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文

时间:2019-05-15 06: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极拳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极拳论文》。

第一篇:太极拳论文

梁大亮

十年后,太极拳会怎样?

——对太极拳的一些反思

前段时间听某人说,他亲耳听到日本人说“十年后,太极拳在日本肯定比在中国发展的好。”虽然自己没有亲眼见过太极拳在日本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但作为一名已经毕业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说,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听到这番话,心里不禁感到辛酸,虽然对方不是在示威,也没有任何敌意,只是在阐述一个他们眼中的“事实”,但不免为我们的太极拳打抱不平,可是我们不能只是无谓的哀叹,作为一名太极拳的教学和推广者我们要反思,我们的太极拳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极拳发展推广的一些看法认识,即太极拳本身和受众这两方面。

首先,中国人看待任何问题都是从自身看起,这一点我也不例外,在感叹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为何在外国更吃香的同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审视一下太极拳应该是自身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存在不足。印度的瑜伽,西方的普拉提,肚皮舞风靡全中国,全国各地的健身房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同样具有健身效果还是土长土生的太极拳相比显得逊色多了,(这里的逊色是指在社会上的感染力)任何事情不可能凭空发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应该通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那么我认为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还在太极拳自己身上。

一是太极拳本身就很“复杂”,这个复杂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即肢体动作复杂,一些基本手法和步法就对习练者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更别说更复杂的套路练习了;还有就是太极拳包含的文化复杂,这里的复杂是真正的复杂,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奥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这些复杂性就造成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浮躁的人们不可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太极拳,即使是都知道太极拳对健康很有利,人们也不甘于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项不能迅速见效的运动上。人们浮躁的心态对什么都渴望急于求成,累了宁愿去KTV唱歌放松,胖了宁愿去跳健美操减肥,有点儿时间了宁愿去健身房练练器械或练练瑜伽,肚皮舞以完美自己的身材,提升自己的气质,这些当今社会的普遍心态对太极拳一点优势都没有,注定了讲究节奏缓慢的太极拳无法跟快节奏的社会保持一致;二是太极拳在推广中教授者太保守太传统了,这跟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关,保留传统特色是很重要,但不能一直传统啊,到最后自己的传统是保留了,可外面的人都不知道,这种传统又有什么意义了。在所有的太极拳教授中老师都说气沉丹田,除了内行人之外,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知道丹田在哪里,老师也会说相吸相系,对拉拔长,这些专业的语言听起来是很专业,但在普通人眼里就会变成很悬乎的词汇,他们会觉得太极拳很神,很深,就会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儿肯定练不好,确实也是,太极拳一时半会儿是练不好,但这种心态就会打消练习者的积极性,对于一项看不到成果的事件,人们都不会太有动力去做了,这是现在人的普遍心态。那么我们为何不学学印度的瑜伽了,同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瑜伽就能口语化的表述每个动作,把动作都程式化了,我们太极拳为何不能把专业词口语化了,例如气沉丹田改成把嘴闭上,把气吸进肚脐眼儿下方,用腹部进行呼吸(可能这种表述不准确,只是当时的个人想法)。同时也可以采用1-2-3-4的节拍把动作划分,可能有人会说太极拳的练习讲究气的运行,这样的节奏会把气给打断,那就不是太极拳了,但我们谁又能保证没有这样的节奏所有的太极拳练习者又能做到气的运用了。我认为这都得经历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的过程。

其次,在谈了太极拳本身存在的问题后,我要谈谈太极拳传播的对象—受众即太极拳习练者,毫无疑问,太极拳的传播对象是人,那么我们就质疑了,同样是人类,为什么日本人就敢说十年后太极拳在日本发展的比在中国好了,这个是要我们中国人去反思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是跟中国现在的大环境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物质财富,以求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和健康追求在中国还没达到主流追求,可以说是还很少,相对而言,日本人的经济状况比中国人民要好,所以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所以开展的范围较广,这也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了太极拳发展的好坏与否,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那么太极拳是否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这就不得而知了。这又要从下面这个角度分析。

