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法学院毕业论文文档格式要求
法学院毕业论文文档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表格来源
学生在学校教务处网站(三本学生在芙蓉学院教务处网站)“教务处—实践教学—资料下载—毕业论文相关资料—论文格式”中下载表格。
毕业论文正文内容的排版要求
页边距
上 3cm 下3 cm 左3 cm
右2 cm 页眉cm
页脚cm 全文段落 1.5倍行距
一级标题 3号 黑体 居中
二级标题 4号 黑体 空2个字的距离(空格键敲4下)
三级标题 小4号 黑体 空2个字的距离(空格键敲4下)
页码
居中
小五
正文
小四号
宋体
页眉
小四号
宋体
脚注 每页从[1]开始 小五号 宋体
参考文献
小四号 宋体
毕业论文装订顺序
(一)封面——
(二)任务书(2页)——
(三)成绩评定表(3页)——
(四)开题报告书(4页)——
(五)过程考核表——
(六)目录——
(七)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八)正文——
(九)参考文献——
(十)致谢
毕业论文正稿格式形式审查的基本要求
1、文章注意标点的正确运用,防漏防错,以免产生歧义。
2、严格校对,防止错别字,在空行、空格上尤其要注意。
3、在全文中一般不要出现“我”、“本人”等主观性第一人称词语,必须要用时,可用“笔者”代替。
4、论文题目、各级标题是论文的核心,相互之间一般是由总到分的逻辑关系或并列的逻辑关系,能形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或框架。文字要精炼推敲,防止词不达意、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出现歧义、或从理论体系上有明显缺失、漏洞等。
5、毕业论文的正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一万字。
6、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外文文献。
7、毕业论文文本完成后,由指导老师审核论文质量的同时审查文档格式,在论文封面签字后上交法学院教务办(含电子文档),在学院审查中出现文档问题或明显抄袭的,推迟答辩甚至取消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正稿填写须知
一、封面:
1、字体:封面各栏一律用: 宋体小3号,居中。
2、封面上的“(设计)”去掉。
3、题目:文字较长需要转行的另起一行,首字对齐。题目最长不超过20字。
4、姓名栏:每字间空1个字的距离(空格键敲2下),宋体小3号,居中。
5、指导老师或学生姓名为单名的,打印时按双名的首尾文字对应。注意指导老师的姓名用字的准确性。
6、学号:应填写全部编码,如:200902010103。
7、专业班级:按专业、年级、班级顺序填写全称。如:法学09101班。
8、完成时间:按照实际完成时间填写,不能迟于5月12日。例如:2013年5月10日
二、目录:
“目录”二字,间隔2个字距离(空格键4下),黑体3号,居中。再空一行后写内容与页码,两端对齐(一、二、三级标题的序号左顶格,右边的页码外对齐),中间用省略号隔开。(注:省略号输入法:shift + 6),目录内容一般为文章的一、二、三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字体为小四号宋体。
需要注意的是,目录下端不编页码。页码第一页从毕业论文的正文内容第一页起算。摘要与关键词的字样不要在目录中出现。当然,正文内容中如果有引言和结语的字样,则引言和结语可以出现在目录中。另外注意的是,目录和摘要不需要页眉,也不需要编页码。只有在正文中才要页眉。顺便提及,毕业论文最后一页的“致谢”那一页,也不需要页眉,但要编页码。
三、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及关键词的内容紧接着目录之后,占一页篇幅,但要注意与目录一样不编页码。“摘要”。“摘要”二字顶格,四号宋体加粗,后用冒号。例如:“摘要:” 摘要内容为文章的主要观点,300字左右。用第三人称对全文进行准确概括,禁用“本文、笔者、作者”等主语,不加诠释和评价性文字,不用报道语式,不要使用带有渲染、夸张作用的词藻。不用序号,不分段。摘要要求文字简洁而精炼;内容客观,重点突出而新颖。1.5倍行距。
另起一行,顶格写“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后用冒号。1.5倍行距。关键词指最能反映文章观点的关键性词语,一般3个关键词即可,最多5个关键词,中间用逗号隔开,并空出一个字的间距(空格键敲击2次),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
空一行,顶格写摘要与关键词的英文翻译,“Abstract:”“Keywords:”(注意单复数形式:不是Keyword),字体为罗马体,4号加粗。英文的正文内容,字体为罗马体,小4号。1.5倍行距。注意每句话的首字母和专有名词首字母、关键词首字母要大写。
四、正文: 正文部分需要页眉。
先做好页面设置:在word中“文件”菜单设置:上下页边距均为3cm,左页边距2.5cm,右页边距2cm,装订边0.5cm,页眉与页脚边距2cm。页眉中写文章的题目,题目有副标题的不写入页眉。页眉的字体为:宋体小5居中。
(一)第一页: 本页开始写正文,正文字体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为:宋体小4号,1.5倍行距。
如果有引言或结语的,“引言”、“结语”二字居中,视为一级标题看待。“引”和“言”之间空1个字(空格键敲2次)。“结”和“语”之间空1个字(空格键敲2次)。
关于论文标题的格式和字体要求如下:
1、一级标题一律用黑体3号,居中。在标题序号后用顿号隔开。一级标题与前后文之间都不空行。
例:
一、媒体问责价值理念的内涵及法律表征
2、二级标题一律用黑体4号,前面空2字起,前后不空行。序号用括号括起来,后面不再用顿号。
例:
(二)媒体问责价值理念的内涵
3、三级标题一律用黑体小4号,前面空2字起。序号后用实心圆点隔开。例: 3.革除官僚思想,勇于主动接受媒体问责
【特别注意】每级标题都不要加粗。每级标题最后都不要加标点符号。
(二)参考文献及其标注方法:
1、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文章写作中为支撑自己观点而引用了的他人著作、论文等的关键性观点或原文,须在文中相应位置加以标注。标注方法:方括号加序号,上标(置于文字的右上角)。
例:英国著名美学家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1]
引用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外文文献;参考文献以近五年来的相关研究主题的权威期刊为主,一般占60%以上比例;网络的、电子类文献不宜太多,最多2篇;专著限于2-3部即可,不宜太多;教材、编著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不要出现“著”、“编”、“年、月、日”、“年版”等字样,也不要出现书名号。参考文献按在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标注,再在文章最后“参考文献:”栏目,与文中对应汇总列出。汇总时专列一页,格式按:页眉下第一行写“参考文献”四个字(不要冒号),字体为:三号黑体居中。下面分行顶格写文献具体内容情况,字体为: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专著类文献书写格式:方括号内写序号,作者名(两个以上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圆点,著作名,[M],圆点,出版地,冒号,出版社名,逗号,出版时间(只写哪一年,但是不要出现“年”“月”等字样),最后不加标点。例:[1]刘勇,康立山,陈毓屏.非数值并行算法(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美]约翰·基西克.理解艺术[M].朱军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期刊文献书写格式:方括号内写序号,作者名,圆点,论文篇名,[J],圆点,期刊杂志名,圆点,出版年,逗号,卷(期),冒号,论文在刊中的页码A~B,最后不加标点。如:
[3]高曙明.自动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计算机学报.1998,21(3):281~288
------论文集文献书写格式:方括号内写序号,作者名,圆点,文章名,圆点,论文集名,[C],圆点,出版地,冒号,出版社名,逗号,出版时间,最后不加标点。
