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度辽宁旅游十大新闻
2009年度辽宁旅游十大新闻
一、强力拉动旅游内需,全省旅游经济逆市飘红。
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风暴和甲流传染疾病的严重影响,旅游业发展增速明显放缓,但我省积极调整旅游市场结构,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措施。组织旅游企业和“旅游大篷车”,到黑、吉、京、津、晋、鲁、“长三角”、云贵地区开展促销活动;在北京首都机场举办辽宁旅游图片展;参加北京、宁夏旅游博览会、2009中国旅游节活动;力推冰雪节、温泉节、城市周边游、“滨海大道”自驾游、休闲游等系列活动;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180多家旅游景区参与合作“旅游一卡通”等等。今年,我省旅游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全省旅游总收入2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旅游外汇收入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国内旅游收入2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接待入境旅游者29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接待国内旅游者2.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2%。全省旅游经济逆市飘红。
二、辽宁旅游欢乐节等节庆活动高潮迭起。
今年以来,我省以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名义,共同主办了 “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第六届中国辽宁(大连)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分别举办了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中国本溪国际枫叶节、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和中国盘锦湿地旅游周等四个大型活动。通过“辽宁人游辽宁”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和“辽宁旅游欢乐节”鞍山和锦州主会场启动仪式、“旅游百城宣传周”、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丹东边境游论坛、营口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等17项重点活动以及50项地方性节庆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旅游市场,拉动了内需增长。
三、省政府领导率团出访日韩开展旅游宣传。
12月7日至15日,以赵国红副省长为团长的辽宁省政府代表团赴日本、韩国开展旅游推介、环保及外事交流等活动。此次辽宁省政府代表团是省旅游局成立以来第一次由省领导带队,以旅游交流推介为主要目的的高规格政府代表团组。出访期间,先后与日本、韩国有关省道知事、旅游及环保机构的高层官员、旅游业界人士广泛接触,全面宣传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和我省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重点推介辽宁旅游的产业优势与合作商机,促进了一批旅游业界合作项目的签约。
此次出访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辽宁旅游在日韩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明年实现我省旅游工作的“开门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第六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盛况空前、圆满成功。
4月16日,由国家旅游局、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辽宁省旅游局、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第六届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简称旅交会及东博会)在大连隆重举行。展会期间,省旅游局联合相关单位先后举办了东北旅游区域联合签约仪式、东博会“心手相连·辽台互动”海峡两岸旅游联谊会、辽宁电视台家庭旅游频道推介会及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辽宁启动仪式暨中国边境旅游高峰论坛等展会配套活动,省内各市也举办了多场旅游专业推介会。
展会的规模、参展范围和参展人员均为历届旅交会的历史最高水平,取得圆满成功。
五、辽宁首届旅游行业人才招聘会成果斐然。
4月12日,由省旅游局、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共同主办,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省旅游教育中心共同承办的“辽宁省首届旅游行业大型人才招聘会”在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会场成功举办。
本次参会的应聘者过万人,省内170余家旅游企业参会,招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800多个,会上发布招聘信息3000余条,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共接收简历8000余份,近4700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六、旅游规划及大项目建设再创佳绩。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历四个阶段,八易其稿,充分汇集众多国内顶级旅游专家、学者的智慧,借鉴吸纳国内外总体规划的精华,11月在北京通过终审,取得丰硕成果。
围绕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工作力度,我局深入调研,编印了《辽宁旅游招商政策汇编》和《辽宁旅游招商项目汇编》;筛选确定了全省281个旅游招商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全省旅游业完成和在建旅游重点招商建设项目207个,总投资1353亿元;对大连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本溪水洞-温泉寺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加快开发建设的措施,并积极协调、指导这些项目的推进;积极向国家旅游局和财政部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项目17个,资金1320万元。
七、一批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村)涌现,百姓大受实惠。
为推进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提出了实施农村旅游丰收计划的六项措施;与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村)的通知》,并评选推荐10家乡(镇)、村参与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参选;评定特色旅游乡镇5个、旅游专业村31个,百姓收入有20%-30%增长。
八、区域合作共助旅游大发展。
今年我省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省签定了东北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参加2009中国北方十省市区旅游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宽了合作领域;创立了辽宁沿海六城市旅游联合体,发挥整体优势,联合打造“黄金旅游大道”。我局与丹东市政府、营口市政府签署了《局市旅游合作协议》;接待了12个外省、市旅游推介,区域合作共助旅游大发展。
九、全省旅游国际交往促进我省入境客源市场稳步增长。
今年,在加强全省旅游国际交往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在境内外先后组织了7次大型促销活动,分赴日本、韩国开展旅游专题促销;组织参加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旅游联谊会(台湾)、第七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厦门)和第四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邀请日、韩、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境外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和媒体记者12批200多人次来辽采线考察;接待日本、韩国、美国、克罗地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旅游局团组20多批次;组团去主要客源国家、地区进行开展交流合作和宣传促销;举办“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辽宁启动仪式暨中国边境旅游高峰论坛”和“心手相连、辽台互动”海峡两岸旅游联谊会,签订《辽宁台湾旅行业保障品质、诚信经营倡议书》。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9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旅游外汇收入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
