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05: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第一篇: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

内容摘要:创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而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的女性文学批评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文学研究领域中由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观。同时,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坛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传播,自然而然地波及我国新时期文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力参照。论文试图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现状着眼,解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力图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参照下,从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的视角揭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并思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兴起;批评方法;反思

Abstract: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and then in the Wes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hitherto unknown Some of the impact will shake the area of literary study by the male culture of the ideological center.Meanwhile, it has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literary bring new vigor and strength in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e spread, naturally affected China in the new era literary circles, as Chinese women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powerful light.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omen trying to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status quo-oriented, analy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atus, Western women in an attempt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near the modern Chinese woman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 history from criticism Psycholog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f text reveal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of women's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and pond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efforts to fi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Women’s literature research,rise,cirticsm ,relection

引言

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 然而在20 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 妇女的文学活动本质上仅作为男性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庸而存在, 她们的创作被纳入正统文化圈内, 成为一种增添别趣的点缀。两千多年来, 除了极个别的女作家曾进入主持文坛的男性视野, 受到这样那样的品评外, 从根本上说, 妇女文学从未被视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在20 世纪初叶西方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反封建斗争的直接推动下, 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以其为关注对象的文学研究亦随之萌发。然而, 大半个世纪里, 受特定的时代、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制约, 无论女性创作还是女性文学的研究工作, 其发展都是曲折而缓慢的, 显然滞后于其它一些文学研究领域, 以致迟迟未能建立起成熟而独立的学科门类。这种状况直到80 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改观。近二十多年来, 大陆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虽然就学科建设来说, 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毕竟已开始发生质的飞跃, 并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今, 在新世纪回顾和反思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对加深有关女性文学研究规律性的认识, 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 是必要而有益的。

一、东西结合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主要是有两方面组成的,一是由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二是中国女性自身的成长。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史,在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往往处于附属地位,甚至是被忽视的。从文学创作上来讲,几千年来,也就一个李清照被大众所熟知。在一系列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鲜有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好不容易《水浒传》里有个潘金莲让作者用了些笔墨,却也是个荡妇形象,这一“经典”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那些被认为是不安份女人的代名词。在一个连存在地位都被忽视的社会里,怎么可能会诞生出具有代表其性别的社会话语呢?可就在中国妇女还在裹小脚时,西方社会却开始了以反男权为中心地位的女权运动,并且影响到了各个领域,当然也就包括文化领域,自然而然地于20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这种文学批评一问世,就迅速地传播开来,并历经千山万水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传播到了中国。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唤醒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更是唤醒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了对女性的关注。“五四”时期, 中国女作家首次以觉醒的“人”的意识登上文坛, 其创作造成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五四”女作家创作的评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最初的批评实践的一部分,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最早引起论者注意的是冰心的“问题小说”。1919 年10月7 日至 11 日的《晨报》副刊发表冰心小说《斯人独憔悴》后仅一星期,《国民公报》的“寸铁”栏中便刊出了署名“晚霞”的短评, 指出该作揭示了“旧家庭的坏处”。但是,这种批评仍然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心超越了女性的意识,仍然算不上真正的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泛指对女性文学的所有批评,而非对女作家的作品的批评。这里所说的女性文学批评是批评女性文学,而不是女性化的文学批评。批评的主体的性别身份必须是女性,而切入点也必须是女性视角。因此,真正开始以女性这一性别意识的研究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仍然是受西方理论的影响。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国内最早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关注英美女性文学的女学年者朱虹,她于1981年的《〈美国女作家〉序》一文中,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

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就是这样在西方女权运动和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自己的文学理论创造。从前面简要的介绍不难看出,这不是一种处于“拿来主义”的批评方法。中国的论者并不是把自己把西方的认为比较好的就拿来直接用,而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让其融入中国文化。那么,女性文学批评为什么能迅速遗址中西方巨大的文化鸿沟而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呢?

第一,是由中国女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性别境遇的中国本土特色所决定的。鉴于这个世界在认知上广泛地、普遍地表达了男性中心文化对现实、对历史、对文化的见解,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性别规范和性别期待,一直把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性别文化形态和潜移默化的性别意识观念当作常识作为规范,广为承传、接受,在文学中深厚感情渗透下、大范围地表现。那么,中国女性文学所作的就是,在其文本实践中力图改写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在其文本实践中力图改写传统女性性别角色规范,突破中国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命名与塑造,体现女性主体价值的弘扬这一历史必然要求。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所作的不仅是在挑战、批判、解构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还要在对女性自身被规范的社会性别、文化性别进行质疑、审视、反思的过程 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对象,既包括对浸润着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文本意义指向的挖掘,也包括对渗透中国本土特色的男性中心文本的清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面对面对本土的历史、本土的文化、本土的文学。立足于对中国文本的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解读。无论是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中所讲述的那个与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绿化树》截然不同的关于“摘帽右派”的故事,还是张洁在《无字》中用血书写的从墨荷到吴为这一百年中,女人作为男性社会点缀和附属品的位置,并无实质改变的真实处境。

第二、是由世界女性意识的共同宗旨所决定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来自西方,但这并不是西方女性的专利,女性意识是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学术概念,也是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哪里有性别歧视的存在,哪城有男性中心文化的存在,便会产生对这种存在的认识和抗争,便会产生女性意识的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

