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五篇

时间:2019-05-15 05: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

第一篇: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而云南是一个多名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各有特色,其中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动、婚嫁风俗、丧葬习俗等可谓有趣而怪异,但是又各不相同小编飞鱼就向大家半点一下云南各民族的结婚习俗吧。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满族

问门户--满族女长大,开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长包办。先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家如有意,方可开列某旗某佐领下人及三代情况,还要写清地址、功名、职业、属象、生辰八字等,这叫“门户贴”。由媒人转交,男先于女,两家借此了解对方家世等情况,其贴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这是古礼中问名之义,谓之“问门户”。

合婚--“相看”后,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父母之相,这叫“合婚”。

换盅--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跑,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响棚--男方家这天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锅灶,并开始接待远方亲友,房左侧还搭一个喇叭棚子,吹打起来,以使四邻能知道这家开始操办喜事,称谓“响棚”。

迎亲--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男孩叫“压轿”。迎新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郎,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开脸--坐帐时要开脸,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开脸。又称“绞脸”。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盖头--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郎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

回门--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领新郎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

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人带一双新布鞋。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纳西族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徙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演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藏族

婚礼仪式一般由舅父、叔、伯或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主持,内容主要是对新婚夫妻进行教育,如婚后要勤劳、孝敬父母,相亲相爱等。这些教育的内容在藏族的婚礼中都是固定的,被称为(说词),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它实际上是一首长篇伦理道德歌。演唱开始前,还要找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学天鹅、黄鸭、麻雀的叫声,意为请喜神也来参加。仪式结束后,不论是主人还是宾客,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跳锅庄舞,尽情欢乐,尽情歌唱,以祝贺婚礼。

婚后第二天,新娘在送亲者的陪同下回到娘家居住,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后,男方家才能接回新娘,新郎新娘始能生活在一起。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阿昌族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景颇族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形式。当青年男女深深相爱后,经过一定的礼仪,双方闪定了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届时,女方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亲。举行结婚仪式时,要请歌手来演唱(结婚歌),并按歌中演唱的习俗和程序举行仪式。(结婚歌)是景颇族的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古老传说,它概括了婚姻习俗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新郎新娘祝贺和祝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颇族婚姻习俗史。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浴量,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机关报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布朗族

布朗族青年男女结婚需要举行两次婚礼。

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双方感情融洽,男方父母就请媒人给女方家送去茶叶、盐巴等礼物。女方家收下后,男方就可以请祭司卜卦,选择吉日结婚。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要分别送给本村寨的长老草烟等礼物,请长老向全村寨的人发布结婚的消息,请长老向全村寨的人发布结婚的消息,并邀请全村寨的人都去喝酒吃肉。结婚当天,男女两方都要杀猪置酒。热情款待亲朋好友和全村寨的乡亲。同时还要把剩余的猪肉切成许多小块,用竹片穿起来,全村寨每户送一心。猪心和猪肝则剁碎后煮进糯米饭中,请儿童们来吃,以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举行婚礼前,要置办最丰盛的酒席招待村寨长老、头人和族长,饭后再请他们主持婚礼,并请他伙为新郎新娘的心和灵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线。当象征着新郎和新娘和心和灵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线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要拿芭蕉叶包的一包饭和一包菜到佛寺去行滴水礼,请佛爷念经祷告和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恋爱和交友的自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还要设宴款待自己交往过的男朋友们,以回忆过去的友谊,期望今后能友好相处,并接受男朋友们的祝贺。这时候,新娘和男朋友们都以歌声来问答和交流,并伴有铮铮的琴弦声,使婚礼充满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韵味。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各住一处,并不同房。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新娘和女伴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并带上早已准备好和东西,一起匆匆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见女婿来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给女婿。新郎则取出两支用芭蕉叶裹好的腊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这种习俗被称为“偷女婿”,带有尽早拜谢女方父母的意思。新婚夫妇进入房间后,女方家早已宾客满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见,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的拴线。

