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

时间:2019-05-15 06: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

第一篇: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率先崛起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孙 金 龙(2006年9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合肥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成果丰硕的五年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金市人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圆满完成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迎接挑战、排难奋进的五年,是加快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8.41亿元,财政收入130.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4倍、3.1倍、3.8倍。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2.7%提高到16.3%,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39位 升至31位。城区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三大开发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3.3%,肥东县、肥西县跻身全省十强,长丰县跃居全省上游。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合钢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中小企业“双退”基本完成,投融资、财税、事业单位、行政审批、城市管理、农村综合配套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开展“大招商”,优化“大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3.4亿美元、内资459.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50.6亿美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加速推进,连续5年举办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建成区扩至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至224万人。成功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开展“大拆违”,拆除违法建设1200多万平方米,被建设部称为“合肥模式”。推进“大建设”,拉开“141”城市布局框架。建成宁西铁路(合肥段)、大房郢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完成百条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整治等重点市政工程,水电气热等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农村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和电话、广播、电视、通信全覆盖。

人民生话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屿可支配收入、茕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684元和3207元,年均增长9.8%和10.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4238元增至11466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8平方米,电脑、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在金省率先建立“以土地换保障”铡度,城乡困难 群体救助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等“三大_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农村贫困入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

统筹发展取得实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依照章程开展工作。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膺首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功申办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圆满举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推选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月静农村毙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深化于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两风两情”建设,开展“机关效能革命”,干部队伍活力增强、作风改善。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保持人才工作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倍加珍惜;五年来积累的经验,我们要大力发扬。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的决策部署、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与合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强化统筹的基础上,注重抓主要矛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针对合肥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攻坚,创新克难,以重点突破之功,取推动全局之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亲民富民的举措凝聚人心。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的难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在服务群众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力量凝聚成加快合肥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要求锤炼干部队伍。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善于创新,既奋力干事,又保持廉洁,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表率作用,以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召基层,带动群众,在全市形成人心思进、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在合肥这片热土上,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同志们坚实的脚印。我们共同体味了创业的艰辛,也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深知,党的事业就像接力跑,必须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干。历史如长河,发展无止境。我们要 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的事业,只有继往开来,一浪更比一浪高,合肥崛起大业才能始终阔步向前。合肥今天的发展,归功于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肥单位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合肥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合肥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市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过5万的江淮小邑,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合肥跨越式发展集聚了能量。现在,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居中靠东,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厚积薄发之时,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臵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省委、省政府强调,从安徽的现实出发。要讲中心城市带动,首推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力、提升省会形象、形成省会经济圈,在奋力崛起中发挥先锋带动作用。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因此,合肥 发展得好不好,合肥发展得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安徽“十一五”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把握现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确自身发展追求,树立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政治历史责任!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面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看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处于末位,与先发地区的差距明显。我们的人均财富水平还不够高,事关民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政能力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合肥发展,耽误不起,懈怠不得。

人贵有志,志在奋斗。能不能抓住机遇、率先崛起,是对全市党员干部一场新的“考试”。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关注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态势,时刻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牢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激情,以“夙兴夜寐、卧薪尝胆”的精神,把合肥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美、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不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负460万合肥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努力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在全省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省会经济圈;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只争朝夕,扎实工作,不远的将来,一个滨湖临江、弓l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的新合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五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新农村建设要全省领先

县强才能市强,县富才能民富。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实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加快把三县建成与省会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到2010年,三县综合实力都要进入全省十强,力争有一个县能跻身全国百强。

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强化工业立县,举全县之力办好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狠抓投资与招商引资,培育大企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到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要达到280亿元,年销售 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20户以上,其中,至少有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县域市场体系。到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200家以上,建成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副产品大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抓好“基础工程”。从干部群众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实施办实事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从群众最易接受、受益最直接的工作切入,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展现省会农村新形象。从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塑造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育工程,造就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农村建设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更好地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尤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要统一规划、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县域与城区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互动互补。创新体制机制,赋予县一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强化各方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快农村发展,关键在自身奋斗。省会优势是三县发展的最大优势。三县要牢固树立融入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融入的主动与否,决定发展的强弱与快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 好家园。

