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布局(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布局
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今年“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的大手笔一处接着一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这一处处大手笔,凝聚着我们党对中国外交新环境的科学判断,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布局,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
环境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变迁的。环境具有继承性,同时也有变幻性。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也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外交面临的内外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必然对中国外交提出新的要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也在持续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项事业必然得到新的发展,有如此良好的基础,我们一定能够爱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我们现在处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过程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
从国际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依然很不安宁,国际环境依旧动荡不安。
基于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的外交也应该在站在历史的新的起点上。
一、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撮其要者包括:
第一,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但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外事活动,“中国梦”的世界含义、“中国梦”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特色越来越凸显。正如习近平同志在非洲所讲的那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两年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短短的时间,新型大国关系从理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巨大力量,凝聚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和中国外交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第一,针对的是国强必霸、崛起必战的传统逻辑与思维;第二,针对的是意识形态偏见和零和游戏为代表的冷战思维;第三,针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包括大国之间利益交融的现实;第四,针对的是中美之间共生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第五,针对的是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期许与担忧。针对这五个方面,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称霸,更无意争霸;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备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理念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外交布局,新的外交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
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在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仅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双方还就两国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识,开辟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领域。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商定明后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共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习主席还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在非洲,习主席还出席了我国援非医疗、文教等项目的启用仪式,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
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积极成果。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样,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中国支持帮助。
第二篇:中国外交新理念(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外交新理念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国境线曲折狭长,其中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在陆地上与俄罗斯、朝鲜、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韩国、日本等6国隔海相望,是世界上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已与大都数邻国签订了边境协定和睦邻友好条约,但至今中国仍与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陆上或海上领土争端。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危机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形势,如何处理与周边邻国、俄美等世界强国以及与拉非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是每一届领导人处理国际关系的首要任务,更是中国获得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的必要基础。
自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着眼长远和战略全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这些外交理念,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还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布局,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
第一,提出中国梦重要思想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所谓“中国梦”,简单说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将坚持通过和平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努力带动和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将与各国更多分享发展机遇,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希望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希望通过实现中国梦,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
第二,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同时努力推动与各大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处理好与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尤为重要。
在2013年的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致同意,中美将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如何在各自所关注的核心利益找到平衡点?新型大国关系给出了答案。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实现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各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石,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也将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与世界各大国关系的指南。
第三,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对于周边邻国,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中国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中国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中国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为使“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我们也身体力行,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并举行系列国事活动,集中阐释我国内外政策新理念,增进与有关国家的战略互信,提升与周边国家关系。我们接待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韩国总统朴槿惠、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等周边国家领导人来访,加强与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巩固睦邻友好合作。在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坚定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推动周边国家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争端。在朝核问题上,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积极做有关国家工作,推动半岛局势趋向缓和。
第四,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道德准则,不仅是指导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也是指导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秉承中华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针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我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十八大以来,为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习近平主席先后成功访问非洲和拉丁美洲,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开创了我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就访非的先例。习近平主席还以早餐会形式同十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见面,在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推进合作、共谋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主席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并与加勒比地区8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增进了政治互信,加强了务实合作,提升了我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整体合作水平。
