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主备人:朱理华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两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故事,每篇故事的背后都透露出一个浓浓的爱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亲人、故乡的爱,《孙中山破陋习》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姐妹的爱。在每篇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清晰地显示出“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是学生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范例。
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朗读能力,能通过课文后的生字表或查字典自主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较多的成语,学生在理解积累上会出现困难。
2.本单元选取的是几篇人物故事,情节比较生动,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文中出现的很多内容年代比较久远,反映的是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也可能因不熟悉而生厌。
3.按“起因——经过——结果”布局谋篇是本单元的写作特点,文章反映得非常清楚,但三年级还处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把握领会时不会很深刻。
单元教学建议:
1.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搜集文中人物的相关故事,通过看、讲、演等丰富的形式,让他们积累、感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认识不良陋习对社会的危害。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掌握“起因——经过——结果”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加深巩固。
3.通过对比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掌握成语的用法。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能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教后感: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新课,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有没有离开过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7.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附作业:
一、听写。
兄弟 异乡 思念 兴高采烈 佳节 欢聚 回忆 扶老携幼
二、比一比组词。
忆()住()倍()根()异()佳()陪()限()
三、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一年一度--------、----------、----------
四、造句。
1、思念-----
2、兴高采烈------
五、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填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后感: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四、存在不足,有待磨练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24 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教后感:本文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通过对姐姐缠足所受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在教学时,我也是紧紧围绕文本的意图展开的: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让学生从“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体会姐姐的能干,从“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体会姐姐的活泼,从而明白姐姐是那样能干、活泼,所以孙中山喜欢自己的姐姐。接着话锋一转:那么,这个活泼能干的姐姐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呢?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附作业:
一、听写。
插秧 空闲 祖宗 废除 痛苦 挑柴 缠足 眼泪
二、比一比,组词。
宗()组()通()柴()踪()祖()痛()些()
三、选字填空。既 即 1.()使天下大雨,我们也要坚持上学。2.()然知道缠足不好,就不该去做。3.小明说他立()赶到。疼 痛
1.姐姐()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2.孙中山见了,又是生气,又是心()。3.我()恨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四、把句子写具体。
1.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2.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3.孙中山的姐姐是个()姑娘。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他----------------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陋习。”这句话体现出孙中山---------的决心。教后感:
教学中的长处:
整个环节一气呵成,从开头的对比,把学生引入文本,到后来的感情升华,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秩序,感性和理性并存,很多问题孩子们回答的即生动活泼又出乎我的意料,课堂生成丰富多彩。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本来安排的介绍“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两个环节皆未达到预设目的。
2、在课堂生成出乎意料之时,我未能圆满地解决。当有学生回答:“孙中山破了缠足陋习,那他姐姐就不用再缠足了”时,我应该更深入地引导:“这时孙中山的姐姐已经被缠了足,他为什么还要破除这个陋习呢?”,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们对孙中山破陋习的初衷进行更深地理解:他是为了中国千千万万个被这个陋习残害的妇女们,是对封建陋习的一种挑战,表现了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解放自己的姐姐。从这里也透出了我教育机智的缺乏。
习作8 教学目标: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教后感:本次习作是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诗句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练习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材摘引了五组诗句,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探究的内容。学生对诗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和感悟能力。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即了解诗句的出处,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的实践活动形式。屈美生同学的例文为学生学写研究报告提供了一定的格式,要引导学生从范例中领悟。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和写研究报告。完成研究报告后,学生在课堂里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快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练习8 教学目标:
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图片:岳飞墓和对联。(2)板书:辜 铸 佞
(3)观察,交流:要知道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可以用什么查字法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⑵再指名读对联,讲解对联的意思,说说感受。
(3)练习朗读对联。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⒈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⑷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⑸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⒋反馈。
⑴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⑵小组汇报朗读。
⑶自由熟读,背诵。
⑷指名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教后感:教学中,成语理解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记于心。比一比:谁记得多,记得快。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古诗也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加以体会,并且能把诗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⒊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
⒋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强调: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⒌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
⒍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⒈刚刚练写了钢笔字,我们再来学写毛笔字。今天我们学习“钩”的写法。指导:钩有“横钩”和“竖钩”。
⒉教师书写横钩,指导运笔方法:左低右高宜稍长,至“钩”处向左下钩出。
学生练习书写横钩。
⒊教师书写竖钩,指导运笔方法。
在竖中线居高处起笔,运笔方法同“竖”,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笔锋向上缩笔,得势后快速向左上钩出,出钩宜短。
学生练习书写竖钩。
教后感:练好字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在学生姿势和练写笔画上下功夫。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⒈审题
⑴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⑵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齐读请假条,与前面学过的留言条比较,说说其格式上的异同,讨论后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
⑷汇报,教师总结。
写请假条要注意格式规范。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出示练习内容:王明昨晚睡觉着了凉,早上起床觉得头疼得厉害,想请爸爸带他去医院看看,给刘老师打电话没有打通,他写了一张请假条乘邻居红红带给刘老师,他是这样写的:
(2)请学生练写。
