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_家电下乡_的农村市场售后保障问题研究
本文由蓝冰雨zx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 商业经济 ·
基于“家电下乡”的农村市场售后保障问题研究
● 张立华
(洛阳理工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河南 洛阳 471023)
[关键词]农村市场;家电下乡;售后保障 [摘 要]当前实行的“家电下乡”政策在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和支农惠农方面取得 了很大成效。但在农村家电市场的售后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会影 响到“家电下乡”有关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 “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国家、企业、农村消费者的共赢。[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10)03-0006-02
一、当前农村市场家电产品 售后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是 5.1% 和 1.7%。达到比较满意及以上的消费 者比例较高,但仍不足 3/4,说明家电下乡产品的维 修服务水平和质量还需要提高。
1、农村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网络不完善。目前,我
国主要的家电企业基本上建立了地级以上城市的售 后服务网络,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域比较广泛,具 有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特点,造成产品维修成本大 大高于城市,一些经销商售后服务积极性并不高,因 此维修点大多设在县市区一级,县级以下农村售后 服务网络覆盖很少,在农村地区家电维修点基本不 可见。售后服务网点少,使得农村家电产品售后服务 网络很不完善。
4、售后服务维修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售后服务
维修人员普遍素质低、无证上岗、维修技术低;没有 约 束 机 制,服 务 随 意 性 大 ;设 备 简 陋、检 测 设 备 不 全;维修配件不能保障供应,服务范围狭窄、服务能 力有限,而且要价很高。好多维修点只是私人代修 点,一个 人带修好 几 家 企 业 的 产 品,根 本 不 是 专 业 维修网点。这些情况使得农村居民家电产品坏了无 处修,如果维 修只 能 走 几 十 里、甚 至 数 百 里 路 才 能 找到合适的维修网点。这样的售后服务使得农村居 民即使有钱也不敢购买家电产品,从而人为地抑制 了农村居民家电消费需求的实现。
2、农村市场家电售后服务投诉量上升。按照中 消协公布的 2009 年上半年家电类投诉情况,虽然家
电投诉量整体下降,但涉及家电下乡地区的投诉量 却显著上升,售后服务跟不上已成为投诉热点。数据 显示,在 09 年上半年中消协 12365 接到的投诉问题 中,涉及电视机的投诉量上升了 2%,在首批试点家 电下乡的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电视机的投诉量 由 上 年 同 期 的 1462 件 增 加 到 1625 件,同 比 上 升
5、“三包”期后的家电维修费用亟待规范。我国
家电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国家 规定的产品质量“三包”期内的免费服务;二是企业 自主承诺并延长的产品免费服务期。对于前者,国 家有明确的“三包”法规,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不会发 生大的矛盾冲突。后者由于是企业自主承诺,表面 上看,企 业额外多 支 付 了 相 关 服 务 的 费 用,消 费 者 得到了实惠。实际上,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一大 批企业被淘 汰出局,此 前 的 许 多 承 诺 最 终 成 为 “一 张空文”。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出现了承诺不兑现,甚至变相收费的问题。
二、完善“家电下乡”产品售后保障体系的措施
11%。
3、家电下乡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水平需要提 高。根据中消协于 2009 年 8 月联合河北、黑龙江、山东、江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市消协 组织开展的 “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状况” 调查活 动,在对已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村消费者调查 中,经统计得出接受过维修的消费者比例为 12.6%。当问及“对曾接受过的维修服务满意程度如何”时,1、制定农村市场家电售后服务规范标准。为了
保证农村市场家电的售后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维修标准的有据可依,政府部门要制定农村市
33.6% 的消费者很满意,38.5% 比较满意,认为“服务 一般,说得过去”的占 21.1%,较不 满意和很 不满意
[作者简介]张立华(1966-),女,天津人,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江苏商论 2010.3 6 · 商业经济 ·
