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分析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困境原因及摆脱困境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金融行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某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对策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探讨 中小企业问题研究
德力西集团无形资产的探讨分析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
新债务重组准则实行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在某公司中作用的研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企业内部制度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电器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关于服装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思考——以xx服饰有限公司为例 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期权在公司财务金融中的应用研究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浅论固定资产的避税筹划 天士力集团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EVA和BSC的综合应用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影响研究--以苏宁云商为例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某电气公司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全面预算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以某公司为例 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主要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对卫东机械厂成本核算方法的调查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论规范公司治理的独立会计措施 我国加工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物流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其对策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民营企业成长期危机管理研究 国美电器资本结构优化的探讨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研究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方式研究
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探讨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关于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探索 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分析 论非公允关联交易及其审计
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探讨
试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以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论商业信用筹资在企业融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苏宁物流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基于财务战略的中小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某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温州市佳利达鞋业有限公司存货管理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审计过程中的舞弊形式及原因分析 81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以某镀锌厂为例
新所得税法下的资产税务处理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83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84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模式研究与对策解析 86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成本核算研究 87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民营房地产企业境外买壳上市研究—以金地集团为例 89 会计法治的困境与对策—以中国人寿xx支公司为例 90 分析性复核在某化纤公司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91 成长型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问题研究 92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93 出口退税管理实践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94 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96 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98 论企业负债经营与风险控制 99 中小企业税务外包问题探究
天津万华公司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101 杜邦分析法在某公司的应用研究 102 家庭理财规划问题的研究
企业现金流量与持续经营的关系研究 104 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强化对策 105 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分析 106 民营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107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与甄别 108 浅析民营酒店预算控制
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11 黄金现货投资的优势和风险控制研究 112 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研究 113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114 企业存货审计的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控制问题探讨 11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电缆公司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研究 118 风险投资管理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与应用 120 基于ABC理论的战略成本管理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122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以三一重工为例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例
浅析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效率改进—以日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社入股康师傅为例 126 私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改进 127 我国固定资产初始计量问题探讨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9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130 企业责任会计研究
企业横向并购的绩效分析--以燕京啤酒收购月山啤酒为例 13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效应研究 133 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应用研究 134 战略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
股东价值最大化与高管激励模式选择 136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探讨
某房地产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8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基于某公司的案例研究 139 某民营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杜邦分析法在某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42 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筹资风险研究 143 某公司成本控制研究 144 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 145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146 当前税务筹划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147 xx印刷公司研究
企业存货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
低碳经济下xx公司成本管理的分析 150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151 某针布厂成本降低途径研究
152 浅析我国高校债务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153 略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154 浅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方法与治理 155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156 企业集团中预算控制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15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58 市场价格与会计计量属性关系研究 159 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 160 某某公司问题研究
16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62 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及其防范—以某公司为例 163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探讨 164 作业成本法在某公司的应用设计
165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和对策分析 166 某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管理问题研究 167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168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69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170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研究
