思想品德的这方面的古训。比如《三字经》中“亲师友,习礼仪”就讲到了要学生去亲近老师,尊敬老师,对老师要有礼貌,向老师学习礼仪。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我们这些作为老师的就是要先从严要求自己,再去指导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就做过这样的练习,特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的礼仪,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了如何给老师敬礼,老师如何回礼。而这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此后学生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课堂的礼仪学生们也做得十分好。不仅仅是对老师礼仪方面,还有其它的思想品德方面,他们也有了十分好的进步。家长都十分肯定我们的这方面的工作。这无疑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让我们在国学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更加奋勇直前,从国学中挖掘出好的新的内涵,让中国的国学在我们手中进一步的传承,发扬光大。
国学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礼”。
【活动方式】搜集文献资料、表演成语故事、做调查问卷等。
【教学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好!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说明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都很重视“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礼”这个话题。我想请一位同学先谈谈你对“礼”怎样认识。
生1:就是指懂礼貌吧,比如问好。
师:说得很好!“礼”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比如见面了要问好,接受别人的馈赠要道谢,再比如大家今天穿了礼服来上公开课以示郑重,都是一种“礼”。老师想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里面有一句话跟“礼”有关,看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论语》经典语句表演的视频片段。)
师:谁知道这段视频出自哪里?
生2:20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
生3: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师:那么视频里面哪句话与“礼”有关呢?
生4:礼之用,和为贵--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引用《论语》中的12句经典语句。
(生齐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论语》经典章句。配乐。)
【认识礼】
师:“礼”从它的字形结构看是一个会意字。它像一个器皿里边盛着两块玉。玉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洁净的祭祀物品。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礼”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比如,孔子的礼与“仁”有关,孟子的礼指“辞让之心”,荀子的礼指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总而言之,“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到了今天,“礼”主要指做事依规范而行,待人接物要虔敬真诚。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礼”的起源及古今内涵等有了初步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礼仪,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感悟礼】
(两位学生主持人主持经典故事会,由四个组合的同学分别表演新编《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负荆请罪》、《不学礼、无以立》四个成语故事。)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带来的新编成语故事,也感谢两位主持人,大家再次给他们热烈掌声。老师想问一下台下的观众,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生1:我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因为从中我学会了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谦让,这样就会家庭和睦。前段时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两兄弟为了财产上的一些事大打出手。我想,如果他们明白谦让的道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师:他说得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他!
生2:我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我从廉颇身上学到了要知错能改,从蔺相如身上学到了要懂得谦让。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这两点都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掌声送给她!
生3:我喜欢《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们要想获得知识和学问,就要尊敬我们的老师。
师:很好!掌声送给他!刚才的四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孝敬长辈是礼,尊师重道是礼,与人交往懂得宽恕是礼,礼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礼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同学们,除了这些精彩的故事,古今中外名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礼”的箴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生齐读关于“礼”的名人名言。配乐。)
【践行礼】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弟子规》里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要及时应答父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者。《三字经》里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学礼仪”,告诉我们从小学习礼仪。“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告诉我们兄弟朋友之间都要讲礼貌和秩序。“礼”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知道,小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读了《三字经》和《弟子规》,对这些语句并不陌生,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
(生齐读以上语句。)
师:既然“礼”这么重要,那我们是否都能做到“礼”呢?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想邀请大家来看看是否熟悉。
(老师展示学校鞠躬礼、升旗礼、集队礼等有关图片和视频,并请学生辨认。)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现在让我们看看自己做得如何?上个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伊索寓言》,里面有一个故事叫《两只口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
生1:普罗米修斯给每个人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一只装自己的缺点,他把那只装有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装有自己缺点的挂在背后。结果我们很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却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
师:讲得非常好!今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能否把装有自己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好吗?(学生笑。)
生2: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讲小话,影响老师上课和周围同学听讲。
师:嗯,很有勇气。
生3:虽然垃圾桶离我很近,但是我还是乱丢垃圾,我课桌下面总是很脏乱。
师:老师记得你的背后就是垃圾桶,对吗?下次不要这么偷懒哟!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都非常有勇气。前两天老师做了一个调查,给每位同学发放了《中学生礼仪教育(学生)问卷调查表》,因为是无记名调查,数据相当可信。来,请大家看一下统计数据。
(展示离家或归家是否会告知父母、公共汽车上是否会让座、见到老师是否会问号等问题调查数据,和学生一起分析数据。)
师:以上数据说明:我们离“礼”还有一定距离!我们还需要更多地践行礼!我们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现场我们也邀请了一位家长代表为大家说几句话,大家欢迎!