场家电售后服务规范标准。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已向 商务部申报制定农村地区家电维修服务规范国家标 准,其中将对农村地区家电维修部的场地、设备、设 施、人员以及维修服务管理和质量等设定相应条件 要求,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维修服务标准。同时相关企 业也应加强自身规范,严格控制销售部门的承诺;对 顾客要进行跟踪、评估、反馈,切实了解顾客的满意 度;规范服务资费标准等。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个立足农村本土的完善高效 的售后服务网络。
4、有针对性地对售后服务人员进行沟通和培训。
有 效、及时的售 后服 务 是 靠 专 业 的、受 过 正 规 和 系 统培训的服务人员去完成和实现的。因此加强售后 人员沟通和培训,有助于培养服务人员具有过硬的 专业知识和兢兢业业为顾客服务的积极性。每个售 后服务人员对外都代表了品牌和企业的形象,企业 要加强对售后服务员工的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包 括专业知识、服务态度、服务用语、服务规范等各方 面的培训。
2、建设农村市场家电售后服务的信息系统。信
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的客户服务管理策略越来 越成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对售后服务发挥着重要作 用。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切实加强售后服务网点 的信息系统建设,使生产厂家的信息系统与销售商、售后服务网点的信息系统相互连接。建立地区性的 家电网、家电维修服务热线、家电维修服务信息平台,广大农村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类服务平台,利用电 话和上网获取家电维修相关信息及家电使用知识 等,同时也可向行业主管部门投诉家电维修纠纷。
5、建立用户及信息反馈档案,做好与顾客的沟
通。农村消费者居住较为分散,信息反馈有一定的难 度,这就要求企业对信息反馈给予高度重视,建立用 户及信息反馈档案,把握产品流向与分布,合理调节 售后服务人员及零配件供应,详细了解顾客的想法 和需求,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利益想问题,促进企业改 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
3、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农村市场家电售后服务
体系。家电下乡企业应逐步完善以农村市场为导向 的家电售后服务体系,可采用以下四种方式:(1)设立“谁经销,谁负责”的售后服务点。由于 三包规定“谁经销,谁负责”,很多消费者习惯商品出 现故障后找经销商理论,现在许多卖场和商场通常 都拥有自己的维修人员。因此可以利用经销商自己 的售后、维修队伍,通过高效率、到位的服务,方便农 村用户的维修。(2)设立“一县一点”售后服务站。生产企业可采 用售后网点一县一点,如同销售中县级总经销制,寻 找服务理念先进,信誉度高,执行力强的售后点,经 企业审核批准,由相关分公司直接运作、管理这种外 包的售后点。该售后网点可以直接向生产企业申请 购买配件,直接和生产企业结算服务费用等。(3)设立委托维修网点。小型家电企业可以委托 产品使用地的家电销售部门或当地维修部门进行售 后服务工作,生产企业派技术人员对委托网点人员 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售后服务数量支付委托网点一 定数量的售后服务费用,零配件由生产企业按成本 价提供。实践证明,小型家电企业对于售出产品数 量相对集中的地区办理委托维修网点是解决好售后 服务维修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4)成立专业的家电下乡售后服务公司。由政府 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专业的家电下乡售后服务公司,代理企业家电下乡产品的售后服务权,整合社会维 修力量,招收一批农村本土的有一定知识基础或技 术基础的农民进行培训。对农村地区服务网点设置
6、生产企业要主动向售后网点提供服务。“家
电下乡”的生产企业售后部门要定期对每个下游售 后网点进行跟踪服务,询问目前需要什么配件,配 件是否到位,维修 费 用 的 结 算 是 否 及 时 等 等,并 随 即做好客情记录。不时提醒并要求售后服务人员自 觉遵守公司规章条例,避免被顾客投诉而罚款,提 醒并协助及 时、认 真 的 做 好 系 统 客 户 档 案 表,处 理 好顾客意 见问题,认 真 做 好 具 体 的 参 数 登 记,认 真 开出费 用 结 算 的 发 票 凭 据 等,以 便 于 复 查 或 结 算 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7、生产企业设立专项售后服务费用。为了保障
售后服务的正常运行,生产企业应设立专项售后服 务费用,即 在优质 服 务 的 前 提 下,实 现 售 后 服 务 低 成本、高效益、高产出,在产品销售费用总科目下设 售后服务费用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售后服务费用。通 过维修 费 用 的 结 算 及 核 查,剔 除 不 合 理 的 维 修 费 用,进行费用项目分析 , 找出最常发生故障和费用的 最大支出项目,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质量和维修办 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售后服务费用。[参考文献]
[1 ]2009 年家电下乡产品使用及售后服务状况调查报告[R ].中国经济网 ,2009-9.[2 ]朱 志 明.关 注 县 乡 市 场 售 后 问 题 [J ].现 代 家 电 ,2007,(9): 50-51.[3 ]刘盛睿 , 邓庆玲.家电下乡售后服务供应链管理[J ].消费导 刊 ,2009,(9):29-30.[4 ]于玉琳.小型农机企业售后服务体系建设[J ].科技与经济 , 2006,(4):58-59.[责任编辑 : 周一鸣]
江苏商论 2010.3 7 1
第二篇:“家电下乡”结束了,农村市场就会“萎缩”吗?
