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讲:诗词鉴赏总起课
07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课时安排:课时。课堂类型:复习课。教学步骤
第一讲:诗词鉴赏总起课
一、明《考纲》知考点统观全局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2006年有很多省份高考诗歌鉴赏题赋分已升至8分)。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形象
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二)、景象: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景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三)、某些事物: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
二、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例
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例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四、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反问:表强调等。
第二篇:第一讲 中国古代诗词流变
第一讲 中国古代诗词流变
——从《春江花月夜》说起
一、《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唯美之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赏析: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二、中国古诗中的意象群
月亮之外,还有: 1飞鸟:自由的灵魂 《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2青山:身与心的家园l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渴望归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他把青山当成知已,与之“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捣衣”和“砧声”:离愁与乡愁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水:流水无情亦有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船:漂泊与自由
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6落花:流水落花春去也
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例外: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鸿雁: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如: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
8登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胸怀大志,因指陈时弊而屡遭打击。此诗写他登台远眺,临风洒泪,慷慨悲凉。
9日暮: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11燕子: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2乌鸦: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3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4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香色俱佳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5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此外,梅子: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三、从《诗经》到元曲的诗歌流变
诗源于巫: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我同意“诗源于巫”的说法: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也许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由来。例如:“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三七五)就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感,无疑是后世诗歌的先声。
(一)《诗经》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语言质朴优美,韵律自然和谐,写景抒情都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修身必先学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而不淫。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离骚》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汉乐府民歌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陌上桑》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作品,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孔雀东南飞》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古诗十九首》:在汉乐府的影响下,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四)建安诗歌
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鲁迅曾说:「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之关系》)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中的「人生」说和「轮回」说,搞得人们心理不得平衡,于是产生了「生死情结」。读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励人的同情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阮籍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每个大家,无不如此。在《诗三百》里找不到这种情绪,楚辞里也并没有生命绝对消灭的悲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回避了这个问题。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五)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 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他的诗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清丽婉转(代表作《西洲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木兰辞》名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七)唐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唐诗兴盛之由,除了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外,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隋唐不仅疆域辽阔,善于吸纳从西域引进不少异族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统一,实为“南北文化”,即五胡以来交融发展的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与东晋南迁以后,由中原士族融会开发的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一种“大整合”,其实力自能超胜秦汉,雄视古今。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语)唐代科举特重诗赋,当时不但以诗取士,而且以诗品题,如白居易求顾况事;以诗干谒(即以诗见才,获得社会声名和权贵赏识),如李白所谓「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故事。唐人取士所以尚诗文,是因为诗文能够发挥性灵,畅达意气,不能以稍有作伪,以此涵育薰陶,顺其品质。唐诗还是唐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唐人集中有大量的「应制诗」,那属于官员们的例行公事。宦海浮沉,朋友聚散,也例应有诗,以至出现了专擅此类诗歌的应时名家。这种风习还深入民俗,比如当时婚典中迎娶女方,女方要以扇遮面,合扈相见才撤扇,谓之“却扇”。要见新人之面,男方例须作“却扇诗”。敦促新娘打扮离家,还例有“催妆诗”。唐诗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活脱一组电影蒙太奇,句句有生动形象,句句富鲜明色彩,句句是跳跃灵动,句句含寓意无穷。
