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导游词(小编推荐)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导游词
提示:此份导游词仅供参考,各位导游切勿死记硬背,而需活学变通。导游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校史知识理解和顺序进行讲解。可加入相关的大学生活经历和感受,交流自身的心得,并且在适当的地方做些生活方面的讲解,例如:银行,手机营业厅,食堂,教室等地点或者特色的讲解,针对不同院系,可以大致介绍院系的相关信息。总之,在导游过程中要提高导游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意导游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提高自己的校史知识。
导游方法:
1.观察法:建筑本身就是有各种特点的,通过实地的观察,结构分解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资料上关于各种学术化的介绍。例如:六一亭,六根柱子,颜色是红色的,顶上有六个角,颜色为绿色,所以总结起来就是红柱碧瓦,六角飞檐,檐有六角,柱有八个,象征六月。宋卿体育管以及老牌坊,行政楼,理学院以及老图都可以用此讲法。
2.史料结合法:武大绝大部分的建筑都有其历史性,这时就需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建筑物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例如,宋卿体育管的由来,珞珈山的由来以及国立武汉大学建成的屈指历程等等 3.化归法:在武大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结构,其建筑特点有其相似性,例如:六一亭的屋顶与行政楼的屋顶都为单檐歇山式,当然此方法也可用于相关历史事件的讲解中,例如东昌口六一惨案和三反中的六一惨案,其相似的地方等等 导游技巧: 1.导游过程中可以和游客进行对话交流闲聊唠嗑,相互认识熟络,尤其是在某一地段无东西可讲的时候,通过交流让游客认识你,这样想必才会放心的将自己的武大旅程交给你了。
2.导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口误,所以无需紧张,及时纠正就好 3.导游过程中如果不是很清楚一些知识的话最好不讲,讲解中尽量讲自己知道的,能够驾驭的,如果你知道的更多,那最好不过了。像一些和武大相关的故事而非真实的历史,要带上传闻或据说等字样
4.最好要熟悉武大的每个地方,尤其是餐馆,旅店,还有些近道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些,才可能设计出适合的路线。
5.根据游客所提供的时间确定合适的路线和讲解景点,有些给的时间长,例如一个多小时,那么相关景点就该详细讲解,有些只给了半个小时,那么相关地方就略讲或干脆不讲,直接进入重要景点的讲解(重要景点就是樱花城堡等早期建筑)
6.作为导游最重要的就是要自信,要把自信的一面展示出来,你就好比主人,游客是客人,我想以这种武大主人翁的意识来对待导游工作不难拿不出自信来。
参考路线:校门口---------珞珈文化广场-----六一亭---------李四光雕像---------宋卿体育馆---------鲲鹏广场---------樱花大道---------老斋舍---------樱顶(老图,文法学院,二王校长雕像)---------理学院---------九一二运动场---------行政楼(此路线尽供参考,具体游园路线还望各位导游根据所在具体地点,具体要求而定)
导游词
各位,大家好!我是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的成员,我叫某某。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武汉大学。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号称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武汉大学来求学,你们将要在这度过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领略武汉大学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山水相宜的美丽风光!1正门:
正面:我们的讲解呢就从面前这个武汉大学的牌坊开始。大家看这个牌坊,是由四根八棱的柱子支撑起来的,四柱八棱,象征着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的颜色为孔雀蓝,是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可见我们武汉大学建筑的规格之高。牌坊正面上书6个大字:从右往左读是“国立武汉大学”;从左往右读的,有两种读法,大家试读一下哈,第一种是“学大汉,武立国”,寓意民国时的中国只有学习大汉朝,以武立国,才能使国家自立,民族富强,第二种读法呢是“学大汉武,立国”,汉武大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治之君,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汉武帝也是为了当时的中国能找到救国的出路。
路上:大家现在看到的牌坊是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时由海内外校友捐资建造的,原先的老牌坊还在,在街道口那边,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那个老牌坊大约是1937年建造的,但那还不是最老的,最老的牌坊建于1931年,是个木制的牌坊,油漆彩绘,古朴大方相当漂亮,但是可惜的是毁于龙卷风。
背面:现在我们回头看,牌坊背面的六个字,“文法理工农医”,这六个字是由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的刘博平教授书用小篆书写的,他的篆体自成一家,曾被郭沫若评价为珍品。这六个字也是来自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当时提出的办学目标,即建成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
2珞珈文化广场+校史概述
大家知道我们武汉大学的校训吗?“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它既寄寓了学校对我们的要求与希望,同时也巧妙地暗合了我们武汉大学120年的发展历史。自强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应的是武汉大学的产生阶段,今年刚好是武大120周年的校庆年,大家往前推120年,看看是哪一年?
对了,是189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是198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那时校址也不是现在的珞珈山,后来历经方言学堂,武昌高师,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等校名的改动,在1928年时正式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并选址珞珈山,接下来就是新校舍的建立,在二王校长,即王世杰校长和王星拱校长的带领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经过从1931年到1937年的两期工程的建设基本落成,并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待会儿我们讲到二王校长时还会讲到这段历史。接下来是武大西迁乐山八年的时期,体现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1938年,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了华北的大片国土,北方的高校都已西迁到四川,其中清华北大等高校在四川组成了西南联大,而当时我们王星拱预感到日军侵略到位于华中的武汉业已不远,因此作好了充足的准备,提前选址四川乐山,将武大以最小的损失迁到四川,当时的武大是与西南联大并立的高等学府,可见当时武大地位的卓然。然后到了1945年,武大重新迁回珞珈山,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其中在我们李达校长任职期间,更是应了“实事求是”的学风。最后“拓新”则是新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在刘道玉老校长任职时期,武大可谓是走在了中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最前沿,大家现在熟悉的学分制,插班生制度,双学位制以及主辅修制度都是由刘道玉校长提出的;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形成了新的武汉大学,由文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和医学部四个学部组成,占地5167亩。
(两段话在行走路途中穿插讲解)
大家看到的这个广场是我们学校2000年建成的,是国内最大的校园绿化广场。
那边是我们的生命科学院,武大的生科是很强的。
那边就是物理学院,前面还有爱因斯坦的雕像。
旁边就是我们文理学部的图书馆,这个新馆是去年(2011年)刚刚建成的,与原图书馆面积结合,是全国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庭院式图书馆,藏书量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大空间、全开放、凸显交流共享功能的设计特色,大家以后经常要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你一定会爱上她的,里面的设施非常完善,堪称豪华,去年网上盛传武大新图书馆的情侣空间,其实是借鉴欧美国家图书馆设计的个人研修室内,在多媒体阅览区含可以免费上网,观看3D电影,并且其中的座位有为情侣专门设置的哦,可以两个人借两个耳机在长沙发上一起看电影。
那栋白色的建筑就是我们的教五楼,因为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空调,所以每年夏天和冬天的自习教室都是比较抢手的,不过在今年学校为120周年做准备,不仅在一些宿舍楼安上了空调热水,在某些教学楼也装上了空调,大家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大大提高了啊。
教五前面的那个圆形的建筑,大家可以猜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武大生科院杨宏远教授的实验室,里面是温室,用于培育植物。
3六一亭:
现在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六一纪念亭”,它是为了纪念在1947年6月1日在珞珈山上发生的“六一惨案”中死去的三位学生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而建造的。1947年6月1日,在“三反运动”即“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时,国民党数千军警包围了珞珈山,在冲突中鸣枪,结果造成了武大三名大一学生的死亡,这就是“六一惨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亭子是六角飞檐,红柱碧瓦,与亭子后面民族样式的教四楼相互映衬,二者在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上协调一致,融为一体,突现出纪念亭质朴、肃穆的氛围。亭为六角,柱为六根,富意六月的意思。亭内有一个纪念碑,正面是纪念碑文,背面为三个学生的传记。当时负责写碑文的是中文系的教授李健章先生,当时的政治局势尚不明显,为了安全和隐蔽,李先生故意用古文来写,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下。其中一名叫王志德的烈士就躺在了我们老斋舍中门的台阶上,至今武大还一直坚持这样一个纪念方式,即用红漆漆成当时王志德烈士的血迹以示纪念,一会我们到樱园时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4李四光雕像: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雕像,他的雕像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李四光先生和叶雅各教授共同为武大选择了珞珈山这个校址。大家猜一下李四光先生旁边的动物是什么呢?