十、强化监管,旅游市场秩序良好。
为推进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提出了实施农村旅游丰收计划的六项措施;与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村)的通知》,并评选推荐10家乡(镇)、村参与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参选;评定特色旅游乡镇5个、旅游专业村31个、农家乐36个;以做大做强旅游企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今年我省已有9家旅行社成为全国百强;有15家旅游饭店进入星级行列;完成了11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复核工作,对未达标的国家A级景区进行了限期整改、警告和取消等级的处理,并报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备案审批;完成了3家5A、6家4A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初评、申报工作,进一步树立了辽宁精品景区的良好形象;严格旅游行业安全执法,制定下发了《辽宁省旅游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和《辽宁省旅游行业2009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并组织全省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坚持旅游安全信息上报制度;以宣传实施《旅行社条例》为基本要求,加强了对旅行社的广告、合同、用车的监管;处理各类旅游投诉306件,实现了结案率和满意率双百目标。今年以来,我省旅游市场秩序良好。
第二篇:2010年二十大旅游新闻
2010年中国20大旅游新闻
1.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世博会历史纪录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46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自5月1日开幕到10月31日闭幕,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其中,旅游团队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占世博游客总量的近1/3,境外参观者近425万人次,占世博参观者总数的5.8%。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初步测算,世博会将带来超过80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旅游收入。
2.两岸旅游部门互设办事处,今年全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望接近120万人次
5月4日,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在北京举行揭牌仪式;5月7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正式成立。两岸旅游部门互设办事处是海峡两岸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进入常态化、机制化发展新阶段。今年7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6省区的赴台旅游开放,至此,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实现全面开放,大陆地区具有经营赴台游业务资质的组团社达到164家。今年全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望接近120万人次。
3.国务院各部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分工确定
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7月23日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将《分工方案》中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抓紧制定具体措施;同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及时汇总进展情况,其他部门要主动协作。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要将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汇总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将对重点工作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4.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启动
1月8日,2010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正式启动。按照“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行业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国家旅游局今年相继举办了“品质旅游、伴你远行”公益宣传,“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进社区宣传活动周,“旅游质量万里行”,旅游标准化示范省、示范市、示范县和示范企业创建,旅游目的地创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全国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及“中国饭店金星奖”评选,全国导游大赛及模范导游员和优秀导游员表彰,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治理和交叉检查,旅游培训和安全保障等活动。全国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出台各种措施,积极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5.中国公民组团赴加拿大旅游实施
今年6月24日,中国与加拿大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关于便利中国旅游团队赴加拿大旅游的谅解备忘录》,8月18日,由381名游客、20个团队组成的中国旅游团队赴加拿大首发团启程。
6.高法出台《关于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统一旅游纠纷案件裁判尺度,依法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构建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旅游市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关于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个共26条的司法解释自11月1日起施行。
7.深圳东部华侨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6月29日下午16时45分,深圳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游乐项目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
8.台湾苏花公路坍塌,20名大陆游客遇难
台湾苏花公路10月21日因暴雨发生坍塌,269名游客受困,20名大陆游客失联。事件发生后,两岸迅速启动“小两会”(“海旅会”和“台旅会”)应急机制,全力救助受困游客、搜救失踪游客。台湾司法机构11月3日认定20名失联的大陆游客罹难。
9.我国开展中外合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试点
《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试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监管暂行办法》8月29日经国家旅游局和商务部审议通过公布施行,国家旅游局随即发布公告,开始受理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试点的申请。
10.35个旅游演出项目入选《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
为打造旅游演出品牌,促进旅游演出市场繁荣健康发展,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开展了2010《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的申报评选工作。10月23日,在首届中国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入选名单,《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35个项目入选。
