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亚洲体育科学学术研讨会
亚洲体育科学学术研讨会
体育·人类·文化--暨第一届亚洲体育人类学论坛
会 议 通 知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2009年11月21-22日(周六、日),由亚洲体育人类学会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亚洲体育科学学术研讨会(体育·人类·文化—暨第一届亚洲体育人类学论坛)将在清华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推动亚洲体育人类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在总结近年来亚洲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展望未来,探索更好地研究模式和方向。并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为亚洲地区体育人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中外体育文化相互接触、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于本国民族体育发展中来。
研讨会由亚洲体育人类学会和清华大学体育部共同主办,大会主席由日方(日本早稻田大学体育人类学专家寒川恒夫教授)、中方(清华大学体育社会学专家仇军教授)担任。会议期间将召开亚洲体育人类学会理事会议,商定学会相关规定和发展方向。诚邀您光临此次盛会!注:
时间:2009年11月21日-22日;具体安排请见后附日程表;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 论文征集要求:详见后附说明 大会报告:请制作报告PPT 参加反馈时间:10月31日(可直接以电邮告知,或以后附反馈表传真告知)论文提交时间:10月31日 组委会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体育部 100084 联 系 人:冯宏鹏、梁同福
电 话:***;***;(010)62783232 传 真:(010)62785324 电子邮箱: zgfhp@126.com;
http://thsports.tsinghua.edu.cn/ReadNews.Asp?id=239 亚洲体育人类学会、清华大学(代章)清华大学体育部 2009年9月 附1.大会日程
日 程(予定)(国外)上午
下午
20日(星期五)
报到地点:清华大学 晚饭(自理)
21日(星期六)7:00-8:00 早餐 8:30 大会报告
地点:清华大学 12:00午餐 14:00大会报告 地点:清华大学 18:30 晚餐 地点:清华大学
22日(星期日)7:00-8:00 早餐
8:30 开幕式
大会报告 12:00 午餐
14:00 大会报告 主题演讲 15:30 理事会议
地点:清华大学 离会(自由活动)
附2.论文要求 1.论文中文题目。
2.作者姓名(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省和城市名称,邮编),如多名作者则分行依次排列。3.关键词(3~8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隔开)。“作者简介”的格式如下: 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一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最终学历),现任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请写入常用的地址和电话)
4.正文,6000字以内,含图表,用Microsoft Word制作,题目和标题:黑体4号,正文:仿宋小4号字体(1)正文段落层次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文中层次分明,序号书写为1、1.1、1.1.1格式,最多只能4层,4层以后用1)(1)依次为序号,前4层次每层必须要有小标题。(不出现前言、引言等之内的层次),顶行书写,层次号后空一格,一级标题前空一行。
(2)图——必须有图序号和图题,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图题标在图下方。
(3)表——一律使用三线表(贴在文稿应在处),表序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与表题一并放在表上方。(4)届次、世纪、年、月、日、百分比等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5)参考文献不得省略。
亚洲体育科学学术研讨会 体育·人类·文化-参 会 回 执 表-
注 填妥后请传真至010-62785324(注明:组委会收)或电邮至:zgfhp@126.com 此表可复制
个人信息
姓
名 工作单位
电 话 地 址
传 真 手
机 E-mail
アジアスポーツ人類学論壇―スポーツ・人類と文化―開催のお知らせ
会 期:2009年11月21日~22日(土~日曜日)
会場:清華大学(中国北京)主催:アジアスポーツ人類学会
参加申し込み:9月~10月31日
大会趣旨:スポーツ人類学
論文募集:10月31日まで(本国語論文全文)
論文募集範囲:スポーツ人類学、スポーツ文化など;他で発表された論文も可(1.Microsoft Wordで作成;2.キーワード;3.30行35字ページ設定で6000字以内;4.著者の名前、専攻、就職大学、連絡先)、発表用PPTは11月20日に組織員会に提出ください。会議発表:主題発表、一般研究発表[ポスター発表]
発表方法:発表時間15分(予定)、質疑応答5分(両方とも発表申込人数によって変更する場合もあります)大会主席:寒川恒夫(早稲田大学教授)、仇軍(清華大学教授)
学会大会の詳細:清華大学体育部ホームページ:http://thsports.tsinghua.edu.cn/
問い合わせ先:中国:馮宏鵬 先生(携帯:0086-1369-3378-803;Email:zgfhp@yahoo.co.jp)日本:寒川恒夫 先生(090-9968-6223;Email:sogawa@waseda.jp);瀬戸邦弘 Email: kuni.seto@gmail.com
韓国:李承洙 先生(Email:ethniclee@yahoo.co.jp)台湾:林伯修 先生(Email:rockcatlinjp@yahoo.co.jp)
第二篇:学术研讨会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第三届
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策 划 书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沉积地质研究院研究生会
一、学术研讨会宗旨
为积极推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撰写学术报告的能力,更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研究生对前沿问题的了解,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领导及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面向沉积地质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推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为本院研究生创造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学习的空间,以利于开阔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升学术水平。
二、学术研讨会的内容及形式
在平时的学习、项目以及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自己或者导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发现,我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和发现参与到我们的研讨会当中来,与同学和学院的导师一起讨论。同时,学生和老师在平时研究当中会发现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我们也可以拿到我们的学术研讨会当中一起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对于老师和学生的研究会起到帮助作用。另外,我们也可以将我们平时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同学和老师,让他们给我们的研究提出建议或见解。因此本次研讨会采取研讨与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形式可以是在研讨会上作报告,也可以提出观点和问题与同学以及老师一起探讨。
三、学术研讨会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26日(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00)地点:成都理工大学主校区综合楼(地点待定)
四、邀请参会的主要人员和单位
1、邀请沉积地质研究院院领导参会。
2、邀请学院研究生导师参会。
3、欢迎沉积地质研究院广大研究生同学参与整个活动。
4、邀请学术专家3人(暂定)
5、邀请相关学院有兴趣的研究生参加
五、学术研讨会组织及人员分工
会务组
组长:田景春、傅红
副组长:吴成喜、方朝刚、田原、王文楷
成员:刘迎松、王玉萍、万慈昡、张超、齐世超等 各组职能分工如下: 策划组(主席团、学术部):
