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雨纷纷,欲断魂”时节,这几日心里颇不宁静,时常想起我的母亲,想起她,不由得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母亲离开我们已近三年了,在没有她老人家的这段时间,我始终不相信她已经永远的离开可我们,离开了她苦心经营五十三年的家,离开了她惦念牵挂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离开了她一辈子用生命爱着的、永远都割舍不下的儿女„„
我的母亲常年辛苦劳作,从来不考虑自己,身体不适时总是隐忍顽抗,家人让她看医生,她总是有所托词,借故不去,小时候懵懂,长大后终于明白,那是母亲不愿意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她认为小病小痛的,扛一扛就过去了,岂不知……坚强的母亲,可怜的娘啊,岁月如此凶狠的吞噬着您的身躯,您终因体力不支、积劳成疾在2011年7月26日8时05分永远的倒下了„„享年73岁,苍天也为您落泪,在您辞世的那一时刻,骄阳似火的天空竟然下起了一霎雨„„
我的母亲名叫任珍梅,出生在耀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1939年生人,她童年丧母,外公粗心大意,所以后来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母亲从小就聪慧开朗,善良宽容,还有些男孩般的勇敢,在没有娘的日子里,在外公出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她总是给东家拾柴,给西家推磨,小小的年龄,矮小的身躯,洗衣、做饭、放羊、挖菜„样样事情都挡不住她的手,幼年的母亲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以至于到现在母亲娘家的老人一提到母亲都赞不绝口,她在自己的娘家,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一直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母亲8岁那年,随我的外公和姨妈一起来到我们现在的村子,与我后来的外婆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外婆也有一个女儿,就是现在的大姨,就这样,三个女孩两个大人,四个女人一个男人,一个五口之家,生活的艰辛是不难想象的,就外公一个男劳力,外婆又是个小脚女人,母亲姐姐(我们的姨妈)的性格内向,干活说话有些许木讷,能帮衬家务的重任就只能落在年幼的母亲肩上了。母亲遇上外婆,应该是她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我的外婆虽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但她勤劳贤惠,知礼数、识大体、顾大局,坚毅刚强的个性对我母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婆她善良宽厚,虽为继母,但她视我的母亲姊妹如同己出,从未有过歧视,外婆她聪明智慧,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年幼的母亲学做劳务和技术,这也造就了我的母亲一生都是一个好强能干的人。
转眼间母亲已经十一、二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但在那艰苦的岁月,穷困潦倒的家庭很难满足母亲上学的愿望,通情达理的外婆硬是咬牙腾出母亲让她去上学,母亲的求学路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她每天早早地起床,把家里的庭院打扫干净,把水缸挑满水,给外婆把柴火放到灶前„„才去上学,母亲她从来没有书包,就用一块头巾把书本包裹起来,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笔墨纸砚更成了一种奢求,母亲从未有过非分之想,一直都使用最低廉的文具,劣质的纸张从来都是用过三四遍后才放手,尽管那样,由于母亲勤奋上进、聪明好学,她的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好景不长,外公由于历史问题被关了起来,外婆也有了小姨和舅舅,家庭的负担更重了,就这样,母亲不能再继续上学了,还未高小毕业的她被迫中断学业,后来她时常教育我们说,如果她能坚持把学上完,会成长为一名不差的女干部,至少现在应该是一名县长。外公不在的三年里,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繁重的体力劳动落在了她稚嫩的肩上,她既要劳作,还要帮外婆带看年幼的舅舅,年轻的母亲就像个男人,吃苦耐劳,泼辣勤快,做事果断,不惜力气。
