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单元送别
第四单元
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一、送元二⑴使⑵安西⑶
唐·王维
渭城⑷朝雨浥⑸轻尘,客舍⑹青青柳色新⑺。
劝君⑻更⑼尽⑽一杯酒,西出阳关⑾无故人。⑿
【注释】
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⑵使:到某地;出使。
⑶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⑷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⑻君:指元二。
⑼更:再。
⑽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⑾故人:老朋友。
(12):更尽:先饮完。
【练习】
请赏析《送元二使安西》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评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练习】
用自己的话说说此文的意思。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练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练习】
搜集其它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篇:第四单元
四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类
(四)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写法。
合拢.
后悔.
啄.食
希腊..
惩罚..
偷盗..
加厚.
水罐.
浇灌. 惭愧..
巍峨..
日复.一日
开天辟.地
精疲.力竭.
大发雷霆.
二、按要求写词语。
二四是反义的成语:
驱寒取暖
口是心非
冰天雪地
七上八下
声东击西
喜新厌旧
看到盘古想到的成语: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多端
改天换地
近义词:
混沌(模糊)
合拢(收拢)
后悔(悔恨)
屈服(屈从)
触犯(冒犯)
惩罚(处罚)
惭愧(羞愧)
情愿(甘愿)反义词:
合拢(散开)
漫长(短暂)
惩罚(奖励)
自由(约束)
凶残(善良)
完好(残缺)
屈服(反抗)
精疲力竭(精力充沛)
三、把下列词语读正确。
l隆ónɡ起
l隆ónɡ重
轰l隆ōnɡ
黑咕l隆ōnɡ
咚 的dí确
的dí士
目的dì
无的dì
放矢
四、课文知识点归类。
1、《开天辟地》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主要写了(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全文,概括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
2、《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
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饶斗争的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3、《一路花香》是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4、在这一单元,我认识了(力大无穷、意志坚定、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盘古,(勇敢、坚强不屈、富有同情心的)普罗米修斯,(残暴、心狠手辣)的宙斯,(英勇、富有正义感的)赫剌克勒斯,(循循善诱)的挑水工。
5、《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闹天宫》)是中国神话故事,《阿伽门农的结局》、《木马计》、《食忘忧果的民族》、《从夜晚到天明》)是古希腊神话故事,《杯弓蛇影》、《井底之蛙》、《自相矛盾》、《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
五、读一读,记一记。
1、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两句话的特点是(句中都包含了意思相反的词语),文中与它们相同类型的句子还有(头顶天,脚踏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2、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
为人类盗取天火。当他得知是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两个句子中带点词语不能互换。句1中的“决心”不仅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类无火的痛苦,而且说明了盗取天火并非简单的事,需要有战胜困难和面对天神宙斯严厉惩罚的勇气。句2用“决定”,对于统管众神的宙斯而言,惩罚普罗米修斯当然只要作个“决定”就行了。
第三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贪婪 凶残
2、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美丽 善良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3、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4、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那些学习要求?(学生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然后回答)
生回答后是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再认真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5、教师:明确了学习要求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鹿和狼之间的怎样一个故事呢?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开始吧。(学生读)
教师:初次阅读,同学们产生了哪些阅读的感受啊?咱们说一说,请你讲。
学生: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文中叙述了狼与鹿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而最终给森林带来灾难的故事。
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有这样一个特点,前面是先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后面是讲道理。
师:对,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课文。(在课题旁板书:叙事说理)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个故事以及它所要说的道理呢?