171 xx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2 基于现金流的房地产行业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 173 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74 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175 作业成本法下中石化成品油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 176 基于EVA的家电零售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77 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与应用
178 关于组建农家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 179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网宿科技为例 180 现金流量角度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181 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82 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xx公司为例 183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184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185 某装饰公司现金流管理研究
186 知识密集型企业期间费用管理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87 中小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88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企业诚信 189 浅谈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190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191 A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收筹划实证研究
192 企业财务预警与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研究
193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xx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分析与完善 194 所得税会计下资产的纳税调整事项研究 195 中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 196 论对赊销风险的防范管理
197 某建材集团公司会计舞弊的治理研究 198 关于合并商誉的会计思考 199 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200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各银行制定了一系列账户管理制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银行执行这些账户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不断深化,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建议
正文: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审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箱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质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这很 1 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漏洞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采取的不合理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力度导致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漏洞,同时这些缺陷给某些心存杂念的员工有了可趁之机。由监督制度缺陷所引起的犯罪案件有很多,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以及相关的不必要监督检查工作,严重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安全,大大的提高了运营成本。
(二). 内部审计局限性大,独立性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即使是较为正规的银行,内审也仅仅是对经营管理层负责,它的权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监督和审计只能浮于表面,在形式上花足功夫,却没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银行内部的权利失衡,独立性之弱,信息链过长,导致上下行之间信息流通的困难。目前很多银行的审计机构虽然在形式上能够监督银行的正常运作,但在相关事宜中不能将出现的问题继续上报或采取相关措施,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相互隐瞒,掩耳盗铃,使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困难。
在审计工作中,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只有审计部门与运营 部门保持严格独立,内部审计体系才能得以改善。
(三). 审计技术和审计理念的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审基本上采用详细或抽样审计方法的账目基础审计,这种内审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从而导致审计成本高、效率低下、计期长等一系列后遗症。而且我国并没有全面运用计算机审计,这样就会形成不测试数据真实性、就数据审数据、不评价计算机系统的不良现象。商业银行业务在短时间内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变化缓慢的审计内容已经没有办法再满足商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自制度改革后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内审人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审计过程中,相关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熟知相关电脑操作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相关审计知识严重缺乏。然而在当下,人员素质却是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因此,扩充审计团队、提高人员素质迫在眉睫。
二、强化我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虽然起步晚,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在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只要认清现状,改正不足,3 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内审理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审机制,就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
(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止内部审计出现漏洞
健全内部控制,明确管理职责边界,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准确把握各项职能的位置,形成内外相协调合作。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控制操作风险。要优先发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大力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要创新内部控制工作方式,把内控评价和日常各项审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基层行、分行和总行三级相交互,使资源整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对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公司及控股参股公司依法实行内部审计制度,以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 改进和创新内审的理念合技术,加强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账项、制度和风险基础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将逐步代替账项基础审计,一步步地向全面风险导向审计迈进。其次牢牢抓紧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软件开发管理必不可少,使银行内审信息传输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审计工作管理微机化尽早实现。运用计算机实现信息管理和传递运用计算机的查询、数据分析;监督,监测、评价各分行及业务部门、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分析、4 预警并提出对策。在总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确立审计的内审垂直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章程来明确内审的地位;设立由银行监事会直接领导的薪酬、人事、财务部门和分支行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从而避免各级部门的相互包庇、相互依赖;内审部门应从日常内控过程和被审计活动中分离出来,带头领导,起主导作用。
(三). 完善内审的体系,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为完善内审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应按《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主动调整内审机构的职能,确保内审职能不再分散以适应公司治理结构。为实现内审从监督模式向服务模式的真正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各方面审计的发展。
对于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定期给予相关培训、信息指导,学习国际国内最新审计技术,学习完成后应进行考核工作,督促审计人员具有应有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就需要一批综合业务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内部审计人员。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应确立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审队伍;二是严格把关,将专业水平高、业务工作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吸收到内审队伍中;三是建立严厉的奖惩责任制,使审计人员始终严于律己,公正廉洁;四是加强审计人员培训,确保他们按期接受专业培训或自学教育并参加专业知识考 5 试,达标者方可上岗。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建议只是一部分概念性的,有些建议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得以体现,有待于进一步完整改善,建立更科学、完整、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四、参考文献
[1]
鞠成岩,金山.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08(5)[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经营管理技术第四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236-404.[3]
徐元玲.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及程序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35-36.[4]
路媛媛,袁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财会通讯,2008(2):22-23.[5]
王燚 ,孙文刚.管理控制与内部审计,中国审计 2005年第 9期