[4]王承绪,徐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英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新闻文献书写格式:方括号内写序号,作者名,圆点,文献名,[N],圆点,报刊名,冒号,年月日(注意年月日的写法与格式),最后不加标点。如:
[5]李俊松.21世纪的光电子科学[N].科学时报:2002.02.20
------专利文献书写格式:方括号内写序号,作者名,圆点,专利名,[P],圆点,专利国别,冒号,专利号,圆点,出版日期(注意年月日的写法与格式),最后不加标点。
------电子文献书写格式:方括号内写序号,作者名,圆点,电子文献名,圆点,网址域名,发表时间年月日(注意年月日的写法与格式),最后不加标点。
2、注释: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的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如因写作时需要引用某人原文,但考虑表达顺畅需要节略性 6 引用或使用某些专有名词,为方便读者正确理解而进行说明或解释。文中用方括号内写注
1、注2,上标。如:[注1]。一般采用在当页下面注释,与正文间用横线隔开,字体:宋体小5号。
3、图片:当表述不够直观时,可以配图加以说明。一般在当页配图,注意排版美观。文中表述后要用图说明的,用圆括号内写:例如:“(见图1)”。表题、图题:5号黑体,居中。图、表中的文字字体为:5号宋体。
五、补充几点重点说明:
1、页码居中,从论文正文开始编页码,首页显示页码。参考文献、致谢的内容都与论文正文内容的页码连续编页。目录与摘要不计入页码,不需要编页码。
2、外文译名注意规范,如[意]“达·芬奇”,国别要用中括号,圆点须在中间。等等。
3、引言或序言、结语、“致谢”。“引言或序言”一般在论文主体部分之前,主要阐述自己论文写作的背景、灵感来源、形成过程等,也可不写;论文第一部分接着引言写,引言部分不要单独构成一页。所谓“结语”,就是指论文主体内容写完后,如果还有些结论性的话语或其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可以做出简单的结论性文字,算作结语。当然也可以不写结语。“致谢”是指对论文写作中对自己提供指导、帮助的老师、学生等表示谢意。栏目中“序言”、“结语”、“致谢”二字按“目录”二字用同样的格式字体(3号黑体)写,其中的内容按论文正文格式字体(小4号宋体)写。“致谢”后应落款及时间。“致谢”统一用语,不要写成“致谢辞”或“致谢词”等其他字样。
4、正文内容要页眉,页眉从论文正文的第一页开始,到参考文献结束。目录、摘要以及致谢都不要出现页眉。
法学院 2013年3月22日
第二篇: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案例分析写作要求
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案例分析写作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法学院本科生的法学实践应用能力,避免或减少单纯理论写作的弊端,防止无意义的抄袭,法学院决定从2011年起,所有本科生毕业论文均采案例分析方式。
案例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判决评析
其格式为(示例):
题目:××请求权—某某法院某某判决评析
本案事实
争论点
判决理由
评析:
(一)某某法律问题的基本理论或性质
(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或规定的比较(或其他)
(三)本案判决适当与否
(四)我国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
以上格式可以随不同性质案例如刑事、民事、商事、经济、劳动、国际或历史案例评析而有所变化。
法学院
第三篇:法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法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教务处《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求及安排》的具体精神,结合法学院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选配、选题审定、论文撰写与定稿、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工作按时间段作出详细安排。2011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全部周期为2010年10月中旬~2011年6月中旬,按各时间段安排工作内容如下:
一、指导学生选题与定题(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8日前)
学院成立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院长担任主任。院论文指导委员会(以下按简称)负责学院本科生论文各环节工作计划安排、论文工作检查、综合成绩评定和工作总结。
组织教师认真落实论文选题、配备指导教师、中期检查、初评、终审、论文答辩等项毕业论文工作,制定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及时处理和解决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
1、10月22日前: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订工作计划,完成选配指导教师工作。上报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毕业论文工作计划。2、10月29日前:10月28日召开毕业论文工作动员会由鲍禄副院长作动员讲话;举办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由王国平老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培训。法学院要求全体导师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宣讲学校对抄袭论文行为所采取的电子检测手段、学校匿名评审和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理规定。
3、11月3日前:学生本人到院办(宁远724)办理录入登记。学生登记的信息:学号、姓名、论文选题题目、具体研究方向、联系方式(E-mail邮箱地址和手机)。
4、11月8日前: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届时以导师分组发送师生双方信息,开始修改论文题目工作。各位导师选择1名学生做联络员方便导师信息畅通。导师也可召集本组学生面谈题目修改意见。
二、开题与论文写作定稿及送审(2010年11月8日至2011年3月25日前)本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撰写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1.第10周(11月8日)开始: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订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学生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 1
签署意见(从此各类导师所有填写指导意见及签字均采用手写,特别强调:指导教师的每次签字时间依次在学生毕业论文封面的时间之前)。
2、11月24日前:由学生本人到学院办公室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原件(学生留存复印件)。学院于11月26日前向教务处上报论文指导教师名单、学生名单和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提交后,不得随意更改论文题目。此后如学生对论文题目所做的任何修改、变更必须经指导教师、学院主管领导审批方可。
3、12月份开始: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撰写(导师填写毕业论文各表意见及签字均用手写)。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手册》学生可上教务处网站(2010年10月20日)的通知中查阅或下载。关于格式模板,上届何启豪校级优秀论文作为全院统一格式模板,该件于12月初向师生发送。
