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医学光子学协会j简介
中国光学学会
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成立的背景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光子学原理和技术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问题。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材料的成像、探测与操纵,在生物学领域,重点探索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医学领域,主要研究生物组织和血液,以非侵入的方式,在宏观和微观水平上实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框架的孕育和发展源于20世纪的三大科技革新:即量子理论的完善、激光、微芯片和纳米技术创新、以及基因组学的发展。生物医学光子技术能够为揭示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重要信息,为理解、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法,无疑会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光明的前景;与此同时,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又对生物医学光子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生物医学光子学既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又是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重要分支学科。
激光自问世以来,就应用于医学的研究。激光、光纤和光谱学在与医学相关的研讨会上得到了讨论,它主要由医学社团组织,参会者多为医生,他们主要介绍临床研究的成果。而从事光学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发展了一些非常精细的技术并试图将其用于医学,但科学会议讨论更多的则是基础研究,这使得拥有技术的工程会议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进展缓慢。为了促进这些不同领域之间专家、学者、工程师及医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Abraham Katzir建议下,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执行主席Joe Yaver的支持下,1984年于洛杉矶召开首次“激光和现代光学在医学上的应用”的SPIE研讨会。随后,该专题的SPIE研讨会吸引的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医生、工程师以及制造商的关注与参与,会议规模不断的增长。并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光学工程学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 of SPIE,SPIE/IBOS),以服务于这一领域的特殊研究需要。并在洛杉矶召开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第一次正式会议。它为那些在医学领域使用光学仪器的医生和临床工作者与那些为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交流平台。此后,每年年初都会召开规模非常庞大的西部光子学会议。它讨论的内容涉及激光、光纤、光谱诊断技术的运用,以及一些与光学相关的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近年来,美国的西部光子学会议上,生物医学光子学专题的参会人员与论文数量已超过整个会议主题的三分之一,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同时,还在世界各地召开相关的国际研讨会。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列为信息科学部光学与光电子学学科资助范围。在生命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光学成像技术(特别是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和激光治疗技术都是其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同年,教育部批准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特聘教授岗位。“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名称正式被国内学术界所认同。
自1999年起,我国组织召开了6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专题国际会议。而在亚洲光子学(Asia Photonics)、国际光学大学(ICO),以及中国光学大会等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国内的光学或光子学会议中都开辟了生物医学光子学专题,该专题的论文数及参会人数一直是名列前茅,成为光学届的研究热点。会上,参会代表既有来自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利用生物医学光子技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生物学家、医学专家和临床医生。
生物医学光子技术在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如对细胞或更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活动进行实时、在体监测,疾病的产生机理、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生物医学光子学的产业发展非常迅猛。Kalorama Information公司在其编写的“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光子技术发展战略报告”中就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市场前景作了分析。该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生物医学光子学市场仅为12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110亿美元,并预测到2016年全球生物医学光子学市场将达1330亿美元。数据还显示,全球生物医学光子学市场正以每年31%的速度增长,且这种势头将会在未来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持续。生物医学光子学市场的这种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以及基础研究的不断创新。在激光器诞生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我国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了亚洲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我国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产业始于六十年代中期,并于七十年代初期进入国内市场,但直到20世纪末仍只局限于小批量生产。据Laser focus world的报导,仅医用CO2激光器一项,上世纪最后十年我国平均年销售进口占整个西方国家销售量的一半。其它高档的生物医学光子学设备更是与无法国外公司竞争,这部分国内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国际大公司、高技术产品的巨大冲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发展迅速,在很多科研院所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但其向市场的转换方面缺乏推动力,导致高新的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被滞留在实验室。
由此,我们看到: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作为光学与光电子学科的重要分支的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申请成立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能够加强来自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发展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使用光学仪器的生物学家、医学专家、临床工作者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同时,通过学、研、产与应用的结合,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另外,加强科学普及宣传,建立教学体系、出版系列教材,更能加快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成立的必要性
