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面试热点精析:公车私用,顶风扫墓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公务员面试热点精析:公车私用,顶风扫墓
热点概述
据央视报道,4月4日,新华社记者在宁夏银川松鹤陵园停车场拍到前挡风玻璃带有“党政机关车辆”字样的公车;在其他一些地方,公车私用者甚至采取“反侦察”策略:用光盘、卡片遮挡号牌;车主假冒是司机,或者拿军队的牌子唬人。公车私用方式更趋灵活:把领导送来后车开走,领导需要时再来接;领导进去扫墓,驾驶员在陵园周边开车绕圈„„
清明时节,各地纷纷发出禁止公车祭扫的通知,江苏等地还有人因在扫墓时公车私用而被处分。然而,新华社记者在多地蹲点调查发现,虽明令禁止,但不少地方依然有人开着公车上坟,以更隐蔽的手段躲避监督。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出台已有三个多月,公车祭扫依然“顶风作案”,不仅挑战社会大众对公车私用的容忍底线,更是对相关部门查处公车私用违规力度的考验。
相关评论
@刀指禅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离不开公众的监督,网络监督便是捷径。但有监督,却未必有满意的结果:有些监督索性没有回应;有的监督,有回应却没结果;有的监督,可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按摩式”处理,或者由“临时工”顶罪
@伤不起:虽然不知道这次是不是临时工干的,但仍希望最终公布的调查结果不是临时工干的。假如每个故事的结局都在意料之中,渐渐地也就没有那么多人能够等到故事结尾了
@飞鱼:公车私用已经是屡见不鲜,问题是,每次曝光会严打一会,等这阵风一过又没有消息了,关键要持续。
@roro不爱肉:公车私用一定要曝光
@thinkman:官员都是花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办实事,公车私用要遏制。
模拟题
在清明期间,部分城市出现公车私用扫墓的情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近两年,每年春节期间都有网友发起“随手拍公车私游”行动,号召大家用手机曝光违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章使用的公车。据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一名北京小学生建议给公车上红牌以便接受监督,被数万微博网友转发。但现在的问题是,公车私用现象虽遭民众诟病已久,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
正因如此,要想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就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私用。现阶段,对公车的监督以内部监督为主,主要依据是中央有关部门的文件。我认为,公车私用于祭扫,禁而不绝甚至“推陈出新”,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公职人员心存侥幸,认为公众和媒体清明忙于踏青游玩,无暇将监督的视线瞄准自己;二是相对私家车而言,公车享有更多特权,比如部分停车场对党政机关车辆免收停车费,可占的“便宜”不少;三是个别地区对公车私用行为惩处力度不足,犯错成本不大。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管牢“脱缰”的公车,就得通过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第一,对公车配备进行源头规范,对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管,包括GPS定位、统一挂“公车牌照”,让私用的公车无处藏匿。第二,对查实的公车私用行为摒弃不痛不痒的处理方式,毫不留情地从政绩考核等方面对公车私用者进行联动规制。第三,通过责令公开向社会道歉等方式,迫使公车私用者自责、自谴,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培植道德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清明局面。此外,除了完善监督机制和渠道,更应该在推动公车改革方面做文章。只有将公车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公车私用。
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第二篇: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公车私用,顶风扫墓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公车私用,顶风扫墓
华图教育 周文彬
热点概述
据央视报道,4月4日,新华社记者在宁夏银川松鹤陵园停车场拍到前挡风玻璃带有“党政机关车辆”字样的公车;在其他一些地方,公车私用者甚至采取“反侦察”策略:用光盘、卡片遮挡号牌;车主假冒是司机,或者拿军队的牌子唬人。公车私用方式更趋灵活:把领导送来后车开走,领导需要时再来接;领导进去扫墓,驾驶员在陵园周边开车绕圈„„
清明时节,各地纷纷发出禁止公车祭扫的通知,江苏等地还有人因在扫墓时公车私用而被处分。然而,新华社记者在多地蹲点调查发现,虽明令禁止,但不少地方依然有人开着公车上坟,以更隐蔽的手段躲避监督。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出台已有三个多月,公车祭扫依然“顶风作案”,不仅挑战社会大众对公车私用的容忍底线,更是对相关部门查处公车私用违规力度的考验。
图片来源:楚天尚漫
相关评论
@刀指禅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离不开公众的监督,网络监督便是捷径。但有监督,却未必有满意的结果:有些监督索性没有回应;有的监督,有回应却没结果;有的监督,可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按摩式”处理,或者由“临时工”顶罪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伤不起:虽然不知道这次是不是临时工干的,但仍希望最终公布的调查结果不是临时工干的。假如每个故事的结局都在意料之中,渐渐地也就没有那么多人能够等到故事结尾了
@飞鱼:公车私用已经是屡见不鲜,问题是,每次曝光会严打一会,等这阵风一过又没有消息了,关键要持续。
@roro不爱肉:公车私用一定要曝光
@thinkman:官员都是花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办实事,公车私用要遏制。 模拟题