报考全国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待考试结束迅速转入毕业论文撰写任务。
4、2011年3月22日即第八学期第4周前:按照学校要求学生不得以实习、找工作等理由推迟提交毕业论文或降低评分标准。学生论文定稿后要及时向指导教师提交,经指导教师论文评审无误后填写成绩评定表。学校采用电子监测系统清查抄袭论文,此时学生将定稿论文电子版(U盘文件名格式: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和纸质版(一份:不提交指导教师已填写的成绩评定表)到学院办公室提交。
5、第4周(3月25日)前:学院完成毕业论文收集汇总上报教务处进行匿名评审。
三、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阶段(3月28日—5月20日)
本阶段工作包括:确定学生合格论文名单、指导教师对合格论文填写成绩评定表、安排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1、第5-6周(3月28日—4月8日):有抄袭行为的论文按照学校处理意见由指导教师向该生作出论文整改意见,经验收合格后则重新填写成绩评定表;4月14日前经验收仍未完成论文整改者按推迟答辩处理,将该生安排参加二次答辩。
2、第7周(4月14日)前:学生到院办提交毕业论文复印件一式三份由院办分发给各位答辩教师预先评阅,凡不按时提交者则按学生个人自愿放弃答辩处理,对此类学生可安排参加二次答辩。
3.第7周(4月14-15日)前: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编制答辩小组拟定答辩日程安排,上报后由教务处网站公示。届时我院将答辩日程安排、答辩流程等文件发送到师生邮箱。
4.第8-9周(4月18日—4月29日):答辩老师评阅论文,答辩秘书组培训及答辩场地的材料及物品等准备工作。
4月25日-29日全院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已通过的学生于5月5-6日两天持《答辩组毕业论文通过证明》到院办提交毕业论文电子版(以U盘提交,其文件名格式: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和纸质版1份(指导教师所有签字表必修是原件,论文不装订按文件顺序装入透明夹)。
按照学校规定答辩组发现如有论文存在质量问题、诚信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论文不通过、延期答辩的结论,该答辩组在指导学生限期改正的同时向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提请安排该生参加二次答辩;凡参加二次答辩仍未通过的论文学院对该生不再提供答辩机会,该生可填写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的申请。
我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作出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工作在5月13日前结束并向教务处提交。
四、评优与总结阶段(5月16日—6月17日)
1、第12周(5月16日—5月20):学院推荐优秀毕业论文上报教务处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5月20日前,学院按毕业生人数的5%上报推荐名单和参评论文(参评学生提交论文复印件1份)。
2、第15周(6月10日)前:我院答辩秘书组检查清理毕业论文按类打捆送交学校统一封面装订,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装订存档工作。向教务处提交本届毕业论文电子存档刻录光盘。
3、第16周(6月17日)前: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撰写本届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按时上报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含电子版)材料。
法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委员会
2010年10月22日
第四篇:法学院毕业论文选题
本科论文选题
(注:有些选题仅为研究方向,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另定论文题目)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法理学选题
1.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与衡平2.论网络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3.司法权威的影响因素及构建 4.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5.论司法信息公开
6.论法律解释的价值及其实践 7.法治进程中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育 8.论法律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 9.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 10.律师的法律职业伦理
11、司法改革的理念问题研究
12、司法改革的体制问题研究
13、司法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14、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5、法官制度改革研究
16、检察制度改革研究
17、政法委制度改革研究
18、司法权行使的外部关系问题研究,如司法与民意、司法与媒体等
19、司法公正问题研究 20、司法公信问题研究
21、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22、法律推理方法研究
23、法律论证方法研究
24、价值衡量方法研究
25、漏洞补充方法研究
26、孟子权力制衡思想浅析
27、权力寻租及其法制防控
28、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障问题及其应对
29、错案频发的立法学思考 30、新疆反恐的法治化策略分析
31、大学生校园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32、论国家立法权
33、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界限
34、《立法法》修改问题研究(可选取一个方向)
35、再议司法权的定位
36、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
37、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研究
38、城管与流动摊贩关系再研究
39、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40、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41、信访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改革研究
42、死刑存废的法社会学思考
43、自由裁量权基准研究
44、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45、性别尊严权研究
46、论人权的司法保障
47、法的平等价值研究
48、法的效率价值研究
49、法的秩序价值研究 50、法的自由价值研究
51、法的正义价值研究
52、判例指导制度研究
53、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54、公民法治观念淡薄与法治观念培养
55、“公序良俗原则”之法理学思考
5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法理学思考
57、道德缺失与法律
58、司法的去地方化研究
59、司法的去行政化研究 60、司法腐败问题研究
