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念母亲-慈母去逝周年祭
怀念母亲
——张良忠
再过一星期就是母亲去世一周年忌日。去年的农历五月初六清晨五时十分,我的母亲永远闭上了眼睛,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母亲含辛茹苦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好容易把我们四个儿女抚养成人直至成家立业。正当我们准备报答您的养育之恩,让您老人家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您却驾鹤西去!“子欲恩而亲不在”,回首往事,我们潸然泪下.,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思念之情!
母亲走了,我在一夜之间好象就成了孤儿,无处再冲着谁喊“妈妈”了,对着苍天喊,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母亲走了,内心的童年真正结束了。我哭,是在下一场自己的雨。
在母亲的房间里,找出她穿过的新旧衣服,只是到墓碑前烧着敬孝了;找出用布条包边的老花镜,她老人家的双眼早已闭上了;找出那刺绣的古色钱包,剩下的600元现金已是唯一的遗产了;找出那把用鞋带系着的钥匙,仍然是为远行的母亲回家留着的;“妈妈想了就回来看看吧……”再在房间里好好找一找,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是母亲忘了的。一个人活了一辈子,留下的遗物就那么一 小堆。找来找去,偏偏忘了自己——我不正是母亲最大的遗物吗?“您最不放心的是我啊!……”总算替母亲把自己给找了回来,这才是最可靠的纪念。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母亲离开快一年了。说真的,在我的心中您一直没有离开我们,仿佛每天总在我们身前身后转悠,嘘寒问暖,唠唠叨叨。我在自己的QQ上还仍然保留着“母爱”的个性签名和您生前87岁的生日照片,房间里的陈设丝毫未变,先前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社保卡等都成了永久的纪念。无论紧张繁忙还是悠闲无事,每天我上下班时都会去您的房间看看,把遗像旁边的祭奠物品更换整理摆好,心中总是放不下的伤感。
一年了,我渴望在梦中与母亲经常相见,可母亲总不给我一个清楚的梦。我知道是母亲在耽心我,耽心您的儿子悲伤过度伤害了身体,才做出这样痛苦的选择。有时梦里模模糊糊感觉到母亲的到来,待我想好好再看母亲一眼时,母亲却躲了起来,任凭我喊破嗓子都不回头,看着母亲离我们而去却挽留不住而哭着醒来,再想抓住这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母亲,您知道吗?您的离去使得我们只能阴阳相隔,隔不断的,是我们对您永恒的思念!
不敢回忆,一回忆就心痛。越是美好的回忆,越让人心绞痛。原来所有的回忆、假想,都是为了满足眼前的自 己。
母亲,我刚五十岁就失去您,随即也进入了人生的后半生。您让我懂得什么叫悲伤,真正的悲伤。以前的悲伤统统变成“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悲而无伤。第一次啊,我看见自己血淋淋的伤口。更严重的是,这种伤口永远无法愈合,就当是前半生享受母爱所必须支付的代价。我欠您的太多了,只能偿还给空气,却无法偿还给您。爱也是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务呀!
