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五论学习贯彻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8日01版)
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凝聚13亿人的奋进力量。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突出了不可偏离的工作重点,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指南。
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传播正能量,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无论是党和人民奋斗历程的宣传教育,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重大成就和进步的宣传教育,或者是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夯实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国际形势在风云变幻中经历着大变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越是应对巨大挑战和困难,越是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就越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正面宣传鼓舞干劲、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作用,不断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光是做做样子、满足于完成任务,这样的正面宣传毫无意义,群众也不会买账。做好新形势下的正面宣传,还需下一番苦功夫、真功夫,摸透传播规律、讲究宣传艺术、对接群众需求,把握好时、度、效,在改进创新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入实际才能鲜活生动,贴近群众才能打动人心。不管是形势宣传还是成就宣传,不管是典型宣传还是主题宣传,都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说教,摈弃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杜绝过度包装、拔苗助长的虚假典型,多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代表社会主流、具有广泛认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正面宣传跟上群众需求和时代步伐,使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阵地意识。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航程上,唱响时代主旋律,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中华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第二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
——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总书记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结合多年从事党政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思考,围绕深化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中国梦、密切党群关系、反腐倡廉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了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中国民生研究院根据自身的专家资源,组建“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宣讲团”,并由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组织权威专家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解读。
一、课程特色
课程内容定制化:本次培训主题围绕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展开,在此主题下设定多个分课题,根据客户需求准确定位培训内容,联系客户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置,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切实达到良好的 培训效果。
专家资源优质化:本次培训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对专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类,将专家 的研究特长与每个专题内容相匹配。
教学路径多样化:为了使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的学习贯彻到基层,创新培训方式,采用举办专题培训班、专家上门授课、组织专家课题调研等方式,有针对性的急客户所需、答学员所问、解学员所获。
客户类别差异化: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需要各级党政机关认真学习和积极贯彻,同时,各级企事业单位也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这一特点我中心将客户 分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类,根据客户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二、课程时间
2014年6月-10月
三、课程内容
(一)党政机关专题班
课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李君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周为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课程二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白津夫: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课程三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
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高级顾问
竹立家:国级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课程四 深化社会治理——推进依法治国
卓泽渊: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理论动态》主编、教授
傅思明: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课程五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密切干群关系
戴焰军: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姚桓: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原副局级校委委员、教授
课程六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田培炎: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局长
李永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
(二)国有企业专题班
课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王怀超: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辛向阳:中国社科院马列主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课程二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课程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谈国企改革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马骏: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课程四 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雍君: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教授
课程五 新形势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春晓: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
课程六 干部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戴焰军: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经宇:北京市纪委研究室原主任、新闻发言人
(三)事业单位专题班 课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张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邓纯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课程二 解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人员管理与绩效考核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孙建立: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课程三 解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人员管理与工资福利
何凤秋: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课程四 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课程五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熙明: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
张军: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课程六 干部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李永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经宇:中共北京市纪委研究室原主任、新闻发言人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吴亚光 何丽颖 杨林 王艳红 朱春松 赵策
联系电话:010-68998188
传
真:010-58938759
第三篇: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8月2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要两手抓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30多年来,正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才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事实胜于雄辩。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因此,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我们说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并不是说其他工作都不重要了,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并非是物
