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三老”:有些话可以不说,但是绝对不说假话!
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法治三老”:有些话可以不说,但是绝对不说假话!
正由于“法治三老”和其他坚持法治理念的学者一道,敢说敢言,坚持不懈地打破术语禁忌,让法治一步步“脱敏”,诸多曾被旧观念教条束缚住的法治用语和理念才成为我们今天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表达。三人都已年过八旬,今天仍在为法治的研究、实践和理念的普及四处奔走。在2015年1月18日“中国影响性评选十周年暨中国法律评论创刊一周年”论坛上,主办单位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南方周末和中国法律评论向三位耄耋老人颁发了“中国法治影响力终身成就奖”,可以视为业界对法治三老所做杰出贡献的再一次敬礼。
文丨叶竹盛
来源丨《南风窗》2014年第26期
来源:大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法治三老”成为媒体上的热词,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话题上总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法治三老”是人们对郭道晖、江平和李步云三位法学家的尊称。三人都已年过八旬,却仍在为法治的研究、实践和理念的普及四处奔走。
三老中,郭道晖的研究领域是“宪治”(依宪治国),李步云则专注法治与人权,为法治奔走呼告算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唯有江平是私法学者,主要研究民商法,“离法治和„宪治‟比较远一点”。
江平近年来在法治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发言较多。他向《南风窗》记者解释说,在上世纪80年末开始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时,政治学者、著名思想家李慎之也是这个部门的委员,江平经常和他交流,“有一次他和我谈起,搞法律的人要回避政治是回避不了的,最后总要碰到宪法的问题,总要碰到政治体制的问题”。
“我是搞民商法的,也可以说是搞市场经济的。如果政府的权力太大,市场管得太严,资源分配、市场准入,都要通过政府的控制才能行得通,那这样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健康的。因此从我的专业来看,法治与„宪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江平始终认为,如果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今天再往前走也很难走多远。
郭道晖:“有些话在当时不一定被人接受,但是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就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不讲谁讲”
四中全会的决定发布后,李步云觉得很兴奋,“专门做出依法治国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是头一次。„文革‟后,在法学界我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李步云的话并不是在为自己“邀功”,而是表达法治在官方话语中从“破冰”到扎根的艰难历程。李步云被业界称为“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江平也评价说,李步云在“人权和法治的问题上,呼吁得最早,是„旗手‟”。
1979年,李步云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诉法切实实施的指示》。文件取得了法治建设的重大突破,是官方文件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法治”一词;取消“公安六条”中的反革命罪和恶毒攻击罪,还宣布已摘帽的地富反坏右和公民享有一样的平等权利;此外,明确宣布取消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文件中一些概念和提法与李步云在当时发表的几篇论文不无关系。文件发布后,李步云又与另外两位作者一起撰写了《论依法治国》一文,在理论界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要实行依法治国。但是当时一些领导人就提出,有社会主义法制就够了,法治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提法。
1979年10月,李步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一文,首次提出了要保障罪犯合法权利。当时刚走出“文革”,“专政”观念还占据着当时不少学者和官员的头脑,此文立刻引发了强烈争论。一位监狱领导质问,要保障罪犯的权利,那我们今后还怎样管理罪犯?这篇文章在当时被批为“自由化的代表”。批判并没有吓住李步云,他很快又发表了一篇《再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提出即使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罪犯,还是应当享受未被剥夺的公民权利。这些观点在今天都已经成为依法治国的常识。
郭道晖则回忆说,1992年他写了一篇文章谈党与人大关系的法理思考,里面写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对他的“大批判”,但是郭道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社科院一位领导写了批判文章,被时任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法学研究》主编的李步云压下没有发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几乎“重复”了郭道晖的这句话,只是“天赋”变成了“与生俱来”。郭道晖说,这说明他坚持了正确的观点,“有些话在当时不一定被人接受,但是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就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而江平“文革”后从事罗马法教学和参加民商事法律立法工作,当时的立法工作中,使用怎样的法律术语不仅是一个法学问题,还可能引起政治争议。据江平回忆,“物权”、“合伙”、“精神赔偿”、“处分”,甚至“法律行为”、“不得对抗第三人”等法律术语都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而陷入长久的争论。最终经过学术论证,这些术语才被接受,成为现在基本的法律用语。2000年,江平担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在一年举办的年会上,主题定为“比较法和现代法治”,但是有法学会领导却认为“现代法治”这个提法在党的文件中没有,提出要改一个主题,江平则从各方面论证为什么应该提法治现代化。
“法治三老”都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对讲话可能带来的后果不可谓不清楚,但在法治基本概念和理念的话语“拉锯战”中,三老都没有退缩。
三中和四中全会的决定出台后,三老都觉得很高兴,他们常年呼吁的许多概念、理念和理论都已经成为官方接受的法治话语,但是他们都认为中国要实现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道晖已经年近90,“吾生也有涯”,但是他说,“只要方向是对的,我们就有希望”。江平也对中国的法治前景表示乐观,因为这是“大势所趋,世界的潮流都在朝向民主和法治,虽然每个国家转换的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这个转换是必然”。
李步云:“中国法学家很苦啊!”
