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董莉
西宁市二十八中 810006 摘要:化学实验易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应注意做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实验探索、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从而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到实处。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人都有才,但不等于人人都是人才。“创新教育”就是教人发明创造,教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肩负着这项神圣而义不容辞的重任。我们应当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焕发出活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胆地运用创新实验,有利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使学生在乐学、想学、要学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学习效果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学习只有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的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实现乐中学,学中乐,达到学而不倦的境界,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引出此问题,首先,我把一个纯棉的手绢撕成两半,取一半在酒精灯上点燃,学生会看到手绢燃烧的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奇怪,然后教师取另一半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浸泡片刻后点燃,同时问:“这一半手绢是不是也燃烧呢?”有的学生会立即做出反应说是燃烧,而有的学生则保持沉默想看看究竟,结果酒精燃烧之后,手绢并没有燃烧。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的状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阶梯
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形成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用实验鉴别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钾、氯化钠四种白色粉末,让同学们说出不同的鉴别方法,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法,做如下的实验: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后,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会看到有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另两支试管中没有明显变化,然后在后两支试管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学生会以为有一个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个没变化。可是实验的结果是:两个都是白色沉淀。为什么实验结果和分析时不一样呢?让学生去寻找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哪一步操作出现了问题?应该怎样操作才是正确的?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同时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H2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CO2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想、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启迪少压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
四、引导学生实验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规律,培养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是创造的摇篮,人世间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都要经过创造发明者无数次的实验,并经实践检验才得以诞生的,我们要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沃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尽可能把没有危险、学生容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或把一些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或是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有探索性的问题,把它们设计成探索性的实验,从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提出“盐和金属能否发生反应”的问题,然后做两组实验。1、在盛有硫酸锌溶液的两支试管分别浸入一根洁净的铁丝和铝丝。2、将两根铜丝分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的试管里。观察现象得出铝和硫酸锌、铜和硝酸银能反应,铁和硫酸锌、铜和硫酸锌不反应的结论,即在金属活动顺序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最后应用此规律来判断“能否用铁桶盛装硫酸铜溶液”,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让学生在亲自尝试中达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升华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近年来探索出的良好途径。每个班都组织一定数量的化学兴趣小组,定员、定时、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活动,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化学展览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同时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家庭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收集一瓶卧室里的空气样品、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在家中如何鉴别厨房常用的纯碱和食盐以及利用实验区分盐水、糖水、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7年10月第三版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7(08)3.《略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新课程教育网
第二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 要】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逐渐减少,课堂教学向着精细化、多元化发展,但是培养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科学探究方法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科学探究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套用上,并没有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技巧上发挥自身应有的巨大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本身的发展来看,创设问题意识,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们处于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尤其是信息时代,每天的信息量成倍增长,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就会被淘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直观性强,而且效果明显,利用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准备四支试管,在其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然后分别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观察认真,问题提出的千奇百怪,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虽然有些问题很幼稚,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提出问题精神正是我们化学教学中所追求的。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当中,成功、高效的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而这取决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强弱。探究学习尤其需要更强烈的意识内驱力,它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和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探究学习要比接受学习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会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比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地逻辑思维能力,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这就需要学生乐于开展学探究学习,对科学探究富有兴趣,对于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量多请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有的甚至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经常性、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学习化学发生以下变化:首先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由于固有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高,但随着化学知识的增加和知识难点的出现,学生出现“分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降低。借助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种现象明显改观。其次化学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来学生学习化学基本上是听课、看书、做题的循环往复,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成分很少。现在,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正朝着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仅以作业为例:已不单单是做习题,更富有挑战的“作业”是做家庭小实验、发明小制作、学写小论文等。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展示自我中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使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使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一是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二是截然相反,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将实验现象填入附表。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同时他们又做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燃烧所生成的气体能使小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证明了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上述问题二的答案也清楚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相互转化关系。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做、用脑思,做得积极,学得主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以彰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观点、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鼓励自主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生活、生产实际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它既是我们学习的资源,又是我们拓展、利用知识的场所。科学探究的问题来自于对周围现象的观察和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对现象的理解;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或是从生活、生产实际中获取解答问题的资料、证据,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会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对社会、自然的责任感。在学生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我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自来水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对自来水成分的实验探究,激起了他们对身边水环境探究的兴趣,他们自主地成立探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他们深入生活实际,有的探究顺德大良河河水的水环境,有的探究农村井水的水质状况,有的去参观顺德自来水厂,学习水的净化过程,有的去顺德环保站,请教如何检测自行车厂排出的污水对河流的影响……回到课堂他们互相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经验,交流探究的成果,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他们写成的探究性小论文《河水质状况的探究》、《地区酸雨状况的调查报告》获得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探究方法较好地运用到课外,又把课外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关化学的问题自主地拿到课内来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评价中主动学会了探究。通过活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学生获得了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素质得到了提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互动活动,更加关注学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的趣味实验,学生根据预先拟定的实验方案,先分组在自己家中完成实验,课上由各组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心得体会。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些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在组内同学的帮助下,也真真实实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还设计出许许多多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些方法虽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却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对这类有着较强实际价值的实验的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化学并不神秘。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多挖掘、开发探究性实验资源,扩大探究性实验数量,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化学教育,2001,(3).