(学生李某家长发言。)
师:感谢李某同学的爸爸给我们的亲切教导!他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同学们不要辜负家长们的希望。同学们,你们现在一定也有许多想说的话,老师想邀请大家每人为我们亲爱的16班撰写一条文明礼仪公约,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由班长收集整理,成为班级文明礼仪公约,大家说好不好?
(先完成的两个小组,由组长宣读,老师适当评价。)
师: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我们每位同学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真的能够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成为品学兼优的儒雅学子!下课!
【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关于“礼”的成语故事和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这些资料并不难找到。但因为是班会课,所以要考虑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礼”的重要性,并能够与身边人、身边事联系起来切实践行“礼”。考虑到这些,我确定了活动方式为:搜集与“礼”有关故事名言、表演成语故事、做调查问卷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汲取,如果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中学生的部分,并加以认真整理和巧妙运用,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班会课若能少一些说教,多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开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学教学反思5
学校国学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校内外形成良好声誉,作为圈内人士有幸接触这个课题,并参与其中,应该说是教学生涯一大幸事。本学期在国学教学实验中有得有失,总结如下:
一收获:
1教学模式更为清晰。由于参与课题阶段性汇报活动及课题结题活动,有机会听到组内优秀教师(在主任具体辅导下)的示范课。对于国学的教学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课前演诵——新课诵读——聊诗意——演诗情——画诗意。明确了课堂教学流程,教学更易把握,解除了以往不知所措的困惑。
2见识国学知识融会贯通之妙。几位上示范课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带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将积累的旧知与新知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课堂,自然诗意浓浓,韵味无穷。由此可见,上课教师及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但能背诵,而且能够理解运用,且运用自如,花样翻新,表现出孩子无穷的智慧。这样的课堂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将把脚步迈得更加坚实,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加开阔。
3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充实了自己。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诵读、积累,老师也能熟练背诵下来,提升了自己。并且为了上好课,查阅网络和相关书籍,搜索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古代贤人,从各位哲人的文字中,了解了人生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立足点之高、目光之远。收获的古诗、古文多了,头脑自然充实许多,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说法。
二不足
1对课本钻研深度不够。总是忙于一些杂物,占据大量精力,不能充分地钻研教材,理解的深度明显不足,教学时自然难以自如,当然无法“贯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静下心来反思:为什么同事能挤出时间学习、研究,而自己能找出那么理由为自己推脱呢?还是缺乏自我鞭策能力,意志力不够顽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下个学期的努力方向就明朗了。
2古诗、古文知识还不够丰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这个桶里只有半桶水,或许还不到,怎能自如把握课堂?怎样深入浅出?更不能融会贯通。因此,应该借着国学课题的东风,走近先贤哲人,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代经典,并理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老祖宗的智慧引领自己少走弯路。
3国学课堂的把握还不自如。“玩中学”的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更注重趣味性、灵活性、艺术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国学的快乐。因此,下个学期将加强备课,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让国学课堂充满笑声、智慧。
国学作为一个课题告一段落,但学习国学却是应该永远坚持的事,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洗涤教师的思想。所谓学无止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让我们继续耕耘在国学的课堂上,品味经典,美化人生。
国学教学反思6
学校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国学”试点之后,于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校推广。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内容是《弟子规》。
刚接手,我和老师们一样,教着一个班的语文,兼着这个班的国学,忙着学校的事务,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初衷: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了解实情,为教育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达到了没有?浅尝则止。在国学的教学中,也是事后的感悟。这个学期的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己的国学素养浅薄,影响着课程内容的丰富;
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想当然的多,经常设想的课,实际实行不了,囿于学生识字的困难、注意力的问题,只要学生会读就可以了,在激发学生兴趣,为孩子埋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没有渗透的方法;
国学作为学校推广的校本课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作为行政管理者兼任这门校本课程,没有做这样的建构;
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尤其是调动学生内因,如何使他们成为课程的资源,互相借鉴中学习,思考不够。任何一种学习方法、评价方法,事后都没有思考,也没有反馈;
备课没有整体入手,一课一备,缺乏整体性;
自己对课文内容不熟,不能及时给学生引导……
改进措施:
首先“我与学生共成长”是学校“我的玩美童年”做“玩美教师”文化的直接表述,任教国学,正好督促自己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补短板,假期里读了几本书,有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有了一些框架上的粗浅认识,真正要上好国学课,需要针对每册的文本选读内容,读原文及各家注释,还要用今日的观点甑别,要尽力使自己厚一点。