61、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6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再思考 63、立法的合宪性原则研究 64、立法的民主化研究 65、立法的科学化研究 66、法律的效力与实效研究 67、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研究 68、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研究 69、男女退休年龄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 70、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71、论法治的基本内涵 72、亲子鉴定法律问题研究 73、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研究 74、论环境健康权 75、老年人权利研究 76、儿童权利研究 77、同性恋法律问题研究 78、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研究 79、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思想研究
80、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及对我国法学的启示 81、论腐败行为的法律控制 82、论公民维权制度的法律完善 83、“人情社会”与中国人的法律观 84、论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85、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法规的关系研究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法制史选题
(一)中国法律史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2、唐代法律制度
3、试论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
4、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5、简论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与特点
6、中国近现代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
7、儒家法律思想的历史演变
8、论中国的传统道德与法律观
9、朱熹法律思想评述
10、论春秋决狱
11、论古代婚姻法律制度
12、试论明清的司法制度
13、试论明清的文字狱
14、试论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制度
15、儒家法律思想评述
16、法家法治理论研究
1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1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19、试论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与法制(可以某一朝代或者某个方面为例进行论证)
20、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评述
21、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当今法制建设
22、试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23、论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
24、传统中国的调解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25、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价值
26、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和现代价值
27、中国古代的反贪理念和制度
28、中国古代反腐败的立法设计
29、明清地方司法实践 30、中国古代监察理念和制度
31、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研究
32、儒家忠孝思想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
33、《唐律》礼法合一思想浅析
34、汉律所见奴婢法律地位探析
35、试论唐律中的服制问题
36、汉唐律连坐与相隐问题的法社会学分析
37、汉唐复仇之风及其与正统法律间的冲突与协调
38、封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的女性地位剖析
39、浅论唐代监察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40、秦汉法律思想嬗变与原因剖析
41、试论汉唐时期的律学和律学思潮
42、中国近现代百年宪政的历史经验
4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的影响
(二)西方法律史
1、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2、试论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
3、简述洛克的自然权利论
4、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剖析
5、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6、边沁功利主义法学评析
7、从柏拉图的“哲学王”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8、论古典自然法学理论
9、古印度法律种姓制度特征及其对以后印度法律的影响
10、试论古希腊公法中的民主传统
11、罗马法的借鉴意义
12、试论教会法对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积极影响
13、略论伊斯兰法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影响
14、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与特点
15、英国衡平法的起源与发展 16、1804年法国民法典及其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
17、简论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特征
18、美国司法审查权的理论与实践
19、资产阶级古典刑法思想在法国革命时期立法文件中的体现 20、美国权利法案(宪法前10条修正案)的理论与实践
21、日本帝国宪法的基本特点
2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法所有权制度的变化
23、日本经济法的形成与发展
24、试论经济法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5、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和区别
26、论普通法中“程序优于权利”
27、英国信托制溯源
28、论英国陪审制
29、美国宪法研究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行政法选题
1.论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2.论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3.论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关系 4.论诚信原则的行政法意义 5.正当程序原则研究 6.论行政事实行为