(二)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 中国文学创作在经历文革十年后走向它的兴盛期。一时间人类压抑多年的思想被放飞,大量的作家作品不断涌现,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女性文学尤为兴盛。女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自身问题,描绘女性所拥有的两个世界即外部世界和女性自我世界。

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众多女作家以敏锐的触角迅速传达历史巨轮前进的足迹。她们或反思历史、或提出社会问题、或呼应社会改革大潮初涌。堪容的一部《人到中年》诠释了文革后职业女性所肩负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地工作而几度濒临死亡的悲剧。小说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来关心常年处于工作岗位前沿的知识女性,是一部具有极强社会意义的小说。这时的女性文学主要以自己的写作方式投入到社会历史的潮流,与男性文学一样具有现实意义。

九十年代成名的女作家群有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被认为是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个人化、私语化倾向。90年代以陈染为代表的新时期女性作家,大胆赤裸的用自身的性体验来表现自我复位以及用独特女性视角看外世界与内世界。如陈染的《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低垂的窗帘、昏暗的浴室、模糊的镜子前,喋喋私语,自恋自慰的景象比比皆是。林白的《守望空心岁月》、《子弹穿过苹果》、《回廊之椅》等小说则写女性同性恋、自恋、恋父等近似病态的女性内心世界,作者对此直言不讳,将私生活撕碎给读者看。二是以徐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徐坤放弃了对女性身体的热爱与自恋,而是将视角转向男性世界,用解构男权社会的叙事来彰显女性主义。《白话》、《斯人》、《狗日的足球》、《厨房》中,作家通过日常生活来体察男权社会的强悍与冷酷,于不经意间揭穿男女平等的真相,暴露男性主流社会的内幕。

如此多的女性作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女性世界的理解和关注,大力推动了女性写作的发展壮大。如此壮观的中国女性写作实践诠释了女性作家对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深层体悟,这是女性作家内心深处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格外关照,也为男女平等的社会划上问号,同时呼吁着更多的女性走向自我解救之路。中国的女性写作是在没有类似西方女权运动的情况下,由女性作家处于自我的性别意识和关注弱势群体的责任感,依据中国现存的女性问题自觉地走向女性文学创作,从而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就这样在西方的影响下和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中兴起并得到发展。应该说中国女性文学到现在能够飞速地发展,并且日趋成熟,这是因为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女性文学自身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不等同于“拿来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存在一味的模仿,而是一种转变过程,让西方的理论在中国变化着发展,这样一种研究模式更有利于将来得到长足发展。

二、丰富多样的女性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社会历史批评法 社会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方法就是指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现状的联系,把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批评建立在背景批评的基础上,表现出批评主体对于社会学的关注,即把文学当作一定社会政治和存在状况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显示,以批评来加深、强化对现实的认知。

女性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注定了由此生发出的一切命题,其来龙去脉都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连。特别是我国著名的女性文学主义批评家盛英,她比较全面、客观、深刻的评价了女性文学价值。她的《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一书中就从女性文学的时代背景、发展源流来探讨女性文学的成长。又从女性文学的题材与内容看女性文学从一开始就与男性一样是参与社会话语的,在追求是一种平等。正如“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就是说,女性应该把自己的意识溶于普遍的社会,消除性别差异,制造出一个相对平等的无较大性别差异的社会,才是人类走向完美的一条捷径。这就不是像以前的评论家只是从男性的眼光来片面看待女性的写作,认为她们是用身体写作来表现一种消费文化或者只是对男性的世界的颠覆与解构。如乔以钢的《中国女性文学世界》一书中,对丁玲这种顺应潮流用社会历史批评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富于代表性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长她们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作者把丁玲的每一阶段的创作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丁玲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文中乔以钢详细地介绍了丁玲的经历,从出生到入学再到投身革命都一一道来,并结合其创作从莎菲到村晚香进行评论。认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妇女的的苦难和追求、奋斗和新生”。当然,乔以钢的评论带有明显的汇入时代主潮的主观倾向,但这却是很明显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为什么许多的批评家对这独特的作家群体,从最初用狭窄的眼光去看待女性的作品到把她们也纳入社会这一大的背景来看。论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女性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不是脱离社会的。如杨沫的《青春之歌》用自己细腻的笔法写了一个女孩从幻想的个人幸福生活走向投入革命的浪潮,认识到没有民族的安全就没有个人的幸福。还有谌容也是一个很关注社会问题的女作家,她的《人到中年》就关注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新的社会建设的时候知识分子承担着很重的负担,而社会给他们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样下去知识分子就不能安心的工作,也会影响社会建设的。在今天,著名的女作家池利、方方,她们和刘震云等男性作家一样用“零度写作”的姿态来关注平常人的生活,写出了现代小人物的灰色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问题。如她的《烦恼人生》写出小人物为了生存,不停的为了生活琐事烦恼。在这些不大不小、不痛不痒的家庭矛盾,却演绎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的维持有重大的意义。可见她们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以小家碧玉,柔弱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人的姿态去看世界、把握社会的命脉。