其次备课要整体入手,“国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个人认为是学习、传承、发展,构建民族的自信心,精神人格,是贯穿从小到专业的学习过程。现在一个普遍的.声音是指出中国大陆人缺乏精神价值追求,学习传统中华文化的呼声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民族的必须。小学阶段的国学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通过文言文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故事的理解提高行为品行的养正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解甑别,去劣存优,去伪存真。这将是下阶段课程实施的指导。
再次要调研学情,及时反思教学,及时改进;评价既要有一贯性也要多样性,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
国学教学反思7
我国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国学诗篇。国学的内容虽然古老,但内容经典,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教师应多动脑筋,创造生动有趣的教法。如在学习唐诗、宋词时,生动的故事,妙趣横生的典故,就很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首先,讲解时要语言精到,形象生动,或夸张幽默,或深情感人。楹右鞒诗词,可套用现代歌曲的调子,这也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充分营造情深意美的诗词氛围,这样更利于孩子理解记忆。有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学、互学、组内交流讨论,进行背诵、理解、质疑,联系实际谈体会等,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答疑解惑,激励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还要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古今结合,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还可以设置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给基础较弱的学生,对优秀的学生则要设置诸如联系时事或辨证阐述孔子观点等题目。要让所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就感,感受到国学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经过长期的国学教学,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教师自身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水平,努力将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教给孩子,逐渐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国学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校在低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国学》。我教一年级的《国学》。我觉得内容一点也不陌生,第一册课本里主要是有关《弟子规》的内容,也有《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一些古诗还有《诗经·小雅》的内容。课本图文并茂,很受学生喜欢。可我一直教高年级的课,一年级的课从没上过,这可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我提前背了课,写了小黑板,准备了很受孩子们喜欢的贴画,想象着自己给小不点上课会是什么样子,心里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放慢语速,耐心、耐心再耐心。
今天,我上了第一节《国学》课《弟子规》总序。这是一节能让孩子在美妙的语感中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国学诵读课。
课堂上,组织教学占据了一些时间,我一边表扬坐姿端正的'、认真听讲的、发言积极的;一边观察巡视着,纠正他们的坐姿,把他们手里的铅笔、文具盒等放好。看着他们稚嫩的小脸,我一遍一遍重复要求,舍不得发火。孩子们终于听讲认真了,发言积极了,既学习了一些生字,又丰富了生活礼仪常识,有趣的小故事《孔子相师》更是让孩子们懂得了一些人生哲理。下课前,我告诉孩子们要背会学习的内容,能做到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我说:好!说到一定要做到,这就是“次谨信”!
课下,我还将课上教授的弟子规内容渗透到实际生活、学习当中。当有孩子犯错误时,我就告诉他:“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如果有家长给我说,孩子在家不听话,我就私下给这个孩子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在《弟子规》教学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将博大精深的国学内容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
国学教学反思9
学校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国学”试点之后,于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校推广。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内容是《弟子规》。
刚接手,我和老师们一样,教着一个班的语文,兼着这个班的国学,忙着学校的事务,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回头审视自己的工作初衷: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了解实情,为教育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达到了没有?浅尝则止。在国学的教学中,也是事后的感悟。这个学期的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己的国学素养浅薄,影响着课程内容的丰富;
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想当然的多,经常设想的课,实际实行不了,囿于学生识字的困难、注意力的问题,只要学生会读就可以了,在激发学生兴趣,为孩子埋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没有渗透的方法;
国学作为学校推广的校本课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作为行政管理者兼任这门校本课程,没有做这样的建构;
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尤其是调动学生内因,如何使他们成为课程的资源,互相借鉴中学习,思考不够。任何一种学习方法、评价方法,事后都没有思考,也没有反馈;
备课没有整体入手,一课一备,缺乏整体性;
自己对课文内容不熟,不能及时给学生引导……
改进措施:
首先“我与学生共成长”是学校“我的玩美童年”做“玩美教师”文化的`直接表述,任教国学,正好督促自己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补短板,假期里读了几本书,有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有了一些框架上的粗浅认识,真正要上好国学课,需要针对每册的文本选读内容,读原文及各家注释,还要用今日的观点甑别,要尽力使自己厚一点。