是毛驴,因为当时的珞珈山地处荒郊野外,到处是乱石坟岗,根本就没有路的,而毛驴爬坡比马要给力的多,所以李四光先生就选毛驴为代步工具,登上磨山,俯瞰东湖珞珈山一带风光秀丽,钟灵毓秀,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李四光先生相中的这块地正是建一所大学的理想之地。国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设计师开尔斯实地考察后,也认为这一带山丘坡缓,水源充足,山石、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而建可节省地基及石料,可见珞珈山这一校址的选择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也符合建筑的原则,当真是天赐的一块宝地,能在这样美丽的校园内生活学习当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去宋卿的路上可讲:武大的林木+叶雅各先生。如果从樱顶俯瞰武大的话,你会恍若置身森林之中,郁郁葱葱的树木生长在武大的每个角落。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前人当然首推叶雅各先生,他是一位林学家,当初武大第一批树木就是叶雅各先生带领武大师生栽种的,而且至今的八十多年间,武大从未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虫灾,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当时作为林学家的叶雅各先生在武大栽种的都是混载林,像我们身旁的这个坡地,武大人叫它情人坡,里面栽种的就有银杏,海棠,山茶,樱花树,梅花树等等许多品种。5 宋卿体育馆:
大家看到的这个体育馆就是我们的老体育馆,建成于1936年,叫宋卿体育馆,知道为什么这么叫吗?是因为它是民国的大总统黎元洪的两个儿子黎绍基、黎绍业捐资建造的,这笔钱是当初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捐出的,原本打算在武汉建一所江汉大学,后来就没有建,在黎元洪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将这笔钱捐给了武大建造了这座体育馆,而黎元洪字“宋卿”,所以我们就叫它宋卿体育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体育馆的外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三重屋檐,我们俗称“三檐滴水”,馆内二楼是典型的中国庭院建筑---回廊,民族风情浓郁。但它又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大家知道中国的古建筑大厅中必然出现的是用于支撑房顶的圆柱,但宋卿体育馆内却没有一根圆柱支撑,而是采用了当时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一种建筑结构--------三绞拱,当时中国只有两座体育馆采用了这样先进的结构,一个是上海的体育馆,一个就是武大的老体育馆。(转到教二方向),大家看它的侧面,就像一个半圆柱从中间切开一样,像一个轮舵,这是典型的西方“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所以我们说它是中西合璧,而武大的早期建筑中都有中西合璧的影子,这与我们的总设计师是分不开的,武大早期建筑的总设计师是美国人开尔斯先生,他是哈弗大学的博士,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又非常精通,所以武大能有这些堪称中西合璧典范的建筑群,开尔斯功不可没。鲲鹏广场:
这个就是鲲鹏广场,它是文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捐建的,但这一批毕业生却包括了1977级和1988级两个年级,他们都是82年夏天毕业的,这是因为77级的学生是在77年冬天参加的高考,这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届在冬天参加高考的学生,78级的就是在78年夏参加的高考了,两级学生相隔半年,但是因为刚恢复高考,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有变动,所以就和78级的学生一块于82年夏天毕业了。
鲲鹏的名称取自庄子的逍遥游,在雕塑上的句子为,“北冥深广,鲲翼垂天,云抟九万,水击三千”(一九八一届 一九八二届毕业生),寓意希望武大学子能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现在鲲鹏广场是武大英语角的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樱花节赏樱的一大景点。
7樱花大道:
路上讲樱花的品种: 说起武大的樱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每年一度盛大的樱花节了,在每年的三月到四月,武大樱花次第开放,吸引大批游人涌入武大观看。武大的樱花一共有四个品种,最早开放的是红花高盆樱花,又叫云南樱花,花色鲜红,花期是2月中旬到3月初,又被叫做早樱。接下来开放的事日本樱花,就是我们旁边这种,花色粉白,从3月中下旬到4月初开花。然后是垂枝樱花,花期从3月底到4月初,枝条如柳枝般下垂,是最具观赏性的樱花之一。最后开放的事山樱花,有大红,粉红,白色和淡绿色的,4月初开放,花期也较长。四种樱花次第开放,才形成了武大樱花节的胜景。
现在看到的这条路就是武大最出名的一条路了---樱花大道,大家往左看,这一排呢都是樱花树,武大的樱花最早确实是1939年春天日本人栽种的,当时武汉沦陷,武大成为了日本人的中原司令部,樱园宿舍就成了日本人的医院,这里住了大量的伤兵,一方面为了缓解伤兵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宣扬国威,表示长期占有的意思。但是樱花的寿命最多也就是五十年,我们现在看到的樱花大多都为后来栽种的,一部分是中日建交之后作为和平友好的象征由日本友人赠送,另外一大部分就是我们园林科的老师自己培育的了。
8老斋舍:
大家往左边看,这是武大的老建筑群之一的老斋舍,武汉市民称其为“武汉的布达拉宫”,武大学子则颇有诗意地称为“樱花城堡”。大家从中间这个门洞上去,这个门洞叫做志德门,是以六一惨案中遇难的学生命名的,大家可以看到地上有红色的印记,这是当初王志德中枪后血流的痕迹,后来为了纪念他,就在每次翻修时都用红色的油漆照着原来的形状描画一遍,不过这么多年后,痕迹已经很浅了,再加上有些不负责任的随意涂鸦,原来的形状已经不复可见了。
老斋舍是武大最早的学生宿舍,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作为男生宿舍,它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三十年代的老斋舍,每层都有抽水马桶,冷热水管送至各斋,可以说当时武大的学生全部都是“贵族式”享受。老斋舍是依着狮子山的山势而建的,从樱花大道到老图书馆要经过很长的石阶,大家现在顺着台阶上去,不妨数数这台阶一共有多少级(共95级,俗称百步梯,可以让大家数一下,数完之后告诉他)这段长阶的尽头就是武汉大学的老图书馆,寓意着武大学子应当秉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攀登知识的殿堂。大家可以看到两边宿舍门上都有一名称,试着认一下。这些名字是闻一多先生依据《千字文》的前16个字提的,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e),辰、宿(xiu)、列、张”。闻一多先生是武大第一任的文学院院长,他对武汉大学的人文底蕴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除了题名老斋舍,闻一多先生还是武大老校徽的设计者,待会儿讲到珞珈山还会讲到闻一多先生。
樱顶、珞珈山,老图书馆、文法学院:
(等到登上樱顶之后)大家数了台阶是多少级没?(告诉大家多少台阶)是95级,我们俗称它“百步梯”。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竟然是这么开阔的一个小广场?老斋舍的建筑是依山而建的,最上面是一个开阔的小广场,这称为“天平地不平”,因为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基本上都是建在小山包上的,所以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天平地不平”的特点,这样有效的利用地形,也避免产生过多的山石废料,当时珞珈山里是没有路的,要把山石废料运走那是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的,但是武汉大学基本上没有在山石废料的解决问题上花费资金,那么那些山石废料哪里去了呢?过会会跟大家讲的。在这里“天平地不平”是有很深的寓意的,就是说来到武大求学的学子,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家庭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即是“地不平”,但是大家通过在武大的学习都会学有所成,都会成功,也就是达到“天平”。
现在我们看到的呢就是珞珈山了。其实珞珈山的由来也是有典故的,以前这座山不叫珞珈山,而是叫做罗家山,即姓罗人家的山,还有一种说法是落驾山,是说楚庄王曾在此落驾歇脚,因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是说观世音菩萨飞过的时候掉落了一件袈裟,因此又叫落袈山了。这三种说法都不足考据,不过现在的珞珈山则确是由闻一多先生根据谐音题名的,珞珞如石,珈珈如玉,希望我们武大的男生都能像磐石一样坚强,女孩都能像美玉一样温润。站在这里的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到在树林掩映中的行政楼和人文馆。现在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老图书馆和旁边的两栋建筑。大家猜一下哪栋是老文学院,哪栋是老法学院。大家注意到左边的建筑檐角是下垂的,而右边的建筑檐角则是飞扬的,所谓“文采飞扬,法力严正”,所以。。背对老图,左文右武,文华武英,文法学院拱卫着皇冠一样的老图,显得古朴肃穆。
在我们面前的是武大的老图书馆,建成于1935年,雄踞狮子山顶,被看作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以前是校园内最高的建筑。老图典型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大家可以看到门前的双立柱,这是西式的风格,但是立柱撑起的屋顶却是典型的中式的歇山顶,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形似皇冠。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老图的建筑规格也是颇高的,顶部铺的是绿色琉璃瓦,这是在古典建筑中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与孔雀蓝的第三种颜色。再看他的檐角有7个脊兽,而故宫的檐角是有9个,寓意是辟邪镇火。大家可以看到门的中间有一个人的雕像,大家可知他是谁?是老子。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周守藏之史,所以道家派的创始人老子可谓我国现已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长,老图大门上方镶着的就是老子的全身金属刻像。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10 二王校长: 大家看到这个雕像是我们王星拱校长的雕像,王星拱校长是我们武汉大学的第二任校长,也是实际主持校务时间最长的校长(任校长职务最长的是李达校长),从1933年到1945年,王星拱校长对于武大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抗战爆发后,武大西迁四川乐山,迁校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我们的图书仪器设备迁到乐山的是比较全的,据老校友说,就连电机系做实验用的电子管(体积较大)都装进箱子运到了乐山,这也为日后武大在乐山发展为民国四大名校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与王星拱校长的未雨绸缪提前按准备是分不开的。据说当时物理系的学生课余时间都用来给木板打洞,用来放试管。可见当时的准备到了这样精细的地步。乐山八年期间武汉大学在王星拱校长的带领下创造了武汉大学最为辉煌的时期。王星拱校长保护了大批的进步师生,强调不管在怎样危急的时刻,都要以教育为中心。从而使武大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得到了传承。1949年王星拱校长去世之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称其为“一代完人”,他也是我们武大学子心目中永远尊敬的老校长。