7.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理论和实践 8.论行政制裁权 9.行政补偿制度研究 10.论行政立法监督 11.行政征收研究 12.行政征用研究 13.行政收费制度研究 14.行政追偿制度研究 15.论行政裁决制度的完善 16.论行政指导的合法性 17.行政责任研究 18.行政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19.行政法制监督研究 20.责任政府论 21.行政参与制度研究 22.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研究 23.行政调解的制度设计 24.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25.浅论行政委托 26.论一事不再罚原则 27.行政奖励制度的构建
28.试析“人肉搜索”及其法律控制 29.行政越权与滥用行政职权 30.滥用职权研究 31.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 32.行政主体研究
33.论行政程序的地位与作用 34.论行政权之法律监督 35.论行政权对民事利益影响 36.论行政指导的法律性质 37.行政指导的救济方式研究 38.论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 39.网络暴力的规制
40.论《行政许可法》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41.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方向 42.行政许可监督研究 43.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研究 44.论行政许可设定制度 45.行政许可范围研究 46.论行政许可中的听证制度 47.论公务员的权利及其保障 48.论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49.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50.论行政协助
51.论行政许可立法对我国依法行政的意义 52.论行政许可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53.行政许可程序研究 54.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便民原则 55.论行政许可法中的评价制度 56.行政许可申请人权利义务研究 57.行政许可中的电子政务研究 58.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59.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60.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研究 61.行政处罚设定权分配研究
6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在行政处罚中之适用问题研究 63.论行政行为的废止 60.城管执法之困境与出路 61.行政执法的备案监督制度 62.论对内部行政行为的
63.我国城镇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4.完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 65.论行政处罚中比例原则与行政裁量权之行使 66.论行政处罚中选择性执法与平等权保护 67.行政处罚程序设计与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研究 68. 行政强制法的实施与完善 69.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 70.论我国行政复议的管辖体制 71.论行政复议听证制度 72.论行政复议的便民原则 73.论行政复议公开原则
74.论行政复议公正原则的实现途径 75.论行政复议前置制度 76.论行政复议终局制度 77.论行政复议范围 78.论行政复议的审查深度 79.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 80.论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 81.论行政复议的告知制度 82.论行政复议的监督功能及其实现 83.论行政复议程序的完善 84.论行政复议的举证规则 85.论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 86.行政程序法的模式研究 87.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研究 88.简易程序研究 89.行政听证制度研究 90.回避制度研究 91.合法性审查原则研究 92.行政赔偿诉讼的审判制度研究 93.行政指导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研究 94.行政合同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研究 95.不作为行为的行政诉讼问题研究 96.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97.行政诉讼的管辖研究 98.集团行政诉讼研究 99.行政公益诉讼之探讨 100. 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10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研究 102.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制度衔接 103.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研究 104.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 105.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研究 106.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107.行政案件利害关系人浅析 108.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 109.论行政判例
110.《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111.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112.行政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完善 113.论行政裁量权的司法控制 114.论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 115.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完善 116.设置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之探讨
117.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之解读与反思
118.论行政诉讼执行措施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设想 119.论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研究 120.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之法治化路径
121.《立法法》视野下的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兼议《行政诉讼法》第52、53条之存废
122.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思考 123.论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标准 124.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困境与法制对策
125.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律上利害关系”要件研究 126.论行政诉讼被告举证责任的优化