学生: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
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阅读课文。学生:我认为还可以通过朗读来理解。
教师:你们说得不错。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在过去的阅读实践当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这篇课文先叙事后说理的特色,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可以把能够引起自己思考、感悟的语句圈画出来,做上批注,还可以像你们说的那样一边读一边体会。我们一会儿可以在自学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下面,开始自学。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的大意是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使鹿得到有效的保护,采取了消灭狼的方法,结果不仅使森林遭到了破坏,也使鹿的数量急剧减少。
2、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分段。(按叙事说理的方法可分两个部分:1——6自然段是叙事的部分;这部分说的是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下令杀狼致使森林毁灭的事。7——9自然段是说理的部分:凯巴伯森林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相互联系的关系。
3、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2、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抓课文重点,解疑
1、导语:
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下令消灭狼。狼被消灭后,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6节。
2、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儿下令消灭狼)
3、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指名学生朗读)
罗斯福的这种做法结果不仅使森林遭到了破坏,也使鹿的数量急剧减少。
4、讨论:
看小黑板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为了保护鹿,而消灭狼。一旦没有狼的话,鹿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超出了森林的限度,那么它也会毁灭森林的。所以我们人一定要尊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狼和鹿的数量合理就会保护森林,优化鹿群,从课文这个事例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森林就会毁灭。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蛇与庄稼》这篇课文讲了蛇吃老鼠,庄稼获得好收成;猫吃老鼠,苜蓿获得好收成。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全文。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儿下令消灭浪,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警示牌: 请不要再打伤狼,维护凯巴伯森林的平衡,让世界更美好。
道理: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板书: 狼 和 鹿
贪婪 凶残 美丽 善良
“功臣” “祸首”
不该任意捕杀 不该特意保护
保护生态平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总课时:
34、35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____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这些山称作“父亲”。印第安人相对比较封闭,他们不愿陌生人打扰他们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许多村落还没有电、自来水和电话、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目前美国有印第安人253万,分属560多个部落,居住在200多块印第安保留区内。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⑵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⑶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⑴ 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⑵ 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⑶ 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⑷ “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⑸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⑹ 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⑺ 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教学反思:
第一、二课时指导习作
A案写建议书
课前准备:通过书本、杂志及走访了解现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搜集。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评: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习作前要做一定的准备。引导学生回忆所见所闻,交流自己了解、走访的情况,互相启发,是“建议”的目的更加明确。]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
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
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
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
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评:读中学写。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建议书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要求,这些正是应用文写作的关键。]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评:在巡视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
B案看图写话
课前准备:了解什么是漫画,搜集有关环保的漫画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动的内驱力。利用漫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更主动更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评:漫画人人爱看,但对其内涵却不见得人人都懂。老师几句点拨,深入浅出,有助学生理解图意。]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评:会审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通过指导读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评:巡视指导增强针对性,而当堂点评更有利于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同时,保证习作质量。]
第三、四课时 修改评议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评: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完成初稿后,学生在自改、互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习作要求,在遣词用句上也更有心得。]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评:佳作欣赏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更是一种“榜样”,何况这榜样就在身边。]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乐于表达”,可见保持学生习作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展示习作优点,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更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评:通过小结、点评,为学生导向,帮助学生看到优点同时又认清不足。] [总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同时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本次习作教学,前有指导,后有讲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实践、积累,看得出设计者的长远眼光和良苦用心。]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口语交际习作四〉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评:唤起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回忆,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评: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组内交流讨论
(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学生根据表达需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组内交流讨论
(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评:“精点子”的评比,着眼现实,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将环境保护的大主题,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小细节中。]
[总评: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每一次的练习都有较明确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规范。]
第四篇:第四单元收获
四年一班 戢月琴 2016年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收获》教案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学会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体会借物喻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落花生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图介绍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
3、简介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选择你喜爱的方式去学习,找到正确答案。
问题: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中心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什么?(板书)
2、交流看法。本文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别写了种花生、收花生、谈花生三部分。
三、指名朗读、点拨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
2、点拨重点字词。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杂草。辟:开辟。吩咐---嘱咐 夜阑:夜深。
3、积累关联词并造句。既然„„就 无论„„都 只„„才 因为„所以„
4、指导书写。重点:茅
5、课堂练习:选字、选词填空
慕 幕 暮
1、()色降临 开()羡()爱()辟
僻 避 劈
2、躲()偏()开()()柴价阶 3、石()()钱()格()梯分辩
分 辨
4、⑴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⑵小宁说:“花生的果实挂在枝上。”小林()道:“不对,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所以又叫落花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新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我们现在回一下:
1、本文的作者是谁?他的笔名叫什么?
2、本文围绕“落花生一共叙述了哪几件事”?