“家电下乡”结束了,农村市场就会“萎缩”吗?
2009年,那场“家电下乡”的变革仍让人记忆犹新,众多家电厂商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同时国家财政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这一举措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在广大农村普及了家用电器,家电行业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
随着2013年1月31日,为期四年的家电下乡政策全面结束,家电行业增速旋即放缓,农村市场迅速“萎缩”。中国家电市场网认为,排除政策刺激消失以及农村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等因素,中国农村市场物流渠道的不畅通是制约三四级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市场并不会因政策的改变而“萎缩”。尽管一些大品牌利用家电下乡,建立起了完整的市场渠道,所受影响不大,但问题仍然存在。前不久,中国家电市场网记者大宝要给远在农村老家的父母订购一台抽油烟机,在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下单前才被告知快递公司无法送达他父母的家,这让大宝感到了困惑,在换了多家品牌后,终于找到了能把产品送达他农村父母家里的品牌。
大宝的困惑也正是当前众多中国消费者的困惑,在互联网商务的大背景下,农村市场的配送不利问题被放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俗称为中介的搭平台式家电媒介商不断涌现。
由原五星电器创业元老之一徐秀贤创办的汇通达公司正是一家这样的企业。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在多个区域建立多家子公司。汇通达的模式主要是吸纳区域经销商为会员,根据会员所需货品数量,统一向上游供货商取货,之后再逐层分发,它所针对的目标市场是乡镇,一方面寻找合作的上游厂家,另一方面为下游合作零售商提供货源。
“存在即为合理”,这类B2B的家电平台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把具体的物流环节交给区域经销商来完成,有效填补了企业不能面面俱到带来的空缺,解决了农村配送难的问题,农村居民能到家门口的经销商那里购买电器并且很方便的运回家,相应减轻了线上电商平台的压力,可谓是对传统物流模式的一项创新。但中国家电市场网认为,此举并非“长远之计”。家电中介的模式在本质上为家电销售网络增添了一个环节,中间商的存在提高了销售成本,而成本的提升最终将由销售者来买单,家电下乡补贴的结束本就打击了农村市场的热情,物流成本的提升更会深深地伤害消费积极性。面对家电下乡的大环境,三四线品牌本就在大品牌的“围追堵截”下夹缝里求生存,“中介模式”让他们在品牌知名度,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无线扩大化,而价格的优势却在面对渠道畅通后的一二线品牌大倾销而消失殆尽,还有可能要将产品让利供给给家电媒介商造成利润空间锐减,卷入价格战的“泥淖”。
笔者认为对于大品牌来说,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网点渠道的数量优势,结合长期品牌营销的经验,合理的布局各个农村网点的供货量,依托高密度的散货量分摊物流成本,同时将物流体系进一步细化,下放到基层的每一个经销点,方便产品配送及售后服务。
而对于三四线品牌则要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迫切需要改进的物流领域,并不是去农村市场盲目的“扩点”和一线品牌死掐,而是要做强做精,尽可能完善有限的网点,做出服务的口碑来,一个企业的力量或许不够,几个不生产同类家
电的小品牌之间不妨抱团,共同出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区域建立物流中心进行试点,小品牌“抱团取暖”或许是另一条捷径。
“家电下乡”结束了,农村市场就会“萎缩”吗?我看未必!