第五,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第三篇: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外交新理念
1.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认识。
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中国的外交新理念,新布局也得到展示。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理念如下:
第一,关于“中国梦”。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与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当前我国外交新布局:
第一,全方位、多边的外交政策。从领导人的出访和接待外国领导人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在兼顾发达国家的同时兼顾了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第二,多形式。
第三,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
第四,谋长远。习近平主席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访问非洲亦体现了中非长期合作的大计。
2.怎样理解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的核心内涵是: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双方着眼世情国情以及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达成的重要共识, 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世界大国的关系是国际形势的导向性因素。中美中美之间共生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一直是世界各国对社会趋势的关注焦点之一,中美两国合作得好,世界稳定和平的愿望就更进一步。我们都知道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各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四篇:浅析我国的外交新布局
西南石油大学形式与政策结课论文 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年级:2014级2班 学号:201431080606 姓名:王嘉盛 指导老师:卢士敏 联系电话:*** 时间:2016.6.18
浅析我国的外交新布局
摘要: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一年来,中国推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全面提升。中国与各主要方向国家关系进一步深化,外交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对接。中国推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外交理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定和欢迎。王毅表示,2015年中国外交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全力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全球经济引航,为世界和平担当,为地区发展出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更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公民及企业在海外的合法利益与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国际影响力 外交理念 吧发展中国家外交“一带一路”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身为国家元首的习近平主席,足迹遍布五大洲,或参加多边外交活动,或对一些国家进行访问。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透过这些外交活动和会议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正在为中国外交谋新篇、布新局。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阶段,到十八大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外交布局,这就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个布局的基础上,根据世情、国情变化的需要,或调整各板块的排序,或深化布局内涵,或创新布局内容,从而使中国外交布局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第一,国际影响全面提升。我们成功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向全世界发出和平与正义之声。习近平主席同世界近60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领导人及代表一道,共同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当今世界得来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反对任何企图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言行,为人类社会坚持和平、坚守正义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周边外交为主题的中央级会议,显示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周边外交的重视。在以往外交布局中,周边虽然被定位为“首要”,但在行文表述上都放在大国外交之后,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在布局中排在第二位。这次中央座谈会无疑是在提升周边外交的地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近两年来的外交活动也体现出这一点。他们不仅对许多邻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包括习近平对韩国和蒙古的“点穴式访问”,而且还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特别是与“亲诚惠容”理念密切相关,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倡议,如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亚洲安全观等。这些倡议如能落实,将为升级版周边外交打造出更为坚实的基石。
第二,外交理论创新全面深化。2013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庄园会上明确阐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从而为已经转型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关系的中美关系定下了发展方向。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走向冲突对抗,这似乎是国际关系中的铁律,受这种惯性思维影响,一些战略家、政治家开始为必定要到来的中美对抗做准备。然而,在当今时代,大国对抗不仅使相关两个大国两败俱伤,而且还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同美国一道,努力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构建同其他大国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从而形成新型大国关系框架。这既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总体大国关系的进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中,中俄关系占有突出的位置,已经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习近平主席两年来每年的首次出访都是俄罗斯,体现出大国外交布局的新变化。
第三,以真实亲诚打牢发展中国家外交这个基础。在重视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的同时,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并未忽视发展中国家外交这个基础。
两年来,习近平等领导人多次集中访问非洲和拉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洲。非洲和拉美方向,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首次在非洲举办。习近平主席同非洲50国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规划中非未来各领域合作。我们推出旨在增强非洲自主发展能力,解决非洲人民迫切需要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不仅使对非合作继续走在国际对非合作的前列,成为中非团结合作的旗帜和南南合作的典范,还把中非友好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华举行,就构建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达成新的共识,全面启动中拉整体合作机制。李克强总理出访拉美四国,积极对接中拉发展战略,推进“两洋铁路”等中拉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今年的中国外交以中拉合作论坛开局,以中非合作论坛收官,形成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两翼齐飞的可喜态势。第四,在多边外交中着眼于争取话语权。进入21世纪后,中国越来越重视多边外交这个大舞台。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不仅在多边外交中更加活跃,而且主要着眼点从促进中国同各国的互利合作转为争取话语权。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性重要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阐明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重大举措。我们携手联合国举办南南合作圆桌会议和全球妇女峰会,应者云集,盛况空前。中国正式接任明年G20主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期待。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与这种转变相适应,中国提出许多意义深远的倡议,如亚太自由贸易区、深化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等。
第五,发展战略全面对接。今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一年来,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形势下,“一带一路”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开辟了新前景,注入了新动力。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成为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们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我们同哈萨克斯坦首创一揽子产能合作新模式,确定45个早期收获项目,总金额200多亿美元。我们面向拉美设立300亿美元产能合作专项资金和200亿美元的中国—巴西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我们设立首批100亿美元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同非盟签署“三网一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开展对接。我们聚焦周边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园区、临港工业园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产能合作。中法、中韩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决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开创了南北和南南合作新模式。