我们往这边走,接下来介绍的是国立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可以说没有王世杰校长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武汉大学,王世杰校长来到武大时珞珈山还是一个荒芜之地,王世杰校长走的时候这里已经建起了被郭沫若盛赞为“物外桃源”的美丽校园。关于王世杰校长有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初始,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创办了5所现代式高等小学,招收14岁以上的学生。当时只有12岁的王世杰去面试,张之洞问他为什么来武昌读书,当时我们的王世杰校长是这样回答的:“为人杰,为尧舜”,就被张之洞破格录取了。可见我们王校长的志向与抱负啊。(路上)
在王校长从1929年到1933年的任职期间,是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址从无到有的建立时期。可以说王校长给我们武大的发展规划了很好了蓝图,提出了办大学的5个必要条件:1巨大的新校舍2良好的设备3经费独立4良好的教授5严整的纪律。这几个条件在今天看来也是对我们大学的发展大有裨益的。大家知道我们武大的校址是由李四光先生和叶雅各先生选的,但是当时的珞珈山是武昌这边葬达官贵人的地方,为了能在这里建校,历经了三次迁坟**,我们王世杰校长为我们武大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王世杰校长是怎样离开武大的呢?这因为王世杰非常的有才华,学贯中西,是一个法学大家,所以蒋介石非常欣赏王世杰,一直希望王世杰能够出任他的外交部长,但是王世杰对武大是非常眷恋的,不想离开武大,他就对蒋介石说:“我还是想办教育。”这时蒋介石就说:“先生,一国之教育与一校之教育相比,何乎?”王世杰知道自己已经没法再推辞了,于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武大,出任教育部长。解放后,王世杰随国民党到了台湾,历任外交部长、总统府秘书长、社科院院长等职务,但是在王世杰临终前却希望仅在墓碑上刻写一行字:“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并将自己一生珍藏的一些古玩字画捐给武大,但是很可惜这些都没能到武大手里,最后珍藏在了台北的博物馆里。闻一多雕像:
闻一多先生是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他在武大期间为武大设计了校徽,并且将珞珈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另外还有老斋舍的命名,这些美丽而富有意义的标志和符号,无疑为武大增添了人文的气息和禅的意蕴。12 理学楼:
大家看到的这个穹窿屋顶的建筑就是理学院,它是拜占庭式的建筑,理学院坐落在笔架山上,它并没有将山头削平,而是依照地势而建,依山坡而形成的教室便成为了天然的阶梯教室,是国内最早的阶梯教室。大家看对面就是当时的工学院,现在是我们的行政楼,大家看到工学院的顶是方形的,而理学院是圆顶,这暗合了“天圆地方”“北圆南方”的中国传统。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湖北的考生啊,你们的高考卷子就是在这里改的哦。还有许多公司的校园招聘会也会在这里举行。这里也是一个自习的好地方呢,二楼有些教室可以直接看到东湖。(可以顺便讲下凌波门的浮桥)
13人文馆、九一二运动场、工学院(行政楼):
大家看到的白色建筑就是人文馆,现在是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办公用楼,里面的报告厅是目前武大最好的报告厅了,经常举办一些最高规格的活动。
下面这个运动场就是九一二运动场,蒋介石曾经在这上边练过兵,1958年9月12日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华中四校的学生,这也是九一二运动场名字的由来。毛主席一生只视察过两所大学,另外一所是天津大学。
往上看就是我们的行政楼,原来的工学院,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所以原工学院的墙面采取了削斜墙面四角的方法,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从而 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大家可以看一下它最上面的顶。猜猜它是什么材质的? 是玻璃顶,所以它是采用自然采光的,里面是回廊式结构,上下通高五层,直接可以望见玻璃顶,这就是“共享空间”和“玻璃中庭”。主楼的四周还有四个配楼和两个罗马式的雕楼,又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之作。
理学楼和行政楼都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大家知道当时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吗?猜。。再给个提示,时间是1929到1933年(适用于文科生),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武大早期建筑的材料都是进口的,当时国际市场上的建材非常便宜,我们因此节省了很多成本。前面提过当时的珞珈山根本就没有一条能走车的路吧,那这些建筑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猜。。理学楼和行政楼都是坐落于山头上的,我们现在站的操场在以前的时候是个山谷,建筑产生的垃圾就都埋在谷里,然后填平铺路种草,就形成了现在的操场,这就又为武大的建设节省了一大批运输费用和处理建筑垃圾的费用
今天的导游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望大家自行参观武大美景,有缘我们下次再见。。
第二篇: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
蔡锡勇
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
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
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
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
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
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
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
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这13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留日学生,他们大多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为此,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张之洞:“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滿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1902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方言学堂(1902.10——1911.9)总办:程颂万
馨龄
曾广熔
校址:武昌东厂口
方言学堂是由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从武昌三佛阁大街(今复兴路)口迁至武昌东厂口时改名而来。此时正值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大清王朝彻底破产,慈禧集团不得不打出“变法”和“新政”旗号,其中一项内容为:“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均改设大学堂。” 因此,清政府于1904年1月正式承认“湖北自强学堂”为“程度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除经学、道德课外,学堂增设博物、理财、教育、交涉、绘图等课程,均请洋教师讲习,并向美、德、法、比、俄派遣了20余名留学生。
1905年初,张之洞自撰《学堂歌》一首,将其分发武昌各学堂,可视为当时的“校歌”。
1911年3月,方言学堂被新任湖广总督府提学使王寿彭,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
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1913-1927)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划全国为六大师范区,并决定在北京、武昌、南京、广州、沈阳、成都六地设立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教育部委派贺孝齐负责武昌高师的筹办事宜,贺孝齐以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旧址校舍、图书设备及师资为基础,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11月1日,武昌高师举行开学典礼,次日正式开学上课。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7——1923.8)校长:贺孝齐
张渲 谈锡恩
国立武昌高师于1914年9月开办本科,设四部:英语部、史地部、数理部、博物部。1917年建图书馆,1917年5月将博物改为博物地学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1917和1919年,又于本科四部以外,先后添办了教育补修科和教育专修科。1922年9月,将四部改为八系。竺可桢此时(1918)在校任教,优秀毕业生中有曾昭安、何定杰等人。
1919.6.1惨案:五四运动期间,武昌高师学生声援北大,决定于6月1日实行总罢课并上街游行。凌晨,反动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守校门,禁止学生外出,英语部学生陈开泰等人上前质问,被军警刺刀戳伤,由此引起学生与军警冲突,共有10多名学生受伤,20多名学生被捕,史称“东厂口六一惨案”。
1922年11月,武昌高师将原有英语部、博物地学部、数学理化部、国文史地部4部改为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系、生物系、地质系等8系。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3.9——1924.9)校长:张继煦
1923年6月,武昌高师评议会及主任会议决定自下学年起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同年9月,学校正式由国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师范大学。
国立武昌大学(1924.9——1926.10)校长:石瑛
张镜澄
张珽
1924年9月,根据教育部命令,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由北大理化教授石瑛出任校长。
此时国立武昌大学已名师云集:如李汉俊出任过历史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李四光出任理工学院院长,数学家陈建功、汤璪真、文学家郁达夫、黄侃均在校任教。1924年5月25日,印度文豪、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校讲演。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12——1927.12)筹建期(1926.12——1927.2)筹备委员会委员: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
正立期(1927.2——1927.12)校长:徐谦
1926年秋,北阀军打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同年12月28日,武汉国民政
府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文华大学合并(后又接收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加入),成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以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徐谦、顾孟余、李汉俊、周佛海、章伯钧5人为委员,徐谦为主任委员,下设文科、理科、法科、经济科、医科、预科6科。
