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时间:2019-05-15 06:2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第一篇: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概要:湘西苗族婚俗在维护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同宗同姓不婚制,男女平等,新婚之夜不同宿等一些习俗。这些习俗的存在一直维系着苗族人们的美好生活。

前言: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重庆、广西、贵州等省(区)。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人民是在苗族迁徙史上第五次大迁徙时来到湘西武陵山区的,人们一直在这个崇山峻岭里生活至今。传承着祖先们的文化,各种节日,祭祀,信仰,习俗等。

婚姻缔结,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一心创业,家庭兴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夫妻恩爱,不仅有利于优生,而且有利于优教,优育,家庭美满。家庭是社会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兴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兴盛。研究对象:湘西苗族人民的婚姻习俗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苗族发展史和苗族婚姻家庭等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考证获取了一些资料。

一 传统的湘西苗族婚俗

(一)结亲禁忌:同宗同姓不通婚,姨表不通婚。湘西苗族人民认为,同姓的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是自己兄弟姐妹,所以禁止通婚。但有一点例外就是姓有大小之分。例如:石姓,就有大小之分,龙姓也有。有大小之分的姓氏就可以在不是同一姓氏下通婚(严格来说的话就不是同姓)。但不是每个姓氏都有大小之分的。所以同姓不通婚一直是苗族人们婚姻的最低底线。同时人们还恪守姨表不通婚的原则。原因很简单,在苗语里,阿姨之间的孩子们的互称兄弟姐妹,阿姨的称呼和娘亲的称呼是很像的。

(二)自由恋爱:苗族青年在恋爱时是自由的。他们一般不讲究门当户对,只要双方合意就可以了。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是相互接触爱慕的最好时机。每到这些日子,青年男女就盛装出席。特别是女孩子们,她们会精心打扮,会将自己喜欢的绣了好久的花衣服穿上。男青年若是看上了哪个女孩子就直接对她唱山歌,吹竹叶等方式表示爱慕之意。女孩子也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对歌中男女双方会试图去了解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有没有喜欢的人,有没有婆家,家住哪里,是否愿意让我再次见到你。就是这样子的回来对歌,青年男女们相互了解,经过多次约会建立恋爱关系。苗乡有苗乡的规矩。青年男女约会时喜欢丢草标;先行到达幽会地点的一方必折野草结一个草标,丢在必经的路口,提醒对方她已按时赴约,然后悄藏在附近的竹林或灌木丛等候,草标所指的方面恰是情人的藏身之地。迟到另一方显得极不好意思,也折草扎个草标,交叉搁置在先放的草标上,提醒行人别来打搅他们的幽会。在苗乡,青年男女幽会是很神圣的,谁要是见草标不回避,惊飞鸳鸯将会受到全寨的遣责。

(三)结婚流程:在苗族不能直接结婚而是必须先订婚。订婚之前还可以有个“放酒话”的程序。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要备礼物,邀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选择时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订婚后,双方男女一般还不能在一起住,只能见面约会。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有男方派来接亲的长辈带着火把引路。新娘出嫁由亲属,同龄朋友(男女都要,越多越好)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自家的兄弟一同陪伴,相当于“引亲郎”。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方家。以前都是打着手电筒,不行去男方家的。很多时候都是要走几个小时才到的。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在订婚时到场的),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送亲的队伍是有两批的,一批是跟着新娘子在天威凉之前出发的。这些人一般都是年轻人,另一批是大人和小孩子。而且在送亲的队伍中是不能有女方的父亲到场的。在进入男方家后,男方家人们就开始端茶送水,为送亲的人打水洗漱,早饭也就直接在男方家吃。第二批送亲的人一般会在中俄唔的时候赶到,只要第二批送亲的人没到,就不能开席。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为此我们那有句话是这样讲的“不能当官就当正客”)。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讲珊”(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通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都是几家人组成一队请三餐中的一餐,亲族们轮流来。

在仪式中和三朝回门前,新婚夫妇不能同宿,新郎吃了合婚酒后仍然睡在旧房,新娘和来陪嫁的姐妹们睡在新房。因此,在湘西苗族这里的花烛之夜,妻不见夫。要到婚礼结束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拜望父母回来,习称“三朝回门”,新婚夫妇才能同床共枕。其实苗族不是没有闹新房的习俗只是他们闹的不是新郎新娘,而是闹新娘和陪伴新娘而来的姐妹们。结婚当晚,村里村外的那女青年都要来 闹新房。不仅是来看新娘子长得漂不漂亮,还要看陪伴而来的姐妹们有没有中意的,好从中挑选出对象,进行对话对歌。但是,在种人多的场合,主要是说一些俏皮话,挑逗新娘和姐妹们发笑。有的还故意问一些风流话。如来问新娘怎样谈恋爱,怎样才能追到你的姐妹们,互赠什么信物,唱过哪些情歌。其实这也是一个青年男女们像是相恋的好时机。新娘一方来的男孩子都去和新郎这边的女孩子去约会,对歌。男方的男孩子就对准了新娘子这边的姐妹。其中的各种只有身临其镜才能体会。

(四)结婚年龄;如果按现在的婚姻法来说,苗族人们基本上都违背了如今的婚姻法。他们结婚的年龄都很小,一般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恋爱了,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会结婚,晚一点的都在十八九岁。所以一般家里会有四代同堂的。苗族人民生活在大山深处,很少与外界接触,经济条件不好。父母们就认为让自己的孩子早早的成家,繁衍子孙,只有成了家才能真正的长大,承担责任。

(五)幼子为父母养老送终;在湘西苗族,父母是由最小的儿子或是儿子来养老和送终的。嫁出去的女儿和分了家的大儿子是不用过多的过问的。但是在碰到大问题的时候兄弟之间还是会在一起商量,分家没有使他们兄弟情谊破坏。

(六)离婚与再娶再嫁;在苗族,一般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的,离婚率不高。但也有些结婚后实在相处不下去了的,就提出要离婚。如实妻子提出离婚的,女方要换位男方缝两套衣服。若是男方提出的离婚,男方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女方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活费。举行离婚仪式,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在场,由寨老将一竹筒破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即算是离婚了。离婚很少,一般都能白头偕老。但若其中一方不幸死亡,一方即可再婚,不会受人非议。妻子死后,男子一半会娶一寡妇,称半路新娘。这样的婚礼时很简单的,双方吃顿饭就行了。如若去的是为嫁过的过娘则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流程。丈夫死去的妻子可以再婚,再婚的形式有三种:转房,改嫁,招婿上门。转房具有强制性,只有夫家没有合适的男子转房是才能改嫁。改嫁比较自由,只是不能带走夫家财产。与前夫生育的幼年子女可以带到后夫家养育。招婿上门只要前夫家族人同意就可。

二 新时代传统婚俗的变迁

新时代下的苗族婚俗基本上还沿用传统,但是在许多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

(一)现在的婚姻许多时候不再是那么纯净,不再只是因为双方的爱慕之情结婚。有许多的人是考虑物质,考虑到自己家人的生活就违背自己的意愿而结婚。

(二)结婚年龄都往后推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几岁都是孩子们读书的好时机。父母都会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有的人会继续到更高的学府深造。结婚的年龄自然就提高了。

(三)受到大城市和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婚期已不再是两宿一天了,而是简化为一宿就解决的,很多各种形式上的事情也就省略了。

(四)同姓不结婚这一习俗在慢慢的改变,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苗族知识分子都知道只要在三代以外的都可以结婚。但是姨表不通婚还是一直恪守着。

(五)离婚率升高。受到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追求他们所谓的先进式的婚姻。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自由恋爱了,结婚不久就离婚的现象在湘西苗族这边很普遍。而且他们很多都是在没达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生下的小孩自然是黑户口。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 如何让传统苗族婚俗流传下去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如何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很好的保留下来是一个难题。不去重视民族文化是因为一些人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对自己的民族不够了解。有些人甚至会认为这是腐朽的文化。要想真正的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就要从思想上入手。如:向他们宣传更多的民族知识,让他们深深的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先们创造文化的辛苦。同时让他们明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丰富的文化就是由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组成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所以苗族的传统文化对身流苗族血液的人特别重要,湘西苗族婚俗是否能继续流传下去,对这个少数民族来说很重要。

参考文献:《苗族婚姻家庭》——隆名骥

《苗族文化史》——熊玉有

第二篇: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以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玉妥村为例

旦增 仓木啦1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婚俗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西藏农区的一个典型——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玉妥村为例,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呈现了西藏农区的婚俗文化及其变迁。涉及的内容包括择偶标准、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居住方式以及社会成员对婚俗有关内容的观念等方面。

[关键词] 西藏农区 日喀则 婚俗文化 变迁

人类社会的安定靠两种力量维持,制度是其一,其次便是民俗,民俗对于社会控制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具有弹性的约束。婚姻习俗无疑是各种民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规范着一个地区的人员的流动与交换,也言说着这个地区的群体对于内与外、天与地等的宇宙观念。一个地区的婚俗与它的生态地理、历史变迁、对外交往等方面都紧密相连。西藏的农区和牧区以及各个农区或牧区之间,在婚俗以及其他风俗习惯上都存在许多差异,但也可能呈现出苯教或佛教文化大背景下的相似。

西藏从来不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地方,从远古到吐蕃,到近代,到现在,西藏都一直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交流碰撞。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藏族的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自身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包括婚俗在内的传统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作为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婚姻习俗,在它的变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旦增(1972—),男,拉萨市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西藏教育及民俗研究; 仓木啦(1973—),女,藏族,西藏日喀则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藏妇女研究及民俗研究。

1.1 文献资料

本人在文献资料方面,翻阅了很多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其中以藏文文献为主,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出版的著作。1999年,北京民族出版社以藏文出版了《西藏民俗》,其中有三篇关于西藏婚姻习俗的文章:索次的“西藏传统婚姻习俗之提亲”,次旺的“后藏地区婚姻习俗”,以及直贡·容巴吉罗的“西藏牧区婚俗”。这三篇文章全面而细致地描述了藏族不同地区的婚姻习俗,内容涉及婚庆礼仪、婚配形式、婚姻关系等方面。200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以藏文出版了《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此书主要描绘了西藏卫藏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从婚礼形式到通婚范围,婚前的筹备工作到婚礼,以及婚后的习俗等,此外,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婚礼对歌和诗词。200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以藏文出版了《拉萨婚俗》,作者索朗曲达在书中主要描绘了拉萨地区的婚姻习俗,包括择偶、提亲、订婚、迎亲与婚礼,以及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媒人和舅舅的角色等内容。其中对婚礼宴会、婚礼的筹备阶段以及婚礼对歌和诗词等的描述为笔者提供了很好的比较素材。

