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0岁的杜宪依旧温婉美丽
60岁的杜宪依旧温婉美丽
杜宪60岁了,依旧温婉美丽
杜宪,父亲杜庆华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力学奠基人。
杜宪家学渊源,本人十分有才。她和陈道明的女儿陈格,这个“格”字,为她父亲杜庆华所取,含王阳明“心学”之意。杜宪的脸,是苹果脸中最美丽的一类,端庄秀丽,皮肤如雪梨一般水润丰腴,脸部线条却又十分之柔和细腻,真是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杜宪才貌双全,且声音极为漂亮,清丽柔和,有这样一把悦耳的声音在耳边轻轻道来,陈道明这几十年的生活,比之成仙得道,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尤为难得的是,杜宪的大勇。89年那件事情,杜宪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和良知,为学生说了话,作为中国最美丽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的她,一身素服面对全国观众,触怒当局,因此被辞退、封杀、事业一路红灯。当年不少的大学生,现在都还十分感怀这位美丽、慈和、正直、大勇的杜姐姐(陈道明原话:我不算什么的,我们家杜宪,那才叫一个大勇!)。据我所知,不少喜欢陈道明的人,还是因为杜宪(陈道明出名之前,也曾被叫作“杜宪的丈夫”,呵呵~)。而且难得的是,在杜宪因为那种原因被当局从新闻联播播音员职位辞退之后,陈道明在她身边,不离不弃,悉心体谅,携着妻子的手,帮助她渡过了一个女人事业上和心理上的莫大难关。后来,杜宪供职于凤凰卫视,也算找到一个足以发挥她才华的地方了。所以我说,娶妻当如杜宪,嫁人当如道明。这也是一个大勇的男人。一个担当的男人。一个一往情深、不离不弃、始终如一的好男人(尤其是那个年代,政治问题可不是一个小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不是说着玩玩的~)。陈道明一般予人的印象,是偏冷的气质,不易接近。而恰恰是这类男子,心中有焰火一般的情意。只不过,他只为一个人燃烧。你只要选择爱他,他只要选择了爱你,你们的一生就是注定的事情。
杜宪呢,非常淡泊、恬静、温和、柔顺的一个女子。恰恰是这类女子,有人所不及的大勇,有人所不及的言人之不能言,有人所不及的虽万千人吾往矣。
陈道明是道家气质为主,夹杂儒法,这个人呢,爱隐逸生活,名言“独处是一种美德”,但是黄老之术也是有的,所以目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他还是懂得走市场化道路的。杜宪则是有大慈和大悲悯的佛家气质,杂以儒家之平实、道家之清风。这是很迷人的一个女子。我指的迷人,更多还在,她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宗教感。这是很叹为观止的。
这一对啊,几乎是空前绝后世间少有了。只有杜宪配的上陈道明,也只有陈道明才配的上杜宪。——我心中圣洁的不灭的活灵魂,——一个未经损伤和污染的生命,——名星陈道明亲爱的妻子,杜宪和薛飞都曾是面对11亿大陆百姓(计有9亿电视观众)的中央电视台首席新闻主播。他俩的声音与脸孔,曾经是中国人民“良心”的一架衡器和“有声有色”的形象标志。所以,笔者在此为杜宪这位公众人物撰写一篇“外传”——倘若流于皮相之谈,敬请读者不吝批评。门头沟的炊事员
