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读永州 南有新田之 百岁寿宴
南有新田之
百岁寿宴
【导语】
一场百岁寿宴,全村老少齐上阵(同期:这次为了祝寿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最地道的土菜水酒却暗含着深刻的养身之道(同期:因为现在都是回归自然 绿色食品 很健康)沿袭多年的寿宴习俗尽显“孝德”传承(同期:共举杯,祝贺„„)本期品读永州我们一起去参加一场全村欢聚的百岁寿宴
【同期】记者 匡一冰
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来到的是新田县三井乡的长冲村 长冲村建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他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崇尚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全村的人都是以孝老为美 爱老为善
今天我们正巧赶上村里一位老人在办寿宴 走 去瞧瞧热闹 爷爷奶奶你们好 你们拿着这个东西是到哪里去啊
帮我那婶婶祝生 给您的婶婶祝寿 奶奶您多大岁数啦 82 爷爷呢 我也是82 那婶婶多大年纪 100岁 100岁啦 走我也跟你们瞧瞧去
您手上拿的这个是什么啊 这个是糖糖 我婶婶没牙齿了 要吃糖糖 看您这个口袋里还有一个红包 红包一点小小意思 您这边还有送红包这个习俗啊
80多岁的两位老人今天是个小辈儿,提着礼物来给长辈祝寿。而在寿宴布置现场,这样年长的“小辈儿”还不少呢!【同期】记者 匡一冰 长冲村 胡礼
您是住在这个村子里面吗 是的 原来就在这里出生的 这次为了祝寿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 对
谁过生日啊 您还亲自给他写对联 婶子 您的婶子过生日啊
婶子 金桂啊 您今年多大年纪 我七十六了 七十六岁 完全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 老了 一点都不老呢
您是这个村子里面办这种大事都是您来写这个对联吗 基本上能回来就写嘛
长冲村文化底蕴深厚,始祖明德公及第大宋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之后还衍生了进士、贡生多名,文武官员不乏其人。胡礼是家族里的文人和书法家,住在县城里,但只要村子里有活动,他总是要赶回来忙前忙后。
【同期】南极星辉百年金贵庆华诞 东海龟寿满堂儿孙表寸心 富含着这个孝心 这个金贵就是老人的
寿星的名字 那这个对联是您原创的 原创 算原创吧 乡土文化 像胡礼这样专程从外地赶回来给老人祝寿的子孙可不少,在以“孝德为重”的长冲村人看来,老人过寿比过年都重要,举办寿宴的大堂屋按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简朴、喜庆地布置着。大清早的一场小雨把整个村子洗刷的清新而又水灵,水墨画般幽静的小村庄里蕴育着一股喜庆的气氛。我们赶到今天的老寿星家里时,孙媳妇正在给老人梳头,还为她准备了新衣服,家人说这件衣服是去年大儿子买给她的,老人一直没舍得穿。
【同期】孙媳妇 黄月溪(广西人)
今天您生日给您梳头 大伯他们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 高不高兴 高兴 祝您生日快乐 长命百岁
我们没有事 又不走人家 随随便便穿点好了
虽然老人嘴里没说什么,但穿上新衣服老寿星还是很开心,时不时的笑出声来。梳完头发换上新衣,家人们为老人准备了早饭,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不算富裕,却充满温馨和谐。让我们惊奇的是,100岁的老人早晨吃饭还要喝点酒,家人也不反对。喝酒在常人看来似乎并不符合健康常理,更别说是一大早就喝酒了,可他们说了,这叫喝早酒,是早餐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咱们这位老寿星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每天早上喝点酒,身体照样硬朗。【同期】长冲村 胡明生(老寿星二儿子)
年轻的时候她120斤可以挑 她在1965年的时候还是县里的劳动模范
长冲村有酿酒的习俗,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准备上千斤红薯用于酿造红薯酒,还有一种是用糯米酿造的叫做水酒。长冲村的家酿酒,一般在15度左右,有白酒的醇香,却少了酒精的灼烧,多了一份甘甜,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养身和待客佳品。吃完早饭喝完早酒,老寿星的两个儿子并不忙着去操心中午的宴席,似乎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同期】今天是为寿宴之前要有这样一个工序吗
有这样一个工序吧 为什么过生日之前还要烧香啊 要烧香 百岁老人健康长寿 一家团聚啊 就要烧香 为这个老人祈福 这样一个意思 对
四仙坛草庙是长冲村举办祭祀活动和传统“成年礼”的地方,在胡氏兄弟虔诚地给老母亲祈福的时候,厨房里早就开始忙活了。76岁的胡水林是村里有名的大厨,只要村中有聚餐,都是他提前组建厨房队伍。这些师傅比不上星级饭店的厨师,但做出来的菜就是符合当地人的口味。老人们掌勺,年轻人洗菜切菜,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配合起来非常默契。因为今天的主角都是老人,所以胡水林在配菜的时候考虑了很多。食材并不昂贵,大多都是村民们就地取材的香芋、萝卜、玉米和豆腐,当然也少不了血鸭、土鸡、荷叶排骨这些深受老人们的喜爱的本地菜。
【同期】为什么用荷叶包 这个好吃些 比较香
很香啊 那今天咱们这个桌子上一个桌子配几包 一包 一包 这么少 是的 够吃吗 够 另外有菜嘛 一个桌子有几个菜 有十多个 有十多个菜
那这个菜是咱们新田的特色吗 这是特色 我们家乡特色
长冲村办宴席很少到外面去采购食材,他们认为自己种和养出来的东西最合口味和心意。【同期】(这个鸭子)喂那个五谷杂粮 玉米还有稻谷 就是算喂养的 这个对人的身体有好处 因为现在都是回归自然 绿色食品很健康
能看得出大家做饭时非常用心,这里面也包含了人们对老寿星深深的祝福。厨房里各个工种忙而有序,一道道成品热气腾腾地出锅了。在举办寿宴的堂屋也开始了接贺贴的仪式,这在长冲村流传已久,晚辈除了送上自己的贺礼还有一幅写有祝福语的大红贺贴,主人家会当场张贴起来,让整个现场更是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可一个堂屋看上去只有五六桌的样子,其他的宾客坐哪呢,难道这个也有讲究?