很多西方学者对西藏婚姻习俗及婚礼对歌也有所研究,例如:朱塞佩·图斯(Giuseppe Tucci)([1949] 1966),收集和翻译大量的江孜和后藏民歌,在他收集的民歌中有很多婚礼对歌。从整体特点看,多数西方学者关注于西藏的婚姻制度,比如一妻多夫制或一夫多妻制,一些学者从这类研究中探讨西藏的文化传承问题。这类学者有芭芭拉·阿滋(Barbara Aziz)(1978),梅尔文·戈尔斯坦(Melvyn Goldstein)(1971),海蒂·伏杰特(Heidi Fjeld)(2007)等。

婚姻制度当然也是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的西藏社会,90%以上的婚姻都是一夫一妻制。新婚夫妇一般都会与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而且,一般情况下婚后妻子居住在丈夫家。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现在仍然存在于西藏的农牧区。一妻多夫制较多地存在于后藏及康巴地区,主要是以几个兄弟共享一个妻子的形式为主。一夫多妻制是一个男子娶姐妹几个为妻,也有的男人娶母女为妻,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相比较之下,一妻多夫制是藏族地区较为突出的婚姻形式。这种家庭妻子主要在家中操持家业,而兄弟几个轮流在外奔走搞副业,所以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冲突。它在维持家庭整体性、避免财产分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到婚姻制度,是因为不同的婚配情况下,婚礼的展现也不同。比如一妻多夫的家庭里,婚礼一般只为长兄举行,弟弟们成年后自然地与长兄共享妻子,不再举行婚礼。这方面做过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戈尔斯坦(1971)、班觉(2001)、伏杰特(2007)等。

1.2 调查点与研究方法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中部,它由九乡两镇组成,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扎西岗乡就是九乡其中之一,位于县境中部,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玉妥村是扎西岗乡十二个村庄之一,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

笔者在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进入该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入户访谈是主要的调查方式,在入户访谈的同时,以采访笔记和问卷填写等形式记录了调查资料。入户比例达到该村的60%。问卷填写内容涉及到婚姻形式、择偶标准、提亲、订婚、迎亲、婚礼以及婚后的习俗等各个方面。而本文中涉及的婚礼对歌和诗词,因为当时实地调查的时间有限,均摘自200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以藏文出版的《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2,和同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以藏文出版的《拉萨婚俗》3,并加以翻译。问卷主要由调查者填写,这种方式其实更多的是作为有条理地记录调查内容才采用的。此外,笔者还观察了一些婚礼现场。本文即从访谈与参与观察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指导下,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主要描述对象,以展现西藏农区婚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中的变化。

二、玉妥村婚俗文化的展现

2.1 通婚规则

虽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婚姻习俗,但是所有的民族在择偶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规则。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中,选择谁作为配偶都有许多的限制。首先是不同等级的家庭通婚会受到限制,过去西藏贵族家庭严格恪守等级内婚,通过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家族联姻来扩大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贵族家庭与平民家庭的子女相爱会遭到很多的阻扰。

铁匠、屠夫等职业被视为最低阶层,一般的家庭不会与他们通婚,以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如果有人违禁,与铁匠或者是屠夫家庭通婚,他们的子孙也将被视为最低等级而受到歧视。笔者在调查点就了解到这样的一个实例,该村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在外打工时认识了一个出生于铁匠家的女孩,两人情同意合,不顾等级界限,组成了一 23 作者;洛桑强白。作者;索朗曲达。

个家庭,后来男孩被开除出家支,他们受到全村人的冷落与歧视,被迫搬迁到异地生活。

其次是杜绝近亲结婚,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各地在父系与母系几代内不得婚配上并无一致,有的地方同一父系七代以内不得结婚,而有母系血缘关系的,五代以内不得婚配。另一些地方同一(父)骨系内部根本上杜绝婚配。若违反禁例,则会受到谴责。在西藏传统中,如果近亲结婚的禁忌一旦被打破,夫妇双方将被视为不洁之人。采访中一位老人说: 在旧西藏,这种违禁的夫妻被称为“美蕃、美莫”,(拜粹︽冲)(拜粹︽淬)4,对违禁夫妇的惩罚是将他们裹入牛皮口袋扔进河里,或者实行放逐。因此,在西藏的社会中,姑表、舅表结婚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如今,藏民族的择偶观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贵族之间形成的严密联姻网络已经不复存在,在不违背近亲结婚的禁忌下,藏族年轻男女在择偶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通婚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以该村为例,A户的一家女孩在外打工,认识了一位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移居外国。伴随着社会的变迁,择偶上的禁忌,有的仍在继承,有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早已消失。

2.2 婚前程序

“星相占卜”,藏语称之为“巴仔”,(搬罢︽旦邦), 在择偶过程中被藏族人视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程序,男女双方在提出相亲前,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占卜看相,当家人被告知,属相匹配,则由男方家派一位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到女方家提亲,若两个人的属相不匹配,将会建议取消婚约或请僧侣到家里做化解的法事,以避免属相的相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择配偶及占星计算之后,特定的一个女孩(或男孩)被选定为新娘(新郎),这个时候一般由男方家庭邀请一位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这个仪式藏语称之为“隆强”,(蝶爸︽柏爸)5,但在西藏社会中,也有很多女方家庭访问男方家庭并求婚的,如果新郎入赘新娘家,藏语称之为“马巴”,(扳罢︽斑),招赘的习俗在藏族社会中比比皆是,尤其是民主改革前的贵族家庭中,在无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向外流失家业,女方家都会用招赘形式让新郎入赘新娘家。此次在扎西岗乡玉妥村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招赘的家庭。

Dme 为藏语,意思是污染或玷污。Bo和mo指的是男人和女人。

求婚酒。

“媒人”,藏语称之为(搬半︽脆),一般由迎娶方家的舅舅,或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充当,在整个婚礼中媒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不但需要口齿伶俐,而且要熟悉男女双方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今,在城市婚礼中,请媒人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农区的婚礼中,媒人仍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订婚的日子是经过请喇嘛卜算精心挑选的一个吉日,一般情况下,从提亲到订亲都会间隔一段时间,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去筹备婚礼,但是很多家庭为防变卦,“隆强”的日子一般都会安排在求婚后的十五到二十天之内。

订婚仪式在出嫁方家庭里举行,订婚之日,迎娶方家庭带来酥油、茶、大米、小麦以及羊肉等,除了这些,还会挑选一些好的布料及服装赠送给对方家庭,礼物的好坏取决于迎娶方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比较富裕的家庭会送一些锦缎、丝绸、羊毛及首饰等,而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送一般的布料或者衣服即可。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村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习俗,无论家境如何,在订婚时,迎娶方家庭都要准备一种特别的礼物给出嫁方家庭的母亲,传统上叫做“奴仁”,(乘︽地稗),即奶钱,感谢母亲哺育之意,有的则赠送“帮典”,(斑爸︽罢拜稗),即围裙,感谢母亲抚养女孩(男孩)之意。

通常,订婚宴席费用由迎娶方家庭承担,用一块白布把这一天的费用包好送给出嫁方家庭,并标记“霓康卓兑夺采”(册稗︽伴壁爸邦︽触︽车拜︽晨︽颁拜︽),意为订婚之日费用。

订婚这一天,迎娶方家庭的舅舅及随从穿上最好的藏袍,带上装饰好的马匹,并带上礼物去出嫁方家庭,当他们到达门口,要给对方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献上哈达,并敬三次青稞酒,待出嫁方家庭回敬哈达及青稞酒之后,便邀请来者入门就座。

订婚的宴席非常有讲究,首先要敬上的是“桌玛折斯” 6(表︽扳︽伴唇邦︽殿办),类似于八宝饭,在藏族社会,不论哪一种宴席,它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及庆典美食,其次有风干牛肉、灌肠、炖羊头、辣牛肚、卡塞7等,饮品有青稞酒

8、酥油茶、牛奶、酸奶等。现在的农区,也开始讲究在婚礼上摆放各种水果。

调查中了解到,准新郎和新娘一般不会出席订婚仪式,订婚后,双方中的任何一个若想见到对方,都得借各种理由并悄悄地见面。朝圣、过林卡等是很好的机会,一般男孩较为主动。

在日喀则的大部分农区,订婚之日,如果出嫁的一方为女方,女方家并不会让女孩(gro ma 'bras sil),用人参果、酥油、米搅拌而成的一种食物。

藏族传统的油炸食品。8 藏语叫“羌”。67

知道,家人会找各种理由让女孩暂时离开家,或是和朋友去野营,或是去别的村庄串门。笔者曾在一个合作项目的机会下,对日喀则白朗县的一村子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其间有幸被邀请参加一次传统的订婚仪式。订婚的女孩在订婚仪式的前一天,由父母送去另一个村子拜访亲戚,第二天订婚仪式结束后,她才被告知真相,姑娘的反应很激烈,哭闹不断,在所有的家庭成员竭尽劝说的情况下,最终她还是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传统的订婚仪式上,双方家庭还会在一位证人面前订立婚约,藏语称之为“聂益或聂嘎”,(罢层稗︽翟罢)或(罢层稗︽罢稗)9,双方父母要在“合同”上签字,并且双方签完字的“合同”两家要各持一份。“合同”大概意思为:婚姻的男女双方婚后要和睦相处,若出现分歧,双方父母将有责任主持公道等等。订婚仪式上,还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占卜决定进行婚礼的吉日,并将整个婚礼的预算及客人名单列在一张纸上。

2.3 婚礼筹备

一般情况下,婚前的筹备需要七天左右的时间,首先,男女双方家庭要精心挑选迎亲人员和护送人员,其次,从村里雇佣几个能歌善舞的少女作为婚礼期间的敬酒女,藏语称之为(陛爸︽的︽扳)。无论是迎亲人员,或者是护送人员,他们一般由三个人组成,迎亲人员由“赤庆”(避︽惭稗)

10、“赤尤”(避︽罢底罢)