主席团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及监督协调各组成员的工作。学术部:
1、撰写策划书,并报告主席团通过后交至院领导审查,根据领导意见修改并定稿。
2、召开筹备会议,根据工作内容及实际需要,大致安排各部门人员分工,并安排时间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分工情况,及时做出修订。
3、各部门根据分工安排将自己部门的任务分配到人后,将人员分工具体名单交至策划组。
4、中期召开学术部第二次工作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展,具体时间待定。
5、召开会议。
6、总结学术研讨会成果。
7、负责学术报告盖章。
8、对本次学术研讨会做总结。征文组(学术部):
1、负责收集和确定参加研讨会的人员(导师和学生),及时对报告人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宣传组织工作。
2、制作报告人的相关文件。(学术研讨会的概况,主讲内容的简介等)。
3、督促主讲人做好PPT演示文稿,并检查是否能正常演示。
4、确定报告人场次及上场顺序。
5、做好当天的研讨的记录工作。
6、对报告人的情况和报告内容编辑成册,以便存档。
7、安排专家给大家介绍整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各专业各方向的主要负责人及相 关
老师(副教授及以上级别),要求内容包括:老师的个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近年的研究成果。
8、邀请我院博士生导师2-4位在研讨会上作报告。宣传组(文艺宣传部、体育部):
1、准备横幅宣传本次学术研讨会。
2、准备宣传海报。
3、会场的横幅、校园海报。
4、负责会场拍照事宜。
5、学校校园网发布学术报告信息(时间,地点,具体讲座信息)。
6、学术研讨会后对论坛进行回顾总结,撰写报告发到网上。接待组(体育部):
1、引导领导入场就坐。
2、负责迎接和其他接待事宜。会场组(体育部、组织部):
1、联系现场投影仪的使用及调配等。
2、购置物品(和接待组商议,购买请柬,矿泉水)。
2、负责联系会场。
3、布置会场(包括讲台摆放、台上大屏幕、台下嘉宾座位、文件和水的摆放、现场投影仪的调配等)。
4、学术讲座报告人的茶水供应。
5、会议结束后清理会场。现场秩序组(组织部):
负责现场秩序和安全,确保与会者安全,引导同学入场,防止大声喧哗等,并应对临时调动。
六、学术研讨会纪律
本次学术研讨会一切都受组委会领导监督,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借本次活动进行非法活动,对抵触和破坏论坛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坚决给予相应处分。
七、其它需要学院领导协调的地方
1、使用学院会议室。
2、邀请领导、导师参加。
3、临时需要购买的物品等。
八、注意事项
1、技术支持:论坛的录音,照片拍摄,前中后期的宣传。
2、安全问题:要确保与会者安全,防止出现纰漏。
3、人员安排问题:人员配置要精干,务实到位。组织任务小组,分配人员职责。权责相应,每个人都要非常明白自己的责任。分配任务要以人为单位,有几个方向:策划组,征文组,宣传组,接待组,会场组打印出权责清单,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且及时汇报进展,以便处理各种信息。
4、工作礼仪:所有工作人员要热情诚恳,礼貌待人,认真把参与活动的领导、特邀老师迎接及送走,展示沉积地质研究院研究生的良好形象。
5、最终时间以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公布为准。
九、专家建议
1、请大家听报告前多了解相关知识,做好相关知识的了解。
2、希望大家积极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相互学习,达到开阔我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升学术水平的目的。
3、预祝此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十、预算经费
沉积地质研究院研究生会
2012年11月27日
第三篇:仿真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仿真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11.01-05,福州阿波罗大酒店)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11.01-05,福州阿波罗大酒店)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11.01-05,福州阿波罗大酒店)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学会联系人:张平刘诗璇
学会联系电话:010-823***24119***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5-04-25 10:14
中国农科教结合研究网讯(陆彦 徐春迎 一凡)4月16日,由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农业大学第二会议室隆重召开。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吕绳振教授到会致开幕词,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应邀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牛若峰先生代表与会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积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会议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40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安徽农业大学部分师生共9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李增智教授,副校长李晓明教授、程备久教授和党委宣传部部长梁文慧同志以及主办单位党政负责同志也出席了开幕式。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主任、管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阮文彪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欢迎词。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代表在“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大会主题下分四个单元展开了研讨和交流,单元主题分别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农业:理念与行动”、“农民教育、乡村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政策”、“其他相关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牛若峰先生,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南)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农村所所长王景新教授,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忠根教授,苏州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夏永祥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主任、管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阮文彪教授分别以“科学发展观与发展问题再认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新乡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中的若干问题”、“农业科技体制中的激励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安徽省江淮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安徽省文化扶贫研究实验中心主任辛秋水先生,农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正司级研究员孙翔先生,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黄邦汉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唐华仓博士,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张德元副主任等专家分别在相应的单元主题下作了主题发言。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晓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教授、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夏永祥教授、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院长黄世祥教授分别主持单元研讨并对单元研讨作了简短总结和精彩评述。
