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院2016届毕业论文工作计划X
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海警学院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2016年10月
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海警学院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和《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法学院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活动,全面系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织指导
(一)组织机构
1.成立法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和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其他院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组织和协调全系学生毕业论文工作。
2.毕业论文指导小组(附件2)由所有指导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组成,组长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教师担任,具体负责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落实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附件3),成绩核定及意见填写、小组总结等工作。
(二)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2.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
(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介绍参考文献资料,提示研究方法,认真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2)掌握学生毕业论文等工作的进度及要求,认真填写论文工作情况记载簿,做好阶段性指导、中期检查、完成总结等工作。
(3)审阅学生毕业论文一稿、二稿,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提示学生按正确格式撰写论文及排版。
(4)提出初审意见和初评成绩。(5)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三、论文答辩
1.答辩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后,必须进行论文答辩,方可获得毕业论文成绩及其学分。答辩时间
2.答辩小组:院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要求成立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附件4),下设答辩小组(附件5),每组成员不少于5人,并设秘书1人。答辩小组全面负责学生论文的审阅和答辩的有关事宜。
3.答辩程序:学生陈述选题缘由、主要内容、结构框架、创新点等,答辩小组提出4个以上问题供学生答辩,每个学生答辩的时间在30分钟之内。
四、论文管理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保证论文质量。特别加强对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管理。院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毕业论文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毕业论文高质量按期完成。
附件1: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2: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附件3: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附件4: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附件5: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小组
法学院/海警学院
2016年10月9日
附件1:
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裴兆斌
组员:刘海廷、戴瑛、朱晖、滕鹏、朱晓丹、程佳琳、杜鹏 附件2:
法学院/海警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组长:裴兆斌
组员:刘海廷、戴瑛、朱晖、滕鹏、彭绪梅、甘瑞丰、朱晓丹、田卫卫、林志伟、曲亚囡、吕方园、程佳琳、刘洋、洪刚、姜昳芃、张敏、范英梅、杜鹏、张雪卉、官玮玮、王磊、孙岑、附件3:
法学院/海警学院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毕业论文是教学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学生在毕业前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检验。
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学校的要求,根据《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制定法学院/海警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本方案的目的,是使毕业论文各环节的工作更加具体和规范,内容包括:环节、标准、审核(查)和检查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毕业论文时间
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时间安排,毕业论文预备阶段为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为2017年1月9日至1月15日,及3月27日至6月11日(含答辩时间),即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第二十周,以及2016-2017学年春季学期第五周至第十五周,其中,前十周为毕业论文撰写时间,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为毕业论文修订、装订、答辩时间。
二、毕业论文工作会
1、召开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会,研究布置毕业论文各环节工作,确定各专业研究方向。
法学专业:海洋法、海洋行政法、海上安全与执法、海上维权与综合执法、法学其他
行政管理专业: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其他 人力资源专业:海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其他
2、时间安排:2016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
三、学生动员会议
1、召开学生动员会议,布置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给学生做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的讲座。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毕业前的两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开始思考选择自己感兴趣及有能力探索的领域。
2、时间安排:2016年10月17日至10月21日。
四、指导教师与指导学生确定
1、根据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由学生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
(1)按照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毕业论文相关文件确定有资格指导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
(2)各位指导教师上报研究方向。
2、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学生的兴趣,由学生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两个志愿)。指导小组根据学生所报志愿统筹后,确定指导教师对应的学生。
时间安排:2016年10月22日至10月30日。
五、师生见面
1、学生选题后,统一与指导教师见面。要求:
(1)师生见面后,指导教师讲解学校毕业论文规定,法学院毕业论文相关规定和毕业论文的所有环节;
(2)确定题目方向与范围;
(3)布置初期工作,如:查资料、调研;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要求学生列出资料明细;
(4)指导教师开始记录指导情况。
2、时间安排: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
六、学生确定题目
1、学生在教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2、填写《毕业论文学生自选题目申请表》;
3、毕业论文题目审核,指导教师及教研室和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签字。要求:
(1)审核组开审核会;
(2)每位指导教师或学生阐述题目的目的、意义、任务及最后要达到的结果;
(3)审核组成员提出意见或建议,杜绝小组间题目雷同或与现有文章题目相近;(4)汇总审核意见,填入申请表中,组长(专业教研室主任)签字;(5)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3、时间安排:2015年11月8日至2016年11月15日。
七、选题表上报
1、题目论证后,填写《毕业论文学生自选题目申请表》(教务处制),上交院里。
2、上报时间:2016年11月23日前。
八、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1、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要求:
(1)任务书中反映出所有的毕业论文工作的任务;(2)任务与完成的时间相对应。
2、时间安排:2016年11月30日前。
九、开题
1、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要求:
(1)指导教师检查学生初期任务的完成情况;(2)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
2、学生开题,按开题的相关规定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时间安排:2016年12月15日前。
十、任务完成阶段
1、学生按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各项工作。要求:
(1)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工作和其他各方面的管理;
(2)指导教师必须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答疑,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4学时。因故不能按规定进行指导者,须向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组长办理请假手续,每次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3)学生完成论文的全部材料,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记载簿》,记载时间从秋季学期第20周,春季学期第5周到第15周,指导教师签章。(4)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训练,主要包括(含电子版): 1)撰写文献综述,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必备材料之一归档。(主要介绍选题领域的主要学说观点和现有研究状况,题目黑体三号字,正文宋体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
2)翻译一篇外文参考文献(与课题有关),其中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格式同上)
3)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毕业论文计划,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案的分析论证、工作进程计划、预期成果等。(完成时间2016年11月30日前,格式同上)
4)按规范撰写毕业论文,格式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格式、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参加答辩。
5)写一份毕业论文工作小结,主要包括收获、体会、意见及建议等。(A4纸打印,无字数要求,格式同上)
6)负责整理毕业论文(设计)有关材料,并交各教研室存档。
2、时间安排:2017年4月3日至6月4日
十一、中期检查
要求:在指导教师自查的基础上,由学院组织中期检查。时间安排:2017年4月24日至4月30日
十二、全面审核阶段
1、要求:
(1)教师对学生的所有材料进行检查审核,做审核记录;(2)专业审核组对组内教师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做审核记录;(3)外请或系内组织专家检查。
2、时间安排: 2017年5月15日至5月31日
十三、整改
1、要求:
(1)对检查出的问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2)如不修改或修改不合格,学生将没有答辩资格。
2、时间安排: 2017年6月1日至6月5日。
十四、毕业论文答辩
1、组织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参加答辩, 要求答辩内容制作5分钟PPT,主要包括选题意义、内容框架、创新点等;
2、答辩时间:2017年6月6日-10日。
十五、质量保证
1、指导教师严格按规定、制度、文件要求学生;
2、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请假。
十六、其他
其他环节按各环节的具体规定执行。
法学院/海警学院2016年10月
附件4:
法学院/海警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主任:裴兆斌 秘书:程佳琳(兼)
委员:刘海廷、朱晖、戴瑛、滕鹏、程佳琳、杜鹏、甘瑞丰 附件5 法学院/海警学院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小组
第一组: 组长:程佳琳
成员:刘洋、张敏、范英梅、曲亚囡 秘书:刘洋(兼)
第二组: 组长:刘海廷
成员:翟翡、洪刚、姜昳芃 秘书:姜昳芃(兼)
第三组: 组长:裴兆斌
成员:戴瑛、朱晖、林志伟、甘瑞丰、王黎黎 秘书:甘瑞丰(兼)
第四组: 组长:彭绪梅
成员:杜鹏、官玮玮、敖丽红、张雪卉、王磊 秘书:孙岑
第二篇:法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法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教务处《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求及安排》的具体精神,结合法学院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选配、选题审定、论文撰写与定稿、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工作按时间段作出详细安排。2011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全部周期为2010年10月中旬~2011年6月中旬,按各时间段安排工作内容如下:
一、指导学生选题与定题(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8日前)
学院成立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院长担任主任。院论文指导委员会(以下按简称)负责学院本科生论文各环节工作计划安排、论文工作检查、综合成绩评定和工作总结。
组织教师认真落实论文选题、配备指导教师、中期检查、初评、终审、论文答辩等项毕业论文工作,制定学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及时处理和解决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
1、10月22日前: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订工作计划,完成选配指导教师工作。上报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毕业论文工作计划。2、10月29日前:10月28日召开毕业论文工作动员会由鲍禄副院长作动员讲话;举办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由王国平老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培训。法学院要求全体导师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宣讲学校对抄袭论文行为所采取的电子检测手段、学校匿名评审和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理规定。
3、11月3日前:学生本人到院办(宁远724)办理录入登记。学生登记的信息:学号、姓名、论文选题题目、具体研究方向、联系方式(E-mail邮箱地址和手机)。