在清明期间,部分城市出现公车私用扫墓的情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近两年,每年春节期间都有网友发起“随手拍公车私游”行动,号召大家用手机曝光违章使用的公车。据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一名北京小学生建议给公车上红牌以便接受监督,被数万微博网友转发。但现在的问题是,公车私用现象虽遭民众诟病已久,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
正因如此,要想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就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私用。现阶段,对公车的监督以内部监督为主,主要依据是中央有关部门的文件。我认为,公车私用于祭扫,禁而不绝甚至“推陈出新”,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公职人员心存侥幸,认为公众和媒体清明忙于踏青游玩,无暇将监督的视线瞄准自己;二是相对私家车而言,公车享有更多特权,比如部分停车场对党政机关车辆免收停车费,可占的“便宜”不少;三是个别地区对公车私用行为惩处力度不足,犯错成本不大。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管牢“脱缰”的公车,就得通过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第一,对公车配备进行源头规范,对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管,包括GPS定位、统一挂“公车牌照”,让私用的公车无处藏匿。第二,对查实的公车私用行为摒弃不痛不痒的处理方式,毫不留情地从政绩考核等方面对公车私用者进行联动规制。第三,通过责令公开向社会道歉等方式,迫使公车私用者自责、自谴,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培植道德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清明局面。此外,除了完善监督机制和渠道,更应该在推动公车改革方面做文章。只有将公车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公车私用。
第三篇:2013年郑州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公车私用去扫墓
2013年郑州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公车私用去扫墓
2013年郑州事业单位面试即将启动,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面试专家就近期热点事件“公车私用去扫墓”,从公务员面试角度做出模拟解析,供广大考生参考。
4月4日是清明节,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公车私用扫墓专项检查。检查人员对清明节期间公车入库情况、福州主要陵园墓地停车场的车辆进行核查,一经查实公车私用扫墓行为,将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对于此举,谈谈你的看法。
【热点解析】:
自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等话题一直治党治国的热点。所以今年福建省省考面试题目中可能就会围绕此类话题对考生做一个考察,华图教育福州分校所预测的这道题根据今年清明节期间的真实新闻改编做了一个改编提问,作为对今年福建省省考面试的一个预测。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针对公车私用现象进行查处这一事件,结合时事热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解题思路】:
这道题可以以此事件作为突破口,引出党和国家对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并可以结合自身岗位进行匹配,阐述利害,说明其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危害。
【参考答案】:
公车的使用情况,是“三公”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车私用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普遍存在问题,遏制公车私用,对公车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是加强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福州市鼓楼区纪检监察机关在清明节开展的专项检查,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检查和整治,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我认为,制止公车私用,在节假日、特别是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进行专项检查是有非常积极和实用的效果的。
一、可以借此机会检查出违规试用公车的个人,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
二、可以教育广大的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律,不要使“公利”变为“私利”。不能为了逞一时之便利,而擅自使用公共资源。
三、时常进行自检可以树立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提高政府的公信度,树立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但是我认为管理公车私用,仅仅依靠政府自身检查整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入手:
一、应该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规范权利使用,做到“权为民所用”。
二、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公车管理,制定相应的用车制度,用制度保障公车的正常合理使用。
三、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立体的监察机制。
四、政府转变办公思路,适当采购办公自行车,提倡近距离、办小事用自行车,带头践行节约、环保的社会新风尚。
五、对于违反公车使用制度的情况要坚决予以查处,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
清明公车使用检查,于公于私,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借
此契机,讲公车公用常态化,使“三公”消费更透明,干部作风更清明!