11.三部委发布意见规范酒店客房市场价格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9月底发布《关于规范酒店客房市场价格意见》,要求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规范酒店客房价格秩序:一是建立酒店客房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二是制定酒店客房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三是落实酒店客房价格明码标价规定,四是加大事前监管力度,五是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六是完善价格举报快速反应机制,七是促进经营者自律规范。
12.全国红色旅游6年接待游客近13亿人次
从2004年中办、国办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至2010年11月,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已接近13亿人次,年均增长18%,综合收入接近4000亿元。11月19日,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八次会议,14个成员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审议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
13.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共推“全国欢乐乡村游”
7月5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根据这项协议,双方从今年开始每年联合组织开展以“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受益的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已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14.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京举办
5月25日至27日,以“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为主题的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举办。世界旅游业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亚洲太平洋旅游协会负责人,有关国家旅游部长,全球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和旅游学术界代表共千余人参加会议。与会嘉宾围绕全球旅游业秩序重构、新技术应用、适应变革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中国·全球旅游机会”是最受关注的话题。
15.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出新版旅游合同范本
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出了3个新版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其中《团队出境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合同(示范文本)》是在原合同示范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新修订,《团队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是新制定的示范文本。此次制定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的目的一是引导旅游交易行为,倡导用合同规范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交易行为;二是引导旅游服务,倡导旅行社规范经营;三是引导理性消费,倡导依法依规维权。
16.内地与香港共同规范旅游市场
今年7月,一段内地旅行团在香港游览期间受到香港导游胁迫购物的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内地与香港7月31日在北京举行旅游工作磋商会议,双方就共同规范旅游市场达成五项共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要对市场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扩大消费者的知情渠道,标本兼治规范赴港游市场。
17.旅游就业人数已占全国就业总数9.6%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今年3月在20国旅游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就业量最主要的行业之一,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达1100万人,间接就业达6500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9.6%。
18.2010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全国调解处理中心挂牌
2月25日,2010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全国调解处理中心在北京挂牌,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理赔机制正式运行。截至2010年10月31日,有效投保“统保示范项目”的旅行社共10282家,总体投保率超过50%。统保示范项目全国调解处理中心有效处理各类案件5221起,已结案538起,销案1658起,待销案744起,已处理完毕的案件占总数的56%,累计赔款584.5万元。
19.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8人死亡,7人受伤
8月23日上午9时左右,一辆装载25人(包括22名香港乘客)的旅游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基里诺大看台附近被菲律宾前警察劫持。中国政府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立即要求菲方在确保人质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开展营救行动。经过谈判,6名香港游客于中午前获释。23日晚7时40分左右,菲警方实施突击解救行动。这次事件导致香港旅游团中8人死亡、7人受伤。香港特区政府于8月24日下半旗向遇难同胞志哀,8月25日菲律宾全国哀悼香港遇难游客。
20.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一步优化饭店业和旅行社业的经营环境和产业结构,国家旅游局11月出台《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第三篇:辽宁旅游发展
2014年辽宁省旅游收入预计增长20% 2014-02-26
据悉,2014年辽宁省旅游工作的目标是:预期完成旅游总收入5577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361亿元,同比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围绕这个目标,辽宁省旅游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全力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体验参与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展型、旅游地产型等多功能旅游大项目70个;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20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型旅游企业、投资机构、国际知名酒店和旅游集团管理服务品牌到本省投资兴业;推动旅行社做大做强,支持具有资金、产品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行社组建3个旅行社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旅行社采取多种形式成立5个旅游联盟,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旅行社5家、超亿元的20家。
同时,实施旅游产品创优工程。开发高端休闲、乡村休闲、游艇邮轮等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五星级饭店3家,A级旅行社80家;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全面发展国内旅游,推进省内旅游快速增长,积极发展入境旅游,用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立完善全省旅游宣传推广战略体系,打造辽宁吃住行游购娱系列品牌、城市旅游品牌、旅游休闲品牌和旅游线路品牌。
“十一”黄金周辽宁省旅游进账167亿
2013-10-09
今年“十一”黄金周,辽宁省旅游业赚得钵满盆满,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均稳步增长。据省假日旅游办统计,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29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19.5%。
沟域游成全省旅游新亮点
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从9月中旬开始,省假日办先后两次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完善旅游区(点)、宾馆饭店、大众娱乐场所等游客集中场所的设施和安全卫生制度,并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从而确保了黄金周旅游安全、健康运行;同时,精心策划黄金周旅游大餐,组织各地旅游部门推出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及线路,并在省内、北京、吉林和黑龙江等周边城市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黄金周客源的增长。