(3)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4)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二、总结。附作业:
一、把成语补充完整。
学海无()沧海一()九()一()
天()一方 全力以()()()以求
二、照样子,写词语。
气势汹汹、------------、---------------、--------------痛痛快快、------------、----------------、---------------
三、扩写句子。
1.小稻秧跳起舞来。2.车灯川流不息。
四、诵读积累。
1.独在---------------------,------------------倍思亲。2.墙角数枝梅,----------------------------。
教后感:教学中要求学生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再讲清请假条的要求,让学生练写,写完后,可把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登出,学生可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29、掌声
教学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29、掌声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乐
说笑
跳舞
有勇气
鼓励
尊重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生字词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②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精读感悟
①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②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四、识字写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②指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感悟
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②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③让学生再质疑,再释疑。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①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②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③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板书设计: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井口小
有次序
获得成功
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31、给予树
教学目标:
1、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圣诞节。
2、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4、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2、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兴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拥抱 仁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3、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2、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3、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交流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主阅读的感受。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又有什么感受呢?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a.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可引导学生抓住“沉默不语”来质疑、释疑。
b.让学生充分地读第四、五自然段,感悟金吉娅善良、仁爱的品质。
3、交流不理解的问题。师生互相合作释疑。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2、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哥哥姐姐
金吉亚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美好的礼物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32*、好汉查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4、讨论交流。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五、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六、拓展练习
1、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设计 :
32* 好汉”查理 调皮
爱搞恶作剧 有礼貌
自信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2、奖别人。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二、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四、全班交流。
五、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一下这一学期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成绩充分肯定、表扬。
二、交流拓展
a.你有——哪些很想和别人说说的?人、事、景或物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b.范例引路。
请学生,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要把内容说清楚。
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清楚?
注意: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例子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三、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习作。
四、选取部分习作朗读交流,互相议议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五、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誊抄。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3、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二、读读背背
1、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4、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5、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三、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四课时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2、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3、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1、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4、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5、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试卷
一、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或部首,再组成词。
()()()
每 长 扁
()()()
()()()
朱 力 相
()()()
二、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学()无涯 书山有()九牛()毛
沧()一粟 孜孜以()全力()赴
百()竿头 更()一步
三、照样子,写一写。
例:乌黑光亮(的)羽毛时间过(得)飞快和气(地)说
满天飞舞()大雪 蒙蒙()细雨快乐()跑
鲜花开()美丽 笑()开心 大声()笑
四、默写这首古诗。
梅 花。。
五、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括号里。
1、街防劝告他赶快把羊圈修好。()
2、小花猫有一身结白的毛。()
3、那只大雁飞得很慢,叫的声音很悲参。()
4、老师的神情变得严啸了。()
六、按要求写句子。
改成把字句
1、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改成被字句
2、麦杆扎破了我的手。
改成陈述句
3、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七、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
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能获得()
学习一定要认真,来不得半点()
八、照样子,写句子。
例:你们不要争吵。
请你们不要争吵。
你们别争吵,好吗?
1、你原谅我。
2、你在外边等着我。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㈠童年的问号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mènɡ),童年还是一串(chuàn)长长的问号。
有个英国男孩叫牛顿(dùn)。他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便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
还有一个英国男孩----瓦特。他看到水开了,壶(hú)盖(ɡài)不住地上下跳动,就问祖母:“壶盖为什么跳舞(wǔ)呢?”
古时候,中国有个小男孩儿叫张衡(hénɡ),他常常依偎(wēi)在奶奶的怀里,望着晴朗的夜空,一边数一边问:“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后来牛顿、瓦特、张衡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1、牛顿、瓦特、张衡都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或发现是什么?
2、“童年在问号里长大”是什么意思呢?
㈡董遇读三余
董遇是汉代弘(hónɡ)农人,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却总是告诉人家:“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把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分别利用好‘三余’”。
“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的业余时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正是读书的好时间吗?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显然——()假如——()
天寒地冻——()渊博——()
4、将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正是读书的好时间吗?
