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土木工程带来什么
“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土木工程带来什么?
11月19日~20日,以“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土木工程国际论坛在京举办,与会的中外学术组织代表共同签署了《国际土木工程科技发展与合作联盟成立倡议书》。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郭允冲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易军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给中国建筑业及世界各国同行创造更多交流及项目合作机会,有利于促进各国工程建设技术水平提升及经济协同发展。中国工程建设领域要以“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合作内容,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创新合作方式和服务内容,建立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有关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合作,推动各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取长补短、良性互动。郭允冲表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将在加强工程建设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工程建设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后备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与相关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400名代表进行了技术交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发起倡议,成立国际土木工程科技发展与合作联盟,加强和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土木工程科技发展与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二篇:一带一路中国梦读后感
一带一路中国梦读后感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亲,她一路坎坷走来,仍然坚强,屹立不倒,随着我们的国家渐渐强大,我们渐渐有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更是人民幸福之梦。
那题名中的“一带一路”是什么呢?原来2013年9月和十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在那期间,他先后提出了共同创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提议,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合称为“一带一路”战略。现代丝绸之路和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完全不一样。现代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推进沿线各个国家经济繁荣和彼此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不同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伟大事业。而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为了让沿线各国运输更加快捷方便一些。
“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国家极其广泛,就中国而言,丝绸之路就圈定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此同时它还贯穿了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许多拥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犹的有了一个梦想:“以后好好学习,争取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
乔陆轩
第三篇:“一带一路”与中国生态农业
“一带一路”与中国生态农业
总书记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今年,“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份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进行了破题。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则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板块形成了有机联结的整体,“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是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对于企业而言,根本出路在于“资源整合”。当然对中国生态农业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战略机遇,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个方面。比如通过境外农业开发,农产品运回国内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市场供应问题,另外也帮助当地如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形式,是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化的方向转化,使农业现代化建立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而要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将农业与其它关联部门(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在经济上和组织上结为一体,实现某种协作和联合,以求共同发展。因此,农业的产业化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结的纽带。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才能将生态农业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生态农业的吸引力,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生态农业在中国已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并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征。它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粮食“十一连增”也是有代价的,而长期积累的矛盾更使我们面对着不少新的挑战。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全面持续快速上涨。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对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已接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补贴上限”。靠“黄箱”的办法对主要农产品进行支持和保护空间已经不大。资源环境熟亮起“红灯”,一些农业资源过度开发,透支严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加上工业和生活污染,使一些地方的地没法种了、水不能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这个形势,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资源环境“红灯”约束,很可能是今年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化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要有序且有效的还旧账。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更好的保障农畜产品安全。对山水林田江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要在“内部优化”上花气力,还要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抓好农产品转化加工。主产区往外调“原”字号的农产品,不利于当地农业增值增效,也加重了运输负担。要运用农产品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支持主产区发展畜牧业、粮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过去,我们对主产区是以粮食产量大小、调出理高低论英雄,现在看,主产区调出粮食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
二是抓好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导致农民“卖难”和居民“买贵”并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借“一带一路”这股东风,要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对农产品运销收费多、收费贵和乱收费问题要进行清理整顿。
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风险隐患犹存,违法违规问题仍然频发。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质量安全监管,决不能再出大的质量安全事件,要抓紧把基层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健全起来,从源头抓起,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市场执法监察,确保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抓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再沿袭传统的路子走下去,不仅难以保障当代人的需要,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路也断送了。必须痛下决心加以改变,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新账不再欠、老账步还,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关键是建立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决。一是“减”,就是要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化肥、农药等用得太多,既有危害又多花钱。农民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加强技术指导,使用量就能减下来。比如搞测土配方施肥的地方,化肥使用量就大幅减少。要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步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