武昌中山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教授队伍中有五名苏联教授,还有一批国内著名的学者在校任教:如李达、沈雁冰、周建人、李四光、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顾颉刚、刘树杞、曾昭安、萧君绛、何定杰、陈绕成、许德珩等。后来的罗荣桓元帅此时也曾作为插班生在校学习过。这一时期也是学校逐渐向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过渡的时期。由于武昌中山大学强烈的国共合作色彩,因而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以及“宁汉合流”之后,立即遭受冷落。同年11月28日,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2月24日,武昌中大全体师生员工被盘踞在武汉的桂系军阀勒令离开学校,学校也随即解散,其校产由交当时的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国立武汉大学(1928-1950)
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6)筹建期(1928.7——1928.8)筹建委员会委员:刘树杞、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
正立期(1928.8——1949.6)校长:刘树杞(代理,1928.7——1929.2)
王世杰(1929.3——1933.4)
王星拱(1933.5——1945.7)
周鲠生(1945.7——1949.8)1928年5月初,刚上任不久的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刘树杞先生,带着一份“利用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产,建立一所省立高校”的计划,前往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大学院(即后来的教育部),面见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但蔡元培主张在辛亥首义之都武昌建立一所国立大学,而非省立高校:“这所武汉大学应为国立大学,与北大、中大等并重。”它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办一所“一流水准、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1928年5月18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览(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涂允檀、曾昭安、任凯南等9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刘树杞为主任委员。10月31日,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原武昌中山大学校舍正式开学上课。1928年8月,武汉大学组织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并指定李四光为委员长,麦焕章、王星拱、叶雅各、刘树杞等为委员,负责在武昌郊外勘查新校址,建设新校舍。同时,由蔡元培先生出面,为武汉大学筹款共约225万银元。
农学家叶雅各先生最先发现了武昌城外、东湖附近的落驾山这片地方。1928年10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李四光在他的陪同下,考察了风景秀丽的武昌落驾山。11月28日,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选定落驾山一带地基为新校舍建筑地址,不久,闻一多先生后将山名改为“珞珈山”。
珞珈山新校舍占地面积达7000余亩,由李四光请来的美国设计师开尔斯设计出美仑美奂的建筑群。
1929年3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动工,1931年底基本完成。1932年3月3日,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新校舍开学上课。
1928——1937这十年中,除北大28位留洋教授如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杨端
六、皮宗石、燕树堂、陈源、朱光潜、袁昌英等前来扏教外,还有一批知名学者来武汉大学任教,如闻一多、范寿康、李剑农、刘永济、苏雪林、谭戒甫等。
1932年,珞珈山新校舍二期工程开工,至1937年7月,共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1935年1月,学校成立法科研究所和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至此,国立武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5大学院,15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7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高校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由此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之列。
抗战爆发后,国立武汉大学被迫于1938年西迁四川乐山,在此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之久。抗战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又与西南联大、中大、浙大并称为“四大名校”。
迁往四川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1938.3——1945.10)迁往:(1938.3——1938.7)迁返:(1945.9.1——1945.10.31)校长:王星拱
迁校委员会主任:杨端六
“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中国腹地,武汉眼见城破,学校决定西迁,由杨端六先生组建的迁校委员会开始工作,杨先生选中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嘉定),随即在1938年3月至7月完成了这场大迁移。而刚刚建好的珞珈山建筑群,却成了日本侵华军陆军总司令部。
乐山是全国著名的山灵水秀之地。学校占据乐山文庙为新校址。校总部设在文庙崇圣祠,法学院设在文庙尊经阁,图书馆设在文庙大成殿,理学院设在李公祠,文庙正厅成了学校的大礼堂。
在乐山的艰难环境中,武汉大学却成为仅次于西南联大的全国最强实力的大学。有知名教授108位,史称“乐山108将”。这些人大致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蔡培先生在建国立武汉大学之时为武大揽来的“二十八宿”,如王星拱、周鲠生、杨端
六、袁昌英、燕树堂、陈源、朱光潜、张珽、陶因、刘乃诚、刘经旺、肖君绛、陈绕成、葛杨焕等人。
二、半壁河山沦陷、中国东北、华东地区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知名知识分子,如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朱世臻、苏雪林、徐震、方重、高瀚、陈登恪、朱君允、叶孟安、万卓恒、张頣、胡稼胎、黄方刚、吴其昌、方壮猷、陈祖源、徐中舒、韦润珊、钱穆、柴有恒、叶圣陶、冯沅君、陆侃如等人。
三、从当时走向危机和战争的欧、美归来的学成归国人士:如汤佩松、邵象华、邬保良、查谦、俞忽、石声汉、高尚荫、桂质廷、桂质柏、叶志、汤璪真、曾昭安、李国平、吴大任、刘正经、江仁寿、吴南薰、李华宗、何定杰、钟兴厚、钟心煊、戴名巽、章温胎、叶峤、张资珙、梁百先、黄叔寅、徐贤恭、陆凤书、谭声乙、丁燮和、丁人鲲、余炽昌、陈克诚、缪恩钊、白郁筠、赵师梅、周开基、邵逸周、赵元良、刘秉麟、李浩培、吴学义、鲍扬、孟云桥、钱歌川、杨仁鞭、萨本炘、彭迪先、杨东莼、梁园东等人。从而迎来了武汉大学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时代。
复员后的国立武汉大学(1945.11——1945.5)校长:周鲠生
1945年11月全校迁回武昌珞珈山,1946年,恢复抗战期间被撤消的农学院;1947年,又增设医学院,校园面积增至8800余亩。至此,国立武汉大学最终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目标。
领导学校度过了抗战最艰难卓绝时期的王星拱校长,调离武汉大学,前往中山大学担任校长。新任校长周鲠生先生除聘用吴宓、金克木、周煦良等人外,还从美国招揽了一批美国留学生归国任教,如张培刚、吴于廑、韩德培、吴纪先、余先觉等人。因此,到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武汉大学一直保持着它全国第二的地位。当时全国只有部级教授476人,而武汉大学却拥有部级正教授134人,副教授32人,仅次于北京大学。
1945和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两次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武汉大学在内的中国七所高校文、理学士毕业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大学之“高级生资格”。
1947年5月,蒋介石政府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武大学生决定响应华北学联提出的定于6月2日举行的全国各大城市学生大游行。哪知就在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多人被抓上囚车,当学生们要冲出宿舍营救被捕师生时,国民党军警便向学生宿舍开枪射击,当场枪杀黄鸣岗、王志德、陈如丰三名武大学生,从而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武汉大学“六一惨案”。被捕的人中有五位师长,他们是哲学系金克木教授、工学院的刘颖教授、外文系的缪朗山教授、中文系的朱君允教授、历史系的梁园东教授。这一事件激起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学校也组织了以戴名巽教授为首的营救委员会。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才不得不释放了被捕师生。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昌。6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国立武汉大学。8月24日,国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取代学校原有的校长制,成为全校最高领导机构。
武汉大学(1950-2000))
全国解放初期
校务委员会主任:潘梓年(1949.6——1949.8)邬保良(1949.8——1952.10)1950至1953年,解放后的新中国开始全国性的院系调整,武汉大学的工、农、医学院以及1953年刚成立的第七个学院——水利学院都被分离出去,以这四大学院成员为核心,分别组建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经过院系调整后的武汉大学,只剩下文、法、理三大学院,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只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俄文、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以及图书馆学专修科。从此元气大伤。
院系调整以后
校长:李
达(1952.11——1966.8)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三人:李达、李国平、(曾昭抡),1956年国家一级教授七人:李达、李国平、高尚荫、刘永济、刘博平、李剑农、曾昭抡。
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由于法学院教师全军覆灭,法学院被取消。武汉大学只剩下两院外加一个图书馆学系。
1958年9月12日,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夸大炼钢铁的大学生:“像个工人的样子了!”