4、11月8日前: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届时以导师分组发送师生双方信息,开始修改论文题目工作。各位导师选择1名学生做联络员方便导师信息畅通。导师也可召集本组学生面谈题目修改意见。
二、开题与论文写作定稿及送审(2010年11月8日至2011年3月25日前)本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撰写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1.第10周(11月8日)开始: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订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学生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 1
签署意见(从此各类导师所有填写指导意见及签字均采用手写,特别强调:指导教师的每次签字时间依次在学生毕业论文封面的时间之前)。
2、11月24日前:由学生本人到学院办公室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原件(学生留存复印件)。学院于11月26日前向教务处上报论文指导教师名单、学生名单和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申请表》提交后,不得随意更改论文题目。此后如学生对论文题目所做的任何修改、变更必须经指导教师、学院主管领导审批方可。
3、12月份开始: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撰写(导师填写毕业论文各表意见及签字均用手写)。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手册》学生可上教务处网站(2010年10月20日)的通知中查阅或下载。关于格式模板,上届何启豪校级优秀论文作为全院统一格式模板,该件于12月初向师生发送。
报考全国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待考试结束迅速转入毕业论文撰写任务。
4、2011年3月22日即第八学期第4周前:按照学校要求学生不得以实习、找工作等理由推迟提交毕业论文或降低评分标准。学生论文定稿后要及时向指导教师提交,经指导教师论文评审无误后填写成绩评定表。学校采用电子监测系统清查抄袭论文,此时学生将定稿论文电子版(U盘文件名格式: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和纸质版(一份:不提交指导教师已填写的成绩评定表)到学院办公室提交。
5、第4周(3月25日)前:学院完成毕业论文收集汇总上报教务处进行匿名评审。
三、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阶段(3月28日—5月20日)
本阶段工作包括:确定学生合格论文名单、指导教师对合格论文填写成绩评定表、安排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1、第5-6周(3月28日—4月8日):有抄袭行为的论文按照学校处理意见由指导教师向该生作出论文整改意见,经验收合格后则重新填写成绩评定表;4月14日前经验收仍未完成论文整改者按推迟答辩处理,将该生安排参加二次答辩。
2、第7周(4月14日)前:学生到院办提交毕业论文复印件一式三份由院办分发给各位答辩教师预先评阅,凡不按时提交者则按学生个人自愿放弃答辩处理,对此类学生可安排参加二次答辩。
3.第7周(4月14-15日)前: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编制答辩小组拟定答辩日程安排,上报后由教务处网站公示。届时我院将答辩日程安排、答辩流程等文件发送到师生邮箱。
4.第8-9周(4月18日—4月29日):答辩老师评阅论文,答辩秘书组培训及答辩场地的材料及物品等准备工作。
4月25日-29日全院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已通过的学生于5月5-6日两天持《答辩组毕业论文通过证明》到院办提交毕业论文电子版(以U盘提交,其文件名格式: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和纸质版1份(指导教师所有签字表必修是原件,论文不装订按文件顺序装入透明夹)。
按照学校规定答辩组发现如有论文存在质量问题、诚信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论文不通过、延期答辩的结论,该答辩组在指导学生限期改正的同时向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提请安排该生参加二次答辩;凡参加二次答辩仍未通过的论文学院对该生不再提供答辩机会,该生可填写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的申请。
我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作出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工作在5月13日前结束并向教务处提交。
四、评优与总结阶段(5月16日—6月17日)
1、第12周(5月16日—5月20):学院推荐优秀毕业论文上报教务处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5月20日前,学院按毕业生人数的5%上报推荐名单和参评论文(参评学生提交论文复印件1份)。
2、第15周(6月10日)前:我院答辩秘书组检查清理毕业论文按类打捆送交学校统一封面装订,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装订存档工作。向教务处提交本届毕业论文电子存档刻录光盘。
3、第16周(6月17日)前: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撰写本届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按时上报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含电子版)材料。
法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委员会
2010年10月22日
第三篇:法学院毕业论文选题
本科论文选题
(注:有些选题仅为研究方向,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视角另定论文题目)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法理学选题
1.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与衡平2.论网络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3.司法权威的影响因素及构建 4.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5.论司法信息公开
6.论法律解释的价值及其实践 7.法治进程中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育 8.论法律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 9.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 10.律师的法律职业伦理
11、司法改革的理念问题研究
12、司法改革的体制问题研究
13、司法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14、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5、法官制度改革研究
16、检察制度改革研究
17、政法委制度改革研究
18、司法权行使的外部关系问题研究,如司法与民意、司法与媒体等
19、司法公正问题研究 20、司法公信问题研究
21、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22、法律推理方法研究
23、法律论证方法研究
24、价值衡量方法研究
25、漏洞补充方法研究
26、孟子权力制衡思想浅析
27、权力寻租及其法制防控
28、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障问题及其应对
29、错案频发的立法学思考 30、新疆反恐的法治化策略分析
31、大学生校园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32、论国家立法权
33、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界限
34、《立法法》修改问题研究(可选取一个方向)
35、再议司法权的定位
36、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
37、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研究
38、城管与流动摊贩关系再研究
39、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40、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41、信访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改革研究
42、死刑存废的法社会学思考
43、自由裁量权基准研究
44、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45、性别尊严权研究
46、论人权的司法保障
47、法的平等价值研究
48、法的效率价值研究
49、法的秩序价值研究 50、法的自由价值研究
51、法的正义价值研究
52、判例指导制度研究
53、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54、公民法治观念淡薄与法治观念培养
55、“公序良俗原则”之法理学思考
5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法理学思考
57、道德缺失与法律
58、司法的去地方化研究
59、司法的去行政化研究 60、司法腐败问题研究
61、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6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再思考 63、立法的合宪性原则研究 64、立法的民主化研究 65、立法的科学化研究 66、法律的效力与实效研究 67、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研究 68、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研究 69、男女退休年龄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 70、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71、论法治的基本内涵 72、亲子鉴定法律问题研究 73、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研究 74、论环境健康权 75、老年人权利研究 76、儿童权利研究 77、同性恋法律问题研究 78、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研究 79、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思想研究
80、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及对我国法学的启示 81、论腐败行为的法律控制 82、论公民维权制度的法律完善 83、“人情社会”与中国人的法律观 84、论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85、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法规的关系研究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法制史选题
(一)中国法律史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2、唐代法律制度
3、试论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
4、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5、简论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与特点
6、中国近现代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
7、儒家法律思想的历史演变
8、论中国的传统道德与法律观
9、朱熹法律思想评述
10、论春秋决狱
11、论古代婚姻法律制度
12、试论明清的司法制度
13、试论明清的文字狱
14、试论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制度
15、儒家法律思想评述
16、法家法治理论研究
1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1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19、试论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与法制(可以某一朝代或者某个方面为例进行论证)
20、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评述
21、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当今法制建设
22、试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23、论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
24、传统中国的调解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25、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价值
26、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和现代价值
27、中国古代的反贪理念和制度
28、中国古代反腐败的立法设计
29、明清地方司法实践 30、中国古代监察理念和制度
31、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研究
32、儒家忠孝思想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
33、《唐律》礼法合一思想浅析
34、汉律所见奴婢法律地位探析
35、试论唐律中的服制问题
36、汉唐律连坐与相隐问题的法社会学分析
37、汉唐复仇之风及其与正统法律间的冲突与协调
38、封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的女性地位剖析
39、浅论唐代监察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40、秦汉法律思想嬗变与原因剖析
41、试论汉唐时期的律学和律学思潮
42、中国近现代百年宪政的历史经验
4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的影响
(二)西方法律史
1、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2、试论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
3、简述洛克的自然权利论
4、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剖析
5、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6、边沁功利主义法学评析
7、从柏拉图的“哲学王”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8、论古典自然法学理论
9、古印度法律种姓制度特征及其对以后印度法律的影响
10、试论古希腊公法中的民主传统
11、罗马法的借鉴意义
12、试论教会法对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积极影响
13、略论伊斯兰法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穆斯林国家法律的影响
14、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与特点
15、英国衡平法的起源与发展 16、1804年法国民法典及其在世界法律史上的地位
17、简论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特征
18、美国司法审查权的理论与实践
19、资产阶级古典刑法思想在法国革命时期立法文件中的体现 20、美国权利法案(宪法前10条修正案)的理论与实践
21、日本帝国宪法的基本特点
2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法所有权制度的变化
23、日本经济法的形成与发展
24、试论经济法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5、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和区别
26、论普通法中“程序优于权利”
27、英国信托制溯源
28、论英国陪审制
29、美国宪法研究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行政法选题
1.论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2.论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3.论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关系 4.论诚信原则的行政法意义 5.正当程序原则研究 6.论行政事实行为