为了自己不至于感到太孤独,母亲,请允许我假设您还活着。您曾经是我的大后方,可从那一天起,后方没有了,我只能头也不回往前走。请允许我假设您还活着,还在老宿舍的那扇窗口耐心等着,我的背影是留给您看的。不敢回头啊,以前怕看见流泪的您,现在怕回头看不见您。母亲,欺骗自己是否算一种错吗?多么希望您在错误里活着。免得我感到前面空空的,后面也空空的……。
把母亲留在照片里,把照片镶嵌进镜框,安装在墙上。母亲,不去乡下的墓地时,我就时时可以看见您。有什么好吃的,多备一份。有什么好事情,首先想到告诉您。昨天我熬夜了,今天睡得又晚了……您除了不会眨眼,啥都看得一清二楚。正如您心里想些什么,我也一清二楚。生与死是一道玻璃,一堵墙,因为挂着您的照片,这堵墙也变得透明。母亲消失了,我开始承认天堂的存在。母亲去另一个地方安家,只能是天堂。本来觉得天堂很远,甚至还很虚幻,因为母亲的缘故,天堂变近了,变得很实在。就像相邻的一座城市,也有思念,只不过没有痛苦。其实我原本不相信天堂的,只不过为了让自己相信母亲仍然活着,为了让自己相信母亲去了更好的地方。幸好有天堂,可以满足我的愿望。
记忆里的母亲是坚强的。我母亲祖籍是保靖县人,民国时期外公艾氏逃荒到荔溪乡光明村吕家庄,母亲生于一九二二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记得我读小学时正是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每天在公社被造反派召开大会小会批斗,为了不让我们饿着,母亲起早贪黑,白天在生产队拼命挣工分,早晚还要去离家5公里外的公社为父亲疗伤、送饭。母亲的刚毅和坚韧让我感受最深和受益终生。
记忆里的母亲是勤劳的。您就像初升的太阳,虽然没有光芒四射,但始终温暖着四周。经常在安顿好我们后,白天拼命干农活,晚上点着马灯到河边洗晒衣服,为的是让我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高高兴兴的去上学。
记忆里的母亲是慈爱的。我家到了夜半昏黄的时候,灯光一直亮着,母亲那飞针走线的身影至今依然摇曳在我的心里,在 灯光下,把关爱缝进我们的心里。那些年家里很困难,父亲在外,家里老小四口人,每月的粮食只有 母亲和我姐的指标数,根本不够吃,有时大米要加红薯煮,母亲怕我吃不饱,单独为我用罐子煲两个荷包蛋,不让小妹知道,有时候我不小心吃的时候被小妹看见了,让她直流口水,妈妈总是给小妹解释,哥哥身体差,他是我家的“小祖宗”。那个时候每天能有口白米饭吃该多幸福啊!母亲虽然很爱我们,但对我们的管教还是很严厉的,每当我做错事时,母亲总是很严厉批评我,有一次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烧木炭,不小心在家里差点引起火灾,母亲那次没给我一点情面,狠狠地打了我一顿。为此我还曾一度怨恨过母亲,直到长大成人后,我才真正懂得了“母爱无痕,大爱无疆”的道理。
记忆里的母亲是幸福的。从结婚后母亲一直和我住在一起,每当家中吃完中饭,趁我午睡的当口,母亲总抢着洗碗,您把这点家务事当成每天的工作来干,说这样就不空虚了。很多次,迷迷糊糊中,听见厨房里的自来水开一会、关一会,碗碟在水池中磕碰着,就像躺在港湾一样,伴听着碗碟的磕碰声,使我进入憨睡的梦中。我觉得自己这条船多么幸福!其实没准母亲心里比我还甜还美呢。我只知道“船”的幸福,却没理解到“港湾”的幸福和欣慰。
母爱,永远无条件也无原则。世上唯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就是母爱。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谁都可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才是你失败时的伴侣。假如真有来世,我还想做 您的儿子,永远的孝敬您、陪伴您;假如真有来世,我还会陪您去散步,陪您串门找您童年的好姐妹,为您买爱吃的汤圆、稀饭、油条、炒瘦肉丝;假如真有来世,夏天来临的时候,儿子、孙子一定陪您去乡下看老家的那片椿树林……。
今年的清明节,是我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还记得母亲过去在祭奠她母亲时伤心哭泣的情景,那种悲伤又在我身上重演。清明节前我和妻儿就去扫墓了,也正如唐朝诗人杜甫笔下的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啊。这是不一样的清明节,母亲的新坟也在等待着……我被春雨淋湿了。而在以前,母亲一直是我避雨的屋檐呀。母亲,我想您了,您也想我了吧?别担心,我会比那场雨更及时。以后每年我都将相约这一天重逢。我会如约而至,其实在心里,是用整整一年的时间,一步步走过来,越水翻山来看您,看看一点点变旧的坟,直到自己变成再也走不动路的老人。
“失去母亲,等于失掉最遥远的故乡,故乡中的故乡。”母亲啊!您怎么舍得啊,怎么舍得撇下敬您爱您的儿女呀?每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自站在阳台上望着遥远的天空时,看到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时,就在想,也许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就是母亲在远远的注视着我,还在用您那无私的爱在默默的关注着您的儿女们。站到母亲的坟墓 前,默默的为您老人家祈祷,祈祷母亲在天国的日子好好保重自己。但愿天国的母亲一切安好!