1960年10月,武汉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从1953年到1965年,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学科分布渐趋合理,专业内涵在逐步延伸,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始形成。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校长:纪
辉(1972.3——1980.6)1966年6月3日,武汉大学紧步北京大学大后尘,从打倒所谓“李达、朱昭天、何定华珞珈山三家村”开始,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全校停课,全面开展斗争,所有正、副教授均被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阶级异己分子”、“特务”、“三反分子”等各种罪名打倒、实行劳动改造。在这场十年浩劫之中,李达校长以及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被迫害致死,学校的各项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教育部又决定以武汉大学师资为核心,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湘潭市建立湘潭大学,因而大批湖南籍教师调往湘潭组建该校,这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的又一次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后
校长:庄
果(1980.6——1981.6)刘道玉(1981.6——1988.4)齐民友(1988.4——1992.10)陶德麟(1992.10——1997.10)
侯杰昌(1997.10——2003.7)至十年文革结束时,只剩下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外、图10系。当年100多位正教授,由于自杀或迫害致死,仅剩22人,武汉大学可谓损失惨重。
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尤其在刘道玉任校长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并从全国开始引进人才,使武汉大学慢慢恢复生机。
学校事业迅速走上正轨,整体实力显著上升,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包括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学制、导师制、插班生制、学术假制、贷学金制、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大学也由此被誉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84年,武汉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
但新设的院系和专业,皆由这10个系派生而出,专业格局实难改变。当时的武汉大学仍能处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之后,居全国第四位。但在1988年之后,人才开始外流,“乐山108将”中剩下的著名人物也纷纷去世,学校在全国的地位呈下滑趋势。
1993年,武汉大学举行百年校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哈佛大学校长在贺信中称赞武汉大学办学成就斐然,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
1995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2000.8-)
校长:侯杰昌(1997.10——2003.7)刘经南(2003.7——2008.7)顾海良(2008.7——2010.12)李晓红(2010.12——)
2000 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七。
原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各科优势突出,在中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济学、国际法、环境法、基础数学、空间物理、分析化学、电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有着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工学为主,兼有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中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水利
电力高级人才的摇篮,在高电压及绝缘技术、水电工程建筑与施工、岩土工程、火电厂水处理等15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等测绘教育体系,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以测绘学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设计等10多个学科领域形成学科特色与优势,使中国在世界测绘领域与美国、德国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有“世界测绘教育之都”的美称,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省属重点大学,在全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口腔医学、病毒学、药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10多个学科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并有多项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武汉大学的合并组建,顺“天时”,拥“地利”,占“人和”,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而且办学规模更加宏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术影响更加深远,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部分细节的知识
武汉大学校训变迁
“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
“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落驾山”(一说“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珞,石头坚硬之意,《老子》一书中有“不欲录录如玉,珞珞如石”的句子;珈,指的是古代楚国贵族妇女的美丽首饰。“珞珈”与“落驾”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和对武大美好明天的希冀。珞珈山的名字,一如它本身的性格,剑胆琴心,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给人以一种硬骨铮铮同时又情谊绵绵的感觉!以此与武汉大学恢宏壮丽的建筑群相称,实在是文雅而贴切!“国立武汉大学”牌匾的题写者
“国立武汉大学”——萧君绛,武大数学系教授;
“文法理工农医”——刘赜(刘博平),武大中文系教授。珞珈山新校舍建设建设时期
一期工程(1930.3-1932.1):文学院和理学院大楼、学生宿舍(老斋舍)、饭厅、礼堂(俱乐部)、一区教工住宅、街道口校门牌坊。
二期工程(1932.2-1937.7):图书馆、体育馆、水工实验室、珞珈山水塔、工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和农学院大楼(1937年7月停工)。未完成工程:农学院(部分)和医学院大楼、大礼堂、总办公厅。
7年间,武大共耗资400万元,在3200余亩的校园里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名列其中,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和东北大学旧址同时入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包括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工学院、周恩来故居等26栋建筑,总面积达54054.62平方米,其规模在入选的四所高校的建筑群中居于首位。蔡元培与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刊题词 月毋忘其所能,日知其所无
——蔡元培
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
——李四光 中共一大代表中的武大人
李达: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53至1966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并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
李汉俊:1924-1926年曾先后任教于武昌高师、武昌师大、武昌大学,1926-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陈谭秋:1914-1919年就读于武昌高师英文部,1922-1927年在武昌高师附小工作。周佛海:1926-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董必武:1926—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国共两党均在武大召开过最高代表会议
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武昌高师附小小礼堂举行。1938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珞珈山国立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举行开幕典礼,4月1日闭幕,会上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武大校址变迁
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1893.11-1902.10)武昌东厂口(1902.10-1932.3)武昌珞珈山(1932.3-1938.7)四川乐山(1938.4-1946.10)
武昌珞珈山(1946.10-)
“哈佛三剑客” 韩德培:中央大学法律系法学硕士,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院“特别研究生”,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泰斗和一代宗师。
吴于廑:东吴大学历史系文学学士,哈佛大学文理科研究院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93年去世。
张培刚:武汉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学士,初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部,后转入文理学院经济系研究生部,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世界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珞珈三女杰”
苏雪林,武大中文系教授;袁昌英,武大外文系教授;凌淑华,武大教授家属。武大中文系的“五老八中” “五老”,指中文系五位年长教授 刘永济,字弘度,人称“弘老”,古典文学专家; 刘赜,字博平,人称“博老”,文字声韵学专家; 黄焯,字耀先,人称“耀老”,小学与诗学专家; 席鲁思,字不详,人称“鲁老”,经史典籍专家; 陈登恪,字不详,人称“登老”,唐宋小说专家。
“八中”,指中文系八位中年教授 程千帆(沈祖棻),古典文学、文学史与文艺学专家;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专家; 胡国瑞,古典文学专家;
周大璞,语言学专家; 李健章,古典文学专家;
李格非,文字学专家; 缪琨;
张永安。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武大50周年校庆题词(1963年)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目标,2001年学校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将其作为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的原则: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文革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被“陈毛体”新书体“武汉大学”四字所取代。取自1951年5月,毛泽东回给武大农学院学生陈文新的私信的信封上
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武昌高师校园北倚蛇山,南面长湖、紫阳湖,东临抱冰堂,西接省议会、阅马场。
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由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主持设计,刘赜(博平)教授手书。蔡锡勇(1847-1898),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曾先后在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文速记学的创始人以及第一位将西方复式会计科学引进中国的“计坛先驱”,自强学堂首任总办,去世后两次获得中华民国大总统题匾授勋表彰。
石瑛(1878-1943),字蘅青,湖北阳新人,1924年12月至1925年12月任国立武昌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0年12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工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铨叙部部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被誉为“湖北圣人”、“民国第一清官”。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安徽怀宁人,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著有《科学概论》、《科学方法论》等,1949年病逝后,曾被上海市市长陈毅誉
为“一代完人”。
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前夕确定的新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武大现有的两院院士和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卓仁禧 李德仁 张俐娜 邓子新 龚建雅 舒红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宁津生 刘经南 张祖勋 茆智 朱英国 李建成 李晓红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谭崇台 彭斐章 陶德麟 李龙 冯天瑜 刘纲纪 宗福邦 胡德坤
第三篇:武汉大学导游词
武汉大学导游词
大家抬头看一下这个牌坊,这是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时由校友捐资修建的。正前面的四根八棱圆柱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据说是由王世杰先生所书,他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背后的篆体大字“文、法、理、工、农、医”是武汉大学最初的六大学院。前方的金色大字是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在1993年建校一百周年庆典之际,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为我们武汉大学题词:“发扬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
我们武汉大学一直被称为是百年名校,这是因为它的前身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距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国立武汉大学是在1928年7月才正式定名的.那么现在我们却称武汉大学为新武大,为什么呢?是因为啊,在2000年世纪之交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老武大是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的老名校了,而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这三所大学在全国甚至在亚洲来说都是各个领域的数一数二的。强强合并,也使得武大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老武大校区。里面不仅有教学楼,宿舍,还有超市,菜场,小学,中学,银行等等。