7.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理论和实践 8.论行政制裁权 9.行政补偿制度研究 10.论行政立法监督 11.行政征收研究 12.行政征用研究 13.行政收费制度研究 14.行政追偿制度研究 15.论行政裁决制度的完善 16.论行政指导的合法性 17.行政责任研究 18.行政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19.行政法制监督研究 20.责任政府论 21.行政参与制度研究 22.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研究 23.行政调解的制度设计 24.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25.浅论行政委托 26.论一事不再罚原则 27.行政奖励制度的构建
28.试析“人肉搜索”及其法律控制 29.行政越权与滥用行政职权 30.滥用职权研究 31.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 32.行政主体研究
33.论行政程序的地位与作用 34.论行政权之法律监督 35.论行政权对民事利益影响 36.论行政指导的法律性质 37.行政指导的救济方式研究 38.论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 39.网络暴力的规制
40.论《行政许可法》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41.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方向 42.行政许可监督研究 43.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研究 44.论行政许可设定制度 45.行政许可范围研究 46.论行政许可中的听证制度 47.论公务员的权利及其保障 48.论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49.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50.论行政协助
51.论行政许可立法对我国依法行政的意义 52.论行政许可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53.行政许可程序研究 54.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便民原则 55.论行政许可法中的评价制度 56.行政许可申请人权利义务研究 57.行政许可中的电子政务研究 58.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59.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60.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研究 61.行政处罚设定权分配研究
6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在行政处罚中之适用问题研究 63.论行政行为的废止 60.城管执法之困境与出路 61.行政执法的备案监督制度 62.论对内部行政行为的
63.我国城镇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4.完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 65.论行政处罚中比例原则与行政裁量权之行使 66.论行政处罚中选择性执法与平等权保护 67.行政处罚程序设计与行政相对人权利保护研究 68. 行政强制法的实施与完善 69.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 70.论我国行政复议的管辖体制 71.论行政复议听证制度 72.论行政复议的便民原则 73.论行政复议公开原则
74.论行政复议公正原则的实现途径 75.论行政复议前置制度 76.论行政复议终局制度 77.论行政复议范围 78.论行政复议的审查深度 79.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 80.论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 81.论行政复议的告知制度 82.论行政复议的监督功能及其实现 83.论行政复议程序的完善 84.论行政复议的举证规则 85.论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 86.行政程序法的模式研究 87.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研究 88.简易程序研究 89.行政听证制度研究 90.回避制度研究 91.合法性审查原则研究 92.行政赔偿诉讼的审判制度研究 93.行政指导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研究 94.行政合同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研究 95.不作为行为的行政诉讼问题研究 96.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97.行政诉讼的管辖研究 98.集团行政诉讼研究 99.行政公益诉讼之探讨 100. 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 10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研究 102.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制度衔接 103.依法行政与行政诉讼研究 104.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 105.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研究 106.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 107.行政案件利害关系人浅析 108.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 109.论行政判例
110.《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111.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112.行政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完善 113.论行政裁量权的司法控制 114.论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 115.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完善 116.设置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之探讨
117.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之解读与反思
118.论行政诉讼执行措施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设想 119.论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研究 120.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之法治化路径
121.《立法法》视野下的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兼议《行政诉讼法》第52、53条之存废
122.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思考 123.论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标准 124.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困境与法制对策
125.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律上利害关系”要件研究 126.论行政诉讼被告举证责任的优化
127.行政诉讼类型化: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新思路 128.论检察机关启动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程序 129.论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关系的重构 130.论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标准 131.论行政给付行为的诉讼救济
132.论我国检察机关行政公诉权的程序建构 133.对《行政诉讼法》第51条的反思与修正 134.行政诉讼停止执行原则的建构路径 135.行政诉讼法应建立合理性原则
136.从行政诉讼法的适用看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137.司法审查视野中的诉的利益
138.试论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标准的完善
139.“会议纪要”的可诉性研究——兼论《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扩大 140.行政诉讼被告举证程序规则之完善
141.完善《行政诉讼法》诉讼停止执行制度之构想 142.行政诉讼法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
143.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机理分析与机制构建 144.我国公务员诉权受限的理论溯源 145.论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的范围 146.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化解信访困境 147.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析 148.行政裁量权司法审查探析
149.论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150.农村群体性纠纷及其解决
151.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作被告问题的反思 152.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法院调解的定位 153.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利弊分析 154.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问题及思考 155.论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原则
156.论行政诉讼不调解制度的法律基础及现实价值 157.行政诉讼当事人资格确认规则利弊分析 158.论行政诉讼起诉时效 159.行政诉讼判决种类探析 160.论行政公益诉讼
161.论简易程序在行政诉讼中的存在必要性与可行性 162.行政诉讼再审程序中的同级再审制度分析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论文宪法学选题
1、法科学生就业权利保障与实现问题研究
2、论维护宪法权威的实然与应然问题研究
3、论维护宪法权威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4、公法学视野下的最低生活保障权研究
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权问题研究
6、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问题研究
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宪法学解释
8、平等就业权问题研究
9、物质帮助权问题研究
10、休息权问题研究
11、生存权保障问题研究
12、中央军委主席的任期问题研究
13、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14、少数民族基本权利问题研究
15、论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16、政府预算公开问题研究
17、“三公消费”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18、公民社会权保障问题研究
19、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问题 20、宪法思维的养成问题研究
21、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22、完善人大质询制度路径研究
23、单身女性的生育权研究
24、生育权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
25、公民的生存权问题研究
26、农民工生存权的保障与实现
27、我国公民的适当生活水准权
28、从“异地高考”谈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问题
《法理学》论文参考选题
1.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与衡平2.论网络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 3.司法权威的影响因素及构建 4.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5.论司法信息公开
6.论法律解释的价值及其实践 7.法治进程中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育 8.论法律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 9.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 10.律师的法律职业伦理
11、司法改革的理念问题研究
12、司法改革的体制问题研究
13、司法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14、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5、法官制度改革研究
16、检察制度改革研究
17、政法委制度改革研究
18、司法权行使的外部关系问题研究,如司法与民意、司法与媒体等
19、司法公正问题研究 20、司法公信问题研究
21、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22、法律推理方法研究
23、法律论证方法研究
24、价值衡量方法研究
25、漏洞补充方法研究
26、司法权运行机制研究
27、权力寻租及其法制防控
28、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障问题及其应对
29、错案频发的立法学思考 30、新疆反恐的法治化策略分析
31、大学生校园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32、论国家立法权
33、我国立法体制研究
34、《立法法》修改问题研究(可选取一个方向)
35、再议司法权的定位
36、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
37、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研究
38、城管与流动摊贩关系再研究
39、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40、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41、信访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改革研究
42、死刑存废的法社会学思考
43、自由裁量权基准研究
44、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45、性别尊严权研究
46、论人权的司法保障
47、法的平等价值研究
48、法的效率价值研究
49、法的秩序价值研究 50、法的自由价值研究
51、法的正义价值研究
52、判例指导制度研究
53、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54、公民法治观念淡薄与法治观念培养
55、“公序良俗原则”之法理学思考
5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法理学思考
57、道德缺失与法律
58、司法的去地方化研究
59、司法的去行政化研究 60、司法腐败问题研究
61、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6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再思考 63、法制统一原则研究 64、立法的民主化研究 65、立法的科学化研究 66、法律的效力与实效研究 67、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研究 68、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研究 69、男女退休年龄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 70、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71、论法治的基本内涵 72、亲子鉴定法律问题研究 73、器官移植法律问题研究 74、论环境健康权 75、老年人权利研究 76、儿童权利研究 77、同性恋法律问题研究 78、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研究 79、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思想研究
80、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及对我国法学的启示 81、论腐败行为的法律控制 82、论公民维权制度的法律完善 83、“人情社会”与中国人的法律观 84、论法律原则在司法中的运用 85、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法规的关系研究 86、立法精细化问题研究 87、立法质量问题研究