唐诗普及之广,底面积之大,现在所知的2000多位唐代诗人中,其社会身分上至帝王将相,公卿士大夫,下至和尚、工匠、舟子、樵夫、婢妾,更多的是出身寒素的下层文士。元稹、白居易的诗不但传诵于「牛童、马走之口」,写在「观寺、邮候墙壁之上」,而且进入了今人所谓的「文化商品市场」,「街卖于市井」之中,供歌伎演唱,村童竞习。唐代这种钟灵毓秀的特殊风尚,形成了一个适合于诗歌发展的「大环境」,一种有利与诗歌创作的「大气候」。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宫体颓靡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盛唐诗歌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李白是以道为主,承接谢灵运融会玄言佛理,上蹑老庄屈骚,自出机抒,开创百代雄风,所以被誉为「诗仙」;王维深研佛理,冲淡平和,所以被看作「诗佛」。宋代大文豪苏轼称赞唐朝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是极有见地之语。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的水墨山水画简约洗练,萧疏清淡,亦颇有盛名。杜甫则忧患苍生,致君尧舜,所以被崇以「诗圣」。他们的诗才也是盛唐之「盛」的一个方面,他们的命运又与唐之盛衰相始终。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杜甫《望岳》、李白《长干行》。
3、中唐诗歌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传诵至今。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白居易《长恨歌》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晚唐诗歌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诗风趋于卑弱,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 姿绝代。《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八)宋词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摆脱了音律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代表人物为秦观、贺铸、周邦彦。秦词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贺词笔调多变,刚柔相济。词至周邦彦再一变,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作慢词,以思力取胜,词风典丽精工,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创言浅意深、本色当行的“易安体”。她善于炼字炼意,擅长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等,多亲历靖康之变,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怀,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清初,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风调酷似后主李煜。清中叶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 达近代。
婉约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等。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秦观《鹊桥仙》
豪放派: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九)元曲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人中原地区,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饲——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扩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气。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其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趋于雅正典丽。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诗人的人生境界
李白其人:关于李白的形象,还是魏颢的描述最为传神到位。他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年轻时为了追星,曾经跑了三千多里路去找李白。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翻译过来就是说:李白的两颗眼珠子贼亮贼亮,大得像饿虎的眼睛似的。这形象,岂非一个生气淋漓的猛男?但他的穿着就有点出尘的味道了,有时戴着高高的云冠,身上的佩饰长到曳地。这形象,岂非一位高蹈远举、俯视红尘的仙子?这就是李白。
李白口才极好,大言不惭,有一种纵横家睥睨天下的气概。李白精力过人,会武术,也杀过人,还曾经混迹于江湖。李白爱好自由,性情浪漫,“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从小喜欢神仙,曾经认真地学过道,炼过丹,做过酒徒。李白自视甚高,眼高于顶,却又热中功名,喜欢女人,他既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又不肯低头在草莽„„这样说来,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就是天才、诗仙、侠客、道士、旅行家、纵横家、神仙家、隐士、酒徒、性情中人„„
郭沫若曾说,李白、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双子星座。但是二者的高下,在毛泽东、郭沫若甚至许多读者的心中,是非常明显的。毛泽东曾经直言不讳地说,他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原因是杜甫站在小地主的立场,哭哭啼啼,而李白却富于幻想。就拿二人对于安史之乱的态度来说,杜甫觉得全人类的苦难,都要由他来承担,而李白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天真地以为又一个好时代来临了。李白的人生自始至终充满青春的骚动、浪漫的狂想和生命的激情。
李白精神上的伟大,最重要的是他认真地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他才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真切痛苦,才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汲汲追求,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满满,才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内心孤独,才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脱俗,才有“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的临终呼号„„所有这一切,包孕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寄寓着人的追求与渴望!李白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与伟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是天才我怕谁
李白精神上的伟大,一个寂寞的超人,生追求自由的人,他的家庭观念极其淡薄,甚至人情方面也很淡漠,他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做神仙,他要俯瞰尘寰、俯视世人,他认真地相信自己是一个超人,至少在精神上他完全是这样的,他是超越性的。从另一面来看,李白就是一个生命力极其旺盛、功名心极盛、欲望极多、热情极大而又不能自我约束的人。在精神上,一切世俗的东西都拘他不得,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的人生,变幻太快,令人眼花缭乱。他的人生,理想太多,除了认真地想做神仙之外,我们甚至找不出他人生追求的真正中心点是什么。精神上的自由:不开心,毋宁死!
苏轼的人生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善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仕途生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 三等(宋代的最高等)。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密州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他在当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略窥一斑。
