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

时间:2019-05-14 01:3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

第一篇: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摘 要]农村市场流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差,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呈现无序性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关键词]市场流通;城乡协调;市场体系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一)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同时农产品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而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总体表现为其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底子较薄,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41.7%建有冷库,11.1%配备了冷藏车,12.9%有陈列冷柜。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70%。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

(三)市场流通主体秩序混乱

农产品市场的繁荣,转移了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由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

销队伍组成的市场流通大军。目前,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管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地方开始对农民经纪人队伍进行培训、登记。但流通主体总体上仍处于无序化状态。从农业生产中分出来的专业农****销队伍,缺乏必要的流通知识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他们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信息独占,导致他们运销能力低下,市场风险大,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吞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另外,农民参与流通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深,只专注于农业生产,对流通的认识还不充分。农民参与流通体系建设的队伍还不壮大,农民在农村市场流通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参与农副产品流通的方式也还处于对手交易的初级阶段,订单农业等新型业态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农村市场流通领域还不够活跃。

(四)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

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二、农村市场流通对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农村市场流通,可以使农民了解、学习并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广泛应用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改变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也有利于推动农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的产出,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控性。

(二)农村市场流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这对稳定农村、方便农民生活、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确实改变了农村多年来相对比较落后的购物环境。因为过去农村基本上都是小店,所以农民买东西如油盐酱醋在村里、日用百货赶大集、大件商品到城里。现在很多乡级店也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商品种类非常齐全。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

三、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物流网络在配送商品和转移资金的同时,也将市场信息、物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加快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围绕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突出矛盾,应抓住市场、科技、生产、流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环节,深化农村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电话系统和互联网络系统的建设,重点立足农业信息化软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健全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农产品和日用品的流通,及时向农民反馈市场信息,这对解决农民生产产品卖难的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特色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壮大优势产业带,发展优势产业村。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大力整顿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秩序,规范化肥、农药、兽(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行为。由于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它对促进城乡食品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收都有重大作用,所以应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市场流通网和群众监督网的建设。同时,要推进卫生信息、卫生支农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培育现代农民,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推进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生存、就业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政策。

(三)进一步实施“农超对接”工程

积极引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大型超市之间的衔接,把大型超市的农副产品采购直接带入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基地与超市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强农村与周边省市以及省内周边大型超市的合作,开展农副产品与本土超市的对接,为山区农副产品创造便利的销售渠道。

全力发展“路边经济”。沿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按照农副产品就近销售的原则,建立和规范农副产品交易摊点或交易市场。地方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路边市场建设,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规范交易行为,提高路边市场的服务水平,增强“路边经济”的发展活力。根据农副产品的流通取向,选择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市或乡镇建设综合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改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流通市场,改善农副产品的消费环境,丰富流通节点的功能,促使“进”城和“下”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农副产品“进”城创造条件,为工业品“下”乡提供便利,实现流通节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发展。

(四)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

彩电、手机最高限价提高一倍,冰箱等七类产品最高限价提高25% ~75%,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其次,大幅度增加家电下乡产品种类。目前,我国正向社会公示新一轮家电下乡产品招标结果,新增产品型号近万种。各地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这都大大丰富了家电下乡产品选择范围。再次,扩大家电下乡产品补贴对象。自2010年1月1日起将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家电下乡实施力度的加大必将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繁荣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也应积极改善下乡产品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督。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是一项重大利民惠农政策,但在家电、汽车、摩托车售后服务体系上,城乡发展差距也有巨大鸿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是要改造一批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对销售及维修家电下乡产品的网点进行改造,对购置销售、安装及维修设备给予适当补贴,提高下乡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取缔一批违规销售网点和企业。从2010年开始,按季度对家电下乡中标企业进行考核,对考核排名后5%的企业给予黄牌警示,连续二次考核排名后5%且得分均低于60分的企业,取消其中标资格。对违规销售网点取消销售资格。今年还要出台对销售网点的专门管理办法,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下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下乡产品从生产、流通、销售到资金补贴全过程监管。同时,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从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五)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市场流通领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副产品交易的人。农村经纪人通过集市或者是上山下乡收购、销售农副产品及工业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在促进山区农村市场流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实现山区农副产品顺畅销售和工业品下乡的现实之需,我们要依靠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参与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农村市场流通发展。

(六)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受传统消费方式影响,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较深,集中性消费特点突出,农民一生中大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每每遇到农村的这些大事时,常常会把多年的积蓄一次性大量消费。因此,农民的收入平时多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尤其在出现买方市场以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客观上使农民认为钱不易挣,所以农民的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长远意识进一步增强,消费行为趋向谨慎,往往会将钱积攒起来,以应付将来的意外情况,如果农村的各种保险保障制度如各类保险、合作医疗等能在广大农村推行开来,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开拓农村市场或许更容易些。

[参考文献]

[1]何国平.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程国强.农村市场流通存在的六大突出问题[N].新华网, 2007-05-23.李明.立足市场农业搞活产品流通[ J].政策,2001,(3).

