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6:5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第一篇: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申报评审工作实施细则

(修订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以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据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相关文件要求,以科学评价为核心,进一步规范我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以下简称“职务评审”)工作,提高评审质量,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完善评价标准,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现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第二条 学校职务申报评审工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合理划分评审权限,加强评审过程监督,建立品德、能力和业绩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评价机制。

第二章 分类及设置

第三条 学校设置教师系列、研究系列和其他专业技术 职务系列等三个系列。教师系列中,分为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子系列。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分为工程技术、实验技术、编辑、翻译、图情与档案、医疗卫生、经济、会计、审计等类型。

第四条 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种类型。

第五条 学校在上级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根据师资队伍规划和各系列、各类型的岗位职数,分别确定各系列、各类型高级职务当年晋升指标。

以下三种情形不受指标限制:

1.符合破格申报教学科研子系列教授职务条件或研究系列研究员职务条件且申报当年未满35岁,或符合破格申报教学科研子系列副教授职务条件或研究系列副研究员职务条件且申报当年未满30岁;

2.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规定,通过市级人才引进渠道进入我校工作,且符合申报条件;

3.同级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转评。

第六条 各系列中级职务的晋升指标不受限制,按重庆市全日制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满考核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的相关办法和程序予以确定和评聘。

第三章

各系列基本申报条件

第七条 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申报条件分为资格条件和师风师德条件两类。

第一节

资格条件

第八条 学历学位条件

申报人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975年1月 日以后出生的人员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同等条件下博士学位获得者优先。

(一)正常申报正高级职务须聘任副高级职务5年以上。申报教学科研子系列,不足上述任职年限申报教授职务的,按破格条件进行申报。申报当年未满45岁的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申报评审教授、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应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进修经历。申报当年已满45岁的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或进修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子系列、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申报评审,不受此条件限制,但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或进修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国外及境外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申报教授职务,视同具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和进修经历。

(二)正常申报副高级职务须聘任中级职务5年以上。

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聘任中级职务1年以上可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017年1月1日以前进校的博士,原则上应考核确定中级职务,但在校工作已满2年的,可直接参评副高级职务。

具有中级职务者参评副高级职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与评定。

(三)正常申报中级职务须聘任助理级职务5年以上。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经考核合格,可确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经考核合格,可确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全日制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且聘任助理级职务4年,可申报中级专业 技术职务。

(四)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确定。

全日制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或全日制专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经考核合格,可确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

申报人任现职期间,因私出国(境)、事假超过六个月的,不计算为专业技术任职时间。

第九条 外语、计算机条件

按照重庆市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继续教育条件

继续教育条件按照《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有关要求,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规定学时。

第十一条 资历条件

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子系列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员均须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及重庆市规定的其他任职资历条件,同时还须获得教务部门确认的校内主讲教师资格。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员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

第二节

师德师风条件

第十二条 思想品德

(一)爱国守法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信仰坚定、遵纪守法,不得有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团结友善

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 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明礼诚信

自尊自律,诚实守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有不良诚信记录的,视情节轻重延迟3-5年申报。

第十三条

职业道德

(一)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积极奉献。

(二)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对积极承担班主任(导师)工作并获得学生好评的,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就业指导及心理辅导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履行职责

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工作任务。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岗位聘期考核为称职(合格)以上。任现职以来,连续2年年度考核或岗位聘期考核结论为“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第十四条 学术道德

严谨笃学,学风端正。在学术研究中,不得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有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不端行为。

第十五条 其他

(一)在师德师风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校级以上表彰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二)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其他重大问题,经查实的,延迟3年申报或按相关规定处理;受党纪、政纪处分的,视情节轻重延迟3—5年申报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三)凡因出现师德师风问题而延迟申报者,一律不得破格申报。

第四章

业绩条件

第一节

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子系列业绩条件 第十六条 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1)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学年完成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10学时,总教学工作量280学时以上。其中,每学年应完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2)授课门数及教学环节:系统承担2门以上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过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3届以上;或指导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均3人以上或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3届以上;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均2人以上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届以上(经学校确认不具备实施教学环节条件的除外)。

(3)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建设工作,并承担课程建设或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

(4)教学效果:现任职资格以来教学效果达到学校相应要求,且连续3年学生、同行专家评教达到优秀以上。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二:

(1)主持完成1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或主持完成 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优秀”等级。

(2)主持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且开展了实质性建设工作;或参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且开展了实质性建设工作。

(3)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经评审为“优秀”等级;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以第一完成人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教研教改论文,且主编1部省部级规划教材或参编1部全国规划教材。

(5)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6)获得省部级各类教学竞赛一等奖;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各类竞赛奖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认定)。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其中,申报我校具有教授评审权学科的专业技术系列,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本学科校定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学科论文。第十七条 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1)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学年完成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总教学工作量180学时以上。其中,每学年应完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2)授课门数及教学环节:系统承担1门以上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2届以上;或指导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均3人以上或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3届以上;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均2人以上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届以上(经学校确认不具备实施教学环节条件的除外)。

(3)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建设工作,并承担课程建设或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

(4)教学效果:现任职资格以来教学效果达到学校相应要求,且连续3年学生、同行专家评教达到良好以上。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二:

(1)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或参与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排前3名);或参与完成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排前7名);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合格”等级。

(2)参与1项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1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均须开展了实质性的建设工 作。

(3)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经验收为合格;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以第一完成人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且主编1部本专业教材。

(5)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校级成果奖一等奖排前5名,二等奖排前3名,三等奖第1名)。

(6)获得省部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励;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各类竞赛奖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认定)。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其中,申报我校具有教授评审权学科的专业技术系列,须有2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其他学科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学科论文。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且2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3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2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0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以上(一等奖排前5名,二等奖排前3名,三等奖第1名)。

(4)科研成果有4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明显。

第十八条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学年完成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0学时,总教学工作量70学时以上。其中,每学年应完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2.授课门数与教学环节:系统承担1门(不低于2学分)全日制本科学生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2届以上;或指导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均3人以上或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3届以上;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均2人以上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届以上(经学校确认不具备实施教学环节条件的除外)。

3.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建设工作,并承担课程建设或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

4.教学效果:现任职资格以来教学效果达到学校相应要求,且连续3年学生、同行专家评教达到良好以上。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须同时具备以下科研基本条件:(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其中,申报我校具有教授评审权学科的专业技术系列职务,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B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有3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其他学科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B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有2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

(2)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项。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6篇以上学术论文,且有1篇以上论文在校定本学科B类及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3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4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2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5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获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二等奖以上(一等奖排前3名,二等奖第1名)。

(4)科研成果有5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第十九条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应具备与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一:

(1)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或参与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排前3名);或参与完成1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排前7名);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优秀”等级。

(2)参与1项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 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均开展了实质性的建设工作。

(3)参与主讲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经评审为“优秀”等级;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且主编1部本专业教材。

(5)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校级成果奖一等奖排前5名,二等奖排前3名,三等奖第1名)。

(6)获得校级各类教学竞赛一等奖;或省部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奖励(三等奖以上);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各类竞赛奖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认定)。

(7)在本校专职从事教学工作,自任讲师之日起满20年,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经学校教学委员会推荐参评。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第二十条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应具备与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一:

(1)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排前5名);或主持完成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优秀”等级。

(2)主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均开展了实质性的建设工作。

(3)参与主讲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且验收合格;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或主编(或副主编)1部本专业教材(排前3名的副主编)。

(5)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6)获校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奖;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 目)且获得省部级奖。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2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1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5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以上。

