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09年08月21日 15:32:16 来源:新华网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主任 梅向荣
在律师行业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享有较高知名度品牌度的律师事务所发展历史相对较长,而不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历史相对很短。原因很简单,任何事务的发展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也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就是大家谈到的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盈科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如何保持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我结合我所发展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从三个角度理解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
1、从客户角度看,律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律师事务所提供满足法律服务市场的法律服务产品是律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好的律师事务所必须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化法律服务。
2、从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角度看,一个好的律师事务所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律师事务所。
一个不持续发展的律师事务所不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律师必须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执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从所有者角度看,只有给律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带来利益的律师事务所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给所有者带来利益的方式有两种:
(1)只有盈利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所有者才会有持续推动律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律师事务所虽然不盈利,但由于律师事务所给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同时也是所有权人个人创造的利益能够弥补律师事务所的亏损。
二、律师事务所的盈亏平衡
在讨论律师事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首先谈一下律师事务所的盈亏平衡问题,即律师事务所的支出和收入平衡问题。
(一)律师事务所的支出包括:
办公场所租金、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辅助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日常办公支出(包括水电暖费、电话通讯、打字复印等)、市场营销费用、办案律师的工资奖金提成及社会保险、税费、风险赔付等。
(二)律师事务所的收入包括:
本所执业律师给律师事务所缴纳的费用、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创造的利润。
下面对律师缴纳费用和公共案源创造的利润分别进行阐述:
1、执业律师给律师事务所的上交费用
执业律师给律师事务所的上交费用是指律师事务所为律师在本所执业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律师个人应给律师事务所上交的费用。律师给律师事务所上交的费用的计费方式包括:
1、按律师律师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一般而言,律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品牌度越高,缴纳的比例越高;
2、按固定费用缴纳。由于律师事务所的竞争激烈,很多律师事务所只要求律师向律师事务所缴纳很低的固定费用后,其他收入在缴纳相应税费后全部归律师个人享有。
执业律师给律师事务所缴纳的费用是相对有限的。由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关系有别于一般的劳动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执业律师本身的流动性也很强,如果上交费用过高,律师就会流失到上交费用较低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事务所制定的上交费用是否越低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律师上交费用过低导致律师事务所收入偏低,根本谈不上发展。律师事务所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无法为律师的执业提供好的服务。当律师事务所无以为继时,律师不得不到另外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反过来影响了律师个人的执业。律师在选择律师事务所时,既要考虑上交费用的多少,也要考虑此费用的基础上律师事务所能给律师个人执业提供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服务,律师一定会选择与个人上交费用相对应的软硬件服务性价比最好的律师事务所执业。
2、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创造的利润
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创造的利润是指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在扣除相应的成本后的结余部分形成了律师事务所的利润。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是指客户基于对律师事务所的信任而委托律师事务所为其提供法律服务而形成的案源。律师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后再根据本所执业律师的专长推荐律师给当事人提供专业化优质的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在扣除成本后的结余部分就是律师事务所的利润。公共案源扣除的成本包括承办律师的工资和奖金,办案费用,税费,市场拓展人员工资和奖金,市场推广费用,公共办公费用等。
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是建立在律师事务所品牌化的基础上。如果律师事务所没有品牌,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的收入就很少,反之,律师事务所品牌度越高,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就越多。公共案源的当事人在选择律师事务所时,更多基于对律师事务所的信任,而不仅仅基于对律师事务所某个律师个人的信任。
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的创造的利润是有很大增长空间的。由于公共案源法律服务市场属于律师事务所所有,律师事务所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具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律师事务所对律师执业的管理是基于案源的管理。律师事务所有权决定让最专业的律师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推动了律师专业化的发展;律师事务所有权组织不同专业的律师合作办案为当事人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从而推动了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建设;律师事务所有权要求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必须符合律师事务所的统一规范,从而推动了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的规范化;而持续不断的坚持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客户对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的认同,培养客户对律师事务所的忠诚度,从而树立律师事务所的品牌。而品牌的建立反过来又促进了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的积累,律师事务所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两种收入的比例关系
对一家规模化品牌化的律师事务所而言,律师事务所公共案源所创造的利润构成律师事务所收入的主要部分,而本所执业律师给律师事务所缴纳的费用只占律师事务所收入的次要部分。
三、如何建立律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之路?