88、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问题研究 89、人权的司法保障研究 90、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研究 91、法律服务体系研究 92、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研究 9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4、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95、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问题研究 96、地方立法权研究 97、人民陪审制度研究 98、法治国家的“良法”研究 99、我国非正式法源研究 100、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研究
101、论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及范围
102、论规范性文件的立法性质
103、基本法律在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实现
104、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的法律、道德和组织规范关系 105、析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以“四川泸州遗赠案”为例
106、从道德事件析法律制度的缺失——以“扶起老人反被讹”为例 107、自杀式维权的法理反思
108、论“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的法治意义 109、行人闯红灯的法理思辨
110、论权力监督的法治意义
宪法论文题目
1、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与限制
2、论言论自由的保护与界限
3、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4、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5、村民自治中的宪法问题分析
6、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研究
7、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启示与反思
8、加强对地方行政机关“一把手”的权力监督问题研究
9、宪法实施问题研究
10、宪法视角下的国家征税制度研究
11、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学历歧视”问题研究
12、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户籍歧视”问题研究
13、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14、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隐性歧视”问题研究
15、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健康歧视”问题研究
16、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年龄歧视”问题研究
17、大学生就业权实现中的“身份歧视”问题研究
18、限购令是否涉嫌“户籍歧视”的法理思考
19、宪法第42条的修改与公民反就业歧视权利保障 20、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意识问题研究
21、诚信社会下如何实现言论自由
22、从宪法角度研究建设法治政府路径
23、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问题研究
24、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
25、宪法视角下的公民迁徙自由
26、论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27、论我国选民与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
28、论宪法对特定主体权利的保障
29、论住宅不受侵犯
30、依法治国下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31、宪法宣誓制度研究
32、我国宪法实施的机制研究
33、我国宪法解释的程序研究
34、论基本权利的性质与效力
35、论基本义务的价值与地位
36、论我国党内法规的性质与发展
37、我国较大的市的地方立法权问题研究
38、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对策研究
39、论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40、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41、宪法学视角下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42、迁徙自由入宪的必要性分析
43、我国宪法保障机制的完善
44、试论“依宪治国”
45、论公民基本权利救济机制的完善
46、从香港“占中事件”谈公民的表达自由
47、村民自治中的宪法问题研究
48、略论公民的知情权
49、死刑的存与废
50、反家暴行为的宪法学分析
51、儿童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5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权问题研究
53、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问题研究
5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宪法学解释
55、平等就业权问题研究
56、物质帮助权问题研究
57、休息权问题研究
58、生存权保障问题研究
59、中央军委主席的任期问题研究
60、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61、少数民族基本权利问题研究 62、政府预算公开问题研究 63、公民社会权保障问题研究
64、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65、农民工生存权的保障与实现 66、我国公民的适当生活水准权
67、把权力纳入法治轨道的机制创新研究 68、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69、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数字化监管研究 70、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体制机制研究
71、高等政法院校培育高素质法治专门人才的机制创新研究
72、我国反腐败“国家法”建设与“共产党法规”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 73、我国反腐败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4、我国网络反腐败的机制创新研究
75、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 76、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研究
77、保障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公正行使的机制创新研究 78、保证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79、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 80、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81、论宪法实施的保障 82、谈如何健全人大制度 83、论宪法的权威性
84、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 85、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 86、论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87、宪法法院监督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88、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问题研究 89、建设法治政府路径研究 90、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91、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制的宪法学思考 92、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93、社会保障权与宪法保护
94、论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95、宪法视角下的公民迁徙自由 96、论宪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97、论宪法是宪政制度的核心
98、论宪法监督制度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99、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
100、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及其优越性 101、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精神与实践 102、论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力划分 103、论中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现实性 104、论选民与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 105、论宪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106、论表达自由的宪政意义 107、中国宪政体制下的司法独立 108、论人大的个案监督
109、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机制比较研究
110、论宪法至上与依法治国
111、论宪法司法化的出现及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112、论宪法解释
113、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1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平等权宪法保障 115、进城务工人员的选举权保障研究
116、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17、论公民集会游行示威权的法律规制 118、结社自由的宪政意义
119、试论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完善 120、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121、论我国公民的监督权 122、论网络言论自由权 123、论言论自由的宪法界限 124、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125、论人民代表言论免责权
126、论人民代表的人身特别受保护权 127、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128、论我国的宪法监督机制 129、论宪法至上与依法治国
130、论违宪审查制度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时政热点选题
1.对相关社会热点案例的法学角度研析与思考 2.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3.对依法治与市民社会的思考
4.对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剖析 5.对大国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秤 6.对高校法治建设的浅析
7.对民间组织文化(法治、权益„„)力量的社会调查(老年活动组织、青年网络组织、消费者协会„„)
第四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法学院)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法学院)
法学理论
【论文题目】 论法的本质属性 【提示要点】
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把法本质分为三个层次: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第一层次;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法本质的第二个层次;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因素是法本质的第三个层次。通过论述说明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统一性,说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以及和物质制约性之间的关系。【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76-387页 2. 3. 【参考论文】
1.李巍:《法本质的“层次论”质疑》《政法论坛》1995年01期
2.朱苏力:《法本质理论的接受与中国传统的“法”和“法治”》《比较法研究》1997年02期 3.米健:《从人的本质看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法观念的原本认识》,《法律科学》1997年01期 4.童之伟:《法的本质是一种实在还是一种虚无——法的本质研究之一》,《法学》1998年10期
5.童之伟:《用什么方法确定法的本质——法的本质研究之二》,《法学》1998年11期
6.郝铁川:《论现代法本质的另一面》,《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关星 策向:《关于法的本质问题对话录》,《当代法学》1998年01期
8.郭道晖:《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中外法学》
1999年03期
【论文题目】
关于法的起源的几个问题 【提示要点】
一、法产生的历史过程
论述国家和法律是在氏族组织和氏族习惯无力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作为它们的替代物而产生的。
二、法产生的标志和形式
法的最终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产生、权利义务的分离、诉讼与审判的出现,法产生的基本形式有雅典法形式、罗马法形式、封建制法形式。
三、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法的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法的起源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参考书目】
1. 2. 3. 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54-176页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38-540页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或新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苏)列维纳:《国家与法律的起源及其本质》,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1950年编印 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论文】
1. 2. 3. 乔伟:《论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及其特点》,《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03期 武树臣:《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征》,《中外法学》1992年02期
谢石松:《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观》,《法学评论》1998年06期
1. 胡大展:《“灋”意考辨——兼论“判决”是法的一种起源形式》,《比较法研究》2003年06期
【论文题目】 论法律与科学技术 【提示要点】
本篇论文主要论述关于法律与科技的法理学问题,法律与科技的关系;考察科学和技术对法律制度、原则的各种构成性影响,诸如对法律体系和法律适用范围的影响、对立法的影响、对司法的影响、对法律观念的影响等;最后阐述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参考书目】
1.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论文题目】
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提示要点】
本篇论文应首先阐明法律体系的含义和特征,明确与法系、法学体系的联系与区别,其次阐明部门法的含义及划分标准,最后阐明当代中国的主要法律部门及“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划分问题。【参考书目】
1. 2. 3.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沈宗灵:《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刘海年、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1. 2. 3. 4. 5.
