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延缓退休你支持吗
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延缓退休你支持吗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的寿命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在不断延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却和目前的养老金空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一直在研究推迟退休年龄的问题。今年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我们今年在对待这一问题的用词上发生了改变:国家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果断变为“研究制定”,体现了我们推进渐进式延缓退休年龄的决心。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反响非常强烈,毕竟这关系到每个上班族的切身利益,包括我们即将进入国家单位的公务人员,所以,很值得参加国考面试的各位考生注意。但是,和很多人对于渐进式延缓退休年龄的政策持反对态度,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国家公务人员的你支持他吗?
对于这一问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虽然推动渐进式延缓退休年龄的政策目前执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但是他对应对老龄化具可操作性。
之所以现在延缓退休年龄遭到如此大的质疑,主要是来自劳动者劳动性质不同,尤其是体力劳动者,这一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体力透支,身体消耗巨大,希望能够在退休之后养养身体,一旦推迟退休年龄,他们不但会出现体力难以维持的状况,而且对于退休以后的身体状况也甚是堪忧,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如此的劳动强度会造成他们难以保持身体到享受退休待遇。
所以,此政策的支持者大部分为脑力劳动者。但是,脑力劳动者中也有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之分,一部分高精尖的技术人员社会呼吁延迟退休在情理之中,但是对于一部分行政人员若延迟退休反而会造成职位占用,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或者新员工的招收。同时,目前的养老金空账问题也引起群众对于养老金的可靠性产生质疑。所以对于这一政策的执行我们还应该慎重以对,考虑周全:
第一,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应该适当考虑体力脑力劳动性质的差别,工作性质的差别。
第二,此政策执行的过渡期不应该太短,有专家指出,至少需要二十年。
第三,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渐进性是必然选择。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仿效已有先例的国家,采取每年增加几个月的方式,逐步达到预计增加的五年之期限。
第四,有效解决养老金空账的问题,消除人们心中的质疑。把单位以及个人对于养老金的贡献存入个人账户。
第五,调整养老金缴存比例。目前,单位和个人养老金缴存比例平均在40%以上,应该进一步降低个人缴存比例,加大政府补助。
总之,作为即将入职的公职人员,考生在看待这一问题的时候要更加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和全局意识,同时也要注意细微之处,凸显对政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篇: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你真的会积累社会热点吗
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你真的会积累社会热点吗
热点知识在申论考试中对于分数的高低一直占着举足轻重位置,诸多的考生都会在备考中积极准备热点,并学习政府最新的理论和政策。但是,各位考生,你们真的会积累社会热点吗?中公网校专家在多次和考生沟通了解发现,绝大部分的考生其实对是会积极准备和学习热点知识和理论政策,但是,却发现学习的效率非常低,即使有些积累也并不知道在申论考试中如何去运用。在这里,中公网校专家就为你拨开社会热点和政策理论学习的迷雾!
第一步:化片段阅读为联想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是盲目的。当看新闻热点的时候,多数考试只是粗略一看,并不知道在这些新闻中找寻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在这里,中公网校专家要求考生,当看到一个社会热点的时候,希望学生能够去找到至少3个以上的具体案例。3个以上的具体案例,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方法其实是锻炼考生,在申论考试中,看到类似材料,能够举一反三的作用。为考生能通过案例型材料,迅速抓住材料主题的一个有效训练。
第二步:根据找出的社会问题,去搜索出国家相关政策。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政府几乎都会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来解决。因此,各位考生在寻找到具体的问题后,要试着去搜索相关政策。如:针对工作作风问题,我国在2012年通过了“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这样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我国的政策规定。在作答过程中,有了明确且正确的立场,特别是写作中,能够论述的更加深刻。
第三步:根据相关政策,结合我国的指导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在社会问题出现之后,我国会第一时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那么考生需要知道,这样的一项政策规定,究竟是和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样的联系。需要考生通过思考来了解他们之间最深层次的关系。这样的过程,可以让考生真正的把理论和社会热点以及申论考生紧紧联系起来。
最后,祝福大家能够在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中取得成功!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确保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事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曾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让人们安居乐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造福一方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公共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人民乐享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政府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调集资源、组织力量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中,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发挥好作用。
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生产、卫生、交通等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和保障不及时造成的,这就在无法控制的天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祸的因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牵涉面广、投资量大、收益小,因此,政府不但应在财政预算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同时还应有效调集、调控社会资源,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全事故防范的屏障。
各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安全能力建设。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在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竞争压力,或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都不到位,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适当扶持,增加投入。同时要求或帮助企业做好领导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
公共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健全、完善、及时、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政府既要强化自身公共安全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安全监管职能,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尊重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为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做到对于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及时反馈、妥善处理。
公共安全建设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它由诸多方面组成,由多种力量维系,由多个体系保障,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成。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公共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始终紧抓和重点建设的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的公共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乞丐可入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我们见过太多的收荒匠、推销者莫入的提示标语,却没有见过乞丐拾荒者请进的牌子。杭州图书馆的态度实在让我们感动。但仅仅是感动怕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反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杭州图书馆的好恰恰反衬出我们其它图书馆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办图书馆到底为了什么?图书馆是为谁办?图书馆的开办精神是什么?