劳作之余,母亲也喜欢看戏唱戏,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当傍晚,她常常背着舅舅、牵着小姨去看戏唱戏,从那时起,舅舅和小姨把姐姐看得就和妈妈一样重要,他们的成长成家,都是在母亲的关注下进行的,他们的家庭矛盾也是母亲帮他们一一化解的,母亲为舅舅和小姨付出了许多,他们对我的母亲也有着儿女般深厚的感情。母亲去世后,小姨痛哭流涕,哭诉道,她能离开父母,却舍不得离开姐姐,舅舅在母亲的追悼会上给予了我母亲很高的评价。
我的父亲是本村人,出身穷苦,兄弟姊妹七八个,靠爷爷给大户人家打长工勉强度日,我的父亲从小性格开朗,也喜欢唱戏,他和母亲就是在戏场相识相知的,父亲非常欣赏和佩服母亲,后来经过有心人的媒妁之言,我的父亲母亲在1958年农历6月21日结婚了,那一年母亲十九岁。
母亲是在外公不在的时候由外婆做主嫁给父亲的,外婆一心看上我父亲,英姿帅气,身躯魁梧,又是一位铁路乘警,端着公家的“铁饭碗”,是缺男丁家庭的好帮手。可是母亲那时从内心讲是不愿意嫁给父亲的,因为父亲家里的生活状况比母亲家里还要差,缺衣少食,没有房子,只有三孔破土窑洞,家里弟兄多,还有一个从小就双目失明的叔叔。但母亲从现实考虑,为了扶助自己娘家,他还是同意与父亲结婚了。
父母亲结婚时,家里穷得请不起客人吃一顿饭,只是茶水招待。让母亲感到很无奈得是,在他们结婚后的第二天,爷爷就把父亲双目失明的叔叔交到母亲手中,并说,以后你叔叔就和你们一起过生活了,父亲什么也没说,离开家去乘警队上班去了。父亲的单位远在省城西安,经常全国各地跑车,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家里就是迷茫无助的母亲和双目失明的爷爷在一起生活了。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正逢我国面临自然灾害粮食紧缺,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出生了,给这个本来就潦倒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母亲饿得实在没办法,只能捡菜根吃,那时实行吃“大锅饭”,领回来的饭只能够一个人吃,母亲只能先尽着爷爷,自己抱着姐姐去外婆家“混饭”。也就在那个时候,外公外婆商量决定搬回外公的老家,因为那里属于后塬,地广人稀,粮食相对多些,最起码能填饱家人的肚子。外公一家走了,远在三十里之外,母亲不能跟着,她已经是成家之人,她还要留守给外婆“看家”,母亲吃不上饭,经常捡油渣、油菜根充饥,姐姐嗷嗷待哺,母亲甚至常抱着姐姐跑到每个亲戚家轮流要饭吃。那时的父亲因患肺结核在山东济南治病疗养,与母亲失去联系长达一年之久。刚强的母亲,那时您柔弱的身体怀抱着姐姐、搀扶着爷爷一路走过了那段饥荒艰苦的岁月。在此,儿女们向您致敬了!
后来,父亲因迫于家庭的现状,主要考虑母亲一个人支撑一大家,多次申请提出回地方工作,母亲起初不同意,从长远考虑,她不想因家庭拖累耽误父亲的前程,但父亲主意已决,终于在1970年由西安铁路局乘警队调回地方车站工作,由于离家很近,能帮忙照顾家庭,父亲就一直在此工作直到退休。尽管父亲调回本地车站工作,但他对工作是个很认真负责的人,母亲也不愿意也从来没有影响过父亲的工作,后来父亲与他人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曾经自豪地说,工作三十多年来,没有一次迟到过,这应归功于我的母亲,在工作上从来没有拖过父亲的后腿。家里地里,母亲还是主要的劳动力,在那艰苦的年代,母亲一个人挣工分,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分散成好多分,家里的粮食仍然不够吃,所以,我可怜的母亲呀,您在家里往往干的是最多的,吃的则是最少最差的,饭是尽着孩子、爷爷和父亲吃,到您没有饭了就随便嚼点干馍,时间长了,由于缺乏营养,您年富力强的身体一点一点的透支了……
我的母亲是一个热情开朗,宽容豁达的人,遇事有着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按道理,她和父亲只赡养双目失明的爷爷就行了,但他们还先后照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给他们养老送终,就凭此举树立了母亲在邻里百姓中的崇高威望;母亲和奶奶一直有着亲密和睦的婆媳关系,母亲曾经说,奶奶一旦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常常找她倾诉、讨主意,在父亲还没回本地时,奶奶引着小叔常常和母亲睡在一个炕上,无话不说,她们从来没有为家庭琐事红过脸;小叔和舅舅是同龄,母亲结婚时,小叔还是个几岁的孩子,母亲对待小叔和舅舅一样疼爱有加,也可以说,小叔也是母亲照顾着长大的,母亲照看着小叔结婚,照顾着小婶生子,带看着孩子长大,帮着他们盖房子,小叔和母亲不是普通的叔嫂关系,他对母亲有着嫂娘般的感情,听到母亲身患不治之症,小叔他时常恸哭不止,不敢看到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