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1、学生分角色朗读全家人议论花生的一部分,然后讨论回答思考题。
花生的好处很多,表现在哪里? 味儿美 可以榨油 价钱便宜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话。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好处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比较;第二次由于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4、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挂在枝头”“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5、桃子、石榴、苹果鲜红的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土里,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会体会到花生的可贵品格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6、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出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____,可是____,不是__而____的东西
7、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____的人,不要做___,而_____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了解吗?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8、学生分角色朗读最后五个自然段
(三)分清主次,掌握学习方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再到吃花生,课文中用了多少篇幅?议花生又用了多少篇幅?这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突出重点,更好地表达思想主题!
(四)总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们还要学习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完成本课的《优化设计》。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收、尝:花生次 花生:果实埋在地里 矮矮
人:不要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拾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对照、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过程和方法:通过图文对照的实践学习,领悟看图学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同情,唤醒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教学难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诗歌导入(师白:闭目聆听,想象画面)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提示:在一个怎样的季节有着怎样的一群人?)生:„„
师小结导入课题:收获的季节,刚收割过的田里,疲倦的母亲,沐浴着落日余晖,还在不知疲惫地艰辛地劳动着„„这怎不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著名农民画家米勒的杰作来——
板书课题:拾穗(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米勒,走进《拾穗》,一起来分享这幅画和课文的艺术魅力。
二、走近米勒,了解《拾穗》。
1、看图知画家:
出示灯片:走近米勒——拿着画笔当锄头的农民画家 师:米勒是一个怎样的画家?他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个别汇报
师(出示课件作补充):
2、赏画知作品: 师: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欣赏《拾穗》这幅名画吧!课件出示: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又想到了些什么?(配备拾穗插图)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表达图画内容)师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地观察了这幅油画,并说出了我们的所见所感及其联想。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得具体生动、真实感人的?(巧用标点符号“?”明确本节课集中探究目标)(板书:?具体生动、真实感人)
三、走进《拾穗》,感悟写法。
(一)精读细品,小组合作。
灯片出示导学提示:
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其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并讨论: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3、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2”。
(二)、集中探究,引导发现。
师生互动学习——赏读发现
1、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以下课件之一集体探究性学习:
细读学生找出的这些句子,边读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实的表达特点:
A、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的属于外貌描写还是动作描写。板书:外貌动作)
B、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写实——联想”的表达方法。
A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描写让你想到什么?平时她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交流)那么加上你的理解,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导朗读,学生挑战读)
B作者和我们一样,描写完之后,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谁来读一读?(启发学生脱离课本束缚,自己想象。)你能读出她的辛苦吗?
C、师相机点拨: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或联想。(板书:联想)
(三)、举一反三,独立自学
1、请同学们读一读另外两个自然段,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象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2、交流自学收获。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小结并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
(板书:仔细观察)
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板书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一来,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板书:合理想象)
回顾板书,关注养成(擦去板书中的“?”,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教会学生养成“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升华情感,巧妙迁移
师:同学们,在这片神圣而广阔的大地上,正是这群勤劳多情的儿女用他们朴实顽强的生命播种着土地的希望!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养育这伟大的民族!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让我们全体起立,为这群可亲可敬的劳动者献诗一首吧:《悯农》
师: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那么是谁唤醒了我们对劳动人民无尽的敬重与赞美?是画家米勒和作者,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了不起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们,你们不想像他们一样吗?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马上行动起来吧!