二是中国人民的思想有所局限性,由于受小农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祖先到现在都有一个观念,就是所谓的“谦虚”,即总是认为自己的不是最好的,别人的才是最好的,从而导致了太极拳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得不到珍惜,而对外面传来的瑜伽,普拉提,健身操等一拥而上,视为珍宝。同时,日本人之所以能说出此话,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说明日本人非常的认真,他们在发现了中国太极拳的价值后,就认认真真的利用,这一点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综上所述,对于太极拳的发展推广,我从以上两个大方面做了思考,即太极拳本身和受众,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那么这中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需求和被需求的关系,要想太极拳发展的更好,那么就要解决这个对立的关系,只有使这个对立达到了统一,才会促进其发展。那么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方法手段,那么这些方面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所以说我们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学推广者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作为我自己,我会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每一件事情。对于题目所疑问,十年,太极拳会怎样?我也无法做过多预测,我们只能脚踏实地的走好现在的每一步。但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篇: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的静与动

上个学期我的体育课就是太极拳,很幸运这学期我还是选了这门课。照理说一门课我已经学过了,24式的太极拳套路我也记住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再上一次太极拳课不会有什么意义的。刚开始时,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发现学一样东西没有那么简单。通过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也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在太极拳中,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内外并修的拳术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受益。静极生动、柔活缓慢、虚实渐变、刚柔互换、弧线运行、圆活运转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记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太极拳的描写:

张三丰说道:“生死胜负,无足介怀,武当派的绝学却不可因此中断。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说到这里,神采飞扬,豪气弥增,竟似浑没将压境的强敌放在心上。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跟着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 这是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想不到世间竟会有如此高明的功夫。”他武功本就极高,一经领会,越看越是入神,但见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精微奥妙,实是开辟了武学中从所未有的新天地。张三丰道:“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从这段描写结合我这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领悟到了太极拳的姿势要求: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总之我觉得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首先要心静体松,才能使动作柔和、身法活顺、步法灵便。其次松柔、圆活、轻灵而缓慢的运动形式,又能促使心神安静,身体放松。因此,心在先,形在后,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意念与形体动作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内外合一、协调完整。而这就是太极拳的静与动的最最重要的要点。

签名:

第三篇: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感悟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

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

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

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要

求“ 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

的完美结合。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

心。

关键词:修身 和谐 太极 内外兼修 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的拳理和拳法中逐步完善的。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太极拳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太极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日臻完善。人们也对开始注意和重视太极之美,为其所吸引。习练者为追求其中之美而持之以恒,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也在潜意识当中慢慢发挥功效。练习的人逐渐体会和掌握太极美学之精华,使自身处于一种身心娱乐的氛围之中,观赏者亦可以得以美的享受,使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得以广泛的发挥空间。“气”是太极拳美学的标准。“气”在武术领域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无法指出他具体的存在,但它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很重要。世界上生息的万物就是“ 气”演绎变化的结果,《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太极拳讲求意气相连,形随以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秒全在根。”[1]要求刚柔相济,这种相济并非简相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揉何在一起,做到“刚终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2]

“千变万化有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3]“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4]:“其根在脚,发于腿”[5]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太极拳中“根”的重要性。所谓“根”就是我们所说的步法,步法在太极拳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太极拳除少数腾空动作以外,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在下肢的支持下完成的。在移动过程中,也要先使重心平稳过渡,脚下不能晃动,在这种支撑状态下,太极拳形象的比喻为“根”,意即脚如“树根”般深入地下,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稳定。另外,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证实,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增强人的下肢平衡力,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即关节灵活性。发展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耐力,这对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和各关节的活动障碍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发展太极拳的社会意义更加明显。

那么练习太极什么最重要呢?太极拳家将“心静体松”视为太极拳练习的第一要求。留意各家拳谱关于“心”“体”的表述比比皆是:“神舒体静,刻刻存心”;[6]“心贵静,神宜舒” ;[7] “心静身正,以意运功”;[8]“心静神舒” [9]等。以上文字记载,虽各不相同,却反映出共同的内容,那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应心神合一,心无杂念,使肢体放松,和谐的完成每一动作。

太极拳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的价值理念,它追求以意识引导行动,意动形随;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和谐统一。这些要求促使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做到“心身松静”、“气敛神舒”“内外相合”“周身一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内与外、形与神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只有全身各部分和谐统一,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和谐的整体。太极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如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意、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内外合一,从而达到性命双修,集练体、修性于一身,最终达到身心平衡。