杜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她日后在荧屏上端庄大方的气质,与其家风不无关系。杜宪16岁初中毕业,正值文革乱世,高中是没的读了。本来她也难逃“上山下乡”的命运,那同代人铁定的人生之路。但是杜宪恰巧碰上了一个“招工”机会,进入了北京人民轴承厂。不过这和当知青实在也相差无几:该厂位于燕山山脉的一个褶皱里——门头沟,举目尽是石多林稀的群峰叠嶂,蜿蜒的山梁间或点缀著颓然倾圮的前朝城堞。它离北京已不近,离杜宪家住的清华园就更远了。当时恰是“备战备荒”的非常年代,这座山沟里的工厂实行准军事化,已不再分车间,而是划成一个一个连队。杜宪被分配到后勤连——即是解决一千多职工“民生”°问题的大食堂。杜宪在伙房里一干就是七年,从揉面烙饼蒸馒头到切肉剁馅掌勺,十八般厨艺都上过手。但杜宪的看家本领是往本应煎或炒的大锅菜里加一瓢水——“这样不容易糊锅,”她解释说。菜之色香味虽因此而欠佳,但在公共食堂,这显然不如“炒糊锅”的过失那么重大。经过大伙房“粗放”准则的熏染,杜宪后来的“家政”并不十分过关,及格而已。当然,她在食堂七年,毕竟“·当灶”的次数少而“凭窗”的时候多。山沟里没有别的饭馆,职工们一天三顿都得到食堂的多个窗口排队。不知不觉地,杜宪当值的窗口,队排得总是最长。杜宪一直以为是自己卖饭菜的手脚比别人麻利,殊不知在这荒野中之大工厂的男人世界里,“可餐”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杜宪的脸蛋嵌在售饭窗口中,本身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作品。空谷幽兰的命运转变
1977年“文革”宣布结束,并恢复全国高考。极偶然地,北京广播学院在门头沟有个招生点。杜宪这株“空谷幽兰”抱著姑且一试
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初试。当年在门头沟招摄影、播音两个专业。十年蹉跎,人才积压了一大堆,“叹时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小小的招生点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大庙会,许多来者技艺压身。单说播音专业,应试的大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四乡的人民公社广播站播音员。他们的发音久经毛语录、党报社论、革命大批判文章的锤炼,简直有著刺刀的锋利、斧头的力度,更如枪膛里来复线一般严谨精确,挟著“毛式话语”¨那居高临下、挡我者死的势能。
口试内容是一篇少数民族战士“?贾贾哈古”所写的参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文章。杜宪听人家抑扬顿挫的朗诵,自己的气先虚了。文章本身并不拗口,都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党八股”,但作者的名字真够刁钻的,杜宪总是念不顺,才读了一半,就被打断——“行了,别念了。”
说来也巧,其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班子严重地青黄不接,资深播音员李娟,吕大渝亲自到考场试图直接挑人,不知怎的,当时就看中了杜宪,并劝说她这就到电视台工作,别再赶高考这科场”了。她们说:“后面还有文化考试,你不一定行”¨那时,电视很不普及,杜宪并不很清楚这是个什么行当,她倒是应承了。但等到中央电视台去门头沟调她的档案时,档案已被招生办调走了。原来,杜宪刚过了合格线,后来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了。
中央电视台只好临时发掘了一位“新秀”,此人面相倒是端正朴实,一副“红五类”气质,只是念新闻稿老念大白字。当时的北京电视观众总记不住她的名字,干脆直呼其绰号——“水赖”。只因当时电视节目乏善可陈,《动物世界》的收视率几乎是最高的。一次这位新秀于众目睽睽之下把水獭(音“塔”)果断地念成“水赖”,并在近二十分钟的节目中,重复多次,该绰号便从此一夜上身!
杜宪的在校学习成绩远比她当初的考试成绩为好,甫毕业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新闻主播。随著她们这批新人的荧屏亮相,“水赖”也就从此消失了。中国的脸谱与末代皇帝
杜宪才一出道,即成为中国大陆老百姓的偶象——这不能不说是奇迹!新闻播音员并无演技可言,与西方的头牌主播和“名嘴”们相比,拘谨的中国同行绝无潇洒轻松、幽默逗笑等收放自如的发挥空间。然而能在一个有限的平面中显出雍容大方、端庄贤淑来,唯杜宪一人耳!