[6]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经营管理技术第四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236-404.
第三篇: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写 作 提 纲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二)内部审计的特征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载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始。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当前加强管理提供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内部审计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为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问题;对策 ;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定义中均包含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内容、本质等要素,而这几项要素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与1995年颁布的原规定《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比较,其定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目标由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以确定其是否遵循真实、合法、效益性原则转向监督、评价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服务于实现经济目标——价值最大化。
2、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经济监督职能向以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为基本职能的多职能转变。
3、从内部审计的内容看,正逐步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的综合管理审计。
4、内部审计的本质已不再定位于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是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控制机制。其本质是职能的延伸。
(二)内部审计的特征
1、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和
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内部审计既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根据单位管理要求提供专门咨询服务者。服务的内向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一般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只向本单位领导负责。
2、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独立地检查、评价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内设的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是本单位的职工,这就促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遇到国家利益与部门、单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决策可能会受到本单位利益的限制。
3、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大为简化。一是规划阶段中的许多工作,往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进行,从而使规划工作量得以减少,时间也大为缩短。审计项目计划通常由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上级部门和本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并报本部门、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二是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由所在部门和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做出审计决定。四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提出。
4、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审计人员一般应做到其审查内容与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要求审查的内容一致。
5、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特征。
6、审计实施的及时性。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进行审查。一是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审计程序,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开展审计。二是可以通过日常了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并且可以迅速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权的界定最初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尤其是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往往被要求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在此意识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使其成为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仿佛是国家安插在企业的“线人”。受这种惯性认识的影响,加之内部审计的无作为表现,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所持的麻木不仁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按照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实际状况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由总会计师或财务副总经理领导,有的企业至今仍然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会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还很不合理,从而大大影响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但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的部门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该提供的资料不提供或少提供,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随着国家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属于“监督导向”型的“检查系统”,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审计,即过分强调其监督的职能,而忽视其评价的职能。显然,这种侧重事后监督,而不会解决问题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多数来自于企业财会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这部分人虽然基本上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专业知识面窄,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另外,内部审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现象严重,也阻碍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内部审计毕竟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企业内部的事务终究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发展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单凭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呼应。只有企业领导尤其是最高决策层的领导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才会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所从事的是总经理或总裁想做而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第二纪委,而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或顾问。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对于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未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另外,可以在单位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首先,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制定相应规定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如由单位一把手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
部审计的结果直接向最高领导人汇报。其次,还要在单位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使各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旨在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并不是针对某个部门、某个人的“查错纠弊”,使各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由于内部审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其最终目标是为本组织增加价值,所以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即由过去的“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相应的,在审计方法上也要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聘用应该优先选用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从业人员,以此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其次,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凭借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尽快充实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改变内部审计主要由财会人员所构成的这一不合理现状。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接受培训和教育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条件,力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龙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3、廖洪,周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4、王跃山.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5、耿建新,宋常.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博才网
第四篇: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经济管理学部