四、学以致用,指导练笔。
出示一幅以“收获”为主题的画,引导学生仿照《拾穗》的写作顺序口头作文。出示灯片: 仿一仿:
先交代背景,再重点描述人物;先说明画面上人物的形象,再记叙自己从画面上引发的推测和联想。
五、读写结合,课外拓展作业:
妙笔生花
选一幅你喜欢的名画,仔细观察,试着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蓝色主体板书老师完成,红色副板书由学生完成)
拾穗
仔细观察 —————— 合理想象
外貌 一看就知道
神态 ? 因为
动作 显然
„„ 也许 生动具体 真实感人
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2、过程和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
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静:干净。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教师出示问题)(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七、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西江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词义,背诵默写课文。弄清“见”的用法。了解作者简况,词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能简析本文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自读导言
由大家所熟悉的王勃的《鹅》、曹植的《七步诗》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熟读全词并背诵,理解句意、词意,弄清“见”的用法。
2、认识作者在写景中表达出的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3、划出层次,简析艺术特色。
4、了解作者简况。
5、了解一点词的知识。解说: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著有《嫁轩长短句》。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见长,此词却以婉转清新见长。上片,突出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下片,突出雨夜紧张而惊喜心情。
这首词描写夏夜走在上饶黄沙路上所见的农村景象,赞美了农村生活,表达了作者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关于词的一点知识:
词,兴于唐,盛于宋。词有词牌、题目。“西江月”即是词牌。句子长短不一,形式较诗更灵活,又称长短句、诗余等。
(二)自读过程及思考
1、反复诵读全文,理解句意,弄清“见”的用法。
见,同“现”,出现。
2、再读课文,划分层次,梳理词意。
上片,半夜里,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香浓郁,蛙报丰年。写景中,突出看到丰收
在望的喜悦心情。下片,赶路中,天外星稀,山前雨疏,路转溪头,社林茅店。写景中,突出雨夜紧张而惊喜心情。
3、精读全文,简析本文艺术特色
(1)上下片都是先用对偶句,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接着又用散行,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但全词句式大体整齐匀称,笔法灵活自然,便于表达起伏变化的心情。(2)写景中表达内心喜悦之情,格调婉转清新。(3)互文见义的特色,即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即是。其实是“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4、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目的:通过课内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之目的。通过课外练习,达到赏析、提高、拓宽之目的。
1、写出本文中对偶句:
2、“见”的解释。
3、互文见义是本文特点之一,请写出《观沧海》中互文见义的句子:
4、默写全词。
五、板书设计
西江月 上片 半夜中 明月惊鹊
对偶 互文 清风蝉鸣 稻香浓郁
蛙报丰年 喜悦 下片 赶路中 天外星稀 对偶 山前雨疏
《柚子树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理解课文,体会“收获”的双重含义。
2、过程和方法:初步认识景物描写在叙事文章中的作用。学习作者具体写一件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柚子 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柚子树下
读课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假如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什么?(板书:柚子树 树下故事)
(从题目入手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作文审题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海浪笔下的到他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他的收获。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小声读课文,读通,圈画、认识新字。
2、哪几个自然段介绍柚子树?哪几个自然段介绍柚子树下的故事?
三、感受柚子树。
1、默读1--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柚子树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2、春天、中秋、深秋时节的柚子树分别是怎样的?找到有关句子朗读、想象,抓住重点词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勾画,做简要的批注。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词: 第一自然段
挂满、根深叶茂;像结结实实的老人 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师:同样表达树叶的茂盛,两个分句有何不同呢? 它像结结实实的老人,比喻源自于它长得—— 第二自然段 更加茂盛
师:茂盛到足足可以——(导读句子),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网住”,把柚子树的茂盛表达得生动具体。
这里的“大网”是什么?
师:中秋时节,柚子树更加茂盛,当十几棵树排列在一起完全能遮天盖地了!引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师:把网再展得大一些;你的这张网确实够大)第三自然段:
一盏盏沉甸甸的小绿灯在微风中晃来晃去
小结:在回忆柚子树时,作者按时间顺序,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柚子树在不同时间里的特点。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以及在它那茂盛的树阴下的那份塌实,难怪柚子树下发生了那么多故事。
四、感受“我”的收获
师:从故事中,你发现我有哪些收获?分别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学生至少要找到:爬树、采菱
师: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抓出重点词,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继续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
(一)爬树
1、抓住:只好望洋兴叹、自由;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我”想爬树,却因胆子小不敢爬,十分无奈,这就是——“望洋兴叹”。引导句子:多无奈啊!
2、“我”也能像小伙伴一样自由地爬树了。那“我”在树上会干些什么呢?指名交流。(笑,闹,吃„„)
学会爬树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采菱
1、默读7—13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反映“我”心理的语句,想想“我”的心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又读出了什么疑惑?