1999年,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特聘教授岗位。标志着生物医学光子学作为学科名称正式被国内学术界所认同。同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将该方向列为信息科学部光学与光电子学学科资助的主要范围。在生命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光子学成像技术(特别是分子成像技术)和激光治疗技术都是其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特别鼓励生物医学光子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
随着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的发展,我国很多的科研院所开辟了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方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作为本分支机构发起人骆清铭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聘教授(首批),一直致力于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组织、策划并承办了生物医学光子学国际国内或专题会议。曾于2000年、2003年组织召开两次香山科学会议:即“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成像若干前沿问题(第”152次),“生物分子光子学”(第217次)次香山科学会议。1999年至2007年间组织、主办六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影像国际会议。曾作为共同主席承办多次生物医学光子学国际国内专题会议,如亚洲光子学、国际光学大学、以及中国光学大会等。相对其它主题而言,生物医学光子学专题的论文数及参会人数也一直是名列前茅。生物医学光子学这一年轻的学科成为国内光学领域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从生物医学光子学产业发展来看,在未来十年,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将更加具有革新性,能够以更加灵敏、快速和简便的操作,极大地促进基于分析的生物医学的发展。先进的生物医学光子技术及其应用将为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提供全新的技术。但目前,高档设备还信赖于国外进口。
因此,急需成立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汇聚一批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产品研发的工程师、以及一批利用光子技术从事生物学、医学研究专家与临床研究医生,以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对话,使其共同参与交流,推动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与产业的发展。
在国际上,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学会(SPIE/ IBOS)。它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联合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无论是会议次数、参会人数还是人员数量都呈逐年增长趋势。国际生物医学光子学学会成为国际光学工程领域最活跃的学术组织。通过研讨会或培训讲座,探讨现代光子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促进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和制造商之间的交流,对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培训起到了极大推动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了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与产业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光学学会成立“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是完全必要的。
Shenzhen Vivolight Medical Device & Technology Co., Ltd.is partially invested by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We focus on developing a new invasive bio-imaging technolog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Vivolight aims to provide high cost-effective solutions, modules and devices of OCT system for industry and medical field.Vivolight is more than just a company;we are devoted to the medical devic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revolution.To make it simpler, to make it better, to make it more cost efficient, and to make it with excellent quality.To exp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clinicians by overcoming traditional barriers.To enhance patient freedom and fulfillment.Vivolight team has more than 5 years related experience in OCT field.Part of our success has come through working closely with scientists, patients, industries and government leaders and agencies to realize the vision of better, simpler and more accessible healthcare.深圳Vivolight医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是由西安研究所部分投资的光学和精密力学的中国科学院(CAS)。我们专注于开发一种新的技术——入侵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Vivolight旨在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模块和设备系统为工业和10月医学领域。
Vivolight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我们致力于医疗设备设计和制造革命。使它更简单,来完善它,使它更具成本效率,并使其具有优良的品质。扩大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选择,克服传统的壁垒。提高病人的自由和满足。
Vivolight团队拥有超过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10场。我们成功的一部分是通过与科学家密切合作,病人,行业和政府领导人和机构实现愿景的更好、更简单、更容易获得医疗保健。
第二篇: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科简介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科简介
徐州市中心医院(四院)康复医学科为徐州市重点专科、徐州市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徐州市康复医学会办事机构所在地,徐州医学院临床三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徐州医学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点。该科建于1994年10月,2005年10月与徐州电力医院合作成立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分院。现有工作人员60余人,医师9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硕士研究生2人。治疗师17人,假肢矫形技师3人。设有两个病区,100张床位,康复治疗场地1000多平方米,投入康复设备400余万元,其中表面肌电分析及生物反馈系统、神经网络重建仪、平衡检测训练系统、腰背肌测试训练系统、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生活干预评定系统和MOTOmed运动训练等设备为我市首家应用。建科以来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市局级课题6项,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2次,市级新技术引进奖3项,多项治疗技术填补了市内空白。
专科特色:在临床康复方面。开展了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肺疾病和老年病等常见病种和伤残的康复治疗。在功能评定方面,开展了肌电神经传导检查、电生理检查、运动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步态分析、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在治疗技术方面,开展了运动疗法、理疗、各种促通技术的应用、作业治疗、言语与认知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畸形矫正、假肢装配与训练、制作常用矫形器和辅助具等。学科带头人陈伟为江苏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电话:0516-83956528