⑵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
5、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回答,你认为哪位同学读懂了这个故事,就在哪个答案后面画“√”。
A因为董遇从小爱学习,所以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B董遇很会利用‘三余’时间,因此很有学问。()
C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一样,是挤出来的。我们从小要学会善于挤时间勤奋学习。()
十、学写请假条。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应该向父母、老师请假的事,请你写一张请假条。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12月份多媒体授课资料 掌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教学重难点: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小黑板显示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2、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学习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
29、掌声
前
忧郁
自卑
后
开朗
自信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舍己为人的好思想。
2、学会生字“功、激、索、获、锤、灌”等词。理解“不假思索、成功”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教学重点: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一个玻璃瓶、三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舍己为人的好思想。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舍己为人的好思想。教学难点:学会生字“功、激、索、获、锤、灌”等词。理解“不假思索、成 功” 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做实验,揭示学习目标
①教师组织学生做课文中的实验,如果实验成功了,请学生总结为什么会成功;如果实验不成功,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没有成功?
②揭示课题:实验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出示课题并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
①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说说这些生字词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教师即时表扬主动识字的学生,推广他们识字的好方法。②多种形式读生字和新词。
③指名学生读文,读后请学生互相指正。
三、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①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两遍。②请学生说说这次实验的过程。
四、自主阅读
①学生读文,画出感兴趣的语句,读读想想,从这些句子中悟出了什么? ②小组内交流,组长整理意见,准备下节课全班交流。
五、指导写字
①师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②在这么多的生字中,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请学生上黑板演,并说说这个字的注意事项。③学生写字,教师即时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运用多读 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教学重点: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运用多读 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一、复习生字词
①用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听写后学生对照词语表自行批改订正。
二、交流感悟
①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读自悟的收获。
②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板书)
③让学生再质疑,再释疑。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①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②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③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重点句子让学生谈体会。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所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提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理解第三段话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激动”来体悟句意。如,这位教育家怎么激动?他为什么激动?
三、分析原因
①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
学生可以前后4人一组,也可以找好朋友讨论。②交流讨论的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实验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小女孩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而且她在遇到危险时能沉着果断地安排,也是由于三个同学能密切配合。
四、感情诵读
①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完后互相评一评,提提改进的意见,特别是怎样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②小组赛读。
各小组开展朗读比赛,看看哪组读得好。老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
五、扩展练习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
2、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六、板书设计:一次成功的实验
3人取铅锤 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成功
(团结、心中有他人)
31、给予树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教学方法:阅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教学重点: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说一个日子,你们猜猜这是什么节日? 五月一日(劳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2.提到圣诞节你会想到什么?
a.想到了圣诞节、圣诞礼物、圣诞老人。(出示圣诞节的资料和图片)b.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最中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春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吧。
c.板书课题,给予树,齐读,读对字音。d.大家读的很对,“给”字今天我们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ji,我们大声地把这个词再读一遍吧!
e.提问,“给予”是什么意思?(给别人帮助,使别人实现愿望)读了这个题目你心里有什么样的疑问呢?
f.如: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讲解给予树、援助中心等概念。)解释: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帮助。二,初读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读一遍课文,注意读正确、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清意思。3.检查读书情况。① 出示词语,读读记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立即 兴高采烈 卡片 盼望 仁爱 拥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② 齐读所有词
③ 指名读词,看看大家能不能完成老师给的词语考验。④ 指名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或近义词 担心—担忧 立即—马上、立刻 盼望—期望 ⑤ 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分享:与别人分着享受(快乐、幸福、好处等)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如愿以偿:心愿得到了实现。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读后纠正错误。5.小组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圣诞节前夕,8岁的小姑娘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使她如愿以偿。)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阅读时认真思考,想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以及哪些地方不理解,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读读,再口头组词。
2.老师觉得三年级同学是非常聪明的,那么老师现在在黑板上写这些生字,你们能不能也在自己的生字本上把这些生字写下来呢,我们看看哪个同学写的最工整!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和我配合的非常好,我再一次觉得三年级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那么希望我们明天的语文课也好好合作,把这一课学好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2、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难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是12月XX日了,再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圣诞礼物,你们想不想看看啊?出示多媒体课件:配音画面(圣诞节的精美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走进今天的课堂吧。板书课题。齐读。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一些新词语吗?现在我们再来跟他们打声招呼,我看哪位同学能声音洪亮又准确地把他们出来。指名读几次。这几位同学读的很好,看来大家昨天回家后都认真进行了复习呢。
二、朗读感悟
1.那么大家再来熟悉一遍课文吧,自己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谁读的又快又流利。2.过圣诞节的时候,孩子们都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卡片上然后挂在给予树上,我们来看看这张卡片上写了什么。(出示图片,圣诞卡片上写着: 亲爱的圣诞老人:
你好!