(4)科研成果有2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明显。

第二十一条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应具备与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相同的教育教学条件。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须同时具备以下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且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且有2篇以上论文在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在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有1篇以上论文在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3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2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0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获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以上。

(4)科研成果有4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十二条 破格申报教授任职资格的教学科研条件

(一)取得本学科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创造性成果,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或突出成绩,有较高的 学术影响力,聘任副教授职务满3年的,经科研成果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议组现场答辩,相应程序审核批准,可破格申报教授。

(二)破格申报教授应具备与正常申报相应类型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业绩条件。破格申报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教授,科研基本条件和科研业绩应达到正常申报相应类型教授要求的1倍以上;破格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应从任现职以来获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前3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排前5名),或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科研条件达到正常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的科研基本条件。

第二十三条 破格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的教学科研条件

(一)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高水平创造性成果,无博士学位且聘任讲师职务满2年的,经科研成果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议组现场答辩,相应程序审核批准,可破格申报副教授。

(二)破格申报副教授应具备与正常申报相应类型副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业绩条件,科研基本条件和科研业绩应达到正常申报相应类型副教授要求的1倍以上。教学为主型副教授不破格。

第二十四条 申报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条件

(一)新进博士入校当年考核确定讲师任职资格。

(二)硕士及以下学历学位人员申报讲师专业技术职务,应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150学时,且至少系统承担1门全日制本科生课程的讲授任务。第二节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业绩条件 第二十五条 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教授职务的业绩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从事学生工作累计10年以上,能认真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

2.完成1门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且教学工作量为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3.任现职以来,获得重庆市及以上个人表彰或所带年级获得重庆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推荐。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按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中有关教授职务的科研条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副教授职务的业绩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在专职辅导员岗位工作满5年,能认真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

2.完成1门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且教学工作量为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3.任现职以来,获得重庆市及以上个人表彰或所带年级获得重庆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推荐。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按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中有关副教授职务的科研条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讲师职务的业绩 条件

(一)担任专职辅导员,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

(二)参与1门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且教学工作量为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三)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个人表彰或所带年级获得校级以上集体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推荐。

第三节

研究系列业绩条件

第二十八条 申报重庆市教育系统研究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按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有关重庆市教育系统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中规定的“普通本科教育类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学术水平条件”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四节

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业绩条件

第二十九条 申报工程、实验、编辑、图书情报、卫生和经济会计等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条件按重庆市现行规定执行。

(一)会计、审计、卫生技术和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专业的高级职务为考评结合,需考试合格并按学校申报条件评审或推荐评审;

(二)会计、审计、出版编辑、卫生技术等学科专业的中、助理级职务和计算机工程高、中、助理级职务为以考代评,需考试合格并按学校学历和任职年限条件聘任。

(三)实验技术系列按《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实验技术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的通知》(渝人社发〔2016〕161号)执行。

第三十条 申报翻译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条件比照 重庆市翻译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推荐评审工作 第一节

评审组织机构

第三十一条 学校职务评审工作在学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职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以下简称“职改办”)负责组织实施。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分学科评议组和学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二级组织组建。

第三十二条 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由全体校领导和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改革方案和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章制度,研究确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管理工作和各级评审组织设置方案,审定学科组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名单,领导各级评审组织的评审工作,审议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诉有关议案,复议评审组织的评议结果;研究决定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非学术性特殊性问题,决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有关的其他非学术性重要事宜。

第三十三条 学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学校有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西南政法大学评审委员会和其他系列高级职务评议委员会两个高评委(以下简称教师高评委和其他系列高评委)。

教师高评委由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批准组建,负责学校法学和马克思主义两个学科教授的评审工作以及各学科副教授的评审工作。其他系列高评委由学校职改领导小组批准组建,负责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议推荐工作。

第三十四条 学科评议组

学科评议组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分类组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人数较少的学科,可根据需要与相近学科合并组建学科组。学科评议组负责对申报人的业绩、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进行评议,并按照评审规则将评议结果向学校高评委会报告。

评议组成员原则上按照“超员配置、随机抽取”的原则进行配置,由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从学校组建的专家库中抽取规定数量的执行评委参与当年的评审工作。具有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学科评议组不少于11人,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学科评议组不少于9人,有推荐权的其他学科评议组不少于5人。

学科评议组设执行组长一名。执行评委(含学科评议组组长)原则上不得连续连任2次,且每年须有三分之一以上轮换。

第三十五条 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

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设在人事处(以下简称“校职改办”),办公室主任由人事处长兼任,负责对二级单位推荐人选的任职资格、申报材料的抽查和复核,组织和实施评审日常工作,依照规定程序向重庆市有关部门报送评审材料,起草评审工作相关文件,开展推荐和评审人员报批等工作。

第二节 评审程序

第三十六条 制定实施方案并公告

根据上级当年职务评审工作的要求以及学校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评审方案,确定高级职务职数限额,经学校职称 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布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通知。

第三十七条 个人申报

(一)申报学科专业要求:申请人员拟申报的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与本人所从事的学科(专业)一致。

(二)教学为主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由承担全校体育、外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四类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师申报;教学科研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由承担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师申报;科研为主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由专职科研人员申报,但辅导员岗位的教师不能申报。

(四)新调入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专业技术职务累计任职年限已达到我校规定年限,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应在我校现职务履职一年以上并符合申报条件。

(五)专业技术人员(含新调入人员)因工作岗位发生变更,且变更前后的专业属不同的专业技术系列(可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岗位)的,可重新申报转评与新岗位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转评或多评应满足新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规定的评审条件,经申报评审通过后方能取得与原职务同级的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三十八条 材料审查和公示 申报任职资格,须同时具备任职资格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和业绩条件。学院或所在二级单位负责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初审。

教师系列和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的申报材料均须进行业绩确认。其中,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成果的认定,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科研成果的认定,由科研处负责;学历、年度考核结果、任职资格等认定,由人事处负责;辅导员工作 业绩的认定,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其他业绩的认定若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经复审的材料,由二级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

公示无异议的,由二级单位填写送审花名册及申报人的评审表、教学科研成果量化计分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综合情况(公示)表、专业技术申报材料审查表一并报校职改办。

第三十九条 材料复审上报 校职改办对二级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抽查、复核、汇总后,报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通过后进入学科组评议程序。

第四十条 同行专家评议 正常申报晋升高级(正高、副高)职务的人员,须进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同行专家评议。教学与科研水平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两年有效。

教学水平的同行专家评议,由教务处按相关制度规定统一组织实施。申请人须统一参加教学效果公开课评审。公开课评审未通过者,不能参加当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科研水平的同行专家评议,以科研成果鉴定为基本方式,按附件1规定的程序执行。申请人须提交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2篇(部)代表作,由校职改办送校外3名同行专家鉴定;破格申报高级职务人员需提交3篇(部)代表作进行同行专家鉴定。专家提供明确的科研成果书面鉴定意见由校职改办提交学科评议组。

第四十一条 现场答辩

正常申报正高级职务人员和破格申报正、副高级职务人员,经资格审查通过的,须参加学科评议组的现场答辩。现 场答辩的内容包括个人述职、提问答辩和业绩展示等方面。学科评议组成员经过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数达到应到会成员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第四十二条 学科评议组评议

学科评议组会议由执行组长主持。评议工作依照二级单位和鉴定专家的意见,对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量化评审标准,对申报人的学术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实际工作业绩、成果(含著作、论文)和贡献进行综合评议,结合业务考试、答辩情况,形成书面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应概括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主要业绩的评价,推荐建议结论分为同意、不同意。