第二篇:我国零售业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研究

我国零售业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研究

一、我国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一)农村潜在市场巨大中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目前这72%的农村人口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潜在的农村市场是巨大的。我国有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件的需求,因此说我国农村市场的远期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加上有更多的农民从事副业以及小商品的交易活动,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手中资金积蓄增加,可支配的货币增加,为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提供了经济条件。(三)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观念在悄悄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2001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8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人口流动户籍政策,各省根据总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鼓励措施等地方法规,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中国将有更多人转移到中小城镇和大城市。这部分人受到城市....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要通过采取更有力政策措施,包括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组织农民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特别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第二,加快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村流通。一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二要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三要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要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和农资打假工作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消费条件。加快大中型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再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推广农村沼气,今年再增加500万沼气用户。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积极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和信息化。

第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增强农民消费意愿。下大力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大力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新的扶贫标准,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的动因

重视我国农村零售、批发业态的创新,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商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满足农民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都会使之成为推动我國农村商业业态创新的动力。在农村市场农民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农民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农户家庭是农村基本经营单位。目前开拓农村市场实质是“双向”开拓,解决农民的“买难”和“卖难”问题,尤其是“卖难”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农村零售商业和批发商业通过发展新型业态,改造调整传统业态,建立起发达、高效、畅通的工业品流通渠道和农产品流通渠道,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两难”问题,最大限度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是满足农民消费的需要。随着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农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大大促进农村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但是目前我国传统单

一、落后的农村商业业态已明显滞后于农村市场的现实需要,农民消费者的许多正

常需求不能满足,不少的工业品不适应农民的消费利益,产品售后服务无法保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民对质优价廉产品的偏好,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目前迫切需要改变这一局面,加快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的步伐,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品流通发展趋势,适应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建立通畅和快捷的商品流通体系,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转化为农民手中的货币收入,农民购买力才能实现。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现代商业业态在引导生产、加快流通速度、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主动介入商品交易活动,为规模小、数目众多的农户家庭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提供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依据市场供应的反应,对农产品进行优胜劣汰,解决农产品淤塞、销售困难,实现货畅其流;运用现代交易方式,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目前农村商业业态存在着业态不足、种类少、规模偏小等问题,还不能发挥以上功能作用。因此,应尽快建立新型商业业态,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打开出路,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流通紧密地联系起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才会不断增加,农民消费才有积极性,农村市场才能真正启动。

农村零售、批发业态创新是面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所必需的。入世后,我国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各种业态形式的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量农产品将涌入中国,这将对我国农村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和冲击,农村商业业态将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农村零售、批发业态进行全面整合、提升,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实现各种商业业态的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与国际市场接轨。

农村零售业态的创新

我国农村零售业态的创新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趋势,针对目前农村零售业态大多是传统的杂货店、夫妻店、代销店、业态单

一、规范差、零散度高的现状,建立起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特别是发展与实现农民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业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零售业态滞后与混乱状态。根据大量调查表明,以下六种零售连锁业态在农村县城、集镇、经济发达的村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连锁廉价商店。根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并且收入不稳定这一特点,在乡村推出“天天低价”的连锁廉价商店。出售的商品主要限于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其价格大大低于一般商店。连锁邮购。针对农民居住偏远,交通不方便,进城购物困难,推出方便的连锁邮购。节省农民的时间和路费,给农民消费者送上质高价廉的邮购商品,主要是生产工具、衣服鞋袜到锅碗瓢盆等,应有尽有。

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卫星城镇、城乡结合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可以发展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仓储商店采用货仓式销售,设施简陋,营业面积大,直接从厂家进货,经营费用低,批量销售,商品售价低。量贩店主要经营农民消费者日常消费的低值易耗的商品,突出特点是批量作价、批量销售。以上两种业态非常适合农民集中、大量购买日常用品的需要。

连锁超市。根据资料统计,2003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45.6%,消费水平偏低,可以在农村城镇发展以食品销售为主的连锁超市。连锁超市以价格低廉、经营品种多、选购方便、购物环境优雅等特点吸引农民的购买欲望。连锁专业商店。据统计,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地膜、农业机械、农用车等需求明显增长;家用电器,例如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农村开始进入消费高峰期;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新房建造期,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住宅的翻建和装修期,农村建筑材料的销量正在猛增;另外,摩托车、电话、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正在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针对以上状况,可以发展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连锁专业商店,以满足农民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性需要。