由于部署周密,措施得力,我省“十一”黄金周旅游全面告捷,亮点纷呈:高铁的开通为辽宁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丹东、本溪、大连、营口等市每天约有30对高铁进站。自驾游成为游客首选,大连市各高速入口每天进入的自驾游车辆约15万台,同比增长一倍多。
温泉旅游产品再度升温。来自省内、黑吉及京津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以虹溪谷、天沐为代表的高端温泉游客数量增幅都在50%以上,各大星级酒店入住率均达到95%以上。沟域、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新亮点,各地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丰富多彩的采摘节活动,山野菜、羊汤、鱼宴、沙琪玛、黏豆包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令游客流连忘返。
10万人次乘高铁来连旅游
“十一”黄金周期间,大连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4.4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全市旅游综合收入23.85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4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8%;门票收入8843.9万元,同比增长12.11%。赴连自驾车27.35万台,同比增长20.22%。新玛特、友谊商城等十大商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0.3%。
哈大高铁的开通为大连旅游带来新的商机。大连市旅游局紧紧抓住哈大高铁开通机遇,加强同东北主要城市间及口岸单位的合作,开辟新的宣传促销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聚人流、增游客。大连市旅游局还与大连机场、大连火车站签署了“大连旅游空铁联盟协议”,确定了大连空铁联运无缝对接方案;加大了高铁沿线旅游广告宣传促销力度;整合了东北优势旅游资源,积极推介“飞大连、乘高铁、游东北”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据统计,国庆节期间,乘高铁到大连旅游的游客近10万人次。
温泉游、乡村游、郊区游和渔家游持续火爆。温泉旅游成为大连市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十一”期间,大连市各温泉景区游客爆满,多家温泉酒店客房入住率达100%,全市70余家温泉酒店经常是“一柜难求”,“温泉+农家游”、“温泉+生态游”、“温泉+健身游”等复合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大连市温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91%。
400余万游客本溪望“枫”
阵阵秋风吹红了漫山枫叶,也吹红了旅游市场。“十一”黄金周期间,本溪市旅游产业持续升温,以枫叶、洞穴、温泉、森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从10月2日开始,本溪市旅游市场就开始呈现“井喷”态势,全市通往各旅游景区的交通线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全市日均进入旅游景区的车辆达5.4万辆次。为此,本溪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假日期间临时调整了出入收费口,并在每天上午增加4个入市口、下午增加4个出市口。
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本溪市共接待望“枫”游客404.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15%;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5.74亿元,同比增长31.45%;全市累计实现零售总额2712万元,同比增长46.7%。
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生态游、乡村风情游成为今年本溪市旅游市场的最大亮点。国庆假日期间,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共接待游客264.7万人次,旅游收入4.9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3%和40.4%。同时,全市接待散客比例也大幅上升,占游客人数的71%。
辽宁重点打造14个旅游集聚区 发展特色旅游
2013-0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简称《旅游法》)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7月30日,辽宁省旅游局举办的学习《旅游法》培训班。为配合新《旅游法》推广,辽宁还将完善旅游配套制度体系,发展温泉旅游、沟域旅游、乡村旅游等,打造有特色的14个旅游产业集群。
新颁布的《旅游法》针对旅游市场规范做出新规定,其中包括取消“零负团费”、明确导游劳动报酬、防止景区乱收费等制度。通过法规约束旅行社、游客及旅游者等几方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辽宁省主推的旅游项目包括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预计在3-5年内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另外,围绕温泉、乡村、沟域、文化、海岛、湿地等多种旅游业态,全省将制定旅游集聚区标准,打造出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据悉,辽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聚区有14个,包括沈阳沈北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普兰店市安波省级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瓦房店市香洲田园城省级旅游产业集聚区、鞍山汤岗子温泉健康城集聚区、沈抚旅游产业集聚区、清原旅游产业集聚区、丹东赴朝旅游集聚区等。“十二五”期间,全省将编制《辽宁省生态旅游专项规划》、《辽宁省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辽宁省旅游路网发展专项规划》,完成温泉、沟域、乡村旅游的规划。
此外,省旅游产业发展部门还将配合《旅游法》推广,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监管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旅游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及“一日游”管理制度等。
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0-03-05
摘 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主张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探寻应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提高产业要素素质、有序拓展客源市场、构建企业集团、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才能顺利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发展,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然而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之下,积极探讨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全省旅游业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进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可做如下阐释:第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选择。第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第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由粗放走向集约、由规模走向效益、由单一功能走向综合功能的渐进的过程。第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可能会大大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使产业形态发生某些变化或形成某种新的业态。科学准确地界定旅游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