第三篇: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呢?
1、加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加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的激发。
实验是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博得了学生的喜爱。探索性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心理状态,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教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创造实验教学的最佳情境,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加强引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在活跃的思维下、认真地观察和积极的动手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质上也是一种智力,也就是说,探索创新活动总是同智力活动相联系的,并且要把各个因素协调起来,才能提高探索科学的能力。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节中,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可能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温度”的结论,而忽略了“温度要适宜”。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结论补充全面,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的正确结论。
3、创设情境,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将头脑中的信息整合,产生出新发现或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敢于、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实验临时装出的制作分为五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这五步每一步都很重要,哪一步出现差错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下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时不用根尖而用伸长区细胞能不能找到分裂期的图象?
2、为什么要用10%的盐酸作解离液而且解离时间只能是10—15分钟?
3、如果用清水漂洗这一步简化掉,实验会出现什么结果?
4、龙胆紫液使细胞的哪部分染上紫色?
5、为什么要压片?
这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是知识的拓展,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观察上来,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在实验复习课中,通过学习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学生们可能注意到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根对矿质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这三个实验中都以洋葱为实验材料,这时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生物学实验上许多时候都用洋葱做实验材料?这三个实验所用洋葱细胞是否都一定要用洋葱的活细胞才能看到实验现象呢?通过学生的质疑可以诱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设条件。
4、利用媒体,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画面,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发现,多探索,使实验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的向光性运动的实验。由于受课堂教学限制,不能进行操作演示来展示,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以图文信息形式展示实验过程,便学生体验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步探索发现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及作用的。通过对实验材料分析,总结出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机理。利用电脑幻灯片这一机理转换成直观而易于理解的原理图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对电脑提供的实验情景的探索中得到升华,从而理解掌握教材中有关生长素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相关知识结构。至此,我们可让学生展开创造的翅膀,用电脑图象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景:
(1)将盆栽幼苗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给予单侧光照射,在光源与转盘同步转动和光源固定情况下,幼苗分别将如何生长?
(2)将幼苗横放其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如何?
(3)若将幼苗水平放置于太空飞行的飞船中,其根和茎又如何生长?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推测有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脑动画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分岐导向一致,由此产生相应的结论,总结出规律。
5、加强生物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体现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且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索奥妙世界的积极态度。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而新课程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无论从传统知识的继承到新知识的探索,还是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主参与的意识,养成“不惟师、不惟书”的积极活跃的思维习惯。将探究学习应用于生物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新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生物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第四篇: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 如皋市江安中学 张宝兰
内容提要:
基于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有不少教师就只顾完成学习、解题的任务,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最大的动力。
作者简介:
本人于1996--2000年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直在高中任教,其中任教高一三年,高二两年,连任高三三年,且所教班级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本人不断汲取别人的优点,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并不断观察总结、更新,然后在应用于课堂,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苏如皋市江安中学 张宝兰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是学校教育奋斗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解决。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只是从实验中简单的“验证”某一原理、某一结论,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对这种实验教学予以优化、创新。本文探讨通过创新实验教学和一题多解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培养创新能 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得到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们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乙烯和溴的四录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实验室做Al2(SO4)3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Al2(SO4)3溶液滴入到NaOH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NaOH溶液滴入Al2(SO4)3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Al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Al2(SO4)3溶液滴入NaOH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 ?在(2)中继续把NaOH溶液滴入到Al2(SO4)3溶液里,又有什么现象呢? 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传统的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会产生有毒尾气、反应耗时长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等等。因此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仅可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考虑,对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实验方法等进行创新。如在演示“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中,要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必须要一定的温度,这就要求铜片要很薄(比较难找),而且温度是靠水蒸汽来提供的,而不是直接与开水接触,这样实验就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我们可以做如下创新;用两个酒瓶盖来代替薄铜片,分别盛放红磷、白磷。理由是: 1酒瓶盖是很薄的铝片,同样具有很好的导热性。2它可以直接放于水面。这样实验又快,现象又明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需准备一贮气瓶一氧化碳或制一氧化碳的装置,同时又有还原氧化铜的装置,而且要进行尾气的处理,这样操作十分繁琐,耗时较长。因此可进行如下的创新:先在实验前制备好一试管一氧化碳,用橡皮塞塞紧,在演示时取一带有螺旋铜丝的橡皮塞,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制得氧化铜),趁热立即放入装有一氧化碳的试管中,(不用另外加热),很快就可以看到铜丝又恢复成光亮的红色,最后让学生将 创新实验与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并诱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培养创新意识。