11、及“达巴”(缠︽斑)12组成,护送人员由“襄庆”(扮爸︽惭稗)

13、“襄尤”(扮爸︽罢底罢)

14、和“巴尤”(搬罢︽罢底罢)15组成,无论是“赤庆”或“襄庆”16都是该地区有名的能说会道之人。

传统的婚俗文化特别强调婚礼日期由德高望重的喇嘛通过占卜决定,现在也不例外。不过农区的婚礼日期一般都会安排在农闲期间,这不仅是因为作息时间的配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秋冬季节利于更长期保存食物。这是明显不同于城镇婚俗的地方。城镇的婚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的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的现象更加明显。婚礼地 9 婚约合同书。

仪式首领(khri chen),他由迎娶方家庭内的舅舅或者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出任,在西藏另外一些地区,仪式首领(khri chen)也被叫做(zhang chen),为了避免这两种概念的混淆,在本文中,我将用(khri chen)作为迎娶方家的仪式首领。11 帮手。12 牵马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往迎亲时骑马已被拖拉机、轿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代替,致使牵马人(rta pa)这一角色也随之消失。13 即舅舅,出嫁方家的舅舅。14 帮手。15 伴娘。16 同上。10

点的选择,也不像以往在新娘或新郎家举行,而是更多地安排在酒店等商用场所。时间安排上,城镇地区生活的人们与农耕作息的关系不大,他们更多的考虑利于亲朋好友聚集的因素,在选定婚期之前,首先考虑避开亲朋好友的婚礼、生日聚会、欢送会或其他重大节日等。

婚前,男方家庭,要选择一个吉日给女方家送去新娘在婚礼期间需穿戴的全套衣饰,如;手镯(办罢︽罢吵搬)、绿松石(绰︽罢嫡)、耳环(秤︽兵稗)、头饰(初︽幢罢)、及一两套全新藏装等。而女方家庭,则需选个日子将嫁妆全部移交给男方家,嫁妆一般包括;几套藏装、饰物、绸缎、牛羊肉等等。新娘穿戴的衣饰或女孩的嫁妆的多少及好坏一般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民主改革前,贵族家的女孩出嫁所移交的嫁妆都十分昂贵,这是家族经济实力及社会地位显示的绝好机会。据江央萨迦传记《雪域之后》记载17;她出嫁时的嫁妆包括;一整箱饰物、金砖、绿松石、及其他一些稀有的宝石等。

按照传统习俗,婚前还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洗头梳辫子仪式”,首先要挑选一位双亲健在、容貌出众又与新娘属相相合的年轻女子给出嫁姑娘行洗头之礼,之后,她的发型从梳单辫改为双辫,并系上“扎秀”,(蓖︽垫搬邦)18垂于背后。

接下来要筹备的就是酒水、菜谱等,并宰杀牛羊,以备款待客人。准备的食物大致包括;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手抓羊牛肉、风干肉、牛肚、灌肠、炖羊头等,大多食物与藏历新年食物相同。如今,啤酒、红酒、各种水果及饮料也已成为婚宴必备。

2.4 迎亲、送亲及婚礼

婚礼前一天,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赤庆”及他的随从就需在男方家19集合,这时,身穿节日盛装的敬酒女给“赤庆”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可口的青稞酒,并唱起“谐庆”,(罢扮邦︽惭稗)20:﹙《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1521﹚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绊半︽串罢邦︽绊半︽稗邦︽川搬邦︽斑敌唰绊半︽卞︽避︽罢吵︽罢邦︽册︽扳﹀﹀

来自东方的,灿烂的太阳,1718 江央萨迦、朱莉·爱米瑞。1990:香巴拉出版社。

用各色丝线做成的,与头发一起编扎,在拉萨,它是分辨年轻女子结婚与否的标志,而在日喀则、昌都等广大农牧地区,无论年龄大小,结婚与否,每次喜庆的日子,都喜欢用(skra shubs)与头发相辫,垂于背后。19 若男方家是迎娶方家庭。20(gzhas chen);在盛大或隆重的庆典场合表演的歌曲。歌词的内容大部分表述大自然,如;世界的起源、太阳、月亮及星星的来历、各种动物、生物的描绘等等。21 《拉萨婚俗》索朗曲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

伴板扳︽憋爸︽瘁稗︽斑︽叼办︽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

驱逐大地黑暗的[太阳呀!] [你]的到来,万分感激。

来自南方的,蓝色的杜鹃鸟,赐予春季温暖的[杜鹃鸟呀!] [你]的到来,万分感激。

来自幸福的田野,统领三个领域的,英雄[您呀!] 落座于喜宴之首的,[你]的出席,不胜感激。栋︽串罢邦︽栋︽稗邦︽川搬邦︽斑敌唰 栋︽翟︽庇罢︽锤︽才稗︽淬唰

拜踌拜︽宝︽澈︽鄙拜︽醋稗︽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鄙拜︽斑敌︽嫡办︽稗邦︽川搬邦︽斑敌唰脆︽穿︽霸扳邦︽罢碉扳︽拜搬爸︽

伴吵邦唰 扳超稗︽冲敌︽搬的罢邦︽遍办︽伴标扳︽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并载舞而唱:﹙《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152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脆︽穿︽脆︽锤拜︽点罢邦︽斑唰

扁︽邦半︽兵办︽冲敌︽柄拜︽翟稗唰

缠︽穿︽缠︽锤拜︽点罢邦︽斑唰

惫爸︽摈拜︽罢抵半︽斑敌︽柄拜︽翟稗唰

梆︽扳︽陛爸︽扳︽初扳︽斑唰 叼爸︽彩扳︽伴纯罢︽淬敌︽柄拜︽翟稗唰

[这位]英俊的汉子,定是格萨尔王的后裔。[这匹]强壮的骏马,定是[青藏高原]优质畜种。[这位]婀娜多姿的敬酒女,定是斯姜卓玛23的后裔。

“赤庆”和他的随从也应声而唱;﹙《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7224﹚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冬︽邦敌︽拜吹邦︽办︽搬的罢邦︽斑敌唰 仓︽绊罢︽翟拜︽搬得稗︽惩半︽吹唰

罢灯稗︽斑︽脆︽伴便︽伴标扳︽斑敌唰 扳便稗︽比搬邦︽罢稗爸

供奉于拉萨中心的,释迦摩尼尊佛[呀!] 2223 同上。

格萨尔王之妻。24 同上。

︽帝罢邦︽罢稗爸︽拜爸︽唰

请赐予他[您的]保佑,当他步入成年。

供奉于昌珠寺的,昌珠能言度母[呀!] 请赐予他[您的]保佑,当他步入成年。

下榻喜庆之地的,婀娜多姿的敬酒女[呀!] 请给予他[您的]帮助,当他步入成年。臂︽伴纯罢︽罢的爸︽办︽搬的罢邦︽斑敌唰 臂︽伴纯罢︽膊办︽扳︽罢碉爸︽醇稗唰罢灯稗︽斑︽脆︽伴便︽伴标扳︽斑敌唰 扳便稗︽比搬邦︽罢稗爸︽帝罢邦︽罢稗爸︽拜爸︽唰

罢稗邦︽霸爸︽伴巢︽办︽搬的罢邦︽斑敌唰 陛爸︽扳︽斑拜︽扳敌︽斑拜︽成爸︽唰罢灯稗︽斑︽脆︽伴便︽伴标扳︽斑敌唰 拜炽爸︽帝罢邦︽罢稗爸︽帝罢邦︽罢稗爸︽拜爸︽唰

当“赤庆”与他的随从落座于客厅后,男方家也随之进入客厅,这时敬酒女立刻献上美酒及丰盛的食品,待大家稍事休息后,便要商讨和准备明早的起程。他们首先要准备的是一匹怀孕的白马,此马作为新娘的承骑,一匹鞍具俱全的公马作为新郎的乘骑25。其次是“斯巴霍”,(刁拜︽斑︽丁)

26、五彩彩绸披扎的彩箭

27、绿松石、煨桑、哈达、青稞酒及各种食品。

第二天,也就是婚礼的第一天,男方家28里人天亮前就要开始忙里忙外,主妇们安排好当日的食物,打好酥油茶,准备好青稞酒,家门前要用石灰画一个很大的吉祥图,然后点燃柏香,待全部准备工作就绪,全家人身着节日盛装落座客厅,这时,主妇将会端上酥油茶,及“桌玛折斯”29并给每位成员献上洁白的哈达。当经喇嘛占卜算卦后的吉祥时辰临近,迎亲队伍就要准备出门起程,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途中,出嫁方家庭备好酒、哈达及切玛分三站迎接“赤庆”及他的随从,当他们到达第一站时,有四、五个身着盛装的敬酒姑娘和小伙子恭候,按照传统的方式,他们互敬哈达及切玛,祈求婚后一切如意,扎西德勒,然后依次敬上青稞酒。第二个迎接酒设在离第一站不远的地方,这里也要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第三站在出嫁方家庭的 2526 过去迎亲、送亲时一般都是骑马,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迎亲、送亲以汽车、或拖拉机来代替骑马。

生死轮回图,其目的是为了驱邪。27 当新郎把此箭插上新娘背上,表明她已属于男方家了。28 若男方家是迎亲方家。29 同上。

门口,全家人及邻里乡亲在门口迎候,当“赤庆”及他的随从一一下马,敬酒女按顺序向迎新队伍敬献哈达、“切玛” 30,这时两三个手捧酒杯的敬酒女唱起“谐庆” 31:(《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26)3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罢瓣邦︽办︽彩爸︽拜坝半︽搬单罢邦︽底拜唰彩爸︽拜坝半︽伴百伴︽地邦︽靛罢︽靛罢﹀

罢底稗︽办︽彩爸︽歹罢︽搬单罢邦︽底拜唰彩爸︽歹罢︽歹罢︽搬豹︽靛罢︽靛罢﹀

彩爸︽拜坝半︽彩爸︽歹罢︽伴扯︽搬敌唰北︽淬敌︽北︽霸爸︽搬蹬爸邦︽底拜唰

北︽淬︽扳百办︽伴车拜︽底拜︽稗唰 北︽岛邦︽搬池扳邦︽稗邦︽川搬邦︽佃罢﹀

北︽岛邦︽扳爸︽冲︽脆︽拜便邦﹀﹀

拜半︽档稗︽池︽布邦︽惨罢︽罢﹀

插柳在左,柳成阴。插杨在右,杨成林。

似于杨柳树的,龙宫建于此地。[您]若想见龙女,请您带上供品,无需太多供品,五彩绸缎即可。

“赤庆”接过酒杯,喝下“三口一杯酒”后,回敬哈达并唱到:﹙《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7233﹚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底拜唰 鄙拜︽斑敌︽册︽扳︽绊半︽春爸︽唰