第四十三条 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或推荐

高评委会议由主任委员或委托副主任委员主持,在学科评议组介绍推荐意见的基础上,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准,综合评审、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表决意见分为同意和不同意。评委不得委托他人投票或补投票。评审须经应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为通过。评审结果须经会议主持人签名后当场宣布。

第四十四条 评审终止 出现以下情形,评审终止:

(一)在科研成果同行专家鉴定环节,3名同行专家中1 名专家意见为“未达到正(副)教授水平”;

(二)在学校高评委会议评审过程中,接到投诉举报且查证属实;

(三)评审过程中发现弄虚作假并被查证属实。评审终止后,由校职改办按程序返还申报评审材料。第四十五条 公示和审定上报

高评委评审通过或推荐的人员,由校职改办提请校职改领导小组审议后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的,由校职改办按相应程序上报。

第四十六条 聘任

学校有评审权的职务系列,学校高评委评审通过后,结合学校编制和岗位情况由学校予以聘任。学校只有推荐权的职务系列,学校高评委评审通过后,推荐送重庆市相应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当年度通过后结合学校编制和岗位情况予以聘任。

第四十七条 依照重庆市有关规定推荐参加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特殊人才等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的申报人员,原则上应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的业绩条件,由校职改办进行资格审查、学科评议组评议后推荐上报。

第四十八条 调入人员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确认 按照专业技术资格“哪里评哪里有效”的原则,重庆市外调入我校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审定,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重庆市来渝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任职资格确认。

第四十九条 转系列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转评

专业技术系列职务人员如需转系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应转评与现级别相同的专业技术职务后,方可再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同级专业技术职称转评按相应级别申报条件和评审程序执行,同行专家成果鉴定不作要求。

第五十条 学科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和引进人才特别评审机制 若申报人取得本学科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创造性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可由3名国内外同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受聘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推荐,经职改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可适时召开评审会,直接进入评审程序。

若特殊人才或引进人才符合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确属学校发展亟需,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审定,校内特聘为教授或副教授(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在校内岗位聘任待遇中予以体现。

第三节

评审纪律

第五十一条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各级评审组织成员为申报人或者其直系、旁系亲属为申报人的,在评议该申报人时必须回避。

第五十二条 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相关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准确核实申请人的相关材料。

第五十三条 各级评审组织应在规定的评审时间、评审范围和评审权限内,坚持标准条件,严格评审程序,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评委会须严格控制通过比例,通过竞争择优,有效确保评审质量。

第五十四条 各级材料审核人员和各级评审组织成员必须遵守评审标准、程序、纪律和保密规定。对违反政策规定,不坚持评审标准,不按规定程序评审,以及在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校职改领导小组责令其停止评审工作,宣布其评审结果无效,解散评委会或取消相关评审成员的评审资 格。

第五十五条 严肃责任追究。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坚持“谁审核,谁签名;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界定责任。各级评审组织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和纪律,严格审核把关,逐级审核提交,确保材料真实可信。对把关不严,违反规定程序的,一经查实,学校视其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六条 申报人违反负面清单列举的相关条款,按附件3负面清单规定的处理办法执行。

第六章 业绩认定

第五十七条 为了确保专职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工作,专职科研岗位人员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在满足本文件规定的科研条件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教学条件,但需根据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不同,适当增加科研工作量。增加的工作量为: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需增加发表1篇所申报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需增加发表1篇所申报学科D1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需发表1篇D2类论文。

第五十八条 教学兼管理的“双肩挑”人员申报相应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的,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应为本规定中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二;管理兼教学的“双肩挑”人员,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应为本规定中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任职10年以上的“双肩挑”优秀管理干部,在学校制度建设及其他管理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除侧重考察其管理工作实绩外,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可适当放宽,科研业绩要求不低于所申报职务科研条件的 二分之一。

第五十九条 非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非工勤岗位),在学校制度建设或其他管理工作中业绩突出者,可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其资格经评审认定后,学校按照实际聘任的岗位职务发放工资、福利等待遇,即实行评聘分离。

第六十条 受学校委派到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在外工作期间的教学工作量视为完成,表现优秀的,评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第六十一条 经学校同意公派到国外或境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国外或境外院校进修10个月以上的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在外工作、进修期间的教学工作量予以免除。

第六十二条 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批准离岗创业的人员,三年内可按规定正常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创业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专业技术评审的依据。

第六十三条 辅导员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所讲授的形势政策课、党课和团课、带学生实习等,经学校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认定的,可计算为教学工作量。

第六十四条 各专业技术系列转评和多评后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本人自转评和多评前相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与所申报的专业相一致的工作业绩、学术与技术成果均可计为有效业绩。

第七章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校各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是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的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教师申报评审工作按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子系列的条件执行。

从事外语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按重庆市相关文件执行。

2017年1月1日以后新入职的博士于入职当年考核确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未经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认定的,不得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六十六条 本细则规定的申报条件是我校各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申报要求,申报人是否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人提供的材料作出综合评价。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中所提“以上”、“以下”、“以后”均包括本级。

第六十八条 申报人所提供的论文、论著、教材、项目、奖励等成果均是指聘任现职以来取得的与申报学科(专业)相同(相近、相关)的成果,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发展方向。除有特别说明外均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主持人,但内刊、增刊、论文清样不能作为正式材料报送(智库成果除外)。每1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可按1篇SCI/EI收录论文计算。本办法中所提项目(课题)是指取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以来完成的项目(课题)。

2017年1月1日以前进校且未认定中级职务者,参评副高级职务的成果从入校工作以后起算。

第六十九条 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本规定所要求的C 类论文,应发表在非本校主办的核心期刊上,但在本校主办的核心期刊上发 表3篇以上论文的,视为1篇本规定要求的C类论文。

第七十条 国家级奖是指以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发的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视作国家级奖。省部级奖是指以国务院各部委或省级政府名义颁发的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

第七十一条 省部级重点项目是指项目下达部门明确标明为“重点”项目。

第七十二条 推广应用成果数以该成果已被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为计算依据,并有相关的支撑材料;成果推广应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以成果转让合同、成果转化后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凭证等为计算依据;社会效益主要根据提供的佐证材料,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予以测评,其中人文社科成果可考虑被党政部门正式采纳、得到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肯定、在不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等因素。

第七十三条 在品德条件中,延迟申报起算年限为:出现延迟申报情况时,任现职务年限未满基本申报年限要求的,从其任现职务满基本申报年限当年起算;已满基本申报年限的,从出现延迟申报情况的当年起算。

第七十四条 本办法由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经学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学校原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篇:西南政法大学

西政校友(公务员版)2010年6月本帖最后由 woshang 于 2010-6-10 13:29 编辑

党政机关

湖南省委书记

周 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副书记

陈际瓦(女)重庆市委副书记

张 轩(女)

青海省副省长

何 挺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维稳办主任)杨焕宁 国家安全部副部长

马 健 国家保密局局长

夏 勇 广东省委组织部长

胡泽君(女)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马儒沛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张 穹(原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

中央维稳办副主任、研究室主任

夏诚华 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

张晓明 国务院TW办公室主任助理、秘书局局长 龙明彪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司司长