【同期】记者 匡一冰 新田县原政协副主席 长冲村人 胡土舜
有两个场地 那他是怎么分的呢 这个堂屋太窄了 就80岁以上的就坐这个堂屋 80岁以下的就在别的地方 在另外一个地方 80岁以下就像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在那边
80岁以下的在我们这里算年轻的了 算是年轻的 那我刚看那桌 那桌那些老人都算是比较年长的呢 对 坐那桌算是年长的呢 岁数大概是哪个阶段 90岁以上 100岁左右
都是百岁老人 有的超过100岁的 有的接近100岁的
看来这里也讲究一个“论资排辈”,老人们陆陆续续地就坐了,平日宁静的村子很少有这么热闹,与其说是寿宴,不如称其为老朋友的聚会,原汁原味的佳肴一道道地上了桌,村子里自己酿的好酒也斟满了杯,胡土舜是土生土长的长冲村人,担任着这次寿宴的主持
【同期】新田县原政协副主席 长冲村人 胡土舜
百岁寿宴开始 大家举杯 为唐金桂老人祝寿干杯 祝百岁老人健康长寿
接下来的主题就是吃喝两件事了,俗话说:好胃口才有好身体,瞧这一屋子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已经快九十岁了,可吃起东西来,毫不逊色于年轻人。【同期】
奶奶今天您生日 敬您一杯酒好不好 蛮好 祝您健康长寿 身体健康 谢谢你 好开心哦 看到您
健健康康的 我听说这桌都是坐着一些100左右的老人 祝你们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
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背后其实是老人们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恬淡平和!长冲村这么多的长寿老人,到底是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特殊的饮食习惯或者别的与众不同之处?明天《品读永州》继续探寻长冲村的长寿秘诀。
第二篇:品读永州 南有新田之探寻古村落
品读永州——
南有新田之探寻古村落
导视:
青砖黛瓦,斗拱飞檐,窗花棂鸟,门当户对,建筑的灵巧与厚重的文化对接,原始的美学与古老的风情媲美,高高的墙垣夹着曲折的街巷,蔚蓝的天空勾勒宁静的院落,这,就是新田的古村落,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
新田的古村落最声名远扬的自然是“三厅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龙家大院了,一户一朝向,一户一巷子,一门一对联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独具特色。龙家后人对祖先龙伯高“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口无择言,廉公有威”八德精神的崇尚,对陶渊明追求的恬淡自然、返朴归真农耕生活的满足,加深了人们对这种和谐、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与龙家大院遥相呼应的另一个神秘村落是谈文溪村。谈文溪村位于县城南部的三井乡,全村皆为郑姓,据碑刻载:“余族坊名谈文喜,自明初之际始祖富公由深圳坊卜迁于兹地”,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全村略呈正方形,坐北朝南,四周群山环抱,村前有七仙拱贵,远观如画,晨起烟雾缭绕,如观仙境。“诸峰罗列如城,二水回环若带”之旧貌依然清晰可见。南面偏东,建有八字形重檐门楼,其余三面有巷无门。村前有月塘,村后有方塘,意喻天圆地方。现存古宅共有26座,呈三横十一纵排列,巷道纵横交织,迂回婉转,街道均为青石铺地。
【同期声:新田县旅游外事局局长 谢奉生 】
谈文溪的家庙是不能错过的去处。戏台上圆台形的藻井和龙凤木雕,见证了当时乡村的富贵与繁华。所有雕刻均为透雕,戏台屏风背面书写于清代的剧目单依然清晰可见,透过这些曲目,你似乎听到了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看到了地方戏剧在当时的鼎盛,触摸到了戏曲发展的沧桑轨迹。
令人惊奇的是,在谈文溪村后的田埂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男根。村中传说祖先最早在此安家时,妇女并不生育,后请方士占卜,方士在村东小山发现一个叫仙姑岩的岩洞,正对该村,形状酷似女阴。方士认为,正是该洞阴气逼人,才让村子人丁不旺,于是要村里人在女阴洞旁建一男根,以旺阳气,此后村里果然人丁兴旺。谈文溪村还有一个奇特景象:在一户旧宅堂屋遗址上就地取材,用天然生根石凿成的一龟一鳖,其中海龟似自东南潜游而来,土鳖则自东北回首与海龟相对。是谁凿成这一龟一鳖,有何用意,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是否先祖自海边迁徙而来,而要后代“别归”呢?还是贵州御史郑才公追随建文帝至新田武当山,劝失去王位的建文帝安心在南国武当山住下来,别归了?据说,永乐十二年(1414年),56岁的郑才告老还乡,在谈文溪村仿造了一些南京的建筑风物,以安抚在新田避难的建文帝的思乡之情。其景之美,其意之神,都是一部难写完的