连锁折扣百货商店。当今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把连锁折扣百货店开办到农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我国农村人口较多,人均收入较高的大集镇或县城可以开设连锁折扣百货店。折扣百货商店兼收并蓄了折扣店和百货店的优点,提供适当价位的商品、满足有限的服务、配备一定设施。需要注意的是,折扣百货店的商品组合和价位一定要符合农村消费者的需要,切不可以把大城市百货店的经营模式照搬到农村。

农村批发业态的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批发商业的改革滞后,其表现在: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形态单

一、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主要是摊位式交易,还处在商品市场的初级阶段。因此,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应在农业产业化、零售商业经营连锁化的基础上,对组织形态和交易方式进行创新,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业态,形成一个各种批发业态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产销地一体化。产地批发商多位于某些农产品集中的生产地,便于农产品收购集中后运输送达到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位于消费者集中地区,其主要任务是大量采购商品,向零售商转售。我国农产品的这一产销特点,决定了产销批发商业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极为重要的中心环节,通过集货与散货,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与买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销两地批发商要以商品为纽带,建立起产销地一体化。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统一策划,分别经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加强横向联合,促进产销两地渠道的沟通,组成畅通的渠道,合理的网络,扩大营销规模,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农产品批发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地处城市近郊地区或是县城附近,可凭借自身在地域上得天独厚的设施设备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及信息网络优势,与现代物流配送相结合,转换职能,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建立农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中心,既发挥批发集合、分流、衔接和沟通的功能,又发挥物流配送的集中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作用,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集采购、储存、组配、运送、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为多种零售业态提供优质服务。

批发代理制。批发商业通过合同等契约形式与生产农户、生产基地、乡镇企业订立代理协议,取得“销售权”,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形成长期稳定的“产—批”合作关系。实行代理制,能帮助农民迅速掌握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积压,促进销售,减少交易次数,降低销售成本,避免和减小农民的商业风险损失,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批发

代理制以内联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业态形式。

产、供、销一体化。以批发商业为主导,通过自办、契约、联营等形式,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向两头延伸,与农业生产组织和零售企业相结合,三方建立相互依存、协调运作、互惠互利的战略联盟。批发商业既可以通过同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农场、农业合作社订立供销合同,把千家万户生产、加工的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批发商业又可以与若干零售商签订合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及销售不畅的矛盾,密切产供销关系,减少物流层次,加快农产品流转速度。批发商业依靠自身的信誉优势和经济实力,实施自有品牌战略,通过订单农业、加工订货等形式,直接淘汰那些没有市场或没有效益的农产品,促使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

批零一体化。通过资本联合、资本融通、销售协作作为纽带,批发商业向农村零售企业延伸,尤其是与城乡连锁商业相结合,为千千万万规模小、网点分散的农村零售商寻求适销对路的产品,完成多样化的商品配送,使商品的组合趋于合理,商品的流动更为有效。在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过程中,物流配送一直是薄弱环节,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批发商业要抓住机遇,利用现有设施设备,面向连锁经营,服务于众多零售商,立足配送,开展多种经营,扩大职能范围。进一步充实商品储存、加工、整理、运输的功能,为农村零售商提供进货、配货、商品信息、市场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等方面服务,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

农村批发市场业态的创新。批发市场是当前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各种批发商业业态中,以批发市场最为特殊。批发市场是批发业的载体,它包容众多的单体批发商,进行批发业务。目前我国农村批发市场已基本完成发展期而进入调整期,面临着一个业态提升、功能扩充、管理升级、创新发展的阶段。其表现在: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入市者交易规模扩大,商品流通距离延长,农产品批发市场将由即期交易为主转为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为主,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网上交易等将逐渐成为一些批发市场的主体业务;农村的批发市场要逐步走出千篇一律的摊位制的对手交易模式,积极把连锁、代理制、配送制、拍卖、期货等现代经营方式引入到批发市场,并向着集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经销等环节为一体的功能多样化发展;批发市场向超市、专卖业态方向发展,加强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形成独立的经营主体。我国不少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出现的“农改超”、“仓储式批发超市”等都是批发业态创新的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机结合,探索“订单农业”的有效形式,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国雄等.现代商学通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2.洪涛.流通基础产业论——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2.2

第三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一、商贸流通业概述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商贸流通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助推器。商贸流通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运用高新科技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大商贸体系,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商贸流通业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商贸流通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和辐射力。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更依靠商贸流通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名列世界竞争力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其生产优势,而在于其强大的流通力;我国香港也是靠“商”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商贸流通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商贸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18.1%;2010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6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20.4%;2010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16.9%;