——开办图书馆需要包容的精神。
图书馆的包容性是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图书中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权利限制别人获得这份遗产。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遗产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它并不会像金银珠宝一样,多一个人分每个人分得就少一点。越多的人来分享这个遗产,这个遗产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会增多。
图书馆的包容性也是由图书馆功能决定的。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文化,为学习的人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传播得越多越广,来图书馆学习的人越多,图书馆的功能就越是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读者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包容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和负担,会影响图书馆的“有序”运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包容,受到感化的人越来越多,文明的人越来越多,讲秩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让图书馆越来越有序,也会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越来越文明有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包容精神的图书馆只会只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的精神。
图书馆的公益性首先是由图书馆经费来源决定的。我国的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财政投入,一是社会捐赠。这决定了图书馆不是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哪一个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那种把图书馆当做是一部分人的财产,把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做特权的做法,是保守的、自私的、狭隘的,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严重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向背离的,必须坚决给予批判和抵制!
图书馆的公益性也是由世界潮流决定的,美国、以色列、英国„„,强盛国家的图书馆无不坚持公益精神。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坚持图书馆的公益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主义国家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进入图书馆学习知识是教育权利的一种延伸。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他来自何方,无论他的从前和将来是什么样子,图书馆都应该大开方便之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读者。为全社会建立的图书馆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从而为解决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开辟新的渠道。
坚持包容和公益是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越是这样,坚持才显得越可贵。这样的坚持还有赖于读者的配合,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换来读者的感动、体谅、支持,这种精神才能长久的发出耀眼的光芒!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阳光沁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十全十美是幸福;有人认为适可而止幸福;有人追求名利双收,位高权重,以为这才是幸福;有人却认为随遇而安、乐享其成,这也是幸福。幸福,不过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却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试问,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幸福都难以实现,何谈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呢?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就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能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一样。这样一种生活哲学也与奥地利着名作家门罗的名言不谋而合--幸福应该是带有缺陷。心里健康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积极正确的幸福观,打造健康快乐的生活。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重建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着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用独特的整体社会学视角,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然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整体的道德就面临巨大的“空窗期”。如今,这样的情景再次上演。目前,我国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化”并进,人们普遍处于焦虑迷茫、不知所错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传统道德美德成为治理转型“阵痛”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小病小灾,打针吃药就能治愈,但如果一旦并入膏肓,哪怕“亡羊补牢”,也“尤未晚矣”。如今,遍布周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类的事实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仇官仇富者有之、骄奢淫逸者有之„„以上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都凸显了加强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心里机构、学校等对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挫折教育和心里品质教育,此其一;要建立心里疏导体制,搭建系统而全面的网络化平台,此其二;要完善心里咨询等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如精神病人、受灾民众等,赋予他们合法权利,保障其权益,此其三。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世界着名短篇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加强心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要重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要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于此才能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健康幸福的生活如绚烂的阳光,洒满大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北京的长安街,取盛唐之意,贯穿于建国、复兴二门间,谓之长治久安。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纳入标准与政府担心的矛盾统一于人民利
益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废气、毒气,尤其是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PM2.5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政策一经出台,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初衷在于提供环境治理措施的可靠依据,监测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治理,以改善大气环境,维护人体健康。而地方政府则担心空气质量不达标,增加环保部门的环保压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矛盾对立面在于监测PM2.5初衷考虑的是人民利益,而地方政府的担心似乎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将PM2.5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是希望通过监测数据,动态跟踪等手段将大气污染的元凶抓住,以便于为治理措施出台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目的,更多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关于蓝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不达标,面子上过不去,给环境保护工作增加压力等担心更多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二者看似是对立的,实则不然。
地方政府的担心核心也是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往的环保报告往往比较笼统的阐述空气质量,如优、良、中、差,或轻度污染、中度或重度污染,对于具体数据没有阐述,如若对空气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从感官上来讲会强化其负面效果,可能会引起群众恐慌。而监测对于环保部门在技术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群众满意的空气质量条件,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讲,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既然二者统一,无论是标准的出台还是政府的担心,落脚点都在于保障人民群中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一标准,奔着最终的目标,科学执行这一标准。在保证群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的治理贡献科学数据。也不枉人民群中的期盼,满足群中的空气质量诉求。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治理大气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治理大气污染,唯有先科学规划空气质量标准,这是让国人生活在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世界里而迈出的第一步!
公务员考试申论:跳出“一亩三分地”才有一体化
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共赢
从两会到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个社会热点。日前河北出台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提出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积极推动 “双城”交通一体化,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已经提上日程。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感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前行步伐。
总书记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强调应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首都功能的调整疏解,通讯、交通设施的统一连接,意味着行政资源、民生资源和市场资源将突破已有行政区划,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优化配置。那么,如何真正跳出“一亩三分地”?如何把资源切实配置好?