书。而谈文溪村的百年店铺,门楼、闺房、女客房、神堂、茶盐古道,又何尝不是一道道令人眷念的风景呢?
由谈文溪继续向南是石羊镇的厦源村,厦源村以其民居之古朴、大气,村后山顶上永安堡之豪华、神秘,以及山之秀美、水之清澈挽留了品读永州摄制组的脚步。“厦对羊山,纳两间秀气;源从鹅水,挹万代恩波。”庄重的门楼上,一副木制阴刻的行书藏头字对联道出了厦源村的风水地理特色。门楼与两旁高大绵延的青砖屋墙联结紧密,融为一体,时刻护卫着村庄的安宁。青砖墙体上,嵌有石碑3块,分别为乾隆五十三年、道光二十八年、民国丙寅十五年所刻。这些石碑极富文采地记述了厦源村的来历、美丽的田园风光和重修门楼纪事。“予族自先公择里而居,知仁而处,惟愿山花秀丽,旋转乾坤„„”透过这些碑文,可以看出厦源村的风貌和文化传承非同一般。厦源村按六纵四横分布,每户大门上方均有镂空的门楣,在雕刻着花鸟虫鱼的映衬下,凸现出“芝兰室”、“褕南阳”之类文明雅致的称谓,尽显昔日主人的怡情雅致。窗花也各展风采,镂空的梅、菊任阳光自由穿梭,灵动无比。天井、堂屋、厢房、厨房依旧,斜斜射入的阳光惊起墙角的暗尘,拾起一段封存的历史。
据厦源村族谱记载,宋嘉泰年间(1201年)邓姓始迁于兹,后骆姓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自本县骆铭孙村迁来此地,建村已历千年。千年来,厦源村无论邓、骆、肖或胡姓,共饮一井水,互相关爱,相互通婚,以兄弟相称,以耕读为乐,共同建设了设计合理、格调高雅的古民居群。
骆铭孙村就位于厦源村往西南方向不远的金盆圩乡,是明清时期湘南显赫家族的缩影,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村里670余户2500余人皆为骆姓,以其先人“骆铭孙”为村名。村中有一骆安公牌楼,楼上“锦衣总宪”匾额为万历御赐,骆安及其后代骆思恭、骆养性均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其显赫声望闻名遐迩。骆氏宗祠是一座明代建筑,古朴典雅,湘南的古建筑风格在这里体现贻尽。公祠占地1.2亩,前有戏台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全是六角形的大石精雕而成;戏台上龙凤麒麟及各种珍禽瑞兽的图案雕刻得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柱撑上斗拱木雕形象生动,刀法细腻。公祠前门牌楼飞檐斗拱气势恢弘,“楚南望族”四个大字大气磅礴,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
【同期声:村支书】
其实,新田的古朴村落不仅只有这些。“搴衣步月踏花影,坐石安弦听水声”的彭梓城,“溪自墙边淌,门朝水边开”的何三岩等等,淳朴厚重的民风与百年延续的居家文化,构建了一部隽(juan)永和谐的生活画卷,演绎着楚南王国的古代文明,这些同样古老的村落中,精美建筑、精致雕刻、清泉古井仿佛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文明化石,伴随着新田从昨天走到了今日,见证了新田人文历史的发展进步。
第三篇:品读永州 江永之瑶寨古风
品读永州——
勾蓝风情之瑶寨古风
导视:有都源之称的勾蓝瑶寨,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留存下的古井、古桥、古道、古商铺,使得昨日的繁华依稀可见,吸引着现代人流连忘返,本期《品读永州》勾蓝风情之瑶寨古风,继续与您一起感受勾蓝瑶寨的独特风韵。
勾蓝瑶寨依山势而建,择溪水而居,一条兰溪水贯穿全寨。可以说,勾蓝瑶人在选择、营造、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整体村落等方面的匠心独运,堪称湘南古村落的典范。处于万山之间、溪流遍布的勾蓝瑶寨,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大路的地方就有亭,有民居、庙宇的地方就有井,居民集中的地方就有商铺,整个瑶寨俨然一个小城镇。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这里叫都源,都源是首都之源的(意思),这里是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啊,经济中心都在这个地方 王伟:原来是这个样子
老支书:对,而且的话,那个勾蓝,外地人认为这个里头是繁华的都市,勾栏瑶啊 就是娱乐的地方。勾蓝它是有山有水的意思,但不是勾栏瑶的意思 不是开那个烟花的地方】
千百年来,兰溪水长流不息,似在低吟浅唱中诉说着勾蓝瑶人的沧桑过往,于无声处见证着千年瑶寨的历史变迁。在老支书欧阳绪珍的指点下,《品读永州》摄制组来到了兰溪水的源头——蒲鲤井。
【记者 王伟:这么多年了,这口井一直都这样吗,没有干过,从来没有干过
老:从来都没有干 王伟:那咱们这个村子所有的饮用水,包括一些灌溉的用水都是 这口井 老:这里就是源头 王伟:它只是个源头,就等于说下面的,下游的那些井水都是从这里面出来 是吗?老:从这里下去的 王伟:往下流,养育了咱们整个勾蓝瑶寨 老:所以说 溪水伏流,它还没有到水面上,你看那里没有水,但是下面很大的水】