(二)经济实力要大幅跃升

实力决定地位,崛起先要自强。要以增强省会综合经济实力为着眼点,以壮大工业经济为先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产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合肥要跨越,不搞工业绝对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来不得半点含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落实《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不断扩大整体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要达到850亿元,累计工业投入150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植计划,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大项目,挺起合肥工业发展的“脊梁”。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要超过5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要达到10户左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衍生一片“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坚持名牌兴企,创出一批名优产品和自主品牌,让“合肥制造”傲立国内、名扬海外。要注重集约发展,尤其要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推广节能降耗、节水节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合肥是省会,发展服务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和需求。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 现代服务业,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要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总量倍增”,把合肥建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等产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园林科技、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壮大会展经济,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加速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新型业态,形成区域性购物、消费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和规范咨询、代理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培育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要调整优化服务业布局,老城改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新区建设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创出品牌。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主平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突出“园区优先”地位,推进三大开发区“二次创业”,壮大县区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实力,使园区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引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实行区县联动,领跑全市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速发展,做大企业规模,成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先导区。新站综合试验区要提升站前形象,加速站北开发,形成合肥商贸物流中心区。城区工业园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建成新城区。三县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要面向城市、迎接辐射,做好产业基地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扩散,发展配套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

创业是加快发展之本,也是富民安民之道。要在优化公有制经济、扩展外资经济的同时,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重要位臵,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树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功、束缚民营经济发展是过”的导向,营造“一视同仁”、“效率优先”的市场环境,让民间资本创业有条件、扩张有冲动、做强有信心。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吸引外地民营大企业来肥发展,扶持本土创业的民营企业,加速培育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切实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经济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创业,让民营企业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发展。

(三)滨湖城市要初展英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濒临巢湖。合肥城市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好、用活巢湖这篇“水文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也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建国五十多年来合肥城市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是合肥城市建设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性趋势。因此,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意愿,以实际行动迈开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坚实步伐。

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概括地说,就是要从“立足全省,着眼中部,面向长三角”的战略全局出发,以贯彻“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以老城区改造升级为主线,以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为关键,以“四大组团”全面拓展为动力,开发开 放,整体推进,早日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老城区改造升级要有重大进展。老城区是合肥曲核心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力争旧貌挟新颜。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全面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优化布局形态,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改善环境,有效疏解交通,注重挖掘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让老城区功能更优、形象更美。

滨湖新区建设要快速突破。这是合肥通江达海的必然选择,也是彰显合肥滨湖城市特色的关键之举。要按照现代化、生态型的定位,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快节奏推进,积极培育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展示形象,成为繁荣兴旺、城湖辉映的城市新亮点。

“四大组团”要全面拓展。这是构建省会经济圈、增强合肥对外辐射力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合肥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竞争融合的先发区。“四大组团”的建设,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规划建设,起点要高,眼光要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后人的评说。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把着力点放在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塑造特色上,加速与中心城区对接融合。要注重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壮大实力,提升层次,以产业支撑建设,以产业推动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速推进。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功能、体现特色、适度超前的要求,突出“交通先行”,逐步把合肥 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积极支持配合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江淮运河工程早日启动。整治好南淝河及派河航道,兴建合肥新港集装箱码头,建成北环高速公路。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形成辐射城市近郊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

人居环境要切实改善。在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力一争五年内完成惠及20万人的市区危旧房改造任务,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水电气热、公交、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设“绿色合肥”,展现合肥“山水城林”的风貌。加强环境保护,确保GDP增长而排污量下降,让人民群众在更加清新宜人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科技创新要走在中西部前列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合肥被批准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是光荣使命,也是重大机遇。要以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切实把合肥的科教优势变成现实的产业优势,让“合肥创造”与“合肥制造”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目标。瞄准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培植一大批上规模、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项目开发和推介,吸引更多科技企业来肥发展。推进科技创业,鼓励支持科技人才领头闯市场、办实业。加快各类科 技园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好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要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以上。

科技创新要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为关键。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要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到2010年,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企业技术中心60家:要完善成果转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让科技成果在合肥找到成长的沃土,让科技人员在合肥圆上创业梦。