质生活好就水到渠成了。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忽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就会在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最终也搞不好。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要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辅相成,坚持两手抓,二者才会相得益彰。要使“中国号”巨轮顺利前行,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是虚的、软的、可有可无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的。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做到两手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群众基础就会更加坚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稳固。
第四篇: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论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 在海南即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际,总书记视察海南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海南要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南提出的新的更高期待、赋予的新的重要的使命,是海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的努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要求,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扛起海南担当。
海南经济特区的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不仅仅是为了加快海南一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因此海南经济特区从诞生伊始就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国家使命。26年前,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他满怀信心地预言:“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很了不起”,就在于如果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很有说服力,就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就能够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25年来,海南不辱使命,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先行先试,以一系列超前的改革开放措施,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海南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边陲海岛变成了一个绿色、开放、特色经济欣欣向荣的经济特区。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海南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正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总书记提出海南要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可谓意味深长,寄望殷切。与25年前相比,经济特区面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特区应担负怎样的使命,如何进一步发展,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提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办好经济特区作出的新的战略定位,赋予了我们新的更高使命。这一要求与邓小平同志提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设计一脉相承,其核心就是以海南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就要自觉担负起这样的国家使命,以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成就,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作出新示范。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是海南的新使命,也为海南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改革开放的重大使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甩开膀子,多探索、多实干、多担当,以一天也不耽误的实干,最大限度凝聚正能量。要将发展不足转化为高起点追赶的契机,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桎梏,用足用好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依法、高效、优质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发挥海南独特优势,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最大程度释放扩大内需的潜力;营造公平、普惠、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让全省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的海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更有条件实现科学发展,处在发展干事的最佳时期。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奋起直追,紧紧围绕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使海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和度假天堂。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第五篇: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吉林调研重要讲话精神
变中求新,适应发展新常态
—— 一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吉林调研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调研时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把握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基本趋势,深刻揭示了变与新、变与进、变与突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是发展的航标灯,也是发展的方法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经济发展总是在变中求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投资、对外贸易等都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特征。只有直面变化,变中求新,在变化中发现新机遇、寻求新突破,我们才能闯出新路子、开拓新境界。
变中求新,要求我们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客观作用使然,意味着中国经济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再走老路,资源环境受不了,经济社会条件做不到,人民群众不叫好,对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来说也没必要。必须突破路径依赖,把握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的新常态特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就是要跟上改革创新的大节拍,就是要在变中求新、求进、求突破,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更显。
新常态之变在速度层面。面对从高速度转向中高速,宏观调控要有新突破,既要破除“速度焦虑”,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又要保持忧患意识、底线思维,防止在速度换挡中意外“颠簸”甚至“摔跤”,使“调控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新常态之变在结构层面。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结构调整要有新突破,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奋力打破“结构胶着”,让先进生产力更快地产生、扩张,做到经济运行“稳”字当头,结构调整“进”在其中,使“稳中有进”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姿态。
新常态之变还在动力层面。面对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改革创新要有新突破,紧扣关键领域做好改革谋划,多些“闯改创”,少些“等靠要”,防止“一等二看三落空”,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使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引擎。
又到中流击水时。中国经济刚刚交出了一份“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半年报,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只要我们坚持变中求新,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中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变中求进,积聚发展新动能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吉林调研重要讲话精神 经济进入新常态,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速换挡。面对内外部的下行压力,增长的步伐还能不能稳健如常?发展的新动能又将从何而来?
总书记在吉林调研重要讲话中,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大趋势,科学回答了如何集聚发展新动能的问题。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是为了集聚和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不仅如此,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一些趋势性、基础性变化还孕育着新的发展动能。培育新动能,做大新亮点,中国经济就不会因换挡而失速,反而会更加稳健有力。
改革深化将激发发展新动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清除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改革是深刺激,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治本之策。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谋划,增强改革落地能力,真刀真枪,蹄疾步稳,我们就能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结构优化将带来发展新动能。转方式、调结构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多策并举调结构,“加减乘除”一起做,引导新兴产业走向“高大上”,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我们就能拥有更有质、更有量、也更可持续更有未来的发展前景。