二是“退”,就是要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各地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要继续还,该限牧限渔的,要严格限制。
三是“转”,就是要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好是污染源,利用好了就是资源和财源,比如,一些规模化讵殖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农家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环保效益。
四是“改”,就是要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推3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
五是“治”,就是要把受损的生态环境步修复治理好。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创新治理方式,发展替代产业、绿色经济,让农民从中受益。
六是“保”就是要把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基本农田一旦划定后,谁都不能占,对违反者要用重典。同时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保护补偿等制度,用经济手段促进耕地保护。
总之,要突破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借力“一带一路”持续大力发展中国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不仅仅是生产食品,而且应有保护生态环境,为其他行业提供原料、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等功能。要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发掘生态农业新功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生态农业,不断优化和升级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地方特有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从而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主导生态农产品,使各区域具有互补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状态,为此各地方区域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挥地方优势,开放出各种新而奇、特而专的精美物质或非物质产品及产业。
第四篇:一带一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缩写:OBAOR或OBOR,汉语全拼:yidaiyilu),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全面阐述了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
中文名 首倡议人 拼 音 一带一路 黄奇帆 yidaiyilu
外文名 提出国 具体路线
One Belt and One Road 中国
北线;中线;南线
目录
1·思想起源
2·深层含义
3·规划初探
4·主要目的5·路线图
6·各国观点
(中国 老挝 巴基斯坦 东帝汶 俄罗斯)
7·金融载体 8·五点建议 9·有关发言
1·思想起源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深层含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它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3·规划初探
全国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度成为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经济话题之一。
首先对时间表,“一带一路”全局性规划已启动编制,2014年上半年有望出台。其次是政策内容,“一带一路”不会搞新机制,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同时,“一带一路”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最后到落实细节,据调查,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9省区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东部5省参与其中,部分“区域段”已有框架规划,并启动项目建设。对当地产业而言,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首先获益。
启动规划前期编制工作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新的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全国两会期间对记者说。
“在具体内容上,„一带一路‟涉及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以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措施等内容,完全区别于此前国内区域发展规划内容。”张晓强说。“它也不会涉及其他领域,如政治、安全等;而完全是对„丝绸之路‟上经济、人文、商贸等等的传承,并赋予一种新的合作方式。”高虎城说。14省区市激烈竞逐“战略支点”。
六大行业首先受益
从地区到产业,“一带一路”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发展机遇? 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或首先受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给新疆的交通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新疆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已经成为新疆对中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但仅有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铁路口岸,这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形势下还是远远不够的。[1]
4·主要目的
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将主要影响铁路、航空、航海、农业、商贸流通、油气进口等行业。
5·路线图
一条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一条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一条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6·各国观点
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上,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老挝总理通邢、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东帝汶总理沙纳纳、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进行了同台对话,共同探讨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
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杨洁篪同时表示,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而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外贸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未来5年,中国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老挝
老挝总理通邢则表示,中老之间的铁路搭建具有历史意义,“毕竟老挝是唯一一个在地域上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国家。” 他与李克强8日下午在三亚已经就推进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新的共识,共同宣布启动中老政府间铁路协议商谈,争取尽早签署,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巴基斯坦
作为中国走向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重要门户,巴基斯坦一直以来对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持支持态度,而中巴经济走廊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分论坛现场,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针对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政策制定和应用一体化,提出了“四个促进”的建议,即促进区域内各国共同理解及合作的展开;促进区域协调,使之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法律和条规;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金融和银行业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确保各国高层与基层间的交流。
谢里夫同时表示,巴基斯坦已做好准备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准备,“我们已清理了电力行业的历史负债,减少了能源缺口。与此同时,也启动了经济重建计划,通过放松管制促进了全国工商业的发展。通过紧缩预算来实现不必要开支的减少,并把政府补贴降低到最低。” 东帝汶
东帝汶总理沙纳纳则称,作为东南亚的半岛屿国家,东帝汶的未来取决于区域互联,“因此我们正在搭建新的港口,也正在实现机场的升级,从而确保我们能够和世界其他地方有效的联结在一起,促进我们的贸易,发展旅游行业。” 俄罗斯