爸敌︽绰︽扳︽吵邦︽罢碉扳︽邦爸邦︽兵邦︽拜爸︽扳百办︽春爸︽唰

[我]来自幸福之地,升起幸福的太阳,遇我师,“三世佛”。

[我]来自幸福之地,升起幸福的太阳,遇我头领,“统领三个领域的”。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底拜唰 鄙拜︽斑敌︽册︽扳︽绊半︽春爸︽唰爸敌︽拜冲稗︽冲︽霸扳邦︽罢碉扳︽拜搬爸︽伴吵邦︽拜爸︽扳百办︽春爸︽唰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底拜唰 鄙拜︽斑敌︽册︽ 3031 木制斗,右盛麦粒、左盛糌粑,上插染色的青稞穗、用染色酥油点缀的日月或吉祥八宝牌。

同上。32 《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 33 同上。

扳︽绊半︽春爸︽爸敌︽梆︽扳︽柏爸︽罢得︽搬罢︽表︽拜爸︽扳百办︽春爸︽唰

[我]来自幸福之地,升起幸福的太阳,遇我知音,“敬酒女”。

这时,迎亲队带来的(柳枝上缀挂)经幡不经过大门,直接从墙角递到房顶插于一角。接着由出嫁方家庭所在地方的一位父母健在且品行端正的男孩或女孩穿着盛装,右手端持着装在小盘子里的“切玛”,左手扬着彩箭按逆时针绕院内藏柜上摆设的供品及煨桑转一圈,然后到房顶朝南方做“央固”,(罢瓣爸︽伴贬罢邦)仪式。

之后,“赤庆”一边步入大门,一边诵着房屋赞颂词,他的随从从大门依次向内敬献哈达。先向大门而后向院内藏柜上摆设的“切玛”、茶叶条、酥油坨、牛粪和水系献哈达,当他们走到房门前,“赤庆”将手持的彩箭插到门前的麦粒斗上,且诵上麦粒斗的赞颂词。

待“赤庆”及他的随从入厅后,首先要进入经堂给佛龛敬献哈达,然后往房柱系献哈达。传统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出嫁方家庭的父母坐上席,其左右分别是“赤庆”和“襄庆”、其余家人按年龄大小并排落座。新人坐的藏毯上用谷物粒摆画一个“雍仲”,(罢嫡爸︽掣爸)吉祥符号,其左边是她的伴娘,(若出嫁方家的新人是新郎,则不需要伴郎)。这时,由一位身着白袍的小伙子开始献“切玛”,首先要敬献给新人,其后是父母及“赤庆”、“襄庆”等,“桌玛折斯”

35、“切玛”敬献之后是酥油茶。之后“赤庆”代表迎娶方家庭的人要给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敬献哈达。这时,出嫁方家庭的乡邻朋友也向新人和她的家人敬献哈达,并将礼品一同送上。这一天主人在藏柜上摆上各种食品、酥油茶、青稞酒、甜茶等来款待客人,主人及客人互相敬酒敬茶,村里的年轻人围成圆圈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大家高歌“谐庆”,以示对新人的祝福。

第二天一大早按照占卜决定的时间要举行送新人的仪式,通常是早晨六、七点左右举行,这时,出嫁方家庭早已在门前摆设一个藏柜,上面摆着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铁、北为水、中间为土的五个意为招财引福的饰物,再摆上“切玛”、青稞酒、牛奶和

3435 留住家中福气及财运的一种仪式。一般家中有出嫁之人或出殡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同上。

水各一碗。缠有绿松石、明镜、五色哈达的彩箭36由“赤庆”插在新娘的衣领里,且把碎玉插到新娘的头顶上,若是新郎,骑马前将彩箭与弓箭并在一起插入腰上。队伍有“赤庆”牵头,他一手持着彩箭,另一手用一条洁白的哈达牵着新人按逆时针方向绕门前藏柜上摆设的供品和袅袅上升的煨桑转一圈,然后,一步步领着新人走出她的家庭,同时唱着“谐庆”:(《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37)37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地︽捶︽罢瓣邦︽地︽罢底稗︽地唰 班半︽靛罢︽党半︽靛罢︽罢稗爸︽拜爸︽唰

脆︽穿︽搬雕拜︽稗扳邦︽白稗︽稗邦唰 惩半︽吹︽罢拜稗︽得罢︽扯爸邦︽底拜唰

位于左右两边的大山呀!

请为[我们]留一点空间,福泽兼备的我,正在迎接(nor bu)38。

当迎亲和送亲队伍走出大门,由一位身穿藏装的小伙子左手持着一小盘“切玛”,右手拿着彩箭和一块羊腿按逆时针绕煨桑一圈后走到屋顶行“央固”仪式。

队伍的排列是迎娶者走在前面,新人(新娘39或新郎)居中,送亲者最后。迎亲途中,遇见背满水、背满牛粪的人视为吉祥,迎亲人会向这些人献给哈达,若有经幡柱子或玛尼堆也会系献哈达,相反,若遇见背空筐或空桶的人,则视为不吉祥。

队伍从家门口走到村口要回头三次,当第三次回头,“襄庆”将一条哈达抛向空中,当哈达落到地上,出嫁方家的一位将它捡起系在大门的把手上,以示招揽财富。

途中,队伍遇到的第一道“迎接酒”40在离出嫁方家庭不远的地方,有几位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及敬酒女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袅袅上升的煨桑中迎接队伍,敬酒女给队伍中的每一位敬上哈达,及青稞酒,并唱到:﹙《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7241﹚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册︽扳︽罢︽稗邦︽川搬邦︽斑唰 绊半︽卞︽串罢邦︽稗邦︽川搬邦︽斑唰

伴板扳︽憋爸︽邦︽罢得︽罢雕︽搬半唰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明媚的]太阳呀!您来自何方? [我]来自东方,给大地滋润[的太阳呀!] 您的到来,深感谢意。

3637 插此箭象征婚后家庭、夫妻将会和睦相处。

同上。38(nor bu)、意为宝贝,在藏族婚礼歌曲里,通常指“亲娘”。39 若新娘则有伴娘相随。40 这三道“迎接酒” 是迎娶方家设的。41 同上。

邓︽搬︽罢︽稗邦︽川搬邦︽斑唰

扳颁稗︽淬敌︽罢的爸︽稗邦︽川搬邦︽斑唰

伴板扳︽憋爸︽瘁稗︽斑︽叼办︽搬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搭︽锤︽罢︽稗邦︽川搬邦︽斑唰

稗罢邦︽宝︽拜宝办︽稗邦︽川搬邦︽春爸︽唰

扳蹈邦︽斑敌︽膊︽扳车罢邦︽捕扳︽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明亮的]月亮呀!您来自何方? [我]来自夜间,给大地消除黑暗[的月亮呀!] 您的到来,深感谢意。

[娇艳的]孔雀呀!您来自何方? [我]来自茂密的森林,您展示美丽的羽毛,您的到来,深感谢意。

“襄庆”接过酒杯,喝下三口一杯,并唱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1)4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搬敌唰 鄙拜︽斑敌︽册︽扳︽绊半︽春爸︽唰

澈︽伴百扳︽册︽扳︽绊半︽春爸︽唰

避︽罢吵罢邦︽册︽扳︽绊半︽春爸︽唰

爸︽翟︽扳便︽伴彻稗︽扳百办︽春爸︽唰 霸扳邦︽罢碉扳︽拜搬爸︽伴吵邦︽扳百办︽春爸︽唰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搬敌唰 鄙拜︽斑敌︽邓︽搬︽绊半︽春爸︽唰

拜坝半︽冲︽波半︽波半︽绊半︽春爸︽唰

爸︽翟︽搽爸︽城罢︽扳百办︽春爸︽﹀﹀

搽爸︽城罢︽扳蹈邦︽扳︽扳百办︽春爸︽唰

[我]来自幸福之巅,升起幸福的太阳 升起温热酥软的太阳,在那儿,与我、统领三个领域的首领相遇。

[我]来自幸福之巅,升起明亮的、十五的月亮,在那儿,与我、美丽善良的情人相遇。

终了,“襄庆”给每一位敬酒女及小伙子们回敬哈达、青稞酒,便继续前往迎娶方家庭。第二道“迎接酒”设在途中,当送亲、迎亲队伍到达此处,大家便开始相互敬献 42 同上。

哈达,青稞酒,同时互唱“谐庆”。

第三道是在迎娶方家门口,这里已有几个貌美的敬酒女手捧精巧的银制酒杯、酒壶,在香烟缭绕、香气散溢的煨桑中迎候他们。“襄庆”走到跟前给每位敬酒女献上哈达,并抓一点“切玛”撒向空中,以示祝福,接着接过酒杯对空弹洒三次并诵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5)43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搬炒︽点罢邦︽碉︽辨半︽财罢 ﹀

炒︽地爸︽扮爸︽惭稗︽爸︽办︽搬搬邦︽稗︽︽搬搬邦︽斑敌︽搬搬邦︽厂罢邦︽拜便邦﹀﹀

搬灯稗︽稗︽搬灯稗︽斑敌︽搬灯稗︽搬饱爸︽拜便邦﹀﹀

避︽搬得︽厂罢邦︽斑敌︽兵︽参罢︽拜便邦唰 兵︽翟︽兵︽蒂扳︽橱邦︽点罢邦︽拜便邦唰 搬豹︽靛邦︽表︽翟︽罢嫡爸︽掣爸︽拜便邦唰

吉祥如意!