和我们做儿女的一样伤心,在母亲的灵前,小叔他长跪不起„„大伯是家里的长子,他和大妈结婚在我父母之前,按道理,他们应该替爷爷奶奶撑起这个贫苦的家了,但是大妈娘家没有儿子,他们婚后不久,就搬到大妈娘家去了,这样家里就剩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和三个未成年叔叔,辛苦了我那善良的母亲,她每天从生产队劳动回来,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双目失明的小爷爷,另一边还要操心爷爷奶奶和叔叔他们,还要抽空去瞄瞄外公外婆他们看有什么事情要做,好在母亲那时年轻体健,决策果断,做事利索,没有什么事情把她难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儿女们逐渐长大了,母亲已不再年轻美丽,沧桑已渐渐爬上她的额头,经过艰苦日月的磨砺,则更加成熟稳重了,母亲虽为女性,但她心胸豁达,待人宽厚热情,遇事从不慌忙错乱,总是冷静思考,周密计划,从长计议,以至于我们亲戚朋友,自家邻居谁家有解不开的难事,都急急忙忙找母亲来商讨。这时的母亲,往往都是先把自家的事情放到一边,急别人之所急,难人家之所难,积极主动帮人家出主意、想办法,虽然我们家并不富裕,但只要谁家有迈不过去的坎,母亲会断然出力、出财物,她永远都是这样果断英明,大气磅礴!
在遇到家庭纠纷,特别是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这样的问题时,母亲总是耐心细致的从中调解,家庭矛盾不是靠一两次说教就能奏效的,母亲有时候会为这样的难题说破嗓子,跑烂鞋底,但她还是不厌其烦,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硬是把好多频临危机的家庭和夫妻说和的完好如初,这是母亲的贡献,也是她的功劳,更是她在邻里百姓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理由。在和周围人的相处中,母亲总是替别人着想,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包容人和事,在我们的成长中,她总是教育我们,便宜是害,吃亏是福,做事情不要总想着占别人便宜,小事小非上,永远抱着吃亏的态度,就会成为一名高尚的人。但在重大事情处理上,母亲却是非常冷静而讲原则的,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住宅由于地势较低,院子里的水很难排出去,而隔壁邻居由于向我家索要后面窑洞地势,父母没有答应,于是心怀妒恨,就把我家门口出水口(也是他们家门口通道)垫得很高,每逢大雨,雨水排不出去,我家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母亲只能把水道挖开,我家邻居前来阻挠,矛盾由此而激化,母亲这时不畏邻居的强势和恐吓,勇敢地、有理有节的和他们理论,思维敏锐、言辞犀利,问的邻居无话可说。在事关重大利益问题上,母亲是原则分明的,做到了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母亲也经常告诉自己的儿女,做人要本分、厚道,平时不要去惹事,但有些事情遇到面前,不要怕事,更不能躲事,要冷静思考,怎么正确、合理的去解决事情。我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您的聪明智慧在我的一生中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为能成为您的儿女而自豪!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疼爱她的每个儿女,一直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教育问题。我的姐姐出生在困难中,长在**中,在那个“造反有理、知识反动”的年代,家里尽管贫穷、负担重,但母亲还是坚持让姐姐上学,她同龄的伙伴只读了三五年书,姐姐在母亲的坚持下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是当时我们村唯一高中毕业的女生。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在家人的眼里,父母好不容易有了他,他是宝贝疙瘩。可是,母亲从来不娇惯溺爱他,始终在培养他的“男子汉”意识,弟弟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让他割草、放羊、挑水、拉架子车,到了十四、五岁,弟弟就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了,他十八岁参加工作,二十四岁入党,三十四岁任铁路局车站站长。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她唯一的儿子,善良诚恳,自强自立。