本次研讨会虽然时间不长,但专家、代表们抱着对“三农”问题的热切关心及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事业的执着热情,情绪激昂而又理性坦诚地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与理念培育,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难点、重点与基本原则,乡村教育、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政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观点并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不少独到而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整个研讨会显得严肃紧张而又活泼热烈,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也展示了与会专家代表们的睿智、豁达、求真、坦诚、无私、奉献的学者风范。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程备久教授为大会致闭幕词。闭幕词热情奔放,理性真诚,实事求是。他说:“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且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当代农民利益的增长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于在当前和今后的„三农‟工作中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促进我国及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唯一的一所省属重点农业大学,作为一所重点农业大学,肩负着为„三农‟服务、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近年来,在校党委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有了较快的发展,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尽管如此,与综合性大学和兄弟农业大学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进一步推进和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动力和契机,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为促进我国和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和指导我校的改革与发展,经常来安徽和合肥走一走,看一看,经常来我校考察、讲学和合作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好学的态度、更加热情和周到的服务,欢迎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的光临!” 本次研讨会共征集到会议交流论文20多篇,其中有19篇论文入编大会论文集。
“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2005年4月16日,由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农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会议主题,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观念培育,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误区与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重点,农业和农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政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坦诚交流,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及政策建议。现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综述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农业:理念与行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意加强薄弱环节,特别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且明确提出在指导方针上要特别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运动发展规律的不断深化、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及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胆略。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研究员牛若峰先生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实际经验显现出来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和预示出来的必然趋势,理性地思考、安排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进程。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要务和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执政党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突破性进步。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进步,但并不自然而然地伴随协调与和谐。经验证明,任何国家都不是从起步就能选择好发展观,使各种关系、使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观,取决于其方向目标、内外环境和资源禀赋以及决策层的知识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知识的限制,我国选择了仿苏模式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并实行了城市偏斜发展政策,结果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工农关系、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很不协调、不和谐。这不完全是由谁人主观意志造成的,现在需要从发展的两重性上找原因,给出更为客观的解释。经过五十多年尤其是近1/4世纪的努力,中国走过了国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头一个历史性跨跃。发展一方面确实增强了综合国力,许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城市进入了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社会,但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却是以压抑农业、农村发展为代价,以长期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基本上依然是农业社会,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主要是在农村,与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很大反差。从过程上看,这种巨大反差就是发展的二重性的表现。应当承认,当今中国社会是不和谐的。现在,城乡和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广大农民不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弱势群体与强势利益集团对立,“官多权大”、官民比例失调,等等,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和谐的表现。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也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最大的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使广大人民合理分享发展成果。只有创造了社会公平,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为创造社会公平,至关重要的是国家要调控市场,调节收入。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一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的发展政策发生了有利于“三农”的重大转变,去年和今年“两会”更是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项举措切实有力,“三农”发展终遇转机,使人们从中看到了“三农”发展的美好前景。