其次备课要整体入手,“国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个人认为是学习、传承、发展,构建民族的自信心,精神人格,是贯穿从小到专业的学习过程。现在一个普遍的声音是指出中国大陆人缺乏精神价值追求,学习传统中华文化的呼声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民族的必须。小学阶段的国学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通过文言文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故事的理解提高行为品行的养正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解甑别,去劣存优,去伪存真。这将是下阶段课程实施的指导。
再次要调研学情,及时反思教学,及时改进;评价既要有一贯性也要多样性,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
国学教学反思10
本次班主任教学展评活动,我选择了执教国学——《三字经》。选择这一内容参加班主任公开课,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代表性内容,《三字经》已经进入幼儿教育内容中。源于南宋,迄今700多年历史的《三字经》相传为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经后人不断增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全书1500多字,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2)我园大大班早在20xx年开始国学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办园特色,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小组。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曾亲临指导。我选择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交流国学教学经验,探索适合本园特色的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针对大大班幼儿年龄等特征,我在课前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逐句学习《三字经》(部分段落,即: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讲解蕴意;
(2)学习生字“犬、苟、曷、酿、物”,了解字面意思;
(3)唱诵《三字经》,体会语言节奏和韵律感;
(4)理解体会《三字经》蕴含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前半段,我首先以接龙游戏和吟唱形式,让孩子们唱诵三字经。配上古典音乐背景、节奏明快的歌曲,学生拍手吟唱,轻松活泼,避免了单调、死板和枯燥;接下来,进入内容复习,“孟母断机”和“孔融让梨”,孩子们一起分享孟子三迁、孔融尊重长者的故事,明晰其中蕴涵的道理,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由于配上了幻灯图片,这部分过渡顺利;学习新三字经为这次设计的重点内容,我先播放幻灯,让孩子观察,领会意义,然后出示课文,解释意义,然后开展朗读和跟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意义,我还设计了生字学习过程,让孩子指认识字,充当小老师。从效果来看,孩子们对大部分的字都能诵读,基本达到了设计效果;最后,我以集体诵读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并开展接龙游戏和自由交流体会,让孩子思考如何将三字经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生活情景中。最后部分,由于时间紧凑,未能深入进行,部分学生还不能有效地从文本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
从我这堂课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基本和原有教学设计一致。其中也出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不同步,比如,在认“曷”时,有孩子提出跟喝水的喝一样,我没能及时强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按程序牵引整堂课的时候,中间过程一定需要根据孩子的“偶然”反应,做出灵活机智的调适,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这堂课的难点在于孩子们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蚕、公鸡等,因此,只能让学生自由想象,个别学生回答并进行描述,在这里,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更详细的延伸表述,避免只存在于个别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同学中。本节课认字设计略显多,学生更在于诵读,而诵读的时候,遍数多少合适,还需要研究。接龙的时候,需要指认句子。认字和表达常常容易出现集中在个别口语表达较好的孩子身上,为了照顾群体,在认字的时候,如果多放几张黑板,让学生去圈读字,指认,或者幻灯中动态字浮现,配上教师的语境表达,教学效果可能会辐射更多的孩子,也会轻松活跃;图片具有直观性,但是可能漏掉了一些信息,如果能引用到动态的视频,结合儿童小故事,则减少了汉字字面理解所带来的困难,学生通过情境获得感悟。因此,本堂课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诵读、指认字等设计任务,但是体验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潜在的任务,囿于技术、时间等原因,初步达到效果,但还需要再接下来的课堂中进一步领悟。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教授过程,加深了我对幼儿课堂中国学内容教学原则、规律、技巧等的认识。同时,孩子们的课堂反馈、同行之间交流、专家的点评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机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大的提高。
第三篇: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自羲农》教学反思
杨芙蓉
本次国学研讨课活动,我选择了执教《三字经》中的《自羲农》一课。选择这一内容参加国学研讨课,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代表性内容,《三字经》已经进入小学教育内容中。源于南宋,迄今700多年历史的《三字经》相传为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经后人不断增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全书1500多字,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2)我校一年级开始国学教学,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语文特色。我选择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交流国学教学经验,探索适合本校经典诵读特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征,我在课前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1)逐句学习《自羲农》,对生字进行指导。(2)多种方式练读,读熟,读出节奏感。(3)动画出示,讲解经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经文中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让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利用课件中的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小声读,让孩子们对经文有初步认识。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来读,把