王京京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借鉴美英等国家管理公司的经验而引入的先进制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多年后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国情下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体现在独立董事并不能完全独立,独立董事的经济管理能力并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尚不完善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等等。针对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国情下的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国家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并且给出一定的支持,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举措和新的启发,文章针对独立董事制度在我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问题;解决措施 目录:一,独立董事概述
1,什么是独立董事
2,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何作用
二,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弱
2,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3,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缺乏话语权 4,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三,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选举制度 1.1加强立法管理
1.2健全独立董事选举制度
1.3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独立组织机构
2,完善治理机制
2.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2.2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组织的积极引导和干预
3,建立健全独立董事保护机制
4,建立健全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四,参考文献
引言
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借鉴美英国家管理公司的经验而引入的先进制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多年后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针对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独立董事概述
1,什么是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起源于英美国家,它的产生和公司“一元制”治理框架密切相关,即公司除股东大会外仅有董事会是必须设立的机关,不单独设立监事会,而是在现有的单层制度框架中进行核查监督机制的改进,促使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除此之外,英美公司拥有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从而导致内部人员控制问题的产生,为了对公司内部人员构成一定的监督力量,从而从外部引入独立董事,希望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保护公司权益,对公司的违规操作或不正当行为做出警告处理。中国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2,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何作用
通常独立董事在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独立于所受雇公司之外,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问题。由于独立董事与其受雇公司无实质性利害关系,不应受制于公司管理层,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以客观的态度对公司的运作决策及公司管理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并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出职务任命意见和人员报酬方案,及时了解和反映股东的想法和意见,采取适当的的方式来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自我牟利行为,以确保公司的整体利益。第二,运用其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公司管理层提供解决发展战略方面问题的新思路。主要是通过以新思想、新技能、新信息的传播为手段,为公司的未来计划和绩效考评提供客观理性的观点和认知,识别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商业机会,洞察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制定合适恰当的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并扩大其与其他企业、金融市场、政府组织机关、新闻媒体机构等接触的机会。第三,当公司同政府部门具有较多的合作或斗争事项时,独立董事应利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知识背景,为企业预测政府的相关行为,并为企业提供政府部门所采取措施将要对公司所产生何种影响提出建议,引导公司在政府干预下如何快速发展。
二,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弱 鉴于在公司问题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立董事被作为解决公司管理问题的“新特效药”,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及监督管理机构都对其给予厚望,希望独立董事可以在监督公司大股东、高级管理层和公司运作方面发挥其特殊有效的作用,凭借其特有的独立性来公平、公正地处理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独立董事在形式上独立的但在实际的实践中并不完全独立。甚至有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中,真正具有公司管理运作经验的很少。这可能与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行业背景有很大的区别,美国独立董事主要以其他公司或公众机构的在职CEO,退休的CEO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或许是大学校长,前政府高官,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睿智的的投资者等等。他们拥有较强的管理大型企业、处理复杂商业运作问题的能力,在需要其发挥作用时可以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在选任独立董事的过程中并不特别重视独立董事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由于中国公司的独立董事是由董事会联合提名,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那么,控股份额较大的股东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股权优势操纵公司独立董事的选任,选择自己的心腹之人进入公司董事会等高管层,因此独立董事的独立自主性很难得以保证,沦为任人摆布的“独立董事”便会在所难免。此外,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担任独立董事的人以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主,然而,虽然这些人拥有较高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对处理公司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不如公司董事、职业经理等企业家那样熟悉和拥有高度的洞察能力。因此,指望其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运作管理中发挥起很大的作用也并不现实。有资料表明,我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他们控制住了公司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以及其他高级管理层,这使得公司的独立董事不能成为包青天,并且很多独立董事并不能发表专业性建议和意见。如果独立董事想自主发挥一些管理作用,则很可能遭到大股东的排斥。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曾作过一项数据统计,在在职或曾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四千人中,有百分之十属于“非正常离职”。就算是公司独立董事想发挥积极的监督约束作用,但是一旦“得罪”了大股东,所面临的局面可能就是被扫地出门。
2,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保证独立董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的经理人才市场(包括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发达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和其他非政府机构的积极引导和干预。由于我国的独立董事尚属起步发展阶段,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并不健全,我国《公司法》尚未对独立董事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在公司发展治理原则中也未给出相关规定。同时为保护股东权益的诉讼制度也尚不完善,尽管《公司法》中有关于股东代位诉讼的条款,但对于个人小股东来说,一旦利益受到侵害意欲诉讼时,诉讼的成本高昂,影响了股东权益保护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尽管独立董事可以做到有效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 但对于独立董事而言, 缺乏外界对其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机构体系来对独立董事行使的职权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这严重影响了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作用的发挥。我国现在缺乏独立董事的声誉市场保护机制,独立董事的竞争性并不强,独立董事的人才市场评价定义机制尚未得到建立,无法通过市场某一机制对独立董事进行明显的鉴别。此外,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也不是特别完善,这必然会影响独立董事提名的新的经理人员职能的发挥。资本市场在中国目前的公司股权结构下,缺乏对控制权的转移制约机制,对公司内部人员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因此外部治理机制难以对上市公司发展的治理起到监督和制约作用。
3,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缺乏话语权
有专家认为,独立董事最重要的责任是保护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此职业原则下,独立董事的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公司内部情况实施监督,包括董事会的重要决策有没有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是否符合规范、公司的关联交易及财务活动是否合法正当等;第二,代表中小股东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其中包括一票否决权;第三,如果独立董事发现公司发生不正当行为,而自己却又无法阻止时,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或者交易所等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如实反映情况;第四,评价董事会的绩效能力。然而,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把管理权放开,将公司交给一个受雇于公司的“外人”来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疑人不用”。这也就理所应当的能够解释如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并不是特别看重独立董事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只是允许其在公司“挂靠”一个名字,或是用来提升企业知名度等其他目的。然而所受雇的独立董事并没有在上市公司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所做出的决策也就必然不会有所成效。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虽然也算是董事,但是与公司的控股股东和董事、经理等高层人员相比毕竟还是外来管理人员,因此其本身在身份上就很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排斥和不配合,再加上法律法规对于独立董事行使权利的所做的保护不够,所以必然在实践中独立董事行使相关权利时往往会受到太多阻饶,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期存在,独立董事行使其权利的积极性就必然会降低。