科技创新要以营造便捷高效的资本融通环境为手段。管好、用好“科技创新基金”和“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积极打造合肥“金融村”,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组建地方科技发展银行,建设风险投资市场。引导科技企业注重资本运营,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建立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的沟通渠道,形成科技成果发布、资本投资意向的平台,实现智方资方的“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要以构建“人才高地”为保障。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带动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培养中青年科技专家,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做好引才引智工作,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合肥来创业,把技术成果招引到合肥来转化。注重把人才的潜能激发出来,创新人才管理体 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珍惜人才的环境,让各类人才有荣誉、有平台、有地位。

(五)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制约合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强力推进外向发展,使合肥有更多的“破题之作”,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先行城市”。

加速合肥崛起,必须高扬改革创新的大旗,坚决从自我束缚和相互羁绊中走出来,让合肥多出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使改革创新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要从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来一次体制机制的再造,务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注重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把好企业改大、把大企业改强。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激发活力;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坚决推向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巩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强化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功能,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让资本的活力在合肥充分释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实行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权责统一、费随事转,发挥区、街两级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共赢是加快发展的不二选择。要把东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使合肥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资本 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先发带动力量。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全力争取政策性投资,积极参与中部地区分工协作。做好发展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全省的文章,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圈。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并举,加大考核、激励力度,不断扩大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加快农业、城建、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走出去”招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境外招商和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外引外”。要提升外经外贸工作水平,使合肥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

良好的发展环境,外强吸引力,内增凝聚力。要以发达地区为参照系,以“商鞅变法”的精神,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把合肥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要进一步革新观念,从不合时宜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从凡事照搬条文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亲民亲商、便民便商、富民富商”的要求落实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创新制度,牢记“按部就班加快不了发展、慢条斯理实现不了跨越”,在简政放权、精简审批、政务公开等方面大胆突破,使行政效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从各单位“一把手”抓起,层层把压力传递到位;环境好不好,由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

(六)“和谐合肥”建设要扎实推进

促进社会和谐,既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的保证。要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使合肥成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首善之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做好国防和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行政机关要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组织起来促进就业的模式,发挥好百帮创业园、再就业一条街的引导示范作用,高度关注“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抓好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工作,加强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补充养 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做好城乡困难群众、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逐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推动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建设家乡、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合肥“奋力崛起、跨越争先”的新形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快“文化强市”,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文化村镇(社区);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和产业集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着眼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围绕解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流动,推行城市住宅小区与配套学校同步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2。07年开始农村地区免收杂费;加快大学城和合肥学院的发展,规划建设职教基地,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实行限价收费。围绕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推进道路改造,完善公共设施,科学组织交通,通过实施“畅通工程”,让群众感到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承办好第四届 全国体育大会,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保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以创建“平安合肥”为载体,把合肥建成全省最平安的城市、中部乃至全国最平安的省会之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关心群众利益,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能力。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监管、救援、监控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交通、食品药品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紧密联系合肥发展的实际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力争五年内把全市科级以上干部轮训一遍。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弓I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培育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思想品质,经常反思在适应新形势上是否有所迟滞,在改革创新上是否有所畏难,在加快发展上是否有所松懈,永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用开放的、前瞻的、统筹的思维去谋 划发展、推进工作,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勇谋突破之策,力行创新之举,制定落实发展管用的、基层欢迎的、群众受益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科学执政,自觉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力求执政成本最小化、执政效益最大化,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坚持民主执政,善于集中民意、集中民智,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运用民主的、引导的方法来沟通思想、统一意志,把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凝聚到跨越式发展的旗臶下,把社会各阶层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依法执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注重运用法律的手段、法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各级党组织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锻造引领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要求,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办法选人用人,注重看本质看主流,重视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让想于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使各地发展得到最需要的人才,使各类人才找到施展才华的最佳位臵。要把实践作为培养干部的最好方法,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注意从基层和企业选拔干部,让干部在实践中 经风雨、长才干。大胆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早压重担,从严要求,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进一步加强优秀党外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提升素质、健全组织、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加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团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以改善结构、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发展党的新生力量。落实中央《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五)狠抓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行力。面对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来不得丝毫懈怠。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部门行风,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以良好的形象感召群众。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面对发展的压力,要有干一行兴一行的决心,有不改变面貌誓不罢休的斗志。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主要精力用在推动工作上,放在解决问题上。注重抓具体、抓细节,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到项目,落实到人,量化到时间进度。要敢于动真碰硬,不怕面对困难,不怕触及矛 盾,多一些破题之作,少一些平庸之举。加强作风建设,机关要先行,领导干部要带头。各级机关要全力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加快发展推波助澜。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为创新担风险,勇于为发展尽责任,甘于为基层作奉献,带动全市形成人人恪尽职守、认真做事的良好风气。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政廉的良好环境。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注重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加大从严治党力度,坚决清除腐败现象。要紧紧围绕管好权、管好钱、管好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下运行。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宣扬勤政廉政典型,搞好警示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旗臶鲜明地查办大案要案,加大纠风力度。严格掌握政策,注意把改革探索中的问题、工作中的失误与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区别开来,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严于律己,带好队伍,正一方风气,向党和人民交出干事创业和清正廉洁两份合格答卷。

