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2
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⑼有孙母未去(去: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造化钟神秀(钟:))))))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⑹浑欲不胜簪(浑:)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二、文段阅读
(一)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8.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9.《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10.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1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 1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
16.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18.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19.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实践——“比一比”
将《石壕吏》改写成剧本,各小组内组织四名同学(一扮杜甫,一扮老妇,一扮差吏,一扮老翁)进行演出比赛。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略 2.唐、《新安吏》《潼关吏》 3.⑴山色不尽⑵聚集⑶心胸摇荡⑷终要,终当⑸值⑹简直⑺越过⑻多么⑼离开⑽还能够 4.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意近即可)
二、文段阅读
(一)6.(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 7.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9.远近朝 暮 望 登 10.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1.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12.A 1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1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拓展延伸
(一)16.⑧⑦⑥⑤④③②① 17.刘禅 18.诸葛亮
三顾茅庐
19.仰望武侯(诸葛亮),决心以身许国,同时也希望唐朝也能有当世的良相之才出现。
(二)基本内容要与原诗吻合,可合理想像。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2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学习者分析:针对高二的学生,在他们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上,要增加学习难度,同时也不忽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多数学生为标准,对个别学生采取其它具体的办法。
二、学习需要分析:目前古诗在高考中占有很重的成分,鉴于此,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讲解诗歌。
三、学习内容分析:杜甫诗三首中的意象特别多,很多是秋天的景物,通过对其理解来体察诗歌。
四、学习目标阐明:在一个具体的诗歌意境下面(C),高二的学生(A)能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B),掌握率90%(D)。
五:教学策略制定: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 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背诵3首诗。
⑵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 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3、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视觉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解读《秋兴八首》其一
首先指出这首诗需要从四个方面去把握:(1)作者的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2)诗歌朗诵及翻译
注意:朗读时要融入感情,体会诗中的意境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3)诗歌全文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4)诗歌主旨及其艺术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了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艺术特色: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
章法谨严,语言练达,格律精工,尤其是颈联两句的遣词造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眼前的江间波浪和心目中的塞上风云连成一片,既写秋景的阴晦萧索,也渲染出暗淡凋残的时代气氛。诗人在此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江边,只有徒然对菊花再次洒下悲苦的眼泪。
3、《咏怀古迹》其三
同样在解读诗之前,需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对其进行艺术欣赏(1)背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2)整体感知: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在昭君的形象里有诗人的寄托 :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板书设计】
借 古 伤今
昭君——画图省识——身死异国——汉元帝
诗人——漂泊西南——有志难展——唐皇帝(3)诗歌总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二课时
《登高》是这三首诗中的重点。同样地,先要明确目标,进行整体感知再深入诗歌去具体体会:
4、《登高》
(1)对这首诗的学习从两个问题入手,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
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感慨?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 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向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萧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②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2)诗歌解读 《登高》于悲痛中渗透着杜甫伤时忧国的心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3)诗人在诗中的情怀:
• 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4)本诗的艺术技巧: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拓展及联想】
通过对杜甫这三首诗的学习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并将诗歌与我们的现实人生相联系。【回课及作业】
• 背诵三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 •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六、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同学们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对诗的把握还不错,能够在具体意境中去感
受诗人的情感。总结性评价:通过诗歌的背诵和课后题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诗歌掌握的比较好。只是对个别古词古意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加强!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复习学
案
学习目标
记住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记清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过程
一、积累与运用
.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
(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
()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__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
映的社
会
状
况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8.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dài zì sā zān ú èshù è ù
2.(1)聚集(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多么(6)越过 跑(7)应征(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1)√ √ ×
6.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8.(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
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1.远近朝 暮 望 登
2.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3.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4.A
.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18.(1)岂(2)挨次
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22.(略)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唐)杜 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正音正字】
坼chè
渚zhǔ 逾yú
邺yè
戍shù(辨析:戊wù
戌xū)
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抒发了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一开头就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徊的鸟儿„„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不仅感慨万千:自己就像一片孤叶飘零在外,终年客居异乡,如今年岁大了,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抱负远大,一直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乱”,不仅理想成空,而且穷困潦倒,四处漂泊。虽然杜甫从没因此改变自己的初衷,但面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活景况,他内心感慨万千!这首诗歌虽然短,却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课文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叙事诗。诗歌很短,但承载的分量很重。诗人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安史之乱”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老妇对全家遭遇的控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什么?是妻离子散,是家破人亡,是无尽的眼泪,是永远的伤痕。【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逼真地绘画出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的宏丽画面。
2.《登高》中的“无边”、“不尽”两词传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传达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之情。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4.《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中,“捉”有什么表达作用?