三老的“讲话哲学”
有些话可以不说,但是绝对不说假话,这是三老多年来共同奉行的“讲话原则”。江平说:“我宁可不说话,但是我不能说假话,我不能再为那些错误的东西捧场,这是最关键的。”2000年担任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后,已经习惯了放松说话的他,由于研究会的工作受到干预太多,而觉得心灰意冷,在干满一届后,就辞去了会长职务。李步云也把不说假话当成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在经历了“说真话”的各种**后,三老依然对这个国家有着深厚情感,因此他们也都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讲话哲学”。江平说,他的发言有明确底线,在“不越雷池一步”的同时,“只向真理低头”。江平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出于现实的考虑,一些人不敢讲真话,这无可非议,但是一定要坚持不讲假话,不昧着良心讲话的底线。他认为应该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特别是由于理念不同而发出的不同声音,但对于那些“想趁机往上爬,或者更恶劣的,他想把别人打倒,自己能够爬上去,这种„歌德派‟我是最反对的,因为他动机不纯”。
郭道晖也形成了“有策略的讲话风格”,他的发言常常具有突破当时顽固旧意识屏障的力量,却又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说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找到扎实的权威依据,“讲真话要注意策略,不能像愤青一样讲话”。有一次演讲中,一位年轻听众提问说,“你们老了当然敢讲真话了,我们年轻人不敢讲”。郭道晖回应说,“我们1957年反右时就敢讲真话,解放前参加革命时也敢讲真话,不是老了没有顾忌才敢讲”。
江平之所以坚持不说违心话的“讲话原则”,是因为在“文革”中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他对2006年社科院刘仁文教授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刘仁文在《法学家为什么没有忏悔》一文中提出,德高望重的法学家谢怀栻在“文革”期间被打倒,包括现在一些著名的法学学人当年也参与了“揭批”,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有人出来忏悔?法学家本应代表社会的良知与正义,应该为社会良知承担道义责任。
江平深刻理解知识分子内在的软弱性,认为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反思,“知识分子的公众良知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这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鼓励或允许你有一些批评的意见”。
江平说:“我宁可不说话,但是我不能说假话!”