群山环抱下的勾蓝瑶寨,地下水十分丰富,故而水井也多,百井之冠的蒲鲤井深不见底,被勾蓝瑶人奉若神明,他们在此开辟四个井台,依次分为饮用的,浣洗的等等。井台被一人 多高的砖墙所围隔,是歇夏时女人家洗澡的去处。在勾蓝瑶人看来,永不干涸的古井是上天给予他们的恩赐,散落在瑶寨各个角落的大小古井,为他们的繁衍生息提供着最珍贵的生命甘泉。
【记者 王伟:我面前的这一口古井呢 叫做清水井,因为即便是下雨天的时候,从井中涌出的泉水也依然清澈见底而得名。像这样的古井在勾蓝瑶寨有大大小小上百口,勾蓝瑶人敬井爱井,涓涓的细流不仅养育的是一方人民,更在养育他们的同时,悄悄地进入了他们的心田】
因着地势,发源于蒲鲤井的兰溪水彷佛永不知疲倦,把触角延伸到了瑶寨的每一处,似乎二者相融合一,便是最和谐本真的生命画卷。临水而居的勾蓝瑶人,于是顺势而为,一座座木质结构的风雨桥,横跨溪水,就这样应运而生。
【记者 王伟:在兰溪水上有许多像这样可以遮风挡雨的凉亭,当地呢 被称为是风雨桥或者是廊桥,那么说到廊桥这个名字,我不由得想起好莱坞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廊桥遗梦》,或许就桥本身的建筑工艺以及周围的风景而言,勾蓝瑶寨的廊桥要更胜一筹,那么走过很多的凉
亭,发现每个亭子里面都有很多供人休息的石凳或者是木板,形成了水上有桥,桥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有人家的独特景观】
在风雨桥歇憩,依着栏杆,看一湾湛蓝水泊映出远山传奇;清新的河风拂过,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一股恬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顿时不知今夕何夕。但很快,一手精湛的技艺、一段精彩的传奇,即将唤醒对古瑶寨风情的沉醉,让人再次惊叹于大山深处里瑶人的智慧。
瑶寨的标志性建筑“石鼓登亭”,始建于明代。俯拾而上十几米长的台阶,再仰望云影天光下的巍峨亭楼,油然而生的感觉只有震撼。
【记者 王伟:老支书啊,咱们一路上看过那么多凉亭,那这座凉亭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老支书:这个凉亭啊 这个凉亭是我们这里的一个黄将军他一夜建造出来的。王伟:一夜之间,那当时为什么要那么赶呢 一夜之间 老支书:听说是,湖南和广西有两个师傅,要相比这个手艺,做这个木工,要建凉亭,看哪一个做的快,王伟:一种比赛。老支书:一种比赛 王伟:结果他一夜之间做成了这么一个凉亭 老支书:对啊,他一夜之间,你看 建筑是很匆忙,他的这些工序都是比较简单,它起来以后啊 连那些榫头都没有下一个,没有一个钉,就这么搭起,成了一个凉亭】
这座卯榫结构的凉亭,虽于一夜之间仓促建成,但时至今日,历经风雨700多年,依然耸立不倒,为后人所称道。其实,当时的勾蓝瑶人不仅掌握了一些成熟精湛的工艺,林立的商铺也表明了彼时商业的发达。
【记者 王伟:绕着寨子走了一圈之后我发现,在寨子当中很多墙面上都写着像“聚益号”这样什么号什么号的字样。老支书,这个字他是代表什么意思?老支书:这个字,黄店 黄姓人开的店铺。王伟:姓黄的主人,他们家开的店铺,就叫聚益号。老支书:聚益号就是他们家里(商铺)的这个代号】
鼎盛时期,勾蓝瑶寨内有商铺五十余处,基本上满足了寨内世界物物交换的需求。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这里与外面不沟通,它所有的生活用品各方面的东西 都是自己这里来买呀卖呀都是在本地,所以这里有很多的商铺 都是根据瑶人的需要来出货的,我们这里不到外面去买的,所以有些人老死不进城市里面去,就是这个意思,铺子多,东西比较齐全,这一个店他有不同的货,那一个店他有不同的货,可以满足我们瑶人的需要】
这些民宅,打开大门或者窗户,再往柜台上摆放可供出售的物品,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商铺,店主无需时刻守摊,生意成了顾客自会奉上相应的钱物。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老支书:(店主)有时候看,但有时候也不看,这个他也很放心,因为他从来也没有人拿这些东西来,我们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这里的民风很淳朴的,你放这的东西,你好比有些东西他打一个草结,它就知道是哪一个主人家,哪一个人的东西,他们都不去动的 王伟:不管是值钱的,还是一般的东西 老支书:对对对】
不宽的青石板路上,商铺临街而立,一家紧挨一家,似乎还可以想见当时瑶寨内几乎全民皆商的景象,不过老支书欧阳绪珍告诉我们,即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瑶人重商,但也决不轻义,始终恪守着做人之道。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以前把那个石灰把它涂满,所以现在看不清,这个是有道,这个可能是个号字 王伟:有道号,这个有什么寓意吗?老支书:这样看看 王伟:这样