Email:kfu99@163.com
第三篇:危重症医学简介
危重症医学简介(转引)2012-01-08
写在课前的话
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护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和信息化监护设备的广泛应用,对监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 ICU 高级护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课件详细介绍了急危重症医学护理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危重症医学专业护士的资质,ICU专科护士的执业要求,旨在为临床上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危重症医学定义
ICU 的英文全称是 Intensive Care Unit,中文名称是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病房、加强治疗病房等,香港及广东地区多称为深切治疗部。危重病医学英文全称是 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
二、危重症医学的特点
ICU 的特点是患者病情危重,医疗设备高端、贵重,医护人员专业性强,处理急危重症的能力强。ICU 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它整合了麻醉、内科(尤其是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外科、护理等多个专业的高端技术。
危重症医学国内外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三、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程
在 ICU 的发展历程中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综合的特点。重症医学的护理始祖南丁格尔。1854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的战地医院由于管理不善,条件恶劣又没有护士护理受伤士兵,使伤病员的死亡率高达 40 %。南丁格尔向当时政府申请率领了38名护士来到了前线,起初医生们非常拒绝他们,甚至不让南丁格尔进病房,但是南丁格尔并没有计较这些,采取了危重症集中护理等措施,控制士兵感染改善士兵营养,改善病房通风环境等措施在半年的时间里,战地医院的伤员死亡率降到了 2.2 %。这一成绩震惊英国朝野,得到了一片好评。
1863 年,南丁格尔在 Notes of Hospitals 中撰写到:在一个常见的,即使是小的医院中,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ICU的起源。1923年walter Dandy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3 Beds)。1937年麻省总院Robter mason建立术后恢复室,是由外科和麻醉科共同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前线建立休克病房。24小时内总有1名医生或1名护士及其助手,12小时一班,测血压,开放静脉,早期复苏,使休克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打仗期间大量的人都到了前线,由于后方人力不足,就把相应的一些专科ICU全部集中在一起,在后方成立了集中恢复室。1947年,美国宾州成立麻醉学术小组,进行306例死亡病人分析,发现有效的监测可以使死亡率下降50%。有计划的针对性监测,需要一批具有休克的病生理知识的重症医生。第一次提出ICU要有专业的人员。ICU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二战以后发展进入低谷,一直到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脊髓灰质炎侵犯脊髓前角,影响运动神经元,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大量死亡,死亡率 87%。Lassen 院长和 Ibsen(麻醉师)对患者实施气管切开,雇佣 200 名医学生和护士进行人工气道持续的手法通气及后期 Engstrom 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率下降至 40% 以下。
图1所示的这个像大工厂一样的全是铁肺,这是当时的一个体育馆里面,呼吸衰竭的病人躺在铁肺里面,旁边有护士照顾,医生查房,治疗师指导病人呼吸,这些措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由于哥本哈根事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设了 ICU,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年后,frank 和 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 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 ICU 内各岗位担任具体工作。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1958年,世界上第一个ICU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城市医院成立。提出了四个集中,集中病人、专家、场地、设备。Peter sofar(麻醉)教授,CPR之父,与Mark Ravitch(外科医师)共同建立ICU。它首先提出对重症病人的24小时优化医疗和护理。它同时也是第一个配备有内部医师(麻醉住院医师)的ICU。提出ICU必须简单有效,一切设施尽可能简单,技术标准尽可能一致,使置身其中的人易于掌握理解。
1963 年 Peter sofar 移师匹兹堡,成立了麻醉与危重医学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学科危重医学培训中心,迄今已经培养出包括麻醉、外科、内科、儿科和急救科等学科在内的 500 多位高级专家。1997年,美国有超过5000家ICUs在运作。
中国医疗机构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发展起步较晚,1970年以后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呼衰、肾衰、心衰的病人集中在一个病房的单元内,“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已经逐渐开始实现将危重患者集中在专门设立的区域或病房内集中管理的发展模式。1982年,曾宪九教授、陈德昌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危重病医学科)。这是我们国内第一家ICU。随后90年卫生部颁布的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国内大医院相继建立了ICU,根据中国医疗体制特点,较多建立以抢救为主的综合性或中心ICU,将涉及多个学科的危重患者放在同一个医疗单位进行监护抢救。
在ICU诞生以来的 50 余年间,ICU发展之快为医学史上所罕见。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2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要求至少拥有一个ICU,有的国家甚至立法规定新建医院必须备有 ICU建制。ICU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受到如此巨大的重视,是与其所取得的业绩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
危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1940s,出现大量休克病人,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液体复苏使大批病人生命得到挽救。1950s,大家发现,很多休克病人大量补液以后,出现肾衰,可能考虑休克复苏切入点还不够早,病人开始有失血,低血容量表现就开始液体复苏,及时纠正肾灌注不足,改善肾衰。1960s,越战期间发现很多休克病人大量补液后出现呼衰,这是由于1842年欧洲霍乱大流行后大规模输液得到应用。休克复苏时要给病人灌大量液体早期复苏,病人平时心输量每分钟4升到6升,当灌注大量液体进行复苏时病人心输量可能涨到每分钟14升、16升,甚至每分钟20升,来自全身血液都要经过肺,满足体循环需求,肺水增加造成病人呼衰,不灌液病人就要肾衰,休克,因此我们又推出了正压通气使用,使压力增高肺的进水压增加,静水压与肺泡内压差降低。病人肺水减少,那肺弥散距离减少,氧和改善了。1973年,发现序贯性系统衰竭,1976提出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1992,认识到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危重症医学发展日新月异。