张建华 国务院610办公室一局局长

王德洲 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协调司司长

青 锋 国务院发改委计改司副司长

连启华 **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副局长

田培炎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

张 怡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

陈佐夫 中国证监会缉查总队副局级巡视员

梁永生 中国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部主任

冯鹤年 中国人保财险意外保险部总经理

龙 晖 外交部条法司司长(主管国际条约事务)段洁龙 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

周渝波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张鸣起 全国总工会法律部部长

刘继臣 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

谢良敏 人保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司司长

孙建立 深圳市副市长

袁宝成 河北新乐市市长

赵丽娟 湖南益阳市委副书记

胡忠雄 四川德阳市委副书记

张金明 广东开平市副市长

黄婉慈 四川自贡市副市长

戴绍泉 贵州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邹 伟 河南省地税局副局长

刘晓云 河南省TW办公室副主任

尚润泽 河南省贸促会会长

谢增福 四川省人事厅副厅长

黄春生 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孙如林

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张 猛 广西区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林日华 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梁树声 广西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陈伟雄 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彭 矛 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陈晓光 温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王靖高 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吴声华 日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王义军 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杨誉敏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杨政模 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

朱新华 广西自治区劳动厅副厅长

雷 震 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长

钟晓渝 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长

祖玉琴 洛阳市司法局副局长

王建新 遵义市司法局局长

肖 军 嘉兴市委组织部长

杨立平湖北省交通运输管理局局长

陈兰平武汉市工商局副局长

熊世忠 浙江省湖州市城管局副局长

张伟林 四川省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周立平云南省昆明海关关长

张治洲 苏州太仓海关副关长

罗 放 乌鲁木齐机场海关关长

巴哈特 浙江湖州海关关长(作家)

刘平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

刘善英 湖北省沙市区委书记

马秋平重庆市南川区区长

谭家玲 西安市临潼区常务副区长

张 炜 重庆市大渡口区副区长

袁光灿 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

郑向东 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处长

吴应武 江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处长

刘晨华

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处长

辛俊强 海南省琼海市市长助理、公安局长

刘海志

安全部门

杨焕宁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维稳办主任)

黄祖跃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 黄双全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 谢小青

公安部装财局常务副局长

刘跃进

公安部禁毒局常务副局长(国家禁毒办副主任)

邓 明

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 刘威华

公安部国内安全保卫局副局长

高绪文

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

赵永琛

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原公安部反恐局副局长)孙志强

公安部一局副局长(原公安部反邪教局副局长)

杨 奇

公安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张美荣

公安部巡视组组长(正厅级)赖其可

公安部一局副局级巡视员 宋胜利

国家民航总局公安局局长 王怀玉

国家民航总局公安局副局长 许文荣

国家海关总署缉私局副局长 张 萍

国家林业总局公安局副局长

何 挺

青海省公安厅厅长

杜航伟

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西安市公安局长(原公安部刑侦局局长)

柳玉祥

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 李 洪

海南省公安厅副厅长 蒋平

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 胡旭羲

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 兰海宁

广西区公安厅副厅长 赵立功

云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总队长 范云武

云南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总队长 苘 牛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杨维根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马玉生

江苏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朱海军

河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岳文茂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 杨为民

福建省公安厅行技总队副总队长 宋美铭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纪委书记 玉 珍

西藏区公安厅反恐总队副政委

马 健

国家安全部副部长 史亚华

国家安全部八局副局长 周成芳

安徽省国家安全厅厅长 杨 涛

贵州省国家安全厅厅长 王合仲

广东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 毓 毅

青海省国家安全厅纪委书记

(湖南省为例)

胡旭羲

湖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

赵江文

湖南省公安厅信访处处长 徐发科

衡阳市公安局党委书记 彭冬明

株洲市公安局副局长 陈祥松

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 孙志斌

沅江市公安局副局长 周友平

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局长, 刘国威

长沙市公安局督察队队长 赵 勇

常德市公安局税侦支队支队长 张辉祥

常德市公安局XJ支队副支队长

邹冰剑

常德市公安局XJ支队副支队长 周利凡

常德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副支队长 江东红

岳阳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 周红良

岳阳市国安局办公室副主任 邓利辉

益阳市公安经侦支队副队长 李家权

益阳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政委 张四辉

冷水江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 孟 建

岳阳市白石岭分局防暴大队队长 罗向华

益阳市桃江县jiao警大队副大队长

检察系统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政协社法委副主任

朱孝清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柯汉民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

白泉民

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秘书

叶 峰

最高人民检察院死刑复核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

夏道虎 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王洪祥

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厅厅长

袁其国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

张智辉

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检察长

何超明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崔 伟 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俊平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务)李元鹤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务)陈怀安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务)陈 武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务)刘 勤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王学成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陈剑虹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顾雪飞 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黄德安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占国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贺恒杨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郑 青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 智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陈尚云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夏黎阳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刘 勤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于天敏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雷万亚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若昆 广西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曾学愚 广西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蒙永山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高宗祥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邱 利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郑志兵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反渎局局长

吴长福 广西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

罗绍华

地方检察院部分校友举例

解放军总直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

陈海林 成都军区空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季业庭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白新潮 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廖东明 广东省潮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来向东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君悦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赵建新 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杜 斌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

陈辐宽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孙 力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

余 捷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

陈祖德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长

冉孟辉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检察长

戴仕俸 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务)叶少风 山东省莱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杜 明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闫兴振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庆平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任** 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武力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汉江分院检察长

罗棠庆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祝珍明 山西省侯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 伟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育正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德运 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 力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长云 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蒋世林 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邵林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罗枝元 四川省自贡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 杨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胡胜友 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许治安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阿何 云南省迪庆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江华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刘洪斌 广西自治区百色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文秋德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山南检察长

索朗扎西 重庆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夏 阳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 晴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 昕 宁夏区永宁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殿宏 湖南省宁乡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谭剑辉 四川省北川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 成 云南省澄江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褚绍明 云南省正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许 鹏 云南省鲁甸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 进 云南省石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凯石 福建省长汀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生发 河南省睢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林 红

审判系统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江必新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景汉朝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苏泽林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熊选国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南 英

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社法委副主任

刘家琛 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审委会委员

张建南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第一庭)

杜万华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

黄永维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副庭长(第二庭)

裴显鼎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胡云腾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处处长、应用法学所副所长

曹守晔 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少将)

刘季幸 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法官(专司死刑复核之责)

李 健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康为民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忠厚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少平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述元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陈华杰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郑蜀尧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方晓春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邓修明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侯建英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谭 玲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夏先鹏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周瑞春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侯建军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谢商华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陈 彬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吴继生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林蜀鲁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余 捷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友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赵建生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杨为栋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尹鲁先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朱 浔 广西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伍载阳 广西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戴红兵 地方法院部分校友举例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院长

倪春南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

戴佛明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邓基联 广东省潮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陈文毓 广东省番禹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莫家齐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余明永 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林少棠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万选才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邹川宁 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王福坤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曲 颖 四川省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兰新华 四川省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孙重光 四川省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黄晓春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刘胜利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褚红军 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徐清宇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黄明耀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孙启福 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卢祖新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中伟 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斯金锦 浙江省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宋耿金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张宏伟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周 滨 湖北省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吕小武 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侯旺发 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甘正良 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夏先鹏 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郭玉元 江西省乐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田安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廖少昆 广西自治区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 腾 广西自治区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卢上需 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马幼宁 云南省大理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黄为华 青海省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邱 峰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

魏宗久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法院院长

黄建武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葛先国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郑旭波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法院院长

莫国繁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院长

杨建成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院长

邓琼南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黄长营(新闻发言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院长

何树志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法院院长

胡诗云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人民法院院长

赵正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人民法院院长

滕志华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法院院长

鲜亚勇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法院院长

陈微春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赵智兵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民法院院长

骆建才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龚 成 江西省进贤县人民法院院长

胡建华 成都军区军事法院院长

温健鸣 广州海事法院原副院长

吴南伟 广州海事法院办公室主任

陈国威 广州海事法院审监庭庭长

赖尚斌 海口海事法院海事庭庭长

冯明岗 昆明市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王保安 厦门海事法院执行局局长

汪钢厦-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时小云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