一直想为母亲写点什么,这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写了好久,写了好长。我不记得写到哪段时,想哭,忍住了;写到哪段时,忍不住还是哭出来了。但愿您也能看得出来,看得出哪一段的原稿曾被泪水打湿过。我一直以为,用墨水写的文字和用泪水写的文字,是能看出来的,是有区别的。我的母亲只是暂时不在了,并不代表我没有母亲。我需要您继续活着,哪怕是仅仅活在我的文字里,脑海中,都是非常满足的。母亲,我要用更多的文字来弥补我的损失。这些文字不是小麦,是水稻,摸上去湿漉漉的。母亲——安息吧!
二0一三年六月六日于沅陵
第二篇:怀念慈母
怀念慈母 1996年4月4日
慈母颜家英,澧县梦溪镇颜家湾人,出身家庭十分贫穷。祖父颜永瑞,为人忠厚,以篾匠为业。父亲颜昌富,字芝云,有姐姐、大弟昌贵,二弟昌万姊弟四人,其父少时念过私塾,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黄浦军校第六期毕业,历任过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上校团长等职,在早年就以身殉国,年仅29岁,在此期间,她同母王老太太一道过了两年随军生活。由于其父亡故,便于母亲回到家乡,同兄家明,弟家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以纺纱织布,耕田种地为生,自幼就饱尝过人间的艰辛,历经了许多磨难,才度过苦难的童年。
1944年,慈母在日军侵公款的战乱中同父亲结婚成家,父亲也是苦难人出身,为了躲壮丁,从16岁起就被迫到梦溪寺伪乡长开办的油榨坊学徒帮工,成家后因科索沃所迫,母亲靠少年时代在娘家学来的一手好手法,重操纺纱织布,才换得一点米钱,勉强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解放后,我父母于1952年拖儿带女回到老家梦江村,了轰轰烈烈土地改革运动。
政府把地主在任家督八亩水田分给了全家,从此以后一家人才获得新生。慈母是一具典型的贤妻良母,她生养了九个儿女,因为儿多母苦,生活艰难,其中病死一个,饿死两个,对幸存的五子一女,她含辛茹苦,耗尽心血尽力哺育成材。无钱买衣,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纺织土布,用林子叶或电池灰染成黄色与灰色,缝成衣服装扮儿女,一套土织布染的衣服,常常用是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子女们都忘不了少时念书放学回家后晚上的情景:每天母在灯下飞针走线,儿在灯下习文章。在拖儿带女的年代,缺少饭吃,就用野菜的瓜代替。1954年家乡溃院,一片汪洋。下半年,父亲去治理西洞庭湖,一去就是五个月,母亲为了让子女活命,同祖母带领大儿一道到高河堰、万福寺、西斋、街河寺一带乞讨半年,将计来的红薯、萝卜等多次往返桃运回家,供给在家难得出门的孩子,才保住幼小的生命。就在这一年冬,家乡大雪飘飘、天寒地冻,母亲乞讨带回的衣物吃完,无法出门再次乞讨,三天揭不开锅,在危急关头,靠族叔任祖桥送来的15斤小米,母亲坚持“细水长流”,一天用一斤拌野菜煮稀粥汤供儿女们喝,足足喝了半个月,才把这年年关熬过来,不久,靠政府发的救济才过上平安日子。慈母不识字,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在家庭生活条件稍有好转时,她决心同父亲一道节衣缩食,要儿女们发奋读书,老大13岁时到澧县农中求学缺钱,母亲坚持起早贪黑上街卖小菜,靠边所卖菜钱才交齐学费,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六个子女个个都念了初中,有的还读了高中,上了大专。