(二)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市商贸流通业形成了以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业态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05.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368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32%上升为86.5%,东部地区的部分省市如上海、宁波等,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在我国农村初步形成,新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开始从城市走向村镇。2010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52万个,建成配送中心2667个,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三)流通现代化初步显现

2010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餐饮企业销售总额2.5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超过5200亿元;连锁集团物流配送(统一配送率达到63.4%)、网购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蓬勃发展。

(四)流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目前已有50多家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中国开设分店,外商零售企业开设的门店数量16757个,营业面积1733.7万平方米,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的比重分别

为9.5%和14.7%;2009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0.7%,集体企业占2.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6.3%,私营企业占6.1%,其余混合所有制企业。

(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流通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代化批发方式发展不足;零售业各业态发展不均衡;城乡流通发展不平衡,农民“买难”、“卖难”现象经常发生。

2、流通领域市场失序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相应的流通标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部分行业准入门槛低,经营主体资质参差不齐,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拖欠货款、坑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流通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很多流通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造成流通速度慢,物流总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1%,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居高不下,最高的果蔬类已经达到30%,最低的肉类也有12%。

4、流通市场主体能力不强:流通领域经营主体360万家,但是大型流通企业数量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1%。连锁百强第一的苏宁集团,年销售额仅相当于沃尔玛集团销售规模的3.8%。

5、政策体制问题亟待解决:连锁企业汇总纳税无法实施。

三、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商贸流通业对促进消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将由资源约束型逐步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将压倒“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随着消费者权利整体地向上位移,商贸流通业必将占据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继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确立服务经济之后,若干中等收入国家也逐步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而在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明显上升。据统计,我国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其中,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5%,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5.6%。由此可见,经济危机爆发后虽然投资与净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贡献率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却在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

(二)引导生产的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流通的因素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其中需求是构成市场的基础。依据市场需求导向组织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生产、流通、消费之间日益表现出“生产企业围着商贸企业转,商贸企业围着市场需求转”的特点,处于整个经济活动末端环节的商贸流通业因为控制了整个销售网络而具有市场渠道优势。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正积极对其上游产业——生产制造业领域进行投资:通过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取得价格优势,而且可以保证稳定的供求关系,防止经营活动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商贸流通业通过整合生产环节从而具有更加强大的先导优势。现实已经表明,商贸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正在日益强大。

(三)引导消费的功能日益显现

在新经济背景下,商品市场具有的“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的四大功能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广泛应用,已经逐步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倾向。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网上交易平台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已经成为国际国内贸易的主要实现地、流行时尚的前沿传播地和高端服务业的策源地。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融合正在催生着批零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其不仅进一步简化了流通程序,提高了流通效率,而且因其对消费需求更加敏感而与消费终端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对供应链整合的功能不断强大

商贸流通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功能也越来越突出。从微笑价值曲线理论可以看出,整条商品供应链上制造业是最低端的,最具有赚钱效应的是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因此,商贸流通业一方面采取技术创新与生产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内部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化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例如苏宁电器通过B2B电子商务技术手段与供应商的供应链从流程到信息都实现了协同管理。通过从采购订单、发货入库到结算清单、付款对账等主干流程和环节的全面整合,双方均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和互动。目前,苏宁已经与三星、海尔、摩托罗拉等大型生产企业建立了这种直联的B2B供应链合作关系,供应商可以进入苏宁的系统里,随时查看自己产品的销售进度和库存情况,在减少业务沟通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凭借对消费需求的高度敏感及时向生产领域反馈市场信息,生产企业获得反馈信息后不断通过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进行整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开发自有产品品牌,从而使商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价格和品牌优势。

四、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总体上全球经济形势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几年,美国、日本、欧洲都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活跃,国际市场需求更趋旺盛,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

从国内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以住、行为代表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住房、电信和汽车等产业高速成长,产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民间投资加速,企业素质总体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这对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市场消费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度过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后,国内关税继续降低,各项非关税措施取消,外商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放宽,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势头加快,对利用外资和扩大外贸进出口将产生积极影响。CEPA的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合作步入实质性阶段、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都将对区域经济扩大贸易、扩大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活跃市场等带来巨大的机遇。

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实施现代化战略,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

商贸流通业实施现代化战略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构筑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通过吸纳、采用各种先进的商贸流通经营、管理新技术、新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推进商贸流通业和商流的网络化,通过现代化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二是与科教

兴国战略相结合,提高商贸服务业科技含量。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加大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提高商贸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三是紧跟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流通现代化发展摆到商贸发展的重要位置,使之成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重点加快连锁商业的发展,以连锁商业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转变,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商贸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集约化战略,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辐射的新平台