象她这般有“观众缘”的主播,不但空前,而且欲再觅一个恐怕也很不容易了。事实正是如此,杜宪被迫退出荧屏后,观众至今未能释怀,视网膜上那一片空缺竟无后来者所能取代。
她的脸庞简直就是被数亿老百姓认同的中国的脸谱。那时,人们还不大晓得她的丈夫陈道明,直到他成功地饰演了电视剧集《末代皇帝》里的溥仪之后,才名扬天下,第一次从中国女性的“完美”形象的光晕背后凸现出来。陈道明是天津人,在北京没房子。杜宪直到生下了女儿,仍未分到宿舍,只好各处“打游”。丈夫没日没夜地赶著排戏,女儿格格(满语“公主”之意,显然源自《末代皇帝》)要“面圣”也极为不易。直到杜宪当了全国政协委员,房子才分到手。
杜宪“贵”为政协委员,倒是比那些尸位素餐的花瓶委员们更关心天下大事。1989年,XX大潮迭起,杜宪、薛飞、张宏民等一群广播学院科班出身的一线播音员均义无反顾地支持XX。那些资深播音员如赵忠祥、李娟、邢质斌等其实也持同样立场,只不过多了几分世故罢了。但倘无他们的心理支持乃至《新闻联播》组当班官员的默许或佯作不知,杜宪、薛飞等人又怎能在历史的瞬间镜头里成为中国人民良心的象征? 荣辱不惊
“XX”以后,杜宪、薛飞、张宏民都领受了一纸停止出镜播音的“组织决定”。中央电视台高层迅速换马,由军方人士接管。对播音员也实行“掺沙子”,由来自军队广播电台的现役军人共同负责《新闻联播》,军方播音员的素质果然过硬,其铿锵有力的发音使人想起文革时期的高音喇叭.......其后,处于“准军管”状态下的中央电视台要与每个播音员个别“谈话“。张宏民已接到了通知。杜宪正在发愁怎样应付这场”甄别“式的谈话,倒是薛飞的一个电话令她如释重负——“你甭著急了,谈话没有我们俩的份!”
杜宪的主播生涯就此结束了。她的家政水平因此而突飞猛进,每天挎著菜篮子逛农贸市场,于厨艺上渐有心得。日常除了学英语,就是相夫教子。陈道明得意地对旁人说:“我们家杜宪呀,大家风范,荣辱不惊!”
投闲置散的杜宪终于接到一纸“组织决定”:调离播音组,去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她到经济部报到时,该部全体同人离座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不知所措这则花絮成了上峰为之皱眉的“新动向”后来当薛飞调到社教部时,电视台高层特别指示:不得搞任何欢迎仪式类的“小动作”。但据目击者说,薛飞报到那天,仍受到了“热情而不过份”的欢迎。
后来,薛飞决然辞职,远走匈牙利。杜宪有全国政协委员之头衔,多少还有点保护伞,但也因此而不能“封金挂印”,象薛飞那样一走了事。她在经济部工作了三年,作编辑但不许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我心如皓月。襟怀坦荡的杜宪开始钻研经济,又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干部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进修。从电视主播到经济部的编辑,她仍是出类拔萃,连年评”先进“,她总榜上有名,同事们也从心眼里喜欢她。1991年经济部拍电视片《老区行》,深入大别山区采访。某夜同事请她过去。杜宪一走进那间小屋,灯就熄了,一小片烛光亮起,映照著同事们为杜宪特制的生日蛋糕杜宪哭了。魅力不堕的大众偶像
杜宪几年来“音容俱渺”,知名度反而更高,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有关她的市井传闻,始终是众口相传的“热点”。有一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末代皇帝”陈道明要和杜宪闹离婚了!向来热血澎湃的北京人听罢怒不可遏,嚷嚷道:丫的陈道明他敢,咱哥们儿抄家伙把他给废了!幸而陈道明和老婆的关系“铁”得很,这才免去被大卸八块的厄运。政协大会的电视报道一向甚为无聊,但很多人为了杜宪可能的瞬间上镜而专注于荧屏。
杜宪不断收到国外寄来的访问、讲学、交流等邀请。但中央电视台高层均不予放行。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邀请她访问,台里仍然拒放,她终于递交了第一份请调报告。此后这类报告写了一大叠,三天两头往上递还未有回音,恰好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梅地亚”)正式邀请她出任大型电视片集《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杜宪欣然同意——她毕竟对电视专业魂牵梦萦。