③②

2、女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她们走出闺房,亲自参加社会活动。五四运动以来,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走入学校,接受教育。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思想变化很快的一个阶段,各种思想通过报纸、杂志等各样的宣传媒体来传播。面对国家即将被吞没,有识青年毫无畏惧的担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自古以来的历史重担。女性在接受教育时受到这种思想和社会运动热情的影响,她们主动的走出自己传统的使命——学好女儿红,嫁个好人家,一辈子依靠丈夫,做好妻子、母亲,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变革浪潮中去。如丁铃中期的作品随着她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入,她敏感的视觉写出了一些反映革命中的愚蠢行为,引起我们对革命深层次的思考。代表作《我在霞村的时候》批判了浓厚的封建意识,还有她的《在医院中》揭示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作风。这与她前期自身情绪宣泄的小说题材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大革命后,面对这一场精神与物质上来说都是浩劫,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也对这一畸形的现象进行不亚于男性作家的思考。如《小鲍庄》、《大刘庄》深刻的思考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而不像一些作家只做苦苦的哀述。可见,女性从觉醒了的那一刻,知道了自己首先应该做回人,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娜娜离开的时候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夺不走。于是对于国家的责任只指男性,而是做为这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有的。女性作家以她们大气的方式参与了社会实践,并把自己在现实的感受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传出了浓浓的责任感与人文主义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创作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方法也会多起来。那社会批评会不会过时呢?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脱离不开生活的,正如高尔基说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批评方法在这新的时代以自己新的姿态,在文学批评方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我们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特别是特定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

(二)心理学方法

所谓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王安忆在她的《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中认为小说就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它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一个人的心灵景象,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经验。它带有很强的心灵特征,即完全个人的精神特征,一个人的性情、性格都会在此有所体现。而人所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和这个心灵世界的关系是材料和建筑的关系”。对女性作家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文章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文本到作者,另一类是从作者到文本。更多的是两者互为印证。这一类批评文本中如刘思谦的《“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最为典型。《娜拉言说》形式上还有着传统的文学史体例的痕迹,是以“五四”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为经,以女性作家的创作活动为纬,重点论述了自冯沉君至张爱玲的十二位女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活动和创作特色,独特之处是突显了她们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她们的气合路历程,着眼于文学作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把文学看作是作家情感、心志的投射以及个人气质的外化,使批评导向对于作家心理的研究和评价。具体操作中,基本上是将作家生平身世同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有的是由作家

④看作品或由作品看作家,有的则分为身世论和作品论两部分。如《二十世纪末女性文学的批评回顾与反思》中就从文本出发来探讨里面的女性心理,在对张洁、王安忆等人的小说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女作家对童年心理描写与迷恋,表现了对父权文化潜意识的认同,那种“骄傲的弱者意识”使得她们在长大之后仍然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真相,这是“男性中心文化塑造”的结果,就如“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作者用深层的意识心理方法,挖掘了文本的深层次的含义,使女性文学批评的深入多了一种视角。

那么,心理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历史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变得举足轻重呢? 第一,心理学批评渊源已久。其实,这种心理学批评方法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严格说来,它是年轻的老人,它诞生以久,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运用到女性文学研究中来的更是屈指可数。在西方,不仅英国的经验派美学有丰富的心理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而且早在柏拉图关于文学创作中“迷狂”与“灵感”的探讨中,就已包含了心理学批评的内容。在我国,最早的“诗言志”说直接涉及到的便是文学创作的心理问题,一直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的《原诗》,以及诸如“虚静说”、“性灵说”、“神韵说”等都包含着敏锐而机智的心理学批评思想。我国古代批评中关于作品的形神关系、情理关系、言意关系、虚实关系等等主张,也都与心理学批评相关联。到九十年代尤开始状大的心理学批评方法是由于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第二、中国时代特色变化所决定的。西方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以实证主义、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注重抛开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的研究,致使西方心理学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科学色彩。而中国人历来感性色彩浓厚,这种心理学批评方式当然不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得到呼应。而在20世纪后期,心理学批评方法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是与中国的国情相关的,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当然开始要关注或舒畅或抑郁的内心世界,而转型期的社会使走出厨房却还是没有得到完全公平的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心理承受着并不少于男人的压力,所以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关注女性的本能欲望、潜意识的作品。如卫慧的《上海宝贝》中的穿梭于爱情与欲望之间的宝贝,林白的《守望空心岁月》则写女性同性恋近似病态的女性内心世界,张抗抗的《作女》中的卓尔,脑子里全是古怪的想法,排斥一切传统的东西。作为文学的“双翼”的文学理论此时开始关注女性心理,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

作为一门已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肯定的批评模式,它更侧重于与作者个人的联系,探寻、阐释作品中作家个人动机,研究、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科学性,尤其是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更能贴近女性真实状况进行研究。

因此,心理学批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批评模式。

(三)女性文学的文本批评方法

文本批评指将形式与内容视为一体,认为形式即“完成了内容”。主张将一切与形式无关的东西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致力于对作品的文本作细密的分析与诠释,仔细剖析局部的形式因素。有很多时候,作品的分析带有论者主观认识与看法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体