4,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报酬激励、声誉激励两个方面,由于我国独立董事人才市场不健全,而且缺乏对公司高管人员的营运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中介机构,声誉激励并不能发挥激励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突出表现其出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样,独立董事的报酬是由董事会拟定的,然后在股东大会通过表决决定,这种决定薪酬多少的方式,使独立董事在经济报酬上依赖于董事会决定的所给的高额报酬,那么,独立董事就会很可能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利益而在一些关键性或存在争议的问题 上依附于董事会等高管层,不发表独立自主的意见,其独立性就可能受到被削弱,那么,独立董事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在约束机制方面,我国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制约主要以行政性的处罚为主要手段,关于独立董事错误决策的民事诉讼规定尚未建立健全,无法及时准确地追究公司独立董事的相关民事责任。也就可能独立董事在公司无需做任何事情,也不必承担风险,就能获得公司给予的报酬,这使得独立董事制度在独立董事的消极态度下过于肤浅,流于形式。
在如今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声誉,声誉机制能够促使公司独立董事去监督和制约董事会和经理层;另一个是相应的激励机制,它让独立董事能够获得与其所承担的公司责任相对应的报酬。发达国家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规范,治理相对于中国比较完善。而在我国,独立董事在所受雇公司中获取报酬的方式较为单一。一般来讲,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会发放相应的津贴和补助。固定的津贴和补助使独立董事彻底变成了企业的雇员,使其成为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则很容易使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作用的发挥与其报酬之间的抉择出现非正向关系。由于在津贴和补助发放方面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从而使上 市公司无章法可依。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对独立董事的能力价值评估不高,其津贴补助或报酬低于其能力价值,不能够调动他们的发挥作用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企业把提供独立董事年薪数额多少作为其财力的象征,这也歪曲了人力资源报酬的真正涵义。据湘财证券的不完全统计,有134 家上市公司给予其所雇用的独立董事发放津贴和补助,其中提供每人每 8万元津贴的有1家公司,6万元的有7家公司,5万元的有16家,4-5万元的有16家公司,3-4万元的有50家公司,2-3万元的有25家公司,1-2万元的有19家公司。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给独立董事的津贴和补助有较大的不同。当然,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我们应该对独立董事应获得的报酬有个最基本的标准,各上市公司可以有一定的幅度进行加减。而且提供报酬的方式也不能过于单一,否则就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中,我们能够得出,只有完全赋予独立董事相应的管理权限才能够真正在公司管理和发展上发挥其巨大作用。但目前,在独立董事规范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对侵害独立董事权力的行为进行而制裁和处罚的任何规定。所以,就会造成有些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意见不闻不问的局面,不听从独立董事的忠告, 甚至有些公司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故意不通知或仅仅临时通知独立董事,使得独立董事在公司中失去决断权。从而导致独立董事即使想在公司中发挥应有的监督制约职能,也是余力不足,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独立董事不想当“花瓶”也得当“花瓶”的局面。例如乐山电力公司独立董事程厚博、刘文波由于成为我国首例公司独立董事聘请外部中介机构介入公司审计事件的先河而被雇用公司辞退事件,黄河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王钰辞职事件,伊利股份公司董事全体会议前一天下午才通知其雇佣独立董事事件,这些都能够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对雇佣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保护和权益的维护。
三,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选举制度
1.1加强立法管理
首先我们应尽快完成与独立董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对现行的《公司法》进行修改,增加有关独立董事的条款,对独立董事的职权、责任、义务、人员的选任、组织存在方式、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比例及薪酬获得方式等加以约束和规定,同时制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职业准则》和《独立董事行为规范》等规则,务必做到强化独立董事的自律廉洁与制约约束。其次,要建立健全发达的外部监督治理机制,如独立董事的市场及社会评价机制,使上市公司能够及时了解独立董事的信息。将独立董事在曾任职的公司中的所作所为准确无误地记入独立董事人事档案,一旦发现其有非法攫取利益或严重玩忽职守的行为,将会给独立董事留下不良信用的记录,这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在上市公司中任职的机会,而且还能够为上市公司寻找到适合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独立董事提供了有效渠道,防范了公司所需承担的风险。
1.2健全独立董事选举制度
独立董事的选举提名主体及选举程序是独立董事选任机制是否客观、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框架和股权结构,可以考虑由其他那些不在董事会中担任董事的股东推荐受雇的独立董事候选人或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来提名(尤其是国有股东占主体的上市公司)。在此以后进位补充独立董事的过程中,再由现任在职的的独立董事组成提名选举委员会,提名新上任独立董事。同时,为了避免大股东利用手中的资本优势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等高管层,阻碍独立董事选任通过,我们在这里建议实行大股东在表决时表决回避制度。要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对独立董事的选任可采用枚举法与概括法相结合的原则,将一定年限内受雇于上市公司的人员,为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提供财务、法律等服务的人员,公司大股东,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 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如共同合伙人),将列在独立董事选任范围之外。同时还要仔细考虑所受雇的独立董事拥有的专业知识,企业的经营管理、法律、财务、工程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应合理搭配,对于不同的业务构成规定一个相对硬性的比例。在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方面,要改变大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联合提名制度,采用控股大股东表决回避制度,由那些不在公司董事会中担任董事职务的中小股东们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然后报股东大会选举通过。或组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联合提名委员会来进行选任公司独立董事,将独立董事的提名与大股东区分开来,有助于提升独立董事的自主独立性和任期的稳定性。
1.3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独立组织机构
应保护独立董事知情权的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公司应保护所受雇的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就应建立独立自主的组织机构,加大独立董事在所受雇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参与度,让独立董事在公司薪酬、审计、选任提名等专门的委员会担任主要职务,并且减少在薪酬方面对董事会大股东的依赖,这样就会有助于独立董事在参与公司重要事项和其他重大事项的过程中形成对公司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应在保证独立董事知情权的同时,还要加强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程度,这样就能够使独立董事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减少信息失位的可能性,使独立董事获得充分信息,加强独立董事的职权制度。独立董事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30年代,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各大上市公司的股权越来越不集中,董事会等高管层逐渐被以CEO为首的经营管理人员所控制,到了后期以至于对以CEO为首的经理人员的监督已严重缺乏,内部人员控制不足的问题则日益严重,人们便开始从理论上怀疑现有制度下的董事会的运作过程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在1976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条新的法规,要求国内所有上市公司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之前设立一个专门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仍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所以说,我国应效仿美英等西方国家完善这一先进制度,确保我国的上市公司能够在独立董事制度下快速发展,完善以前出现的在经营管理,信息决策,重大事项的独立董事参与程度等方面上存在的问题。2,完善治理机制