1992年,摄制组行经云、贵、陕、川、藏,所到之处都掀起了“§杜宪狂热”。在“鬼城”酆都,百姓如睹观音现身一般将她团团围住;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姐妹都把杜宪往屋里拉;在拉萨,西藏自治区最高行政长官设家宴款待她,并献上洁白的哈达。
杜宪还是往日的杜宪,风采依旧,只是摄制组里的年轻人已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杜老师”了。她既是整个80年代中国电视的象征符号,亦以自己的浮沉为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划出了一条良心的底线。
《中国小城镇》拍得到底怎样,又另当别论。这套片集在第四届上海电视交易会上是所有中国电视片中卖得最好的。日本NHK电视网、香港无线、台湾良世集团更不用说国内的各地方电视台了。这是杜宪几年来第一次正式出镜——就凭这还怕没有买主? 杜宪夫妇与《北京人在纽约》
杜宪终于继薛飞之后离开了中央电视台,与“梅地亚”签了5年的合约。“铁饭碗”砸碎了,她成了一位“合同工”。杜宪如愿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丈夫也一并同行。不久他俩就接到了来自纽约的电话,力邀杜宪出演《北京人在纽约》中“郭燕”这个角色。
原来,紧锣密鼓中的《北》剧组对“郭燕”一角选了多人仍不合眼,最后一转脑筋——这角色本身与杜宪气质挺接近,而且她人在美国,连护照和签证手续都省了。再说有陈道明这“大老倌”给她说戏,怎么也砸不了。当然,算盘上最关键的那粒珠是——有杜宪的名气垫底,将来的收视率就等于买了双保险。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冯小刚、李晓明是名满电视界的“¨侃爷”,风魔神州的《渴望》就是一轮胡侃侃出来的。他们先冲著陈道明长传急攻:“我们在戏里给郭燕办一场婚礼,让她风风光光地嫁给你。你们当年没这气派吧?这回补办,留个盛装纪念照!”
陈道明先到纽约,看过剧本,对有关郭燕的情节多有不满。《北》剧组居然二话不说,立马就改。一切都为了杜宪这尊活观音降世而让路。杜宪只得去了。她进入剧组后不久,各种坏消息就追杀而至。原来,《北京人在纽约》一剧未拍已先造势,国内相当关注。而今最不利于剧组的就是杜宪其人——她能有限度地出镜和获准来美,并不意味著她的政治旧案已经了结。她居然从一个被解职的电视主播成为一个为大众引颈企盼的剧集的红角儿,这对官方的意识形态防线是一种恼人的撩拨。所以有传闻说,有杜宪入戏,将来《北》剧的播出就有数不清的麻烦。真要那样,剧组上下一帮铁哥们儿就白折腾了,150万美元的贷款也白扔到大西洋里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可能因此而破产关门。左右权衡,大局为重,杜宪夫妇退出了剧组。”下海”**" 杜宪回国,继续履行她与“梅地亚”电视中心的合同。一次,她与同事们到常州高技术开发区一行。地主曲意款待,还提出,如果大名鼎鼎的杜宪有意“下海”办公司,常州方面愿提供一切便利。一间刚成立的中外合资“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也力邀她加盟,该公司主事的本来就是她的朋友。杜宪“下海”了。她正式辞去了“梅地亚”的职位,赔偿了500元的合同费,从此成了“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和“常州先奇影视制作中心”的董事长。“今日”公司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在北京的繁华地段设立起一面100平方米的广告大屏幕。而先奇中心的第一部制作,就是号称“千集巨片”的《明天穿什么》,1993年秋已正式开拍。
这套以花样翻新的时装为焦点的片集,在招聘时装模特时却遇到了阻碍。刊登招聘广告,哪家报纸不乐于坐收广告费?唯独中央广播电视部官办的《中国电视报》拒绝刊登。理由无它,在于广告中触目的一行字:“总编导、主持人——杜宪”。对于这样一个能唤起老百姓许多敏感记忆的符号式人物,当然要予以封杀,岂能再为她张目?