同志们,加快合肥发展,时不我待。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合肥更加美好的明天!22

第二篇:云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25日

秦光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圆满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5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严峻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促 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打牢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发展条件改善。启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山区综合开发等重大工

堡建设,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口岸和通关便利化建设得到加强。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滇企出境”步伐加快。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利实施。国内外区域合作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取得积极进展,红塔、昆钢等8户大型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央企入滇”初见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活力增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千方百计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少数民族群体,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保障信教群众基本权益相结合,宗教和顺有序局面得到巩固。认真落实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保持了藏区和谐稳定。

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强省迈进,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惠民工程深得人心,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省级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改制。文艺创作持续繁荣,音乐、影视、歌舞、文学等

人用人公信度稳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面消除村民小组“党员空白”点,基本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连续5年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帮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杨善洲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巡视工作力度,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5年,是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5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5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省委打下良好基础和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所有为云南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意见,把云南对外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云南进入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是云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门户,延绵不断的马帮商队开辟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近现代历史上,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

而言,纵向比,发展成就显著、变化令人鼓舞;横向看,各省区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和制约我省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凸显,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坝区、内地与边境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破除,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没有明显缓解,强化发展支撑的任务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群众诉求更加多样化,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统筹兼顾各方、满足群众新期盼新要求的难度加大,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压力增大,化解各种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

综合分析判断面临的形势,未来5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黄金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期。立足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紧扣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着眼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发展省情,我们必须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云南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生动局面;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早日实现云南人民富民强滇的美好夙愿。

今后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沿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八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立足云南、着眼全局,以宏大的气魄谋划云南改革发展。眼界绘宏图,魄力铸伟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卓越的胆识,敢于摆脱束缚、推倒围墙、打破框框,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总体格局中定位,放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中谋划,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

二是必须坚持以跨越发展为关键,推动云南驶入发展快车道。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跨越,重点在加快。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改变不了发展滞后的现状,解决不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牢牢抓住扩大投资、消费、出口的关键环节,采取创新性举措,率先在最具潜力、最有优势、最能见效的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坚持工业兴省、工业富省,坚持城镇带动、城乡联动,把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举措,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使工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城市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扶持,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必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开放是一

10移推进工业强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轻工业比重,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等轻工业。整合提升钢铁产业,延伸有色产业链,加快发展石油炼化产业,增强化工产业竞争力,稳步壮大建材产业。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确保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三年倍增。促进服务业发展调快调特三产。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比重。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烟草产业要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优化卷烟结构,做大骨干产品规模,推进减害降焦和综合利用,开创烟草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发展新境界。能源产业要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矿产业要加大地质找矿和精深加工力度,推进矿电结合,引导能源密集型工业向水电资源富集区域集中。生物产业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旅游产业要继续推进二次创业,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培育现代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央企入滇和有实力的民企入滇,加快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培育近10户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实施园区升级工程,提高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实施产业集群打造工程,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增强配套能力,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创新和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切实改进服务,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实施融资服务创新、市场开拓推进、集群发展促进、信息化服务推进等工程,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迎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

强化产业保障。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增强民间投资主体活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及财源建设行动计划,鼓励和调动更多的资金投向产业,力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利用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实行优势产业一产一策,建立省级领导联系督导重点产业制度。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战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领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导作用,支持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中小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壮大优秀企业家群体。

(二)谋长远、增后劲,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制约。

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富民强滇、必先兴水。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让金沙之水早日润泽滇中大地、造福各族群众。积极推进牛栏江和清水海补水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润滇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强“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堤防治理等项目建设,做好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干支渠防渗工作。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兴