2.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曾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界定包括了:(1)在上市公司中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2)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3)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五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4)最近一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例举情形的人员;(5)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7)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但是对于规定独立董事独立性标准来说还仍然是不足够的,在立法上还应当至少从下两点加以完善:(1)人员的社会关系,证监会的《指导意见》对于主要社会关系的定义是指其本人的兄弟姐妹、岳父母、儿媳女婿、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等等。但是这仅将这些具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的人纳入主要社会关系之中还是不够的。例如不排除有些独立董事与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同学并且关系不错,或是相交多年感情实在的好友,那么其独立自主性便很可能难以得到保证,并且极有可能沦为人情董事。美国公司的立法对于独立董事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十分重视,因此,中国日后应在立法时将公司管理层的可能会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判断的社会关系纳入其中。(2)债权债务关系,如果批准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或债务人成为公司的独立董事那么后果就会可想而知,要么这样的独立董事会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损害公司集体利益,要么唯唯诺诺依附董事会没有作为。因此,我国应注意在未来的立法上对这一点有所规范。当然,对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评价判断除了有待立法的建立健全之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合格的中介机构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评判,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看待分析。2.2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组织的积极引导和干预
要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客观、独立地行使手中的对公司的管理权力, 有效地避开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便是法律约束, 在法律中规定独立董事所负的经济法律责任,会促使其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是市场的监督,建立董事人才竞争市场。业绩优良的独立董事将会受到更多公司的欢迎和邀请,而那些做出失误决策的独立董事市场价值自然会降低 , 从而失去潜在的雇主公司。除此之外,另一重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便是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当公司即将发生不正当经济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时,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引导企业朝良好方向发展;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设立相关独立董事培训机构,提升独立董事的普遍素养和能力。政府监管部门在监督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选任前进行公示。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独立董事候选人资料后五日内,应在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就公司独立董事候选人的任职资格和独立性进行对外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可能影响独立董事候选人任职资格和独立性方面的情况向证券交易所和其他政府监管部门反馈意见。交易所结合公众所反馈的意见,对独立董事候选人的上市公司任职资格和独立性进行审核判断。公示期满后,市场等各方均仍可反馈意见,交易所将在持续监管中予以高度关注。为便对所反馈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核实和沟通,对于意见反馈者,应该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交易所会对意见反馈者身份严格保密。第二,明确审查所关注重点。目前各交易所备案审查的主要依据是《指导意见》中的有关独立董事上市公司任职条件和独立性的规定,而《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和独立性仅有原则性的规定,为此,各交易所和其他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指导意见》中虽然有规定的但过于原则化的内容应做出有针对性的细化分工,使其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除了根据《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任职资格和独立性进行审核外,还应重点关注独立董事候选人时常缺席或经常不亲自出席董事会议等等七种情况。政府监管部门应在《办法》中要求独立董事提名人就独立董事侯选人是否真正存在该要求中的七种情形进行准确无误的核实,并做出合理说明。
3,建立健全独立董事保护机制
建立独立董事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的保护制度,以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真正在受雇用公司行使职权。(1)由于公司原因而导致所受雇独立董事不能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重大其他事项时, 应该将没有独立董事参与公司决策的上市公司一律作废的原则。(2)严惩所有违反规定, 妨碍,约束,限制独立董事行使管理公司职权的公司大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 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采用强制性的手段来保护独立董事的管理职权的行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其独特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颁布的《公司法》对监事会的构成和职权范围所做出的规定,应避免监事会与公司独立董事之间职责的冲突和矛盾。考虑到独立董事所拥有的独立性及其所具有的专长,独立董事的责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发展战略、高管的聘用、执行董 事和高管的业绩评价及薪酬标准等发表独立客观的意见。向董事会提供专业化信息、经验知识方面的支持,并要通过参与董事会会议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控股股东、经理、高管与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监督和核查,协助公司董事会维护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和利益。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所受雇独立董事的职能,可借鉴美英等国家的经验做法,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的构成比例,根据独立董事的专业职能,增设全部由受雇独立董事组成的联合提名委员会、核查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加强独立董事的在公司中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4,建立健全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采用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促进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我们纵观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完备的发达国家,期权激励机制得以普遍使用。但是以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的的比例为多少才能够算合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理论界。当然在美国经济实践中一般以百分之一的比例作为极限,但这个比例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公司而言在实际数目上就会使差距变得很大。股票期权激励手段是否应该采取可以根据公司的行业特点由公司股东大会商议决策,例如高新技术发展型企业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手段,因为,此类公司拥有明显的极强的市场潜力,股票期权对所受雇独立董事有一定的激励鼓舞作用。(2)所获薪酬激励机制。根据我国目前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薪酬激励手段能够更好的起到促进公司独立董事履行其职权的良好效果。但是给予多少数额和比例的薪酬才算合理,只依靠市场去为此形成一个比例,这样的过程是长期的。上市公司每年发放多少薪酬给独立董事,应该以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具体情况分析而定。依据代理理论,独立董事是股东权益的代理人,因此,独立董事的薪酬理应由股东会议来考核、拟定和发放。但是,在中国股东大会上,基本上是大股东的大会,中小股东没有资格和能力去参加此种会议,因此由大股东掌控的股东大会来操作是不合适,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可以考虑试着将独立董事的薪酬核定权力交给公司的薪酬考核委员会,由其考核若干因素,如公司监事会提交的独立董事经理尽职情况的分析报告,同行业独立董事的薪酬情况,以及本地区企业所聘独立董事的薪酬情况,本公司内部董事的薪酬情况等大致拟定一个薪酬范围和方案,再交由股东大会投票审核通过。薪酬主要包括基本工资、会议津贴和奖惩金。一般情况下,独立董事都可以拿到一个基本工资,按照出席会议的情况和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发放会议津贴。公司可以拿出一定数额比例的资金设立一个基金用来奖励对公司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独立董事。这种激励方式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事后激励,尤其是在后来证明在公司董事会或其他专门委员会中会议中发表过的重要意见并被公司后来的营运实践所证明,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公司的各项会议记录来证明。当然,这种奖励标准及评定细则也可以由薪酬考核委员会制定,并交由股东大会审核通过。
四,参考文献
【1】 张冬梅.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脉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9)【2】 周国林.甘晓伟.甘寿国.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广东科技,2010(1)
【3】 肖金梅.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议.现代商贸工业,2014(8)【4】 许晓峰.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问题的思考.企业研究,2014(1)【5】 焦丹琳.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商贸,2012(5)【6】 林怡.独立董事“难尽其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市场论坛,2010(6)
【7】 任乐,吴小军.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商业会计,2010(9)
【8】 程潇凝.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探讨.大学教育,2015(10)【9】 易静.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西轻工业,2010(9)【10】 张秀清.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问题.安阳工学院报,2010(10)【11】 孙永一,汪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机制研究.中国商业(下半月),2010(6)
【12】 张志柱.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及面临问题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4)【13】 王娜娜.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问题及策.企业研究,2012(6)【14】 庄佳琳.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苏盐科技,2010(9)【15】 韩刚,李随成.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督机制有效性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9)