创新驱动将创造发展新动能。新常态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就能有力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民生改善将孕育发展新动能。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大环境变了,百姓生活小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就能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改革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坚持变中求进,积聚和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就一定能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变中突破,实现发展新跨越
——学习贯彻总书记吉林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之三
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经济如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改革怎样破解老大难问题,开拓发展新境界?在吉林调研期间,总书记提出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重要原则方法,为我们攻坚克难,实现改革新突破、发展新跨越,指明了方向。
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迎来爬坡期,前进的路上并不平坦。我们面临的,既有改革阻力较大、障碍较多的硬骨头,也有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硬任务,还有“三期叠加”、(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两难”增多背景下的新难题。当此之时,等待观望没有出路,因循守旧没有前途,墨守成规、畏葸不前,只会错失改革良机。只有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硬道理,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积极转换思路、转变方式、创新模式、探索路径,才能在变中解难题、在变中谋突破,不断打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变中突破,是一场硬仗,首先考验的是我们的决心与担当。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矛盾,面对各种思想障碍、利益藩篱,关键是要有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退避三舍、无所作为。狭路相逢勇者胜。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迈上新台阶,就得有那么一股子敢闯、实干的劲头、勇气,就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刀,在瓶颈与矛盾集中处着力。
变中突破,也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考验着我们的定力与能力。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动向辨趋势,才能把握大局大势,看清发展大方向。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总体态势总体是好的,在增速换挡中进行着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网络消费等快速成长,一些新主体、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纷纷涌现,充分说明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应当看到,即使短期内经济发展速度慢一点,但结构在优化,基础在夯实,能量在积蓄,就是一种突破;新的产业在发展、在增长是突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有机融合也是突破。变中突破,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要努力寻求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善于用新办法破解各种难题,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近年来,从自主创新之手把高铁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到东部发达地区纷纷点燃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再到资源型地区努力破解“资源诅咒”,推动产业转型,无不说明,打好改革牌、打好创新牌、打好市场牌,就能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打造新亮点,发现新机遇。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破解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在攻坚克难中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
事在人为,关键在人。突破困局、打破僵局、开创新局,既需要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身先士卒、勇于任事,当好发展的开路人,带领群众一起干事创业,防止改革推而不动、发展涛声依旧;也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浩荡大军,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形成抓改革、谋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
机遇不等人,形势不等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也提出了改革发展新课题。保持战略定力,激发改革动力,释放创新活力,把改革与发展统一起来,把近期与长期兼顾起来,把量变与质变结合起来,蹄疾步稳向前走,我们就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把握发展大势 坚定中国信心
——学习贯彻总书记吉林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之四
信心坚定方向,信心激发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此一定要有信心”。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发出了长期向好、前景看好的中国声音,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思想动力。
“这些积极数据确认了中国经济企稳的初步迹象”,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引起广泛关注。总体看,这是一份可圈可点的中国经济“年中答卷”。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积极发展态势。
尽管一些机构称之为“出乎预料”,但这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却以扎扎实实的数据与事实,向世人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诠释着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发展自信。
观大势才能识大局,识大局才能谋大事。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背后,是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71.8%,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跑赢GDP,是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是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的普遍回暖。基本面企稳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正为“中国信心”构筑越来越有力的现实支撑。
但稳中向好,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稳中向好的经济走势印证着中国信心,也折射出发展的深刻转型。应当清醒看到,当前经济回稳基础并不牢固,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愈加复杂。向外看,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犹在,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向内看,“三期叠加”之下,“两难”问题增多,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新旧动力转换还比较艰难,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不振,结构调整阵痛仍会持续。巩固好势头,延续好态势,依然需要再接再厉,付出更大努力。
面对前路漫漫,一些人可能心存焦虑。其实,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政治的眼光,把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看,这些问题不过是阶段性的现象,只要把握好,完全可以平稳解决。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深刻分析、准确研判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总体特征,是我们辨明发展大势、增强发展自信的客观依据。而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把握这样的发展大逻辑放眼未来,我们拥有充满“中国信心”的巨大底气,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正与信息化加速融合,不断创造新动力;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创时代”来临,不断激发新活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不断拓展新空间。我们拥有充满“中国信心”的澎湃动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注入动力、夯实基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让发展拥有了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正所谓潜力深厚,未来走势可期;行稳致远,发展前景光明;乘风破浪,何惧中流击水。
“中国经济韧性十足,完全可抵御经济结构再平衡过程当中出现的经济波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丰采夫如是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的重要转折期。”这是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作出的判断。“虽慢,但更好。中国经济正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一位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这样认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日益看好中国,我们更没有理由看空自己。
事非经过不知难。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事关发展全局。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更加注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稳增长、促改革上再鼓一把劲,在增活力、强动力上再添一把柴,在调结构、惠民生上再加一把力。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靠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不断提振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改革落地能力,我们就能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在吉林调研期间,总书记来到“海兰江畔稻花香”所描绘的地方,和乡亲们一起谋划丰收的年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信心化为干劲,让汗水孕育果实,攻坚克难不松劲,改革开放不停顿,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国经济的列车跑得更加稳健有力,昂首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明天,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