灾难应急的需求是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动力。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003年的SARS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ICU,危重症医学已经被大家认可,一直到后来的猪链球菌、禽流感、以至甲型H1N1重病人的救治都显示出了ICU的重要性,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 重症病医学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危重病医学学科的发展与相关学会的建立及其推动作用密不可分。1972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旨在建立一个有自己的临床实践方法、人员培训计划、教育系统和科研研究的、独立的临床和科研的学科,逐步提出并完善了以血流动力学、组织氧代谢监测为基础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措施。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并对危重病医学所涉及各种复杂临床病症,如脓毒症(Sepsi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从基础到临床,提出了一些新认识和可行的干预措施。这些都标志着危重病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跻身于当今医学科学之林。
1997 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重症监护委员会成立;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这些均为进一步确立中国危重病医学学科地位以及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6月,获正式学科代码 320.58。
危重症医学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结果。首先科技发展使得对多种生命功能指标的监测成为可能。社会进步使得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但老年人器官功能储备下降。再者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和群众对于危重病人救治的保障支付能力提高。此外人的生命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平时疾病与灾害瘟疫。
危重症医学是21世纪医学模式转变的代表,是朝阳学科。从1990年至今,重症监护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诸如脑血管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之类的病人的花费;较为先进而复杂的外科手术的发展,比如肝、肺、心、小肠和胰腺的移植,使移植后的重症监护受到重视;无创性监护仪的推广,大大降低了重症病人需要花费的费用和诸如感染之类的医疗 / 护理并发症的发
第四篇:医学检验科简介
医学检验科简介
检验科是一个以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综合实验室,是以“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ISO15189”为管理纲领和发展建设目标,按SOP准则和要求制定一系列严格管理规章制度,分别对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积极参加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和渝中区的室间质评,坚持做好室内质控。科室设定了血液、体液、免疫、生化、微生物、血库(PCR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建中)等几个功能区。按病原微生物管理要求,划分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科室现主要有罗氏C0bas 601、411进口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各一台、迈克IS 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希森美康Sysmex 进口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仪、迈瑞BC-5180 BC-30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上海迅达DX 687电解质分析仪、南京基蛋免疫荧光分析仪1100型,美国北昂精液分析软件,液基细胞分析系统,OLYMPUS 显微镜CX21两台、CX31、CX41各一台、生物安全柜、净化工作台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还将引进更多更好的先进仪器设备,以满足临床不断快速发展的需要!
检验科是临床和基础医学连接的桥梁,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科学参考依据,是我们的责任。并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为临床服务重要保障项目之一,实现标本条码化和信息追踪,全程数据报告用LIS系统向临床发送,危急值结果做到第一时间向临床医生报告,把医疗风险控制到最小。把检验质量永远当成工作的生命线!全科人员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检 验 科
第五篇:医学护理系简介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简介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成立于2011年,同年8月正式开始招生,首批招收高职学生225人,其中三年制136人,五年制89人;2012级招收高职学生262人,其中三年制162人,五年制100人。
师资力量: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特聘请延安大学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24名专兼职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名,硕士学位11名,学士学位10名;有高级职称13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5名;有“双师型”教师15名。其中,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延安大学医学院资深教师以及相关医院的高、中级护理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训基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建设有现代化的内科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母婴护理实训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示教室、ICU室、模拟病房、解剖实训室、解剖模型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模拟护士站等校内教学实训室。先进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可供350多名学生同时进行10多门课程共220多个项目的实践操作。在校外,立足市、区(县)两级医疗机构,已经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延安市中医医院及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我系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前的见习、实习提供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
主要课程: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心理与精神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管理学、多元文化护理、护理信息学、循证护理、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护理人际沟通、营养与膳食等。
人才培养特点: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适度”,坚持“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强化实践,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原则。主要突出五个特色:①突出整体护理核心地位;②突出技术应用特色;③突出现代人文特色 ;④突出适应社区护理特色;⑤突出护理应急特色。
就业去向:主要面向临床一线,能从事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和社区健康服务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以从事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为主,兼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可在护理管理、护理学科建设和护理科研中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等。
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比例应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130.78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来从事老年护理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社区护士、家庭护士等也将成为热门人才。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医学护理系教学科李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