⑤验与认知。

在长久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中,使无论是文化典籍、历史文献、哲学思考到日常生活和自我内省,女性的形象和内涵都被男性话语所规定和塑造,女性的、在其间只能是依附和顺从。而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她们便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世界,而不在一味地依据男性话语来解读世界与人生。女性文学便是这一变化的集中体现,女性写作强烈的表现女性意识,它不具备女性主义文学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包容性,现在批评家在对女性写作普遍认为是关注女性自身即爱情、婚姻、家庭、两性关系本身、关注女性历史和现实生存状况。以自身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她们在创作时受这样的意识的影响,文本必然的体现女性经验、女性审美心理、女性书写方式,渗透着女性对男权反抗的女性自我意识。在文学阅读中也是这样,对文学文本的传统解释似乎理所当然地假定了读者的男性性别角色,并且诱导女性读者像男性读者那样去阅读。女性主义视点的介入,能部分地纠正阅读的为传统性别秩序所训导出的期待,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结构中的经验与他们作为读者的经验之间出现的延续关系,要求女性读者是做为女人去阅读,女人的经验引导她们和男性读者不同的角度去测评作家作品,看待文学现象。“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论文的心理图式,就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如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就是以女性视角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这个新的视角的引入,使得它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结论,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人们多是从中国这片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土地上能否生长出来“现代派”,来争论“现代派”文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林丹娅却认为,《你别无选择》中塑造的处于“别无选择”状态的虽然是一些年青人,但这些看上去性别特征不十分明显、困惑又躁动不安的文学形象,实际上是作为女性的作者内心的困惑与躁动不安的写照,是女性这个性别的真实处境的写照。这种文本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性,实质上就是女性书写对于父权制文化的颠覆力量之所在。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有时候并不是创作者的自觉,而是批评主体带着女性经验或理念阅读与阐述的结果。

既然女性作家从创作开始就是以自我的意识来参与对世界的关照,那么她们的文本由与自身与男性的差异,而显的不同。在前面我以阐述过女性文学用文本这一方式来表达她们的存在。因此,在看待女性文学时,用文本批评就不言而语显的很重要。这不只是已说过的女性在文本中体现了女性审美心理、书写方式等来表达她们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样特点来决定的,还有女性写作的文本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题材选择上看,关注女性自身,关于爱情、婚姻、家庭、两性本身、关注女性历史和现状如王海翎《中国式离婚》;其次,从叙述角度上看,常以“社会化、生活化、个人感觉化”为叙述角度。常从女儿情、家务事看取社会,长于以小见大,以感性演绎理性,善于以细林的笔触微妙的感觉传达内在欲望和抒发个人情感如耶里可《情欲》。再次,从伦理道德上来看,强烈表现女性意识觉醒,对男权社会的反叛与抗议,对生命、精神的守护,眷恋、自赎与拯救。

这种用女性批评的方法进行的文本分析不仅拓宽了对作品意义的理解,打破了传统观 ⑥点的束缚,而且从女性视角进行的批评隐含在文本中的男权文化思想暴露出来,并对男权压制下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控诉,这不便为文学批评界同时也为女性创作提出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反思

(一)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问题与局限

中国当代时期,是女性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者们吸取多种话语资源借鉴多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在作家和文本的具体评析,自身文学传统的发掘,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的探索以及学科化的努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这一时期的问题与局限也值得我们关注。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克服局限的基础上,女性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个人认为女性文学研究存在着性别单一化倾向。从文学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还是有必要避免某种认识上的性别偏颇,要达到两性和谐的发展的目标,女性文学研究者应该防止自我封闭、自我局限。不可因女性文学数量上的优势,而认为女性文学研究是女性这一性别的专利,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男性也理当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是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错把女性文学简单地理解成为了女性写出的文章,也错误地认为女性文学研究要么是研究女性写的作品,要么是女评论家的批评。80年代中叶,挪威的女性文学批评家陶丽·莫依就力图寻找一种“第三种”立场和“第三种”思维,反对在女性批评方法中叙述的非中性,提倡一个既不是男性化,也不是女性化的思维方式,“建立一个不再把逻辑、概念和理性划入男性范畴的社会,而不是去建立一个将上述优良品质作为‘非女性的东西全部排斥出的社会”。这两种观点的对峙,其实正是理性不能认同感性的矛盾。事实上,我国的“女性文学”批评,90年代初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拓展女性思维方式,从自身的存在及妇女意识中超离出来,以开阔的批评眼光去审视文学现象的意见。他们认为,对“女性文学”的研究,不能不是一种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这就启示人们,应当把女性意识的个体发展置于整个民族文化意识的文明过程中去认识,尤其要注意“竭力避免用对立的方法陈述问题”这样才能对“女性文学”的发展真正有所助益。否则,“女性文学”不但不能成为女性自我精神拯救的途径,而且会日益萎缩它的社会功能,变得不是曲高和寡,就是腐化堕落,成为感受享乐的假性艺术世界。

(二)女性文学研究中的需要清理的几个概念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却又无法避免地出现一种“大跃进”的情况,在研究之前的概念还没来得及概括出一种科学的定义时,大家就集体地投了对它的研究。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概念需要理清女性、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批评等。

首先,关于什么是“女性”