我排行老二,未出生时,家人都认为这次母亲一定能生个男孩子,岂不知,我的降生给所有的家人带来的是失望,而且我也是让母亲最费神的一个孩子,半岁时候,我不幸患上病毒性肺炎,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落后,村医还不能准确判断,弱小的我高烧不退,母亲把我送到了县医院,县医院医生认为只是发烧,大量使用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药物,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是高烧不退,情况很是危机,家中长辈已经失去信心了,奶奶对母亲说,算了,一个女子娃,救不活就救不活,你也算尽力了。但母亲态度坚决,始终没有放弃,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母亲辗转把我送到西安儿童医院治疗,四十多个日日夜夜,母亲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始终未离开我一步,几次医院下达“病危通知”,起初慌乱的母亲越来越镇静从容,坚持不懈地对我进行物理降温,硬是倔强地一次次把我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可好景不长,母亲还未喘息平稳,一岁的我,又患上了脊椎血管瘤,需要做手术,高额的费用又一次让母亲紧张起来,贫穷的家庭不堪重负,母亲不顾家人的阻拦,义无返顾地将我送进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现在的西京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说,血管瘤长在中枢神经上,孩子年龄太小,手术做不好会导致高位瘫痪,医生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用强碱针剂直达病灶,对血管瘤进行烧蚀,就是需要的时间较长,父母亲还是果断地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好在父亲当时还在西安工作,母亲和我就在父亲的宿舍简单的住下了,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打针之旅”,母亲每天抱着我去打针,功夫不负有心人,爹娘又一次把我从死神手中抢了过来。大病之后的我,由于抵抗力差,身体非常弱小,加之大量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我的智力、皮肤、牙齿都受到很大伤害。
在我的印象中,所有的大人都说我是个“瓜子”小伙伴也不喜欢和我玩,可是母亲却把我捧在手心里,生怕我被人欺负。后来,我一直在母亲的保护和训练中生活,她始终在开导我、教育我、启迪我、鼓励我,没有忽略有助于我成长的任何机会。不知不觉到了上学的年龄,小学阶段的我,上学很是吃力,老师、同学常常忽略我,回到家里,还是母亲帮助我辅导功课,到了中学阶段,随着我身体的慢慢康复,我逐渐意识到,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我必须自强自立,努力学习,不让辛苦的母亲再为我担惊受怕,于是,我明白了凡事要靠自己,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读完了高中,又如愿迈进了大学的门槛,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拥有23年教龄和15年党龄的光荣的中学高级教师。谁也没有想到,当年的病孩子竟能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母亲呀,是你呕心沥血、劳苦功高!
正值清明假期,母亲三周年将至,思念母亲的心情尤为急切!您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我仔细品味您说过的话,回味您做过的事情,是您把一个层节复杂、关系松散的家庭团结在一起,兄弟姐妹胜似亲生,血浓于水……是您不道辛酸艰苦,不图回报张扬,儿女冷暖挂心上……无情的岁月在您曾经饱满的
脸颊写满春秋,满头乌发尽霜染……这时候所有华丽的语言在您高贵的品质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不知如何再去形容自己的母亲,我只知道我日日夜夜想念她,在这近三年的时间,我没有一天不想她,没有一天忘记她!
有母亲在,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有一颗心在时时刻刻牵挂着你。无论千里万里,无论山阻水隔,只要母亲在,总会定期聚首,尽享天伦。无论白发皓首,无论儿女成行,在母亲身边,我们永远是儿女。为难事,对母亲说;高兴事,对母亲说。母亲,我们生命的源泉,灵魂的憩息地。如今,母亲去了,我们再向谁去诉说满腹的心事?再到哪里寻找环绕母亲膝下的温暖?