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在论坛现场也表示,“俄罗斯对丝绸之路项目具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他称,在跨欧亚铁路建设方面,俄罗斯政府已经投入180亿美元,新的高速公路项目也已开始启动。在未来,俄罗斯还将建立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能源大通道。
加卢什卡还特别强调了北方航道项目的重要性,即“为货物运输节省了大量时间”。
“举例来说,从上海到欧洲,如果绕开苏伊士运河而走北方航道的话,运输周期可以从33天降低到20天,可见它的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7·金融载体
2014年7月15日,金砖五国在巴西福塔莱萨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同时建立了“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兴业证券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前者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而应急基金里,中国则拥有38.95%的投票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于2016年在上海成立。这一金砖货币体系,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实施保证。
另外,2014年10月24日,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等21国在北京签约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重要平台。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国家的资金大概只有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数额更是仅为这些资金的40%至50%(见界面此前报道:中国“走出去”最大胆尝试背后 6家金融机构支撑“丝路”规划千亿美元)。这其中的一部分资金会由这两大行来填补。
2014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作主旨演讲时又宣布,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而且,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区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丝路基金规模或为1000亿元(约为163亿美元)。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明显加速。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25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规模为27332亿元人民币。其中,2014年中国央行先后与新西兰央行、蒙古央行、瑞士央行、斯里兰卡央行、韩国央行以及俄罗斯央行等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7100亿元人民币。另外,2014年10月,欧元、新加坡元已成为继美元、日元、澳元、新西兰元、英镑之后,第六和第七种可直接和人民币进行交易的货币。[2]
8·五点建议
习近平提出5点建议。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会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3]
9·有关发言
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
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
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表示
参考资料:
1.“一带一路”规划初探 14省市入围国内段部分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13/11875364_0.shtml#_from_ralated 2.15张图告诉你“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http://
3.习近平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8/c_1113170919.htm
第五篇:"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一)Z.H.当我在办公室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位同事问我在看什么书,当她得知是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之后她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看这种“党性这么强的书”.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只是教会了我们很多数理化的技能,而不是养育了我们的心,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有一个理论叫“EducatedIlliterate” 就是“受过教育的文盲”,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火,但大部分人确实有这个倾向,那就是出了校门就不再进行学习,思维会随着每日的零碎的信息游走,最后失掉自我的主导思想,变得人云亦云。而突破这种惯性的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自己去学习和了解我们平日不会或者不愿意去了解的领域,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这本书“党性”十足,但我读下来的感觉却没有之前对此类读物的刻板印象,反而觉得有几分真知灼见。全书实际上是一个文集,搜集了各个部委、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商界人士的演讲稿或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一带一路”这个战略进行解读,虽然确实有些“假大空”的文章,但其中也不乏具有战略高度的深层思考的文章。全书280页共36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的文章值得细细研读,另外一半深度较浅,略读即可。
之所以对“一带一路”这个事情一直有关注,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还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的话题,我们可能不会即刻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未来十到二十年中,这个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用我习惯的“三点论”来概括的话,阅读此书的感想可以分为:
国家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是习近平2013年访问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很多人把这个战略与二战结束后美国援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意指中国想通过援建一带一路上的这些欠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找出路,同时在全球建立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书中有几篇文章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辩论和解读。我个人认为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个目的,无可厚非,国家之间都是利己主义,只是今时今日已不同于二战后的情况,中国提出这个战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经济上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出路,从而有精力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在金融体系上为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改变过去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还有就是在政治上增加多样化的对冲筹码,而不是只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与二战之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面对的困难和局面要比当时的美国要复杂和艰难的多,当时的美国是战胜国,国土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珍珠港除外),国力允许她颐指气使地建立对自己极为有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全球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建立IMF和worldbank,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围绕着她转,危机的时候为她埋单,到如今只有固定汇率体系没有了,IMF和worldbank还在,很多领域里的规则制定仍旧是美国说一不二。而此时的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当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同时又要面临美国制定的既有规则体系的制约,所以虽然“一带一路”的本质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但实施方式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不过有利的地方就是,经管宗教的影响依然强大,而今的世界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受各种主义所左右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相对理性地追求现实利益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会忽然间倒戈加入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美国早先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没有人埋单的原因了。从这个层面看,其实我挺佩服现在的中国领导层的,适时地提出此类大的战略、凝聚人心,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飞跃打下基础。中国是有很多问题,但在大方向上不得不说是风头正劲,处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状态,我辈生逢其时,当有所作为!