“女性”又称为“女人”,是和男性相区别的两性中的另外一个性别,是与生俱来的。

⑦从“女性”的字面意思上看,体会不出“女性”的其他内涵。然而西方女性主义者们则认为“女性”是属于“他者”即第二性,是除男性之外的劣等性别。这是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不同地位及待遇等方面来审视“女性”的阶级性。笔者认为,无论“女性”还是“女人”都是中性词汇,不应该被定位为“第二性”,也不应有好与坏之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需要一次重新定位。她们要勇敢地做自己,把自己从固守在男性定义女性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将女性自身审美观作为衡量女性的好与坏的标准,用自觉的女性眼光,以女性的立场和姿态,来宜扬女性自身的审美理想,而不是把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看成塑造完美女性的典范。

第二,关于“女性文学”

对于“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的界定,批评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任一鸣认为,“女性文学是一个文学的性别概念,创作主体特指女性。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中对女性文学也有概括:“女性文学,是她们对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是她们的心灵之声和心路纪程。”这是她们对“女性文学”的一个简单的表述,是她们自身对“女性文学”的认定。

笔者认为,戴锦华对“女性文学”及“女性写作”的定义与区分体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重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视角正是“‘女性写作’,是研究那些了解女性生存境遇,并能反映女性生存现状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而这些东西都是男性作家无法体验到的真正女性的生存困惑,所以她用“女性写作”来替代“女性文学”这一含糊的概念,来表露自己的看法。戴锦华完全从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角度来定义“女性写作”,表明了个人立场,更符合我们今天女性文学批评的范畴。而她强调的这一观点,也正是对埃莱娜.西苏关于“女性写作”理论在中国的阐释。

第三,女性文学批评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批评的主体可以是女性也可以关注、关心女性的男性,而批评的文本必须是女性写作的女性文学,而切入点、切入视角必须是女性立场。批评把眼光主要放在关心女性现实生活、情感世界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等。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政治或经济,而是必须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最后还要渗透到意识状态中去的批评,表达出女性的价值和价值观。不是以一种同情弱者的眼光去看待这群本就不是弱者的人,而是站在一个公平的高度上去看,没有压迫,也没有故意施舍的宽容。这就是一种体现出真正女性意识的女性文学批评。⑧

结论

之所以会有女性主义,是因为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存在和现实生存的不满。那么在批判了男权社会之后,女性到底要求什么呢?这是许多不赞成女性主义的人对女性主义的质疑,也是女性主义者的自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一个终极命题,女性也不可能排除在这个终极追问之外。中国女性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才刚刚走了二十余年的历程,二十年从历史角度看是很短的一段,但就在这短短的一段里,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走过了从“生吞活剥引进借鉴和摹仿西方的名类繁多的女性主义观念理论,发展到终于各就各位,以一种更清醒更科学更切近中国女性写作现实的态度,开始了更健康更自信的女性文学历程。”因此,它需要一种能清晰地说明自身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和规律性的理论。而且这一理论的存在和成熟,可以使女性文学面对少数持有男性偏见的批评者对女性文学的误读、曲解乃至鄙薄,具备回应能力。没有谁能遏制思想的生长,女性掌握了文化,就必然以“文化”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同样,“众所周知,没有一个女人曾经与真正的男性世界断绝联系;但在观念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划出开拓思想新视野的疆界,使我们能从一种新视角看问题。”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虽说这是一次非官方的会议,但在中国特有的体制下,这次会议是以官方的形式运作的,再加之商业因素的介入,使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用徐坤的话说就是集体经历了一次“高潮”体验。作为当红的作家兼学者,徐坤可谓风头出足,但可贵的是,她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当这高潮还没落幕的时候她就在反思,反思以男性作家或学者为主编的女作家丛书热的实质及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的利弊,也看到了这热闹背后的无奈:“当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种种都成了‘秀’(show),我们所宣扬的种种一切超性别努力,便都成了实实在在的‘做秀’了。„„但是,假如我们不这样做,那么,我们连做秀的机会都没有了,更无从去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利了。”也许,这就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正途:认清目前的尴尬局面,即繁荣背后的认识论上的空洞,但并不对未来丧失信心,而是在现有的并不理想的基础上,去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

注释:

①(美国)弗吉尼亚.第二性〃女人[A].刘思谦译.北京:文学评论员出版社,1998(1):78.② 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第248页.③ 同上书,第262页

④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121.⑤ 陈志红.童年情绪:知识女性的心理误区[A].上海:上海文论,1990,(1):82.⑥ 同上

⑦(挪威)陶丽〃莫依.女性与文本的政治[M].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第22页.⑧ 任一呜.20世纪末叶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反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46页 ⑨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第142页.⑩ 同上书,第105页 徐坤.从此越来越明亮[A].刘恒.北京文学[J]:○《北京文学》双月刊出版社,1995,(10):5.11○

⑩⑨

参考文献: [1](美国)弗吉尼亚.第二性〃女人[A].刘思谦译.北京:文学评论员出版社,1998,(1).[2] 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3]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 陈志红.童年情绪:知识女性的心理误区[A].上海:上海文论,1990,(1).[5]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挪威)陶丽〃莫依.女性与文本的政治[M].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7]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8] 徐坤.从此越来越明亮[A].刘恒.北京文学[J]:《北京文学》双月刊出版社,1995,(10).[9] 任一鸣.抗争与妞越一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0).