由于有了文化知识,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慈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贤内助”,父亲从返乡的第一年开始就担任乡农会干事,并连续任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大队、生产队会计近二十年,父亲当基层干部为集体操劳,顾不了家庭,母亲不仅杰大家跑好腿,理好财,而且主动挑起当小家的担子,从操持家务到教育子女,从出集体工到参加社会活动,都由她一人承担,母亲做农活,一行家理手,又肯卖力,插秧、除草、车水、双抢事事都走在前列,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仍然坚持责任田,她老人家毕生永葆了中国劳动妇女朴实勤劳的崇高品质。
慈母是一个知名的爱国模范。她老人家受尽了旧社会的折磨,深知新社会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江山来之不易,为了表达她的爱国心,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当地政府号召青壮年妇女每人做一双军鞋送给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母亲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连续十天日夜飞针走线,一个人就做了六双,成为当时地方妇女做军鞋最多的头一名,澧县第四区区委、区颂扬为了表彰她的爱国拥军事迹,授予“支前模范妇女”的光荣称号,1962年年冬,正是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紧张时期,母亲动员已经在造纸厂当工人的长子参加人民海军,1968年春,在“文革”大乱的年代,她又动员次子积极报名参加了人民空军,1989年,她又热情支持自己的长孙参加人武装警察部队。她老人家以实际行动动员大会,支持儿孙两代从军入伍的崇高思想,受到了才群众的普遍称颂,基层干部尊称她为“老令婆”,乡亲们呼叫她这“老妈妈”,她的模范行动,多次被乡镇和县级评选为“拥军标兵”,1972年八一建军节,她应梦溪公社党委的邀请,在广播站为全社人民作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专题广播讲用报告,为推动拥军爱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慈母是一个乐于助人的楷模。她对人和蔼可亲,又善解他人之难,乡亲邻里之间,那家有难处,就有她老人家的身影,有的家庭发生生病、失火、去世、她都急他人之所仇,乐于帮忙,带头捐赠棉被,主动料理葬事,本组有一双目失明叫高德元的老人,多年靠为生,后来成了“五保户”但是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于1964年主动将他接到家中,她同父亲一道,当作自己的长辈,悉心照料赡养了整整12年,直至80多岁高龄病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慈母耗费了大量心血,一直坚持为老人浆洗铺盖,缝补衣服,做鞋买袜,每日三餐,将碗碗饭菜送到手中,她这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助人为乐的美德,在梦江村被人们长时间地传颂着。
母亲是贤惠善良的一生,是勤劳节俭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慈母出生于1925年农历4月24日,病逝于196年农历正月12日下午4时5分,享年71岁,因患脑血栓经医院多方紧急抢救无效而亡故。临终之量,子女们都在身旁。举家万分悲痛,儿孙们哭声动地,远在北京的孙子任刚回来为她跪着烧纸钱,长孙任林追念她的思德,悲哀痛哭两个多小时。