就看清楚一些,有道号 老支书:这个就是号字 有道号就是生财有道 王伟:生财有道的意思 老支书:生财有道的意思,这个民风淳朴,他要花钱,他要讲道理的发财,他不是巧人的发财 王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瑶寨中的街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只有隐隐约约可见的老商号和被岁月抹得光滑的石板路,仍然向世人展示它曾经的辉煌。世道在变,生活在变,勾蓝瑶寨不曾改变的,还有这已经沿袭千年却并未有丝毫褪色的淳朴的民风。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它沿袭了以前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晚上你不关门的话没有哪个进你的家里面,没有关门它都可以,因为这里不存在到你家里做什么贼,偷东西啦】
一条条青石板路伸延进迷宫似的村寨内,穿过一座座旧门楼,路过一座座老祠堂,所拓印下的历史痕迹,有原始的血亲宗法制度。一个祠堂作为本姓家族的宗庙,是血亲家族的精 神承载和政治符号。祠堂里的公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约定俗成,既是一种约束,透露出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和谐?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现在大家哪一样的话把它做出公约互相遵守,互相遵守是好事了,你互相不遵守,那个地方不是乱了,所以说那个公约一定出来,你触犯这一条,我就用哪一条来处理你,他自己的话心里很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说这些村民很少有人去触犯的,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好的】
兰溪村虽是瑶族村寨,但并不拒绝汉民族文明,曾设立过书院、书屋、文昌阁等教化场所,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兰溪村曾出过8名进士。现存一座“让泉巷”牌坊,坊前有“碧涧鱼龙”之照壁。“让泉巷”距桥头凉亭10米远,坊内出了何文彬、何文彩两位进士,他们既在外面为过官,又在村内做过瑶长。并在让泉巷前凿有甘泉井眼,其泉水甘甜清洌,让予过往行人取水饮用。
节日之外的勾蓝瑶寨,宁静祥和,溪流蜿蜒曲折、流响淙淙,古桥、凉亭、层楼叠院,造就出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的山水园林景致,似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牧歌,又似古风犹存的世外桃源。都庞岭重峦叠嶂,封存这一方的静穆和谐;天赐兰溪这处风水宝地,养育着“勾蓝瑶” 祖居世袭,历经千年凡四十代而不绝于续。
瑶歌„„
第四篇:品读永州之 广利桥
品读永州
万民称便广利桥
【导视】一座古桥,历经二百四十年巍然屹立,古韵犹存。其令人叹为观止的“金鸡脚、豆腐腰”的奥秘何在?它与侗族的风雨桥又有何渊源和更高明之处,品读永州今天与您共同品读东安广利桥的传说与神奇。
“游人莫来此,来此须终老”,说的是东安县紫溪市镇不仅有“鱼米之乡”的富足,更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美景。数十里紫水,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层层稻浪,青青果园,座座白墙红瓦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这里山青、水秀、塔奇、石美。
【同期】记者 匡一冰
品永州观天下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走过的这座桥呢
是位于紫溪市镇花桥村的广利桥而这条河呢是紫水河的支流印水河 相传广利桥它是当地的文氏兄弟所建他曾先后在这条河上建了三座桥 唯独广利桥最美最好 最齐
而广利桥它也寓意着广利众人 万民称便的意思
广利桥位于距东安县城20公里的印水河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1876)重修,属石拱 廊桥型,廊上飞檐斗拱,雕龙刻凤,富丽堂皇,桥下流水终年不涸不溢,是东安县内至今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古桥梁,早在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将广利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紫溪市镇是广西全州进入湖南东安的第一个小口岸,清朝乾隆年间,每月逢“十”赶墟,是湘桂边境土特产的集散地。当时河上虽有渡船,但渡人缓慢,很不适应生意人过河经商和当地百姓两岸来往的需要。镇上的大户文世昌、文世宝两兄弟决定出资修桥,如今看来,这也是致富不忘乡亲,发财回报社会的善举了。