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主任阮文彪教授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本质要求,与此同时,为避免重蹈错误发展观指导下农业发展道路的覆辙,有必要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观、发展道路、发展政策等作一理性反思和科学总结。他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存在的8个方面的认识误区和政策问题:第一,在经济体制和所有制形式上,错误地坚持计划经济和“一大二公”的体制模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发展;第二,违背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规律,错误地推行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二元结构”发展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三,在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关系上,违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农民福利的过度转移和丧失,影响了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心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第四,在领导体制和干部队伍建设上,一定程度违背“四化”和“四个尊重”方针,重人治,轻法治,重资历,轻知识和能力,延缓了社会主义农业法制化和干部队伍“四化”进程;第五,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违背系统发展和生态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遗留下难以甚至不可修复的生态后果;第六,在发展政策和措施上,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无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演化,不切实际的夸大生产关系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对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进而导致重传统技术、轻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民教育的严重后果;第七,在农村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方面,违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对农村妇女和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制化建设重视不够,使他们过多地背负旧的传统伦理和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痛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在农村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方面,比较普遍地缺乏制度结构和制度成本的概念,对政治体制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不够,致使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和改革的深化。他还就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农业发展过程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下若干原则和着重把握九个方面的工作: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道路;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正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解决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必须进一步认清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步伐。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黄邦汉教授从全球视野中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发,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诸多认识误区,包括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将发展等同于GDP的规模和增长率等。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全面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对此,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唐华仓博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等。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通过文化与制度建设使人的行为自觉符合生态循环和平衡的要求,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分阶段实施,不断达到更高的层次与状态。发展生态文明农业,必须以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即以一个村落或区域为一个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美化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村庄引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积极推广沼气池建设和秸秆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有机肥产业,严格限制中等毒性以上农药的使用,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创造条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引导建设示范村,以点带面;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区域,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模式,促进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所所长王景新教授对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中国新乡村建设进行了科学思索,并就如何在我国开展新乡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以苏浙沪为代表的中国城乡现代化正在开始交汇融合,发达地区已率先迈入现代工业社会的门槛,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阶段,具备了消除“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并且以乡村工业为主导的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场新乡村建设已经和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新乡村建设是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称。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引发新乡村建设的直接动因。新乡村建设不是学者倡导的社会改良,它是对旧乡村建设的扬弃和发展,是党和政府领导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大业;它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各项“工程”为抓手,以雄厚的财政为支撑,表现出政府主导、城市资本和技术支持的鲜明特色;它以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为动力,把平等城乡居民的经济机会和基本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不是“三农”一支独秀,而是城乡互动、工农业协调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王景新教授认为,新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化”,即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化、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基层治理结构民主化。