实际上,就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现实课题而言,从区域发展平衡,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再到克服日益凸显的“城市病”,谁也不可能唱好独角戏。而且,从以前京津冀合作的经验教训来看,“抱团”之路的曲折与艰难,与“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障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行政壁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羁绊等密切相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从政府方面而言,亟须以全局眼光、系统思维,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作用的协同式治理体系。不仅在施政观念上打破“一亩三分地”,也应体现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实践中。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出三地发展的大蓝图,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只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另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操盘者,其决定性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决定了分工协作的未来。客观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定位的差异,不同城市对于行政、民生资源和产业的转移,存在诉求上的差异。目前,北京发展走到了一个拐点,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多重压力;天津需破解产业升级等难题;河北钢铁等“两高”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京如何通过“舍”而后“得”,天津如何做好“加”与“减”,河北如何实现“转”与“调”,说到根子上,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最近,廊坊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接收。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实际上,对发展路径的选择,恰恰说明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再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应按照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胃口”、产业经济规律来办事。简言之,就是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是产业调整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之要。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条条框框,协同方方面面,以改革逻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就能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课题提供示范和样板。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这让7800万江苏人看到了一个钱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的美好未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说。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2013年1月2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省“两会”南京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话深入人心,“民生追求”成为省“两会”的热门话题。
【标准表述】
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就是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扩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推进城乡制度接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包含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未来江苏省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促进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措施]
要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除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外,重点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提高;
二是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三是着力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和保证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
四是着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总之,就是要我们坚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既尽力而为,加快推进,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篇: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两会热点解读(六)
2014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两会热点解读(六)
2014年全国两会开始时间为3月3日,闭幕时间为3月12日。对于考生来说,每年“两会”,行政首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重头戏,也是考生重视的申论文章写作素材来源。现任政府首脑李克强以讲话通俗、富有个性魅力著称,其2014年所做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这一语言风格,既有官方文字系统之内的严谨表述,也用了不少具有个性色彩的新词。考生们需细细品味其中精妙,在申论考场上妙笔生花。
【常识储备】
舌尖上的安全即“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就是要全面落实正在进行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在改革中,要防止只作简单的物理变化,要用改革的手段实现化学变化,从心开始、用智谋事、人心合一,凝心聚力,统一步伐,众志成城,做到融心、融智、融行,共同为公众把好食品药品安全的关口。
【报告摘要】
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报告解读】
“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就是要全面落实正在进行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在改革中,要防止只作简单的物理变化,要用改革的手段实现化学变化,从心开始、用智谋事、人心合一,凝心聚力,统一步伐,众志成城,做到融心、融智、融行,共同为公众把好食品药品安全的关口。
【标准表述】
[专家观点]
违法成本太低,刑法的震慑力不够,是食品、药品领域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罪名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体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全国人大代表张立勇
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全国政协委员刘佩智
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益驱使之下的行为,其更多考虑的是自我感受。如果大家都遵循“我们大于我”的理念,多替他人考虑,相信社会上的食品安全将不会成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惠森
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树立国人对国产药品的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李嘉音
[问题]
“舌尖上的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仍有多重障碍: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食品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人均消费量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易发。
二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普遍规模不大,标准化程度不高,多、小、散、乱的基本特征仍旧突出,隐患多、监管难。
三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公平竞争的秩序有待完善,道德失范、诚信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措施]
第一,改变多头管理现状,保障食品安全。多头管理是造成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从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虽然每一个环节都设有“重兵防守”,但因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多头监管,使得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消耗掉。农业、卫生、工商、质检、药监、派出所等执法监管部门谁都管等于谁都不管。另外,对于当地的无证经营的小商小贩,或者是当地纳税大户的不法商贩,本地相关部门充作老好人不愿出头管理,所以一旦出了事,主动负责的更少。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进行机构改革,尽量减少部门设置,将食品生产厂家以所在区域划分,进行实名制管理,分工明确、权责相配,让各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责任。
第二,转变监管思路,畅通监督渠道,从源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当前中国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具有地域性特点,一些地方乡镇以村为单位普遍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问题的查处易受到全村村民的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监督管理到位,可以快速有效的肃清一整个行业的风气。另外,部分不法分子同执法部门打游击,白天大门紧闭,半夜开工,加大了查处难度。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主动发现问题,提前做好功课,加强同当地百姓紧密联系,做好当地百姓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加强百姓食品安全意识,以反面典型做宣传教育,引导百姓树立正确的食品观。同时,完善举报体制,让消费者投诉有门,通过众多消费者的力量形成一个监督网络,及时有效的查处整改违法生产行为,使食品安全问题止于消费之前。
第三,加强立法,严厉处罚,防止不法行为卷土重来。对待这些商贩不能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几天就敷衍了事,要通过司法的威慑制止犯罪。生产销售
危险食品属于危害公众安全罪,构成刑事犯罪,应按照这些产品的传播范围及危害程度施以相应的刑事处罚,并提高罚款金额,让这些不法厂商充分意识到犯罪成本远远高于收益成本,有效遏止这些不法行为的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