全家及亲友守灵4天4夜,举行了沉痛的悼念活动,有县政府棉花办、县供销社、县棉麻公司、津市轧花厂、松直铁路局、梦溪镇政府、雷公塔、复兴厂镇政府派专人送来花圈与葬礼,送花圈的还有松宜铁路局电焊条厂、梦溪镇企业办、梦溪江为桥学校、梦江村村委会,梦江村十一组和亲朋好友共148个单位与个人,有李安农、任泽平、郑宣伦、肖艺人等知名人士在灵堂找对鼓3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五子五媳敬献的花篮放在会场正中央,追悼大会由梦溪供销社经理李文超先生主持,梦江村村干部洪明政先生致追悼词,村主任杨孚中先生致词,长子泽渊、次子泽润、三子泽湘、五子泽沅以及外甥徐国平,侄女婿范连坤等在追悼会上讲了话,参加追悼大会的有地方和干部,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有江百桥学校的师生和亲朋好友,父老乡亲共500余人。亲属当中有:母亲的两位叔子任林祖,任其祖,弟媳赵绍群,侄儿侄媳任泽军、赵祖群、任泽官,李章群、任泽实、洪家贵、曾召惠、侄孙任长城、女儿女婿任泽萍、梅远春,侄女侄女婿任泽梅,范连坤、外甥杨丽、肖朝淑、孙女任晓红、孙婿王国峰、重外甥任修龙、堂妹任祖莲、任祖秀、外甥高守日、高守冬、高守
四、高守芳夫妇,外甥徐国平、外甥女高守菊、有母亲的兄嫂颜家明、龚坤素,弟媳彭培珍,堂妹颜家钧、堂弟颜家忠、颜家池、颜家宜。母亲的内侄颜学平,颜学回、颜学敏、颜学惠、颜学志、颜学祥、颜学斌、颜学舫、颜学行、侄女颜学芳、颜学培、颜学芝、颜学英等13夫妇不当之处特地请来了由32人组成的龙灯狮子队个个身穿彩服,为隆重安葬她老人家大添风光。母亲娘家后辈整齐地参加追悼会,这本身就体现了对她的一片爱心和孝心,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内侄颜学舫,在悼念活动中亲自燃放鞭炮,由于这伤悲痛,居然炸伤了一个手指头还不知疼痛,这充分说明了他对慈母的逝世无限悲衰,参加追悼大会的还有她的内侄颜学文,内侄孙女颜先珍夫妇,义女李昌华以及母亲生前好友。
为了继承慈母的遗志,追念慈母的恩德,兄弟们专程从县城请来知名摄影师易晓兵先生,将慈母逝世后进行悼念活动,举行追悼会和送母上山的实况片段,录制成音像带两卷,以引作为子孙们对慈母永久的怀念。
慈母的美德光照后人,慈母的美名千古流芳。亲爱的妈妈,您安息吧。
本文是作者在清明节祭扫母亲墓后写的怀念文章。
第三篇:母亲去世二十周年祭
母亲去世二十周年祭
母亲姓胡,字讳居芬,距离我们家5里的胡圩村人。外高祖讳麟祥,武举人,外曾祖讳霞文,远近闻名的乡绅,外祖讳云昌。外祖家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兼营酿酒生意,家资比较殷实。母亲1934年出生,上有两位哥哥,下有一个弟弟,是家中唯一的女儿,24岁嫁入我们家,1993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
母亲的命运是坎坷的,辛劳愁苦的时候多,幸福欢乐的时候少。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世事巨变,外曾祖和外祖父被送到白湖劳改,外曾祖客死那里,外祖父后来虽然回到家里,但已疾病缠身,不久离世。外祖母脚小无力从事农业劳动,后又卧病在床,大舅、二舅分家另住,各人围着自己的小家庭转,无暇顾及外祖母她们娘儿仨个,我的母亲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要从事农业劳动,要照顾卧病的外祖母,还要照管年幼的小舅,艰难地支撑着。
嫁入我们家后,命运没有多少改变,因为我们家在曾祖父的时候拥有一二百亩土地,土地改革的时候,家庭成分被定性为地主,“地主”这顶帽子影响着几代人的命运。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土地没了,财产充公了,房屋也被充公当作大队部,经历了几次搬家,就是找邻居家的房子临时居住,居无定所,后来才分给两间小偏屋,一家两代四口在里面遮风挡雨,再后来一家六七口人也只好挤在这两间小偏屋里,直到八十年代。在外面,因为成分高,政治上抬不起头,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时常遭人冷眼或欺凌。