我在清冷的月色下偷声饮泣。无尽的哀思像惨淡的云,在我心头萦绕,挥之不去。我的五脏六腑似乎被淘空了,我的生命之树被连根拔去了„„
泪眼朦胧中我看到母亲站在家门口,面带慈祥的微笑,远远地在向我们招手,耳畔回荡着她爽朗的笑声,渐渐地,母亲的身影慢慢模糊了,但是,分明地,母亲在向我们招手,定格成一幅永恒的画面„„
母亲,进入我的梦乡吧!让我们彼此温暖。您在那寒冷的山坡,多么凄凉啊„„
第二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永年八中 连立山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年多了。每次想起母亲,心里总感到隐隐地痛,那是一种思念亲人的痛!我想对母亲说:“娘,儿子想您了。您想儿子吗?如果想就到儿子梦里来吧。让我们再唠唠家常 ……”
回忆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犹在眼前。我家兄弟姐妹六人,家境清贫。那时候,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鸡蛋面,无异于现在到五星级饭店美美地搓了一顿。我们兄弟几人时时盼望彼此过生日,因为过生日时,母亲就会为我们端上几碗热气腾腾、伴着清香的鸡蛋面。那时我们贪婪地吃着,母亲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饭样,一脸慈祥的笑容。我们也偶尔抬起头哈哈地笑着,边吃边看着母亲,一种幸福的感觉笼罩着我们。虽然那时很清贫,但我们觉得很幸福。到现在我才明白幸福与物质的丰瘠无关。
母亲很勤劳,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屋里屋外的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静静。母亲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白天做家务,忙活地里的活,晚上把家务拾掇完,再给孩子们缝缝补补。母亲总是边缝补边给我们讲三圣母的故事,我们也总在母亲编织的故事里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姐出嫁了,兄弟们都成家立业了。要分家了,时常见母亲偷偷地哭,穷家难分呀!家里穷咋分呀?母亲愁呀!我对母亲说:“你们愿咋分咋分,最差的那份归我,我没意见。”母亲说:“你媳妇同意吗?”我说:“她听我的。”其实妻子不听也得听,我得做主呀!母亲年岁大啦,我们也长大成人,怎么能让母亲为这为难呢!该我们为家出力的时候了。“好汉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过好过不好靠老子不算好汉。现在兄弟们都过得不错,那是母亲的勤劳对我们的影响呀!
二月二那天的傍晚,一同事说中午回家时,他母亲给他烙了几张饼,好吃极了。我便想起我小时候,每到这天,我们就会缠着母亲烙饼给我们吃。母亲每次都会爽快地放下手里的活儿,拍拍双手,一脸微笑地对我们说:“走,烙饼去。”我们便鸟儿一般嘁嘁喳喳地围着,看着母亲和面,烙饼„„
现在,每当我看见一位花白头发、步履蹒跚的老人时,我便会想起我的母亲。哎!母亲咋会离我们而去呢?
有一年春晚,看冯巩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回家时,能痛痛快快地喊一声‘妈’,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呀。”听到那句话时,我已唏嘘不已,潸然泪下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儿子想您了,你何时才会走进儿子的梦里,让我们有机会再唠唠家常„„
第三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第一课时
说课者
何道福
【说教材】《怀念母亲》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生身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哎铺垫了感情的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这是文章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友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的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根据本课的教学意图、教材特点及其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抓住课文中含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从而跟作者一起受到思想教育。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3、导读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教师适当的“导”,就是为学生更好的“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课文。
4、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也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把一言堂变为广言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取感知文本。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尝试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允许学生可以进行提问。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说教学程序】
谈话激趣导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情深
【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激趣导入
教师板书:怀念母亲
师:“母亲”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伟大诗人孟郊曾经写的一首经典佳作----《游子吟》。
师:《游子吟》这首诗,道出了?(一位平凡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游子对母亲的一种感激与无限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羡林老先生去深深感悟,人世间最为感动人的情感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在上课伊始,创设一个气氛比较热烈,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气氛,直接导入课文。)
(由学生熟悉的孟郊的《游子吟》,不但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为学习课文铺设一定的情感指引,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节中,侧重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提出“三读法”,默读、小声读、大声读;学生通过“三读法”课文主要内容基本上已经读明白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自学反馈:引用教师“考考大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看看谁能把课文的生字宝宝,读准,记牢。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2)谈谈都读懂了什么?主要侧重于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理解,自己的收获,与自己的同学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从中也得到来自学生自学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到引导。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且力求每位学生参与,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归纳总结等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教师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反馈。)
三、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之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是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去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尤其是结合课外资料《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1、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一段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同学们自己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老先生,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4、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会回想起啥?