第一次变化:在柚根子的保护和帮助下“我”放心了,谁来读出我此时的惬意? 第二次变化:
预设:学生的问题:柚根子为什么捉弄他? 师:作者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我”吓得直叫妈,坐在盆里不知怎么办好。你想到了哪些词?(不知所措,惊慌失措)谁来读?
感受第三次变化原因:
a、可是惊慌失措了一会儿,我又平静下来,甚至还特别高兴。为什么?读出你画的句子。引导:“我”高兴仅仅是因为学会划红木盆吗?
“我”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划着红木盆平平稳稳地前进,你看出什么?
b“我”战胜了恐惧,变得勇敢起来,并且在“我”的指挥下,红木盆像战舰一样勇往直前,怎能不令人振奋呢!这背后有谁的功劳?体会柚根子的良苦用心。
(三)讨论收获:
1、看来,在柚子收获的季节里,“我”也收获了很多。(板书:收获)那我到底收获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勇敢 友情 快乐„„)
五、学习写法
1、小结:柚子树下的故事很多很多,而作者孙海浪选取了两件感受最为深刻的写进了文章《柚子树下》。在叙述时一详一略,而对于详写的采菱一事,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理变化,写得具体、生动,显得如此真实。
2、课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通过学习课文你体会到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小结。
3、我们可以学习本文的写法完成笔下生花题目一或题目二。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难点: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农民的诗。(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3、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笔下生花
第一课时
一、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二、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我们会收获果实,收获成功,收获喜悦,还会收获有趣的故事。下面三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收获。
1.熟了(1)补充题目。
(可写“果实”,也可选一种具体的果实。)(2)根据所选果实的特点和生长规律,或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心情来描写。(3)组织好语言,展开联想。
2.我收获了
(1)补充题目。
(可写“果实”,也可写“自己的成长进步”。)(2)根据所选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和心情变化过程写清楚。(3)学生习作。
3.欣赏图画,想象自己是画中的人物,写一篇习作(1)观察图画,看看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画面中有什么。(2)把自己融入画中,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人物。(确定角色)(3)展开联想,确定思路。(4)学生习作。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继续完成习作。
第五篇:第四单元教案
12、夜晚的实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4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板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词,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生字词,相机字音。
(2)指名试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4.指导分段
一(第1自然段);二(第2—6自然段);三(第7—9自然段)。
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两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词语意思及引号用法。
2、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按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指导。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 时,常常看到 现
象,产生好奇:。
(2)交流。
(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
来的?
(4)指导朗读。
2.精读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
流。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
样简明扼要地写的?交流。
(6)指导朗读。
(7)小结
(8)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3.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说说读懂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复述全文。
板书:
看到——好奇——夜晚的实验 凭什么
蒙眼
堵鼻
听觉 涂身 堵耳
教学反思: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由于”造句。
2.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看录像。(大海)
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洋吗?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
2.揭示课题。
(板书:13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两个生字。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低廉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
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矿”是后鼻音,“匮”读第四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低廉:(价钱)便宜。
慷慨:大方,不吝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讨论: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段(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第9自然段):写开发海洋,首先得保护海洋。
四、精读训练
1.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呢?
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说说自己的理解。
(2)“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几个词)
这两句之间的分号,说明什么?这两句都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3)“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抓住“无情、冲垮、毁灭”等)这句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时,又——(敬畏海洋)
3.引读第3自然段。
4.指导朗读第一段。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齐读第一段。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读训练
1.过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指读第4自然段)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4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快速读读下面几个自然段,交流。
(3)课文是怎样具体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对照课文,根据板书,四人小组逐个自然段讨论。
交流:
①“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座座„„”、“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朗读第5自然段。
②“由于„„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名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
朗读第6自然段。
③“潮汐发电站„„价格低廉的电力。”(人类用较少的价钱,获得大能量的电力)
朗读第7自然段。
④“用海水淡化„„缓解„„水荒。”(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在海底建设城市„„”(人口增长,拓宽生存空间)
朗读第8自然段。
(4)朗读第二段。
3.课文学到这儿,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自由说、指名说。
4.齐读第三段。
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让它真正成为人类新世纪的希望。
四、练习
指导造句“„„由于„„”。板书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力发电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教学反思:
14、学会合作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教学准备:课件、实验的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验“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游戏材料。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渡船
1、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谁也不要落水。哪个组愿意试一试?