好了,现在各位请往右看,这是我们2000年建好的珞珈校园文化广场。是目前我国高校当中最大的文化广场。这茵茵绿草,曲径小道,这是我们大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大家看这栋建筑有没有一点像流星花园里的英德学院呢?它可是我们武大最好的一个学院——生命科学院?当年的抗SARS病毒的药物就是出自这个学院。前面这个像花房的建筑物就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杨宏远院士的一个实验室,他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殖生物学家。广场前端是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建于1985年,里面有各个方面的书籍。想问下同学们,你们学校的图书馆有多大呢?现在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图书馆可是同时容纳2500多个同学在里面阅览图书。有种类不同的阅览室22个,不仅提供图书,还有杂志,报刊等等。包括很久很久前的报纸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全天对学生开放,可以说是武大学生汲取知识的海洋。
在我们的车前面的这个湖泊,以前叫做未名湖,但是我们知道未名湖是北大的专利,所以最近我们武汉大学为这个湖征名,现在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鉴湖。为什么叫做鉴湖呢?有这么一种说法:它可能来源于唐太宗和大臣魏征的一段典故。当年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湖水平静的时候,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我自己的倒影,从而审视我们的内心。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梅园”,因为武汉大学占地面积很大,就把它分成了四个区,用植物来命名,分别是樱园、桂园、梅园、枫园。在1928年划定规划,引种,选种,在保护好原有植被的基础的同时,发动全校师生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现在武大的绿化面积就有2300亩地,占校园面积的42%,现在的校园可以说是一座美丽的植物园。樱的花海,桂的清香,枫的灿烂,梅的浪漫,把校
园装饰的四季常情,生机盎然。大家觉得武汉大学漂亮吗?浓浓的绿荫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调节了校园气候,炎炎夏日骑着自行车,汗流狭背地进入了校园,顿觉的凉爽许多,明显的感到校园温度比市区低2至3度,在火炉城的武汉,生活在如同是室外桃源的武汉大学,也可以算是一种幸运了。
大家再看看这片小树林,中间有一座雕像。大家猜猜他是谁呢?他就是李达,武汉大学建国后的第一任校长,同时也是任期最长的校长。李校长是中共一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宣传部长,著名的马列主义哲学家,是毛主席十分亲密的朋友。毛主席建国后只视察过两所大学,那就是天津大学和武汉大学。而那时武汉大学的校长就是李达先生。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毛主席到我们这来是“因私办公事”。穿过这片小树林,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武大风景最为独特与美丽的地方——风雨大操场。1958年9月12号,毛爷爷就是在这里视察了武汉大学2万余名师生代表。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我们便把风雨大操场改称为“九一二广场”。如果我们站在操场上往后看就可以看到武大的标志性建筑行政大楼,所有的图片,书籍等都是以这栋楼作为背景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和其它学校里四四方方的教学楼不同呢?那是因为这全是1930年到1936年间的早期建筑,这也是前辈们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广场的对面是武大建校时成立的理学院,它是一座八角墙体穹隆屋顶,带有典型罗马风格的建筑,圆顶也是为了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而位于我们身边的行政大楼也就是以前的工学院,现在武大的校长就在这里办公。它坐南朝北,有着方型墙体和四角重檐玻璃方屋顶,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是拜占庭风格的中西融合式建筑。这里理学院与工学院的建筑巧妙对称构思,不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建筑理念,还体现出建筑师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整体把握。大家仔细注意一下,在每一栋老建筑的墙上,都挂着一面铜牌。这是武汉市政府为保护优秀历史名建筑而颁发的。如此丰富,如此集中的优秀历史建筑,展示在一所大学里,这在全国都是罕见。所以2001年6月25日武汉大学一共有15处26栋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审批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可能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不是很清楚吧,那举几个例子:像大家都很熟悉的故宫、长城,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大家可能就比较清楚我们武汉大学这些早期建筑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啦吧。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关心这么好的地方是谁选的呢?这么杰出的建筑是谁设计的呢?我们的校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和著名的农学家叶雅阁所选的,他们是武大建筑筹备委员会委员,当初珞珈山属于武昌的荒郊野外,李老和叶雅阁可是骑着毛驴到珞珈山来选址的,他们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都非常的熟悉,早年就有在东湖之滨建一所大学的想法,经考察后,1928年确定在珞珈山一带为新校址,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价便宜,土石料、水源充足,远离闹市,是潜心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书院相地选址理念。
说到设计师呢,和李四光也有关系,他是李四光一位非常好的朋友——美国人开尔斯,开尔斯先生的确身手不凡,不负众望。年轻时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专
修建筑设计,后来来到中国,对中国的建筑非常有研究。他恰到好处地借用东湖的湖光山色,无论是从图书馆南眺珞珈山,还是从工学院北望小狮子山,映入眼帘的都是琼楼玉宇,青山碧水的美景。前国家主席董必武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当时李四光先生的选址和开尔斯的设计,可以说是独具慧眼。
说珞珈,珞珈到,我们左边的这座山就是珞珈山,我们常说珞珈,大家知道珞珈是什么意思呢?那得先说说它的由来。以前呢?这里叫罗家山,这么个俗气的名字,与这堂堂高等学府,还有这美丽的山色是不是不相称?多亏了闻一多先生,他换字不换音,用梵语中的珞珈,也就是一种缀满珠宝的法器来替代了俗气的山名,并预示武大的灿烂前程。他也是武大正式成立后的文学院第一任院长。因此为了纪念先生,我们在文学院旁还塑了一座纪念铜像。
眼前这栋高大的建筑,就是武大的人文科学馆,也叫逸夫楼。它是由香港邵逸夫捐资1000万港币,国家教委拨款350万人民币,1990年落成的,可以说它继承了武大以往的建筑风格,大楼外观呈山字形穿透回廊式建筑,屋顶为绿色琉璃瓦,设计新颖,建造精良。位处学校的中心区,与老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珠联璧合,呈三足鼎立之势,东可俯视东湖,远翘磨山,气势磅礴,典雅大方,曾获全国建筑一等奖,国内建筑家赞誉它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面最美丽的一栋建筑”,同时也是94武汉市十大名建筑之一。现在,逸夫楼是文学院和历史系的教师办公用房,因此,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jin)先生将此命名为人文科学馆。楼门上的人文科学馆五个字是邵逸夫亲手所题。
我们现在所走的就是武汉大学最为著名的樱花大道,到了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是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为期一周的樱花节里不仅繁花似景,游人如织,而且现在已经成为市民踏春赏樱的好地方,那同学们可知道象征着日本的樱花为何会出现在中国的校园里呢?这是因为1938年武汉被日寇三面包围,武昌弃守。日军将司令部驻扎在上面的老图书馆里。现眼的这座建筑便成了日军的住院部。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同时也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便从日本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里载种。现在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是解放后武大的园林工人培育栽种的,校园内有早樱、垂枝樱、晚樱、红樱等三十多个品种。这幢樱花大道边上的建筑就是武大最早的学生宿舍区——“老斋舍”,大家看它像不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呢,其实它就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同学们都知道有句名言叫“书山有路勤为尽”所以这栋建筑也是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登上老斋舍我们看到的就是老图书馆了,大家看它的外形有没有像是一个皇冠呢,它是一痤皇冠形仿故宫建筑,这是我们校内最高的建筑,武大精神的像征。那是因为对每一个学子来说图书就是知识的源泉。在大门上方镶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这里要考考各位同学了,为什么会有老子的画像呢。那是因为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周守藏之史,是我国现已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长。图书馆的二侧分别是文法两学院,那个大家猜一下哪边的是文学院哪边的是法学院呢?其实这个有翘角的屋顶就是文学院了,它意为文采飞扬;反而言之法学院的屋顶是平角,意为法办严肃。
现在大家看一下这一块牌子:“六一惨案”遗址,再看一看地上,仿佛还有斑斑血迹,这是武大师生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的历史见证。1947年5月20日,南京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大游行,国民党反动派军警镇压,造
成五二零惨案,消息传到武大,爱国学生满腔义愤,举行了三反示威游行,提出了我们要吃饭,我们要活命等口号。武大师生的革命活动,令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部在5月28日审定了进步师生的名单,准备将进步师生一网打尽。6月1日凌晨,国民党派警察,宪兵1000多人封锁和包围了校园,在制高点驾驶机关枪、追击炮,特务手持黑名单,引着军警搜查师生宿舍。梦中惊醒的学生英勇地展开了营救斗争。他们有的与国民党军警特务说理,有的拿水泼他们,有的钻进车底破坏汽车,有的砸破玻璃。武大学生的抗争,激怒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始血醒屠杀。珞珈山下硝烟弥漫,学士路上弹痕累累血流成河有三位同学当场遭到枪杀牺牲,重伤3人,轻伤10人,逮捕师生员工20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六一”惨案。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烈士们就义的地方,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台阶,武大每年都会将这里的血迹重新染一遍,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大家也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现在这里是武大颇负盛名的鲲鹏广场,鲲鹏是既象鱼又象鸟的动物,它不仅能凌空翱翔,而且可以遨游万里,这座雕塑就是鲲鹏,就像石雕正面所书的“北冥深广,鲲翼垂天,云拨九万,水击三千。”每年毕业生离校之际,都回在这里合影留念,纪念他们鹏程万里的起点。在它旁边的是武大的老体育馆,它建于1937年,是由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的儿子黎绍基捐资修建的,因为黎元洪字宋卿,因此又名“宋卿体育馆”。1947年,武大六一惨案追悼地就在这里举行。休育馆是巴洛克建筑,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它分上、下两层,总面积2500平方米,楼上是篮球场,楼下是健身房。
各位同学,时间过的真快,花园学府已经游览完了,大家对武大的印象怎么样呢?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最后我真心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成为武大的一员。
第四篇:武汉大学导游词
武大本部
一、武大大门
武汉大学座落在风景迤逦的东湖之滨,珞珈山麓,占地面积5500余亩。它的前身是1893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后来几经变迁,在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当时在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成为一所涵盖了文法理工农医等11大学科门类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去大门的路上说)
作为武汉大学的“门面”,武大的校门牌坊可以说是兼大气与古韵与一体。牌坊上用繁体从右到左写着“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在校门牌坊下的石碑上刻着武大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而在牌坊的背面,还刻着六个大字,概括了武大的基本学科分类,从右至左依次是“文、法、理、工、农、医”。
二、珞珈文化广场及物理学院
这里就是目前国内高校里最大的绿化广场“珞珈广场”,这里好像武汉大学绿色的眼睛,也是文化和休闲活动的中心。这里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天气晴朗的傍晚,经常有人在广场上放风筝,周末的晚上也有结伴而来跳交谊舞的老年人。
这边的是物理学院。物理学院的大楼有别于其它学院大楼的是:顶楼天台上有一个旗杆,据说这是因为我们的物理学院是接受来访演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学院。物理学院大楼前有一尊爱因斯坦的雕像。
三、教五及图书馆
我们的左前方是第五教学楼,右前方的是图书馆。论条件,论设备,教五楼是武汉大学里最好的一幢教学楼了,所以每逢大考之前这里向来是学子们的必争自习地。
而右边绿瓦青砖建筑的是新图书馆。新图书馆修建于八十年代,藏书百万余册,涵盖了文法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并设有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和音像阅览室。如果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找某本专业方面的书籍,来图书馆找找,这里有大量的各类书籍。
四、未名湖
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小湖,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武大的学子们都称它为“未名湖”,一般大家都知道北大有个未名湖,但说到武大的未名湖就总有点跟风效仿的味道了。所以学校对未名湖进行了征名的活动,现在未名湖终于有了许多新名字,但是大家已经习惯了叫他未名湖所以现在大多数人仍然叫他未名湖。湖的那边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务部,以后很多考试都要在这里办理相关手续。五.情人坡
未名湖旁边那一大片绿油油的小山坡就是被称为“武大恋爱最佳去处”的情人坡了。情人坡的美丽不在于精巧,而在于那一点不经意的乱和杂。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每年的花开时节,这里就像一个小型的植物园,有雪白的李子花、妖娆的桃花、素雅的兰花、热情的茶花还有冷艳的梅花。石子铺成的小路在小坡上蜿蜒,挺拔的大树为石凳石桌挡风遮阳,是读书、聊天的好地方。现在到情人坡走一走,你会发现遍地开放着不知名的大红色花朵,非常美丽!