第二篇:沈永翔四川师范大学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专业法律专业

论文题目浅析壤塘县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

策研究

姓名沈永翔

学号

班级2014级法律专业本科班

指导教师

浅析壤塘县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沈永翔

(四川师范大学2014级法律本科班,沈永翔,四川阿坝)

摘 要: 政府在推进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环境保护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将是推进壤塘县农牧区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牧区生态环境;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壤塘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6606.4903平方公里,地形以丘状高原为主,相间河谷平地和高山。县境内辖1镇、11乡、60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91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34人。壤塘县属于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有80%以上的人口劳动生活在农牧区,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直接关系着全县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进程。伴随壤塘县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牧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壤塘县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是壤塘县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包含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一、壤塘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及问题

当前,壤塘县在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工作浮在面上。近年来,壤塘县县级相关部门、乡镇举办了环境保护培训班,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真正深入到农牧民中的不多,生活垃圾没有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治理。

二、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方法相对落后。当前农牧区需要做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容、任务、环境、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差异。一些工作人员用一些老一套的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针对性不强,方法落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依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侧重经济指标,解决问题动辄用经济手段等,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未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出现了虽然经济发展

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

四、在环境保护教育对象上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农牧区居民、学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业主等几个群体上,在环境保护上方法简单、越来越不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上过度掠夺,比如:过度放牧导致沙化、过度砍伐导致泥石流、地质灾害频繁等。农牧民群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政府与农牧区环境保护的差距。(一)、政府对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短视。现存的政绩考核体制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缺乏对环境保护尤其是农牧区环保的战略性、长期性考虑。同时,政府将环保资金过多投向工业和城市,农牧区环保几乎享受不到环保专项资金的保障和先进环保技术的支持。

(二)、现行法律制度轻视农牧区生态环保。虽然现行法律提出了农牧区环保问题,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定,一些重要的农牧区环保领域还存在空白。

(三)、农牧区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现行环境保护体制过分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公众的参与,特别不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四)、公众参与农牧区环境保护尚存障碍。

(1)是公众参与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农牧区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现象很普遍,垃圾的分类处理更是无从谈起。在农业生产领域,随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体、土壤污染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更有甚者为了眼前经济利益,盲目建设污染企业,使得农牧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破坏。(2)是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缺失。我国现行法律缺乏环境知情权的规定,政府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内容单一,指标种类较少,特定地区的环境整体状况和变动趋势难以客观反映出来;且因一些环境状况指标技术性过强,不便于公众理解,达不到应有效果。(3)是公众参与农牧区环境保护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法律规定有环境行政处理和环境诉讼两种基本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但由于现行环境诉讼制度对于起诉人资格规定过严、对证据的科学性要求过高、公益诉讼机制尚未健全、法律援助不到位,导致农民因成本高昂而难以通过诉讼维护自身的环境权利。为此,做好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好农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有效利用与合理治理、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引导壤塘县农牧区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前提。

二、要做好壤塘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针对现状及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即在观念上树立城市与农牧区环保同等重要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和农牧区环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牧区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牧区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第三,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牧区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

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牧区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牧区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和资源占有优势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这个作用不应局限于城市,更应当向农牧区延伸。

一、消除差距,加强政府与农牧区环境保护法律职责

(1)、创制与完善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结合农牧区生态环保的实际情况,在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农牧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和农牧区环境应急处置机制等。

(2)、建立健全农牧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政府要重视科学规划在农牧区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乡镇企业的布局,控制污染物排放。设立专门负责农牧区环保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3)、加大农牧区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坚持“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负担”的原则,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多元投资的方式,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农牧区环境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

(4)、加强农牧区环境监测与监管。建立农牧区环境监管平台和监测体系,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5)、加强农牧区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公众环保意识。针对文化素质较低和环保意识较差的广大农牧区居民,政府应“自上而下”发挥引导、教育职责,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区环境知识宣传和培训。农牧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公众参与已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的公共基调。我国农牧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样也需要各类团体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二、开辟多方途径,方便公众参与农牧区环境保护

(1)要参与农牧区环境立法。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根据公众关注的程度和理解程度,创造条件,使公众参与制定完善防治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要参与农牧区环境执法。加强农民的参与和监督力度,纠正、限制执法中的不当行为,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充分发挥农牧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民

自治的有利因素,建立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约束的农牧区环保机制,提升广大农民对环保执法的支持力度。

(3)要参与农牧区环境普法。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地参与环境决策、维护其环境权利。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法制宣传,强化农牧区干部和村民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农牧区生态环境建设。

三、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

(1)、从目前我国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倾力合作。

(2)、公众参与并非公众对抗政府的机制,而是优化政府运行的机制。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所反映的理念正是充分吸收公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实现。

四、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实现对接的可行性

农牧区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托“政府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机制难以满足需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助力的“互动型”环保新机制已是形势所需。第一,政府主导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引导、保障功能。一方面,政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使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环境整体利益保护观念。另一方面,政府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其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职责,开辟多种渠道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供制度保障,为公众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提供救济保障。第二,公众参与对于政府主导环境保护的补充、监督功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有助于克服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也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具有监督作用。

三、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

第一、建立农牧区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制度。政府把环境指标量化作为乡镇企业设立审查及项目引入审批的重要指标,采用税收等一些财政手段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营销体系;通过科学规划村镇布局、居住和生活排污公共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提高农牧区生态环境质量;依法推进农牧区土地集约利用,引进节约型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鼓励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发展生态农业。