实施集约化战略,首先应以大企业、大集团、大市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要素向优势资本、优势企业的集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辐射的新平台。建立以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其次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要抓手,优化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商贸流通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包括经营、业态、品牌、扩张、并购、人才等方面,做到科学领先,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把连锁经营与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做到立信中创业、做强中做大、规范中发展,做强做大企业。

(三)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区域商贸流通经济发展

首先,应以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为着力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特别是主城商业的辐射作用,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城乡消费市场更趋开放活跃,实现城乡联动、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以建设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完善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法制建设、监测调控、商业信用五个体系。三是抓住确立各类经济带的机遇,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大型市场水平,大力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会展业,实现生活服务、产业服务和流通辐射的三大功能,建设具有强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大量聚散,提高聚合辐射能力,实现对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聚集。

(四)实施产业互动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

产业互动发展,能够为商贸流通业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首先,以产业链为基础,加强产业间的互动,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商贸流通产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和旅游、文化等三产业的互促互动,农工商联手开拓繁荣市场,深度融合发展。其次,自觉适应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突破传统商业布局观念,拉开中心城市骨架,加快形成若干个以商业功能区为基础、错位竞争、有序支撑、层次清晰的商圈。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战略,消除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带垒,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主体,形成内贸促进外贸、外贸拉动内贸的内外贸一体化市场格局。最后,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结合,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网络,要以中心城为依托,连接一批大中型的储运、批发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产业走廊。

(五)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能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首先应抓住国际商业资本和各类区域外商业资本对营销网络开拓的机遇,适时调整引资重点,加强对国际知名商业的引进力度,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度,提升区域商贸流通业的水平。其次,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动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同样是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提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抓住我国融入WTO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有效地利用国际商业资本,全面与国际商贸服务业发展接轨。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方式和连锁代理等渠道,建立国际市场贸易网络;以贸易网络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利用各种运输渠道和储运企业建立国际物流网络;以区域传统、特色的加工技术为基础,建立商贸流通服务网络。

六、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要“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二)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在我国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工作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宏观战略中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要求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强烈意识到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七、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流通业的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目前流通体制的基本情况,从三个方面加强立法工作:一是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二是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三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加快流通行业标准的建设。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商品流通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二)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

消除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切实解决各类企业在竞争环境上的不平等问题,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三)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人才的竞争将日益成为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同时,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人才资源的短缺,也是中外企业发展普遍的“瓶颈”。未来几年,要将培养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一是在高等院校中设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专业,为流通现代化培养后备人才;二是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金,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三是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领域进行执业资格认证,并纳入劳动部的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系列。

(四)开源节流,提高流通效率

提高流通效率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即增加收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应坚持薄利多销,以薄利吸引人,以多销带来效益。节流即节约成本和费用,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契约化的方式,使零售商和专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委托代理关系,进一步形成物流联盟,可以减少交易的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一是在地区上,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现有连锁企业的规模,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二是在业态上,从目前的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三是在行业上,在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行集中管理和专营专卖制度的行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中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在形式上,在直营连锁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同时,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管理基础好的企业,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

(六)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三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的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稳妥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重要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流通企业对信息增值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型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系统的建设,提高流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继续开展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一是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中,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二是在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探索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三是探索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利用连锁店铺的有形网络,通过开办网上商店,拓展经营品种与业务范围。四是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探索电子商务不同的发展模式。

21世纪是商业经济和流通经济的世纪,是产业聚积的世纪。我们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珍惜入世后短暂的保护期,抓紧培育龙头企业,夯实内功,加快我国流通产业与国际接轨,加速实现流通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流通竞争力。

第四篇: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的它的危害性及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借此能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字:白色污染;塑料废物;危害;回收与治理;环境保护

塑料制品轻巧、清洁、便宜、美观、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其应用范围涉及农业、社会生活多个方面.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当今面对世界资源的日趋减少,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简介与现状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在学术上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难于降解,以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如发泡的塑料餐盒、器具,食品包装的材料,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由于它们通常呈白色故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一般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而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例如风景旅游区周围、道路两侧、农田、湖泊,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因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破坏。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制造成本低等,因此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80年产量仅有19.1万吨, 产值30亿元;2002年产量达到401万吨,产值达到680亿元, 占包装工业产值2 500 亿元中的27%。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46kg,相比五年前增长一倍多,超过同期40kg 的世界人均水平,而到2013年,我国各类塑料废弃物已约占了生活垃圾的13%左右,塑料快餐盒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重量高达8万吨以上