第三篇: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调研报告
本市“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调查及体会
早在大一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便可望过大学的社会实践,幻想着那是件充满挑战与刺激的事情。因此刚刚接到“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调查的实践任务时,我有一点点小失望,觉得这样的任务有点简单乏味。然而,当我走访调查了多家维修服务网点和销售网点后,我意识到,这样看起来简单的工作也是有挑战性、有价值而且相当必要的。
一、“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网点现状
我是怀着一点点忐忑的心情寻找我需要核实的网点的。我手里掌握的只是网点的大概区域以及联系电话,因此开始时很担心找不到这些网点。不过这些现在看来都是杞人忧天了。网点的电话都打得通,店员们也都提供了相当详细的地址,虽然有些地方偏僻不熟悉,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所有的网点。
在调查走访中,我发现,这些网点的“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都仅仅是网点服务的一小部分,大都是由于网点维修的品牌产品中有“家电下乡”产品,他们才一并维修的。有些店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维修部还有“家电下乡”产品维修的服务。在我调查到的所有网点中,只有一家的店员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网点家电下乡产品维修服务在提供的所有服务中所占的比重。与此相对应的,是维修费用,基本与普通产品一样,保修期内免费,保修期外按同一标准收取。
二、消费者认知情况与享受服务的情况
由于各个维修网点采用的都是上门服务的形式,在对网点进行调查核实时,没有能采访到去网点进行维修的消费者。因此我对消费者的调查集中在“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网点以及最近购买了“家电下乡”产品的邻居。
调查发现,消费者大都知道“家电下乡”这件事——这与国家对“家电下乡”的大力宣传密不可分,但是他们同时又几乎都对“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知之甚少。许多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还有相关的政策。
不过由于现在大部分产品的售后服务都比较完善,“家电下乡”产品与同品牌的其他产品享受的服务也不尽相同,即使没有特别说明“家电下乡”,消费者也能够顺利享受到产品的售后服务。
三、调查体会
当“家电下乡”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我总能够感觉到有关部门在对“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政策宣传上的欠缺。无论是维修人员还是消费者,都不是十分清楚的知道这些政策的内容。这或许是调查结束后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过我还是十分高兴地看到许许多多享受到“家电下乡”带来的实惠的消费者,看到相当便捷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总体来说,消费者的权利还是能够得到保护,消费者们还是能够享受到实惠与便捷的。
四、实践心得
本以为简单的实践其实也充满着困难与挑战,这或许是我这次实践调查最大的收获。任何一件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背后总藏着许许多多的不简单。做好了每一件简单的枯燥的小事之后才有做不简单的大事的可能。正如一句古话:“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件小事,做好点点滴滴。
作为一名躲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我目前最缺乏的正是实践经历与实践能力。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实践经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调查,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越做越好的。
第四篇:家电下乡与问题分析
家电下乡与问题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刘海英温铁军
(北京,100872)
作者在2008年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验证的一个论点就是“部门与资本下乡,因为与分散小农的交易费用过高,而必然导致政府普惠性的政策转化为主要收益被精英俘获”。
这个论点,似乎正在被当前的家电下乡验证着。
一、三方共赢的政策初衷和毁誉参半的社会反映
家电下乡从2007年试点到2009年2月正式在全国推开,既可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缓解产能过剩的一个政策手段,同时也是籍经济危机对30年来形成的外贸依赖惯性的一次调整,适逢其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就出现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的三大过剩。而“九五”以来的每个五年计划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减少对外部的依赖的战略调整意图。2005年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作为8项重大战略任务之首的新农村建设,也体现了拉动农村内需的政策要求。而中国应对历次经济危机的成功经验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农村作为危机软着陆载体的作用。因此,家电下乡也是这一作用的一个具体再现。
据测算,连续四年对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农民需求量大的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中国财富》杂志2009_ 2月)
由此可见,家电下乡的政策的效果应该是农民获益、企业促销和政府扩大内需的三方多赢。
但这段时间的网络和媒体 对家电下乡的效果却是毁誉互现。农民抱怨拿到补贴过程繁琐、来往几次才可拿到补贴,甚至补贴不抵工时;还有农民投诉 家电价格高过网店。商家抱怨利润空间有限,费力不讨好;政府为家电下乡专门开发了信息管理平台,目的在简化工作 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但是由于大部分销售网点都在农村,执行效果打了折扣等等,三方共赢的效果差强人意。
于是,既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决“药方”。例如,针对企业以次充好、商家违规谋利,那就加强中标企业资格审查,堵死环节漏洞;针对商家做不到心系农民,就要让相关企业、部门树立群众至上理念,认真执行上级的“惠民”、“利民”政策 ……
这些建议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决问题?抑或这些药方本身就是“对着风车作战?”