127.行政诉讼类型化: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新思路 128.论检察机关启动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程序 129.论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关系的重构 130.论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标准 131.论行政给付行为的诉讼救济
132.论我国检察机关行政公诉权的程序建构 133.对《行政诉讼法》第51条的反思与修正 134.行政诉讼停止执行原则的建构路径 135.行政诉讼法应建立合理性原则
136.从行政诉讼法的适用看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137.司法审查视野中的诉的利益
138.试论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标准的完善
139.“会议纪要”的可诉性研究——兼论《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扩大 140.行政诉讼被告举证程序规则之完善
141.完善《行政诉讼法》诉讼停止执行制度之构想 142.行政诉讼法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
143.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机理分析与机制构建 144.我国公务员诉权受限的理论溯源 145.论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的范围 146.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化解信访困境 147.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析 148.行政裁量权司法审查探析
149.论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150.农村群体性纠纷及其解决
151.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作被告问题的反思 152.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法院调解的定位 153.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利弊分析 154.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问题及思考 155.论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原则
156.论行政诉讼不调解制度的法律基础及现实价值 157.行政诉讼当事人资格确认规则利弊分析 158.论行政诉讼起诉时效 159.行政诉讼判决种类探析 160.论行政公益诉讼
161.论简易程序在行政诉讼中的存在必要性与可行性 162.行政诉讼再审程序中的同级再审制度分析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宪法学选题
1、法科学生就业权利保障与实现问题研究
2、论维护宪法权威的实然与应然问题研究
3、论维护宪法权威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4、公法学视野下的最低生活保障权研究
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权问题研究
6、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问题研究
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宪法学解释
8、平等就业权问题研究
9、物质帮助权问题研究
10、休息权问题研究
11、生存权保障问题研究
12、中央军委主席的任期问题研究
13、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14、少数民族基本权利问题研究
15、论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16、政府预算公开问题研究
17、“三公消费”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18、公民社会权保障问题研究
19、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问题 20、宪法思维的养成问题研究
21、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22、完善人大质询制度路径研究
23、单身女性的生育权研究
24、生育权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
25、公民的生存权问题研究
26、农民工生存权的保障与实现
27、我国公民的适当生活水准权
28、从“异地高考”谈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问题
《法理学》论文参考选题
1.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与衡平2.论网络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3.司法权威的影响因素及构建 4.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5.论司法信息公开
6.论法律解释的价值及其实践 7.法治进程中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育 8.论法律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 9.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 10.律师的法律职业伦理
11、司法改革的理念问题研究
12、司法改革的体制问题研究
13、司法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14、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5、法官制度改革研究
16、检察制度改革研究
17、政法委制度改革研究
18、司法权行使的外部关系问题研究,如司法与民意、司法与媒体等
19、司法公正问题研究 20、司法公信问题研究
21、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22、法律推理方法研究
23、法律论证方法研究
24、价值衡量方法研究
25、漏洞补充方法研究
26、司法权运行机制研究
27、权力寻租及其法制防控
28、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障问题及其应对
29、错案频发的立法学思考 30、新疆反恐的法治化策略分析
31、大学生校园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32、论国家立法权
33、我国立法体制研究
34、《立法法》修改问题研究(可选取一个方向)
35、再议司法权的定位
36、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
37、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研究
38、城管与流动摊贩关系再研究
39、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40、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41、信访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改革研究
42、死刑存废的法社会学思考
43、自由裁量权基准研究
44、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45、性别尊严权研究
46、论人权的司法保障
47、法的平等价值研究
48、法的效率价值研究
49、法的秩序价值研究 50、法的自由价值研究
51、法的正义价值研究
52、判例指导制度研究
53、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54、公民法治观念淡薄与法治观念培养
55、“公序良俗原则”之法理学思考
5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法理学思考