正确吸取历史的教训
郭道晖总结说,三老有不少共同点,都是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革命”,又都在解放后多次运动中受到冲击,而又都敢于说话。2009年的一次法学名家论坛上,李步云在报告时谈到“你们看看,我、郭道晖、江平、谢怀栻,等等,哪一个不在反右、„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哪一个不遭受很多苦难”?回忆当年,他哭出声来:“我们中国法学家很苦啊!” 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江平1956年带着强烈的报国情怀,从苏联学成回国,但是次年就被打成右派,新婚不到两个月,妻子便迫于政治压力与他离婚。被划为右派后,江平在参加劳改劳动时,被火车压断一条小腿,落下终身残疾。但是他说,即使是压断腿那种“血淋淋的极限伤痛”也比不上一腔报国热血却被错划为右派的那种“刻骨铭心”。
李步云之所以写《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也是受到了“文革”中不正常现象的震动。在一次民主与法制研讨会上,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邓力群说到,“文革”期间他被关押在秦城监狱,这个主要关押高级政治犯的监狱很有意思,它是原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负责建造的,但是第一个被关进去的就是他自己。虽然犯人都是曾经的高级官员,但是在“文革”期间,也受到了监管人员的非人对待,邓力群就亲眼看到,为了惩罚被审查的人,有监管人员故意把一碗饭倒在地上,强迫犯人趴在地上舔干净。
从“文革”中吸取的教训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三老对法治的坚定追求也无不与他们在“文革”中遭罪的经历有关,但郭道晖却发现,一些官员并没有吸取“文革”的教训,甚至错误吸取“文革”的教训。“他们改革开放后就不敢说话了,或者只跟着领导说话。”郭道晖发表了《党与人大关系的法理思考》后,有关领导找他谈话,他对来人说:“你们在„文革‟中都挨过整,应该有这个体会,不能上面说什么就整人。”
1989年初,郭道晖到中国法学会工作,担任法学界权威期刊《中国法学》的主编,“受命于艰难之时”。当时“学术界一片沉默,不敢发言”,《中国法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稿荒。郭道晖考虑的是,如何组织法学讨论,抵制“极左”思潮影响。这件事至今是他认为较有成就感的,“作为主编,如果也去跟当时的风,那么法学界的面貌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当时法学界一批年轻学者正发起“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的讨论,被一些官员和学者称为有政治错误,《中国法学》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廓清了政治是非与学术是非的界限,意在保护他们。郭道晖还压住了一些言辞激烈,挥舞政治大棒的批判性文章。“现在大家对我肯定,主要也是那一段时间,保护了一部分年轻学者,维护了学术讨论自由。”
据郭道晖回忆,在***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期间,政法委一位高官在法理学年会上做了一上午报告,“报告中把改革开放30年来,把已经纠正过的人治思想又说了一遍,比如说„权利本位是宣扬个人主义‟,„政治是大道,司法是小计‟,这些提法都是倒退”。江平也说:“上一届***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时候,我当时提出来说,中国的法治在倒退。现在新一届领导提出了法治改革方案,总的来说我还是充满希望,觉得这些改革能够推动社会前进。” 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法治三老”曲折而又卓绝的人生历程见证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艰辛和成就,而他们过了80高龄还站在法治话语的第一线,为传播法治理念而奔走,为打破阻碍法治进步的屏障而呼告,这无疑又在提醒我们,通往最终实现法治的前路并不必然是通畅的,仍需要各方的不懈努力。
第二篇:难过了可以不说
难过了,可以不说
难过了,不要奢求得到理解,因为那只是你难过了。难过了,可以窝在角落里,静静的望着天花板发呆;难过了,可以不吃不喝,累了自然就睡着了,不用醒着难受。难过了,抽几根烟,喝点酒,让难过暂时化作云烟,即使醒酒后难过依然难过伤心依然伤心。难过了,不要拿着镜子来看此刻的自己,会让你自己心疼,感觉不像人样。难过了,默默的将自己隐藏起来,让空虚掩盖一切,难过了,不必告诉别人,自己的悲伤为何要别人也承担,生活需要自己去承担。难过了,可以假装快乐,难过了,仍然安慰别的伤心者,即使自己心在滴血,因为你还在局中。当局者迷而已,有谁不曾难过
有谁还会记得
过去的不再从来
又何必去苦想
忘掉…
用微笑渲泄悲伤,难过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以后要活得好。
不再遇到难事就向人倾吐心声,自己默默承受就好。
以后就这样生活。。。。。
难过了、不用让别人知道、因为、不会有人在乎、、、、难过了不要紧还有一本书叫做《世界有点甜》 书中有句话:人最可悲的不是拼命对喜欢的人好,却得不到任何回应;而是问自己这样
对他好到底值不值得,反而玷污了自己的这份喜欢。