上述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阐释,不但在理论上使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其相关的概念内涵,同时在实践上有利于人们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对策,加速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和旅游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旅游产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优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0 00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35%和6.7%[1]。然而,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种种新变化。据《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预测分析,未来5年内英国人将带着宠物去旅游,北美人偏爱享乐式旅游,北非游蒸蒸日上,西欧人放慢节奏让心灵放假,东欧流动人口返乡游兴起,中东宗教旅游潜力大增,“世界尽头”的南美诱惑力大增。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在世界范围内,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新旅游形式正在悄然兴起,这必将促使新的旅游业态的产生。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已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产业领域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旅游产业体系从点线转向板块,企业发展从单体企业转向链条型企业,企业经营从一地经营转向跨地区、跨国界,产品开发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3]。上述变化说明,中国的旅游产业实际上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转型与升级。为此,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宁省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2008年,全省旅游业完成旅游外汇收入15.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 6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24.3%。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078.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旅游总收入1 741.5 亿元,比上年增长33.2%[4],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市、区)、强省(市、区)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变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积极推进辽宁省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辽宁省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凭借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快捷的交通条件、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以及庞大的潜在客源等优势条件,为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1.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丰富奇特的自然风光、多彩厚重的文化景观构成了辽宁省旅游亮丽的图景。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5A级旅游区2家、4A级旅游区39家、3A级旅游区32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此外,省级以下的各种景区(点)数以万计,其品位之高、价值之大、种类之齐全、分布之集中实属全国罕见[5]。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来看,辽宁省旅游资源除了少数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以外,有些资源虽已开发但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开发的空间较大,为旅游产业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有些资源还处在尚未开发的状态,开发潜力巨大,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高端开发手段的广泛应用,辽宁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2.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旅游产业作为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其宗旨就是为旅游者提供舒适而满意的旅游服务。因此,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把辽宁省与全国50多座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辽宁省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3.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辽宁省是全国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省份,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8年,辽宁省完成生产总值13 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了辽宁省历史上的新跨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完成10 016.3亿元;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6]。辽宁省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4.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辽宁省旅游产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据统计,200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93元,比上年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76元,增长16.8%[4]。来辽宁省的国内旅游者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16 50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5.35%;同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00.09万人次,是1979年的66倍[4]。韩国、日本、俄罗斯成为辽宁省的主要客源市场,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旅游绝对人数亦明显增加(如表1所示)。这表明,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来的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来旅游者人数的迅速飙升,将为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必将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辽宁省旅游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系统化产业体系,但各环节自身发育不良,整合互动较差,使产业总体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交通业各区域运输能力差异较大,缺少配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饭店业尚在低水平的粗放式管理与服务中徘徊,竞争能力较弱;餐饮业地方特色不突出,卫生条件较差,难令游客满意;游览业淡旺季效应明显,深度开发不够,创新力不足;购物业旅游商品品种单一,工艺粗糙,缺乏创新和特色;娱乐业内容乏味,创意不足,经营水平低下。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系统化方向演进,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市场结构方面,因旅游开放程度低,市场结构单