经济层面:书中有一篇采访记录,是凤凰卫视采访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的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柏教授的观点犀利、切中要害,值得深思。在他看来,中国的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输出,将有力地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对重构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未来重新构建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他认为与美国打交道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对冲”,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合纵连横”,不要和她生气或者硬拼,而是理解她策略背后的经济原因,巧妙地突破美国布下的困局。这个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美国是个信宗教但不信主义的国家,任何政治和军事上的动作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原因,理解了这个思维方式,那么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让美国也看到利益所在的话,她就不会那么反对了。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本身已经处于下滑态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牺牲部分增长速度,如果将过去经济治理不当中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产业链低端集聚等问题通过开拓外部市场、转移到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那么中国的产品就有了出路,在国内才有机会升级产业,同时提高治理水平。
中国东临大海,西通大陆,完全有机会同时成为“海权大国”和“陆权大国”,往西可以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深入穆斯林地区,最后连通欧洲,建立中国的经济纵深区,往东可以抗衡日本,联络印度以及南海诸国,保障中国的海权。与欧美目前固步自封的态度相反,中国只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那么终有一天,由内生的经济利益驱动的世界格局一定会改变。
文化层面:有不少文章都尝试着探寻丝绸之路的起源和相关的历史,我个人觉得这个是有点偏题了,因为所谓的“一带一路” 是一个战略框架,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与所涉及地区的国家的联系,建立中国产品的市场,以及寻求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历史当中真实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一一对应的联系。不过,这个角度倒是有一个有意义的引申,那就是如何在使用经济手段的同时理解并施加文化影响。中国企业现在在全球的收并购很多,政府背书的对外项目也不少,如何评估投资风险就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首当其冲的问题。现代金融有很多手段来评估风险,有纷繁复杂的量化模型和理论,但对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这些地区和国家来说,除了使用这些在成熟经济体中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对“软环境”有合理的评估,所以可以预见,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会崛起一批智库,为各个企业和机构建言献策。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我本人就在中东国家工作过,在不去这些地方之前是很难想象人的思维对于群体的行为的影响是有多大的力量。只有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利益关注点,才能准确地判断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报。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战略还处于一个筹备阶段,所以很多言论还处于相对模糊的讨论或辩论阶段,没有现实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可以分析,从投资角度也没有可量化分析的项目,不过,了解和理解中国在大方向的所思所想对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很多借鉴意义,同时在这个战略推进的过程中相信会有很多案例可供分析,对于我们拓展自己的事业也会有切实的帮助。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上升期,借用马未都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我们要与中国的命运契合”!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读后感
(二)读《一带一路引领中国》有感
——基于城市与人个体开放发展的视域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 彭文
我向大家报告和交流阅读《“一带一路”引领中国》一书的体会,以及个人的肤浅思考。
谈到开放,我想广东尤其我们广州是最有发言权的。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得改革开放之先风,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排头尖兵。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施“三来一补”,到退二进
三、腾笼换鸟,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际性枢纽型网络城市,这一系列的阶段性举措,既是广州经济创新发展的大致路径图,也是开放发展的历程。关于开放发展这个理念,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新时期我们如何结合城市管理以及工作生活的实践,去理解与丰富这个理念的内涵?暂且抛出这个小问题。
首先,回到今天的重要任务,向大家介绍《“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这本书及阅读感悟。
一、对本书基本情况的介绍
拿到书时,我是比较欢喜的,因为在工作中、新闻中经常看到“一带一路”的字眼,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深入去作系统全面了解。收到书本后,可以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一带一路”的背景、政策和内容,用个词语来说,叫作解渴。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
金立群、林毅夫等著
1从文体、作者、章节介绍全书概貌
文体上,有机关公文,有学术评论性文章,有采访问答式文章等,学术性文章居多。从作者情况看,有机关部委及其领导、有驻外大使,有中央党校、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教授,有经济学家、有银行家、有期刊编辑主任,还有国外政要,如法国前总理。
章节上,全书共六章,包括“一带一路”战略新格局、“一带一路”与“亚投行”、“一带一路”金融崛起、“一带一路”与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下产业大趋势、“一带一路”是机遇更是挑战。坦诚讲,时间所限还是没有深入读完全书,同时受阅读量和学识所限,对书本的内涵把握也非常有限。
但是,上一次参加了对此书的精读活动后,尤其聆听了专家学者和书友们的分享,感觉受益匪浅。例如,李永宁教授和吴重庆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行合一的治学经历和全球化视域,从大国崛起,谈到开放的全部历程与全球化,谈到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参与全球产业链条的分工情况。
尤其李教授还谈到了开放对我国市场机制形成和强化的内在机理。还有一些书友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思考,谈到国内企业在投资海外基建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到金融资本在海外的利用与预期,谈到对“一带一路”过程中与沿线国家文化、利益冲突等等,甚至还有书友提出对书名的意见,认为应将书名改为“中国引领一带一路”等等,不一而足。上一次的沙龙内容微信群都有推送,大家可以去细读了解。
2从哲学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
“哲学是个好东西”,我想从哲学的维度,和大家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和纷纭复杂的关系与现象。
一是发展的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GDP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的迅猛上升,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产能过剩,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使人均GDP更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幸福,国家必须谋求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选择。