记得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高年级学生可以评“红卫兵”,低年级的可以评“红小兵”,除了我,班里其他同学都评为“红小兵”,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留下伤心的泪水。在家里,父亲脾气暴躁,关键是政治处境艰难,家庭经济困难,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之怒,母亲就成了他发泄的对象,有时甚至拳脚相加。母亲真是外面受气,家里受苦,而母亲又性格内向,常常生闷气,有时躲在某个角落独自流泪。那时农村靠挣工分吃饭,我们家里上有年迈的祖母,下有我们兄妹四个,全靠父母挣工分养活。父母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分的粮食少,还要挤出一部分钱来补偿给工分多的人家,本来就拮据的家庭这些钱从何而来?常常是一年缺半年粮,只好东挪西借勉强度日,生活的艰难使父母备受煎熬。
时代的车轮进入了八十年代,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压得喘不过气的“地主”帽子摘掉了,政治清明了,我于1983年考取了大学,母亲很高兴,我去学校看分数回来,她高兴对我说:“昨天,我听院子里的梧桐树上有喜鹊叫,我就知道你考上了,喜鹊在报喜呢!”父亲通过自学,学会给人看病,以前都是义务行医,现在政策允许了,先是个人开诊所,后到乡卫生院上班,家庭的经济状况改变了,不用为生活发愁了,我和二弟也先后成亲,这些都都给母亲带来了很大快乐,这几年可以说是母亲最幸福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年已18岁的三弟因在学校与同学闹纠纷被老师批评转不过弯来服毒身亡,老年丧子情何以堪。后来,家庭人口多了,家庭关系也复杂了,加上父亲不善于调解、处理家庭关系,常常因为经济或其他琐屑发生矛盾甚至争吵,母亲经常生闷气,以致1992年被查出患了食管癌,虽经多方治疗,但病情不断恶化,于1993年农历6月19日去世。母亲离我而去已经二十年了,然言犹在耳,梦中常见母亲的面容,常常情不能自禁。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记忆中,每天早晨母亲要早早地起来与祖母一起磨面,磨够一天吃的之后就到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劳动的间歇割一篮子草,为的是多挣两个工分。祖母活着的时候可以在家里做饭,母亲就在收工后同小伙子、大
姑娘们一起加班,直到很晚才回家吃饭,晚上还要在油灯底下做针线,保证一家人有衣穿,有鞋穿。母亲很要强、能干,经常告诫我们,谁有都不如自己有,苦点累点不怕,要让你们吃的如人,穿的如人。母亲养猪、养羊、养鸡鸭等,卖头猪可以还欠的工分钱,卖头羊可以给大人孩子添件衣服,卖鸡蛋、鸭蛋可以买油盐,家庭副业较好地贴补了家庭生活。有两年,公社供销社收洋槐树叶子,母亲和父亲一起晚饭后到离家几里路的河岸边去捋洋槐树叶子,我常常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第二天要晒干、捡净去卖,能卖个三、五块钱,就可以给我们买双凉鞋或背心了。祖母去世后,母亲更辛苦了,要正常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要操持家务,中午收工后别人可以歇息,母亲还要做饭、洗衣,喂猪、喂羊,该出工了又同大伙一起下田劳动,时刻得不到歇息。特别是1975年祖母患半身不遂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要忙田里的,要忙一家老小吃穿,还要照料祖母,夏天晚上常常是母亲把家务忙完了,邻居已经睡醒一觉了。晚年虽然不要干田里活了,但仍要操持家务,更为繁重的是要带三四个孙子,三四个孙子之间上下仅一岁悬殊,母亲常常是怀里抱着,车里推着,一时这个哭了,一时那个尿了,忙得不亦乐乎。母亲哪一刻清闲过呢!