314西南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和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加快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促进“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推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推进。抓好省级重点建设村工作,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建设范围。加强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走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布局,积极发展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完善城镇发展思路,转变建设用地方式,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坝区优质耕地,用好用足国家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试点省差别化土地政策,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建设山地城镇。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自愿有偿转变、分类协调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必须加快扩权强县步伐,最大限度下放经济领域、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健全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争先进位,把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分类指导,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鼓励县市区发挥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县域经济强县。

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踏步发展。继续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对边境沿线守土固边困难群体实行专项补助。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边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为重点,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以及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打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修复攻坚战,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五)抓改革、推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寻求突破,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继续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进程,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发挥国有经济在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发展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抓好国家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建设,充分发挥电价引导作用,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资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办学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1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教育人民,广泛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城乡、区域、军民警民联创共建机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边境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继续推进重大典型宣传,突出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抓好重大主题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建立有效监管体系,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农村和边境地区为重点,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改善群众文化条件。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加大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本、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保持云南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

(八)建生态、重保护,改善发展基本条件

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要求,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增加森林碳汇。加强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提升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成效,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加快中低产林改造,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切实做好移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实施节能减排计划。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强化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抓好重金属等重点污染物的监管和污染防治,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全面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推进绿色制造,倡导绿色消费。

实施防灾减灾计划。以地震、地质、气象和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构筑应急救灾与常态防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镇农村统筹、治标治本兼顾的科学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22强保证

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针对精神懈怠的问题,着力强化奋起直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模糊、宗旨意识淡化、事业心不强等问题,必须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以理论的与时俱进引领行动的锐意进取,以思想的坚定统一保证工作的步调一致,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大跨越。牢记“两个务必”,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满怀激情抓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勇于在困难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敢闯敢试的勇气、昂扬向上的锐气、追求卓越的志气,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二)针对能力不足的问题,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的能力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针对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建设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领导班子,培养造就一支推动发展有激情、有招数、有能力、有贡献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政意识教育、团结干事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继续办好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等活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高干部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处理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紧紧围绕走活干部这盘棋,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解决干部职务待遇、畅通干部出口渠道、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树立重视基层、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严格要求和管理干部。认真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才政策,积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引才育才,形成培养引进一批人才、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针对脱离群众的问题,着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针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会做群众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实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活动。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每年从县以上机关选派五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群众,通过领导蹲点、部门挂钩、干部结对、驻村入户、建立联系卡等形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民情责任

526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奋力赶超,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开启新征程,铸就新辉煌!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的新举措

一、开放环境

《报告》提出,要营造良好开放环境。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舒畅的社会环境、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大兴敬商重商之风,使云岭大地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财富热土。

二、“一圈一带六群七廊”注释1 《报告》提出,要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立足区域合理分工,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加快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空间布局。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930

《报告》提出,要大胆推进政策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寻求突破,坚持发展靠政策推动、难题靠政策突破、活力靠政策激发,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的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的有效政策,探索发展中的突破性政策,构建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政策体系,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十一、提高收入

《报告》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收是民生之要。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

十二、创业就业

《报告》提出,要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工程。引导和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落实“贷免扶补”优惠政策,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三、保障性住房

《报告》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和分配管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十四、教育现代化

《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关心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十五、大办卫生多办医院

《报告》提出,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加强州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注释1:“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具体为: “一圈”,是指努力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为云南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带”,是指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云南省兴边富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六群”,是指努力将滇中核心城市群和滇西、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等五个次级城市群打造成为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点。“七廊”,是指依托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昆明-密支那和吉大港4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以及昆明-昭通-成渝和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昆明-丽江-迪庆-滇川藏大香格里拉3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潜力,逐步培育

334-

第三篇:云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25日

秦光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圆满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5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等严峻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促 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打牢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产业发展协调性增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谋划和推动桥头堡建设,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口岸和通关便利化建设得到加强。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滇企出境”步伐加快。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利实施。国内外区域合作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取得积极进展,红塔、昆钢等8户大型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央企入滇”初见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活力增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千方百计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少数民族群体,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保障信教群众基本权益相结合,宗教和顺有序局面得到巩固。认真落实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保持了藏区和谐稳定。

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强省迈进,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惠民工程深得人心,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省级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