家庭对苏东坡的影响:最著名的一首吊亡词,是写给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伉俪情深,足见矣。苏东坡的妻妾中,忘年红粉知己王朝云最善解人意。由于苏东坡常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年近花甲时,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王朝云三十四岁时去世,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酒妻王闰之,“死同穴”)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苏轼虽然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反对,自请外任,后因作诗被指为“谤讪”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狱。又于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绍圣初年,被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后遇赦北归,病死在常州。这样的经历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重重矛盾。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此词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他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恶浊又留恋人世的温暖,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这也正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在苏轼内心猛烈的交锋。
第三,浸染释、道的思想又令苏轼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苏东坡作为宋朝文坛第一人,除了他的文字优美高旷,气势或雄浑,或温柔,或大开大阖,或细致绵密,令人动容之外,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是他的作品往往含藏了非常深刻的禅意。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甚至认为苏东坡的文字处处有开悟之机,只要参透了诗中玄机,就能如“沸然消雪”的开悟。台湾当代高僧忏公上人也明确开示:“苏东坡居士是开悟之人,只是很少人能够体会罢了!”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等诗词均给人以极高的悟境。苏轼近佛,境界高阔,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在“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坏人”的当今世界,能理解苏轼的宽阔胸怀和慈悲之心是困难的。第四,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苏轼的诗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至潮州,柳宗元贬至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衷疲颓唐之病。
“眼见天下皆好人”。他为官办案时同样融法于情,以人为本。他任杭州知州时,有一天正在办案,见当地税官带上一老头走来,言说这老头儿冒大学士之名行漏税之实,被当场拿住。这苏轼一听近前查验,见老头儿背一大包裹,包裹上书写着:“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苏轼便问老人是怎么回事,老人才说自己叫吴味道,是福建的一个读书人,可是,书读半辈子,却未取得功名,这次准备进京赶考,又无资费,是乡邻们凑钱买了这200匹麻纱,准备带入京城变卖做考试的费用,又怕一路沿途抽税,所以就想到苏学士兄弟,用了这么个封寄转送的法子。结果一路过关免税,不想在这儿被拦下了。苏轼听罢以后撕下原来的条子,取来笔墨重新书写到:“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送于老人,让他继续前行。结果吴味道一路畅通无阻,到得京城真的考中进士,后来还专程到杭州感谢苏轼。另外在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记载,有一次一个绸缎商将一个做扇子的商户告到公堂。经苏轼询问后方知:这个做扇子的商人,舍了绸缎商价值两万钱的绸缎做扇子,不巧的是,这个做扇子的商户父亲去世花一笔钱,又加上天阴下雨扇子又卖不出去,所以一时无钱还帐。苏轼一听甚是为难,他就让做扇子的商人回去取了20把扇子。自己为他在扇子上做画,这位商户把这20把扇子拿到门口,以一千钱一把被抢购一空。就这样,苏轼现场办结这两万钱的案子,他的这种办案方法自然被传为美谈。
苏轼是一个诚直得透明的人,以赤诚坦荡与人交往。“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降职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东坡”的来历就源于他在黄州城东边的山坡上,开荒种地补贴生活(得益于朋友马正卿帮忙)。此间不仅留下“东坡居士”的雅号,还与渔樵田夫杂处,并结成挚友,演绎出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邻居潘家送来自己酿造的酒,喝起来酸酸的,他就开玩笑给这酒取名“错放水”;在刘家吃过人家的酥饼,因不明白酥的原因,他就给人家命名叫“为甚酥”,邻人不但不生气,反觉得与他这位幽默大师相处十分开心。
上交帝王将相,下结布衣平民。在朝廷之上,他与神宗虽是君臣,在私下里神宗不仅奇其才,而且“神交”苏轼。在民间更是朋友不绝于门。在黄州时,有一次苏轼因眼疾而闭门谢客月余,结果民间传言苏轼病亡。老朋友范镇(宋朝大臣,时退位家居)获悉后,痛哭不止,命儿子前往吊唁,惹出的笑话被传作美谈。讹传入宫,当朝皇帝竟连连叹息,弃食而去。一位“犯官”,因病月余未见客,从布衣平民,文人雅士到帝王将相为之震动,实不多见。充分体现出苏轼那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苏轼入仕王安石为宰相,这两位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的知己,政见却不同。于是王安石在苏轼的仕途中屡设障碍。然而,当王安石宰相被罢,亲信背叛,政治失势又老年丧子,万念俱灰之时,东山再起的苏轼,做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望他昔日的“政敌”王安石。坦诚得透明的苏轼,与王安石江宁(今南京)一会,留下“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千古佳话。另外,他在文坛虽为盟主,但不做霸主,与黄庭坚、秦少游等虽为师生,却以友相处。他承上启下,与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秦少游等,织结出了与长者老师,学兄学弟,弟子后生之间,一张教学相长的做人、治学交谊网。这种以挚诚为本,水乳交融的友情,创造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四、现代人的古典情结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 周杰伦演唱《菊花台》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儿弯弯固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叹朱红色的窗
我依身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灿烂地烧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被风乱也微摇
你的影子剪不断
独留我孤单在湖面神伤
花已伤完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市道上冥冥不堪
手摸独樵愁心拆两半
他已上不了爱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
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你轻声的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菊花灿烂地烧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被风乱也微摇
你的影子剪不断
独留我孤单在湖面神伤
菊花灿烂地烧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被风乱也微摇
你的影子剪不断
独留我孤单在湖面神伤