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晓明教授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和实质不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开展的现代化建设是不是一场新乡村建设,也不在于“五化”本身,而在于“五化”能不能全面实现。只有农村实现了这“五化”,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否则我国的现代化是不全面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领纲之举。目前,我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水平,大大不同于25年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反哺能力。然而,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方面,依然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和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予以澄清和纠正。如把工业反哺农业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而忽视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的政策;认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工业反哺农业会造成过剩;工业反哺农业会影响工业的发展等等。要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要不断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政策措施,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给予农民平等待遇。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张忠根教授认为,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是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探讨》会议交流论文中建立了一个由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共32个指标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分别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中资源、环境系统对人口、经济、社会系统的支持能力,以及各大系统的协调状况三个方面建立了综合评估模型。该指标体系和模型采用了系统动态协调的方法,可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更完善的定量评估。研讨会上张忠根教授还就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构建中的相关问题作了主题演讲和理论阐析。
苏州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夏永祥教授就农业科技体制中的激励问题和如何拓宽“三农”发展的政策空间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面对“网破人散”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实,大量研究集中于农业科技重要性的实证研究及相关的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研究,而对应于各种宏观政策或现象的微观主体行为及其逻辑,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农,有必要对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解释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给出科学的政策建议,尤其是关于改进农技体系中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三大利益主体激励机制的建议。从激励的视角看,如果整体的农业比较收益过低使整个行业失去吸引力,就会阻碍农业科技进步,延缓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激励现状而言,一般的粮食生产方面的技术推广的激励是不足的,但出于对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考虑,粮食生产方面的技术供给又必须加强,现行的提价政策对粮食生产比较收益和粮食生产中数量性技术为推广是有益的,但这对长期的质量取向技术的推广可能会是障碍。因此,如何科学设计制度安排,使粮食生产中适当技术的推广得到足够激励,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乡村文化、农民教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诸多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三农”问题的研究文献都把视线集中于土地、资源、资本、技术乃至制度问题等等,而忽略乡村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现状,著名社会学家、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辛秋水先生感慨不已。他认为,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前提。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文化”。在文化与发展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对应性,没有文化的进步,便没有社会的发展。我国乡村社会之所以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农村之所以贫困而难以自拔,往往与其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文化变革的迟缓,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体制、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犹如一副沉重的翅膀抑制着它们的腾飞、发展。在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2097万家乡镇企业中,有1990多万家分散在自然村里,占92%,7%的企业设在建制镇,只有1%的企业建在县城里,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明显改变。中国乡村工业化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高的分散性、地缘性和封闭性,主要还是由于乡村文化“乡土性”在作祟。这正好一再证明,落后的乡村文化,正在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障碍。乡村文化的“乡土性”,实际上就是传统中国乡土文化的表现。我国乡村人口受传统的乡土文化毒害至深,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建设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用先进文化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它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辛秋水先生从乡村文化对中国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的影响和作用这个角度,深刻阐述了文化扶贫的历史意义,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但如何有效地实现科技、教育与农业的结合,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迫切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孙翔研究员认为,全面推进科教兴村计划有助于加快农村小康建设。为此,他提出了科教兴村的五条思路,即:依靠科技工作者;培训和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县、乡、村一体化实施。他同时指出,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加强四个方面的创新,即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农村、农民文化教育方面,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德元副教授就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潜忧: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滑坡现象急需扭转;“农民工”培训已成当务之急。针对这些潜忧,他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其次,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要突破传统种植、养殖技能的局限;第三,要严格劳动准入制度,促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第四,要继续做好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工作,重建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
