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寻红色足迹
探寻红色足迹
一次后然的机会去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先烈们那英勇奋战的精神,没有他们的英勇奋战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在我们享受生活的快乐之余时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祖国兴盛战死在沙场的那些烈士们。
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本馆展出实物201件、照片187张、绘画61幅、录像资料3部。资料3部。
拾级而上,迎面矗立着一座23米高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纪念碑。碑体正面是董必武同志亲笔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的顶部是中朝两国国旗,旗下是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
碑的底部有铜铸的花环,花环的两侧刻有1950—1953年字,这是志愿军赴朝参战和美国被迫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的时间。卧碑的下半部刻有郭沫若同志的题诗:“辉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碑体的背面刻有国务院起草,周恩来总理审阅的471字祭文。纪念碑东西两侧的石壁上镶着八块展现志愿军英勇作战场面的大型铜制浮雕。
纪念碑后面便是烈士墓,分为东、西、北三个墓区,安葬着122 位志愿军烈士。其中,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在墓区的东南侧有大型画廊和烈士纪念馆。画廊展出国家领导人陪同国际友人来园扫墓以及各界群众和烈士亲属来园祭扫的大幅照片。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的123位烈士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从朝鲜战场上运送到沈阳的。1951年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的同时,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翻开烈士陵园的原始“志愿军烈士入园登记表”,123位烈士的自然情况历历在目;每个登记表上,都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大印,留有组织部部长谭开云等领导的亲笔签名。烈士纪念馆主要展出抗美援朝战争 42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烈士遗物:有:邱少云烈士生前用过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生前用过的轻机枪;杨根思烈士生前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的请柬;蔡正国等烈士生前荣获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蔡正国副军长牺牲时的弹洞血衣,红军长征10周年纪念章;吴国璋、饶惠谭等烈士生前的用品等遗物;郭沫若讴歌黄继光、邱少云烈士的诗词手迹等等。陵园于1986年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51年10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同意了《沈阳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灵柩安葬暂行规定》;1951年12月3日,市长朱其文、副市长焦若愚签署《通告》,颁布《规定》。《规定》的第一条:“凡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及其他直接在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团(或相当团)以上干部,或由军(或相当于军)之领导机关批准的特等英模牺牲病故者,得依本条例之规定入园安葬之。”可见能够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烈士,级别之高。1953年2月26日,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的遗体,运送到沈阳,灵柩停放到二纬路与三纬路之间的空场上(即现在的八一公园院内)。沈阳市政府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了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公祭活动。据《沈阳日报》1953年3月4日一版报道,从3月3日起,全市各界公祭三烈士三天。公祭三烈士的第一天,各界代表4000余人前去追悼。
公祭三天后的3月6日清晨,由沈阳市领导、群众代表在前引灵,三烈士的棺椁装在一辆货车上,缓缓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进发。人们步行从八一公园起程,经过市府广场、惠工广场、到北陵公园门前,再折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当天上午11时许,三烈士灵柩运送到烈士陵园;下午1时许,三烈士灵柩下葬。
1953年5月15日下午1时15分,杨连弟烈士遗体入园,5月16日11时15分下葬;1953年7月4日,杨根思烈士遗体来到烈士陵园,7月5日下葬。二位烈士下葬前,都在烈士陵园举行了追悼大会。
抗美援朝革命英烈在沈阳这块热土上,大多已经安息了50年,成为后人敬仰、激励革命斗志的精神支柱。当沈阳人民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爱祖国、爱人民的革命精神,把家乡沈阳建设得越来越美好的今天,革命先烈们定会笑慰九泉。
自陵园建立以来,每年前往凭吊、祭扫的国际友人和各界群众达数十万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基地。
烈士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我们要深入了解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的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第二篇:探寻校友足迹
探寻校友足迹,启迪成功人生
文登自古就是文化名城,它的得名来自于“文化登高”的寓意。据传说,秦始皇东巡之际,曾来到这片文化之地,昭告文人登山探讨国家大事。自此,这片土地就形成浓郁的文化学习的氛围。
而山东师范大学就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之沃土,汲取泉城人文之灵气,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谱写了以教书育人和创新发展为主旋律的华美篇章。
齐鲁大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源头,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成长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的山东师范大学,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坚持“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莘莘学子也励精图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志民,出生于1977年5月,山东省文登人,中共党员,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2000年7月以优异成毕业于绩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山东师大附中化学组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业务精湛,成绩优秀,2008年在厦门所授公开课获得中国化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2010年3月在济南市全市范围内开设了关于高三复习课的公开课,受到教研室教研员和同行的好评。在《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所执教的公开课录像被中国电子学术期刊杂志社收录,参与编写了《化学基础训练》《新课程学案导学与测评》等资料,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以及省级课题若干项。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07年至2010年担任全省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辉煌成绩,59人参加高考,全部过本科线,52人到达一本分数线,一人取得济南市理科状元,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个人先后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济南市优秀班主任”、“校级教学能手”“化学奥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为文登的学弟学妹们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宫志峰,山东文登人,1949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参加工作,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副厅级秘书和中共桓台县委副书记(挂职)。1990年5月调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1998年8月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系中共山东省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思想教育研究》、《党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多项。出版诗集《捧一束鲜花》、《未来的记忆》、《春天的闻讯》、《飘雪的季节》等。目前,担任一些重大的项目,包括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制机制与保障工作研究,预防和处置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等一系列项目。