温文尔雅的杜宪1989年那股底气翻上来了。她奋起抗争,从《中国电视报》的广告科起,一级级往上质询:凭什么?公司合法、经营合法、广告手续俱全、有工商局批准。如果你们的理由是杜宪的名字“不合法”,不予刊登,我就起诉你们这份报纸,状告你们损害他人名誉!
权力向公理屈服了,广告登出了。这是前首席电视新闻主播的名字四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电视报》上。然而,区区一份官办报纸又怎能使她的名字被11亿中国百姓忘记呢?而今,杜宪已非昔时之杜宪。明天,杜宪还是昨日之杜宪。
第二篇:美丽依旧-----张丽莉
美丽依旧
世界上往往都会有这么一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这是对教师的诠释,同时也是对张丽莉老师最好的诠释!
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当危险发生时,她来不及思考,她毅然选择了飞身上前,将即将被车撞到的两名学生奋力推开,而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重重碾过,造成双腿高位截肢。
张丽莉的瞬间抉择,绝非来自于她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她心灵的选择。正式她的这种信念,使我们再一次重新来解读教师的含义,她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是伟大的,无私的,光荣的。她让我们相信世界依然美丽,爱依然存在整个世界!
第三篇:杜宪丽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
杜宪丽
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学期来,各年级都能按照实验计划执行,上好开足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均能记好实验记录。同时,在实验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学习、实验态度。经过努力,师生的实验水平都有所提高。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我把上学期种植凤仙花的照片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可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目前,实验教师队伍还不壮大,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抓住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2.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观念还不够开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培养还没有抓到实处,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开放思想。
3.总之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不断寻找科学的方法,所有难题将不会永远是难题。
第四篇:2013年小学四年上人文总结杜宪丽
小学四年级人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
杜宪丽
本学期本人担任四年级的人文课教学任务,我将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人文课教育教学的研究,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地方课教学教研质量与水平,曾进自身与其他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本学期人文课共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寻访民族家庭、第二单元民俗博物馆、第三单元欢天喜地的节日。
一、人文教学情况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寻访民族家庭共4课。单元引导:
1、了解民俗知识.初步体会我省的民族文化。知道我省人民在长期与严寒等不利条件抗争中,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形成的特色.2.、通过采访、调查、合作交流 ,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交际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间应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只有民族团结家乡才会飞速发展 1课《从满族老屋说起》
1、了解满族文化,风俗,习惯,加深对家乡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2、认识他们服装、姓氏的变化。
3、了解满族人建筑三大特点
4、教育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同少数民族友好相处。
第2课《 山林中的达斡尔》了解达斡尔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以及达斡尔族的生习俗和民族文化。
第3课《 鄂温克的驯鹿文化》、了解鄂温克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第4课《 再唱乌苏里船歌》、了解赫哲族生活习惯和民俗特点 第二单元民俗博物馆、共3课 单元引导:
1、使学生了解悠悠车、乌拉草、桦树皮工艺品的相关资料。
2、使学生体会到搜集资料的方法,感受到收集资料的乐趣,掌握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让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受人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1课《民俗馆里故事多》、了解家乡人民的智慧,明白各种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什么。
2课《寻找游戏》3课《民间的智慧
我的游戏》
1、通过学习了解民间游戏的各种玩法。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2、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发智力 第三单元欢天喜地的节日共3课
第一课《过大年》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各族喜庆方式不同。欢天喜地,热热闹闹。
第2课《丰富多彩的节日》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第3课