广利桥东西走向,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桥墩三拱,拱高6米,布局疏朗匀称,桥孔与水中倒影相连,如同半浮水上半沉水下的皓月,雅秀之极。两端用青石砌成,又各起一暗拱,不经意看不出来,所以广利桥实是五拱,取“五魁首”之意,同时又加强了排洪泄洪的功能。桥拱脚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刀锋状,有如“金鸡脚”。古时建桥师傅有个习俗,在桥拱合龙时特意留一空洞不砌,由一年长师傅在别人不注意时突然喊起某人的名字,若答应了并赶快放一块石料嵌上,那人死后就会升天成为桥 1
神。广利桥合龙时,老师傅喊的这人身旁没有砖,手上正拿着一块水豆腐,就顺势补上空洞,结果就成了“金鸡脚,豆腐腰”,为减轻桥身自重,桥面只用了三块石板,其余均改用黄土填平。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确有其科学原理。
[同期] 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雷建林
这个广利桥在设计方面很巧妙 它的造型很精美有富有地方特色 它很精妙 很有特色的地方 主要是体现在哪个方面呢
第一个就是桥身有三拱 它中间两个拱桥处的最下方
最窄的地方只有0.33米
这就俗称“金鸡脚”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它的桥身上面
它不是全部都是石板路 石板路下面它还填了黄土
这个俗称就是“豆腐腰”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个“金鸡脚”就是当发大水的时候 河里涨洪水的时候
可以减轻洪水对这个桥墩的冲击力
这个“豆腐腰”呢就是减轻这个桥自身的负荷
所以对保护这个桥的坚固起了很大作用
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设十七间拱亭,用七十六根木柱,柱列整齐,柱高一律,穿斗式柱粱结构。三架粱做成祥云状,既起到了基本框架支撑的作用,又美化了上层空间,人行其中,赏心悦目。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凳供人小憩。游人坐在长凳上放眼远望,印水河蜿蜒而来,河边翠木簇拥,耕地田园,鸭戏水中,农夫劳作。长廊中部有高出1.5米的阁亭,歇山顶,穹形天罩上盖青瓦,拱门三重飞檐。檐角立有珍禽祥兽,如龙、凤、鹿、鹤、麒麟、狮子等,勾栏与望柱上雕有瑞草佳花,如莲花、绣球、如意、鱼纹等等,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sǔn]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挺拔坚固。桥头两端是辅亭,为三重檐 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字形对称,与桥拱衔接,浑然一体。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鳖鱼等泥塑,做工细巧,技法精湛,历经两百多年风雨毫无走闪之迹。两端门柱曾设两联,据说是清朝太子少保席宝田书写:一联是“广交游,到此闲读风月;利行旅,如斯补就江山”;另一联是“风月无边,东坡放鹤;山川如画,司马乘轩”。自东沿17级石阶的小斜坡而上,石阶中壤嵌有九只石刻金蟾呼之欲出,现已被损坏。故又有“七十六柱九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赞。整座桥,端庄而不失
秀美,古朴而不失典雅,被民众赞为“花桥”,花桥村也因此得名。更多关于修建广利桥的故事,更为它增添了不少的神韵。
[同期]紫溪市镇花桥村村支书 唐守义
过去100个人修这桥用那个石磨 反正一天吃饭 或者吃什么都好 反正磨那一百个人的米 吃不完 剩下那两三个人的饭
吃饭的就有99个人 还有一个人 反正点来点去就是不知道哪个 做事他就来了 把这桥修完以后 大家都争那个磨 大家争来争去 争得那个磨米的磨不出来
都说少了的那个人其实是神仙来帮忙修桥的,民谣唱道:修桥能得仙人助,坚牢稳固传千秋。而广利桥确实有来自徽州、潮州经验丰富的建桥师傅参与,也有当地苗、瑶、侗族曾建过风雨桥的工匠。各路师傅集思广益,共同建造了这座多元文化荟萃的桥中精品。
[同期] 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雷建林
这个桥还有一个特点 是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 东安的地方文化
还有侗族文化于一体的 它是多元文化的一个结晶
它这个桥的结构载重主要是石质青石
侗族的风雨桥它的桥墩是石头的或者是木墩
但它的两个桥墩之间它是用木头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这个最主要的区别有侗族的元素
但是也富有地方特色
广利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历经二百四十年而巍然屹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
桥以人兴,广利桥的兴建成为当地百姓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祈祷平安的中心场所和活动空间。广利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和谐美丽的桥韵风姿和人文景观。沿着岁月之河上溯到清乾隆三十八年,两百四十年过去了,广利桥仍横跨印水河,承载着两岸百姓的通行重任,发挥着其与生俱来的实用功能,古韵犹在、坚固依旧。村民唱到:“印水河上建花桥,气势恢宏技艺高,广济行人称善举,利民称便乐今朝。”