令人欣喜的是太极拳在当代大学生中也逐渐流行起来。太极拳始终走的是弧形曲线,圆形的动作路线贯穿始终。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气的过程。即“意义顺气,意守丹田”这样既可以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逐渐把呼吸练的柔和,细长均匀,从而练成丹田呼吸。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丹田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和腹腔,促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身作用。大学生由于长期静坐练习,缺少体育锻炼,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太极拳以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运动特点不受场地,器材,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益于开展又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直到老年人的终身增强体质,所以太极拳很适合在大学中开展和普及。

学太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能操之过急。太极拳前辈曾说过:“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10]这也说明想要达到这种玄妙地步,必须一步一步来。

参考文献:

[1]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6 [2] 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 陈鑫:《陈氏太极图说》 [4]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5]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 [6]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7] 武禹襄:《太极拳解》

[8] 陈鑫《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人类语录》 [9] 李福荫:《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 [10] 王宗岳《太极拳经》

第四篇:太极拳论文

中华太极·百年傲立

少十五班 崔莫晓

太极学说,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之意为“至极”,即为世间万物之顶端、之根源。这一学说源自于《易经》中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也可看出,太极之含义。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陈王廷最为著名。现在有许多拳家都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而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就是陈王廷,他是清中叶一位卓有成见的武术家。

虽然太极拳是源自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但它转变为现代的太极拳却是在河北邯郸的永年广府,由武式和杨式太极拳所完成的。所以,人们常说广府城是太极拳的发祥地。

武式太极拳的宗师叫武禹襄,他的师傅是杨氏太极拳的宗师杨露禅。所谓名师出高徒,大概就是如此,武禹襄成功运用了自己的文化素质,悉心研究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谱》,终于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成立了武式太极拳。此式不同于陈式之老架与杨式的大架,这是一种特点鲜明、别具一格的太极拳.纵观太极之历史,可发现,它竟与中国近代史的节拍基本相同,这一点使人惊奇,却又带着一种必然性——太极拳的历史中间经过了一次不小的转折。

自杨露禅将太极拳带出了陈家沟并带进了广府,太极拳就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广府之前的太极拳,是以搏击打斗为主的,它是中华民族长期战争总结出的一种搏斗的技艺,主要功能还是近身搏击,只是每一招式的注重点不同,有的注重于进攻,有的注重于防守,有的注重于拳,有的注重于脚。甚至还有的注重借力打力。在那时的冷兵器时代,太极拳是一种很有效的防身术,所以无论在民

间还是江湖都广为流传。

而在广府之后的太极拳,则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那时已经出现了热兵器,这让太极拳的应用价值大幅度地降低了,而学拳的人则开始在太极拳的其他功能上下功夫。最终,他们发现了太极拳极为突出的文化内涵与强身的作用。就这样,太极拳的形象也被重新塑造了。

太极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也是非同凡响的,在健康方面尤为突出,长期坚持打太极拳有利于调节血液循环,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让我以一句《促进太极拳走向世界邯郸宣言》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论文吧——太极拳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肢体语言,它不分肤色,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国界,不分语言,它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人类更多的兄弟姐妹们应该尽快走进这一个美丽的文化风景,让太极拳惠及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体育的广义概念(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2.体育的狭义概念(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3.竞技运动亦称“竞技体育”。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 1)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 2)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3)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

4)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

5)娱乐性。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4.娱乐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内容一般有球类游戏、活动性游戏、旅游、棋类以及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等。按活动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个人的、家庭的和集体的;按活动条件可分为室内的、室外的;按竞争性可分为竞赛性的和非竞赛性的;按经营方式可分为商业性的和非商业性的;按参加活动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活动和运动性活动。开展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5.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6.医疗体育指运用体育手段治疗某些疾病与创伤,恢复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医疗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其特点有:

1)是一种主动疗法,要求思者主动参加治疗过程,通过锻炼治疗疾病; 2)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神经、神经反射机制改善全身机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是一种自然疗法,利用人类固有的自然功能(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医疗体操、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和特制的运动器械(如拉力器、自动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为治疗手段。宜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和心理疏导。二干多年前已用“导引”、“养生”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断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8.体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如体