2、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参与游戏。
3、小结: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
(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
二、揭示课题
1.看来,有些事情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办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成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合作的文章。(板书课题:学会合作)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指导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你能解决几个问题。孤立:1得不到同情和援助;2同其它事物不相联系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协作: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感。
(3)生谈谈如何合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合作为了提高效率)。齐读生字词。3.听了同学的合作心得,就让大家再来合作一回: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小结
三、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容理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的意思,懂得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不同侧重点,领悟这两个事例在文章中的作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感受,获得“只有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教学准备:
《西班牙斗牛士》交响乐磁带,七个彩球与玻璃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主旨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学会合作》,通过学习,你知道作者围绕“合作”主要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2)、指名回答。
1、配乐曲《致爱丽丝》读文。2、板书:离不开合作 怎样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朗读、探究课文
(一)探究“离不开合作”。
1、为什么离不开合作,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自读课文第1——3节,找出相关部分。(边读边画)2、指名说。(1)学生、工人、军人作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离不开合作的原因。
(2)对于以上观点是否认同?你能举出反例吗?
3、师小结:看来社会上的确离不开合作,那么“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1)指名说(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没有什么成就)。(2)指名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出这句话成为一个生道理)。
(3)师:如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合作,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一段,记住这个人生道理。(要求读出味来)自读、指名读。
(4)师:谁牢牢记住这个人生道理了,谁起来告诉大家。指名合书说、齐说。
过渡:我们认识了合作的必要性,知道了在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合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的效果更好,也就是怎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合作呢?
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向我们阐明,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学习探究“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1、自由读(边读边作笔记)。2、学习第一事例。
(1)指名说说第一个事例的内容。(2)谈谈你对交响乐团的认识。
生交流回答(人数多,乐器的种类多)。
(3)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演奏的乐曲如何呢?(师播放交响乐《西班牙斗牛士》)
指名说,师提示结合课文内容。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合作的这样完美呢?读读课文找一找。说一说,这主要依靠„„协作精神。
(4)师:这就是课文要向我们表明的观点。那么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协作精神。
3、学习第二事例(1)谈谈这个实验
A、小组交流,探讨实验的目的与其中所面临的困难。B、小组互相指点朗读,抓住人物与事件的特点。(2)感受这个实验
A、师:实验最后成功,外国专家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读出自己体会的语气。B、指名读。
C、分析什么是“合作精神”。(亲自做实验来体会)
师引出说出“在合作过程中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自我牺牲精神。”(板书:自我牺牲精神)
(3)升华“自我牺牲精神”。生小组交流,集体自由谈感受。
(4)有感情朗读这一事例,读出“中国小学生可贵的合作精神”。
(5)师小结:可见,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但要协作精神,还应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A、自读课文第六小节,边读边画出具有意义的句子。B、齐读这一小节。
(三)师总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板书:成功)
请同学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受,集体交流。
三、迁移运用 1、合作“演讲”,要求:小组进行合作,做好一次演讲。2、小组训练,师巡视指导。3、展示自我。
四、课外拓展
作业:
收集有“合作”的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板书设计:
14、学会合作
教学反思:
统一目标
协作精神
自我牺牲精神取得成功
习作4
文题:记一次实验
写作目的要求:选择一个科学课上的实验,将经过写下来,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作前准备:开展实验活动,组织观察交流。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记一次实验
二、指导习作:
1、课前做好写作的准备:
布置学生注意面容科学课上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自己动手做一个实验,做好记录。2、完成习作:
A、让学生拿出记录,回忆实验情景,和同桌说一说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可以说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也可以说科学课上观察得来的实验,要求一定要说清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B、明确要求,完成作文初稿。
a、在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简单叙述实验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b、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C、交流作文初稿,师生评点。
a、教师点名或小组推先代表在班上交流,对于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阐述清楚的学生,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b、评点细化,以起到对学生的指导,提高的作用。D、根据个别点评,学生再次修改。
E、誊写作文,要求字迹工整,格式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