二、既往教训与客观规律
且离开争论正浓的商家和媒体,不妨回顾最近几十年来商业资本“下乡”的教训。例如,一年一度备耕时节,各地农业部门都要开会、宣传,打击种子化肥等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控制价格过快增长。结果却是年年打假年年假;再如,农资专营的政策目标是给农民以政策实惠,结果却是农资价格一年高过一年。大凡是涉农的商业资本下乡,类似问题一次再一次出现,各种“加强”的文件不断出台,何曾彻底解决过?既然几十年都如此,其中必有规律。而2009年家电下乡出现的问题不过是再次让原有的问题显化,再次表现出客观规律的不可逆。
问题的真正症结就在于过去30年来农村的“去组织化”,导致包括商家和政府在内的任何外部主体,都会存在与小农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三、政府退出与制度成本
上世纪50年代,因为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客观需求,政府通过建立 “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和“集体化”的组织体制来减少交易成本,获取了农业大部分剩余。留给 农民的只是保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那部分产品,也只能按人口分配,这难免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普遍亏损,集体债务大量增加。当收益小于成本时,“公司主义”的政府就会选择退出,随后也就出现了农民自发回到传统小农经济的大包干。
政府原有的汲取农村剩余的体系解体,农村生产和交易主体成为生活于
2.4亿农户300多万自然村之中的9亿分散小农,遂使交易费用陡增加;而这种必然形成的制度成本政府不可能再承担,只能由政府下属的农资、农技、流通和金融等涉农经济部门承担,于是这些部门大面积亏损,出现了很多地方的供销
社、信用社、粮站、农技站普遍不景气。由此也就 接着出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销社、信用社和粮食部门等几乎所有涉农部门的市场化改制。政府进一步从多数涉农部门的“二次退出”。当然,有些部门是不能完全退出的,比如与国家安全高度相关的粮食储备,或者因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部门还有一定行政职能,那也就处于政府半退出状态。
与此同时,农业收益不断下降,干群关系日益趋紧。关键的第一个原因是政府 “退出”,不再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开支,而转由耕地来承担;并且随人均面积不断下降,必然使耕地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这种公共品职能为主。
第二则是当大部分涉农经济领域几乎都被政府部门下伸的单位垄断、并且必然凭借加强垄断来获取利润的时候,只靠在越发细碎的土地进行的农业生产的收益就越小。而政府所属涉农部门在农业收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部门体制局限而不可能自觉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于是,只能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样不断强化垄断体制。这种垄断可以凭借 行政权利参与对小农经济的剥夺,例如在我国农业主要投入品中,资金、化肥、农药、种子等,以及产出品的加工、购销领域基本上被垄断了。
涉农部门靠垄断剥夺了农民的微小的收益,无异涸泽而渔,反过来也制约了涉农部门的收益。尽管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的部门都会坚持、并且加强原有制度,但终归无法避免与9亿农民的过高的交易成本 问题。
四、农村营商环境恶化
由于任何外部主体进入农村都与极度分散、且细小到原子化程度的小农经济之间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政府及其涉农部门都无法维持基本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加之,1990年代以来在农村不具备基本的契约化信用基础的条件下强行推进产业资本下乡为实质的“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导致外部资本与分散小农之间不存在可维护契约而引发大量冲突。
于是,大多数传统农区不仅出现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落后,流通成本过高;甚至,农村商业环境由于不断降低核算单位、出现夫妻老婆店为主的“零门槛进入”,门槛越低、商家越是恶意竞争,从农资到消费品假冒伪劣蔓延,农村差不多都成了劣质产品的倾销地。
目前即使在个别、短期上似乎可以借政府名义为部门牟利,也难免在使农民现金收入下降导致的生产投资能力不断下降的互动中,最终演化出与其意图相反的结果。那么,出现的各种支农政策失灵也是必然结果。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再看此次家电下乡中,商家利润空间有限,甚至旧货翻新等等坑农新闻,也就不算新闻了。
五、政府救市,农民埋单?