今日,娘舅我,下马需有下马垫,骑马需有[强壮的]骏马,需[绘有八吉祥微]的似犬足的藏柜,[柜上]需源于汉地编织精美的卡垫,垫上需有谷物摆画“雍仲”符号。

这时,迎娶方家庭的“赤庆”回话:“已全部备齐”,并搀扶着新人下马。婚礼前一天,迎娶方家已把院落内外彻底打扫干净,并已装饰一新,在大门前用石灰画上吉祥图案,在大门两侧垒起黑白石堆,左边垒起白色石堆代表财富、健康、吉利,而右边垒起黑色石堆代表疾病、贫穷、灾难,一个垫子摆在门前,上铺藏毯,藏毯上用谷物摆画“雍仲”符号,为新人下马垫。

这时,“襄庆”走到白石前系献哈达并赞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7)44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扮爸︽惭稗︽爸︽翟︽罢瓣邦︽碉︽底拜︽斑敌︽超︽冲︽拜坝半︽冲︽伴巢唰

伴彻︽翟邦︽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脆︽翟︽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冬︽翟︽搬旦罢邦︽斑敌︽超︽冲︽拜坝半︽冲︽伴巢﹀﹀

座落于娘舅、我、左边的白石呀!

[您]哪能是被恶魔堆积的呀!

4344 同上。

同上。

邦︽罢得︽斑拜︽扳敌︽厂爸︽编︽扳惨拜︽阐稗︽拜垂搬邦唰 胆︽搬︽等半︽搬得邦︽搬兵稗︽斑︽伴巢唰 兵办︽惭稗︽橙︽搬得︽罢稗邦︽斑敌︽缠罢邦唰 伴辨半︽搬︽粹拜︽斑敌︽爸爸︽吵︽搬的罢邦唰 逼拜︽斑︽地稗︽惭稗︽吹扳︽斑敌︽拜垂搬邦唰 伴纯︽池︽罢叼半︽拜泊办︽拜半︽拌搬︽痹爸邦唰 典爸邦︽楚拜︽伴川办︽搬敌︽爸爸︽吵︽︽搬的罢邦唰

[您]哪能是被凡人堆积的呀!

被诸神堆积的白石呀!

似立于荷花之上的佛塔,呈四角方形的根基,预示四大守护王的存在,请[您]永恒常在。

[您]那宛如宝瓶般的叠涩数层,犹如布满金银五谷及绸缎,请[您]永远富裕坚固。

赞颂词毕,“襄庆”转身走到右边垒起的黑色石堆前说词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7)45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搬炒︽点罢邦︽碉︽辨半︽财罢﹀

扮爸︽惭稗︽爸︽翟︽罢底稗︽吵︽底拜︽斑敌︽伴彻︽超︽稗罢︽冲︽壁拜唰

脆︽翟邦︽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冬︽翟︽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伴彻︽翟︽搬旦罢邦︽斑敌︽伴彻︽超︽稗罢︽︽冲︽壁拜﹀﹀ 扮爸︽惭稗︽爸︽拜罢伴︽敞稗︽阐稗︽伴蠢办︽办︽底爸︽搬敌︽册︽淬︽伴巢半唰

伴彻︽翟︽超︽冲︽壁拜︽档罢邦︽车稗︽罢爸︽瓣爸︽粹拜唰 爸︽翟︽办罢︽拆︽︽辟半︽搬敌︽绰︽标︽臂︽忱稗︽伴巢唰 扳超︽稗扳︽扳霸伴︽办︽伴椽半︽稗唰

厂爸︽罢车稗︽罢拌伴︽拜爸︽敝搬︽伴苍罢︽编︽罢惩拜︽斑︽唱搬唰

扮爸︽惭稗︽爸︽翟邦︽拜扳︽伴车罢邦︽办稗︽罢碉扳︽锤邦︽斑︽拜爸︽﹀﹀

吉祥啊!吉祥,位于娘舅、我、右边的恶魔黑石,你,[

你]哪是被凡人堆积的,[你]哪是被诸神堆积的,你,被恶魔堆积的黑石堆,今日,娘舅我来访这喜庆之地,与你这群恶魔无系连,45 同上。

灿︽刁拜︽搬半︽吵︽办爸︽惨罢︽脆︽底爸︽瞪半唰

我手中握着的这把宝刀,若向天空挥舞,能征服邪恶的幽灵,娘舅我[对你]诅咒语三次,[咒你恶魔]永世不得翻身。

接着,踢翻右边表示不吉利的黑色石堆。队伍进入大门前,先要往大门系献哈达并诵大门赞颂词方能入内,大门内两侧,早已等候多时的敬酒女给新人、“襄庆”及随从每人敬献一条洁白的哈达并唱到:(《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9)46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椽罢︽炒︽川搬邦︽斑邦︽瓣罢︽春爸︽唰 扳表稗︽冲︽凋稗︽扳敌︽粹︽豺罢﹀

椽罢︽编︽罢瓣邦︽碉︽搬豹︽靛邦︽扳拜伴︽拜半︽搬池扳邦唰 搬豹︽靛邦︽扳拜伴︽拜半︽搬豹︽靛邦︽斑︽佃罢﹀ 椽罢︽编︽罢底稗︽吵︽传︽扳半︽柏爸︽揣拜︽︽搬池扳邦唰 传︽扳半︽柏爸︽揣拜︽罢瓣爸︽吵︽伴贬罢邦︽斑︽佃罢﹀

[您]的到来,不胜感激!貌美如花的少女,左手紧握吉祥的彩箭,吉祥的彩箭招吉祥,右手捧着“切玛”和青稞酒,“切玛”和青稞酒招纳福祉啰!

当“襄庆”等人漫步走到院内,这里(院子当中)已放置了一堆牛粪和一桶清水47,“襄庆”先向牛粪而后向一桶清水系献哈达,然后依次给予赞词,这里以赞牛粪词为例:(《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9-50)48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4647 同上。

藏族传统中,牛粪和清水代表着今后的生活一帆风顺,在婚礼及乔迁新居时都会用到此物。48 同上。

搬炒︽点罢邦︽碉︽辨半︽财罢﹀

菜︽搬︽伴巢︽翟︽春爸︽党办︽的︽拜便邦︽稗唰 伴戳爸︽穿︽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伴戳爸︽淬︽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扳︽叠︽拜坝半︽冲︽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罢瓣罢︽贬︽帝罢︽冲︽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伴车拜︽伴仓敌︽搬︽淬︽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菜︽搬︽伴巢︽办邦︽伴倒扳邦︽斑︽粹拜唰 伴灿罢︽阐稗︽脆︽翟︽常︽便邦︽宝︽绰︽翟稗唰

吉祥如意!

若要道出这堆牛粪的来历,它来自百头[野]牦牛,它来自百头[野]母牦牛,它来自百头白色水牛,它来自百头黑色的牦牛,它来自百头母牛,没有比这堆牛粪更完善的,它是人们起居之来源。

客厅里,所有的准备工作已就绪,藏柜上已摆好各种供品,(“切玛”、“桌玛折斯”、羊头等,),藏桌上则摆有各种食物及饮品,在屋角,摆有从出嫁方家带来的各种谷物各一袋、茶叶条、酥油坨及绸缎等。

新郎和新娘的座垫设在客厅的正中间,以座北朝南的方向,垫上铺最好的藏毯,毯上用青稞画上“雍仲”吉祥符号,象征永恒。座垫前的藏桌上摆有用金银雕刻吉祥图案的茶碗各一套,及青稞酒银碗一个(供新人使用)。待新人、“襄庆”和他的随从、迎娶方家的父母、“赤庆”等人入座后,由一位小伙子将盛在陶制茶壶内的香醇的酥油茶从新人开始一一敬上,在饮茶之前,“襄庆”和“赤庆”迎头念祈祷词,随后盛上“桌玛折斯”和“卓图”(表︽唱罢)49,这时,几个身着盛装的敬酒女敬开始唱起婚礼歌曲并敬上青稞酒。

婚礼正式开始之前,在屋顶上要举行“托索”(超罢︽罢雕办)仪式,在西藏,人们相信保护神常住自家屋顶,以保护全家人的安定与健康,它也阻止了妖魔鬼怪的入侵。所以,举行婚礼、及藏历新年的初一或初三,人们在自家屋顶燃起煨桑,插上新的经幡,以求家神的庇护。

于是,婚礼正式开始,在客厅内新郎和新娘坐于正中的位置,然后依次是父母、“赤庆”及他的随从,“襄庆”,和伴娘等人,这天出嫁方家庭的父母不出席婚宴,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家里的财运不外流。这时,迎娶方家的“赤庆” 代表其家人首先向佛 49 用麦熬成的粥。

龛、房柱、“切玛”、酒坛等敬献哈达,然后逐一向新人、父母、及远道而来的“襄庆”及他的随从等人敬献哈达,作为回敬,“襄庆”代表出嫁方家庭也向佛龛、房柱等、以及向新人,其父母、“赤庆”等人敬献哈达,并给楼梯、房柱、父母亲大人、新郎、新娘等依次给予赞颂词,下面以赞颂父母亲大人、新郎、新娘的赞颂词为例:(《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59)50 赞颂父亲:

怀利转写: 瓣搬︽惭稗︽辟拜︽呈︽地︽兵办︽懂稗︽冲︽伴扯唰 伴辨半︽搬︽粹拜︽斑︽罢佰稗︽吵︽︽搬的罢邦唰 搬豹︽靛邦︽斑敌︽扳贬办︽拜半︽伴巢︽揣办︽典唰

赞颂母亲:

嫡扳︽惭稗︽辟拜︽呈︽扳︽班扳︽罢嫡︽扳档︽伴扯唰 扳︽班扳︽罢嫡︽扳档︽斑拜︽扳敌︽伴拜搬︽成爸︽兵邦唰 伴拜搬︽兵邦︽扮办︽霸︽喘︽稗邦︽冬︽凋邦︽伴陛爸邦︽唰 扳百办︽拜半︽稗爸︽扳倒拜︽拜贬︽搬但罢邦︽伴巢︽伴吹办︽典唰

赞颂新娘:

罢稗邦︽惩半︽伴刀稗︽瓣爸︽斑敌︽弊扳︽伴刀稗︽扳唰 辟拜︽脆︽拜爸︽脆︽伴扯︽冬︽翟︽吹︽淬︽伴扯唰 搬兵︽翟︽拜宝办︽稗邦︽搬拜扳邦︽斑︽翟稗唰 敞爸︽编︽拜宝办︽稗邦︽︽搬舶罢邦︽斑︽翟稗唰