第五篇:品读永州 江永之千年瑶寨(推荐)
品读永州——
勾蓝风情之千年瑶寨
导视:历经千年的勾蓝瑶寨,固若金汤,从未被外敌攻破;四道防御工事,由外到内,支撑起勾蓝瑶人的安全保障;从自我封闭到走出瑶寨,本期《品读永州》勾蓝风情之千年瑶寨,一起感受千年瑶寨的岁月沧桑。
领略了勾蓝瑶人具有鲜明特色的洗泥节和瑶家盛宴,这个千年瑶寨的源起与风土人情更增添了我们的好奇。
【记者 王伟:品永州,观天下,今天我们《品读永州》栏目摄制组来到了位于江永县兰溪乡的上村,我面前的这座古戏台,在上村已经矗立了三百多年。在古戏台前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行文字,上面写着,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于靛,是为勾蓝。这也正是勾蓝这个名称的由来,来过勾蓝的人通常将这里称为是瑶民的桃花源,今天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也将同您一同领略这神奇美丽的勾蓝瑶寨】
勾蓝瑶寨里黄家村的老支书欧阳绪珍,虽然已是年近七旬,但老人精神矍铄,村里每逢有大活动,德高望重的他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亲身参与许多活动的具体细节。这些来,一些专家学者来到勾蓝瑶寨探究勾蓝瑶的历史文化,免不了要找他。老支书欧阳绪珍的心里,满载着勾蓝瑶的历史与传说。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这个瑶寨听说是以前传下来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那个时间就没有记载,当时的话,汉朝的时候在这里已经有记载了,汉朝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龙岩庵 它说(这里)原来是最繁华的地方。我们这里历史很久,两千多年】
(小机子拍的摄制组登山花絮)
远观勾蓝瑶寨,只见四面环山,在群山的庇护下,千年瑶寨自有它的天然屏障。新中国成立前,瑶人历来受到压迫和歧视,他们渴望住在平地,平地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就像一群被放逐的人,瑶人远离平地躲进了崇山峻岭之中。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四处环山,因为这个地方的话了,这个地方防御工事很好,建防御工事,这里叫都源。听说的话,在先秦时期,这个地方就来了人,来了人以后,他这里九个、十个隘口,都建有城墙】
即使是躲藏进了大山深处,依然不足以打消勾蓝瑶人的危机意识,长期饱受压迫和歧视,使得他们的自我防御意识,无比强烈。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城墙也愈发变得坚不可摧。
【记者 王伟:明清时期,勾蓝瑶寨的瑶胞们在山与山之间的隘口处建造了石城墙,并在石城墙的过道处设置了坚固的寨门,合称是九城十门,那么,现在我所在的就是它当中的一处,这些仿造烽火台式的建筑为当年瑶胞们抵御外敌的侵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从这一尺见方的门拴插孔我们也不难想象当年它的规模和坚固程度】
在能进入瑶寨的山与山之间的隘口依然保存着石墙门的遗迹,而石墙门旁边的附属工事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御敌功能
【老支书:你看这块大石头,我们守在里面可以看到外面,外面来进攻的敌人看不到我们,他一走进来我们就可以打他,那边那块也是】
坚固的石墙门和配套工事,只是勾蓝瑶人的第一道防线,瑶寨千年来免于战火的毁灭,由外而内总共拥有的四道防御工事,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记者 王伟:王伟:这个就是勾蓝瑶寨的第二道防御工事,叫做守夜屋.那么像这样的建筑在勾蓝瑶寨一共有十处】
守夜屋,顾名思义,夜晚方才启用,有专人值守,登高而望,如有警情,可随时向寨内传递消息。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进了瑶里面,它还有十条道路,进那个古村,这十条路的话,你进了这个勾蓝瑶寨,比如要进村,要经过那个守夜屋,才能进里面那个村】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它完整的时候,它也是那个城楼一样的,它起一座房子,它上面有楼,楼上有一层能够住人的,那个向外面观看的,那个瞭望台,瞭望孔,他能够四面八方都看的见,如果说这个哪一方面有问题,有一些生疏人,而且有人搞什么活动,他能够立即看清楚】