一、分散,难以走向深层化和国际化,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入境市场来看,辽宁省的国际客源以日韩为主,亚洲以外的旅游市场开发不足,仅占入境游客人数的9%;国内客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份,而西北、东南沿海地区的游客较少。游客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老年游客比重较小,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表明在旅游市场尚未发育完全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企业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乱”“散”“弱”现象,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僵化;经营规模小,普遍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分散经营,部门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限制了资产的流动、重组,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竞争不足[6]。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辽宁省旅游企业走向集约化、多元化的道路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在较浅层次,从开发类型上看,主要以资源导向型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产品类型上,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度假型产品较少,且受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虽然大力宣传推广红、绿、蓝、金、银“五色旅游”产品,依托反映革命史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旅游产品;依托山岳、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旅游资源的绿色旅游产品;依托滨海资源的蓝色旅游产品;依托清文化资源的金色旅游产品;依托冰雪和温泉资源的银色旅游产品。但仅有“银色旅游”初具规模,其他各类旅游产品在优势发挥、深度开发、强化特色、市场开拓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问题,致使辽宁省旅游产品品种单
一、结构不合理,难以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人才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数量却严重不足,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如辽阳、朝阳、盘锦等城市,旅游人力资源数量的不足使得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缓慢,并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7]。另外,辽宁省旅游院校虽然众多,但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求量而非求质,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
四、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高效产业链,使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各项要素的自身成长发育完善,彼此协调互动、优化组合。具体说来,要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服务的全面提升和交相互动,使游客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要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构建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以特色饭店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饭店网络,实现饭店业由单体组织向集团化、由单一化向市场细分化、由整体化向专业化的发展[8];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挖掘辽宁省地方文化,打造餐饮名店,通过发展特色餐饮,开发地方风味,创新辽菜烹调工艺,扩大辽菜的影响力,进而形成兼容并蓄的旅游饮食体系;要通过建立景区股份公司等形式实现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并通过高科技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经营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将辽宁省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开发系列化创意新颖的旅游商品;娱乐部门要向新颖化、多样化、高品位方向发展,实现健身、休闲、娱乐的有机组合和传统、地方、现代项目的交相互动。
2.扩大内需为主,有序拓展市场
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辽宁省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升级的市场基础。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攻目标,巩固日本、韩国市场,大力发展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继续开拓港澳台市场,同时兼顾开发西欧、北美商务旅游市场,形成多元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要继续优先开拓东北地区旅游市场,并逐步向华北、山东等地区辐射,同时注重发展华东、华南地区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客源市场,形成近、中、远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辽宁省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要加强资本运作与战略合作,通过旅游优质资产和业务的注入,拓展旅游上市公司成长空间;或者借助于同国内、国际伙伴的战略合作,弥补旅游企业产业资源链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优化旅游企业结构[9],进而打造旅游企业核心优势,提高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产品结构由产品的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调整,旅游产品类型由落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满足多样需求的主题产品、观光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过渡已成为一种必然之势。因此,要实现辽宁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冰雪等五大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辽宁省“红、绿、蓝、金、银”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五色”旅游为骨干的辽宁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要继续树立辽宁省“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品牌,细分客源市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构造一个与国内、国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辽宁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辽宁省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10]。最后要健全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韩健民.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2] 唐柳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101-103.[3] 张辉,秦宇,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报告200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3.[4] 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08年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2.26)[2009.5.20].ttp://.[5] 齐兵.辽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1):133-136.[6] 李刚,赵静玮.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6,(6):93-99.[7] 张婷婷.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8,(4):61-67.[8] 张辉,厉新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报告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51-158.[9] 熊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2-26.[10] 熊建华,刘武.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2007,(2):51-54.