“捉”寄寓了批判之意。不是招兵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光明正大地找人,而是趁夜深人睡之时搞突然袭击,可见战乱给普通民众带了的无穷苦难。
5.“夜久语声绝”四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的巨大灾难,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6.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蕴涵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
7.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抒发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拓展学习】
1.简单介绍《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朗读“三吏三别”,感悟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课外预习】
1.读一遍《白居易诗两首》,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很熟悉了,那位同学介绍一下?
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
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
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读)
指名二生读。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教师强“夫”的读音。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
生:豪迈,高昂。
师:对。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2分钟的诗句背诵,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2分钟)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学生背)。咱们再齐背一遍吧。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抒发涌动在你胸中的豪情。
(学生吟诵,想象,表达)
师:谁先来描绘一番?
一生:泰山怎么样呢?啊,它是如此广大,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看得见。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山这么高,把阳光遮住,山南山北一个白天一个黄昏。我一定要登上台上顶峰,那时群山都在我眼下都显得很矮小。
师:(笑问)那你没看到半山腰的飘荡的云气?
生:我看到层层云气在山间飘荡,山下的景物若隐若现,很是美丽。
师:追问,你没看到小鸟?
生:没看到。
一生补充:大自然特别喜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缭绕的云气心胸激荡,看鸟儿归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开了。
师:你很注意细节啊。很好,这是细望所见。
师:整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或者你对哪一句感悟最深?请大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读,批注)
师:请把你的精彩与同位分享。(学生同位交流)谁来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一生:我最喜欢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广阔无边。
师:对,这是远望所见。
一生:我特别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从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师:你欣赏的很到位啊!继续欣赏。
一生: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的有情义,写出了泰山的美丽。
一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特别有意义。他要俯视群山,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师:是啊,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这也是诗人的誓言:一定要攀登上人生的顶峰!所以,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共鸣。你读过的诗歌中,哪些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同学们积累的很多呀!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是否与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记一记。多媒体出示: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学生一分钟读读背背)
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书)美景豪情。岁月悠悠,眨眼间,20年过去。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探亲在家,于是全家随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刚刚安顿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别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寻找皇帝。结果在路上南北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位卑微而未加关押。春天按时来到了长安城,可是,已经物是人非,长安城已经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长安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现在,你是4岁的杜甫,你困据长安城,你在三春时节望到了什么?心里感情怎样?请运用学习《望岳》的方法自学《春望》。
(学生读诗,描述,感悟)
师:告诉大家你的学习感悟。
生:我读到了杜甫的忧虑。从诗中“破“字,我看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地忧虑。
师:好,景语乃情语。借景抒情。
生:我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师:这也是一个名句。一个“万金“,真实的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对家人的生命的担忧和牵挂。
生:我觉得诗人忧国忧民,他不为自己考虑,想的是战乱时百姓。
师:是啊。(完成板书:凄景忧思)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过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我们再看一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歌。翻开主题学习《古韵今风翰墨香》39页,《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读诗歌一遍,然后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是说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再次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播放视频)
师:唐诗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这里有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经典,享受诗意人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