这时陌生人若想再进村寨,大门一关,便无他途。如果说城墙、守夜屋,更多的是针对大股外敌和土匪的进犯,那么,三四道的防御工事关厢和门楼,防范的则主要是混进来的偷鸡摸狗之徒了。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各门楼之间交界处有一个关厢,它的关厢的规模差不多也有守夜屋那个规模,上面也是有楼,下面也是关门,到晚上就关门,那个门楼到不了这个门楼,这个门楼也过不去】
聚族而居的勾蓝瑶寨,一处门楼即一方姓氏、一个家族,这些依照九宫八卦修建而成的建筑物,形同迷宫,所以,即使偶尔有盗贼撞了进来,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擒获的下场。
【江永县瑶族民俗文化专家 杨仁里:那个巷口都是很狭窄的,进的去了,东闯西走,你很可能找不到路出来】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不认识的人你就观察 如果是好人你就放,如果讲得出道理的叫他主人家来认他,如果是他讲不出道理的 就是死路一条】
对于特别贵重的生产生活用品,勾蓝瑶人还会再加上一道保险。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门楼)有大门,也有小门,到晚上的时候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把那个大门一关,只留那个小门,那个小门的话,两个这么大的箩筐它可以出,但是那个牛的话它出不得,你要盗牛什么弄不出的】
四道防御工事,构成了一个大大小小的箱形空间,层层设防、迂回复杂,使得整个勾蓝瑶寨的防御固若金汤,虽经朝代更迭、历史嬗变,千年瑶寨于风雨飘摇中依旧屹立不倒。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他从来不打人家,但是人家从来也打不进来,所以它历史悠久在这个地方】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这是一个值得勾蓝瑶人记住的年份,这一年,勾蓝瑶被朝廷招安,正式编册入籍,奉命把守关隘,成为了大明朝名正言顺的国民。生存压力的锐减,使得勾蓝
瑶迅速迎来了一个人丁兴旺的高速发展期。
【老支书:这块碑上记得就是万历年间参加建这个祠堂的人的户数有多少 王伟:户数?老支书:这里记载了224户 王伟:那在当时姓黄一族在咱们勾蓝瑶寨算是一个大族吗?老支书:他算一个大族,但是欧阳姓还大,他称万户,欧阳姓
王伟:欧阳姓还大一些 老支书:(黄姓)就称豪族,欧阳姓称万户 王伟:就是他有上万户,那它总人口不是过万了 老支书:在明朝的时候,我们勾蓝的人口已经超过两万】
与此同时,瑶寨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愈发多了起来。36岁的欧阳永标,离开瑶寨去外地打拼已有14个年头,目前在桂林开办了自己的礼仪公司,不过,除了瑶寨里重大节日庆典必定会出现他的身影,隔三岔五在村寨里遇见他,也并不奇怪。开阔了视野和见识的年轻人对于瑶寨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比老一辈更强烈的保护传承意识。
【欧阳永标:这个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保存的那个家乡的一些历史资料。王伟:这是老人的照片?1: 老人的那个,现在是民族服饰嘛 王伟:民族服饰,这张呢? 1:这张就是我们的寿星 王伟:寿星,村里的高寿的老人1:他们这服装一般都是过节的时候穿的 王伟:很精美的服装】
在打破了地域、民族的偏见之后,寨子里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奔赴寨外去打拼自己的未来,但即使已经在外定居,像欧阳永标这样时常回瑶寨转一转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爱瑶寨,珍惜本民族的传承,但与瑶寨里的祖辈们相比,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有了更多的可能。
【欧阳永标:我们瑶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创业打工了,但是呢,而我们人在远方,心留家乡,只要家乡人民需要,我们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希望呢,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把这个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勾蓝瑶寨黄家村老支书 欧阳绪珍:以前的交通不方便,最主要是交通不方便,所以我们对外界来说的话是封闭的民族。封闭的民族?封闭的民族,现在是开放的民族了,现在人家有的东西我们这里也有啊,现在生活很好啊,样样都有啊,人家有的我们都有啊】
【原生态瑶歌为背景音乐,加瑶寨风光15秒】
【下期导视】有都源之称的勾蓝瑶寨,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留存下的古桥、古井、古道、古商铺,使得昨日的繁华依稀可见,吸引着现代人流连忘返,下期《品读永州》勾蓝风情之瑶寨古风,继续与您一起感受勾蓝瑶寨的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