第四篇:2010十大新闻
再过两天就是元旦了,在这个即将到来的2011年,我们一起来回味下2010国内十大新闻,一起来看看2010国内大事都有哪些,同时也看看这些2010国内重大新闻中有哪些是最受网友们关注的。
盘点2010国际十大新闻事件
侮辱华裔上榜2010年十大新闻事件
“中日撞船”事件位居2010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之首
网友最为关注的2010年国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1)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时间里,来自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
(2)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3)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
新华社7月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根据纲要,我国将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4)隆重庆祝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举行。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5)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8月7日23时40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甘肃舟曲……2010年,我国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异常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篇章。
(6)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运动员刷新3项世界纪录、15项亚洲纪录和27项亚运会纪录。2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亚运会金牌,36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亚运会奖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199枚金牌、416枚奖牌,连续八届名列亚运会金牌榜首位。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12月12日至12月19日举行。这是亚洲残疾人体育组织重组后举办的首届亚洲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
(8)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计算机
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
(9)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国家统计局12月3日发布公告,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产2.9%。这是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是战胜严峻自然灾害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我国粮食总产已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10)中央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适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进一步为宏观经济政策定调。
以上十条就是2010十大国内新闻,也都是2010国内大事,想时刻关注2010国内重大新闻请锁定深港在线国内新闻栏目
世博考的可能性很大。1.调控房价政府连出“重拳”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调控房地产市场,被称为“国11条”;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正式出台, 从坚决遏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等多方面遏制房价,被称为“新国10条”;9月,多部门分别出台措施,再次打出房地产调控“组合拳”。房价调控“重拳”贯穿全年,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有效抑制了投机性需求。
2.中国高铁里程跃居全球第一
1月7日,铁道部首次对外发布消息: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我国高铁一再刷新世界纪录:京沪高铁全线贯通,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铁;国产“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486.1公里,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拥有系统技术最全的国家。
3.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规定被形象地称为“同票同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农村和城市每1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如今1∶1的变化。“同票同权”,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4.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
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被誉为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时间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成为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届博览会。
5.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拍回月球影像数据,完成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直接地月转移、成功环月等既定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这标志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为月球“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
6.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指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7.第六次人口普查进行
11月1日零时,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启动,涉及约13亿人口,共有600多万普查人员参与。这是近年来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这次普查首次把在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11月15日,人口普查顺利完成入户登记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预计到2011年4月,这次人口普查将公布主要数据。
8.“天河一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
11月17日,第三十六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发布,我国首次有两台超级计算机位列前三。其中,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二期系统以实测运算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位居榜首,成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9.“国16条”稳物价保民生
面对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11月19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发布,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16项措施,包括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随着这个被群众称为“国16条”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地菜价应声回落,社会情绪逐渐稳定。
10.我国粮食产量“七连增”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长2.9%,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七连增”对保供给、保物价、保民生和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测绘十大新闻
本报评出2013年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十大新闻
<2014-01-14 09:57:23> 文字大小:【大】【中】【小】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面展开。
2.国家局荣获世界杰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奖。
3.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效。
4.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建设升级。
5.天地图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应用。
6.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投入运营。
7.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及时有效。
8.杨艳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9.首届“感动测绘人物”推选活动在全国展开。
10.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