华图教育
第四篇:2012公务员面试热点精析过度医疗
【背景链接】
所谓过度医疗,是指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不恰当、不规范、不道德的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
2011年,深圳召开深圳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卫人委与各医院签订责任状,要求用3年的时间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能力。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医院将进行公示,对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将在全院进行通报,将视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改、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分,而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深圳一名患儿因无法排便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医,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医院拍了十几次X光片,并称需进行高达10万元的手术治疗。但转至广州市儿童医院后,医生仅开了8毛钱的石蜡油就将病情治愈。
2012年初,一则“中国人每年人均输液8瓶”的新闻,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
【标准表述】 [原因] 如今比比皆是的“看病难”与“看病贵”相结合,“大处方”与“大服务”相伴相随,抗生素滥用与检查项滥为交替出现,着实叫许多病友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其一,医疗改革某种程度助长了医疗机构的趋利性。
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医院和房地产业一样,已经成为“暴利行业”。例如,重庆市一家三甲医院5年间的年收入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这其实都是患者的“血汗钱”。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政策,医院创收越多,奖金越多。因此,很多院长只想着如何让医院多赚钱,而不关心如何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现在,很多医院都在进行新一轮扩张,其背后隐藏的是难以抑制的逐利冲动。
其二,政府投入不足成为医院实施过度治疗敛财借口。因为医疗体制市场化的不断演进,政府卫生投入绝对额逐年增多,但是政府投入占总的卫生费用比重却在下降。于是,政府的投入不足,被当成是医院“不得已而为之”的创收借口和敛财“挡箭牌”。其实,国家与政府在对医疗投入的绝对数逐年增加外,还对许多国立医院实行了医保定点政策,大量固定的患者在指定地点看病,无疑将带去大量治疗经费的涌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医院经最有效的支持。只是很多人忽视了“医保经费也是政府补助医院的重要方式”这点。就这个层面说,财政补偿不足绝不是、也不应是医院逐利的借口。
其三,医德医风滑落致使医院医生大多“眼睛向钱看”。
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本是治病救人的天使,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原本是纯洁高尚的职业与领地,也被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经济关系。在过度医疗的利益链条上,医院和医生都是既得利益者。”
其四,医生有意误导患者以谋取“灰色收入”现象严重。
医疗消费是医生主导的消费,而不是患者的主动消费。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多医生利用处方权,不断制造无效甚至有害的需求,把患者当成了牟利的对象。医生通过强制进行全套检查、大量使用高值药品、动辄安装心脏支架、人工关节收取回扣,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潜规则”。其数额之大、利益之巨,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阳光收入”。更有甚者,要红包、乱开刀;小病大治、重病乱治;有病没病先吊针、有关无关全检查;向已故病人继续收治疗费、向男患者收女性护理费等等。
[表现及危害] 一方面,医院和医生对过度医疗的潜规则习以为常,多让患者做两项检查、多给患者开点药在医疗行业司空见惯;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等的患者对多做的检查和多开的药敢怒不敢言。这种淤积在心底的疑团长期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就会让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由此可见,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期积累,会导致医院失信的恶果。一旦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不仅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损害医院利益,更会因为患者放弃治疗等问题,危及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后果难以估量。
[措施] 过度医疗本身就是一种“医疗病”,治理这种病症,也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从医药卫生体制的角度看,过度医疗的泛滥,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强化了医院对药品收入和检查收入的依赖,使医生收入与其处方行为等机械挂钩。针对这方面的成因,治理过度医疗,需要加快推进医改,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医药分开,解除医院对药品收入和检查收入的依赖,切断医生收入与其处方行为的直接联系。
而从医德医风建设的角度看,遏制过度医疗的泛滥,则需要加强医疗职业道德教育和医生职业荣誉的培养,在医疗界大力强化以过度医疗为医疗职业之耻、医生人格之耻的观念。在医疗职业道德比较薄弱、医生职业荣誉比较欠缺的当下,这方面的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虚化,却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可谓须臾不可或缺。
其次,医疗行政部门应严格监督、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对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行为要依法依规严加惩处。以用药为例,去年2月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所遴选药品涵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全部药物和部分常用药物,可以基本满足119种常见病及一些多发病、重大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的需要。有了这部权威的国家药典,监督、规范医生用药,惩治医生开“豪华处方”、过度用药,就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现在需要出台像《国家处方集》那样的专业规范,针对医院盲目购置昂贵设备仪器,以及医生为患者过度检查、“豪华检查”,依法依规予以监管和惩治。
第五篇: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精析:水污染质变癌症村
公考领袖
第一品牌
中公教育2014年公务员考试
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精析:水污染质变癌症村
热点概述
近来水污染事件一再发生,不能不使人深深忧虑。
山西长治苯胺泄露污染河流-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位于长治市潞城市境内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一起因输送软管破裂导致的苯胺泄漏事故,泄漏苯胺随河水流出省外,致漳河流域水源被污染。事故造成山西沿途80公里河道停止人畜饮用自然水,河北邯郸因上游来水被污染,致使大面积停水。经全力应急处置,截止到2013年1月6日邯郸市主城区85%以上居民已恢复正常供水。受此事件的影响,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安阳市住建等部门采取了切断水源,暂停沿途人畜饮水等措施加以应对。