育的方法、手段等;社会属性如体育的思想、制度等。

我认为,大学体育主要可以归纳成五大功能:

首先,学校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第二、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

如: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对裁判员的误判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骄横自大,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这都是培养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过程。

第三、学校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学校体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竟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很重要。

第五、学校体育的智能教育功能

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以避免不仅没有是身体得到锻炼反而使其受了伤害。

一、把握好负荷的度。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负荷,但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负荷,都要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则,切勿突然增加运动

负荷造成运动损伤。

二、注意动作速度。只要进行动力性肌肉力量练习,就存在动作速度问题,负荷和速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负荷越大,速度就越小。锻炼者要根据练习的要求合理安排,对于青少年来说,爆发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力量练习时,选择适宜的负荷,尽量加快动作速度,对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十分有益。

三、控制好练习次数。对于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没有必要每天都进行力量训练,即使是为了专门发展肌肉力量,采用隔天力量练习,也足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每天都进行力量练习,不仅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还会造成整体机能的不协调发展。

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注意这些本原则。

(一)秩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二)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

(三)区别对待原则:体育锻炼时,还要根据每个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职业特点、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四)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体育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会很快消失。

(五)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出入健身房的人注意“要旨”

现在,健身也成了一门时尚,很多人都选择健身房,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健身方式有百益而无一害,有关健身专家为我们指出了一些“健身要旨”,对我们的科学健身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做必要的热身:当肌肉越松弛时,它们也更容易被驾驭和扩展,做这些运动将使你减少受伤机会。因此,花上5分钟的时间,让身体完全地活动开,有稍稍出汗的感觉是最好的。这一步是健身锻炼的良好开端。

做必要的伸展运动: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做来十分容易,但是,在健身练习之后的伸展运动并不是这祥简单。当锻炼一处肌肉的时候,它会变得紧绷而缩短,伸展运动就是帮助你放松肌肉,从而防止第二天的肌肉酸痛。做这个动作的最好时间是在完成热身运动之后,同时须持续每个动作20~30秒的节奏,这将有助于肌肉松弛,使健身者获得一个更有意义的伸展运动。

不要做超负荷的举重:在健身房需要慢慢地开始,并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因为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运动之后的24--48小时之内,将会感到怎样的痛苦,因此开始的时候需要慎重一点。另外,如果盲目地试图举起超过身体负荷的重量,就有可能导致肌肉拉伤、扭伤,甚至伤及背部。这么看来选择3--6磅的重量会比较适合,通常重复动作15~20次,如果希望更快地获得坚实的肌肉,也可以选择稍重些的重量但只要重复8~12次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求成,有节制地完成你的练习,才会达到好的效果。

不要过激运动:既然健身的目的是为以后一直坚持下去,但并不意味着非得运动过激。因为一旦感到运动给身体带来不适时,再坚持下去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体质不佳,你可以选择一些较轻松的锻炼动作去完成。不想到健身房去的人,可以选择适宜的有氧操光盘,学习如何入门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也是不错的方法。

做必要的水分补充:正在进行运动时,身体会因流汗而迅速丧失水分,而这些液体必须及时补充,否则的话,随时间的推移,身休就会出现脱水的现象,人也会感到口渴难挨。所以,在运动的从始至终过程中都不要忘记给身体补充水分。一般来讲,人体每天需要8怀的水分,而当开始做运动时,则需要得更多。此外,充足的水分有助于减少饥饿感,可缩减摄食欲望。

不要依赖登山器:有时大家会感到身体很疲累,但运动的效果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好,然而却仍然希望通过锻炼获得再大一些的收益。于是就在登山器上玩命地“奔跑”,直到身体不能负担为止。但这种“被动式”的运动——依靠登山器来强追自己完成任务,只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而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此时的登山器只是一个帮助关节机械地活动的工具,而不是锻炼的帮手。因此,大家需要为自

己选择一个合理的运动强度和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什么让身体处于被动状态的“被动法”这一点很重要。