周根才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

范 忠(湖南省为例)

康为民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蔡俊伟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 张 兰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 尹南飞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 廖具之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 杜柏海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庭长 徐远太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 尹爱平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曾新田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 邬文生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杨光华

湖南省韶山市人民法院院长 耿明生

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法院院长 张业梅

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胡伟雄

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廖迪文

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吴纲要

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刘一荣

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壮晓阳

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贺剑强

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王正坤

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高和平

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肖青松

株洲市石峰区人民法院院长 谭定邦

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邱忠献

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杨映平

益阳市资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何本凡

常德汉寿县人民法院院长 何国雄

永州宁远县人民法院院长 孙元新

常德澧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陈业文

岳阳岳阳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丁正全

益阳南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江兴亮

怀化芷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人大、政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

李连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副主任

姜兴长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春林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毕志强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郑 洪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吴卫国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朱新华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肖 萍 云南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

冯家聪 云南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梁渝南 贵州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郑 荣 四川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沈 涧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游劝荣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李 锐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邢泸生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杨宜生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宋茂荣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张 力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钟 实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刘克希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路 良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邓文定 安徽省人大研究室主任

万 涛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陈公文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 力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廖文松 中山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蒲全芳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梁国聚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和占钧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钟晓渝 海口市政协副主席

程国林 云南省政协法律委员会主任

李邦碧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

谢朝华 湖南省妇联副主席

付丽娟 纪检、政法委

中纪委委员,福建省纪委书记

陈文清

中纪委、监察部驻交通部纪检组、监察局主任

钟启华 贵州省政法委副书记

王海萍 四川省政法委副书记

张建魁 重庆市政法委副书记

李学亭 西藏自治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王双全 江西省纪委副书记

陈尚云 广东省纪委案件管理室主任

赵 康 广西自治区公安厅纪委审理室主任

朱中卫 河南省政法委督查组副组长

谷昌豪

浙江省纪委驻浙安监局纪检组组长

王育君福建省纪委纠风办副主任

温惠榕 珠海市纪委审理室主任

曹友英 太原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

张常斌 甘肃省国资委纪委书记

雷德平广东省物价局纪检组长、监察专员

陈大益 河南省洛阳市纪委书记

刘应安 河南省平顶山市纪委书记

段玉良 湖南省衡阳市纪委副书记

邬文生 湖南省浏阳市政法委副书记

高德茂 湖南省涟源市政法委书记

陈晓林 湖南省常德津市政法委副书记

袁顺章 广东省中山市政法委副书记

胡新华 河南省政法委副巡视员

吴广庭 军

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少将)

宋 丹 原贵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少将)

雷钰德

中央军委法制局正师职法制员,大校军衔,中国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理事及计划部副部长

张建田-------(略)司法行政

霍宪丹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 尹晋华

司法部政治部主任

李豫黔

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副局长 粱 刚

司法部劳教局副局长 肖义舜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 宫晓冰

司法部律师公证司司长 林育均

重庆市司法局局长 刘 伟

贵州省司法厅厅长 刘作明

四川省司法厅厅长

周鹄昌

云南省司法厅常务副厅长 黄 武

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 张克年

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

王颖辉

安徽省司法厅劳教局党委书记 附:高等学校部分校友

重庆市委党校:

张 轩(校长,兼); 广东省委党校:

胡泽君(校长,兼)广西自治区区委党校

陈际瓦(校长,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郝宏奎(副校长)西北政法大学

郭 捷(副校长)苏州大学

殷爱荪(副校长)

重庆工商大学:

李春茹(书记)朱伯兰(副书记)中国政法大学

王卫国(校长助理、民商法学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齐文远(校长助理,原法学院院长)重庆警官学院

李常青(院长)四川警官学院

龚 毅(院长)贵州警官学院

刘 鹏(院长)江苏警官学院

吴跃章(院长)湖北警官学院

曹诗权(院长)安徽警官学院

张 武(书记)上海海关学院

肖建国(院长)福建警察学院

刘瑞榕(副院长)广东警官学院

夏 蔚(副院长)福建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刘瑞榕(副校长)山东政法学院

张卫华(副院长)重庆教育学院

明国辉(院长)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刘建生(院长)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刘建生(书记)贵州凯里学院

徐晓光(副院长)贵州民族学院

吴大华(院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

郑功伦(校长)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

毕 成(院长)

**中央党校

卓泽渊(研究生院院长)国家行政学院

杨小军(法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 林(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泽宪(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法学院

肖永平(院长)四川大学法学院

唐 磊(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郭 锋(院长)重庆大学法学院

陈忠林(院长)西南大学法学院

张新民(院长)贵州大学法学院

冷传莉(院长)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高晋康(院长)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曾粤兴(院长)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

熊志海(院长)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

孙昌军(院长)新疆大学法学院

秦 鹏(院长)烟台大学法学院

金福海(院长)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罗思荣(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蔡镇顺(院长)华侨大学法学院

王敏远(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侯水平(院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吴大华(院长)

第三篇:西南政法大学

学 校 简 介

西南政法大学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以刘伯承元帅为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又并入我校。特殊的建校背景,使我校汇集了当时西南地区法学和法律界的主要资源,也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类的西南联合大学”。

在我校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次隶属关系变更。“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停办。1977年,经中央批准恢复招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成为教育部、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高校。

建校54年来,我校已形成了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多万人,是全国培养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之一。

我校有渝北和沙坪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8000人;设有民商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应用法学院等11个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我校有17个本科专业、1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经济法学、诉讼法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和4个省部级立项重点建设学科;设有1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大学研究生院二级学科评价中,我校经济法国家重点学科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目前,我校已成为西部地区法学教学科研实力最雄厚、法学学科体系最齐全、在全国法学和法律界有重要影响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2004年以来,我校获得国家社科研基金项目共计达28项,其中以李昌麒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这是重庆市高校首次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十五”期间,我校共获得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获重庆市社科优秀奖31项,获第四届、第五届吴玉章社会科学优秀奖各1项;2篇博士学位论文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多名教师应邀为中央、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授课,受托参与 20多部法律、地方法规的立法咨询工作。

我校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近300万册,拥有两种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其中,法学专业刊物《现代法学》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世界著名期刊,成功入编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我校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了富有成效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我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4名,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1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2001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7 项,其中有2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2年以来,有4部教材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4部教材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6部教材被确定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立项选题。

我校是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校之一,素质教育成果显著。1999年以来,我校连续八年被重庆市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青年法学会、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心相继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优社团”称号。我校代表队在第四届、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是政法类院校中唯一连续两次进入决赛的高校代表队;2004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2人获特等奖。2006年,我校合唱团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银奖,应邀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我校体育运动队在重庆市和全国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多次夺冠。2006年,我校男子排球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赛获得冠军,取得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沙滩排球赛资格;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中获得亚军,并作为亚洲唯一受邀请的高校排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在2007年10月奥地利举行的世界大学生排球赛上获得季军,为重庆市球类集体项目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我校论辩文化源远流长,论辩、育人相得益彰。1998年以来,学校创立了以“西南法学论坛”、“金开名家讲坛”为主体,研究生和本科生论坛为两翼的“西南学术大讲堂”体系,形成了国内法学界知名的论坛品牌。2005年,大学生演讲辩论协会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优社团”称号。2007年,“论辩文化”被教育部授予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2007年,我校代表队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五届全国“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冠军,并于次年代表中国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商事贸易仲裁辩论赛;2005年,学校代表队获得西部和西安模拟联合国比赛最佳代表队奖、最佳立场文件奖和最具领导才能奖,位居各参赛高校榜首;2007年,我校代表队在有全国13所知名法学院校参赛的首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中一举夺得冠军。