《我们去采风》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加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人文课教学上认真备课,人文学科的教学资料不多,我就积极上网查找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抓好教材研究工作,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活动。灵活、有效充分发挥地方课程中的亮点与精华,例如;人文课里我们去采风里的龙江剧学生并不是很熟悉的,我了解了学生们的这一实际学情,上网下载了龙江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淑娴的《木兰传奇》、《荒唐宝玉》及二人转视频资料让学生们欣赏,胜于课上老师枯燥的讲解,人文课变成学生们爱上的课。通过这一实践我深受启示。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其他老师学习电脑知识了。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我以前研究的优秀学习习惯培养的实验经验,带动学校地方课特色课,让学生喜欢上人文课。我做到课后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如:教学小学四年级《人文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黑龙江五个常住民族,了解了过去我们黑龙江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状况的前提下建立的。因此我把教学导入作如下设计,一、回忆上一单元讲课内容。
二、了解民俗的含义。
三、知道民俗馆中展出的都是具有浓郁黑龙江特色的由黑龙江人民自己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从而揭示本课中心内容。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我把教学过程作如下设计: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教学流程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各自回家收集资料,从而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课上我采用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并不是非常完善,因此我有设计了观看电视的方法,因为电视也是我们搜集资料的一种途径,从而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可点是应该看些什么。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进而渗透德育教育升华学生情感。
调动师生参与地方教学课的积极性,挖掘自身研究意识,在集体备课中和我校科学老师共同协商,互动交流,在校领导指导下自主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开发一批适合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内涵。与班主任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各种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教育。
第五篇:新闻联播中途离开的主持人薛飞杜宪深入人心
新闻联播中途离开的主持人薛飞杜宪深入人心
杜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她日后在荧屏上端庄大方的气质,与其家风不无关系。杜宪16岁初中毕业,正值文革乱世,高中是没的读了。本来她也难逃“上山下乡”的命运,那同代人铁定的人生之路。但是杜宪恰巧碰上了一个“招工”机会,进入了北京人民轴承厂。不过这和当知青实在也相差无几:该厂位于燕山山脉的一个褶皱里--门头沟,举目尽是石多林稀的群峰叠嶂,蜿蜒的山梁间或点缀著颓然倾圮的前朝城堞。它离北京已不近,离杜宪家住的清华园就更远了。当时恰是“备战备荒”的非常年代,这座山沟里的工厂实行准军事化,已不再分车间,而是划成一个一个连队。杜宪被分配到后勤连--即是解决一千多职工“民生”°问题的大食堂。杜宪在伙房里一干就是七年,从揉面烙饼蒸馒头到切肉剁馅掌勺,十八般厨艺都上过手。但杜宪的看家本领是往本应煎或炒的大锅菜里加一瓢水--“这样不容易糊锅,”她解释说。菜之色香味虽因此而欠佳,但在公共食堂,这显然不如“炒糊锅”的过失那么重大。经过大伙房“粗放”准则的熏染,杜宪后来的“家政”并不十分过关,及格而已。当然,她在食堂七年,毕竟“·当灶”的次数少而“凭窗”的时候多。山沟里没有别的饭馆,职工们一天三顿都得到食堂的多个窗口排队。不知不觉地,杜宪当值的窗口,队排得总是最长。杜宪一直以为是自己卖饭菜的手脚比别人麻利,殊不知在这荒野中之大工厂的男人世界里,“可餐”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杜宪的脸蛋嵌在售饭窗口中,本身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作品。
空谷幽兰的命运转变
1977年“文革”宣布结束,并恢复全国高考。极偶然地,北京广播学院在门头沟有个招生点。杜宪这株“空谷幽兰”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初试。当年在门头沟招摄影、播音两个专业。十年蹉跎,人才积压了一大堆,“叹时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小小的招生点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大庙会,许多来者技艺压身。单说播音专业,应试的大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四乡的人民公社广播站播音员。他们的发音久经毛语录、党报社论、革命大批判文章的锤炼,简直有著刺刀的锋利、斧头的力度,更如枪膛里来复线一般严谨精确,挟著“毛式话语”¨那居高临下、挡我者死的势能。
口试内容是一篇少数民族战士“贾贾哈古”所写的参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文章。杜宪听人家抑扬顿挫的朗诵,自己的气先虚了。文章本身并不拗口,都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党八股”,但作者的名字真够刁钻的,杜宪总是念不顺,才读了一半,就被打断--“行了,别念了。”
说来也巧,其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班子严重地青黄不接,资深播音员李娟,吕大渝亲自到考场试图直接挑人,不知怎的,当时就看中了杜宪,并劝说她这就到电视台工作,别再赶高考这科场”了。她们说:“后面还有文化考试,你不一定行”¨那时,电视很不普及,杜宪并不很清楚这是个什么行当,她倒是应承了。但等到中央电视台去门头沟调她的档案时,档案已被招生办调走了。原来,杜宪刚过了合格线,后来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了。
中央电视台只好临时发掘了一位“新秀”,此人面相倒是端正朴实,一副“红五类”气质,只是念新闻稿老念大白字。当时的北京电视观众总记不住她的名字,干脆直呼其绰号--“水赖”。只因当时电视节目乏善可陈,《动物世界》的收视率几乎是最高的。一次这位新秀于众目睽睽之下把水獭(音“塔”)果断地念成“水赖”,并在近二十分钟的节目中,重复多次,该绰号便从此一夜上身!