字音读准。自由读结束后,请个别孩子来读,相机指导生字难字的发音。然后,全班齐读,检查孩子们是否能完整地读出经文。接着,我还采用男女生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多次练读。最后,我让孩子们再听课件范读,注意电脑老师读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孩子自由练习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最后,指导孩子拍手读,让他们体会经文的节奏感。等孩子们读熟,能掌握一定的节奏感后,我用动画片的形式让孩子一边看动画一边听电脑老师讲解经文意思,让孩子们对经文有直观的认识。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我让孩子们各自谈谈学习经文的感受和想法,再做一个简单的课后总结。但是,在实际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谈感受想法和教师课后总结部分没有展示出来。
从我这堂课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基本和原有教学设计一致。其中也出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不同步,比如,小组比赛读之后忘了叫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按程序牵引整堂课的时候,中间过程一定需要根据孩子的“偶然”反应,做出灵活机智的调适,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这堂课的难点在于孩子们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比如: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大禹等人很多孩子都还没听说过。此篇经文也比较长,孩子朗读和理解也相对困难些。因此,只能让学生通过动画自由想象。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诵读,而诵读的时候,遍数多少合适,还需要研究。在讲解经文意思时,我借助课件出示动画来讲解,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有点过度依赖课件了。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最后的学生谈感受和教师课后总结没有时间展示了,实是一大憾事。时间上还是得计算好啊!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教授过程,加深了我对小学课堂中国学内容教学原则、规律、技巧等的认识。同时,孩子们的课堂反馈、同行之间交流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机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提高。
第四篇:国学教学反思
国学教学反思
阜沙小学 林晶
国学教学已开展一年多了,到底该如何开展教学呢?我一直很困惑。根据教材内容,我结合教材的安排,给孩子们增添了一两个书本上没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发现他们对故事很感兴趣,可课上完了,一切都归于零。国学教学开展了一年,不见他们有一星半点儿的改变或对国学有一丁点儿认识。直到今年九月份报名参加了国学妈妈团,在一次活动中听到刘孝听教授的讲座,以及与国学妈妈团中的几个国学爱好妈妈交流后,慢慢感受到:国学要深入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受到国学的灵魂塑造,必须要经历诵读关。
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千年不朽,自然有它的魅力。刘教授说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是伴随着经典成长的,如古代的奇才王阳明,近代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大作家鲁迅、以及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甚至是美国总统布什一家,之所以能出那么多个总统和能人,就是因为他们一家历代坚持读世界各国的经典,包括我国的。更让我震惊的是《论语》居然是日本的个人修身之学,人手一本《论语》。而经典作为语言,只有以鲜明的形象存在于孩子的意识之中,才能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没有一定的诵读,孩子的记忆中没有一丁点的语言积累,他们根本无法感受国学经典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么国学经典要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变成锐利而准确的刻刀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必然是一句空话。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我们的***也喜欢引经据典,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诵读,这些经典不是烂熟于他们的记忆中,他们又如何能很好的运用呢?因此我认为学经典,不能少了反复诵读这一环节,而且必须坚持每天都有一定的诵读时间,才有一定的效果。
诵读必然是苦差事,怎样使诵读变得不那么枯燥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经典诵读教学方法要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孩子投入激情,要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就是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或是找出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特有的故事,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或是画画法:有些诗形象鲜明、意境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发现法:在特定季节或节日,带领学生去感悟诗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领悟诗句的奇妙。如初春,带领学生去感受什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还有不同形式的读,或比赛,或齐读,或听老师朗读,甚至是和老师比记忆力等。
第五篇: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国学经典教学反思
永兴中学:谭建华
近期全国各地的国学教学正在开展,国学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推崇的学习典范,各大学校也都开展国学诵读,从小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国学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和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全方位的有意发展,国学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想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必要学习一些有关国学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初步了解,受到国粹教育。我们可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下面总结一下国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的形式
1、趣味化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3、多样化诵读形式。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和活动体会。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
1、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2、课前朗读古诗词积累成语。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
3、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年来,我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