我校具有培养务实创新人才的优良传统,务实精神历久弥新。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校友中,有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6人,全国人大代表18人,大法官、大检察官、副总警监23人,省部级领导干部40人。在《当代中国法学名家》首批收录的176名法学名家中,我校教授和校友有32名;在50名“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中,有15位学子入选。近年来,还涌现出了“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芦振龙烈士、“全国模范检察官”刘邦闹等一批优秀校友。2006年初,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我国首个反映1952年以来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报告,并依此推出了“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榜”,我校以法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表现,夺得“青年法学家校友榜”第一名,也是进入该榜前十名中唯一的重庆高校。我校学子在实务界、理论界的突出业绩,成为业界公认的“西政现象”。

我校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长期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接受外国留学生,并选派本校学生出国学习。我校是司法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创建的“中国国家高级法律人才培训中心”,面向海外举办学位培训和短期培训。2007年9月,鉴于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对我国法学教育的突出贡献,第三届“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永久纪念——“法律文化园”落户我校。

当前,我校正处于“第三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将继续秉承“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弘扬“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立足重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以“争优升格”为核心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规定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增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保证学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水平,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和其它专业技术队伍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根据国家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事厅有关政策和法规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资格标准: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其中申报高级专业技术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动态,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提出本专业新的研究方向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高校教师系列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校申报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能认真履行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基本职责,完成聘任合同职责及所在部门安排的相应工作,近五年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三)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缓受理个人申报:

1.任现职期间在政治、经济、道德品质或在遵守组织纪律、规章制度方面犯有严重错误,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或虽未受处分,但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2.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谎报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者。

3.任现职期间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失职或重大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含重大教学事故)。

4.未经学校同意(以学校主管部门的备案材料为准)私自将职务发明或成果对外转让者。

5.给学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者。

6.短期聘用、缓聘、待聘、不聘的人员。

7.以不正当手段拉拢、贿赂各级评审组织成员,或侮辱、诽谤、诬告各级评审组织成员或评审对象者。

8.凡申报评审未通过,再次申报无任何新成果者。

(四)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的考核,申报高级职务者须经由所在党总支审查后报人事处审核,校党委审定;申报中级职务者由所在党总支负责审定。

第五条学历要求:

(一)1980年1月1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申报高校教师系列和研究系列的教师原则上均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2000年1月1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申报讲师(助理研究员)职务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1月1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申报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艺术、体育和外语等学科可适当放宽,但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学士学位),1990年1月1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申报教授(研究员)职务原则上应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艺术、体育和外语等学科可适当放宽至正在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1月1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申报教授(研究员)职务应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或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艺术、体育和外语等学科可适当放宽,但应具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历未达标而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按破格晋升条件处理。

(二)申报其它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均应具备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未达标则按照破格晋升条件申请。第六条外语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须熟练掌握第二外国语)。除符合免试条件的申报人员外,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系列要求的合格证书,具体要求见《四川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等级标准的通知》(川职改办[2005]20号)。

第七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具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除符合免试条件的申报人员外,必须参加全国或四川省人事厅组织的职称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系列要求的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第八条专业技术职务的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详见附件一至附件四。

第三章附则

第九条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申报高等学校教师系列和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者,原则上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以及自高校以外单位调入的人员,可先受理其个人申报,但必须在二年内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二)专任教师在申报讲师职务时,必须担任过两年以上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对于硕士毕业到校工作的专任教师可放宽到正在担任班主任。

(三)任职年限须对年对月计算,凡在任现职期内不在岗(在职进修学习、因公出国出境除外)一年以上者,应扣减其任职年限。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其工作业绩、成果从任现职时算起。

(五)破格条件掌握与答辩范围说明:

1、破格分为学历不达标破格、任职年限未达标破格、越级晋升破格和校内任职年限不达标破格四类,凡学历、资历和任职年限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文件中相应规定的,属破格申报,均按破格条件掌握。

2、凡申报破格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申报学科不同时)不一致者及按上级规定、需答辩的,均须按规定参加答辩,待答辩取得合格以上成绩后方可参加评审。

(六)教学工作量要求说明:

1、申报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业绩条件中有关教学工作量,其平均每学年课堂讲授学时数不进行折合计算。

2、在管理岗位兼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各职能部门干部、学院副院长、总支副书记以上党政领导以及各业务部门、服务部门教师,其教学工作量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二分之一进行要求。

(七)有关学术论文认定说明:

1、凡在我校工作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应署名西南科技大学,否则不予认可。

2、除特别说明,学术论文的作者只计算第一作者。

3、本文件中的索引源,理工学科为:SCI、EI、ISTP;管理、人文学科为:SCI、EI、ISTP、CSCI、SSCI、A&HCI、ISSHP;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的论文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3000字)被视同为“西南科技大学重要核心期刊论文”。

4、业绩条件要求中必备条件和选择条件的论文和项目需累加,对个别科研项目和获奖特别突出人员,由学校职改领导小组核定所需论文的原则数量。

5、所有刊物增刊或学术论文集(不含国际性和非自发组织的全国性)发表的论文在申报职称时一律不计算。

(八)有关科研认定说明:

1、科研基金分为国家级基金、省(部)级基金(含省<部>级以上的软科学项目)、厅(局)级基金、校基金和其他基金。

2、跨校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只能计算分配到校的科研经费,参加者的排名以实际支配经费计算。

3、未经学校同意的校外合作课题,获奖后,我校又未列入获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其校内项目完成人学校不予认可。

4、获奖的类别及排名以授奖部门颁发的证书(或奖状)为准,当奖励的性质、级别或排名不明确时,由校职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确定;同一项目多次获奖的,以最高级别奖计算一次。

5、对重大科研项目,其获奖人员的排名,可适当放宽。第十条凡未达到申报条件的申报者,各学科评议组不予以推荐,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不予以受理。

第十一条学校各专业技术职务学科评议组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在本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申报条件。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学校此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三条本规定由学校人事处、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1.申报高校教师系列和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2.申报实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3.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4.关于期刊和检索源的说明 附件1: 申报高校教师系列和研究系列

专业技术职务的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

一、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授、研究员,下同)的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任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年限满五年以上;

2.自其它系列(含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调入人员)转入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系列的,任原副高级职务年限与任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年限之和应满五年以上,且原则上须具有两年以上的高校教龄;

3.申报破格晋升教授、研究员职务的人员,原则上须具有两年以上的高校教龄。

(二)业绩条件要求

申报教授应具备必备条件(除(2)-B外)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一之任意一条,申报研究员应具备必备条件(除(2)-A外)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一之任意二条(思想政治教育类<含德育>和管理类可放宽至具备选择条件一之任意一条);属破格申报教授的,应具备必备条件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二之任意一条,越级晋升教授、研究员或破格申报研究员,应具备必备条件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二之任意二条。

1、必备条件

(1)有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中起带头或骨干作用;

(2)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优良以上: A.申报教授任现职以来系统地担任过两门以上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本科以上的必修课程(其中一门必须为列入教学计划的本科生必修课程)的讲授工作,且每年均要课堂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体育类应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任现职以来课堂讲授过一门以上课程);近三年平均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不低于240当量学时,其中,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本科教学不低于50%;

B.申报研究员任现职以来系统地担任过一门以上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本科以上的必修课程的讲授工作,且近三年教学工作量合计不低于50学时;