中国产能过剩 已有时日。实际上中国家电从2004年起就进入了衰退期,金融危机仅仅是让它表面化了。按官方统计,我国空调积压共900万台,而实际上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000万台(《中国财富》杂志2009_ 2)。可想而知,中国家电产业产品积压、资金占用的程度已经十分严峻了。中国的制造业的外部环境与金融全球化高度相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导致宏观面上流动性过剩,银行将大量资金投放证券市场,使企业一面是面临极度紧缩的信贷市场,另一面是投资金融产品和金融产业的潜在高回报的诱惑,金融资本加速脱离制造业,或为短期高额收益,将资金放到炒楼和股市上,中国尤以2003-2004年以来为甚。而将销售网络建设、产品开发弃之不顾。
金融危机来了,政府要保就业、保稳定,企业也就有了要求政府救市的筹码。而中国三农责无旁贷地、再一次成为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在建国以来历次危机中,中国农民和农村功莫大焉。新中国社会历史上已发生两次社会性刑事犯罪高峰,一次是1949-1952年,第二次是1979年-1981年。之所以因为大量的失业问题造成了社会刑事犯罪增加,根本原因都是国家没有条件将农村作为经济危机软着陆的载体。相比之下,1960年、1968年、1974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国家动员城里人到农村去,让农村承担经济危机成本,也就没有引发社会性的刑事犯罪。一般规律表明,当不能对外转嫁危机的时候就只能对内,对内即是对内的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
当前中国基本的农村财产制度,是以村社为所有权单位,以户为经营权单位的,因此每一个村社和户都是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农村由此得以作为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
那么这次靠家电下乡拉动农村消费的空间有多大呢? 2005年以来,中国已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的国家政策。但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能力仍然偏低。国家行政学院“治理通胀课题组”指出,1978年,中国的消费率是62.1%,而到了2007年,这一比率已经下降为49%,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发布的《社会发展蓝皮书》中2007年的消费率 是 36%左右。农村的消费份额见下图:
来源:《2007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和2008年展望及预测》中国网
在这种状态下启动家电下乡、拉动内需,希望不是聊胜于无。
六、两点建议
一是销售网络与农民合作组织结合。建立一个与分散小农交易的合理营销体系。有人建议借鉴城市社区团购的方式,与农村中既有的各类合作组织、各种协会结合起来,或是一个可行的出路。因为,化解家电企业或销售商投资风险,减少交易成本,最值得提倡的就是推动农村 合作社的建设。平时由于合作社内部的业缘和地缘的关系,沟通、收集家电信息成本很低,而且依托这样的组织,家电销售网络可以减少层级,甚至将基层的销售网络直接交给合作社来经营,让合作组织成为销售网络的毛细血管。
二是打破涉农领域的垄断。
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农村新政,可以归纳为“政府重新进入三农”。但当代农村新政重新进入的已经不再是农业生产领域,而主要是进入公共服务和基本建设领域,客观上对于缓解三农问题,对于化解中国基层矛盾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地,政府在此次危机应对和经济调整中,特别注重通过扩大消费内需来丰富和强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注重增加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收入。那么,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打破各种涉农领域的部门垄断,促进合作社低成本进入能够产生规模收益的涉农领域,通过在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涉农领域的规模收益,内部化地弥补农业生产的负效益。亦即,把政府对家电下乡的政策优惠直接赋予农民合作或其他社会组织,就意味着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各类真正的合作组织和协会的扶持力度。
第五篇:我国零售业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研究
我国零售业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研究
一、我国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一)农村潜在市场巨大中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目前这72%的农村人口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潜在的农村市场是巨大的。我国有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件的需求,因此说我国农村市场的远期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加上有更多的农民从事副业以及小商品的交易活动,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手中资金积蓄增加,可支配的货币增加,为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提供了经济条件。(三)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观念在悄悄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2001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8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人口流动户籍政策,各省根据总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鼓励措施等地方法规,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中国将有更多人转移到中小城镇和大城市。这部分人受到城市....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要通过采取更有力政策措施,包括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组织农民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特别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第二,加快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村流通。一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二要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三要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要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和农资打假工作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消费条件。加快大中型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再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推广农村沼气,今年再增加500万沼气用户。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积极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和信息化。