生:
5、(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英,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抓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榛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呢?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
师: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是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过渡语:为什么是终生遗憾呢?因为作者暗暗下个决心。
6、幻灯片出示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7、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下节课,在把你读明白的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让他们相互交流,充分谈感性认识。使得课堂成为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又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得到积极的调动。)
【说板书】
围绕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抓住中心思想。设计简单明了的板书。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亲
第四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作者:季羡林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2.词句解析。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心中思念。尤其第一次离开祖国的,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亲人。
句中“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在作者心中两者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感到自己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心中有忧愁、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不断回想起祖国,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作者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我”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脸,疲惫瘦弱的背影,站在村头等候孩子归来„„
(2)对词语的理解。
挚寝薄丧腾朦凄斑真
弃养
暗 沮
思潮起伏 心潮避免
胧
不安席 终天之恨
涌
凉 引用 强烈 可见一学过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和季羡林有关文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从6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如今母亲逝世,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没有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⑤“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作者觉得,母亲的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结束,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
“挚”“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第五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导学案
孙永建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的深深眷恋。
学习目标:
1、能抓住“频来入梦”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2、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老的爱,进而体会季老对母亲的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学习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说一说你收集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
6、怀念母亲
1、齐读课题,读出怀念
2、再读课题,读出季老的心声
(二)、复习检测,把握内容 ①、词语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我痛哭了几天,()()、,成了一个()的人。抱()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温馨提醒: 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师导;看得出来,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两位母亲是指?(师相机板书)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寻梦吧!板书:频来入梦
师导: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在小组内合作交流,3分钟后我们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展示的好!
(三)、合作探究,展示互动(走入“梦”中,品味文本)抓重点句子,感悟“生身母亲”
1、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季老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找出相关句子,并写下你的体会。
预设: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A、我能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B、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季老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因为母亲的逝世? C、练习有感情的读一读。
②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A、我的愿望是什么?(师补充资料并引导:季老六岁离开生母,1931年在季羡林20岁的时候母亲离世,中间仅仅是奔丧回去了两次,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并引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幻灯出示)
B、终天之恨是什么意思?
C、真正让季老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师导: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段回忆留给季老最深刻的感受?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师:面对母亲的离去(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想想(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师:终于明白(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师:抱着终天之恨我不能自己(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导,学案中没有)
2、资料补白—— 三感“终天之恨”
①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回想母亲是多么地疼爱他::(出示月饼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教师概述:(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师导:母亲的爱不仅仅如此!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②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出示愿望资料)生齐读:“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③小结推进,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出示: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导: 读到这里,我们已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愿望还在,母亲却已西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
出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总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母亲爱的深沉!
3、除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内容写出了季老心中的痛?
预设:①认真读11月18日日记,回答下面的问题。A、从房东太太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B、季老从房东太太的身上又想到了什么?
C、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写出母亲的真情,儿子的独白。
师小结: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三个字了:“真想哭”。师导:我哭着醒来,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②、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
A、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B、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研读“祖**亲”,感受眷恋
师导: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感受季老对“祖**亲”的感情。预设:①读11月16日的日记,“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季老对祖**亲的眷恋? B、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感到甜蜜是因为什么?
完成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C、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师导:(1)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师范读)
让我们走进那个黄昏,当一切孤独、难过都淹没在夜色中时,故乡,亲友在他心中腾起……此时此刻,季老心中的凄凉带着浓浓的甜蜜。
②、读11月20日的日记,谈谈你的感受。
师导: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③、读11月28日的日记,谈谈你的感受。
师导: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师导: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踏上了回国的路,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课件出示生读)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板书(眷恋)生齐读后欣赏并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跟唱《我的中国心》(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师导:思之深才梦之切。课件出示:
1、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因此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在德国的十一年。让我们带着对生身母亲和祖**亲的崇高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板书:(画心型)
3、品读了季老先生的心,此时此刻你的心想说些什么呢?
4、课件出示:老师对大家的希望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摘录文中描写对祖**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终天之恨)
6、怀念母亲
频来入梦
祖**亲
(眷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回顾课文的内容教师板书
二、合作探究
围绕四个问题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找出文中的句子
2、那些词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自由读一读句子。
4、教师补充资料。
5、学生再度(先个人读,再集体读)
问题二: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2、“也”字说明了什么?
3、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找出文中的句子
4、带着这种情感自由读一读句子。
4、教师补充资料。
5、学生再度(先个人读,再集体读)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体会到身在海外的游子,他们的“家”即是“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的那个小家。母亲即是祖国,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母亲”。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对祖**亲的感情,其实与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母”的感情的一种迁移,正如开头作者所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和爱慕。”
a、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 ①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想到母亲,是因为作者旅居国外,对生母和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
c、重点赏析“也”:很巧妙的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的地位。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提问思考:a.“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因为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亲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凄凉孤独的心中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b.怎么理解“糊”?(各种复杂的情感混和在一起)
c.研读“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师问: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②.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房东太太的事情?(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读:“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这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到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e.读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怅望灰天:惆怅(伤感、失意)地望着天空。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教学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珍惜现在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