同样,巾帼不让须眉。唐玲莉,1958年7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2002年评聘为教授。高校任教以来,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语言教学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曾多次荣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师大成人教育优秀主讲教师称号。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在学习了优秀校友的事迹后,我深受激励和鼓舞,并下定决心要学好专业课,增强自身的素质,提升能力,以优秀校友为目标。不断开拓,不断进步。
历社学院 09级历史一班 马光明
第三篇:探寻红色足迹,弘扬中原精神
探寻红色足迹,弘扬中原精神
7月15日,为弘扬中原精神,体会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小队来到了位于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的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
(同学们正在参观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它历史悠久,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实践队的成员们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单人牵大象的大型雕塑,象征着河南简称“豫”的来历和意义。雕塑后面是描绘河南整体地理人文面貌的壁画,象征折射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地处中原,以为汉民族发源处,其中郑州,开封,洛阳等多处地区曾经是国都所在,加之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以致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成为逐鹿之地,号称“逐鹿中原”,由此可见河南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途中纷纷感慨到: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博大深沉的文化传统,中原地区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原文化可谓之博大精深。
此次实践活动能够让生活在浮躁时代的我们静下心来欣赏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娱乐身心,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懂得更多关于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知识,领略到中原地区悠久深邃的辉煌文化,更好地培养我们自己的历史自豪感。
第四篇:红色足迹
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历史的记忆 永恒的精神 ——寻访红色足迹
社会实践报告
院
系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专业 班级
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学号、姓名 20100501042 谭庆云 实践教学方式(集中或分散)分散 指导教师 巩志娟
2012年01月01日
历史的记忆 永恒的精神
——寻访红色足迹
摘要: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如今,我们一路探访,一路追寻,一路沉思。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探访 追寻 沉思
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探访了许多历史圣地,探访中我们对老一辈人有怀念,有崇敬,更多的是被他们伟大的精神所感动。
一、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兰花坪。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但作为社会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应怎样去学习井冈山精神呢?
(一)要从了解历史背景入手。毛泽东同志很早以前就讲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的道理,对于井冈山精神而言,也存在一个“从哪里来”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我们党领导的井冈山斗争中来。换言之,井冈山精神就是在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井冈山斗争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学习井冈山精神,首先就要了解井冈山斗争史这样一个背景。在时间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亲自到井冈山实地学习考察一下,增加一些感性认识,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学习井冈山斗争这一段历史,搞清楚毛泽东为什么要引兵井冈、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等基本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因为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和提出,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
(二)要在掌握内涵上下功夫。“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包含了三层基本含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和井冈山地区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中,对于我们党和广大红军指战员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愿意艰苦奋斗,人心就会浮动,队伍就会散乱,不要说是与强敌战斗,就是生存下来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党从那时起就非常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和对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强大思想武器,但不能搞“本本主义”。2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出“山沟沟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引向光明。“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中国革命的动力是什么,依靠的对象是谁?毛泽东强调,“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坚信“兵民乃胜利之本”。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三)要在学以致用上求突破。把学习井冈山精神引向深入有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要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实践中,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这是一个对井冈山精神消化、吸收的过程,即将井冈山精神本地化的过程,以此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人文精神,转化成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二,要把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和为人民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比较,对照检查,看到人家的长处,审视自身的不足,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就是要善于总结,尤其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中用心把握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总结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延安:
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党和革命辉煌发展的时期,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卓著的时期,这一时期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中国革命一步步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一批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投奔革命,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共产党人创建了新中国,延安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今天,当我们重温中国共产党人誓词的那一刻,举起的右拳似乎也沉重了许多,心中涌现出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坚定,似乎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延安精神传承给我们更深的思考,延安精神教会我们什么?