【论文题目】 论法律实施的监督 【提示要点】
首先阐明法律实施与监督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体系,概括我国法律实施与监督的基本状况;其次从宪法是法律监督的基本保障和根本标准、法律监督首先是宪法监督的观点出发,论述宪法之上原则,宪法的直接效力和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宪法监督机制的设想;再次,运用分权和制衡理论,阐述只有权力制约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监督;最后,从法律质量、法律运作成本以及法律实施产生负作用的可能指出法律监督的局限性。【参考书目】
1. 2. 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勇飞、王启富主编:《中国法理纵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刘翰 施嵘:《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报》1993年03期; 沈宗灵:《再论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学研究》1994年01期; 张广博:《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当代法学》1996年04期
徐显明:《“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维透视”笔谈 社会转型后的法律体系重构》
《文史哲》2000年05期; 郭天武.朱雪梅:《“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法律体系的冲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李忠:《宪法监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论文】
1.蔡定剑:《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探讨》,载于《法学研究》1989年03期 2.陈延庆:《论我国立法监督的权限和程序》,载于《中国法学》1995年02期 3.邓传明:《论法治国家的权力制约》,《法学评论》1997年02期
4.胡锦光:《立法法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及不足》,载于《宪法与行政法学》2001年02期 5.新华社:《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检察日报》2002年3月10日第1版
【论文题目】 论司法独立原则 【提示要点】
首先论述司法独立原则的由来和发展,说明司法独立是厉行法治、确保人权和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阐明司法独立原则的基本内容;其次探讨原则与民主法治社会、与人权法律保护、国家权力制约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实施该原则的意义所在;最后探讨我国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赵震江:《分权制度和分权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1.尹志学:《分权制衡与现代法治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08期 2.傅兆龙:《权力制约——一条重要的政治规律》,《中国法学》1993年第2期
法律移植一般理论 【提示要点】
在法律移植问题上,在国内外法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它们不限于法律移植的词义、法律能否移植及其程度、范围,以及移植的对象、原因、方式、效果等问题,而且还往往涉及到法律本身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首先,关于移植的对象和内容。应注意作以下区分: 第一,所移植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法律制度、部门法、法典,法律或仅是部分甚至个别具体法律制度、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原则等。第二,所移植的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基本制度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密切联系的法律,或联系较少,甚至没有联系的法律。第三,就同一个法律或法律规则而论,还应区分它们的政治目的与社会功能。第四,所移植的是倾向国际一体化的法律,还是倾向特定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法律。其次,关于移植的原因。从法律内容和变化速度而论,法律变化有质变与量变之分。最后,关于法律移植的效果。在国外比较法学中,往往将这种效果分为成功与失败两种。【参考书目】
1.沈宗灵:《比较法总论》
2.朱景文:《比较法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论文】
1.罗•赛德曼:《评阿兰.沃森的“法律移植:比较法的方法”》,王晨光译,《中外法学》1989年05期 2.沈宗灵:《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外国法译评》1995年01期
3.蒋传光:《浅谈法律移植的几个问题》,《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年05期
4.周少元:《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变革与法律移植》,《中外法学》1999年02期 5.王立君:《法律移植的界定》,《法学论坛》2004年02期
【论文题目】
试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提示要点】
法律与道德同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
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道德是法的哲学内涵,是法律形成的伦理依据,而法律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法律的保证会苍白无力。一般说来,守法在任何社会里都有道德内容,而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也都渗透在该社会的立法原则中。这种渗透还表现在有些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如“敬老爱幼”、“忠诚可信”、“夫妻相互忠实”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要求。【参考书目】
1.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参考论文】
1.蔡定剑:《论法的品质——兼谈宗教、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11期
2.刘作翔:《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
——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年01期 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4.王云骏:《浅议道德规范法规化》,《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5.周永坤:《论法律的强制性与正当性》,《法学》1998年第7期 6.刘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02期
7.龙文懋/崔永东:《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哲学思考 ——美英现代法哲学家论道德与法律关系评析》,《哲学动态》2003年09期
【论文题目】 法律文化解读 【提示要点】
文化已成为当今多种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法律,通过对法律文化的构成及其过程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法律:
1、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
2、作为精神文化的法律,产生、传播和整合3、法律制度运行中的文化因素;最后阐明如何在重建新型中华文化的前提下,考虑中国法律文化的重建。【参考书目】
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2.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增订本)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莫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5.杨力:《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论文题目】 论我国法律解释体制 【提示要点】
本文应首先论述法律解释的概念及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其次论述我国法律解释体制是以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的立法解释为中心,其它解释从属于立法解释的一个综合的制度系统;最后分析我国当前法律解释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参考书目】
1.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2.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4.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郭华城:《法律解释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论文】
1.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2.张志铭:《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3.陈金钊 刘作翔:《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学习与探索》1997年03期 4.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中国法学》1997年03期
5.程宗璋:《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工作的若干思考》,《探索》1997年04期
6.陶凯元:《中国法律解释制度现状之剖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7.徐晓峰:《法治、法律解释与司法改革》,《法律科学》1999年04期 8.周旺生:《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研究》,《现代法学》2003年02期
9.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论文题目】
论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提示要点】
一、界定政策、执政党的政策的概念;
二、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是同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紧密相连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表现为社会主义法和党的政策的关系;
三、政策和法律的有机结合完善了我国社会调整机制,但同时应分析政策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参考书目】
1. 2. 3. 4. 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勇飞 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论文】
1.肖永清:《论政策、法律、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州学刊》1982年04期
【论文题目】
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 【提示要点】
首先分析法律意识在法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论述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是评价社会主体对现代法律和法治主观把握状况的标尺 ,包孕着法律形式观现代化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的标准);其次分析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最后论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解决途径。【参考书目】
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1996年版 【参考论文】
1. 2. 3. 4. 5. 朱景文 李正斌:《关于法律意识与法的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1994年06期 李晓红:《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理论导刊》1995年01期
马长山:《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 ——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构建》,《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郭艳:《法律价值的冲突与选择——兼谈法律意识的现代化》,《青年研究》1998年06期 刘旺洪:《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学习与探索》2001年06期
1. 2. 3. 谢晖:《权利与权力界──法制现代化的奠基石》,《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锦文:《论法制现代化的多样化模式》,《法学研究》1997年06期 严存生:《法制现代化的核心是合理性化》,《法学》1997年01期
4.李少伟:《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互动──法制现代化实现的内在动力》,《河北法学》1998年06期
5.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中国法学》2002年05期
6.刘国利:《论当代中国的主动渐变型法制现代化道路》,《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蒋立山:《法律现代化的三个层面——从法律“西化”概念说起》,《法学》2003年02期 8.刘星:《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一个诊断式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3期
【论文题目】
试论中国实现法治的模式与途径 【提示要点】
世界各国的法律发展过程 ,大致可分为“演进式”和“建构式”两种发展模式。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缺陷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后发性决定了中国不宜走“演进式”道路 ,而应走一条渐进的、按阶段进行的“建构式”道路。“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是相对于“自然演进型”法治道路而言的一种法治化道路模式,它是指一国的法治化运动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启动和推进的,法治目标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是“人为”建构的,法治化进程及其目标任务主要是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政治资源完成的。中国选择和走上“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客观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具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法治化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矛盾和潜在的危险。
学术界从两大方面提供了实现法治的途径:一是更新观念,如民主观念、法治观念、权利观念、权力制约观念、法律平等观念等,特别是要反对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法律观,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二是改革领导方式和法制运作方式。要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处理好党与政、党与法的关系。转变立法方式和政策,改革立法制度,强化人大的立法权和监督权。改革行政执法制度,实现依法行政。改革司法制度,实现司法公正。
【参考论文】
1.舒国滢:《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6期 2.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上、下)》,《中外法学》1998年03期,04期 3.夏恿:《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4.吴家清:《国家与社会:法治的价值选择》,《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汪太贤:《试论实现中国法治的模式选择》,《学习与探索》1999年02期
6.郭学德:《试论中国的“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论文题目】
论人权与法律的关系
【提示要点】
本文主要是探讨个人人权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人权是衡量法律的价值标准:它指出了立法和执法所应坚持的最低的人道主义标准和要求,诊断现实生活中法律侵权的症结从而提出相应的法律救济的标准和途径,有利于实现法律的有效性并错金法律的自我完善;
二、法律是人权的保障手段,人权的法律保护方法和形式是多层次、多种类的,即由立法、司法保护,又有个人的保护、宣言、原则的保护;
三、法律需要为人权的实际形式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即通过法律为人们行使人权确定技术上和程序上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界限。【参考书目】
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3. 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论文】
1.李步云:《人权的两个理论问题》,《中国法学》1994年03期
2.刘海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权观念》,《中国法学》1994年03期
3.朱晓青:《论人权的共同标准——兼与万鄂湘同志商榷》,《中国法学》1994年06期
4.韩震:《论人权的历史性与理想性——兼评米尔恩的《人权哲学》》,《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3期