第二、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有关环境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三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第三、建立建全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制度。一是建立专群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制度。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发动,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建立起“专群结合、点面结合”,全面覆盖农牧区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二是建立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公众充分发挥环保议事权,同时将政府环保职能的落实从某种程度上通过环境绩效显示出来,把环境绩效纳入每一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第四、建立环境保护社会教育机制。针对农牧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一是将环保教育纳入农牧区中小学学校教育,把环保知识写入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农牧区绿色生态教育,将环保法律宣传,农药、化肥和企业排污的破坏性、危害性宣传以及环保型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农牧民树立“绿色消费观”,节约资源,通过转变消费模式,间接引导生产模式的转变。

总之,做好壤塘县农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件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是关系到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民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心往一处起劲往一处使,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构建,扎实推进壤塘县农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助推进壤塘县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牧民定居、大骨节病、异地搬迁等民生工程,对农牧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彻底改变牧民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及因病致贫的落后面貌,最终实现把农牧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农牧区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壤塘县志

第三篇:四川师范大学文件

四川师范大学文件

校办发〔2012号

四川师范大学关于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

放假安排和教学调整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放假安排,学校今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时间为9月30日至10月7日,共8天,10月8日上班。9月29日(周六)补上10月4日(周四)的课程。

放假期间,各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如遇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全校师生员工平安祥和地度过节日。

特此通知。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

主题词:中秋节 国庆节 放假抄送: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四川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2012年9月3日印发

第四篇:四川师范大学培训心得

城关区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提升研修总结

耿家庄小学:柴成玉

2016年的11月7日至11月20日,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我参加了由城关区教育局组织四川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城关区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学习过程中,我严格服从教学安排,整个培训过程保持全勤,不迟到早退、做好听课笔记、积极参与讨论,经过紧凑而充实的十天学习,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此次学习川师大教授的博学多才使我领略到知识的力量、成都市一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改变课堂模式的做法,更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讲座,又有深入一线课堂的校本研修,还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在十天的集中培训里我们分别聆听了王学平教授《如何写论文》、李松林教授题为《学科课堂改进的三个着力点》、罗世敏教授题为《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补缺》、衡菊芳老师的《数与代数的研究》等理论性的讲座、还深入成都百年老校晋阳小学参观学习。此次培训既学习了许多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感受了心理学教授张皓温馨暖人的心理讲座《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一线教师黄平校长、赵媛媛老师联系本校校本教研的讲座使人印象深刻、法学教授陈驰的讲座使我明白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这些讲座诠释了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指明了方向。这些教授及老师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他们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现将我在培训中获得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在李江源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老师不能唯理论,李教授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剖析了当下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谈了当今的许多教育理念观念:

1、社会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

2、应试教育的导向;

3、理论观念的影响。以及面对这种现状,老师应有什么作为,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个观点与提法无疑对很多处于迷惑中的老师是一种提示。李松林教授讲授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学策略》让我们对教数学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引起了反思?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还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素养。听了李教授的讲座我觉得应该是后者。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夯实了数学学科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远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到一次新的补充。

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居高临下,知道小学数学在整个教育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展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名90年代毕业的中师生,我深感自己在数学专业方面的素养存在着很多欠缺。所以此次的培训中听了周思波教授《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和罗世敏教授《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补缺》后我的感悟很深。罗世敏教授《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补缺》中系统讲解了数学教师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不仅要有初等数学知识还要有高等数学知识和现代数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对数学教材的理解、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这也是我所欠缺的。周教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也解除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周教授课后还推荐了《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李文林主编的《数学史概论》、马忠林主编的《.数学学习论》《数学思维论》等书,我想我应该抽时间读读。周思波教授《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的讲座中就老师们关注的如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为什么修改为“图形与几何”?如何理解数据的随机性?什么是概率?如何得到概率?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周教授平易近人、罗教授诲人不倦的地人格魅力也值得我学习。卿平海教授《新课程教学高效课堂建模》从如何建模、需要遵循的原理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卿老师用幽默生动语言,借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生动地简述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技巧。熊老师当过小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师、高中数学教师、考研、当教授从事教学法研究、一路走来,有实践有理论。很多提法值得学习。正好我校也在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研究、可以将这些方法用于实践中。