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不断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公信度稳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面消除村民小组“党员空白”点,基本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连续5年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帮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杨善洲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巡视工作力度,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5年,是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5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5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省委打下良好基础和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所有为云南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意见,把云南对外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云南进入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是云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门户,延绵不断的马帮商队开辟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近现代历史上,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中印输油管道,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和制约我省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凸显,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坝区、内地与边境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破除,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没有明显缓解,强化发展支撑的任务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群众诉求更加多样化,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统筹兼顾各方、满足群众新期盼新要求的难度加大,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压力增大,化解各种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

综合分析判断面临的形势,未来5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黄金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期。立足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紧扣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着眼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发展省情,我们必须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云南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提升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只有坚持和谐发展这个保障,才能营造安定团结的生动局面;只有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早日实现云南人民富民强滇的美好夙愿。

今后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

沿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八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立足云南、着眼全局,以宏大的气魄谋划云南改革发展。眼界绘宏图,魄力铸伟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加卓越的胆识,敢于摆脱束缚、推倒围墙、打破框框,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总体格局中定位,放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中谋划,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

二是必须坚持以跨越发展为关键,推动云南驶入发展快车道。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跨越,重点在加快。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改变不了发展滞后的现状,解决不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牢牢抓住扩大投资、消费、出口的关键环节,采取创新性举措,率先在最具潜力、最有优势、最能见效的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坚持工业兴省、工业富省,坚持城镇带动、城乡联动,把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举措,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使工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城市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扶持,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必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开放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是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沿海地区敢闯敢试的开放经验,克服眼界不宽、固守本土的封闭观念,摒弃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狭隘

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借助科技和人才这一有力撑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无论是历史的反思、还是现实的审视,云南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历史关口。能否最大程度利用好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宝贵机遇,是对我们胸怀和胆识、智慧和能力的重大考验。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强势突破,才能谱写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雄浑乐章。

三、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一)兴产业、调结构,壮大发展实力

产业不强是云南的软肋。必须把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大发展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调整三次产业、轻重工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和所有制、投资、研发投入结构,推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安全。发挥地域和气候优势,建设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畜禽水产、木本油料等特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新型工业化调快调强二产。工业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轻工业比重,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日化等轻工业。整合提升钢铁产业,延伸有色产业链,加快发展石油炼

1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迎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

强化产业保障。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增强民间投资主体活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及财源建设行动计划,鼓励和调动更多的资金投向产业,力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利用好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实行优势产业一产一策,建立省级领导联系督导重点产业制度。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战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领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导作用,支持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中小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壮大优秀企业家群体。

(二)谋长远、增后劲,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基础先行,适度超前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制约。

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富民强滇、必先兴水。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让金沙之水早日润泽滇中大地、造福各族群众。积极推进牛栏江和清水海补水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润滇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强“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堤防治理等项目建设,做好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干支渠防渗工作。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兴地睦边”农田整治步伐。积极探索水电站综合利用有效途径。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形成以航空为先导、铁路和公路为骨干、水运和管道运输为补充、区域综合枢纽为联结,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高效便捷、3区域合作,提升滇沪、滇浙等合作层次,实现联动发展。

提升对外经贸水平。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支持优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服务贸易产品扩大出口,支持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扩大进口。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强化绩效考核,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营造良好开放环境。认真落实国家支持桥头堡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畅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水平,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舒畅的社会环境、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大兴敬商重商之风,使云岭大地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财富热土。

(四)强统筹、促协调,构建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区域合理分工,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加快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空间布局。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打破行政区划约束,跨地区优化资源和生产力配臵,推动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及滇西北、滇西南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和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加快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促进“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推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

5场,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打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修复攻坚战,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五)抓改革、推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寻求突破,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继续推进农垦、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进程,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发挥国有经济在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发展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抓好国家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建设,充分发挥电价引导作用,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资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推进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办学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

7人事业。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和分配管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加大投入,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面。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关心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健康是民生之福。坚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加强州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臵能力。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加大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力度,保障各族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七)重文化、强引领,增强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教育人民,广泛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城乡、区域、军民警民联创共建机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流动

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增加森林碳汇。加强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提升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成效,加强出境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防治。加快中低产林改造,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切实做好移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实施节能减排计划。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强化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抓好重金属等重点污染物的监管和污染防治,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全面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省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推进绿色制造,倡导绿色消费。