【16】 韦雪娇.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17】 黄伟.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首都经贸大学,2014(5)【18】 赵春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5(4)
【19】 袁慧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14(5)【20】 王麒.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4(5)
第五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涵进行简单阐述,从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严肃、不及时和滥用预测性财务信息等5个方面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上市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证劵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策分析
信息被称为资本市场的生命,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信息披露是现代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股票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或情况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公告的一种行为。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落实和考核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不规范、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极大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形象,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信息披露不真实
真实性是对上市公司信息反馈披露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信息的根本质量特征。公司管理者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意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有些公司在信息披露文件中倾向夸大自己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经济实力,为了缩小其负债和亏损额而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有的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企业形象,在信息披露中故意使用不准确的、似是而非的语言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如在论及股利政策时,有些公司措辞含糊,模棱两可,不提供准确数字,却用一些不着边际的字眼,诸如“定会给股东以丰厚的回报”,“一定会让投资者满意”等等,具体如何“丰厚”,如何“令人满意”均无下文。
2006年发生的华源制药财务造假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华源制药历年年报显示,2001—2004年,该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747万元、2026万元、4725万元、1013万元,四年累计实现净利润9511万元。但在按有关会计规定对这些事项进行更正之后,华源制药2001、2002及2004年的净利润都将成为负值,2003年净利润减少3000万元左右。华源制药由此调减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2亿多元,调减2004年末总资产3.47亿元以及其他等等。在调整后,华源制药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值,且2005年末净资产也是负值。华源制药的做法违反了《刑法》、《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同时,还违反了与股票交易、信息披露等相关的法规。2006年5月,上交所公告,经过追溯调整,1
该公司2004年、2005年连续两个会计经审计净利润为亏损,根据上交所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期间,公司证券简称由“华源制药”变更为“* ST源药”。在这个案例中,华源制药利用的主要就是不良债权置换的手法。
1.2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重大遗漏
这一点最为集中地表现为上市公司对有利于公司的信息过量披露,却对不利于公司的信息沉默不语。按照有关规定,只要是对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影响及反映重大经济事项的信息都应予以披露,而不管该信息对上市公司有利与否。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与经营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些上市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上市公司惯用的隐瞒信息的方法主要是:一是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二是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三是对一些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充分或者有遗漏。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龙头股“深发展”,就曾经动用3.11亿元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这样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在被查处之前根本没有通过任何方予以披露。
1.3信息披露不严肃
证券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在其指定的报刊上发布信息。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个别上市公司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披露信息。有些公司根本不在证监会指定的报纸上披露信息,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小报小刊上披露;有些公司在未正式发行股票或未正式宣布购并之前便私下散布信息;有的公司居然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宣布可转换债券试点,大大助长了证券的投机性。还有的公司在不同时间里所披露信息的内容不同,对已披露的信息随意更改,而不履行有关程序。许多上市公司在披露了年报、中报后又发布了不少补充说明,许多补充说明有很强的瞒天过海之嫌。如“珠江实业”2000年中报说公司盈利20万元,而在不久后又补充说明公司亏损5000万元。像这种对信息披露极其不严肃的态度只会令投资者对证券信息披露的严肃性完全丧失信心。
1.4信息披露不及时
由于证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敏感度以及容易被内幕人利用等特点,这便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依照有关规则在规定的期限内以法定方式披露有关信息,以确保投资者及时获取做出理性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防止内幕交易的有效手段。但是,有很多公司出于特殊目的,并不及时披露,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损失。
2006年8月20日,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信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投资重组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中信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将向上市公司“*ST磁卡”提供6.38亿元财务支持,直至9月5日,“*ST磁卡”才在获悉此事件后披露上述投资重组重大事宜。作为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严重违反了上证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因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严重违规,上证所对“*ST 2
磁卡”(600800)的控股股东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予以公开谴责。该谴责将抄报天津市人民政府,并计入上市公司诚信记录。“*ST磁卡”(600800)的控股股东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的行为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不利于股市的发展。
1.5滥用预测性财务信息
预测性财务信息又称为软信息,它用以表明公司未来发展与业绩的可能性。编制预测性财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从长远角度了解公司的未来前景,毕竟购买股票正是购买公司的未来权益与现金流量。良好谨慎的预测可以降低投资者预期报酬落空的风险性,从而降低投机与股市波动的因素,进而弥补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而且通过管理者编制预测数字,可以透过管理者的眼睛看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公布预测性信息,因此对预测性信息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缺乏统一规范。许多公司的预测准确度较低。在披露中往往夸大其词地描述公司前景,以此达到筹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值与实际值相差几倍甚至更大。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毫无疑问,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诱因,而信用体系不完善以及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则为上市公司违规信息的“出笼”提供了的温床。
2.1信用缺失。一些上市公司控制人(多为大股东或管理层)信用缺失,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可以在信息披露时公然造假。其主要动机:一是为了上市。这类企业图谋上市,看中的往往是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它们为达到“圈钱”的目的,不惜采取虚增利润、制造虚假证明文件、虚假陈述等不法手段,刻意包装,欺诈上市。二是为了再融资。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增发资格以满足其持续的资金需求,可能就会“技术性处理”会计数据,甚至造假账。如当年“万家乐”为了能顺利实现配股,在配股考核期三年定期报告的披露中隐瞒为股东单位提供巨额担保的事实,力求掩饰财务风险。三是粉饰形象,为企业获取贷款以及给对外合作、兼并、重组等所谓的“资本运作”加重筹码。四是逃避摘牌的威胁。五是为配合庄家操纵股价,以便在二级市场上非法牟利。
2.2法制不健全。现有的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基本法律,包括《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第二层,行政法规,主要包括《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等。第三层,部门规章,包括《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第四层,自律性规则,主要指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规则》。虽然我国规范上市公司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实用性。比如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过于抽象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对违规披露信息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重行政和刑事,轻民事;对信息虚假的责任分担无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信息披露的标准不够完善;信息披露的手段落后等等。