第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增强农民消费意愿。下大力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大力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新的扶贫标准,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的动因
重视我国农村零售、批发业态的创新,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商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满足农民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都会使之成为推动我國农村商业业态创新的动力。在农村市场农民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农民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农户家庭是农村基本经营单位。目前开拓农村市场实质是“双向”开拓,解决农民的“买难”和“卖难”问题,尤其是“卖难”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农村零售商业和批发商业通过发展新型业态,改造调整传统业态,建立起发达、高效、畅通的工业品流通渠道和农产品流通渠道,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两难”问题,最大限度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是满足农民消费的需要。随着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农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大大促进农村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但是目前我国传统单
一、落后的农村商业业态已明显滞后于农村市场的现实需要,农民消费者的许多正
常需求不能满足,不少的工业品不适应农民的消费利益,产品售后服务无法保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民对质优价廉产品的偏好,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目前迫切需要改变这一局面,加快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的步伐,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品流通发展趋势,适应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建立通畅和快捷的商品流通体系,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转化为农民手中的货币收入,农民购买力才能实现。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现代商业业态在引导生产、加快流通速度、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主动介入商品交易活动,为规模小、数目众多的农户家庭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提供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依据市场供应的反应,对农产品进行优胜劣汰,解决农产品淤塞、销售困难,实现货畅其流;运用现代交易方式,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目前农村商业业态存在着业态不足、种类少、规模偏小等问题,还不能发挥以上功能作用。因此,应尽快建立新型商业业态,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打开出路,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流通紧密地联系起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才会不断增加,农民消费才有积极性,农村市场才能真正启动。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是面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所必需的。入世后,我国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各种业态形式的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量农产品将涌入中国,这将对我国农村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和冲击,农村商业业态将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农村零售、批发业态进行全面整合、提升,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实现各种商业业态的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与国际市场接轨。
农村零售业态的创新
我国农村零售业态的创新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趋势,针对目前农村零售业态大多是传统的杂货店、夫妻店、代销店、业态单
一、规范差、零散度高的现状,建立起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特别是发展与实现农民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业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零售业态滞后与混乱状态。根据大量调查表明,以下六种零售连锁业态在农村县城、集镇、经济发达的村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连锁廉价商店。根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并且收入不稳定这一特点,在乡村推出“天天低价”的连锁廉价商店。出售的商品主要限于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其价格大大低于一般商店。连锁邮购。针对农民居住偏远,交通不方便,进城购物困难,推出方便的连锁邮购。节省农民的时间和路费,给农民消费者送上质高价廉的邮购商品,主要是生产工具、衣服鞋袜到锅碗瓢盆等,应有尽有。
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卫星城镇、城乡结合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可以发展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仓储商店采用货仓式销售,设施简陋,营业面积大,直接从厂家进货,经营费用低,批量销售,商品售价低。量贩店主要经营农民消费者日常消费的低值易耗的商品,突出特点是批量作价、批量销售。以上两种业态非常适合农民集中、大量购买日常用品的需要。
连锁超市。根据资料统计,2003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45.6%,消费水平偏低,可以在农村城镇发展以食品销售为主的连锁超市。连锁超市以价格低廉、经营品种多、选购方便、购物环境优雅等特点吸引农民的购买欲望。连锁专业商店。据统计,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地膜、农业机械、农用车等需求明显增长;家用电器,例如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农村开始进入消费高峰期;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新房建造期,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住宅的翻建和装修期,农村建筑材料的销量正在猛增;另外,摩托车、电话、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正在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针对以上状况,可以发展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连锁专业商店,以满足农民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性需要。