杜宪的在校学习成绩远比她当初的考试成绩为好,甫毕业即成为中央电
视台的第一新闻主播。随著她们这批新人的荧屏亮相,“水赖”也就从此消失了。
中国的脸谱与末代皇帝
杜宪才一出道,即成为中国大陆老百姓的偶象--这不能不说是奇迹!新闻播音员并无演技可言,与西方的头牌主播和“名嘴”们相比,拘谨的中国同行绝无潇洒轻松、幽默逗笑等收放自如的发挥空间。然而能在一个有限的平面中显出雍容大方、端庄贤淑来,唯杜宪一人耳!
象她这般有“观众缘”的主播,不但空前,而且欲再觅一个恐怕也很不容易了。事实正是如此,杜宪被迫退出荧屏后,观众至今未能释怀,视网膜上那一片空缺竟无后来者所能取代。
她的脸庞简直就是被数亿老百姓认同的中国的脸谱。
那时,人们还不大晓得她的丈夫陈道明,直到他成功地饰演了电视剧集《末代皇帝》里的溥仪之后,才名扬天下,第一次从中国女性的“完美”形象的光晕背后凸现出来。
陈道明是天津人,在北京没房子。杜宪直到生下了女儿,仍未分到宿舍,只好各处“打游”。丈夫没日没夜地赶著排戏,女儿格格(满语“公主”之意,显然源自《末代皇帝》)要“面圣”也极为不易。直到杜宪当了全国政协委员,房子才分到手。
杜宪“贵”为政协委员,倒是比那些尸位素餐的花瓶委员们更关心天下大事。****年,**大潮迭起,杜宪、薛飞、张宏民等一群广播学院科班出身的一线播音员均义无反顾地支持**。那些资深播音员如赵忠祥、李娟、邢质斌等其实也持同样立场,只不过多了几分世故罢了。但倘无他们的心理支持乃至《新闻联播》组当班官员的默许或佯作不知,杜宪、薛飞等人又怎能在历史的瞬间镜头里成为中国人民良心的象征?
荣辱不惊
**以后,杜宪、薛飞、张宏民都领受了一纸停止出镜播音的“组织决定”。中央电视台高层迅速换马,由军方人士接管。对播音员也实行“掺沙子”,由来自军队广播电台的现役军人共同负责《新闻联播》,军方播音员的素质果然过硬,其铿锵有力的发音使人想起文革时期的高音喇叭.......其后,处于“准军管”状态下的中央电视台要与每个播音员个别“谈话“。张宏民已接到了通知。杜宪正在发愁怎样应付这场”甄别“式的谈话,倒是薛飞的一个电话令她如释重负--“你甭著急了,谈话没有我们俩的份!”
杜宪的主播生涯就此结束了。她的家政水平因此而突飞猛进,每天挎著菜篮子逛农贸市场,于厨艺上渐有心得。日常除了学英语,就是相夫教子。陈道明得意地对旁人说:“我们家杜宪呀,大家风范,荣辱不惊!”