搬兵︽敞爸︽罢册邦︽宝︽拜宝办︽稗邦︽川搬邦︽斑︽伴扯唰 班半︽办︽川搬邦︽吵邦︽脆罢︽编邦︽彼办︽扳︽的邦唰 党半︽办︽川搬邦︽吵邦︽雕︽拜坝半︽伴捣扳︽卞邦︽搬碉︽扳︽的邦唰

同上。

歌词大意:

您,伟大的父亲,好比Sumeru神山,耸立坚固且永恒常在,[品质] [请允许我]敬上这条吉祥的哈达。

您,伟大的母亲,好比玛旁雍措湖,玛旁雍措湖中莲花花瓣盛,蕊中诞生英俊的天子,[请允许我]敬上这条圣洁的哈达。

善于持家的少女[您呀!],才貌如天仙般,[您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罢掸︽捶︽瓣搬︽嫡扳︽罢册邦︽办︽贬邦︽扮搬邦︽扳倒拜唰 瓣爸︽波邦︽凋邦︽冲︽秤扳邦︽办︽碧爸︽拜半︽扳倒拜唰 吹︽罢碉扳︽斑爸︽吵︽典稗︽斑敌︽搬豹︽靛邦︽宝︽扳贬办︽拜半︽伴巢︽伴吹办︽典唰

赞颂新郎:

冬︽凋邦︽辟拜︽呈︽侧稗︽斑敌︽凋邦︽冲︽伴扯唰 穿︽摈拜︽搬兵︽翟︽必︽兵稗︽翟稗唰 拜斑伴︽捶︽敞爸︽编︽钓罢︽拜半︽翟稗﹀﹀ 兵︽拜半︽撤︽粹拜︽半搬︽拜坝半︽伴巢唰

传︽办︽搬豹︽靛邦︽缠罢邦︽搬兵拜︽颁爸︽稗邦︽底拜唰 稗爸︽吵︽罢嫡︽伴纯罢︽颁爸︽摆办︽底拜唰 扳超︽稗扳︽扳霸伴︽办︽伴椽半︽般︽稗唰

稗扳︽扳霸伴︽伴百伴︽翟邦︽痹爸邦︽斑敌︽阐稗︽伴蠢办︽底拜唰

拜扳伴︽邦︽罢得︽扳︽办︽伴椽半︽般︽稗唰

邦︽罢得︽惩半︽卞︽痹爸邦︽斑敌︽阐稗︽伴蠢办︽底拜唰 搬半︽搬的罢邦︽遍办︽扳︽办︽伴椽半︽般︽稗唰

搬的罢邦︽遍办︽涤拜︽宝邦︽痹爸邦︽斑敌︽阐稗︽伴蠢办︽底拜唰

在西藏,连生三子被视为吉兆。

万群中的佼佼者。

[您]远去时,[我们]目送您,[您]归来时,[我们]笑容迎接您,请牢记!尊敬岳父母为先,善待您的爱人及兄弟,敬上这一吉祥的哈达,以祝福早生三子

51。

新郎[您]好似仙境天子,[您]是数以百计汉子中的佼佼者,[您]是众多勇士生命的旗帜,这条来自汉地的洁白哈达,外有吉祥八宝之图案,内有玉龙呈祥来点缀,若[捧它]向天空挥舞,空中便充满艳丽的彩虹,[以示吉兆]

若[捧它]向地面挥舞,人间便充满财富,[以示吉兆]

若[捧它]向席间挥舞,整个喜宴便充满光芒,[象征喜庆祥和的气氛]

[我]将这条洁白的哈达,敬献给您尊贵的天子。

献礼仪式时间到后,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年长者宣布来宾开始献礼,迎娶方家庭的好友乡邻排着很长的对开始献礼,首先向佛龛、房柱系献哈达,然后依次向新人、父母、“襄庆”、“赤庆”等人敬献哈达,礼品。礼品的多少以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扎西岗乡玉妥村的礼品的种类一般有一袋青稞、小麦,被子、茶叶条、衣料等。此间,敬酒女和几个小伙子并排着唱起婚礼歌“谐庆”:(《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81)5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揣︽翟︽初爸︽兵稗︽粹︽豺罢﹀ 扳拜伴︽翟︽凋稗︽扳敌︽粹︽豺罢﹀

伴陛爸邦︽邦敌︽伴陛爸邦︽嫡办︽脆︽罢财罢﹀

伴倒扳邦︽邦︽扳惨拜︽罢佃扳︽疮︽淬唰 揣︽翟︽扁︽叼半︽兵办︽冲唰 扳拜伴︽翟︽叼爸︽彩扳︽伴纯罢︽淬唰

伴陛爸邦︽邦敌︽伴陛爸邦︽嫡办︽脆︽罢财罢﹀ 伴倒扳邦︽邦︽罢稗邦︽霸爸︽伴巢︽蒂﹀﹀

山谷里的野花平川里的油菜花,虽来自不同的流域,相聚却在此地,英俊勇敢的格萨尔王,[和]美丽善良的斯姜卓玛53 虽来自不同的流域,相聚却在此地。

待献礼仪式结束后,主人请来客入座,以年长者为先,几个身着盛装的少女开始敬献“切玛”、酥油茶、“桌玛折斯”及青稞酒,在藏桌上摆有手抓羊肉、风干肉、酸奶、炖羊头、炸牛肉等各种菜肴,及各种点心 瓜果。这一天主人要设两个宴席,即午餐和晚餐。农区的婚宴主要以藏餐为主,与乡村相比,城市里的婚宴注入了很多现代因素,除了传统的藏餐外,中餐、西餐及印度、尼布尔菜肴样样具备。

实地调查的情况看,该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藏区的地方。婚礼第二天,按照该村的 5253 同上。

格萨尔王之妻。

习俗,迎娶方家庭要为出嫁方家庭设一次丰盛的酒宴,当出嫁方家庭的父母及家人到达迎娶方家庭时,由迎娶方的父母带头向贵客逐一敬献哈达,“切玛”,这时,站在院子中央的几个能歌善舞的敬酒女开始唱起悦耳的“谐庆”,并同时给每一位贵客敬“三口一杯”酒,来宾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到见底,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完毕,主人邀请贵客入座上席,第一道酥油茶由一位身着白袍的小伙子敬上,在一位年长者的带头下,大家合诵祈祷词,敬第二道酥油茶之前,侍女盛上“桌玛折斯”和小麦粥,待大家喝完第三道酥油茶后,正式的宴席开始,在宴席上双方父母首先要祝贺两位新人喜结良缘,其次是教导他们今后要勤俭持家,尊敬长辈,教子育人,和睦相处等。

结婚典礼一般4‐6天的时间(有的农牧区在7天左右)。而在城市里,如拉萨,只举行三天,与农牧区相比,城市婚礼更倾向于“娱乐”与“人际关系”,虽不乏一些传统的色彩,但在内容和程序上已大大简化。

婚礼最后一天,下午5点左右要举行“赤索”仪式(表办︽敞稗)54,家人及全部客人在大门前围成一团,中间摆一个藏桌,上面摆设装满青稞的斗,点燃煨桑,新郎手捧“切玛”,新娘手举青稞酒,两三个侍女走在前头给每位客人回敬哈达,新郎和新娘随后敬献“切玛”和青稞酒,客人将捏一点“切玛”在手中,这时有仪式首领领头说唱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67)55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保︽保︽搬钓︽搬钓 冬︽罢雕办︽典唰 炒︽地爸︽罢稗扳︽办︽泵半︽扳︽搬拌爸︽唰 邦︽办︽册︽扳︽澈唰

搬半︽办︽吵邦︽档拜︽搬拌爸︽唰

才稗︽扳敌︽典︽办︽扳惨拜︽罢豺半︽锤邦唰 传︽扳敌︽典︽办︽罢佰爸︽半罢︽揣办唰

敝拜︽斑半︽嫡办︽串罢邦︽伴巢︽办︽罢稗邦︽斑︽败扳邦︽白拜︽办︽脆︽稗拜︽

船罢邦︽稗拜︽扳︽底爸︽得罢

拜扳罢︽伴陛罢︽瘁︽扁︽扳︽办爸︽佃罢

伴表︽搬敌︽办扳︽办︽搬半︽柏拜︽扳︽罢豺爸︽得罢 搬佰搬︽稗邦︽呆稗︽斑敌︽典︽办︽戴稗︽挡罢︽的﹀ 薄︽薄 搬钓︽搬钓 冬︽罢雕办︽典唰

祭祀诸神啰!今日群星荟萃,大地显温暖,正逢吉日,回首逝去的一年 展望未来,愿万物众生远离疾病的困扰,远离战争与饥荒的困惑,今后的道路一帆风顺,5455 婚礼结束仪式。

同上。

播种的种子能有好的回收,祭祀诸神啰!

完毕,在袅袅上升的煨桑烟中大家一起高喊“吉吉索索啦素咯!”(薄︽薄 搬钓︽搬钓 冬︽罢雕办︽典唰)56,同时将手中捏着的“切玛”抛撒空中。接着大家互敬青稞酒,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大家高歌“谐庆”,以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至此,整个婚礼结束。

2.5 婚后

按照传统习俗,不管是女孩出嫁或者是男孩入赘都要回门,藏语称之为“聂赤或聂啰”(罢层稗︽伴疮拜或 罢层稗︽典罢)57,但因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的程序在很多地方不再一一传承,比如像拉萨,如今年轻男女婚后回门没有任何时间的限制。但在农村地区,这一传统的习俗仍在继承,日喀则地区回门的时间大多在半年或者是一年之内,回门时,夫妻双方要在父母的陪同下带上丰厚的礼品作为回敬。这一天,作为出嫁方家庭要设回门酒宴,并邀请好友乡邻尽情的饮酒、唱歌、跳舞,直到尽兴。

参考文献

1.索朗曲达《拉萨婚俗》(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2.洛桑强白《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 3.《西藏民俗》(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4.金果·次平《藏族民俗扬弃论》(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 5.张海云、冯学红“青海地区藏人婚俗文化变迁调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9卷 第5期 2007 6.陈立明 “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西藏大学学报》 第27卷 第2期 2002 7.杨辉麟《西藏的民俗》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张宗显 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西藏民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5657 祭祀诸神之意。

婚后回门之意。

9.桑才让 “浅谈青海藏区几种特殊的婚俗及其社会功能” 《西藏研究》 第1期1998 10.Fjeld, Heidi 2007: „The Rise of the Polyandrous House: Marriage, Kinship and Social Mobility in Rural Tsang, Tibet‟.PhD.dissertation.Oslo: Department of Social Anthropology,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Oslo Unipub.11.Aziz, Barbara 1978: Tibetan Frontier Families.Delhi: Vikas.12.Ben Jiao 2001: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underlying the Contemporary Revival of Fraternal Polyandry in Tibet‟.PhD thesis.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3.Lotan Dorje(Blo brtan rdo rje)and Charles Kevin Stuart.2007.„Life and Marriage in sKya rgya Tibetan Village: sKya rgya sa khul du dar ba‟i gnyen ston gyi cho ga dang yul mi‟i „tsho ba‟.BA thesi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14.John W.Engel 1984: „Marria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alysis of a New La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6, No.4.