连锁折扣百货商店。当今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把连锁折扣百货店开办到农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我国农村人口较多,人均收入较高的大集镇或县城可以开设连锁折扣百货店。折扣百货商店兼收并蓄了折扣店和百货店的优点,提供适当价位的商品、满足有限的服务、配备一定设施。需要注意的是,折扣百货店的商品组合和价位一定要符合农村消费者的需要,切不可以把大城市百货店的经营模式照搬到农村。
农村批发业态的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批发商业的改革滞后,其表现在: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形态单
一、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主要是摊位式交易,还处在商品市场的初级阶段。因此,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应在农业产业化、零售商业经营连锁化的基础上,对组织形态和交易方式进行创新,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业态,形成一个各种批发业态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产销地一体化。产地批发商多位于某些农产品集中的生产地,便于农产品收购集中后运输送达到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位于消费者集中地区,其主要任务是大量采购商品,向零售商转售。我国农产品的这一产销特点,决定了产销批发商业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极为重要的中心环节,通过集货与散货,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与买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销两地批发商要以商品为纽带,建立起产销地一体化。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统一策划,分别经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加强横向联合,促进产销两地渠道的沟通,组成畅通的渠道,合理的网络,扩大营销规模,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农产品批发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地处城市近郊地区或是县城附近,可凭借自身在地域上得天独厚的设施设备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及信息网络优势,与现代物流配送相结合,转换职能,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建立农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中心,既发挥批发集合、分流、衔接和沟通的功能,又发挥物流配送的集中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作用,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集采购、储存、组配、运送、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为多种零售业态提供优质服务。
批发代理制。批发商业通过合同等契约形式与生产农户、生产基地、乡镇企业订立代理协议,取得“销售权”,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形成长期稳定的“产—批”合作关系。实行代理制,能帮助农民迅速掌握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积压,促进销售,减少交易次数,降低销售成本,避免和减小农民的商业风险损失,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批发
代理制以内联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业态形式。
产、供、销一体化。以批发商业为主导,通过自办、契约、联营等形式,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向两头延伸,与农业生产组织和零售企业相结合,三方建立相互依存、协调运作、互惠互利的战略联盟。批发商业既可以通过同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农场、农业合作社订立供销合同,把千家万户生产、加工的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批发商业又可以与若干零售商签订合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及销售不畅的矛盾,密切产供销关系,减少物流层次,加快农产品流转速度。批发商业依靠自身的信誉优势和经济实力,实施自有品牌战略,通过订单农业、加工订货等形式,直接淘汰那些没有市场或没有效益的农产品,促使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
批零一体化。通过资本联合、资本融通、销售协作作为纽带,批发商业向农村零售企业延伸,尤其是与城乡连锁商业相结合,为千千万万规模小、网点分散的农村零售商寻求适销对路的产品,完成多样化的商品配送,使商品的组合趋于合理,商品的流动更为有效。在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过程中,物流配送一直是薄弱环节,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批发商业要抓住机遇,利用现有设施设备,面向连锁经营,服务于众多零售商,立足配送,开展多种经营,扩大职能范围。进一步充实商品储存、加工、整理、运输的功能,为农村零售商提供进货、配货、商品信息、市场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等方面服务,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
农村批发市场业态的创新。批发市场是当前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各种批发商业业态中,以批发市场最为特殊。批发市场是批发业的载体,它包容众多的单体批发商,进行批发业务。目前我国农村批发市场已基本完成发展期而进入调整期,面临着一个业态提升、功能扩充、管理升级、创新发展的阶段。其表现在: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入市者交易规模扩大,商品流通距离延长,农产品批发市场将由即期交易为主转为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为主,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网上交易等将逐渐成为一些批发市场的主体业务;农村的批发市场要逐步走出千篇一律的摊位制的对手交易模式,积极把连锁、代理制、配送制、拍卖、期货等现代经营方式引入到批发市场,并向着集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经销等环节为一体的功能多样化发展;批发市场向超市、专卖业态方向发展,加强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形成独立的经营主体。我国不少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出现的“农改超”、“仓储式批发超市”等都是批发业态创新的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机结合,探索“订单农业”的有效形式,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国雄等.现代商学通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2.洪涛.流通基础产业论——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