2.3监管处罚不力。一是由于信息披露案件往往隐蔽性较强,难以发现,调查起来也费时费力,而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执法手段均有限,导致一些违规者“闯关”成功,成为“漏网之鱼”,许多后继者也因此抱着侥幸心理,企图瞒天过海、欺民盗世。二是专业性中介机构失职。专业审计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有监察责任。但是,当前国家对专业审计机构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漏洞,加之某些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道德素质低、职业操守差,致使大量的未经严格把关的不实信息得以对外披露。三是处罚力度不够。违规行为的预期处罚成本过低,是这一问题无法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典型案例来看,许多投资者因受误导,损失惨重,但无论从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司法实践,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实际处理来看,投资者的损失都难以挽回或全部挽回,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违规违法企业只受到象征性的经济处罚。企业违规违法成本过低,威慑作用不大,使造假者愿意铤而走险。
2.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明晰,不能相互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一些公司被大股东操控,一些公司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其不端目的能轻易实现。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因管理漏洞或相关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公司内幕信息随意或提早泄露。2006年9月15日,“博盈投资”总经理陈旭晖遭到深交所公开谴责,起因就是陈旭晖在6月24 日下午接待某券商研究人员调研时,透露了该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和其它一些尚未公开披露的公司重大信息,导致该公司股价异常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信息披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制度体系,涉及到企业制度、财务会计、审计制度、证券市场制度、政府监管制度、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此起彼伏,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也应多管齐下,综合开展。最终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严密综合体系,使上市公司及时、有效和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
3.1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信息披露体系
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客观、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其核心。这是因为,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指南,它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依据和职业保障。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准则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之中,具体还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二是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三是要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3.2建立证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
信息的不对称性与市场的透明度不高使得证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加大,因此,增加信息 4 的对称性,强化信息的弱势者(投资者),同时制约和规范信息的强势方(上市公司)就显得十分必要。证券信用评级制度作为市场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市场透明度及有效性,防止上市公司造假、欺诈和内幕交易等败德行为的作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的先进经验,积极深入地研究评级技术,在对现有的评级公司进行改制的基础上,与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制度,是摆在信用评级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评级机构不归属任何部门单位,完全独立,以保证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3.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法律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在信息披露法制建设方面,应重点围绕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要配套。信息披露问题的出现,上市公司有主观责任,但也要在外部环境中找原因,除了重视事中控制的立法外,要加强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置。《会计法》、《审计法》、《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可增加相应条款,或者出台明确的司法解释。二是《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责任、处罚措施等方面的提法要更具体、更明确,增强预见性和操作性。三是完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追究缺乏系统规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易于落实,而对中小投资者赔偿的民事责任却落实不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和完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明确不同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个适宜的、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真正从法律上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
3.4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目前,我国负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监管机构是证监会,但从近几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屡禁不止、对违规行为处理也往往显得手软和优柔寡断看,一些人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质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政府角度看,应通过相关立法,进一步明确证监会的监管责任和权力,加大相应投入,而证监会应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象美国“联邦政权与交易委员会”(SEC)那样,通过制定规则和执法活动,巩固自身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的权威和核心地位。处罚方面,要用重典,让违规违法者的机会收益远远低于败露成本。目前,我国对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主要以行政和经济处罚为主。从已发现的案例看,力度偏弱,达不到预期目的。对于信息披露违规违法企业,除了责令其向投资者支付赔偿外,应课以巨额罚款,甚至不惜使其破产;对于企业相关责任人,必须予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外,严重者,可以让其倾家荡产,甚至移交司法机关;对于应承担责任的中介审计机构,应立即吊销其执照,取消相关人员执业资格,并视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3.5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但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缺陷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根本原因。只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制度上使监督管理者将其信息优势传递给外部投资者,为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需要花力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②完善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强化监事会的职责;细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明确规定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③建立并加强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构成,独立于公司管理层之外,负责对公司进行财务监督,并由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以保持后者的独立性。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出于利害关系,公司管理层与审计师关系亲密,审计师不仅没有保持应有独立甚至还协助安然公司进行财务造假行为。
4结语
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真正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业绩水平是证券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通过各方的努力其问题必然会得到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定会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证券市场各方的利益也将会得到更好的维护。
参考文献:
[1]田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国内外比较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9(5).[2]潘秀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3]王德禄,刘铭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博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1).[4]吕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5]周冬华,赵玉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8(10).[6]张东文,吴岩.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4).[7]段玉峰,孟菲.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的对策[J].财会研究, 2006(5).[8]李旭,陈红.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5(2).[9]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J].管理世界,1998(2).[10]丁际刚,黎宇宁等.特定制度安排: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1999(4)[11]张忠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分析[J].金融法苑,1999(1).[12]梁定邦.纵谈《证券法》与证券监管[J].证券市场导报(深圳),1999(1).[13]黄永庆.股票上市与发行中的信息披露与法律问题(二)[J].金融法苑,1999(5).[14]郭锋.中国证券监管与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