(3)完整指导过一届以上合格的硕士研究生,指导青年教师成绩显著;对暂无权招收研究生的学科,应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破格申报者,应正在或协助指导研究生,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成绩突出;(4)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八篇,其中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二篇;对从事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含德育>等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八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四篇以上;

(5)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在研项目或结题项目一项(不含人才引进等指令性项目,已超过合同期限未完成的项目,校级基金资助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自然科学类低于3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低于1万元者);

2.选择条件一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前九名,或二等奖的前七名;或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前六名,或二等奖的前五名,或三等奖的前四名

(2)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前八名,或一等奖的前六名,或二等奖的前五名,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前五名,或二等奖的前四名,或三等奖的前二名;或作为主要参编者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材奖;

(3)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一项以上有效的职务发明专利或转让的实用新型技术专利;(4)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三篇以上;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以上;或在正式出版社出版本人承担十万字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或在正式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的专著一部;

(5)近三年获得实到校科研总经费(理工类纵向课题2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50万元以上;人文类纵向课题5万元以上,横向课题20万元以上)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或(理工类纵向课题4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100万元以上;人文类纵向课题1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40万元以上)项目的前二名;

(6)获得并完成一项以上省(部)级基金项目或教改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或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省(部)级组织的成果鉴定一项,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主研(前五名),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和攻关的一般项目,重大项目(863、973和攻关)二级子项目的主研(前七名),或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前四名;

(7)任现职期间,以本人技术成果使学校在企业中参股或控股的技术股份达300万元以上的第一技术负责人,或以本人技术成果转让为学校带来300万元以上收益的第一技术负责人;(8)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管理、文学、艺术、体育类比赛(如“挑战杯”、武术等)中获得单项前三名、集体项目前六名或一等奖的学生的主要指导教师或主教练。

3.选择条件二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前四名,或二等奖的前三名;或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前二名,或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第一名;

(2)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前四名,或一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奖的前二名;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负责人;

(3)获得国家级教材特等奖的参编者,或优秀奖的第一主编;

(4)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六篇以上;

(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攻关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二级子项目的前二名,或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或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6)主持并完成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前二名;(7)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三项以上有效的职务发明专利或转让的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二、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副研究员,下同)的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限满五年以上;

2.自其它系列(含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调入人员)转入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系列的,任原中级职务年限与任讲师、助理研究员职务年限之和应满五年以上,且原则上须具有一年以上的高校教龄;

3.获得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二年以上,或在攻读博士学位前任讲师的年限与博士毕业后工作年限之和原则满五年以上;

4.申报破格晋升副高级职务的人员,原则上须具有一年以上的高校教龄。

(二)业绩条件要求

申报副教授应具备必备条件(除(2)-B外)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申报副研究员应具备必备条件(除(2)-A外)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之任意二条(思想政治教育类<含德育>和管理类可放宽至具备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属破格申报的,应具备必备条件,并同时具备正常申报正高级职务的选择条件一之任意一条;

1.必备条件

(1)有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中起骨干作用;(2)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A.申报副教授任现职以来系统地担任过两门以上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本科生水平以上的必修课程(其中一门必须为列入教学计划的本科生必修课程)的讲授工作,且每年均要课堂讲授过一门以上课程(体育类应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任现职以来课堂讲授过一门以上课程);近三年平均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不低于240当量学时,其中,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本科教学不低于50%;

B.申报副研究员任现职以来系统地担任过一门以上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本科生水平以上的必修课程的讲授工作,且近三年教学工作量合计不低于50学时;

(3)正在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对暂无权招收研究生的学科,应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成绩突出,效果显著;

(4)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八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以上,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六篇,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对从事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含德育>等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八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二篇以上;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五篇,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以上;

(5)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在研项目或结题项目一项(不含指令性项目、已超过合同期限未完成的项目);

2.选择条件

(1)获得省(部)级科研类、教学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前七名,或二等奖的前六名,或三等奖的前五名;

(2)作为发明人前三名,获得一项以上有效的职务发明专利;

(3)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体育、外语、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类<含德育>可适当放宽至二篇核心期刊)以上;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4)在正式出版社出版本人承担八万字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教材;

(5)获得二项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前四名,或一等奖的前二名,或二等奖的主持人;

(6)近五年获得实到校科研总经费(理工类纵向课题2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50万元以上;人文类纵向课题5万元以上,横向课题20万元以上)项目的前三名,或(理工类纵向课题4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100万元以上;人文类纵向课题1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40万元以上)项目的前四名;(7)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前七名,或获得一项以上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或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前三名;

(8)任现职期间,以本人技术成果使学校在企业中参股或控股的技术股份达150万元以上的第一、二技术负责人,或以本人技术成果转让为学校带来150万元以上收益的第一、二技术负责人。

(9)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前六名的运动员的主教练,或全国性大学生科技、艺术、体育、文学、管理类比赛中获得单项前六名、集体项目前八名或二等以上奖励的学生的主要指导教师或主教练;

注:如申报人具有非常突出教育教学和教学创新能力,在申报副高职称时,学校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可以在只达到必备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申报。

三、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讲师、助理研究员,下同)的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满四年以上;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任初级职务满三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满二年以上;或在攻读硕士学位前任初级职务年限与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年限满四年,其中必须有一年高校工作经历; 4.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三个月以上,考核合格,可申请定级为讲师职务;

(二)业绩条件要求

应具备必备条件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属破格申报的,应具备必备条件并同时具备正常申报副高级职务的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

1.必备条件

(1)修完“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四门课程,成绩合格(具有教育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毕业生,此四门课程可免修);或已取得《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岗前)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2)2003年8月31日后到校工作的教师申报讲师还应取得《西南科技大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

(3)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4)保质保量完成辅导、答疑等二个以上助教环节;(5)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三篇,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或一般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

(6)服从教书育人和其他工作安排。

注:若已经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者,可视为具备必备条件中1、3条。2.选择条件

(1)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2)在正式出版社出版本人承担二万字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教材,或在正式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的专著一部;

(3)作为项目主持人完成一项校级以上基金项目或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或获得一项以上厅(局)级以上基金项目、或厅(局)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前四名;

(4)近三年获得实到校科研总经费(纵向课题5万元以上,横向课题20万元以上)项目的前四名,或纵向课题10万元以上、横向课题40万元以上项目的前五名;

附件2:

申报实验技术系列

专业技术职务的学位、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

一、申报高级实验师职务的学位、资历和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学位、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具有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任实验师满五年以上; 2.1970年至1977年之间未经高考入学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参加进修累计二年以上,学完大学本科主要专业课程,并取得结业证明的,在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可视作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4.获得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二年以上,或在攻读博士学位前任中级的年限与博士毕业后工作年限之和原则满五年以上;;

5.在实验岗位工作满二十年以上,且任实验师满六年以上者,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6.自其它系列转入实验系列的,任原中级职务年限与任实验师年限之和应满五年以上,且在现任职务岗位工作满二年以上;自其它单位调入的人员,同一系列同级职务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但须在本校现任职务岗位工作应满二年以上;

7.申报破格晋升高级实验师的人员,原则上须具有二年以上的高校教龄;

(二)业绩条件要求

1.在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中起骨干作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组织和指导大型实验技术工作以及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关键性技术问题、疑难问题的能力;

2.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五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以上;或发表被索引源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3.作为前三名主研在研或结题项目一项(不含指令性项目和已超过合同期限未完成的项目以及校级基金资助项目);或参加重大项目的主要骨干(以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为准);或承担实验室重要实验技术、实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项目或实验室建设项目;