第三篇: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王司社区五寨篾告罗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五寨小学校 罗德龙

关键词:自由恋爱、毽堂、约会、“ge liang du”、忌锅灶、裁衣裳、过门、舅爷客、开人亲、拴苗带、亲家过门

地处匀东镇五寨村的苗族人民,婚俗、葬俗各见一斑。现据习惯略述婚俗如下: 苗族同胞人根据国家婚姻法的规定,也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同胞在婚姻形式上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有三种形式:一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通过在“毽堂”认识,“毽堂”打毽是正月的下午,女生在本寨子附近一点的地方聚集,男生则一个一个寨子地去窜寨打毽。男生到达毽堂附近,女生分发毽拍,一男一女对打毽。毽是用两寸左右的竹筒,插上四根鸡翅羽,毽拍久用木板做如“凸”字形的拍子,一男一女在打毽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对方如意,就向对方约定晚上约会(一般由男生提出)。约会好后,男生就在女方寨子或附近寨子的亲戚家吃饭,天黑定后就扑向约会地点,最多等到九点钟,如果女生还未到的话,男生就应该打道回府了;如果女生扑会了,刚开始的第一晚,女方还找一个要好的陪同,男方也找一个。那就在附近背一捆稻草,找一个避风的处所,把稻草铺好,坐下交谈,困了就互相抱着睡觉,天未亮前女生必须回到家,双方如果都觉得满意,就继续约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约会,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男方就会选择一个时间来迎娶新娘了。男方只要一个陪伴,女方由三四个要好的陪伴,到达约定地点,就一起往男方家赶去了,到了男方家附近,由陪伴去与男方父母说,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死后穿的其中一件衣服)”。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女方陪伴人)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必须“忌锅灶”。“忌锅灶”另有典故,指女儿、女婿不准动女方家的锅灶,添饭都由女方小辈添,没有小辈,也只能由老辈添!一句话,“忌锅灶”是女儿、女婿“动”不得女方家的“锅”、“灶”!“忌锅灶”意在逼迫出嫁的姑娘应以夫家为重,不要时常回娘家。第二天,男方家会派一人到女方家告诉女方家长。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让女儿嫁入男家,就和男方家族一起吃饭、喝酒,商讨婚事和请酒日期,如果不满意,饭也不吃,就会把女儿强行带回家。这种情况,以后的事就看男女双方的造化了。

二是父母操办,即是“父母包办”,不管男女双方是否愿意、认识,就结亲过门。这种情形现在以很少有了。

三是经过亲戚朋友介绍,男女双方认识后自由接触往来,双方情投意合,自愿结为夫妻,自愿去政府办理结婚登记。

婚姻程序有:

提亲 通常是,由男方父母托人了解女方情况,有点把握时,请媒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那就收下礼品。(自由恋爱就少了这一步)裁衣裳(定亲)男方家带事前和女方买好的布,酒肉、糯米饭等到女方家,随从是男方家的重要亲戚。裁剪女方衣服六套或八套(只有上衣和两片围裙为一套,由男方家缝制)。裁成后就开饭,饭吃到一半,由女方敬酒给男方亲戚,而男方亲戚也视手头情形而给予一定的钱回礼。女方家则以被子,床单,保温瓶等礼物给男方带回。双方家长也就借此机会商讨彩礼等事宜。如果双方都已到达结婚年龄,男方有可能要求接女方“接过门”。“接过门”的女方要有用稻草包一升米左右的糯米饭,到男方家附近时,男方家女性去讨要糯米饭吃。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

接亲 男方家选择未婚的一男一女作陪郎和接亲娘,酒、肉等(以前先讲好数量,现在大多是男方自行决定)送到女方家,接亲队(男方本人、陪郎、接亲娘、媒人等六人)都要到女方的主要家族的每家喝酒、吃饭。女方家会根据自己陪送嫁妆的多少,决定由女生的哥或弟等几个人抬嫁妆送亲(我们称为舅爷客)。女方未出嫁的姐或妹作“拉娅娘”,女方母舅(礼物有子孙柜、给女婿拴红色丝绸带)、女方已出嫁的姐夫或妹夫抬筊(用篾编的一种小米箩‹专用作送亲›,一只可装十斤米左右,)送亲。女方要有用稻草包一升米左右的糯米饭,到男方家附近时,男方家女性去讨要糯米饭吃。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

开人亲 第二天早上,要由男方伯母或叔母等和女方的送亲的唱开柜子歌,开柜子后,男方家伯母、叔母等要把女藏在被子和床单内的鸡蛋都找出来(自己要了),女方要拿礼物答谢男方父母(男方父母也会拿一定的钱表示感谢),而后就是开人亲。在堂屋大门外放置一张桌子,摆上酒,切好的肉。首先是媒人,要喝两碗酒(同时有劝酒人),喝完了酒,就奉上红包,接着是母舅(母舅的红包以前由女方父母决定数额,现在大多是男方自行决定),然后是女方的亲哥或弟,接着就是拉娅娘,再接着就是女方姐夫或妹夫,而后就是抬嫁妆的舅爷客,最后是没有任务的走空路的送亲人。吃完人亲酒,主人就开始准备“叫饭”,接着就开正餐。

拴苗带 待饭吃得差不多时,由男方伯母和叔母等敬送亲的人每人两杯酒,再用苗带绑上女性用的头巾(现在都用毛巾代替了)拴在腰后,把苗带拴周后,就可以放送亲的回去了。亲家过门 第二天下午,新郎要和新娘一起,到女方家接女方的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叔母等到男方家吃饭。当晚在主家,菜肴是和正餐菜谱一样,男方家就有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叔母等陪餐。(以前,亲家过门要两晚,第一餐在主家,第二天在男方家族,每家都到吃,第三天早上在主家再吃一餐才完事,现在只在主家吃第一餐就算完了)。这样,一桩婚礼就算结束了。

第四篇:湘西苗族历史调研

魏晓聪07生物工程20714312036

湘西苗族历史调研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为中国人口占第5位的民族。中国境内的苗族48.1%散布于贵州省全境,其中黔东南的苗族组成比例最高。其次是湖南省西部(21.49%)和云南省(11.67%)。

此次暑期实践调研所前往的正是六大苗族自治州之一的湘西。

1、苗族的祖先:

根据各地所流传有关苗族历史的传说,他们的起源都可以上溯至炎黄时代。一般认为九黎民族的先祖蚩尤也是神农的后裔。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2、苗族的语言和姓氏:

苗族人语言的统称为苗语,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据当地苗寨老人所述,苗语曾有文字,但已经失传。各地的苗语有不同的复杂程度,但简单来说,受汉文化影响愈大的地区,其语言的简化程度及汉字词使用的程度也愈高。而且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湘西除了吴、龙、麻、石、廖这几大姓,还有符、滕、陈、尹等不少杂姓。我们前往的苗寨就是一个龙姓的村庄。

3、苗族的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盛情款待,当我们到苗家做客时,即使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但主人们总会拿出许多事物热情得招待。他们笑说,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的年轻人很浪漫,当他们对遇到的人有好感时,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唱山歌来表达。有趣的是,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据说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4、苗族的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苗家人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当地手工酿造的猕猴桃酒、杨梅酒等味道都十分独特,甘甜而清醇。

5、苗族的节庆:

苗家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比较特别的苗家节日有以下几个:

苗年: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6、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

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到舜即位,“分北三苗”,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三苗,他们三危山出来,过甘肃、青海,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欢兜,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被迫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三苗中的部分有苗,逐步往西归迁,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后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

由于历史缘故,苗族和汉族之间还或多或少有些隔阂,有个苗家人笑着告诉我们,以前大人总喜欢拿汉人来吓唬小孩子,就好像汉人是什么怪兽似地。但经过这些年来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苗家人也越来越愿意接纳汉族客人。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彼此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苗家人都过上了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五篇:传统与变迁读后感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WHUZPS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所著1989年出版,中文版由张沛、张源、顾思兼译,2008年四月中译版本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上溯半坡、龙山远古中华文明,下迄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从王朝兴衰、社会经济、政治变革、艺术思潮、文学发展等涵盖范围之广可见一斑。本书论述精当,记录简约,体系完整,可以说是学习简明中国通史的必备。而最有趣的的地方在于用简洁的语言不失精当的概述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发生的大事。

读书过程中,深深被其内容所吸引。读罢,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且感慨颇多,一时各种思绪涌上心头,即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多姿而自豪,也为近代中国的沉沦而惋惜。各种纷繁复杂的想法充斥脑海,各种思考脑海交织,一时间难以捋出头绪,如果要说我读完全书对整个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我想一万字也不足以描述。在这里我就仅从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国近代的沉沦三个方面说说我的感受。

朝代的更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朝代的更迭史就是历代帝王的治乱史。读史知王朝兴替,从中吸取教训,对于我们把握中华民族发展方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把中国大统一的历史分为三大帝国,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第三帝国元明清是作者的创造性的想法。这三大帝国时期与衔缀起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等短期政权一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三大帝国的划分是疆域辽阔的大统一及时间持续时间长为标准的。以此为标准,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是第四次大统一。而有意思的地方是,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地相似,一如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稳定的大统一之前总是要先经历一个短期的统一政权,而第四次大统一之前也建立了短期的大动荡大转变的政权—中华民国。

第一帝国—秦汉帝国。秦朝统一六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西汉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更名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可以说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的思想,以后中国再未长期处于诸侯割据时代,大统一成为了共识。