第三篇: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美文
一位在官场混了大半辈子的朋友对我说,他从不说硬话,但也绝不做软事。乍一听有些糊涂,仔细寻思起来,感到这话说得老到。
朋友的话是对他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待人处世原则的精辟阐释。谦受益,满招损。如果一个人处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就会成为别人的箭靶,反之,如果一味迁就无原则退让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哈哈先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就是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大凡在社会上能说硬话还能做硬事的人,不外乎两种人。一是權势显赫、财大气粗的达官和富翁。二是独霸一方、为非作歹的泼皮无赖。官员和富翁有坚实的政治背景和物质基础作后盾,说起话来有恃无恐,气冲斗牛,霸气十足。泼皮无赖以命相搏,一般老百姓不敢玩,也不屑与之为伍,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平头百姓是说不起硬话的,即使一时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怨气,在无奈中吼上两句,那也只不过是天空飘过的一缕炊烟,水池中激起的一轮涟漪,一会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只能是硬话和硬事的承受者和看客。
人生练达,老谋深算的人是不说硬话的。世事沧桑磨砺了他们鹰隼般敏锐的眼睛,狼一般灵敏的嗅觉。在那随意的,眯着的眼睛后面透出的是一份成熟,是一份自信,是一股杀气。无须太多的语言,无须慷慨陈词,在那坚毅的目光里你会读懂一切!
不说硬话,不办软事是一种积极的处世策略,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斗争哲学。说硬话,又办硬事的人,往往因为说话伤人而四面树敌。项羽因说硬话,办硬事而众叛亲离,自刎乌江。张飞说硬话,办硬事遭到士卒的忌恨,一代雄杰最后落得个被其部下谋杀的下场。
不说硬话,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一些与自身能力不相符合的犟话,不要说自己办不了的大话,不要说让人伤心的恶心话。有事说清楚,讲明白就行了,实事求是,不说大话空话。不办软事就是要坚持原则,遇事不和稀泥摸光墙,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言而有信的人。
第四篇:《话不说满事不做绝》读后感
周末读《话不说满,事不做绝》,觉得这本书不错,从深入剖析生活中的小故事角度入手,通过一个个人物的现身说法,为你展示说话、做事的方法和技巧。
饭不可吃撑,弓不可拉紧。“话不说满,事不做绝”从大的方面说,是一种适度原则与中庸智慧;从小的方面说,就是指要留有余地。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说话或做事,都要留有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同样也是给自己留退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你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伤害了别人,而你自己却全然不知,同样的一件事、同一个人、同样的做法、用不同的话、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当批评别人的时候不妨先说此人的种种优点,然后用但是也有些不足的地方,指出他的缺点,这样比直接说出此人的缺点更容易让他接受。也就是说有的时候保守批评,能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含蓄表扬,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余地,善意谎言,给人留下奋起的勇气,适当自嘲,给人留下回旋的空间,恰当恭维,让对方留下满足感。
目光放长远,不拘一时之得失,要充分考虑现实,权衡轻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之路有直也有曲,要学会低头、学会理解、学会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换位思考,同样的事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做。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何必计较太多,做个心胸宽广的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别人,把握好进退,潇洒的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五篇:关于简历投递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关于简历投递不得不说的一些话(09毕业生必看)
前不久我们协助一家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我们发出招聘信息之后,收到上百个EMAIL简历,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不得不和大家说一下,希望大家以后都注意一下,现在工作难找,简历投递的环节不应该出错。