[2][1]

。另一方面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118.4万吨,覆盖面积3.5亿亩,预计至2015年,塑料农用地膜需求量将增加到130万吨,覆盖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白色污染问题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农地膜的治理,九十年代初开始了铁路沿线发泡塑料餐盒的治理。这期间各地相关部门下达有关白色污染治理的文件数量达上百个,如上海市政府于2000年发布的“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特急)”,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它的实施使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80%~90%,农贸市场等流动市场使用量减少了50%左右。2.危害及原因分析

在对白色污染有了简要了解之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它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2.1 首先它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视觉污染。

散落在城市、农村、旅游区、水体和道路两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和随处可见的超薄塑料袋,对人们的视觉与情绪有着不良刺激,影响市容。

2.2 塑料的难降解性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由于塑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间的聚合力大,呈网状结构,造成大自然天然的分解力无力分解和断裂塑料的分子结构,在废旧塑料进入环境后,由于其难降解性,就会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混在土壤中,会堵塞土壤之间的空隙使重力水向下移动缓慢甚至隔绝了重力水的渗透,土壤会因此变得干涸,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塑料制品质地轻,容易随风飘落散落各处,与牧草混在一起,漂浮在河流湖泊等表面上,易被牛、羊及各种水生生物误吃,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2.3 侵占过多的土地。

塑料制品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塑料膜质轻、体积大,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填埋,随着填埋数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填埋场地对后续垃圾处理的能力,并且填埋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此外,随着填埋场地面积逐渐增大,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有限土地资源,城市无法堆积的生活垃圾开始想郊区转移,侵占了大量农田。2.4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经济损失很大。

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达5781.8万吨,同比增长8.99%,由于制造塑料的原料主要是石油,我国仅生产塑料袋一年消耗石油达500万吨,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在处理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国每年因包装废物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多亿元,未回收利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每年高达100亿元之多2.5 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白色垃圾普遍具有可燃性,在堆放时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在将其进行焚烧处理时,如果技术不当,还会产生大量氯离子,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可引起皮肤痊疮、头痛失聪、失眠,免疫功能下降,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不育症、癌症等严重病症。另一方面白色垃圾还会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为鼠类、蚊蝇及细菌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容易产生传染病。3.解决对策

3.1 从自愿的角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尽可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要知道治理“ 白色污染”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让人们了解污染的严重性,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对身体的潜在不良影响以及给后代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志愿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根本而不是强制地要求其自觉做到避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垃圾。3.2 从强制的角度,尽快制定有关白色污染的法律,规范个人企业行为。

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的步伐,建立健全对白色污染的监控管理处罚机制,明确规定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做到赏罚分明,对不自行回收又不交纳费用的, 严厉处罚,扶持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例如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 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3]

。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 的塑料。

3.3 依靠科学进步,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寻找可行的替代品。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仅要从生产和使用的层面着手,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即解决塑料的难降解的问题。大力研发绿色可降解塑料,要求被废弃后,破坏其网状的化学结构,使高分子分解成较小分子,能被自然环境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有以下几类: 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等[4]。

3.4 分类回收塑料垃圾,实现再利用。

要做到这点即是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制定有关塑料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规定,这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产生相当大的的经济效益。相关专家指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塑料,可节约自然资源120吨,节约标准煤1.4吨,减少垃圾近10吨[5]。面临现有资源的日益减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严重情况,各国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可再生资源和废弃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这方面作为比较杰出当属日本,提出了循环经济立国,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法。4.结束语

总之,白色污染不仅严重危害各类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还会破坏生态系统。随着它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推行,鼓励采用绿色包装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白色污染的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购物随身携带环保塑料袋,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终有一天白色污染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蔡明池.塑料包装材料行业状况分析[J].中国包装,2004,1:35 [2] 杜建雄.刍议中国白色污染及防治对策[J].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2013,28(12):50-51 [3]付宜飞,张钦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12-113 [4]李芳蓉,刘凤霞.绿色化治理白色污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高师学报,2013,18(5):66-70 [5]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9(3):39-44

第五篇:43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43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王倩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

摘要:在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尽管企业债券的出现比股票早,但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金融债券市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在整个证券市场中处于薄弱环节,企业债券市场流通性差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将在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流通性差原因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解决企业债券流通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企业债券 市场流通性债券投资者

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融资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始于1984年,至今已有26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企业债券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和股票及国债市场相比,其发展相当缓慢,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产运作、投资选择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优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债券市场流动性差作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差的原因分析:

企业债券流动性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债券投资价值的实现。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是指在交易市场上债券能以接近市场的价格迅速转让,而且仅需支付较少的交易费用。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后,将根据自身资金运转情况,及时调整资金投向结构。我国企业债券长期处于“只发行,无交易或少交易”的状态,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债券发行量小,难以形成规模,阻碍了债券的流通。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投资者比例偏低。我国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要维持较高的流动性,一定比例的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条件。1996年以前,我国企业债券购买者绝大多数是个人,机构投资者很少。后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机构投资者逐渐加入到投资企业债券的队伍。但相比国外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一般占企业债券总投资额的60%~70%,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比例明显偏低。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的投资群体虽然已经完成了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转变。但从其构成来看,除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少数财务公司外,适合于投资中长期企业债券的机构投资者青黄不接,屈指可数。

(二)转让交易系统不完善。我国法律对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得我国的企业债券交易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交易所进行。但是由于债券投资具有现金管理的作用,其交易通常表现出大宗批发交易的特征,而交易所的报单驱动撮合交易机制难以满足大宗非联系性交易需求,因此使交易所企业债券交易清淡,大资金无法进出,上市企业债券交易表现为散户特征。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债券交易主要在场外进行,其中日本场外交易市场债券额占整个债券市场交易额的比重达90%以上,韩国的则达到了97%。

(三)企业债券上市品种少。我国现阶段企业债券上市品种中,按发行种类分类,只存在普通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其中90%以上的是普通企业债券。而且发行的企业债券全部是担保债券,未出现成熟的国外债券市场所通行的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这对于投资者来说, 其可选择的余地太小。

二、提高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流通性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多少是证券市场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增加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发展机构投资者主要应逐渐减少对现有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的法律限制。从现有机构投资者队伍组成上来看,主要有保险公司、各类基金会、财务公司、信用社、证券投资基金等。但目前长期投资的主要代表是各类保险公司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且他们的投资范围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如2003年修改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虽然修改后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由以前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但规定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应满足若干条件。在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对一些小的保险公司的投资就形成了较大的约束。而且从发展趋势看,这种约束对保险公司投资的限制作用将逐渐显现。另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有关规①

②①② 王秀华 陈昔武:《发挥我国企业债券融资优势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曾燕红:《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化运行机制研究》,《特区经济》 2009年第4月

定,在确保支农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资金仍有富余的,可以适当用于债券投资,但要严格控制债券投资品种,除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以及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公开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企业债券外,一律不得购买其他债券。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购买企业债券的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由此可见,由于法律方面的原因,目前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相关的法律约束意义似乎不大,因此有必要作出适当调整。

(二)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交易主要在交易所市场交易。如果要活跃二级市场,则有必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由于债券交易具有大批交易的特点,比较适合采用场外市场形式和询价交易方式,尤其发行规模不够大的企业债券,更适合采用基于做市商制度,以报价驱动为特征的场外市场交易。从广义上来说,场外市场泛指交易所市场之外的交易市场,具体包括通常所指的债券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中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债券柜台市场。另外,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发展实践来看,企业债券的主要交易场所不是证券交易所,而是柜台交易市场,简称OTC(over the counter)。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债券,只是个别规模大且长时间连续发行的优质公司或主要发行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包扩两方面:第一,加快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法展。在国债,金融债券等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流通的情况下,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在该市场流通,并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企业债券投资,以提高企业债券交易效率,促进流通市场的发展。第二,加快推行企业债券柜台交易。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债券柜台交易正式提出并合法化。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分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已势在必行。这个市场由场外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组成。其中,场外市场由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以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构成。场外交易市场是整个债券市场的主体,主要针对小规模、区域性的企业债券。因为这类债券在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一是成本高,二是门槛高,因此更适合在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上市流通。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开的市场;而交易所债券市场主要满足发行规模大,信用级别高和连续发行的企业债券上市交易和流通,形成两种市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三)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随着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发行规模的扩容和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及为来企业债券柜台交易的推出,二级市场的交易制度必须做出相应创新,以满足广大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而增强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引入做市商制度。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

定》,对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但还没有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做全面具体的规定。做市商制度是一种已做市商为中介的证券交易制度。在这种交易制度中,投资者不直接进行交易,而是按做市商报出的价格,从做市商手中买入或者卖出证券。做市商市场中,做市商有义务按所报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将自己持有的证券卖给投资者,或用自有资金从投资者手中买入证券。做市商通过这种不断报出双边价格和接受投资者买卖要约的方式,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赚取买卖差价。