按布朗族婚俗,这次婚礼之后,新郎仍在男方家劳动、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则劳动、生活、居住在娘家。这样的生活一般要经过三年。这期间,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同时也属女方家庭的成员。三年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就可以举行第二婚礼。届时,妻子就携子女正式来男方家生活。个别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这三年内离异。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其隆重程度要超过第一次。届时,新娘头上缀满鲜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众多送亲者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一路上要燃放鞭炮,高奏鼓乐,一派喜庆气氛。陪嫁的物品和财产有:茶树、竹蓬、猪、牛、铁锅、衣服、首饰以及自行车、电器等,个别的还有汽车、电器等,个别的还有汽车、摩托车。这时候,新娘要啼哭。以表示离不开父母和兄弟姐妹。到了男方家后,婆婆在楼门口给新娘一条新筒裙,新娘把这条筒裙和第一次婚礼时母亲给新郎的上衣叠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后永不分离。送亲者们则同女方家一一清点和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并立字为凭。这亲者同时还拿出四对蜡条,让新郎新娘互相交换,以作为第二次婚礼的象征物。接下来,由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

仪式结束后,男方家盛宴招待宾客,大家喝酒吃酒,笑语喧哗,纷纷祝贺这对夫妻幸福美满,白首偕老。饭后,人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以示庆贺。布朗族的两次婚礼这才结束。

布朗族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在订婚阶段,如双方不愿维持婚约,彼此送一串槟榔即可解除。如离婚,则女方不参加离婚仪式,由其父或兄代表。届时,提出离婚的一方杀一头猪,把猪肉分给全村寨的孩子们吃,让孩子们在村寨里大声宣告某某和某某已离婚。这样,民俗形式上的离婚就正式生效。也有剪断蜡烛表示离婚的。离婚时,妻子在夫家住不满三年的,可以将自己的财物带回;住满三年的,财物由男女双方平分。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苗族

湖南省泸溪县境内苗族的婚姻一般比较自由,男女共同支配家庭经济,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傣族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独龙族

丈夫要陪同新娘带上一竹筒包谷酒,一腿猪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对父母感恩。婚后,夫妻俩每生一个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礼品,如一口锅,一个三角架,一把戏镰刀等。

独龙族家庭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如有离婚,男方先提出离婚则女方家不退彩礼,女方先提出则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云南各民族结婚习俗之怒族

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弹琵琶,妇女酷爱吹口弦。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和社交活动中,常常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意,直到定下烟缘。

到了彼此约定的婚期,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罐酒,去接新娘。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做一顿最好的饭菜来招待他们。然后,由新娘最亲密的女朋友和亲戚,随同前来接新娘的人,一起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当他们来到男方家门前时,新郎的舅舅或舅母又要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才跨进男方的家门。一旦新娘进了家门,新郎便迎上去和新娘手拉着手,前来贺喜的男女青年也都涌上来和新郎、新郎拉成一个圆圈,共同跳起“圆圈舞”,唱起“琵琶调”。

第四天以后,男方家杀一头猪、酿一罐酒,由新郎新娘带上随着送新娘来的人回到新娘父母家里。这时,新郎把背来的酒、肉送给女方父母,表示婚后第一次对老人的孝敬。然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至此,婚礼才算最后结束。

第二篇: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而这些少数民族各有各的特色,其中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动、婚嫁风俗、丧葬习俗等可谓有趣而怪异,但是又各不相同,还有千万别忽略了他们的特色美食和服饰。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一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的有趣而怪异的生活吧。

1.我们首先去看看人口最少的独龙族的婚嫁习俗吧。

独龙族的男女青年如果相爱就会相互赠送定情信物,女方给南方的是独龙毯,而男方给女方的则是一把锄头或者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说婚人,说婚人必须带着茶壶、茶叶、香烟和茶缸。到了女方家中,不管女方家人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旺旺的,放上茶壶,然后取出茶叶和茶缸,把女方家的碗拿出来,做好泡茶准备。女方家人不管同不同意,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女方的父母,然后是女方的兄弟姐妹,最后才是女方自己。接下来才开始说婚事,说到一定的时候,如果女方父母将茶一饮而尽,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女方自己也喝了茶,那么说明这门亲事成了,如果女方家人没有喝,那么需等到第二天晚上再来,第二天不行就第三天晚上再来,如果三天都没有喝,那么就要等到来年再来了。

一旦结婚,就不能离婚,如果女方抛弃男方,就由女方家里的未婚姐妹来抵,如果没有,则要退回所有彩礼。而如果男方抛弃女方,女方只能少退或者不退彩礼。

这就是独龙族的婚嫁习俗。

2.说到独龙族婚嫁习俗不得不提到一个更为有趣的婚嫁习俗—走婚。

走婚是摩梭族的独特习俗,摩梭族是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它以母系氏族为社会主体。这里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