5.信春鹰:《东西方人权观念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东亚人权的文化基础”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社会科学》1996年10期 6.徐显明:《人权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普遍性问题》,《文史哲》1996年02期
7.郭道晖:《人权观念与人权入宪》,《法学》2004年04期
【论文题目】
“法律全球化”的思考
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
(2009年10月修订)
[论文题目] 试论夏商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提示要点] 在中国早期法律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夏商时期是其初步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对后世法制影响深远。撰写本文应运用具体的原始史料,可以从立法活动、法律形式、法律内容以及特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参考书目] 1.《尚书》,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左传》,见《十三经注疏》下册; 3.《周礼》,见《十三经注疏》上册; 4.《礼记》,见《十三经注疏》上、下册;
5.《仪礼》,见《十三经注疏》上册;
6.《史记》卷二《夏本纪》、卷三《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7.《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8.《晋书》卷三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9.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题目] 西周法律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在中国早期法律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西周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它对夏商以来的奴隶法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从而使中国奴隶法制发展到成熟状态。它的很多创制,在中国法律史上影响了几千年,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或多或少还能看到西周法制的影子。撰写本文应在详细占有原始史料的基础上,从法律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形式、礼刑关系、法律内容等方面,具体阐述西周对夏商法律制度的继承发展及其原因。[参考书目] 1.《尚书》,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左传》,见《十三经注疏》下册; 3.《周礼》,见《十三经注疏》上册; 4.《礼记》,见《十三经注疏》上、下册; 5.《仪礼》,见《十三经注疏》上册;
6.《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7.《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8.《晋书》卷三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9.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留元、冯卓慧著:《长安文物与古代法制》,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论文题目]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与实践研究 [提示要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与实践,对中国法制史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代表人物不断地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法律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切实的实践活动,为在中国废除奴隶法制,确立封建法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撰写本文要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公布成文法、法律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参考书目]
1.《左传》,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 2. 3. 4. 5. 6. 7. 8. 9.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或1978年版; 《史记》卷五《秦本纪》、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栗劲著:《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大庭脩著、林剑鸣等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堀毅著:《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张伯元著:《出土法律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 刘信芳著:《云梦龙岗秦简》,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 刘海年著:《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题目] 张家山汉简及汉朝法律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汉朝法律早已失传,古代历史文献的间接记载也比较简略。张家山汉简的出土,特别是“二年律令”的整理公布,为我们研究汉朝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本文可以“二年律令”为基本材料,同时参考历史文献记载,从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军事、司法等某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论文题目]
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 [提示要点] 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是汉唐之间法制发展的过渡阶段,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可以分别从立法技术、法律形式、法典体例、法律内容、律学成就、司法制度等某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 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
仁井田陞著:《中国法制史研究》(刑法卷;法与道德、法与习惯),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朱红林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高潮、马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10. 邓奕琦著:《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11. 李书吉著:《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 杨一凡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三卷“两汉魏晋南北朝法制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 陶新华著:《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 14. 李天石著:《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 逯耀东著:《从平城到洛阳—拓拔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版; 16. 王怡辰著:《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
32. 《新唐书》卷五十六《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4.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5. 程树德著:《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 仁井田陞著、栗劲等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8. 池田温编集:《唐令拾遗补》,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版; 9. 徐道邻著:《唐律通论》,台湾中华书局1966年版; 10. 戴炎辉著:《唐律通论》,台湾正中书局1964年版; 11. 杨廷福著:《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 刘俊文著:《唐代法制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13. 钱大群著:《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 李玉生著:《唐令与中华法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 王立民著:《唐律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6. 郑显文著:《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天圣令整理小组:《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正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论文题目] 唐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唐代的民事法律制度比较发达,在物权、债权、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立法都十分完善。现存的《唐律疏议》和唐令、唐格、唐式,保存了许多这方面的法律条文。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在写作本文时,应以唐律和唐令的法律条文为线索,结合其它文献作以全面分析。[参考书目] 1. 《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新唐书》卷五十六《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4. 《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5. 《敦煌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 6. 《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7.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8. 《中国法制史考证》丙编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何勤华著:《法律文化史谭》,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10. 钱大群著:《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 李玉生著:《唐令与中华法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王立民著:《唐律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3. 郑显文著:《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 张晋藩主编:《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巴蜀书社1999年版;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天圣令整理小组:《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正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论文题目] 唐代刑事法律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唐代是我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律中规定的许多刑罚原则、刑罚制度和具体罪名,对我国现代刑事法律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写作本论文时,应注意发掘最新的文献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唐律中如自首、保辜、化外人有犯、六杀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卷五十六《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仁井田陞著:《唐令拾遗》,栗劲、霍存福等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池田温编集:《唐令拾遗补》,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版;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钱大群著:《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宋代统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的转型时期。北宋初年,为了体现慎刑思想,制定了折杖法;为了加强对反叛势力的镇压,制定了重法地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在写作本文时,应以《宋刑统》、《天圣令》、《庆元条法事类》等文献资料为线索,结合《宋会要》等其它古代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宋史》卷一百九十九至二百一《刑法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薛梅卿点校:《宋刑统》,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薛梅卿等主编:《两宋法制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赵晓耕著:《宋代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戴建国著:《宋代法制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郭东旭著:《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王晓龙著:《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论文题目] 宋代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制度 [提示要点] 宋代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制度,在沿袭唐代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使其更加完善。本选题可在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的基础上,探究宋代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的特点。[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薛梅卿点校:《宋刑统》,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薛梅卿等主编:《两宋法制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孔庆明等编著:《中国民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郭东旭著:《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10. 李淑媛著:《争财竟产:唐宋的家产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 邢铁著:《家产继承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论文题目]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提示要点] 两宋时期的司法机构、诉讼审判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北宋前期,在中央增设了宫中审刑院,作为专门的司法机构。在诉讼管辖方面,宋代的法典也有明确的规定。两宋时期的诉讼制度十分发达,民事诉讼实行务限法,刑事诉讼实行鞫谳分司制和翻异别推制等。写作本文时,应以《宋刑统》、《天圣令》残卷、《庆元条法事类》等法典为基础,结合《宋会要》等其它文献,对宋代的诉讼审判制度加以全面分析。[参考书目] 1. 《宋史》卷一百九十九至二百一《刑法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薛梅卿点校:《宋刑统》,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4.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5.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6. 薛梅卿等主编:《两宋法制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 赵晓耕著:《宋代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 戴建国著:《宋代法制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郭东旭著:《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 徐道邻著:《中国法制史论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11. 刘馨珺著:《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律体系。本文可从法律体系、法律内容、司法制度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制定的专门法律等某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参考书目] 1.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4. 《大清会典》,中华书局1987年版;
5. 《大清法规大全》,清末石印本,政学社1909年版;
6. 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8.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书店1990年版。