实施防灾减灾计划。以地震、地质、气象和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构筑应急救灾与常态防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镇农村统筹、治标治本兼顾的科学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聚人心、汇民智,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汇聚到推动发展中来。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运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事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网络信息建设管理为重点,改进方式方法,完善政策法规,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加快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社区建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人民安居乐业的港湾。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下移到基层,推动目标任务、手段措施、机制保障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和事前防范转移。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分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化人民调解,创新行政调解,强化司法调解,推进联动调解,努力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立体化、全方位防控体系建设,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预防打击犯罪,把治安防范网络覆盖到城镇街区、农村村寨、居民楼院,形成平安创建人人参与、平安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继续深入推进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树立重视基层、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严格要求和管理干部。认真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才政策,积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引才育才,形成培养引进一批人才、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针对脱离群众的问题,着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针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会做群众工作、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组织实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活动。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每年从县以上机关选派五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群众,通过领导蹲点、部门挂钩、干部结对、驻村入户、建立联系卡等形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民情责任区、民情联席会议、工作巡视、信访接待等制度,注重在决策中体现和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加强对群众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群众工作取得实效。

(四)针对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针对少数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健全、一些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的问题,组织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深化拓展

(六)针对消极腐败的问题,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针对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易发多发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举各方之力共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廉洁勤政理念渗透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机制,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加强对重点领域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创造新业绩。

同志们!云南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千百年来创造了许多赶超跨越、勇攀高峰的骄人业绩,谱写了敢为人先、奋起直追的壮丽篇章。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奋力赶超,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开启新征程,铸就新辉煌!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的新举措

一、开放环境

《报告》提出,要营造良好开放环境。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舒畅的社会环境、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大兴敬商重商之风,使云岭大地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财富热土。

二、“一圈一带六群七廊”注释1 《报告》提出,要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立足区域合理分工,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加快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空间布局。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城乡发展

《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促进“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推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

9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县域经济强县。

七、共同富裕

《报告》提出,要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继续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散居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踏步发展,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八、国有经济

《报告》提出,要发挥国有经济在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进程,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发挥国有经济在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九、水能资源

《报告》提出,要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抓好国家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建设,充分发挥电价引导作用,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

十、政策创新

《报告》提出,要大胆推进政策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寻求突破,坚持发展靠政策推动、难题靠政策突破、活力靠政策激发,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的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的有效政策,探索发展中的突破性政策,构建更加灵活、开放、1

十五、大办卫生多办医院

《报告》提出,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加强州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注释1:“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具体为: “一圈”,是指努力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为云南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带”,是指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云南省兴边富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六群”,是指努力将滇中核心城市群和滇西、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等五个次级城市群打造成为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点。“七廊”,是指依托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昆明-密支那和吉大港4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以及昆明-昭通-成渝和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昆明-丽江-迪庆-滇川藏大香格里拉3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潜力,逐步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334-

第四篇:九次党代会学习体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的心得体会及工作打算

胜利闭幕的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大会,他吹响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省的进军号角,开启了新起点上实现奋发崛起新跨越的征程。卢展工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报告共分五个部分:

一、全省人民砥砺奋进,迈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征程;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事业;

三、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四、以人为本着力为民,推动中原经济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肩负起带领全省人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使命。

这个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项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个指导今后五年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卢展工书记还指出,前不久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强调,《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中原经济区,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富民强省,核心是“三化”协调,活力是解放思想,动力是改革开放,方法是统筹兼顾,关键是实干实效。构建中原经济区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总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领导和员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扎实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几天来,通过对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的学习,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也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大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着力为民,推动中原经济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感触颇深。下面结合我自身的工作,谈一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以及究竟如何通过做好本职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为推进中

原经济区全面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因势利导,准确定位

任何工作的谋划,方向的确定,都要掌握形势、准确分析,方可明确思路,制定目标。这次党代会报告就是在全面分析了全省发展的总体形势后,提出了符合省情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报告首先实事求是全面回顾了5年来河南省的发展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分析了河南省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同时从发展规律、发展布局、发展环境和机遇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定位和现实支撑。提出了今后五年对河南省来说,是一个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的五年,是抢抓机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并牢牢抓住的、属于中原经济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树立 “紧抓机遇,埋头实干”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定位好自己。