六、李达铜像
走到这呢,我想大家一定有点累了,我们可以到前面的樟树林去休息会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从进入校园开始,大路的两边就有很多的樟树,其实啊,樟树有天然祛蚊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武大校园里到了夏天很少有蚊虫的原因。这里又被叫做“李达花园”每天早上,当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照耀下来的时候,这里显得格外宁静,因此被同学们称为“天然自习室”,是晨读和自习的好地方
在樟树林的正中间地方有一尊铜像,那是我们武汉大学建国后的第一位校长,李达。说到李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位深交挚友,也是我们的党的领袖毛泽东。据史书上记载,毛主席和李校长是肝胆相照40年的好朋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只要路过武汉必和李达见面。而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共只视察过两所大学,武汉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永远铭记这一难忘的日子,武汉大学把毛泽东接见师生的操场定名为“9.12广场”,并勒石纪念。
七、9.12操场
那么现在呢就让我们到9.12操场那边去看看。这一幢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建筑可谓是我们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武汉大学的校徽便是以它为主体。它的建筑风格采取的是西欧拜占庭式,这与隔着9.12操场的圆顶罗马式建筑理学院形成鲜明对比。其实这也应和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行政楼的后面是以前的法学院和商学院,现在新的办公大楼已经建成,并且于2006年的9月份投入使用,成为武大条件最好的一批办公大楼。
行政楼的背面便是珞珈山了。珞珈山本来并不叫珞珈山,有曾经传说中有好几个名字:落驾山、落袈山、逻迦山、罗家山。这“珞珈”两字是我们武汉大学第一任文学院的院长闻一多先生信手拈来的,取意,佛家的珠器。音虽一样,却差之千里。据说,以前珞珈山上有很多别墅,是专门为武汉大学的教授们准备的,那时候能住到珞珈山上是很多老师的梦想。而现在山腰上的酒店珞珈山庄,在革命时期曾是蒋介石的后方司令部。
八、人文馆,樱花大道
这幢山字型回廊镂空的白色建筑我们叫它人文馆,也称逸夫楼,钟楼。是现在的文史学院,和哲学院。继续往前,我们就来到了樱花大道了。提起武大,最有名的莫过于樱花了。虽然今年的樱花花期早就过去,但提前飘香的桂花也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每年三月底都有各地的游人到武大来赏撄看景。武大的樱花历史渊源,可从1938年说起,那时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被迫迁到四川乐山,武汉校园成为日军的后方医院,大批日军伤员住进樱园宿舍,为抚慰伤员的思国之情,于1939年春天从日本移栽了大量樱花树到樱园,抗战胜利后,武大没有把这些樱花树以警示后人。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当时的日本首相池田向周总理赠送了150棵红垂樱,周总理送给武大50棵。这些樱花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九、老斋舍、老图书馆、闻一多雕像
樱园学生宿舍也叫老斋舍也是武大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樱花城堡,建在狮子山的半山腰上。从建筑风格上看,类似于西藏的布达拉宫。
山顶上是老图书馆,它曾是武大建筑的最高点,气势恢弘,从下走上来的108级台阶寓示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值得一提的是老斋舍的屋顶做成平面,形成一个宽阔的平台,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成为一大广场,这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有效地拓展了图书馆、文学院和法学院教学区前的空间范围,扩大了活动场所。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武汉大学的老图书馆,不仅是全校师生的知识宝库和学术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八方来客访问参观的重要场所和必到之处。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董必武、周恩来、郭沫若、朱德、罗荣桓等各界人士以及外国元首等,来武大必登此楼。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老图书馆的价值和魅力也日益为世人所瞩目。
老图左右两侧是外语学院和数学统计学院。曾经有喜好风水的人研究武大说,樱园宿舍,人文馆,行政楼构成一条横卧的巨龙,樱园便是龙身,人文馆是龙角,行政楼就是龙头。这里是闻一多的雕像,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曾经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十、鲲鹏广场、宋卿体育馆
下了樱园,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鲲鹏广场。鲲鹏广场是历届毕业生合影留恋的必选地点,也是每周三晚英语角的场地。前方是宋卿体育馆。我们知道宋卿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字,话说黎元洪是我们武汉黄陂人,他生前就非常喜欢武汉大学,很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葬在武大。可是学校毕竟是学校,当然不能答应他的请求。所以后来黎元洪的儿子就捐资修建了这座体育馆,并以父亲的名字命名,虽然不能长眠于此,至少也可以留名于后。算是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现在黎元洪的遗体安葬在靠近东湖的卓刀泉公园。
十一、李四光雕像、教四
穿过宋卿体育馆,我们已经回到了主校道上了。这座雕像刻的是李四光骑驴选址。当时还有叶雅各,最开始的时候,珞珈山这一带是一片荒芜之地,而是被李四光骑驴找址相中的宝地,可谓是武汉大学的伯乐了。以叶雅各、李四光为首的武大先贤们,以科学家的严谨、教育家的谋略和艺术家的浪漫,为正在起步建设的国立武汉大学,选定了山青水秀的武昌落驾山这块风水宝地作为新校址;后来,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先生,又以诗人的情怀,出神入化地将落驾山改名为刚柔相济、意蕴悠长的珞珈山。
马路对面的是我们的第四教学楼。
楼前的亭子是“六一惨案”纪念亭。为纪念六一惨案死难烈士而建于1947年11月。六角飞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红圆柱支撑,都蕴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绿草。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注成。亭中立有一块石制纪念碑,碑身高1.46米,宽约0.58米.
第五篇:武汉大学樱花的导游词
每年的春分时节,武汉大学校园里樱花就争妍斗艳,菲菲如云,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欢乐。樱花是日本国花,但并非日本独有,其实我国长江上游云南等地,常可见到。抗日战争初期,武汉大学就有樱花。据汤子炳(又名汤商皓,1934年毕业于武大经济系,后留学日本,1937年回武大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去台湾,在台北各大专院校任教,现定居美国)先生回忆,1937年日本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之后,凶猛地向华中地区推进,武汉形势日渐紧张。1938年4月,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校长王星拱决定委派汤子炳等五人留汉守校。10月,日军侵占武汉后,汤等避入汉口法租界,武汉大学遂成为日军侵华的中原司令部。校园内驻有日军一联队干余人,联队部设在文学院。文、理、工三个学院为日军中原司令部大批文职人员使用,教授宿舍为日本高级官员居住,餐厅〔现武大学生第一食堂)楼上楼下为日军野战医院。日军侵占武汉大学后,汤子炳带着夫人(日本人)及留守人员前往校内与日军交涉,要求日军对武汉大学校园设施严加保护。接见者为联队长忆酋荒原大佐(相当干中国的上校团长)。他说,日军“对于无抵抗性之非军事设施,决无意破坏,尤其对此山明水秀之高级学府校园的一草一木,当善加爱护。二过部队调动频繁,本人驻防时可留言:接防者照样注意,届时;等可再来探访。“ 1939年初,肠等得知路翻山日军换防,又一次“ 原班人员前往校区与日本当局交涉。再次提出要求日军妥善保管校园的一切设施.这次接见者为一文职武官高桥少将。因驻军刃少,校园已成为日本办理后物的机关,其态度较为和善。高桥清示,“对此一较日本日光、箱根之风景优美的文化地区,当尽力以保护.”并说:“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点缀,可自日本i来樱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调。”接着他又引汤等到文学院前,告龙他们将来准备栽植樱树之地段(即现在的樱园大道),以表示日栽植樱花的决心已定。汤子炳对日军栽植樱树,“以增情调”的啥法并不满意,因为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武汉大学栽植它颇有少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但又不敢公开反对,于是针锋相对地去出在栽植日本樱树时,“可同时栽植梅花”的建议。高桥表面上之有反对汤的建议,只说:“樱苗易得,梅种难求,明年君等可来习赏樱,”实际上否定了汤的意见。