4.根据需要,任现职以来,课堂讲授过一门以上课程(含实验技术课程)或系统担任过某门课程的实验技术工作,教学效果好;或在校内首次开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二项以上;或完成学校立项的实验技术或研制改进仪器设备二项以上。

属破格申报的,参照申报副研究员业绩条件执行。

二、申报实验师职务的学历、资历和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学历、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任助理实验师满四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满二年以上;或在攻读硕士学位前任初级职务年限与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年限满四年,其中必须有一年高校工作经历;

3.在实验岗位工作满十五年以上,且任助理实验师满五年以上者,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4.属破格申报的,应具备正常晋升的业绩条件,并同时具备正常晋升副教授的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

(二)业绩条件要求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参与过或正在参与科研(实验室)工作,或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工作,或参与编写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3.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三篇以上,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或一般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

4.能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中的实验技术工作,具有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技术问题的能力;

5.能独立完成课题负责人交给的有一定难度的技术任务。

3:

申报其他系列

专业技术职务的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

要求

一、推荐评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学历、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任副高级满五年以上。

2.1970年至1977年之间未经高考入学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参加进修累计二年以上,学完大学本科主要专业课程,并取得结业证明的,在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可视作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3.在相应岗位上工作满二十年以上,且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八年以上者,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4.自其它系列转入的,任副高级职务年限应满五年以上,且在现任职务岗位工作满二年以上;自其它单位调入的人员,同一系列同级职务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但须在本校现任职务岗位工作应满二年以上;

5.申报破格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原则上须在本校现任职务岗位工作满二年以上。

(二)业绩条件要求 正常晋升应具备必备条件并同时具备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破格晋升应具备必备条件和正常晋升研究员的选择条件,同时符合该系列四川省相关文件规定。

1.必备条件

(1)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本学科或其他相近学科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已成为本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2)作为负责人,主持对本部门的发展具有较高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或主持有关课题研究;

(3)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八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达四篇以上。

2.选择条件

(1)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以上;

(2)在正式出版社出版本人承担十万字以上的专著,或在正式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的专著一部;

(3)作为项目前二名主研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的基金项目或教学改革项目,成绩显著,或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的基金项目或教学改革项目,成绩显著;

(4)获得省(部)级科研类、教学类一等奖的前六名,或二等奖的前四名,或三等奖的前三名(5)获得国家级或二次获得省部级主管部门颁发的优秀行业奖;

二、推荐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学历、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任中级满五年以上;

2.1970年至1977年之间未经高考入学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参加进修累计满二年以上,修完大学本科主要专业课程,并取得结业证明的,在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可视作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3.获得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二年以上,或在攻读博士学位前任中级的年限与博士毕业后工作年限之和原则满五年以上;

4.申报破格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原则上须在本校现任职务岗位工作满一年以上。

(二)业绩条件要求:在符合该系列四川省相关文件规定的同时,还应该达到以下条件。

1.作为在某一学科方向或某一业务领域内的业务骨干,具有开展相应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指导本部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2.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六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以上;或在正式出版社出版本人承担八万字以上的专著或教材;

3.作为项目前二名在研项目一项(不含指令性项目和已超过合同期限未完成的项目以及校级基金资助项目);或完成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或教学改革项目的前四名;

属破格申报的,参照申报副研究员业绩条件执行。

三、申报中级职务的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业绩条件要求

(一)学历、资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1.具有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任初级满四年以上;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工作满三年以上,或在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前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在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又工作满二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满二年以上;或在攻读硕士学位前任初级职务年限与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年限满四年;

4.获得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三个月以上,考核合格,可申请定级为中级职务;

5.属破格申报的,应具备正常晋升的业绩条件,并同时具备正常晋升副教授的选择条件之任意一条。

(二)业绩条件要求:在符合该系列四川省相关文件规定的同时,还应该达到以下条件。

1.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三篇,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一篇,或一般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二篇; 2.掌握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有关业务。

附件4:

关于期刊和检索源的说明

一、重要核心期刊

重要核心期刊一般应是同行专家公认的,由国家一级学会主办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核心期刊,具体范围以《关于印发<西南科技大学核心期刊目录(2005)>的通知》西南科大发[2005]137号文件为准。

二、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1版)》上所列出的刊物;具体范围以《关于印发<西南科技大学核心期刊目录(2005)>的通知》西南科大发[2005]137号文件为准。

三、公开发行期刊

公开发行期刊是指由国家公开发行,具有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

四、各类检索源

各类检索源期刊的认定以科技处的认定为准,部分各类检索源期刊的名称对应如下:

SCI ——科学引文索引

EI ——工程索引 ISTP——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 C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

ISSH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

第五篇:西南政法大学鉴定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鉴定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依托西南政法大学设立,西南政法大学鉴定中心。西南政法大学从上世50年代中期即从事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教学、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教学和实践的基矗DNA亲子鉴定独具特色,经常承担国内外复杂、疑难DNA检测测序。1986年经司-法-部批准成立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1987年被司-法-部授予司法鉴定权,2010年10月荣膺国家级十大司法鉴定机构,且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长期以来,中心坚持以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储检案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在物证技术教学、科研及面向社会的检案服务等活动中,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物证技术实验室和鉴定机构。

中心是经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和声像资料(电子证据)鉴定。中心拥有一支人数达73人的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鉴定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具有几十年的司法鉴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中心开展以物证类鉴定为主、鉴定种类基本齐全的司法鉴定活动,其中,笔迹和文书检验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文件形成时间鉴定是其特色,鉴定材料《西南政法大学鉴定中心》。

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CNAS认可),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文书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司法效力,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48个国家的58个成员组织多边互认。

刑事侦查学院简介

1979年,经公安部报教育部批准,我国第一个侦查学本科专业在西南政法学院诞生。1985年,以侦查学专业为基础成立侦查学系,1999年组建刑事侦查学院,是西南政法大学第一个本科学院。

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0年,在1986年开设的司法鉴定专门化班基础上设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2002年增设治安学专业,2005年增设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从2004年开始,受总政治部委托,我院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等专业开始招收国防生;同年,受最高人民检-察-院委托,在侦查学专业下开设职务犯罪侦查专门化班。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有侦查学、警-察科学两个硕士学科点。主要为国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海关、边检、民航、交通、铁道部门的公安局,军队保卫部门、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侦查和鉴定部门、治安管理、教学科研等部门培养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治安管理、技术鉴定的侦查、技术实践人才和教学科研等方面人才。

鉴定范围

中心是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DNA亲子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和声像资料(电子证据)鉴定。中心拥有一支人数达73人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鉴定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具有几十年的司法鉴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中心开展以物证类鉴定为主、鉴定种类基本齐全的司法鉴定活动,其中,笔迹和文书检验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文件形成时间鉴定是其特色。

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

下载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南政法大学鉴定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建校60余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位于美丽的山城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

    西南政法大学(合集)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 法学专业、侦察学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 2 财经一流校,又有谁知道 会计专业、金融学专业 中国医科大学 3 校名不得了,医学中强校 临床医学......

    西南政法大学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一编(综合管理编)目录 (合计:52件)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五篇]

    西南政法大学位于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法学类专门院校,是公认的原司法部重点大学,被誉为我......

    西南政法大学校史

    西南政法大学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以刘伯承元帅为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

    西南政法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黄伟伟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2012级 “我的专业能力我展示”——实习经验交流会策划书 民商法学院12级12班 2014年11月3日一、 活动名称: “我的专业能力我展示”之......

    西南政法大学个人简历下载

    王秀丽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 24岁(1987年8月21日) 居住地: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wangxiuli@51job.com最近工作 [11个月] 公 司:XX科技有限公司 行 业:其他行业 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