我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小珍妮
3.指名读一读这句话。
4.这位同学读的很正确,谁还能再读读?读了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非常想要)从哪个词体会到了她很想要?(一直盼望,板书)她怎么一直盼望呢?看到商店橱窗里的洋娃娃,她盼望——(学生接读);看到小伙伴抱着洋娃娃,她盼望——(学生接读);想到自己的生日就要到了,她盼望——(学生接读)。
于是小女孩就这样朝思暮想,盼星星,盼月亮,渴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谁来读一读,读出小女孩如此强烈的愿望!(请一个同学站到上面来读)很好!你读出了小女孩的心声,她的愿望如愿以偿了吗?是谁使她如愿以偿了呢?——金吉娅
5.对于有钱人来说,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是轻而易举的事,那金吉娅是有钱人么?(或暗示,金吉娅家富裕吗)——“并不宽裕”,从哪看出并不宽裕?同学们快速地默读一遍1、2自然段,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吧。(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每个孩子只有二十美元,妈妈却要求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给家人送出最诚挚的祝福。)
6.那么面对这并不太多的20美元,金吉娅是怎么处理的,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快来自己默读第三自然段。
7.买了礼物之后,大家的情绪如何?哥哥姐姐——兴高采烈,金吉娅——沉默不语,妈妈——有些生气。
8.大家为什么表现出这些情绪?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小组之间交流讨论金吉娅此刻内心的想法。(“妈妈让我们每人至少买四份像样的礼物,可我只买了棒棒糖,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心里很难过。”)9.读到这里老师也像金吉娅的妈妈一样产生了疑问,这孩子到底用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四自然段。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读了之后,谁说说刚才金吉娅为用二十美元做了什么?(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她为什么要给女孩买洋娃娃?找出相关语句。(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孩子们最想过圣诞节,孩子们唱呀,跳呀,收到自己喜欢的礼物,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可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她可能是一个孤儿,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礼物,没有圣诞节的快乐。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
10.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对那个小女孩产生了什么感觉?(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大家都非常有爱心,那么我们的金吉娅看到了小女孩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于是决定——买洋娃娃,实现小女孩的心愿。
11.读过前面四段,你体会到了金吉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了吗?她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她的妈妈在这个时侯心情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齐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说出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心,板书)
12.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美丽的心灵,金吉娅才体会到了小女孩的愿望,帮她买了洋娃娃。那么在这个圣诞节里,你觉得除了洋娃娃,她还送去了什么?(一份善良,一份关爱,一份同情)非常好,她送去的是对陌生小女孩一份无私的爱啊。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体会啊?(感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齐读最后一段吧。(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体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我们来回想一下都体现了哪些爱呢。
母子之爱、手足之爱、善良仁爱。
四、拓展延伸
给予就是爱,金吉娅的给予使小女孩如愿以偿了,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呢?这么多同学想说,那么把你们说的写下来吧!
同学们写的很好,相信学过这课之后,我们班会出现更多的“金吉娅”。这堂课就到这里,圣诞节快到了,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礼物,下课后每位同学都来这里领吧!下课!
五、课时作业
练习册。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给予树
盼望的礼物——如愿以偿
↓ 金吉娅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2、好汉查理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①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②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③检查读书情况。④讨论交流。
三、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①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②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五、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六、拓展练习
①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②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
32* “好汉”查理
调皮 爱搞恶作剧 有礼貌 自信
语文园地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④全班交流。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过程: 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低语组:赵冬燕 2015年12月
第五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两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故事,每篇故事的背后都透露出一个浓浓的爱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亲人、故乡的爱,《孙中山破陋习》是对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姐妹的爱,岳飞墓前的对联是对民族英雄的爱。在每篇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清晰地显示出“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是学生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范例。
总体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能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的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学写请假条。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
请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
请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24 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
习作8 教学目标: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练习8 教学目标:
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教学第一部分。
⑴录像显示:岳飞墓和对联。
⑵学生查字典。
⑶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⑵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⒈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⑷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⑸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⒋反馈。
⑴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⑵小组汇报朗读。
⑶自由熟读,背诵。
⑷指名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⒊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
⒋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强调: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⒌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
⒍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⒈刚刚练写了钢笔字,我们再来学写毛笔字。今天我们学习“钩”的写法。指导:钩有“横钩”和“竖钩”。
⒉教师书写横钩,指导运笔方法:左低右高宜稍长,至“钩”处向左下钩出。
学生练习书写横钩。
⒊教师书写竖钩,指导运笔方法。
在竖中线居高处起笔,运笔方法同“竖”,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笔锋向上缩笔,得势后快速向左上钩出,出钩宜短。
学生练习书写竖钩。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⒈审题
⑴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⑵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出请假条的格式。
⑷汇报,教师总结。
写请假条要注意格式规范: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请假条”。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自第二行空起开始写请假的原因及要请多长时间:在请假条的右下角要署上请假人的姓名,在下面的一行要写清楚写请假条的时间。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练写。
⑵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⑶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