与报单驱动制度相比,做市商制度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由于做市商有义务对其做市的证券持续的报出买卖价格,并应投资者的要求按其报出的价格卖出或者买入该种证券,投资者可以很快的实现其交易。因此,从变现速度来衡量,做市商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二是大宗交易功能。在竞价市场,流动性是由限价委托提供的,限价委托的价格分布和相应的数量决定了市场的流动性。如果投资者提交了正常规模的委托,一般能够很快成交,而且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小。然而,当投资者提交大额委托时,将会使市场买卖委托数量失衡,要么大额委托难以得到执行,要么使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但在做市商制度下,交易通过做市商完成,做市商可以运用灵活的手段处理大宗交易,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宗交易的成功效率,从而增加企业债券的流通速度。三是推介功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对某一证券的了解程度越低,该证券的价格就越可能被低估。在做市商市场上,做市商的做市收入取决于其做市证券交易的频率,为活跃交易,增进投资者对其做市证券的了解和投资热情,做市商会积极的向投资者推介自己做市的证券。做市商的推介,对于提高中小企业证券的知名度,改善证券价格被低估的状况,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对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企业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提高。

因此,一方面我国应培养一批独立的做市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承销商的管理,将做市功能与承销功能整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快企业债券产品创新进程。目前,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无论是按发行主体划分还是按付息方式或利率设置方式划分,企业债券品种都显得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要求。这一方面抑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阻碍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因此,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市场环境,结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期限、付息方式、利率等方面进行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品种的限制,扩大发行规模,增加企业债券品种,加大发展短期债券、收益债券、金融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等创新品种,满足各类投资者不同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债券的市场交易量。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企业债券的产品创新主要从发债主体多元化和债券(固定收益产品)条款设计多样化两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发债主体创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具体到如何设置我国企业债券品种,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债券市场的做法,将我国企业债券设置成两个种类:第一类可称为公司债券类,指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可以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这类债券的最大特点是募集资金不必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信用基础在于以往的经营业绩和当前信用资历。第二类类似于国际上通行的市政债券类,统称企业债券,包括目前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准市政债券。主要由行业公司、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人发行。其募集资金需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信用基础是发行人或投资项目稳定的收入现金流。基于上述分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债券品种体系。

其次,企业债券基本要素设计创新。基本要素设计是市场作用型创新的主要载体,而市场作用型创新是企业债券创新中最活跃的部分,本质上就是各参与主体(包括发行人、担保人、投资人、中介等)在市场自身作用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重新确定。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力量在不同时期是不均衡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发行人具有完全主动权,可以通过各种创新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反,如果供大于求,则投资人拥有更多权利,发行人则必须通过各种创新,迎合投资人偏好,各中介机构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现实来看,债券设计要素创新应坚持从基础产品做起,并适时退出债券衍生产品,提供风险保值手段。一方面,在基础产品的创新上,尽可能引入浮动利率债券、超长期债券、含选择权债券以及本息分离债券等品种。尤其,当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水平,未来利率变动具有较大的上升预期的情况下,发行浮动利率债券,有利于降低市场利率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进而促进企业债券融资的稳步发展,激活市场投资潜力。因此企业债券基本要素设计者要结合市场供求状况相机选择,以适应企业债券市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出交易所债券衍生产品。可先进行债券期货创新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提起其他债券品种如债权期权,重点包括中长期债券期权和中长期债券期货品种,以不断完善交易所衍生债券的品种和期权结构,为市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风险规避机制和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低迷,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上分别从发展条件以及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活跃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加强企业债券市场流通性所应采取的方法。

资金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对经营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建立一个发达的、品种多样性的、有

厚度的债券市场,平衡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建立企业健康的融资模式,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樊鸿雁姜南:《中国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2、邹军:《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时代金融》 2010年06期

3、陶剑波:《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缺失与制度创新》,《内江科技》 2007年02期

4、王星戈:《企业融资结构之法律因素分析》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7期

5、周明明周宇:《关于发展我国公司债券融资的几点思考》,《经济论坛》 2009年08期

6、丁冰:《我国企业债券的融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浅析》,《经济研究》 2009年11期

下载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_家电下乡_的农村市场售后保障问题研究

    本文由蓝冰雨zx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商业经济 · 基于“家电下乡”的农村市场售后保障问题研究● 张立......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08经济学(1)班张嘉琳 081007016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农民工......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我国奢侈品消费问题研究 2012年10月10日 10:4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9月03日 作者:闫逢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范......

    商务局对农村市场流通及供销工作调研报告

    在开展“察民情,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中,我们深入部分县、乡和企业对农村市场商品流通和供销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综合调查研究。一、农村市场商品流通和供销工作存在的问题1......

    浅析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

    浅析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 2007-3-28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2007年第3期 作者:关辉国 摘要:该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市场的特点,制约我国农村市场的原因及农村市场需求特点的......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长,我国流通业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体和业态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