(一)、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一辈革命先贤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共产党人的誓言。
(三)、更加坚定地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锤炼自己的作风。
(四)、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标。
(五)、更加勇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
三、西柏坡: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 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8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
同样,从西柏坡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主要的就是它的精神,它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内在动力。目标明确,表现坚定、持久。但是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一)、精髓是实事求是
(二)、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四)、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五)、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
第五篇:追寻红色足迹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为了积极参加“永远跟党走”的暑期社会实践,本人于八月一日参观了位于建平县博物馆内,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陈镜湖烈士纪念馆。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米多高的铜塑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辽宁籍入党的第一人,中国的早期革命活动家,原热河省和内蒙地区党组织的早期建设者、领导者之一——陈镜湖。陈镜湖,字印潭,号小秋,化名李铁然,曾用名陈龙川、陈士秋、李国才、李学礼。陈镜湖的家就在如今的辽宁省建平县富山街道办事处境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蜿蜒的牦牛河围绕着这里,把中华文明提前1000多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也位于这里。
陈镜湖在天津直隶省立一中和南开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学生救国团”“南下宣传团”的骨干。1919年9月,他和韩麟符组织与“觉悟社”齐名的“新生社”,后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改组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他被选为直隶省代表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去冯玉祥部队做兵运工作,任宋哲元部支队长。“北京政变”后,冯部改编为中国国民军,他被委任为热河民军司令。孙中山北上途经天津时,他做为孙先生北上宣传员,多次谒见聆听其教诲。孙中山逝世时,他代表热河省参加祭奠,并出席了国民议会促进会代表大会。会后回到热河,以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中共热河工委负责人的身份开展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周年大会上他发表演说,痛斥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罪行,高呼“猛醒吧,睡狮!觉悟吧,中国!”。1925年秋,李大钊在张家口主持召开了“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代表大会。他是热河省代表,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这时,我党建立的“内蒙古特别民军”编成,他被任为第二骑兵纵队司令。不久,该军加入国民军在热河同东北军作战。1926年8月,该军退入包头,9月参加冯玉祥的“五原誓师”后,他带队进入陕西。1927年4月,他被选为内蒙古出席中共“五大”代表。在他去土默特旗准备参加会议时被捕,不久,经组织营救获释。去北京工作。1930年秋,中共顺直省委遭到破坏,他为接通党的关系,穿越蒙古草原去苏联,经共产国际联系,恢复了党的关系。回国后,他接受党中央恢复、整顿内蒙特委的重任,于同年9月组成了新的特委,他化名李铁然任书记。一年多来,他向党中央写了“内蒙党报告”、“内蒙特委致中央的信”、“内蒙特委书记李铁然报告”、“内蒙古一般政治状况分析”等十余分材料,为党中央指导内蒙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33年5月“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察”成立,他被派到总司令部任参议。12月他去张北点验抗日武装部队,途中遭到反动民团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1983年1月7日,陈镜湖同志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通过参观陈镜湖烈士纪念馆,使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经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循火红足迹,经坎坷征程,一代代优秀青年紧跟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心中怎能不为之激动,怎能不为之骄傲,怎能不为之自豪!“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加强思想武装,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先决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最新理论成果实现思想武装。
(二)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三)强化宗旨意识,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要自觉把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四)坚持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践“三个代表”,核心是“先进”,关键在素质。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各种矛盾和现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创造一流的成绩。
(五)弘扬昂然正气,在危急时刻敢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要关头更能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急、难、险、重面前,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共产党员要冲锋陷阵,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安全让给他人,尽最大努力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积极、坚决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面对各种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满足于洁身自好,更不能同流合污。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的光荣,21世纪期待我们创造新的青春辉煌。青年昭示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只要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就能乘风破浪、与时俱进!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