逐步增加运动强度:高强度的运动并不适用于健身训练之初,但对于那些已持续练习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人来讲,是值得注意的。在达到某种程度后你通常进入一个停滞的状态,而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我并没看到身体的任何变化”——于是他们会加快步伐,给自己制造更大的挑战:加大运动量,以期达到使身体有所改变的效果。然而,此时你的迫切心情却让你步入了误区。运动强度的加大需要循序渐进,最好逐步地提高运动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可以从20分钟延长到30分钟,把你用的5磅重量的哑铃改换为8磅的。只是不必一次性地同时做到,时间和强度取其中之一就好了。

运动的动作频率不要太急:有人在健身房冒险地加快动作频率,并且不顾身体的反应而坚持练习。尤其像举重之类的锻炼,如果做得太快,剧烈的动作会使你的肌肉超出负荷,从而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则:2秒举起,4秒放下你总该保持有节奏地动作起落,做得越慢,收到的效果反而会越好。不要在运动期间吃喝:任何不超过2小时的运动,都不要求必须补充体力,因此只要在运动之前的1小时内,确保进餐就够了。运动饮料对身体没有坏处,但还是不及纯水更有益于身体。另外,酒精含量高的饮食对运动是徒劳无功的。运动最后需要必要“冷却”:如同健身之前身体需要时间“预热”一样,身体在锻炼之后,也需要时间恢复平静,让心率重归正常。可以缓缓地放慢的动作,直到心跳还原至每分钟120下或更少。当感到自己的心跳趋于缓和,呼吸也逐渐平稳时,也就完成了最后的“冷却”工作。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选择晨跑,但也不是所有的晨跑都有益无害,关键要看锻炼时的环境如何。如果早晨在浓雾中跑步,激烈的运动会加大空气吸入量。而又因为雾气中水汽含量大,且悬浮在空中的各种污染物不易扩散,这些污染物一旦被超量吸入,对身体危害极大。

第五篇: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东洋哲学的重要概念即把太极思想引入的拳法,从而形成现今太极拳的雏形。例如:形意拳,八卦手掌并列为内家拳的代表性的武术而闻名中外。太极拳在中国国内爱好者居多,在保持健康、长寿的同时,用以格斗和护身术,替代作为健康锻炼的人也很多,大多数中国市民喜好聚集在清晨的公园里练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岁月的进程里,逐渐形成了林立的拳种流派。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其的诸多思考,其间, 发展走向一直就是主线。虽然在对待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一直没有定论,但毫无疑义,拳种作为武术母体的组成元素,它承载着武术文化实体的继承与发 展,是现代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武术传播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恒久的课题,一部武术发展史也是一部武术传播史。被称为第一大拳种的太极拳,在近现代的传播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但其中太极拳流派之间的传播状况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我展开关于我的太极拳论文研究。

以武术·战斗术被继承的太极拳被称为传统拳。但是,近年来,以传统拳头为基础的制定太极拳也存在。以避免混淆,通常被称作“民间太极拳”。从启示开始,套路,推手,散手和前进一般为太极拳流动过程,虽然每个门派之中学到的太极拳技法不尽相同,但是总体可分为:轴衬,缓慢流动而悠闲的动作,在正确的姿势和身体的运用下,而掌握的战斗技术。但是实际战斗中不是缓慢动作,而是熟练敏捷强有力的。其次,套路中“新架”被称为快动作,“新架”的对比的悠闲动作即是“老架”。另外,推手的练习,注意套路的正确性并与对方保持适当的接触技术(稠连黏随)・让方感受能力(听劲)等武术・战斗术的深度。从启示开始与推手套路是一车两轮,缺一不可,假设推手都不做的话,真正意义上不能被认为是传统太极拳。

太极拳的兵器应用,也可细分为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春秋大刀、枪等武器术等,满足不同环境,时机和兴趣运用。然而一般地太极拳,并不是武术,而是健康体操的一种。太极拳作为武术锻炼是,第一要务是在各派流传的传统套路基础上,结合编辑委员的考察后看情况被整理为太极拳健康体操,或作为简易化太极拳等。

关于太极拳的历史,元代,张三丰去武当山少林寺武术修行,修行时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和吐納法被孕育和接纳。并且,张三丰在中国其他的传说也传言他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但关于这个说法是传说中的领域,现实中没有出现。诸事为了明证学术的态度,去考证学之祖黄宗羲写下的王征南墓志铭,张三丰为内家拳法的首创人。拳法的细节,黄宗羲的儿子的黄百家“内家拳法”一书中均有记录。另外,武当山的内家拳被认为拳中代表。