男女双方如果互相爱慕便会约定幽会信号,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男方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女方)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她们晚间特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女方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与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他们这种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的婚姻风俗就是走婚。所以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情爱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一生中男人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落个两袖清风。一旦他的女朋友关门拒绝,或者男人们喜新厌旧,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场春梦,这也是一个迷。

3.说了两个有趣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也不不能不提的。说道丧葬习俗,大家首先一定会想到“僰(bo)人悬棺”。

其实云南的土家族在古老的时候也有悬棺这种做法,今天他们的丧葬习俗主要是火葬、天葬、土葬。

火葬 人死后用布条缚为蹲状,双手合十,拇指撑于下颌骨,盖上布日瓦(遮尸布,颜色因亡者年龄有异,老人为黄色,青年人为白色),装入木制坐棺。

在葬礼期间,请喇嘛念“指路经”。亲友前往祭奠,祭奠品一般为烧纸、馒头。若是女儿、外孙,另加哈达一条、油饼12个、茯茶一包。送葬之日用坐棺抬到野外,取出布日瓦,将尸体面向西方,置于用一百二十片土块砌的塔布(焚炉)内,砸碎坐棺以柴火焚化。三日后将骨骸拣入长棺彩骨灰盒中,暂埋它地。第二年清明节移入祖坟。非正常死亡者则埋于外阙。

天葬 将亡人置于山野中,让鹰鹫啄食。如三日不见来食,则请喇嘛诵经焚香祈祷,或挪于它地以吃完吃尽为止。此种葬式多用于孩童。

土葬 棺材式样与汉族相同,多用柏木做成。葬仪必请喇嘛念经,治丧期一般为五至十天,家中老人亡故后,男子要翻穿褐衫,腰系麻带,脱帽。妇女不穿红着绿。从埋葬后的第三日起,家人每天下午要带上柏叶、烧纸、炒面、茶水去奠祭,一般以49天为朔。当年春节不能贴红窗花,改贴绿窗花。

4.这就是土家族的丧葬仪式,而普米族的丧葬习俗与土家族又不尽相同。

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来探视;死时,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在死者面前放置供品,点上青油灯。村邻人闻丧后,便携带一个饭团、一个鸡蛋、半寸宽的一圈猪膘,前去吊丧,物品供死者。

人死以后,必须洗尸:把樟脑树皮剥下,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香料,用其对死者浑身进行洗刷,并在面部、鼻、耳、眼等处抹上酥油,据说有防腐、防用。同时在死者口中放入一块银元。洗尸完毕,将尸体摆成曲肢坐式,上肢交叉,男双手扶肩,女则双手交叉在胸前,以白麻布从上捆到下。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时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

捆尸完毕,将其装入白麻布袋中,然后再装入一呈长方形的棺木中,棺上画有图画,盖上有圆形花纹,前后左右刻画着死者归宗的路线图和生前饲养的牛马家畜图,供死者享用。停尸期间,亲友邻居都来吊丧,送上礼物。主家则将客人送来的衣物挂在室内,并悬挂死者子女送的名叫“达珠”的开路经,其上标明了死者寻找祖先的路线。

普米人死了实行火葬,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事前在火葬场准备好烧尸的木柴,将其搭成房屋的形状,中间堆入松明。送葬那天的鸡鸣时,就开始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请来的喇嘛和韩规首先要到火葬场念经。然后送葬的队伍便出发,最前头由一人牵马引路,一人拿着火把,一人拿着送魂路线图,四人抬着棺木跟随其后,最后面是送丧的亲属。到了烧尸场把尸体从棺木中取出,架在柴堆上,棺木也拆散放在一起焚烧。烧尸时,首先由喇嘛从四角点燃,然后由烧尸人负责焚烧,母系制地区是由一母系血缘的两个男子担任,父系制地区是由男方家族中的两个男子烧尸。他们以尸体烧得快为吉利,否则,就认为死者留恋家里的财产,遇到这个情况,家里人就需不断把衣服、粮食、猪肉、食油、酥油等,投入火堆,认为这样才能满足死者的要求,加速焚化。

普米族火葬的破费很大,穷苦人家当时若无力举办火葬,就将棺木存放在深山,几年后再补行火葬仪式。焚尸时,注意不使遗骨全化为灰烬,第二天由死者亲人亲自去收取十三根焚剩的骨头,装入骨灰罐中,其余的骨灰撒掉或就地掩埋。灰罐的形状是小口凸肚,放进骨灰后,不封罐口,盖上松毛,在罐的底下开一小孔,作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