投闲置散的杜宪终于接到一纸“组织决定”:调离播音组,去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她到经济部报到时,该部全体同人离座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不知所措这则花絮成了上峰为之皱眉的“新动向”后来当薛飞调到社教部时,电视台高层特别指示:不得搞任何欢迎仪式类的“小动作”。但据目击者说,薛飞报到那天,仍受到了“热情而不过份”的欢迎。
后来,薛飞决然辞职,远走匈牙利。杜宪有全国政协委员之头衔,多少还有点保护伞,但也因此而不能“封金挂印”,象薛飞那样一走了事。她在经济部工作了三年,作编辑但不许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我心如皓月。襟怀坦荡的杜宪开始钻研经济,又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干
部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进修。从电视主播到经济部的编辑,她仍是出类拔萃,连年评”先进",她总榜上有名,同事们也从心眼里喜欢她。1991年经济部拍电视片《老区行》,深入大别山区采访。某夜同事请她过去。杜宪一走进那间小屋,灯就熄了,一小片烛光亮起,映照著同事们为杜宪特制的生日蛋糕杜宪哭了。
魅力不堕的大众偶像
杜宪几年来“音容俱渺”,知名度反而更高,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有关她的市井传闻,始终是众口相传的“热点”。
有一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末代皇帝”陈道明要和杜宪闹离婚了!向来热血澎湃的北京人听罢怒不可遏,嚷嚷道:丫的陈道明他敢,咱哥们儿抄家伙把他给废了!幸而陈道明和老婆的关系“铁”得很,这才免去被大卸八块的厄运。
政协大会的电视报道一向甚为无聊,但很多人为了杜宪可能的瞬间上镜而专注于荧屏。杜宪不断收到国外寄来的访问、讲学、交流等邀请。但中央电视台高层均不予放行。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邀请她访问,台里仍然拒放,她终于递交了第一份请调报告。此后这类报告写了一大叠,三天两头往上递还未有回音,恰好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梅地亚”)正式邀请她出任大型电视片集《中国小城镇》的主持人。杜宪欣然同意--她毕竟对电视专业魂牵梦萦。
1992年,摄制组行经云、贵、陕、川、藏,所到之处都掀起了“杜宪狂热”。在“鬼城”酆都,百姓如睹观音现身一般将她团团围住;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姐妹都把杜宪往屋里拉;在拉萨,西藏自治区最高行政长官设家宴款待她,并献上洁白的哈达。
杜宪还是往日的杜宪,风采依旧,只是摄制组里的年轻人已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杜老师”了。她既是整个80年代中国电视的象征符号,亦以自己的浮沉为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划出了一条良心的底线。
《中国小城镇》拍得到底怎样,又另当别论。这套片集在第四届上海电视交易会上是所有中国电视片中卖得最好的。日本NHK电视网、香港无线、台湾良世集团更不用说国内的各地方电视台了。这是杜宪几年来第一次正式出镜--就凭这还怕没有买主?
杜宪夫妇与《北京人在纽约》
杜宪终于继薛飞之后离开了中央电视台,与“梅地亚”签了5年的合约。“铁饭碗”ˉ砸碎了,她成了一位“合同工”。
杜宪如愿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丈夫也一并同行。不久他俩就接到了来自纽约的电话,力邀杜宪出演《北京人在纽约》中“郭燕”这个角色。
原来,紧锣密鼓中的《北》剧组对“郭燕”一角选了多人仍不合眼,最后一转脑筋--这角色本身与杜宪气质挺接近,而且她人在美国,连护照和签证手续都省了。再说有陈道明这“大老倌”给她说戏,怎么也砸不了。当然,算盘上最关键的那粒珠是--有杜宪的名气垫底,将来的收视率就等于买了双保险。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冯小刚、李晓明是名满电视界的“侃爷”,风魔神州的《渴望》就是一*胡侃侃出来的。他们先冲著陈道明长传急攻:“我们在戏里给郭燕办一场婚礼,让她风风光光地嫁给你。你们当年没这气派吧?这回补办,留个盛装纪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