其他的历史,明代河南省温县常阳村(现·陈家沟)强制迁移的陈一族家传武术,陈先生9世纪・陈王庭通过各种各样的武术要素组合,而构建。其后进入清代末期,陈先生14世·陳的徒弟的楊在北京普及太极拳理论。因此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重视。现今,陈家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为首的各种门派均存在。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健康效果很早就被人所熟知,但其学习并不是很容易,也不是每个人能掌握其精髓的。因此,中国政府、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传统拳头的健康效果上,计划编策学习新的太极拳。经过著名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的套路编写,1956年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就制定了。这是一个制定太极拳的开始。制定太极拳这个名称本来就是“国家制定的轴衬”的意思。

关于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分为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分类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我对太极拳的感悟:太极拳初衷是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着急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青年学生也抱以随便学学态度,或者为完成学业任务来学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并且有些人一听到年轻人练太极拳,就满脸疑惑:你也练太极拳啊?潜台词是说,你还没老到学太极拳的地步吧?而有些年轻人,即便是向往传统武术,一听到太极拳就摇头,太极拳有啥好练的?这些现象,无疑都是由太极拳定位不明确造成的。所以,走向国际,在未来的潜在学员心中,要为太极拳找到一个准确的、与众不同而又当仁不让的定位,就显得十分的紧迫而重要。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最终完整发展吗?对于太极拳还有很长的道路要去追寻,在此我就略些皮毛的向大家阐述,希望引以为戒,有所提升,改善。

论文总结:太极拳是一种个人、生活和成长艺术实践,在不同的“风格”中有明显的发展。陈、杨、孙、的打拳风格目前被接受为标准,正统的形式,也有一些在这些风格的变化,革新。太极拳的历史和现代的推广发展,对各种风格的演变,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太极是一种活的艺术,不可能是有限几代人可以理解。太极拳深受人们的喜爱,西联的人数也占很大一部分,因为它不仅集竞技,技击,健身于一体,还在技术技法中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太极拳术的博大精深的精髓。

当人们能生活在和平与安宁的时期,也就在这些时代,人们创造了太极拳,并寻求生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方式。在此我祝福每一个练拳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从拳理、拳艺上得到最佳的收获。为了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太极拳是一个强身健体的优秀运动,希望广大青年人都能加入太极拳的健身行列,提高我们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太极拳继承和发扬下去。

下载太极拳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极拳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极拳课论文

    太 极 拳 学习心 得 姓名: 系别: 班级: 学号: 专业: 这学期,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陈氏18式太极拳,收获颇大。陈氏18式太极拳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也是本学期考试的内......

    太极拳 结课论文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

    太极拳学习心得

    太 极 拳 学习报 告 清凉的地下室,静怡的环境,像是经过了一坛陈酿的时间,16周的努力凝练成一套杨氏24式太极拳,也让我从一名对太极拳的无知之辈成长,变成一个太极拳的爱好者,追......

    太极拳心得体会

    论太极 这学期体育课学习已经悄无声息之中接近尾声了,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然而在刘帅兵老师的指导下,......

    太极拳学习心得

    太极拳学习心得 其实,在以前的体育选修课时我就想选择太极拳,但总因为报名的人太多而没有机会选择。还好系选修课里有开设太极拳这门课,所以我就和舍友一起选修了这门课。说实......

    太极拳观后感

    学太极拳有感随着近日老师开始较深入的讲拳理和练拳方法,我越来越感到:练太极拳本身并不难,难在理解,确实是悟到即到。一是老师讲得明白,有理论有实例,有步骤有方法,通俗易懂。二是......

    太极拳学习心得

    太极拳学习心得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在1956年基于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复杂繁难的动作后,选取了24式,编成了“简化太极拳”,20多年里,流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学习心得

    太极拳学习心得 太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太极拳在世界各地有大约1亿爱好者。走到世界很多地方,一提起中国,很多人便首先想到中国功夫,尤其是太极拳。太极拳在中国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