57、道德缺失与法律
58、司法的去地方化研究
59、司法的去行政化研究 60、司法腐败问题研究
61、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6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再思考 63、法制统一原则研究 64、立法的民主化研究 65、立法的科学化研究 66、法律的效力与实效研究 67、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研究 68、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研究 69、男女退休年龄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 70、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71、论法治的基本内涵 72、亲子鉴定法律问题研究 73、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研究 74、论环境健康权 75、老年人权利研究 76、儿童权利研究 77、同性恋法律问题研究 78、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研究 79、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思想研究
80、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及对我国法学的启示 81、论腐败行为的法律控制 82、论公民维权制度的法律完善 83、“人情社会”与中国人的法律观 84、论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85、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法规的关系研究 86、立法精细化问题研究 87、立法质量问题研究
88、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问题研究 89、人权的司法保障研究 90、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研究 91、法律服务体系研究 92、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研究 9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4、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95、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问题研究 96、地方立法权研究 97、人民陪审制度研究 98、法治国家的“良法”研究 99、我国非正式法源研究 100、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研究
101、论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及范围
102、论规范性文件的立法性质
103、基本法律在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实现
104、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的法律、道德和组织规范关系 105、析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以“四川泸州遗赠案”为例
106、从道德事件析法律制度的缺失——以“扶起老人反被讹”为例 107、自杀式维权的法理反思
108、论“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的法治意义 109、行人闯红灯的法理思辨
110、论权力监督的法治意义
宪法论文题目
1、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与限制
2、论言论自由的保护与界限
3、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4、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5、村民自治中的宪法问题分析
6、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研究
7、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启示与反思
8、加强对地方行政机关“一把手”的权力监督问题研究
9、宪法实施问题研究
10、宪法视角下的国家征税制度研究
11、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学历歧视”问题研究
12、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户籍歧视”问题研究
13、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14、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隐性歧视”问题研究
15、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健康歧视”问题研究
16、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年龄歧视”问题研究
17、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身份歧视”问题研究
18、限购令是否涉嫌“户籍歧视”的法理思考
19、宪法第42条的修改与公民反就业歧视权利保障 20、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意识问题研究
21、诚信社会下如何实现言论自由
22、从宪法角度研究建设法治政府路径
23、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问题研究
24、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
25、宪法视角下的公民迁徙自由
26、论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27、论我国选民与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
28、论宪法对特定主体权利的保障
29、论住宅不受侵犯
30、依法治国下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31、宪法宣誓制度研究
32、我国宪法实施的机制研究
33、我国宪法解释的程序研究
34、论基本权利的性质与效力
35、论基本义务的价值与地位
36、论我国党内法规的性质与发展
37、我国较大的市的地方立法权问题研究
38、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对策研究
39、论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40、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41、宪法学视角下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42、迁徙自由入宪的必要性分析
43、我国宪法保障机制的完善
44、试论“依宪治国”
45、论公民基本权利救济机制的完善
46、从香港“占中事件”谈公民的表达自由
47、村民自治中的宪法问题研究
48、略论公民的知情权
49、死刑的存与废
50、反家暴行为的宪法学分析
51、儿童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5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权问题研究
53、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问题研究
5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宪法学解释
55、平等就业权问题研究
56、物质帮助权问题研究
57、休息权问题研究
58、生存权保障问题研究
59、中央军委主席的任期问题研究