三、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这项改革一直在备受关注中徘徊不前、难以突破。长期以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技术往往不被人所知。至今,中国学校中90%的课堂依旧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教师的负担,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繁琐的教学理论,花样翻新的教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充斥着我们课堂,常常使一线老师不知所措。在我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初次接触了郭思乐教授提倡的的“生本教育”理念,我很有触动。而此次研修中我聆听了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黄平校长关于“分享式-灵动课堂”的介绍、观摩了双流区晋阳小学“学本课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特级教师衡菊芳分享的“灵动课堂”的事例等。这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深深打动了我,孩子在课堂中的精彩超过了教师、他们学的主动、学的有乐趣。作为一名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教育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不爱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十分有限。就拿我现在班上的学生来说,六年级的课堂上不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布置的作业总有不完成的学生、数学课上总是有从头玩到尾的学生。孩子们找不到学习乐趣。我想这也与我们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先讲后练”就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然后学生再练,似乎这是教师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从“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反对“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近百年虽经历了许多次教学改革,但都是在“先讲后练”的模式下兜圈子,没有触动最根本的东西。这根本的东西我想就是没有让学生主动“动起来”。如何动呢?怎么动呢?我想在这次学习中我有了一点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早就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这些都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但是纵观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我们还只是形式化的改变、如:小组合作学习、仅仅限于遇到问题讨论、自学探究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易懂的知识,课堂的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我想我有必要将“先讲后练”转变为“先练后讲”。虽然只是前后顺序调换,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先讲后练”强调的是教师是主宰,学生接受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先练后讲”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尝试学习,自主学习。我们一线教师都应尝试迎接课堂转型挑战。我想这种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将理论付之于实践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愿意尝试改变、,抛开旧观念的制约,“空杯”以对,领悟和接受全新的理念和做法。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正向他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一线教师正应该在“且思且行”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以前每当我校的教科研室布置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材料时,我都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挖掘和积累教学实践中的资源、小故事、小事件以及这些带给自己的思考。这次听了周国韬老师的讲解,真是如同在我混沌的心屋中开启了一扇小窗,使我看到了指引我向前的方向。平时要在教学实践中多观察、多发现、多积累、多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有事可写,有感可言。

四、感受先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有力支持。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得具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辅助教学。所以此次培训中周雄俊老师的《数学微课设计及制作》中许多老师们有利于教师便于操作、便于掌握的技术深受老师们欢迎。特别是微课的制作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认识、觉得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的我也可以尝试应用一下。

五、聆听专家教诲,感受职业幸福 教师职业意味着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引领和人类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尽管我们目前的教师职业活动还很难达到这一高度,但至少我们内心中应该怀有一份敬意,不至于使教师职业堕落为纯然谋生的职业,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心灵性。通过优雅的张皓老师《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职业幸福感”,其实,幸福是一个过程,精彩的总会精彩,而且会在不经意间显现,就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敏感的心灵。珍惜这种过程,感悟学生的成长未尝不是快乐的事。不管压力多大,我们都可以快乐而优雅地追求幸福----学会感恩、学会赞美、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科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我自身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我将用终身学习来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前身是1953年2月建立的四川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56年由南充迁至成都,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01年学校完成“公办民助”的转制,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五十余年的风雨兼程,学校从透风的竹篱、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到今天花团锦簇的高楼大厦;从成立之初不足一百学生的袖珍学校到今天近三千莘莘学子的大家庭;从毫无影响力、知名度的无名之辈到今天拥有“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示范学校”、“全国航空模型示范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育实验基地”、“四川省德育先进集体”、“成都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等桂冠的重点名校,一颗风雨中的幼苗已茁壮地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学校的发展历经三个了阶段:50年代到70年代的开创发展,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腾飞,21世纪走向辉煌。

办学理念

1、办学思想:“中西合璧,和谐发展,提升品位,追求卓越”。继承传统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特长鲜明;语言文明,举止高雅,君子风范,淑女气质;确立高远目标,实现最佳发展。

2、教育理念:“为孩子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石”

3、育人思想:“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读书”

4、育人目标:“诚、孝、雅”,培养诚实、孝顺、高雅的人

5、管理理念:“无为而治”

6、教学理念:“求真务实

严格推行“规则意识”,让教师深刻理解“烧水”理论,本着“守土有责,种好自己责任田”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按人的发展规律办学,将管理根植于人的自觉行为之上,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管理的局面,让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植于教师心中,让每位教师都尽心教书,用心做事,形成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和约束力,从而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每位教师都能杜绝浮躁,决不急功近利,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从“真”和“实”两字上下功夫,不搭花架子,不做表面上轰轰烈烈的事情,能够“静下来,潜下去”,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

下载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

    四川师范大学东区调查报告

    项目背景: 由来及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又叫川师、川师大、四川师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现由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成龙校区(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东......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团委

    附件1: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团委、学生联合会第七届学生干部 公开选聘办法 本次换届选聘按照统一报名、统一竞选、统一公示的方式进行,职务任期一年。选聘职务如下: 1、院团委......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样本

    (样本)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小三号黑体字) (ENGLISH TITLE)(小三号Arial Black字体)姓名:(四号宋体)学号:(四号宋体)系别:(四号宋体)专业:(四号宋体)年级:(四号宋体)指导教师:(四......

    四川师范大学2010对外汉语试题

    四川师范大学2010对外汉语试题(一)文学评论写作 根据所给的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个人意见:三个小时的时间,八面大白纸,写的越多越好,千万不要写成读后感,多看看专业的书,用些专业词汇......

    四川师范大学自考毕业证书样本

    自学考试开设专业性强的应用型自考,并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双证培养。应用型自考专科+职业培训:自考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教育文凭(由省自考委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颁发......

    四川师范大学成教毕业证书样本

    成人教育以业余形式招生,开展成教专科结合脱产自考本科学习或成教专科结合脱产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的双证培养模式。成教学历教育+自考本科:成教学生套读自考专升本学习,取得自考本......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校字[2011]40号) 四川师范大学文件 校字〔2011〕40号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试行稿) 第一条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鼓励广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