[论文题目] 清末制宪活动研究 [提示要点] 中国的制宪活动始于清末的预备立宪。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宪法性文件从无到有得以产生并逐渐演变,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从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型。本选题可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背景、制宪机关、主要活动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参考书目] 1.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3.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胡绳武、金冲及著:《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5.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荆知仁著:《中国立宪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7.陈茹玄著:《中国宪法史》,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8.吴经熊,黄公觉著:《中国制宪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卞修全:《近代中国宪法文本的历史解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题目] 清末修律研究 [提示要点]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律近代化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了大量近代法律和草案,使得中国法律开始脱离中华法系的控制,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本选题可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动因、修律机关与主持人、主要活动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参考书目] 1. 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2.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3.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4. 《大清法规大全》,政学社1909年版;
5. 《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09年铅印本; 6. 《大清宣统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10年铅印本。7. 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8.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 李贵连著:《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题目] 晚清司法制度的变化 [提示要点]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司法制度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而20世纪初司法制度的改革,成为中国司法制度近代化的开端。本文可从社会背景、晚清司法制度的变化及其历史评价等方面,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参考书目] 1.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9试论中华民国时期民法的发展 [提示要点]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的立法与实践都有长足的发展。本文可以选取某一时期,从民法的某一立法原则(如社会本位原则)、某一具体内容(如物权法、债法、亲属法、甚至更具体的典当制度的发展等)等方面,具体确定题目。[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论文题目] 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 [提示要点]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44年选编的《陕甘宁边区判例汇编》的序言写道:“中国的法律,摸索了这么几十年了,但搞出来的东西,多半不是洋教条,便是老八股,能够真正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东西,还是很少见的。这点,虽然边区在历年的努力中,获得了些成就,创立了许多新的、适合中国国情,即符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即革命的三民主义的政治)的东西,但我们并不满足,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还没有把许多实际的经验,在理论及法令上树立成很完备的一套。”本文的写作,应根据近年来学界对马錫五审判方式以及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的研究,进一步探讨陕甘宁边区政府自觉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司法制度方面的功过得失。[参考书目] 1. 侯欣一:《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侯欣一:“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改革研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 侯欣一:“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 4. 侯欣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及其学术价值”,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5. 范愉:“简论马锡五审判方式——一种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及其命运”,载《清华法律评论》1999年第2 期; 6. 张希坡:《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7.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1 —5 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1985年版; 9.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1 —5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0. 张希坡、韩延龙、杨永华:《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论文题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宪法与宪政研究 [提示要点] 这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论文选题,学生可在这一选题下自行缩小题目范围,例如:可以仅仅论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也可以论述革命根据地的人权法及其实践,或者讨论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等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宪法立法与宪政实践,在今天这个探索宪政越来越热烈的时代,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宪法与宪政,在其夺取全国政权前后,既有调适也有一以贯之的“中国特色”。探讨中国共产党宪政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宪政的未来进程。[参考书目] 1. 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郭华:“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及其在根据地的实践”,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 3. 贾孔会:“试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3期; 4. 朱理峰:“浅析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载《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 陈雷:“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载《长白学刊》2006年第2期;
6. 赵文远、李心瑞:“1939—1940宪政运动时期的中共宪政主张”,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7. 陈仁涛:“论毛泽东的宪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吴经熊编、郭卫增订:《中华民国六法理由判解汇编》,会文堂新记书局1947年版,或台湾版六法全书; 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订:《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版; 俞江著:《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智著:《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2003年版; 张生著:《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朱勇主编:《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 7.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 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8.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8年
9.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1.库朗热:《古代城邦 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古朗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14.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 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 18.基托:《希腊人》,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20.刘晨光等:《希腊四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四章
古罗马法论题
[提示要点] 罗马法是西方法治的源头活水,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上它是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性法律体系,而且,在现代社会,罗马法的精神与技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是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础,而且,对普通法也有主要影响。
罗马法方面的论文题目选择面较大,可以选择公法方面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私法方面的题目;不过从国内研究成果和资料储备情况来看,罗马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法领域,可以借鉴的材料也相对更丰富。因此,如果想要对罗马公法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建议直接借助外文材料和外文文献。罗马公法史在我国外法史研究中长期被忽略,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因为西方共和政治的早期实践及其思想精华正是在罗马得到现实运用。
[参考书目] 1.(法)勒内·达维著,漆竹生译,《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2.(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4.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写,《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5.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意)朱赛佩·格罗索著,黄风译,《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7.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商务印书馆1989年。
8、(英)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
9、(德)蒙森著《罗马史》,商务印书馆。
10、(法)孟德斯鸠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
第五章
日尔曼法论题 [提示要点] 日耳曼法是欧洲法律史上重要的法律体系之一。有关本章论文选题可能注意的问题有:
1、在研究日耳曼法的过程中,应注意时空上与其他法律体系的关联,一方面,日耳曼法受到了罗马法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后世无论是在继日耳曼王国解体之后建立的欧洲政权的法律中,还是在中世纪的地方法、王室法及近代西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法律文化中,均含有一定的日耳曼法因素;
2、国内有关日耳曼法研究的材料非常有限,若欲作较为深入的研究,须更多借助外文资料。事实上,整个外国法制史的研究都须特别注意此一问题。[参考书目] 1.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马雍, 傅正元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2.凯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3.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英国法是两大法系的源头之一,对于英国法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有关本章论文选题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由于英国法并非理性设计的产物,因此对英国法的研究尤其需要注意“历史的解读”(详细理由请参见李红海《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
2、在英国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司法机构和法律职业群体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英国法特别需要注意此一方面的因素;
3、现有外国法制史学科中的英国法研究,多关注制度的宏观层面,部门法的具体研究较为薄弱。这种情况的改善尤其需要具有历史和法律结合、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结合的自觉意识。[参考书目] 1.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约翰·哈德森:《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时期英格兰的法律与社会》,刘四新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3.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4.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
5.迈尔文·艾隆·艾森伯格:《普通法的本质》,张曙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6.小詹姆斯·R.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姚中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8.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9.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勒内·达维(Rene David):《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
13.格伦顿等:《比较法律传统》,米健等译,参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何勤华:《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15.程汉大:《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年
16.李猛:“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李猛(编):《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1997年 18.丹宁勋爵:《法律的界碑》,刘庸安、张 弘译,群众出版社1992年 19.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张文镇译 法律出版社1999年 20.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杨百揆等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 21.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群众出版社1984年 22.丹宁勋爵:《最后的篇章》,刘庸安、李燕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 23.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璧译注,法律出版社2002年 24.高柳贤三:《英美法源理论》,杨磊、黎晓译,西南政法学院1983 25.沃克:《英国法渊源》,夏勇、夏道虎译,西南政法学院1984 26.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27.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28.盖斯特:《英国合同法与案例》,张文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9.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30.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31.F.H.劳森、B.拉登著:《财产法》,施天涛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32.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3.李红海:《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4.特纳:《肯尼刑法原理》,王国庆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35.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