一,关于在邮箱里用附件的问题
我们收到的数百份简历中,有一半多的求职者用附件给我们发来简历(这些我们都没有打开),而几乎所有公司招聘的时候,都要求不要用附件发,招聘企业一般是不会打开附件的(除非企业特别要求以附件发送),所以,用附件发简历的同学,你的简历招聘企业根本就没看到,当然也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所以,应届生论坛(bbs.54yjs.cn)建议大家给招聘企业发简历的时候,千万不要用附件形式发送,直接把word文档排好版的简历粘贴到邮件内容页发送即可,当然内容要排版一下,最好带照片。
二,要在标题或者内容里注明你应聘什么岗位
我们收到的几百封简历中,大部分人没有注明应聘什么职位,这同样会让你失去面试的机会。因为企业收到的简历太多,如果你不注明,他们不可能去给你匹配那个职位适合你这样的人。很多人心想:反正我把简历发给他们,他们更知道我适合做什么工作。其实这可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应届生论坛(bbs.54yjs.cn)建议大家邮件主题可以这样写:“××应聘××岗位”或“××大学××应聘××岗位”
这样招聘单位一看,就知道你应聘什么岗位;有名字别人也容易再次回头查看你的简历,不容易搞错,当然学校出名点的主题也最好写上校名。
三,很多企业的招聘启事里,一般都要求注明期望薪资,投递时要注意。
招聘企业委托我们帮忙招聘时,要求投递简历者注明期望薪资,但是收到的简历中,近半数没有注明薪资问题,这同样会失去面试机会。
企业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里要求大家注明期望薪资?就是为了不浪费双方的时间。因为很多谈不拢的条件都是薪资问题。比如企业发现某个人很不错,几轮面试下来,各方面都很符合公司要求,最后一轮面试谈薪水时候,双方差距很大,企业只能出1700,而求职者要2500以上,于是不得不告吹,这样都浪费了双方的时间,各方都有怨言。所以大家一定要在简历里注明你期望的薪资范围,注意是范围,不要写一个准确的数据。
应届生论坛(bbs.54yjs.cn)建议大家可以适当降低一下要求,比如你可以这样写:期望薪资在1500元以上,或者期望薪资不能低于1500元。这样就比较有弹性。
四,简历中要不卑不亢。
我们收到的简历中,很多人用这样的语句:“请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等等。
这种语气企业是比较反感的,求职和招聘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行为,双方是平等的,求职不是乞讨,招聘不是施舍,虽然现在经济危机,工作难找,但是我们都要有自信,要自信的告诉企业:“我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
五,不要只发生硬的简历,要有适当的开场白。
简历投递是一门学问,细节之中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为。
大家在用邮箱投递简历时,不要一打开就是生硬的简历内容:姓名,联系方式……一直到经验经历,等等。
打开简历之后,应该有个简单的几句开场白,可以简单说几句啊客套话,或者说几句自己有什么能力,正好符合企业要求之类的话,然后下面再接着简历内容。
这是一些简单的礼仪,大家平时要注意一下,细节决定成败!
六,最好再发感谢邮件或者咨询邮件等等。
我想大部分人把简历发出去之后就是被动的坐着等待通知,但是有心人不这样。
其实找工作也是一场战争,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战争是要讲求谋略的,我想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世界历史中发生过很多一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案例,可是不知道大家认真分析和总结过没有,当我们实力不如别人的时候,如何取胜?
《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又云:凡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战争中,弱势一方取得胜利,往往在于出奇制胜,攻击别人薄弱环节,而不是硬拼。
所以,当大家都在等待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给HR发些感谢邮件、或者咨询邮件之类的?也许,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招,正是你的„出奇制胜‟之法。
我们收到的几百封简历,后来仅有1人再次发来一封邮件,内容是她投出简历之后,又上网站查询了公司的资料,了解了这个行业,他很喜欢这个行业,而且还去书店买了这个行业和这个职位的有关书籍,这几天都在看。如果有幸进入公司,一定会做的比别人好!
本来他是不在面试名单里的,因为他的专业不好,自己又不是名校,有没有什么特长,成绩不是很好,在学校期间没有什么实习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但是这封邮件之后,招聘单位给他打了电话,让他来面试,后来果然,他被录用了。反而,很多看似条件很不错的求职者,反倒没有被录用。
简历投递是一门学问,大家要重视起来,投递的时候要注意细节,其实就业的机会还很多,关键是很多人把机会扼杀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