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上的强大,必然促使政治上扩大诉求,同时,政治上为经济发展开展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
三是国家利益至上是外交工作中最高原则,在“一带一路”政策制订和协调中,各成员国家的原则都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个是永恒不变的。
四是矛盾两分法、两点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有弊有利,必然机遇和挑战并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立斗争的结果,也是不同矛盾体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回到发展的观点,新鲜事物的成长壮大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必定会实现螺旋式向上发展,也会在否定之自我否定,不断加强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中向前进,最终取得战略实施的各种“小目标”,实现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我想,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政策战略背后的规律,对我们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更好理解开放发展非常重要。
二、对广州开放发展的再认识
首先感谢市直机关工委,这一年来组织的十来次读书活动,给我很多收获。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对读书有了一些总结和思考。我认为读书可分成两种读法:一是漫无目的地读,“枕上诗书闲好处,风景门前雨来佳”,纯粹为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阅读给心灵带来的闲适、快慰;二是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读,正所谓经世致用。方式上,一个是有计划地整本地读,二是为写文章而有目的地查阅式、搜集式读。还有一个就是朗读,提神提气、鼓劲,豪放派的诗词,给人以精气神的振奋。
1“开放发展”与“国际化”
阅读本书,联系本次活动主题,由“开放发展”这个词,我们可很自然地联想到“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词,个人认为这个词也是对于一个城市开放发展最重要的路径选择——“国际化”.几个月前,我翻阅了市社科联主办的《城市观察》的一篇学术文章《广州城市国家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由中大周春山、吴晓松教授等主笔。说起比较,现在流行一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另一方面“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这篇文章从影响力、支撑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包括经济国际化发展水平、政治国际影响力、人文国际影响力、生态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对外联通能力六个要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测度广州国际化发展水平,()分析了我市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总结了我市国际化的特征及存在不足
对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重点加强广州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经济国际化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提升政治国际影响力;三是塑造人文发展动力,增强人文国际吸引力;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加强对外联通设施建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这些建议很有建设性。
2联系党代会精神看广州的开放发展
联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来看广州未来的国际化和开放发展。
元月3日《广州日报》A2版刊载了省委常委、市委任学锋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文中就开放发展浓墨重彩,应该是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提高广州国际化水平”这个问题。
报告对过去五年实践中体验中有“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谋划广州发展”的表述,指出要主动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找机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在指导思想中,有“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表述,指出“要系统整合全市域的枢纽和节点、网络与连接,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互联互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专门一大段阐述“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通过这些目标和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鸿篇巨制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坚信,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将来必定更加开放、国际化水平更高,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也必将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提高市民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对开放发展理念的“微”理解
也就是站在作为个体的本我,站在今天咱们在座每位同事和书友个体生命的角度,立足认知,怎么来理解和践行“开放发展”这个词。从理论上讲:第一,科学发展观讲到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良好发展,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第三,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个体开放发展应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时间关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谈三点认识:
1开放,意味着纳新吐故
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资讯发达,信息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特朗普的非主流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地在我们眼前粉墨登场,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受网上便捷购物的愉悦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尤其机关干部,我们是选择开放,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理念,为我所用,还是固守自己的经验模式和已有知识,默走前路?答案不言自明。开放是态度,包容是胸怀,在开放包容中学习进取是精神,而在学习中真正找到方位方向、汲取营养力量,并创造性地为我所用,方为卓越。
当然,开放是有取舍的,还是哲学中那些原理和方法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面前,我们的开放态度必须有所保留,绝不能暧昧,应当坚守的必须坚守。
2要时常跳出工作看工作
这是我入职时领导教导我的,至今印象深刻。思维决定行动,视野决定高度。开放的定义,我理解也应该包涵这一层意思。就是说不能整天将思维禁闭在手头的工作上,要站高一层、高瞻远瞩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工作内容,并适应新的情况和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3生活中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正如我们有位书友昨天在读书微信群分享王晓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观点,“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亦应尽力去打开自己固化的心灵藩篱,开启生活新常态下的心智模式,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所面对的,才不致于为小事纠结、为琐事烦恼,少一些“蓝瘦”“香菇”,多一些中和淡定,平心静气地处理事务,进而去担当更大的责任、完成更重大的任务。
以上是我要给大家汇报和交流的,水平所限,大而不当、粗浅之处,请大家多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