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如,原版的《世说新语》,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获得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通过学习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第二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翻译
导语:杨氏之子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杨氏之子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第三篇:第10课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一、教学目标:
⒈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⒊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
1、《该来的不来》: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麽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罗?”於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麽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最後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说话要有技巧)
2、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3、揭题,解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师:你贵姓?也可以称——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难读,难懂等)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
4、读文言文不但要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文言文的韵味。师范读,生练读。
5、再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来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来交流。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1)研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句意:“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②“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③指名读。(2)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结果如何呢?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②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乃”。那“诣”字的意思是什么?“其”呢? ③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
②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一读。
(4)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②理解:“曰”“此”“应声”“未闻”“夫子”。
四、再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话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吗?如果来的是阿姨呢?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吗?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孔夫子,孟子称为——孟夫子。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二、赞“聪惠”。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三、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
2、指名背。
3、男女生比赛背诵。
四、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 夫子家禽 聪明机智 绝妙回答
第四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日,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来找他父亲,他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其中水果里有杨梅。孔来了兴致,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杨梅.。”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客人无言以对。全文共五句,短小精悍,文笔精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的男孩形象。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学生认知的一个全新领域。这节课,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是公开课,我目的就是想知道在学生完全不知晓得情况下,看看我的教和学生的学会是一个怎么的场面,就这样带着满心的期待,带着对学生们的期待,我走进了课堂。
针对本课的特点,结合本组教学主题,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一件什么是来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慧”。
3、背诵课文。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语言的艺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我确定“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以理解文言文作为突破口,准备用一课时来“解决”掉。
教学时,第一个环节,“看古语,说今话'的小活动,导出新课,读题释题质疑!第二个环节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我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指名大声朗读文言文,结合正音,并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注意停顿。(必要时教师范读),第三个环节,根据注释,理解文言文。学生根据注释,自由试讲文言文的意思。提出这个要求后,尝试理解,交流汇报。如你读懂了哪些地方或哪个句子?有生很自信地回答:我读懂了杨氏之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然后,他朗读:“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让学生理解甚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替代?引出是很,非常,十分,特别的意思。抓住“聪惠”一词,引导杨氏之子何以聪慧,表现在哪?”引出下面有客孔君平来家招待而智答的故事。根据学生的回答,逐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样一来,请同学们用现在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就很好解释了。第四个教学环节,感受语言的妙处,拓展延伸。既然杨氏之子如此聪明,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妙答的机智。学生畅所欲言:孔杨关系亲密,孔有意逗逗杨氏之子,以姓氏发问,杨氏之子立即也以孔氏回答·······但在这一部分,对于重点,答得妙,妙在何处?我觉得自己处理的不是很好,只知道给学生们讲解了杨氏之子能将计就计的还击了孔君平,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运用了否定的的形式,既不失礼貌,又体现了自己的聪慧,“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课后想来,其实答得妙就在于
一、妙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孔音刚落,他就应声而答;二妙在答而不芒,含蓄婉转,不失礼貌;三妙在话中有话,温文尔雅,机智幽默。但是当时我确实没有给学生讲出来,总结出来,让自己课堂缺少了关键的“靓点工程”实在是太遗憾了。让自己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姐也告诉我,信心这东西是来自他人的鼓励,更来自自身的努力,实力是在失败的打拼中得来的,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一定会成功。我想通过我的反思,加上领导们、同事们的指导,我会不断的完善,总结和提高的。
当然还存在许多我自己看不见的缺点,因为缺点总装在身子后面。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谢谢哦!
第五篇: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什字中心小学
王小丽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课之前,我把教案反复地钻研了几遍,觉得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精悍,全文只有55个字,内容简单,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上课的时候没有多讲解,只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指名几个孩子讲了句子的意思,20分钟之后,看到几个优秀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就以为孩子们对所传授的知识都掌握了。谁知道,当课文上完,我请学生回答课后习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时,孩子们竟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了几个聪明的同学似懂非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像完全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赞杨氏子聪明。我这才知道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毕竟对于他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啊,要孩子们像学现代白话文的一样快速学习古文,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思路,按照几个步骤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字形到节奏断句,从字词意思到句子意思,从重点句子再到整篇文章,一一重来一遍。把句子读通了,句意弄懂了,内容理解了,再让学生交流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学生纷纷作答:“
1、是利用姓氏做文章。
2、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恩,我点点头,这下孩子们是彻底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懂得杨氏子的聪慧之处了。课文上完了,我们又拓展了其他短小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学习其中说话的语言艺术。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
看来,欲速则不达,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学好。由此,针对这篇文章,我总结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一、读顺句子,把握节奏。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指导,应该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比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节奏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读,读准节奏;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二、读懂课文,理解句意。
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以及字词典,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可让学生先一句一句的理解,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只要大致正确即可。接着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使前后句子意思更连贯,表达更清楚准确。对重点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老师可提示“未闻”的意思,再说现代“家禽”与文言文“家禽”中的区别。再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熟课文,理解了句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内容,这样就把课文内容全部读懂了。
三、积累语言,交流心得。
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中的杨氏子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所以孩子们都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就这篇文章,我还进行了对对子的语言积累,我说“果”,学生答“禽”;我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我说“蓝天”,学生对“白云”;我说“君子”,学生对“小人”;我说“苦而忧”,学生对“甜而乐”……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孩子们谈的就更多了。有的谈了杨氏子的礼貌,有的谈了杨氏子的机灵,有的谈了表达要注意委婉对答,有的谈了说话要有高超的艺术才能打动别人等等。
四、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尾我来了个举一反三。比如我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呢?”“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来人姓梅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我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们,他们的小眼睛都亮晶晶的。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作品,但文言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愿他们能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