毛宁的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一清新迥异的意境其实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巴山夜雨》灵感源于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份灵动和不羁是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王菲的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梅艳芳一曲《床前明月光》竟将李白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唱出了几分铿锵和大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安雯演唱。《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吴涤清演唱的《烟花三月》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与扬州有关的送别诗熔为一炉,写出了扬州城的风物之美和与扬州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愫:“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那长江水在天际流。”
吴涤清演唱《朝云暮雨》除了借用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外,还巧妙地融入了有关巫山十二峰的民间传说。“还是昨天的水,还是当年的天,朝云暮雨美丽着你的容颜;还是照你的月,还是寻你的我,飘飘渺渺不知今夕是何年。点亮船头的灯,收起风里的帆,今夜就让我枕着潮声入眠。思念它不会老,风景它终会变,似水柔情如何接受这沧海桑田?你是巫峡牵不住的云烟,把我守候成十二座痴心的山;你是长江钓不完的碧雪,只让我在蓑衣里编织着从前。”
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相当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如《在水一方》(琼瑶词、林家庆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
摘取古典诗词名句嵌入歌词的:如《梅花三弄》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几度夕阳红》直接引用杨慎《临 江仙》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却上心头》自然是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成句。琼瑶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相应地,即使不刻意在歌词中插入古典诗词,琼瑶也能让自己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色彩。
《环珠格格》插曲:“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销。梦也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天亦老。歌不成歌,调不成调,风雨潇潇愁多少。”无论是叠字手法的运用,还是整首歌词的结构,都与词的文体特征十分吻合。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虽出自唐代李贺诗,却几乎让人觉察不出。
《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经典对话”
女;你看见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男: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女:你对爱情的看法呢?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女:结婚那么久,你还在想你原先的女朋友?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女:你已经厌烦我了吗?男:美女如花满春殿,身边惟有鹧鸪飞。
男:(电话)亲爱的你想我吗?女:斑竹枝,斑竹技,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泪神》)
男:你跟他是怎样好上的?快说!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成幼文《谒金门》)
男:你一点也不怀念我们以前的岁月吗?女: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股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经典广告
良风有信,秋月无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电视)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钢花高脚玻璃杯)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春来江水绿如兰(春兰空调)吐气如兰,缘于心香如蕙
五 《声律启蒙》与对对子
《声律启蒙》作者介绍
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拒请谒,发积弊,当路严惮之”。性刚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著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历代君臣交儆录》等。一 东(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释 词
途次早行之客:途中 溪边晚钓之翁
颜巷陋:颜,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阮途穷:《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经常驾车信马由缰地乱走,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大哭而返
绿绮:古代四大民琴曰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司马相如作《如玉赋》,梁王赠他绿绮琴。
青铜:铜镜。欧阳修诗云:“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 鬓皤(pó):白色。芰(jì)荷:菱。
三段选背一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了解:平声三十韵 卷上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卷下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佳联欣赏·一东 挽孙中山 杨度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创痍满泪,半哭苍生半哭公。
挽郑成功 康熙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思考练习题:
中国古典诗词为何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试举一例说明古典诗词对当代文艺的影响。
第三篇:诗词鉴赏课心得
诗词鉴赏
时光飞逝,暮然回首地那一瞬间,大学四年的选修课即将走向尾声。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的确,很庆幸,在最后的选修课里选上了自己喜欢的诗词鉴赏,同时也遇见了一位好老师。
记得小时候,外婆会让我每天背首诗给她听,上了小学后,就会抱着那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跟同学们比赛背诗,等到了高中,也会在午后坐在阅览室里摘抄好诗好词。然而,似乎上了大学后,生活已被忙碌与琐碎所取代,没有了那最初的心境与多余的时间去接触诗词,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里无意地再次翻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时,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喜欢着诗词,尽管早已物是人非,尽管时间快消退曾经的兴趣。
喜欢诗词,喜欢人类那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正因如此,才能诠释出生活的精彩所在。我们总会去观察身边的景或物,去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我们也总在经历着风风雨雨,或是希望,抑或是失望;我们也得面对着人类那原始的感情,面对着人的生老病死,面对着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与碰撞。于是乎,才有了前人用笔墨记载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于是乎,便喜欢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迷人的意境;喜欢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乐观向上的坚强姿态;喜欢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此生不渝的真挚情感。就是这样,在诗词的世界中,体会着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共鸣着已曾经历过的感受,从中,升华着自己的思想,感受着中华诗词的博大与精深。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可以诗意的栖居在这大地上。诗意,也许就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手捧一杯清茶,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诗意,也许就是在闲暇的周末,与家人一起去郊外踏青,领略着大自然呈献给我们独特的风光;诗意,也许就是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与朋友们开怀畅饮,诉说衷肠。诗意的生活,便是人生活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我看来,诗意的生活,除了去感受世间的真、善、美外,还应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仍然记得老师在课上说的,“要对自己好点,因为人只能活一辈子”,的确,生命的短暂让我们无法改变其长度,但是我们却能改变它的宽度。