母亲善于持家,关爱家人。家庭生活拮据,一年要缺半年粮,但由于母亲善于持家,也能勉强度日,没有出现断顿的现象。家里有一片菜园,父亲把它经营得很好,各种蔬菜都有,母亲每年还在家前园后,沟边路旁种植南瓜、冬瓜、葫芦等。贴补了粮食不足,改善了生活,吃不完拿去卖换点油盐钱。母亲非常节俭,每次蒸馍,拾馍时笼布上会粘些馍皮,母亲总是一点点揭掉放到嘴里吃掉,她时常告诉我们吃了不疼,糟蹋了疼,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浪费。母亲孝敬老人,祖母卧病在床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家中细粮很少,平时吃的都是红薯面馍,玉米面馍都十分少见,母亲每次蒸馍都给祖母单单蒸些白面馍,弟弟妹妹有时眼馋,母亲也不给他们吃,告诫我们说奶奶病了,给奶奶吃,家里不是没有吗?等以后有了再吃。每天给奶奶端汤端药,换洗衣服,再苦再累也要给奶奶擦洗身子,服侍周到备至,从无怨言。当时父亲身体单薄,还要在生产队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母亲在生活上照顾他,家务活尽量自己多干,家人吃红薯面馍,母亲有时给他做玉米面馍吃,并告诫我们父亲是家庭支柱,身体不是太好,又要干重活,需要照顾。大弟从小身体比较瘦弱,母亲在各方面都给予了照顾。
母亲为人善良,乐于帮助他人。村里一户杨姓人家,老奶奶年迈,儿子是个瘸子,走路靠双拐,儿媳妇弱智,一家人生活很困难,母亲经常帮助他家,看到他家娘儿俩抬水吃,母亲就让我去帮他们抬。那时候,农村很少买衣服穿,都是自己做衣服,但许多妇女不会裁剪,母亲裁剪技术不错,乡邻们经常找母亲裁衣服,母亲热情帮助,从不厌烦。后来父亲开诊所替人看病,母亲总是给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有的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赶来,中午赶不回去了,母亲就热情留他们在家吃饭,有的人不好意思,母亲就说:“不要客气,没有什么好的吃,俺家吃什么你就跟着吃。”有讨饭的的上门,母亲一定给予帮助,并教育我们说,谁不到了难处谁要饭,特别是有年纪的人更应该帮助。母亲对子女要求严格,从不溺爱,教育我们正直为人,积极上进。母亲常说,别人的东西再好是人家的,我们不能拿。我的一位本家婶娘是个秃子,平时出门头上总是顶着毛巾,一次几个小伙伴窜上窜下想扯掉她头上的毛巾,让她出丑,我也参与其中,母亲知道了非常生气,给了我两个耳刮子,严肃教育我做人要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我们兄妹几个都能诚实为人,勤奋敬业,与家庭熏陶有着重要关系。
往事历历,仿佛就在昨天。家乡老屋犹在,门前没了望儿的人,哀哉!痛哉!
第四篇:母亲,十五周年祭诗歌欣赏
妈妈
十五年前四月的最后一个傍晚
您手中滑落的电话筒
将我的世界瞬间砸碎,挂黑
妈妈
如果不是弟弟歇斯底里的哭声
我怎么也不会相信电话里
飘过来的是您生命滑落的声音
我宁愿相信是电信公司出了故障
将我的灵魂剥离
回到了您的身边
//
妈妈
怎么也不会忘记
我出生七十二天
您为了不让我脸上的血管瘤
污染我的胎颜
是您坚持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肥猪
乘船到长沙
让天使恢复了我无暇的笑脸
那一晚您抱了我一整夜无眠
//
妈妈
怎么也不会忘记
高考前的那一年
为我的眼疾
您“狠心”撇下瘫痪在床的父亲
您的褴褛带我跪遍
所有的庙宇所有的医生
而我,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赌气将您供奉的长明灯拂灭
害您在神像面前的忏悔一声紧似一声
//
妈妈
怎么也不会忘记
高考的无缘
让我与整个世界为敌
为感动我的心魔让它远离我您哭干了眼中所有的泪
我的怨愤
在人生路上满栽荆棘
您的慈悲
将所有荆棘踏平
那淋漓的双脚和心的漓淋
妈妈!叫我如何能忘记!