二、理念科学,与时俱进

卢展工书记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发展。务实发展,就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实发展,就是忠诚履职、尽心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务实发展,就是注重持续、锲而不舍、保持韧劲、勇于担当;务实发展,就是关键在做,科学运作、有效运作,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报告突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意高远,从报告的主题到主线,从立论到指导思想,到工作目标,到发展战略和工作任务及举措都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统领的特点,闪烁着科学发展的耀眼亮点。可以说,这是一个最科学的报告,也是一个最符合发展规律的工作报告。同时这次党代会报告不但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所以我在工作中一定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精神,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荣辱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和工作态度,力争优秀,勇创先进。

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报告勾画了中原经济区五年的发展蓝图,充分阐述了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非常鼓舞人心,对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催人奋发向上,同时更感觉责任重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后五年,对中原经济区发展来说,是一个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的五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科学发展大局,我认为,首先,要干好本职工作,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观念是百分百完成工作所不可或缺的。其次,加强政治修养,作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真正的融入到整个大局当中。

作为一名高层领导,在今后五年,要牢牢把握好这次发展机遇,立足自身职责,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适应发展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落实。要做到这些,我认为

重点必须强化以下“四个意识”:

一、强化大局意识。

科学发展是主题,富民强省是目标。卢书记指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努力构建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发展格局。各地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互动联动、协力推进,形成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板块优势充分彰显的良好局面。

大局就是省委和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也就是中原经济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强化大局意识,就是要在工作中善于把握经济发展大局,这是创造性地做好本单位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要胸有全局,找准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我们工作实际的结合点,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代会所确定的全区每个阶段重点工作和发展大局,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发展。并认清发展形势,因势利导,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只有在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工作方向。

二、强化学习意识。

强化学习意识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把握大局,才能使成本部的工作融入到公司、集团、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中,才能全面落实这次党代会精神。所以在工作中还要继续不断的学习党代会报告,深刻领会报告中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才能使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省委和省政府的重点工作,不迷失方向。

三、强化责任意识。

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有主人翁精神,着力在提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的同时,真正做到奋发有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思考工作上。要结合工作实际,高起点,高标准,求真务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还要有紧迫感,要不断自我加压,不断把压力转化为新的动力和干劲。

四、强化创新意识。

增强敢于创新和乐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的思维。紧紧围绕“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形式,为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中原崛起乘东风,河南振兴势如虹。通过最近我与同事们的精心努力,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离上级部门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卢展工书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报告的鼓舞下,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迎来河南天地置业有限公司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五篇:学习省九次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省九次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根据部集中学习的安排,我们办公室认真学习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全文,并且反复学习了几遍,卢展工同志在省九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集中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智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报告措施有力、操作性强、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催人奋进。

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报告的第六部分,以较大篇幅,从着力固本强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增强执政的科学性,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四个方面,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行了强调。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责无旁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结合自身岗位的实际,就是要为党的建设献计出力,添砖加瓦。首先,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组织工作为己任,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次,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学政策,学业务,学科技知识,提高组织协调、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及文字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力争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第三,进一步改进作风,公道正派,不图虚名,真心实意为基层和群众服务,让每一个来组织部的人都可以真正感受到这里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和谐之家。

下载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九次党代会报告诞生记(2007)(5篇)

    共谱科学发展崭新篇章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报告诞生记 (2007年5月25日) 2007年5月。上海。一幅擘画城市今后五年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 《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心得体会[五篇]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10月26日至10月30日,省第九次党代会在郑州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中共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决议

    中共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决议 2011-11-03 11:52 (2011年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卢展工同志代表中共河南省第......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全文(精选多篇)

    一 省八次党代会以来工作回顾与总结 (一)五年来工作回顾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是2006年的2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600多美元增加到4000多美元,财......

    街道九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工作总结

    一马路街道九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工作总结 区九次党代会以来,一马路街道按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

    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全五篇)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会议概况 召开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省委对这次大会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负责大会的筹备工作,从今年3月下旬就开始......

    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提纲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把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省委决定组建宣讲团,在全省集中开展宣讲活动,我很高兴来到 市和大家一起学习。 10......

    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文国土资〔2011〕17号签发人:黄国云文峰区国土资源局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情况的报告区委督察室:11月4日,文峰区国土资源局组织召开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会议,专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