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多少人最终与其擦肩而过,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在乎世俗的眼光,抑或是我们内心有着太多的矛盾,就这样,我们走向了另一条人生的轨道。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人,是幸福的。忠于自己最初的感觉,做自己想做的事,便是生命活力的来源。当我们在成长后,不在随波逐流,真实地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相信在我们年迈时回首往事,能不因碌碌无为而愧疚,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
做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在诗词鉴赏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话语间总在告诉着我们,人应当有所担当。正如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此时的责任便是应该读好书,而不应该是沉浸在游戏、睡觉甚至是恋爱带给我们的乐趣中。古希腊人曾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人的一生,会有着太多的责任,我们无法去推卸也无法去躲避,但也正是因为责任,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存在是那么的有意义,因为我们是在为我们所爱的人在奋斗着,也是在为我们的理想奋斗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的独白,我们不会忘却。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昨日的相聚代表着今日的别离,但是我们将会带着那份最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人生因为拥有回忆而倍显美好,它会让我们带着感动,伴随着成长。我会记得诗词鉴赏课里那些丰富、有趣且实用的内容,会记得那位经历丰富、娓娓而谈同时又有着责任心的杨老师,因为诗词鉴赏课让我收获颇多,我相信它将使我终生受益。
第四篇:诗词鉴赏课教案
诗词鉴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介绍古诗词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把握格律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二)基础知识
1、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
绝句
《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
起
承
转
合
(五言、七言)
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词
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婉约派:代表 李清照 《醉花阴》
豪放派:代表 苏轼 《江城子》 “苏辛”
曲
《天净沙
秋思》(小令)
叙事诗
《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
抒情诗
《春望》 《月夜》 《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
《长歌行》 《论诗》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
《使至塞上》
《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
《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
写景抒情诗
《浣溪沙
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
《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4、主题归纳
内容 / 情感
题目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 《次北固山下》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水调歌头》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 白居易 唐《泊秦淮》 杜牧 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五)》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已亥杂诗》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使至塞上》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见欢》 李煜 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 晏殊 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 雎》 《诗经》 春秋
5、疑难探究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学生练习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第五篇:弟子规课教案第一讲
弟子规课教案
(第一讲)
一、请全体起立喊口号:学好弟子规 做好中国人。
二、课堂要求:
《弟子规》云: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专心,心有多专,学有多深。故《三字经》云:教(学)之道,贵以专。止语养智:全程止语。《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语安心,沉静养智。止语之妙,一者养智,二者通心(用心沟通),三者静学,四者调身。
三、请出《弟子规》,读弟子规。四、一周习惯养成:书桌椅 有定位
五、学习内容:
1、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意思
3、重点讲“孝”字。
⑴、“孝”字解析。“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马上跑过来扶住老人,这就是最基本的“孝”。⑵、孝字的含义:1.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2.居丧的事:守~。吊~。3.丧服:戴~。~衣。4.姓。⑶、“孝”的典故。
汉 文 尝 药
诗曰: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母亲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实 夫 拜 虎
诗曰:实夫归省①,虎衔②其衣,拜请毕养,竟得全归。
明朝包实夫,侍奉双亲,非常尽心尽力,同时他也是一位饱读诗书之人,通达五经,明白做人的道理,学问、道德、涵养都非常高。他当时在太常(主管礼仪的机关)里教书,每年岁末他一定要回家去探望父母。一次在途中遇到一只老虎,他被老虎叼着衣服拖到山林里去。于是,他就对老虎叩拜,说道:“你是不是要把我吃掉呢?没有关系,那是我的命运注定的。但是,我还有父母在家,年纪很大,七十多岁了,能不能容我回去把孝养父母这一份责任尽到?我一定回来供养你,让你吃。”没想到老虎竟然把他给放了。可见一个人的真诚心一发,连凶猛的老虎都变得温顺了,也似乎通人性,懂得了人类的语言,老虎竟自己走了。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起名叫做“拜虎岗”,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泰 伯 采 药
诗曰: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披发文身。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六、总结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德从哪里来?从孝中来。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得到成功。作为学生,好好学习就是孝,尊敬师长也是孝,团结同学也是孝。给爸妈洗洗脚捶捶背端碗饭、递杯水,说一声辛苦了、我爱你,都是满满的孝心。
七、作业:把你做的孝行写到纸上,贴到班级的孝心栏里,晒一晒谁的孝心最满。
八、请全体起立一起念感恩词结束。
感恩国家栽培护佑,感恩党的英明领导,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培育,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民辛勤劳作,感恩关心帮助过我的人及一切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