//
妈妈!叫我如何能忘记
是怎样回到您的身边
叫停了所有的道场
叫停了所有的哀乐
叫停了所有的亲朋
叫停了所有的人
都不要说话都不要出声
并不是我固执的认为
您还有心跳
但我肯定地知道
那一刻,您一定还徘徊在奈何桥边
等我,等您不懂事的儿子
但并不是等儿子的忏悔
//
妈妈
今天我要忏悔
不是不该拂灭神像前的长明灯
不是不该得罪菩萨 佛神
是不该拂痛您的心
是后悔我栽种的荆棘
把您的慈悲刺痛
而这痛,今天无缘无故长在我的心里
我的痛,您从来不愿
您听,奈何桥下的涛声
穿过十五年的时空
传来的是从来不曾责怪我的回音
//
妈妈
儿子今天跪在您的坟前
墓碑上刻下您的青春
是不许时光老了您的颜容
只燃了三柱清香
是不让我的痛惊了您的梦
十五年后的坟前,只怕
思念太重
说得出来的都太轻
第五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永年八中 连立山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年多了。每次想起母亲,心里总感到隐隐地痛,那是一种思念亲人的痛!我想对母亲说:“娘,儿子想您了。您想儿子吗?如果想就到儿子梦里来吧。让我们再唠唠家常 ……”
回忆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犹在眼前。我家兄弟姐妹六人,家境清贫。那时候,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鸡蛋面,无异于现在到五星级饭店美美地搓了一顿。我们兄弟几人时时盼望彼此过生日,因为过生日时,母亲就会为我们端上几碗热气腾腾、伴着清香的鸡蛋面。那时我们贪婪地吃着,母亲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饭样,一脸慈祥的笑容。我们也偶尔抬起头哈哈地笑着,边吃边看着母亲,一种幸福的感觉笼罩着我们。虽然那时很清贫,但我们觉得很幸福。到现在我才明白幸福与物质的丰瘠无关。
母亲很勤劳,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屋里屋外的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静静。母亲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白天做家务,忙活地里的活,晚上把家务拾掇完,再给孩子们缝缝补补。母亲总是边缝补边给我们讲三圣母的故事,我们也总在母亲编织的故事里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姐出嫁了,兄弟们都成家立业了。要分家了,时常见母亲偷偷地哭,穷家难分呀!家里穷咋分呀?母亲愁呀!我对母亲说:“你们愿咋分咋分,最差的那份归我,我没意见。”母亲说:“你媳妇同意吗?”我说:“她听我的。”其实妻子不听也得听,我得做主呀!母亲年岁大啦,我们也长大成人,怎么能让母亲为这为难呢!该我们为家出力的时候了。“好汉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过好过不好靠老子不算好汉。现在兄弟们都过得不错,那是母亲的勤劳对我们的影响呀!
二月二那天的傍晚,一同事说中午回家时,他母亲给他烙了几张饼,好吃极了。我便想起我小时候,每到这天,我们就会缠着母亲烙饼给我们吃。母亲每次都会爽快地放下手里的活儿,拍拍双手,一脸微笑地对我们说:“走,烙饼去。”我们便鸟儿一般嘁嘁喳喳地围着,看着母亲和面,烙饼„„
现在,每当我看见一位花白头发、步履蹒跚的老人时,我便会想起我的母亲。哎!母亲咋会离我们而去呢?
有一年春晚,看冯巩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回家时,能痛痛快快地喊一声‘妈’,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呀。”听到那句话时,我已唏嘘不已,潸然泪下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儿子想您了,你何时才会走进儿子的梦里,让我们有机会再唠唠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