二、利用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在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构成其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及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相同。这样就迫使学生去发现新方法,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将各自的方法呈现出来,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采用多种方法,如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对于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实验成绩适当加 分,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等,以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许多学者把创新思维视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创新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 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例:某题: 有 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具有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通过列举一个体育循环赛程序的编制例子加以启发,结果发现了不同鉴别方案的内在联系是:都运用了被鉴别物质的个性,在方法上则是将数学中排列组合原理实行了一次正迁移,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他的思维必定具有创新性。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的伟大成就证明了这一点。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不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不创新,社会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国家就没有前途。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将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第五篇: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阜宁县陈良中学 曹汉奎(江苏 阜宁 224432)
摘要: 文章是作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践中,对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使科学实验探究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
实验
改进
试题
探究
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养成科学探究习惯,是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此,文章就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论述如下: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直觉获取知识的,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演示实验效果最佳?我认为应考虑以下方面:
1.多研究 如:做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演示实验时,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镁粉和稀盐酸反应的装置由试管改成塑料袋,将少量镁粉和稀盐酸分开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在上课时由前边的学生传递给后边的学生,后边的学生解开中间的绳子再传递回来,使每个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2.多改进,对有污染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里燃烧,事先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用水吸收了二氧化硫,减少了污染。
3..多交流,对每一个实验的改进要多同别人研究,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集大家的智慧,才能不断地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
5.多总结,把自己成功的、失败的实验,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总结,使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变分组实验为讲课时的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了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规范而设置的。一般都放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起着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作用。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放在上新课时变讲边做,如: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们在四个同类班级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上新课时,让每组学生亲自做碳酸钙和浓盐酸、碳酸钙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四个实验,对比反应现象、生成物纯度,分析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情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所选择的最佳药品。课堂检测时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单元新课学习后,走进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兴趣明显减弱,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靠死记硬背,课堂检测时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激活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
实验简单化、微型化、生活化,是新课标的目标,是绿色化学发的追求。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和学习兴趣。而教改前只是让学生课后去完成,那样只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自制净水器”、“自制汽水”、“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探究能力。
四.熟悉探究性试题特点
1.命题素材丰富
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素材可以是化学概念类的探究,如:催化剂、溶解度影响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物质性质、制法的探究;还可以是物质鉴定的探究;各类探究性试题常常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
2.要素可多可少 新课程标准提及到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但在试题中,这八个要素不一定都涉及到,有的即使涉及,也是以题给信息呈现的。
3.信息可新可旧 探究性试题给出的信息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部分探究性试题,呈现的信息是全新的,面对全新的信息,要凝神静气地阅读试题,直到读懂题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信息,从题给信息中删去次要信息、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用有用信息作具体问题的解答。
4.方法有规可循 虽然探究性试题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但只要留心总结,就会发现解题的思想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别须控制温度、催化剂的纯度、反应物的质量分数等影响因素一致;化隐为显法:如,用软塑料瓶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将无明显现象转化为塑料瓶往里瘪的现象;对比探究法,教材上做铁生锈的实验;追踪探究法:如盐酸滴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褪为无色,能否说明恰好中和,还有后继探究,如,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则盐酸过量,无现象,则恰好反应。
五.探究性试题的解法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传统腌制松花蛋的料泥产生了兴趣,这料泥是有哪些物质配制成的?
(网上收集资料)腌制松花蛋的料泥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食盐。
小组同学取料泥样品于烧杯,注入适量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2CO3、Ca(OH)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Na2CO3。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Ca(OH)2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大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猜想不合理,理由是是、。
(实验与探究)(1)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稀盐酸 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到该滤液溶质是 NaCl、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取原滤液,注入CaCl2溶液观察到,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3)丁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结论,也取原溶液于试管滴加少量稀盐酸恰发现无气泡产生。
(实验解释)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相同,恰没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经过上述四位同学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解析
Na2CO3 和Ca(OH)2反应生成Ca CO3和NaOH,生成物中有NaOH;丙同学向原滤液注入了CaCl2溶液,CaCl2 和原溶液中Na2CO3反应,生成物中有Ca CO3;丁同学加盐酸量不够,只跟氢氧化钠反应,没跟碳酸钠反应。
答案
甲,N a2CO3 和Ca(OH)2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N a2CO3 和Ca(OH)2反应后有NaOH生成;有白色沉淀物;加的盐酸量不足。
点评
实验与探究融为一体,这类试题是中考的热点,希望同学们加强这类试题的演练,演练过程中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思想方法的感悟,不断提升自己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催华
《中考化学零距离》,原子能出版社(CIP)2008.1 [ 2 ]《考试》光明日报报业集团CN11-2939/G4,2007,6
作者简介:
曹汉奎,男,195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九年级化学。工作单位:阜宁县陈良中学。联系电话:chk7511485@163.com
0515—87511485;手机3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