三、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政策
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会代表可谓见仁见智。安徽省人民政府农村研究室农村处钱良信处长提出了安徽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措施及政策建议,他强调要找准抓手,突出重点,在安徽的农村工作中就是要突出“和谐安徽”这一主线,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中心,主要在“四个着力点”上下工夫:一是要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观,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着力构建城乡共建的新格局;三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是要加快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就业的新格局。对于统筹、协调发展,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怀礼教授、安徽省社科院谢培秀研究员和安徽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栾敬东教授分别以“农村的移动与城镇化和农村小康”、“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认知”为题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和相关政策建议。
四、其他相关议题
在大会的自由发言和交流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就农民工、“农业工业化”、“农村工业化”等提法的科学性和以公司为载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可行性等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激烈辩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其中关键的关键是要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急切需要国内外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教育、体制创新。我们相信,由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树立、宣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尤其是安徽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学术研讨会主持词
学术研讨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近1年时间的筹备,由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联合相关教育部门主办的重庆市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我把出席今天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向大家介绍一下:
出席今天大会的有来自 等地的重庆市各中学高中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校级领导和来宾280人,个个是教育界的精英,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日益更新、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是中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进一步丰富中学教育的研究,增进全市各中学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科水平和学校升学率,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联合相关教育部门决定为各兄弟学校搭建平台,举办由重庆市各中学高中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校级领导组成的首届“中学教学学术研讨会”。通过研讨会这个交流平台,共同切磋教艺、共谋发展,使我们的中学教育及教学不断提高,更加适应现代高考的需要;此次研讨会将展示最新的教育前沿理念;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领导面对面、名师专家面对面,让您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并为您提供多种优质教辅供参眩会上我们将邀请高考命题专家做专题讲座,直属重点的名师做学科演讲。
下面宣布会场纪律:
1、为了与我们的酒店再次合作,请保持会场清洁
2、为了让我们能收获更多而不影响专家的发挥,请勿随意走动。、3、也请伸出你的右手,拿出21世纪的高科技产品——手机或小灵通,伸出你的食指,在红色的键上使劲摁一下,再伸出你的左手,拍一下你左边的伙伴肩膀,对他说说“谢谢你的配合。”
今天上午的主要议程有四项:
1、专家主讲重庆市教科所所长致辞;重庆市第一中学教研组长 讲话(4F国际会议厅)
2、午餐(2F中餐厅)
3、自由交流 派送精美礼品(8F茶座)
4、全体正式代表合影;
现在先进行第一项议程,请重庆市 致辞,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以全世界最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教育界权威 作精彩指导!
真是千点万点不如名师一点,我们折服于公务员之 专家最顶尖的教育前沿理念,我们从此有了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 所长意想不到的收获,感谢他的精彩分享。谢谢!下面让我们高度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好吗?那么请起立!伸出你的双手,使劲向上伸,发出一个声音,朝左上使劲伸一下,发出一个声音,朝右边使劲伸一下,发出一个声音。然后朝左转,伸出你的双手,揉揉伙伴的肩,对他说,你辛苦了,挠挠他的头,捶捶他的背,趁他不注意,掐他一下。对你的伙伴说谢谢。然后朝右转„„..谢谢!好请坐!下面我们公司还为大家请到了在教育最前线的资深名师给我们作实战经验分享,他就是市属重点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的,挖宝三工具:点头微笑鼓掌,请再次检查你的响闹装置,坐到板凳的2/3,让我们以更热烈的掌声有请 给我们作精彩演讲,午餐时间(2F中餐厅)
下午:真诚的友谊来自于不断的自我介绍,我叫主持人张俊蓉,渝北区一名普通教师,很高兴能和我们这些教育界的精英再次相聚在这里,今天上午我们吃了两道大餐,大家吃饱了没?吃好了没?很好!21世纪已经到来,不再是肚子饿,而是脑袋需要补充营养,而此刻,你拥有无限的资源,那就是你身边的朋友,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来不及认识的朋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次拿出你的挖宝工具,点头微笑作傻瓜状,你的伙伴一定会慷慨解囊,把宝贵的教学创新理念奉献出来,下面是自由讨论十分钟并谈谈你的收获,并向专家和同仁提出你的问题。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只有15分钟时间。
由于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首次举办这样的会议,我们经验不足请写下你的意见和建议。5分钟谢谢!并留下你的e-mail(便于发相片给你)
相聚总是那么短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你有问题需要专家解答请留下来单独和有关人士交流,今天的会议圆满结束。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期待第二届“中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的到来。请各位到 领取重庆知新图书有限公司为大家准备的精美礼品一份。并到主席台合影留恋,并留下你的e-mail.再次谢谢大家的光临。
诚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