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事件-2013年4月1日消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惊现“牛奶河”,当地工矿业排放的尾矿水,直接注入这条河流中,污染已经持续了很多年,造成周边群众灌溉用水安全引发各方关注。村民称直接用河水浇灌会导致西瓜减产,严重污染周边的农田。据了解,违法企业向小江排放的最主要污染物是黄原酸盐,直接排放或流失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危害水生物,淤塞河流、湖泊。目前,检察机关以涉嫌污染环境罪已批准逮捕昆明东川“牛奶河”事件8名责任人。
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存在垃圾填埋坑威胁水源水质-2013年2月24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牤牛河的老河床上,一个占地3000多平米的巨型垃圾填埋坑已经存在了三年。据当地村民反映,从2009年开始,密云县不老屯镇10个多村的垃圾都运到此处。垃圾坑填满了没分类的垃圾,到处可见动物的尸体、药瓶等生活垃圾,附近臭气冲天,严重威胁了密云水库水质。事件报道后,北京市环保局、密云县政府等部门迅速介入,对牤牛河河道边和库区内的垃圾坑实施清理,确保水库水质安全.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 危及贵阳母亲河-2013年4月27日,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河流两岸沿线生活垃圾、工业污染随处可见,已危及贵阳母亲河“南明河”水质。有村民反映,附近的玻璃厂、水泥厂经常把机油直接排进河里,河水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庄稼收成和村民饮水安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支流污染不整治,南明河依然是年年治理、年年污染.公考领袖
第一品牌
2014年兰州水污染事件-这是一次发生在中国西部城市兰州的饮用水被污染事件。2014年4月,兰州市的多位市民向媒体反应,其家中的自然水有一股浓烈的气味。随后,兰州市唯一的供水企业威立雅水务公司证实,在饮用水中检测出苯。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用法治向地下水污染宣战]
继雾霾天气之后,地下水污染让环境问题再成热点。
从全国范围看,地下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00—2002年,国土资源部曾做过调查,当时,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至Ⅲ类标准的,还有63%。到2009年,经对北京、辽宁等8个省份641眼井的水质分析,水质Ⅳ类至Ⅴ类的却占到了73.8%。而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较差至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可见近年来,我国地下水的水质恶化趋势非常明显。
从技术上分析,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渗滤液,石化行业勘探、开采等活动,甚至是地表水,都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但毫无疑问,企业直接向地下排放污水也是重要原因。很多案例表明,一些企业是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在排放、倾倒有毒有害的废水,导致污染发生。最典型的是去年春节期间,由于部分企业利用地下溶洞恶意排放高浓度含镉废水,广西龙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实际上,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有明文禁止。比如,第三十五条规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等排放、倾倒废水、污水等,第七十六条明确了对此的处罚。公安机关还可对违法者处以行政拘留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之下,企业还敢向地下直排未经处理的污水,根源在于现实中的法治不力。
企业是逐利的主体,向地下排放污水,显然比向地表排污更隐蔽。即便被发现,5万元到50万元的罚款,也难以对排污者伤筋动骨。现实中,环保部门有意无意的执法不严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公众的举报也往往无果而终。立法的先天不足加上执法的软弱无力,让地下水污染最终越来越严重。
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曾遭遇过严重的水污染状况。例如,1878年英国泰晤士河发生造成640人死亡的游船沉没事件,事后调查却发现,大多数遇难者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凯霍加河曾因严重污染而多次着火;日本熊本和新潟的“水俣病”导致上千人死亡。这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相关水污染防治法律之后,一方
公考领袖
第一品牌
面政府部门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与公众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改变了水污染的面貌。
中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已经制定了29年,而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依旧严重。要让水变干净,当务之急是让法治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当适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标准并严格执法,企业应当严格守法并力所能及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公众应当有权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向地下水污染宣战,刻不容缓。或许,只有当每个主体都能严格依法办事,当法治成为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准绳时,才会有一个真正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京华时报
[挠痒痒式处罚能有多大作用]
88家企业被查明污染地下水,平均到每家企业却仅被罚款7万余元;424家涉水排污企业被责令整改,具体名单却不见踪影。环保部门近日对华北六省市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的通报中,“挠痒痒”式处罚不禁让人心生疑虑:这样的处罚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污染地下水后患无穷。不敢想象环保部门查实的558起排污行为污染了多少清澈的地下水,给百姓健康造成了多大损害。摊到每个企业区区几万元罚款,恐怕治理其中任意一起水污染都不够。与高额的获利相比,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何以有效遏制企业排污行为?
近年来,水、土壤等污染事件屡禁不绝,一个重要原因是处罚偏轻。按照现行水污染防治法,行政处罚最高限额也就50万元,在实际处罚过程中往往“就低不就高”,能不罚就不罚,能少罚就少罚,刑事责任更是鲜有追究。违法成本过低,企业无所畏惧也就不足为奇了。
保护生态环境,罚款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排污企业付出代价,强调谁污染谁治理的严重后果,最终让更多的企业自我约束,避免污染,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但即便如此,要使罚款这种手段起作用,就不能“挠痒痒”般象征性地处罚,而是要让违法企业“伤筋动骨”,触动其神经,让违法者产生畏惧,否则就不足以护佑家园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