总之,两年来,中国外交正在形成以周边外交为依托、以大国外交为重心、以发展中国家外交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以“一带一路”为地缘支撑的崭新布局,而且布局中每个板块的内涵更为丰富,各板块相互联系得更为紧密。注释: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亲诚惠容:“亲诚惠容”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精辟概括,反映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
3.中非合作:与西方国家附加政治和人权等条件的所谓“援助”不同,中国严格遵循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原则,得到了非洲国家的高度评价。正如南非总统祖马今年2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把非洲国家当成平等的伙伴,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把自己当成非洲的主人,把非洲国家当成它们的附属国。
第五篇:形势政策论文 浅谈我国经济当前形势
浅谈我国经济当前形势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1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保障房建设提速
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房价持续上扬、保障房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能否在2011年发生转折?事实表明,房地产调控的高压势头有增无减,同时中央反复强调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应该说,不管调控如何继续,保障房建设已不容有丝毫懈怠。从全国来看,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的目标定在1000万套,相比上一年任务几乎翻番;从“十二五”规划看,要实现从目前保障性住房占城镇住房不及7%,到“十二五”末提高到20%的目标,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尽管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可为完善住房保障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撑,但保障房建设或仍有些难以绕过的坎,如巨额投入、土地保障、分配公平以及任务执行者的责任与利益平衡问题。
我们看到,为了确保供应量,在保障房建设资金、用地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关政策倾斜:央行、银监会要求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工作,据《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累计新增908亿元,比年初增长54.8%,高出同期商品房开发贷款48.3个百分点;土地供应方面,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要求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的供地不能低于整个住房供地总量的70%,并成为刚性指标。
专家认为,加快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对我国住房保障长期弱化的一次“补课”,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以缓解住房结构性短缺的阶段。随着规划目标的实现,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得到较大提升。
正如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所言,“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再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通过双轮驱动,使住房的保有量和居住人口的数量实现一个基本的平衡。上述制度设计也正是基于我国住房绝对量不足的事实,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务工人员进城也使得城市住房需求增加。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保障房建设是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一役,将与市场供应相互呼应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双轮驱动。此轮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住房供应量,尤其是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扭转商品房独大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障房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商品房的供应压力,以平衡预期而稳定房价,避免因商品房供求关系紧张而造成的价格畸形。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比作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的“两把钥匙”,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房屋有效供给,将有利于房价的稳定和房地产的平稳健康发展。另外,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也有利于稳定房 1 价,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成本。
由政府主导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加快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现实要求,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政府已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划,但在执行层面还须各级地方政府明确责任、端正态度,其中更为关键的是确保保障性住房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房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政府的思路应该更加开阔,不要仅仅把目光盯在“建设”上。在进行各种探索的同时,必须明确的是要进行全过程监管,警惕在探索过程中使保障房变味、走样,甚至成为少数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对于探索成功的经验,也应该尽快进行规范,加以推广。
中国楼市调查
不久前,曾有学者谈起 “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看,全球有三大泡沫:美国国债、中国楼市、黄金。目前来看,黄金和中国楼市均已出现由牛而熊的‘转势’之兆,惟独美国国债市场在美联储的操纵下尚在‘负隅顽抗’。” 但没想到仅仅在几周之内,中国楼市就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些新房源开始大幅降价促销,最大降价幅度多在20%~30%之间,个别案例比如北京通州区的京贸国际城,和其高位时相比降价幅度甚至高达40%。也就是说,在一线城市的非中心城区,楼市价格已出现大幅度的松动。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已开始跟进。笔者认为,从投资市场的一般规律上看,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楼市的拐点已经可以确认:
第一,房产升值幻象消失,投资需求将自行萎缩。中国楼市自2003年以来的这波壮阔牛市,已经在购房者心中牢固树立了“房价不会跌”的高度预期,但目前的事态发展显然正在强力打破这种预期:在上述案例中,前期已购房业主转眼间就“损失了”几十万元市值。这种“教训”会不断地“警示”潜在的楼市投资者,从而使得潜在的投资需求自行萎缩、投机资本另谋出路。第二,负反馈链条启动,中国楼市将低迷十年。一个体量庞大的市场,持续繁荣的时间越长,接下来陷入低迷的时间就越长,周期使然,无可奈何。因为随着赚钱效应的丧失,市场的“负反馈链条”发生作用,数量庞大的市场参与者开始逐步退出,市场日渐冷却,正如我们从过去几个季度的楼市成交量上可以观察到的那样,这个过程将很漫长。第三,即使放开“限购”政策,楼市也已难改颓势。目前,仍有不少开发商对政策抱有期待,认为政策上的抑制措施一旦放开,楼市将再次井喷。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实在天真:政策也许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熨平市场波动的效果,但却难改其趋势。无论是对开发商,还是对投资者,目前正确的想法应该是八个字:“大势已去,落袋为安”。
人命币汇率均衡或面临贬值危机
中国学者表示,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汇率,而受国内通货膨胀影响,人民币汇率还面临贬值压力。中国官方《人民日报》10月27日报道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高洁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会改变单边升值趋势,双向浮动才符合汇率变动的市场规律。高洁称,最近人民币汇率连续升值,是中国央行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政策选择。2 他还表示,升值过快会加大外贸企业汇率因素引发的出口成本,加之惩罚性关税的实施,会形成双重压力,加速出口企业破产倒闭,不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所难免。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56。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周三表示,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但这是一个渐进过程,短期内要求中国大幅度升值是不合理的。
其实,2005年汇改前的与8.2765相比,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至今已累计升值30.5%。按月平均汇率计算,自去年6月份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6.8%,其中年内累计升值超过3%。国家发改委昨日表示,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走势或仍以升值为主。
2011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四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就国内而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方政府铺摊子、上项目的热情高涨。因此2011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根据2010年宏观经济的历史惯性,结合国际环境和政策取向,对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如下判断: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全年增速不会低于8%;第二,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略微提升,投资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大幅下降,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上升;第三,CPI走势有望控制在4%,此次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随着产品供给逐渐充裕以及各种行政性调控手段的到位,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逐渐减轻;第四,政策取向的主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则以数量型工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