60、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61、少数民族基本权利问题研究 62、政府预算公开问题研究 63、公民社会权保障问题研究
64、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65、农民工生存权的保障与实现 66、我国公民的适当生活水准权
67、把权力纳入法治轨道的机制创新研究 68、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69、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数字化监管研究 70、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体制机制研究
71、高等政法院校培育高素质法治专门人才的机制创新研究
72、我国反腐败“国家法”建设与“共产党法规”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 73、我国反腐败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4、我国网络反腐败的机制创新研究
75、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 76、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研究
77、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公正行使的机制创新研究 78、保证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79、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 80、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81、论宪法实施的保障 82、谈如何健全人大制度 83、论宪法的权威性
84、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 85、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 86、论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87、宪法法院监督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88、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问题研究 89、建设法治政府路径研究 90、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91、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制的宪法学思考 92、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93、社会保障权与宪法保护
94、论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95、宪法视角下的公民迁徙自由 96、论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97、论宪法是宪政制度的核心
98、论宪法监督制度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99、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
100、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及其优越性 101、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精神与实践 102、论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力划分 103、论中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现实性 104、论选民与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 105、论宪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106、论表达自由的宪政意义 107、中国宪政体制下的司法独立 108、论人大的个案监督
109、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机制比较研究
110、论宪法至上与依法治国
111、论宪法司法化的出现及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112、论宪法解释
113、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1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平等权宪法保障 115、进城务工人员的选举权保障研究
116、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17、论公民集会游行示威权的法律规制 118、结社自由的宪政意义
119、试论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完善 120、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121、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122、论网络言论自由权 123、论言论自由的宪法界限 124、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125、论人民代表言论免责权
126、论人民代表的人身特别受保护权 127、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128、论我国的宪法监督机制 129、论宪法至上与依法治国
130、论违宪审查制度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时政热点选题
1.对相关社会热点案例的法学角度研析与思考 2.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3.对依法治与市民社会的思考
4.对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剖析 5.对大国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秤 6.对高校法治建设的浅析
7.对民间组织文化(法治、权益„„)力量的社会调查(老年活动组织、青年网络组织、消费者协会„„)
第五篇: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案例分析写作要求
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案例分析写作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法学院本科生的法学实践应用能力,避免或减少单纯理论写作的弊端,防止无意义的抄袭,法学院决定从2011年起,所有本科生毕业论文均采案例分析方式。
案例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判决评析
其格式为(示例):
题目:××请求权—某某法院某某判决评析
本案事实
争论点
判决理由
评析:
(一)某某法律问题的基本理论或性质
(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或规定的比较(或其他)
(三)本案判决适当与否
(四)我国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
以上格式可以随不同性质案例如刑事、民事、商事、经济、劳动、国际或历史案例评析而有所变化。
二、民商事代理词
其格式为:
本案事实
争论点
代理词
三、刑事辩护词
其格式为:
本案事实
争论点
辩护词
四、古代经典案例评析
其格式为:
案件事实
争论点
文化背景
法律规定
评析
五、其他
可结合自己专业情况草拟
以上情况可以做适当变通,但均须强调案例分析与应用。而且,每位指导老师须亲自找案例,不得由学生在网上或其他途径找。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