1、建立专业化的律师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法律服务。
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建设一直是大家讨论的问题。
很多律师习惯了“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不论其专业所长,什么业务都接,什么案子都办,形成了一批样样懂一点,但样样不精的“万金油”律师。不能满足客户对律师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与社会对律师抱有的期望不尽相称。
在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建设中,律师事务所应改变过去律师“单打独斗”的办案方式,发挥所内每个人的专业特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整体合力。
律师事务所要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各律师的专业特长,将某一专业的律师组合到一起。引导律师在某一领域执业,成为专家型律师。在律师事务所的案源分配上坚决执行按专业分配案源。考虑到调动律师开拓各类业务的积极性,对律师开拓的非自身专业的案源,应从律师收入中给予其一定的提成奖励。专业律师提供专业服务最终赢得法律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
当然律师事务所事务所的专业化还包括律师事务所管理的专业化、市场拓展的专业化、业务分工的专业化等等,在此不多赘述。
2、建立律师和律师事务所长久的和谐的共赢关系。
现在律师的流动很频繁,律师流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律师流动的目的只有一个,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的律师事务所? 选择自己交给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费用所对应的律师事务所所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服务性价比最优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提供的服务包括:
律师事务所办公条件的需要,包括会议室,办公空间,通讯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律师自身学习交流提高的需要;律师团队合作办案的需要;律师参与律师事务所发展的需要;律师开拓案源的支持;分享律所公共案源的需要;律师保障制度的需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需要等。
只有满足律师上述要求,并且性价比最高的律师事务所才时律师执业的最佳选择。律师事务所必须在同行业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始终为律师提供性价比最高的软硬件服务才可能在律师人才的争夺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共赢关系体现在:
(1)律师事务所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是法律服务,而律师是法律服务产品的具体提供者。
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律师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高水平高素质的律师是律师事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基础。所以说高水平高素质的律师队伍是律师事务所最宝贵的财富,是律师事务所在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脱颖而出的基础条件。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专业化有价值的法律服务是律师事务所存在发展壮大的前提。符合客户法律服务需求的律师队伍是律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2)律师事务所是律师执业的管理者,更是服务者。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有利于律师个人执业,律师个人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律师事务所的发展。
律师事务所是律师执业的管理者,更是服务者。国家在建设服务性政府,律师事务所更要又为律师执业服务的意识。既要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也要相信律师的自我管理能力。律师事务所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站在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双重角度考虑,支持律师个人做大做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有利于律师个人执业,律师个人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律师事务所的发展。
律师事务所要始终把优秀律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青年律师的成长,形成优秀人才队伍,为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建立律师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
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制定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各项制度时,必须要从客户、本所执业律师、所有者三各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把握三种不同角度的相互关系,才能制定律师事务所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只是挑取了三个不同的角度做了阐述。(本文为第八届律师论坛的主题发言稿)
[1][2][3][4](责任编辑: 熊红祥)
第二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第三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这里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论述,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基本原则及实施方法进行讨论,最后谈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及取得的成就。
正文: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过程。但是人类在创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20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以1943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它导致洛杉矶大部分市民患病。1955年再度发生的此类事件,使65岁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红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人。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的村民,因长期饮用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的食物,造成镉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难忍,并引发了贫血、胃萎缩、骨质软化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而1986年4月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起原油泄漏,造成200万只海鸟丧生,许多鱼类和其他动植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波斯湾里的一些特产鱼种将永远消失......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大众对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目前人类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和气候变暖、森林资
源被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资源减少和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全球十大环境与资源问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讨论。作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战略,它的产生,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进而成为全球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追求文明进步的目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平,而且要追求代内公平,即同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3、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4、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5.、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持续增长,也不等同于单一因子的发展,而是谋求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 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三)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概念随之诞生。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
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5)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应的成就,虽然目前我们仍面临着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人类已经觉醒,我们相信经过人类的共同努力,地球环境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经济
生态
社会
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强,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因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所以,要想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可选择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不仅是为我们之自己建立美好的幸福和快乐,也为我们的后代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的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议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五篇: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王耀 工程管理093班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3大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均获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在农村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包括工业等相关产业)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是沉重的。为了今后我国农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农业发展于保护“双赢”道路,即“可持续农业”之路、“生态农业”之路、“循环农业”之路。
关键词农业发展;巨大成就;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
引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大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农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正文
1五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
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等新情况,作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克服了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
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2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1.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1.4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6.2%,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约占全球22%人口的吃穿问题,对世界农业乃至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
2.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预计全年粮食产量4.57亿吨,比上年增长1%;糖料产量1.01亿吨,增长17.3%蔬菜产量达5亿吨,增产7.1%,油料产量2900万吨,增长1.2%;棉花由于调减了面积,产量达492万吨,减产7.5%。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6590、2360和1350万吨,分别增长4%、1%和20%;水产品产量4513万吨,增长3%。
2.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全国优质水稻面积5800多万亩,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1.09亿亩,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8900万亩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双低”油菜面积7100万亩,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农产品生产开始向优势产区集中,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全国的50%左右,湖北、湖南、四川、江苏和安徽的“双低”油菜面积占全国的76%,东北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大豆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和63%。苹果带、柑桔带以及肉牛肉羊、牛奶和优质水产品等产业带建设,开始起步。
2.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新制定了363项农业行业标准,其中122项为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国内上市农产品符合市场准入规定,出口农产品符合进口国质量安全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的质量安全已有了可靠的保证。
2.4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预计乡镇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1800亿元,增长8.3%;利润达7200亿元,增长7.3%;税收2500亿元,增长8.3%;从业人数1.31亿人。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7850亿元,增长12.7%。农垦系统扭转了连续5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整体扭亏增盈,利润超过13亿元。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万个,带动农户5900万户,平均每户从中增收900元。
2.5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比上年增长
4.8%。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来自乡镇企业和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一些地方农业结构趋同,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迷的问题仍很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转移就业的空间有限,农民收入增长乏
力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中国农业发展仍处在新阶段的爬坡时期,加快农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1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今年重点抓好高油大豆和优质小麦等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突破。
3.2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围绕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计划》,以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3.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3.4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5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结论 总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一号文件”和温总理的报告都高度重视了农村经济的问题,我想,有国家的重视和那么多农村经济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农村经济问题应该是能较快解决的。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参考文献[1]黄国勤 高旺盛.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可持续发展[M].南昌:江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0.[2] 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 黄国勤.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J ].古今农业,1999(1):9021.[9] 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J ].土壤学报,2007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