来自

罐罐山是普米人的习惯称呼,原意是埋骨灰罐的山,也即普米人的坟地。按普米人的习惯,同一氏族的骨灰罐都集中在一个坟山上。一般地说,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罐罐山,选择在陡峭的山坡上;这里的森木茂密,人迹罕至,周围的树林是受到保护的,树木长得好,意味着吉祥,子孙兴旺。

如果要把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都介绍一遍,那么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除了婚嫁和丧葬习俗,他们的祭祀活动和各种礼仪、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等也是有趣和怪异,这些有待大家继续探讨。

第三篇:西式婚礼习俗大盘点

西式婚礼习俗大盘点

新娘穿着白色婚纱,手捧鲜花,在父亲的陪伴下,走向心爱的人,在教堂里许下终生相守的诺言,这就是神圣而浪漫的西式婚礼。那么,西式婚礼习俗都有哪些?它们的由来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一、西式婚礼习俗——新娘站在新郎左手边

与传统的中国婚礼不同,西式婚礼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为在古时候,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剑击退敌人。

二、西式婚礼习俗——订婚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接通往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在新娘的三只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三、西式婚礼习俗——订制结婚蛋糕

欧洲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糕饼接吻。有一位聪明的糕饼师灵机一动,将各种糕点混在一起,再加盖一层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现代的婚礼蛋糕。切蛋糕时,新郎和新娘必须两个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块蛋糕,不能一个人切,也不要请他人代劳。

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着生育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单身女孩若把蛋糕的碎屑带回家,放在枕头底下,便能在梦中看见自己未来的白马王子。

四、西式婚礼习俗——新娘佩戴手套

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如今,婚礼中戴不戴手套已属于个人的选择,但一对适合的手套仍是衬托西式婚礼氛围的必备品。

手套的面料,如蕾丝、真丝、缎面、毛织、花边、棉质,甚至皮革。婚纱搭配手套基本原则:长袖婚纱,最好避免戴手套,如果一定要戴,就戴短款手套;短袖婚纱,适合配长度至手腕的手套;宽肩带婚纱,适合搭配手肘长度的手套;无肩带婚纱,搭配长至手肘以上的款式。

五、西式婚礼习俗——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白色面纱,以表示清纯和欢庆;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

据说,当年玛莎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

六、西式婚礼习俗——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开始,白色象征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

七、西式婚礼习俗——新娘带着白手帕

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的说法,农夫认为在婚礼当天,新娘的眼泪会带来好运,使天降甘霖,滋润作物。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流泪,预示着她会有幸福的婚姻,意味她往后不必为她的婚姻伤心落泪。

八、西式婚礼习俗——蜜月之旅

“蜜月”是新婚夫妇在婚礼后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蜜月”(Honeymoon)一词起源于欧洲,以前的婚姻都是在虏获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且通常都会遭到新娘的拒绝,所以新郎会把他的新娘带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而在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所以在婚后的33天内或再到月圆时,他们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就有了“蜜月”一词,而且这种习俗也流传下来,现在所有的新婚夫妇都会在婚礼结束后一同前往某地庆祝新生活的开始。

第四篇:少数民族节日习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

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

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第五篇: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摘自“中华民族网”

下载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结婚习俗大盘点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

    少数民族婚恋习俗

    有趣的情书--鲜花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递。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男青年看上了女......

    结婚习俗

    结婚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仪式。在百色市那坡县南部农村一带,一直保留着这样的结婚习俗。 结婚前的几个月,南方拖媒人到女方家商量有关彩礼的事......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

    佤族传统女服: 这是生活在云南省阿佤山区的佤族青年女子的服饰,裙子为纯手工纺织成的长筒裙。女孩子从出生起每年在腰间或小腿处加一个藤圈或竹圈。它既是一种装饰又代表着姑......

    云南少数民族旅游

    三、发展云南三台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行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式保......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年(班)级:2010级02班姓名:冯颖 学号:***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新年 蒙古族的新年在农历正月,过年时大家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

    单县结婚习俗

    单县结婚习俗 首先,是从刚开始说起,经过媒人的牵涉,南方去相亲,和媒人去女方家去,其中这是女方只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看南方,媒人带着男孩进堂屋,然后就开始了考验男孩眼色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