隋唐帝国—第二帝国。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从政者就必须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同时科举制度的建立,也使得唐朝的统治摆脱了大族世家的桎梏,但是各藩镇拥兵自大,为以后唐朝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自唐之后,大统一的观念与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国家混乱分裂状况不可能长期存在。中国自唐以后,割据纷乱的局面再未超过50年以上,中国自唐以后一直是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统一体。

按照这种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的划分,宋朝的位置颇为尴尬。主要是因为虽然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宋朝同一了中原地区,但是始终没有能够统治北方,北方大部分地

区都在异族的统治之中。虽然武力不盛,没有完成大统一,但是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程朱理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宋朝发达的海运贸易。

当然最重要的是,大家也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宋朝发达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始创唐朝,在宋朝发扬光大,使得宋朝文官制度尤为发达,秦桧假借圣旨传岳飞回京,岳飞明知道的情况下还交出兵权,一个文官手持文书,就可以让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交出兵权,这在唐朝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宋朝及之后的1000多年,是“专制时代”,统治阶级为官吏,统治庞大的帝国靠的是发达的文官制度。而唐朝之前,“贵族世代”统治阶级是贵族,高门大阀。这样宋之后的王朝或为异族所灭或皇室内部争夺王位,再无属下篡权并获得成功。

第三帝国:元明清

元朝是一个异族王朝,风俗习惯与农耕文明差异极大,其自身文明落后于中原,文明的发达不代表武力的发达,攻破城池靠的是武力而非文化的力量。但是统治一个偌大的帝国不是靠武力所能解决的,异族王朝必须借助汉族的力量来统治整个王朝,于是上层的大地主、士绅很明智的接受了元朝的册封,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汉奸之传统古已有之。至于下层的民众也能吃饱穿暖,谁会去造反呢。

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元清两代的异族统治者竟能统治偌大的中国并且被中国人奉为正朔,原因是什么?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国能够容忍异族的统治并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不变。

但是元朝和清朝还是不一样,元朝采取的是一种放养的策略,只是上层统治阶级是蒙古人,基本对于社会的下层统治靠的是汉人地主,这样对于中原本身的下层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元朝对中国的统治没有到底层。而清朝则采取了更为激烈的策略,意欲改变中原文化,如“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些策略对继汉唐以来的文化继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还是那样,少数的异族要想统治中国必须获得地主士绅阶层的帮助,这样也就能保持中原文化基本的特征不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虽历经历代昏庸无能的皇帝,明朝的统治总是能支持下去,明朝几乎没有令人兴奋的历史事件的发生,社会秩序的稳定亦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停滞。

那么对于王朝的循环,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历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乏味的重复,创业者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这一简洁的表述道尽了朝代兴衰的真谛,当然这其中有个人因素也有统治与政治的因素。开国初期,总是不乏有志之士和明君,王朝中期君王长于宫妇之手缺乏历练同时宦官外戚连番弄权,王朝衰败,这样开过大约100年就会遇到棘手的财政问题,进而有识之士开始进行经济与政治的变革,国力会恢复一定的程度,但是改革会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在皇帝不支持之后,进而失败,之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加剧,社会矛盾尖锐,最后爆发起义,王朝覆灭。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是有启示意义的,虽然我们建立了人民共和国,摆脱了家天下的桎梏,但是王朝的兴衰是相似的,统治阶层的腐败,官商勾结,贫富差距拉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需要解决的。

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关于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方面,我认为书中已有叙述文化的发展,这里就不赘述。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谈一下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第二:汉文化中心主义;第三: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

第一、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我认为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当然风俗习惯、道德伦理、服饰、戏剧以及各种民俗艺术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从历史长河几千年的发展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

发扬靠的是文字,有了文字的记载才有了传承,进而发扬光大。

中国发现最早的汉子雏形是在安阳晚商遗址发现的甲骨文,中国古人赋予了汉字以奇妙的魅力,使得汉字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以及更微妙的韵味,汉语诗歌和散文具有一种字母文字难以望其项背的简洁生动性。汉字的另一大优势是它能够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但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并且把这种汉语文言视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像字母文字的国家,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所以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一部分应归功于我们的汉字。

同时文字的一贯性也使得中国人对古人,无论是在种族上还是在文化上,一向有种强烈的认同感,甲骨文便是很好的证明。与西方对古埃及、两河流域或古希腊、罗马的态度相比,更有理由感到他们的文化是从商代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

第二:汉文化中心主义

汉族文化中心主义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以汉族政权为中国正朔的意识形态。它形成于唐朝,但是在明清时期成为其主导思想。它帮助中国人在遭受异族入侵及统治时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最终成为胜利者。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憎恶与轻蔑,以及一味关注本国事物的狭隘视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以至于中国在明朝时期看不到欧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复兴、宗教改革、大革命、产业革命等,使得中国开始落后于欧洲各国,最后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最近一种思潮又悄然诞生,那就是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似乎有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鄙视。好像社会的发展就要完全的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进行,完全不考虑中国实际的国情和文化,西方的就是好的,凡事先看看西方怎么做。如果中国不这样做,那就是不对,似乎过于崇尚外来文化。这两种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经济、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部分,而不是全盘接受,不然就会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第三: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

如果说中国的宗教,那么似乎只有佛教和道教,但是人们在考察中国的宗教问题是总是有一种“无力感”,大约佛教和道教都只是装饰了中国文化,但并非像基督教之于欧洲那样整体上重塑了中国文化。反而是儒家思想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类似与基督教。

于是最近也兴起了一股思潮: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多么的可怕!好像没有信仰就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一定会做坏事一样,没有信仰成了一个很大的事情,在我们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考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时候,外国人也以差异的目光看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是怎么生活的啊?

我认为中国并非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比较松散化,信佛、信道、信儒、信基督教、信伊斯兰教,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在中国这个宗教包容开明的国家里,宗教并不狂热!人们理性的选择自己的信仰或者是信仰科学。所谓的宗教,在我的理解就是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教人向善,无论是耶稣、释迦摩尼还是穆罕默德最初的初衷一定是这样,但是宗教高度发展的后果就是过度的复杂化,基督教分裂为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佛教也分大乘、小乘;伊斯兰教更是因为教义分歧,导致中东地区内乱不止,似乎宗教的信仰已经变成一种利益集团的区分,而偏离了最初宗教的本质意义。

西方人以为中国没有宗教而没有信仰,但是有信仰的他们依然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者,资源的掠夺者;中东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有信仰,宗教信仰的狂热,迷失自己,陷入恐怖主义的泥潭。我庆幸于中国没有一个势力极大的本土宗教,这样就避免了因教义理解不同而造成分裂。没有信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主要有道德约束,只要遵纪守法,内心宁静,依旧是好青年!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被占领,可以被奴役,但是只要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就能同化其他外来文化,就能保持自身民族特性,历史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历史上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文化,而现在,外国文化与我国处于一个同等地位,似乎我国的文化还处于劣势地位,西方文化入侵,各自西方思潮泛滥,如何保持自身文化不受侵蚀,战争神剧和宫斗剧、家庭伦理剧不能实现文化输出的重任。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得优秀部分,大力弘扬,同时积极鼓励新一代的青少年去积极去传承。

中国近代的沉沦

我认为中国近代的沉沦不能从鸦片战争算起,真正的究其原因大约要追溯到宋朝末期。这看起来略有荒诞,但是事实就是在在13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思想形成了一种平衡,并且在当时的思想、技术条件下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种完美的平衡到了19、20世纪,在经受了外界的剧烈破坏的撞击仍未完全打破,这也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完美的平衡意味着社会发展的停滞,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技术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关于中国近代的沉沦有很多种解释,我认为第一,中国的模式:这是一种农业型、内敛型的模式,而非城市型、扩张型的模式。第二:中国长久以来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中心,中国人因此便具有一种优越感。传统格局的惰性与顽固,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封闭与自足,这一切都使得中国面对西方的挑战时反应迟钝、举步维艰。政府的惰性,因循守旧,官员的腐败造成国力的下降。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学者思考过这个问题,假设东亚文明和欧洲文明是两个平面,不曾相交,中国面对清朝末年的腐败、农民起义会走向何方?而欧洲各国没有发现中国,那么他们的历史会是怎样?他们的轨迹不会产生过大的偏失,中国文化已不具有优越性,科学技术水平更是落后,不能给西方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西方却恰恰相反。

思考这些,你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它的内在是因循守旧的,而不是变革的,总是有一种力量把他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去。如果没有外国的强势入侵,清朝腐败不可救,太平天国运动也成不了气候,那么汉族大地主如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者乘势而起,或许建立另一个皇朝,历史的发展回归到原来的轨道。而从现在去看历史,从没有这样一个时期从1840到2013这样一个时期,中国变化之大,纵观历史,173年的时间里,最多不过一个朝代的时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文字,自身的血统,一些残存的风俗习惯,哪里还有那个时代的一点点的映像。历朝历代的更迭不过是换一个姓氏的人坐江山而已,而在这173年的巨变里,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或许中国遇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也许永远不会觉醒,不知道技术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如果没有列强的入侵,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不错的简明中国通史著作,记述精当,记录简约,不乏独特见解,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免隔岸之误,反映了西方学者的局限性,对中国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见解是应该值得商榷的,对于这些,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保持审慎的批判态度。同时聊聊数千余字不足以表述全面我的想法,且文中多为个人观点,较多成熟之处,敬请原谅。

下载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传统婚俗

    农村传统婚俗 游在城市里的鱼 在农村结婚是很繁琐的一项仪式,在结婚的前2天,就要叫媒人、内亲、帮厨的人来吃饭,第二天早上,就要从內亲中挑选几个挑担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挑担......

    传统婚俗文化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

    关于湘西苗族的作文

    湘西苗族 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一谈到湘西苗族,相信大家会想到很多与众不同的节日、风俗,现在,就让我来讲讲关于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吧。苗族是一个热......

    垦区传统婚俗考察

    垦区传统婚俗考察 垦区是指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改道以来所淤积而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其主要包括今东营市的垦利县和河口区部分地区。由于百余年的移民之......

    流渡传统婚俗

    流渡传统婚俗 天上人间 一、婚前礼俗 (一).托媒提亲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就在全国颁布实施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流渡的......

    湘西苗族聚居区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湘西苗族聚居区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吴华强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 :通过对湘西苗族聚居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调查 ,指出其存在的具体问......

    传统婚俗之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

    传统婚俗之三——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