从汤先生的这段回忆中,我们下以推算出日本樱花最早在武汉天学栽植是1939年.高桥当年栽植的日本樱花不过50多株,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褪园大道上,这些樱花到50年代已开始老朽.1957年,武汉大学三管部门对已老朽的樱树进行了更新。1965年,武汉大学农场又毛进了50·多株樱花树苗在樱园大道一带进行栽植,品种大有增加到70年代,武汉大学农场又引进了一批樱花树苗,更新了已老不的樱树。80年代,武汉大学绿化委员会成立后,对校园樱花树主行了全面、合理的布局,扩大了樱花的栽植地段,使娜花树从王在的新四教学大楼、体育馆、新二教学楼,经樱园大道及其道一的广阔地带、生物大楼、人文科学馆(即逸夫楼)、物理大楼、行政大楼,到新老招待所、学生第二食堂、武汉大学医院都栽植了樱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大学校园内至少有樱花树500多侏。樱花属蔷薇科为落叶乔木,或小乔木,花形美丽,适合于振带栽植。樱树树皮光滑,呈紫褐色,而有光泽,枝叶繁茂,绿参如盖,可供人行车行道旁栽植之用。樱花品种繁多,各有特色。目前武汉大学的樱花有下列几个品种(一)山樱花。这一品种除50年代更新的日本樱花中有一至二株外来大红山樱花外,1973年又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山樱花,亦称重瓣樱花,花期与日本樱花相廷较晚,花、叶齐放,花色各式各样。目前武汉大学的山樱花有白,绿、粉红、大红四种花色,生长茂盛,逗人喜爱。(二)白山樱,1973年日本朋友给周恩来总理蹭送了一批白山樱树苗,因周总理曾在武汉大学居住过,所以中央有
关部门将这批树苗转送给武汉大学栽植。这种樱树开的花为白色,花比较小。(三)垂枝樱花日本人称为“八重樱”。1983年日本朋友给武汉大学赠送100株现正处于生长期,花紧叶茂,绚丽多彩,先花后叶,花呈粉红色这种樱花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盛誉.(四)早樱(植物名还未鉴定)1989年初,武汉大学从云南引进15株,栽植在武汉大学医院的毖道上.花色鲜红,先花后叶,花期比日本樱花早,又处于梅花壮要调谢时开放,更引人注目。从其花色、花期上看,这种樱花方有发展前途.武汉大学的樱花,从上述可以看出,已有10多个品种,但过些樱花的盛开期都很短暂,一般只有15天左右,而且花期也不一致。如早樱,一般在每年3月上旬左右开花;日本樱花花期多右3月下旬至4月上旬;而重瓣樱花、垂枝樱花的花期一般在4月上旬左右。由于花期不一致,在技术管理上极为讲究。武汉大学栽植樱花原只是为了绿化校园,供武大师生观赏,提武大的一大景观,现在却起了很大变化,成了武汉市的重要景双之一。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武大校园里,中外游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据有人估计,每年到武大观赏樱花的中外游人近百万.在武汉人民心目中,武大似乎是观赏樱花的唯一风景区.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武大樱花也很关注,曾多次予以报导,加以赞赏.武汉市有关单位和中央有关部门还利用武大樱花盛开的时机在武大召开各种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体育比赛等活动,更增加了武大樱花盛开时期的热闹气氛。武大樱花不仅供中外游人观赏,而且繁殖各种樱花品种供给各兄弟单位,美化环境。1988年武大转让16株名贵品种垂枝樱花给中南财经大学,这些樱花树苗在财大落户生根后,深受该校师生的喜爱。1991年武大又转让100多株10多个品种的樱花树苗给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园,也受到了北京人民的称赞。目前,武汉大学绿化委员会正在加紧各种品种樱花树苗的繁殖,除了满足校园的绿化外,将支援各校外单位美化环境之用。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武汉大学的樱花树苗会在更多的地区生根开花。
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喜马拉雅山地区,包括印度北部、中国长江流域、中国台湾省、朝鲜、日本。以中国西南山区各类最为丰富,中国华北各地均有栽培。抗日战争初期,武汉大学就有樱花。据汤子炳(又名汤商皓,1934年毕业于武大经济系,后留学日本,1937年回武大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去台湾,在台北各大专院校任教,现定居美国)先生回忆,1937年日本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之后,凶猛地向华中地区推进,武汉形势日渐紧张。1938年4月,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校长王星拱决定委派汤子炳等五人留汉守校。10月,日军侵占武汉后,汤等避入汉口法租界,武汉大学遂成为日军侵华的中原司令部。校园内驻有日军一联队干余人,联队部设在文学院。文、理、工三个学院为日军中原司令部大批文职人员使用,教授宿舍为日本高级官员居住,餐厅〔现武大学生第一食堂)楼上楼下为日军野战医院。日军侵占武汉大学后,汤子炳带着夫人(日本人)及留守人员前往校内与日军交涉,要求日军对武汉大学校园设施严加保护。接见者为联队长忆酋荒原大佐(相当干中国的上校团长)。他说,日军“对于无抵抗性之非军事设施,决无意破坏,尤其对此山明水秀之高级学府校园的一草一木,当善加爱护。二过部队调动频繁,本人驻防时可留言:接防者照样注意,届时;等可再来探访。” 1939年初,肠等得知路翻山日军换防,又一次“ 原班人员前往校区与日本当局交涉。再次提出要求日军妥善保管校园的一切设施.这次接见者为一文职武官高桥少将。因驻军刃少,校园已成为日本办理后物的机
关,其态度较为和善。高桥清示,“对此一较日本日光、箱根之风景优美的文化地区,当尽力以保护.”并说:“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点缀,可自日本i来樱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调。”接着他又引汤等到文学院前,告龙他们将来准备栽植樱树之地段(即现在的樱园大道),以表示日栽植樱花的决心已定。汤子炳对日军栽植樱树,“以增情调”的啥法并不满意,因为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武汉大学栽植它颇有少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但又不敢公开反对,于是针锋相对地去出在栽植日本樱树时,“可同时栽植梅花”的建议。高桥表面上之有反对汤的建议,只说:“樱苗易得,梅种难求,明年君等可来习赏樱,”实际上否定了汤的意见。从汤先生的这段回忆中,我们下以推算出日本樱花最早在武汉天学栽植是1939年.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東湖櫻花園,東湖櫻花園能同日本弘前櫻花園、美國華盛頓櫻花園并稱為世界三大櫻花園,首先是該園占地面積大至近200畝,其園林及建筑布局考究、精細、品位高。定植的5000余株櫻花樹中品种多達20种,其中大部分是來自于日本的名貴品种。其二,該園因地制宜,在造園手法上將中國園林風格和日本和式庭園風格有机地結合在了一起。到過這里的中日園林專家和美學家無不給予很高的評价。可見日本櫻花專家將該園點評為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是不為過的。獨具特色的東湖櫻花園 東湖櫻花園位居風景秀麗的磨山景區之中,优雅的中國園林与厚重的日本和式建筑合為一体,可謂風景中的精品。如該園中標志性的建筑“五重塔”端庄精美;穿水而過的“紅橋”、怪石嶙峋的“溪流”、漂浮多彩的“湖中島”、气勢不凡的“鳥居”、怡然自得“鯉魚旗”等景點,都給游人以心曠神怡的美感。該園面積大,地形起伏有致,定植櫻花成片,樹齡最長達40年,品种多,色彩艷麗,有燦若云霞的單瓣花,有雍榮華貴的重瓣花,其色調有粉紅、水紅、紫紅、白色等,還有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垂枝櫻花。該園种植的櫻花,早、中、晚品种花期疊加,花期可達20余天,彌補了單期櫻花花期短的缺憾,賞花時間長。東湖櫻花園一舉成名
東湖櫻花園是從一九七八年開始興建的,時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為緬怀周恩來總理(時年周總理誕辰七十八周年),贈送給鄧穎超七十八株櫻花樹,鄧穎超將這七十八株櫻花种植地選在了武漢,种植在風景秀麗的東湖湖畔、磨山南麓。一九九七年,武漢市政府邀請日本專家多次實地考察,選定在該處擴建東湖櫻花園。一九九八年東湖風景區管理局与日本陸奧銀行共同投資1500万元建設該園,二一年三月擴建后的櫻花園開園迎賓。該園的建設歷時近30年,但形成如此規模和特色則是近年來的事。從該園擴建以來,經過中日專家的精心設計和辛勤培育(尤其是近年來,先后有20余批次的日本櫻花專家專程到該園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育),使該園的櫻花樹得以茁壯成長,使得今年的東湖櫻花園“花如海、人如潮”。
武汉东湖磨山樱园位于梅园近旁的磨山南麓,占地150亩,有樱花树5000株。园内种植的第一批樱花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邓颖超,再由邓颖超转赠东湖。现在的绝大部分樱花是中日双方1998年共同投资栽种的。武汉东湖磨山樱园与日本青森县的弘前樱花园,美国的华盛顿州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磨山樱花园以仿日本建筑的五重塔为中心,配以日本园林式的湖塘,小岛,溪流,虹桥,鸟居,斗门,甚至管理间和售票处也是设计精细的仿日建筑。樱花开放期间,该园将定时播放日本民间小曲,并提供众多日本风味小吃。整个景区体现出浓郁的东瀛风情。走进武汉东湖磨山樱花园,依着青青的山坡,几千株樱花烂漫的盛开着,雪白一片。微风吹来,花枝摇曳,落英缤纷。木塔水影,波泛幽香,徐徐春风中,让人流连忘返。据了解,始建于1979年的磨山樱花园,现有染井吉野、关山、大岛樱、垂枝樱等30余个品种。全园采用日式庭院设计,颇具日本特色。樱花园里,有一个叫七十八樱花亭的亭,有樱花78株,是为纪念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