36.布莱克斯通:《英国法释义》第一卷,缪苗、游云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十章
美国法论题
关于美国法律史的研究,美国法学界、史学界在最近一百多年来已经进行了持续、系统、深入地研究。要想对美国法律发展史进行学术研究,5《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美国研究》(中华美国学会等主办)
《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比较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主办)附录二:参考选题
一、美国宪政的欧洲渊源
二、美国宪政的本土资源
三、《邦联条例》与《美国宪法》的异同
四、《西北地域条例》与西部美国化进程
五、《联邦党人文集》的宪政思想
六、反联邦党人与宪法批准问题
七、《权利法案》分析
八、妇女权利与宪法修正案
九、黑人民权与宪法
十、土著美国人的法律地位变迁
十一、《反托拉斯法》与经济民主
十二、罗斯福新政立法与社会民主
十三、联邦最高法院与总统选举:以戈尔V.布什案为例
十四、新闻自由的宪法保障: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例
十五、环境立法的美国经验
第十一章
法国法论题 [论文题目]近代法国法律对罗马法的继受 [提示要点] 12 世纪到18 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 法兰西王国开始逐渐接受罗马法。此后,在基本法律体系、法院组织系统及诉讼程序和法律家阶层等的形成和发育方面,罗马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法国民法典》为例,它的结构、概念等具有浓厚的罗马法色彩。但是,导源于中世纪日耳曼法传统的法国地方习惯法、教会法、王室法等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确立了其与罗马法在近代法国法律体系中的关系。对罗马法的继受并未割裂法国的法律传统,而是植根于其传统。这些都是了解欧陆法律演化历史的重要篇章。请以此为研究对象,就罗马法对法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影响确立论题。
[参考书目] 1.[法]勒内·达维(Rene David)著《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法]米盖尔(Miquel,P.)著《法国史》,蔡鸿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美]约翰·亨利·梅利曼(John Henry Merryman)著《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伯尔曼蓍《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法] 勒内·达维德蓍《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6.[美]艾伦.沃森著《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97年重印
[论文题目] 法国法的主要特征 [提示要点] 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法国法的主要特征是:以法典为主要渊源;法律规范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法学家在法律舞台上扮演主角;法律推理方式采用演绎法。法国法的诸多特征也构成了今日欧陆法律体系的主要特点,请选择某一特征,深入剖析形成原因、演化过程、对近代西方法律之影响。[参考书目] 1.伯尔曼蓍《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法] 勒内·达维德蓍《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7陷也十分鲜明。其它部门法的研究也具有实践意义。但是任何主题的阐述,都需要注意翔实的材料支撑和个性化论点的论证。[参考书目]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着,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德)罗尔夫·克尼佩尔着,朱岩译:《法律与历史》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著,王娜译:《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德)罗伯特·霍恩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5.徐建国著:《德国民法总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建和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9.(美)路易斯·亨金等编,郑戈等译:《宪政与权利》,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赵宝云著:《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比较宪法》;王世杰,钱端升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2.(法)里昂奈尔·理查尔著,李末译:《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13.沈达明,梁仁结著:《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4.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谢怀轼著:《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第十三章
日本法 [论文题目] 日本法律近代化 [提示要点] 通过对明治维新以来,通过日本继受西方法制技术方面的成功和法治事业根本性的失败,揭示近代日本在继受西方法律成败的内在原因。请从日本法律近代化的发端;日本法律近代化的展开;日本法律近代化的技术性成就;日本法律近代化的根本性失败;日本法律近代化的历史启示等领域中选取题目。[参考书目]
1、赵立新著:《日本法制现代化之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陈根发著:《论日本法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何勤华等著:《日本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日]井田良治、山中永之佑等编辑:《日本近代法史资料》,京都法律文化社1983年版。
5、[日]石尾芳久等著:《日本近代法一百二十讲》,京都法律文化社1992年版。
6、[日]真田芳宪著、华夏、赵立新译:《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题目] 日本宪政的嬗变 [提示要点] 从明治宪法到1946年和平宪法的转变,分析日本明治宪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生变化的法律成因,着重剖析1946年宪法的转型。论文主体结构:明治维新的政治转变;明治宪法的宪政理念和制度设计;明治宪法与军人主政;战败后的宪法改造与1946年和平宪法的制定;1946年和平宪法的转变;从明治宪法到1946年和平宪法的宪政反思。[参考书目]
1、[日]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日]宫泽俊义著,芦部信喜补订,董璠舆译:《日本国宪法精解》,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
3、王金林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日]杉原泰雄著,肖贤富译:《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
(2009年10月修订)
[论文题目] 夏、商、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夏、商、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神权法思想及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中国古代虽然也存在宗教神权观念,但是其影响比较有限。由于至上神与祖先神并列,均是重要的崇拜对象,这不仅淡化了至上神的权威,而且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因此,中国古代的宗教神权远不如其他古老民族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俗文化,而非宗教文化。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幸运地比较早地摆脱了神权的支配,避免了残酷的宗教战争、宗教迫害,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制定的法律规范缺乏神圣性基础,加剧了法律只不过是一种统治工具的意识。周公制礼作乐,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宗法礼治思想加固了血缘亲情的纽带,塑造出中国人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明德慎罚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一次重要飞跃,促进了古代法律由野蛮向文明的发展进程,意义非凡。本文可以从中外神权法思想的差异、宗法礼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等方面入手,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参考书目]
1. 《尚书》中的《甘誓》、《汤誓》、《盘庚》、《泰誓》、《康诰》、《召诰》、《酒诰》、《蔡仲之命》等篇目,《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礼记》中的《表记》、《明堂位》、《大传》、《曲礼上》、《文王世子》等篇目,《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版;
3. 《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周颂·昊天有成命》、《大雅·文王》、《小雅·北山》等篇目,《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1年版; 4. 林尹著:《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5. 《史记》卷二《夏本纪》、卷三《殷本纪》、卷四《周本纪》、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 6.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版;
7.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 摩尔根著,杨东纯、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 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1. 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 史华兹(Benjamin I.Schwartz)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题目]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儒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以及人们行为的失范,一些赋有时代责任感的有识之士自觉地担当起探索新的治国之道的重任,孔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怀着“天下无道”的忧患意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学派,其发展经历了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学派的儒家这样两个阶段。先秦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术派别,主要包括春秋时期的孔子之儒、战国中期的孟子之儒以及战国后期的荀子之儒三大流派。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观点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他们在法律思想上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礼治”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的法律思想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大放异彩,而且成为后世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其地位之显赫、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创造了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奇迹。本文可以从儒家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先秦儒家的某一主要法律观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入手,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参考书目]
1.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杨伯峻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1版、2005年第2版; 3. 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 孙希旦著:《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5. 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6.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7. 俞荣根著:《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 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9. 史华兹(Benjamin I.Schwartz)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题目] 先秦道家法律思想研究
16.顾颉刚著:《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
丁原明著:《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
阎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 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论文题目] 魏晋隋唐时期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围绕着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述政治法律问题,他们抨击虚伪的名教,强调法令贵在简约,使正统法律思想回归素朴和理性,提升了理论水平。原为汉代经学一个分支的律学,在晋代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涌现出一批律学家,而且律学成就也十分突出,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注释学。隋唐时期正统法律思想日趋成熟,礼法结合基本定局。唐初以隋为鉴,确定了“安人宁国”的总方针,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正统法律思想进一步发展,并通过贞观定律及永徽作疏而法典化。“安史之乱”后,为匡救时艰,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礼刑关系及如何正确运用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丰富了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为拯救时弊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可以从玄学家、律学家的主要法律观点,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法律思想等方面入手,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参考书目] 1. 《晋书》卷二十《礼志》、卷三十《刑法志》、卷三十四《杜预传》、卷四十六《刘颂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何晏著:《论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 楼宇烈著:《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4. 余敦康著:《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吴兢著:《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 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7. 《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 8. 《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9. 《新唐书》卷五十六《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 《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1. 《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 《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3.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7、1959年版; 14.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0年版; 15. 杨鹤皋著:《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论文题目] 宋明时期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随着北宋政权的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其政治、经济及社会形势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法律思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一方面,统治阶级注重从思想及精神上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与束缚,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应运而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因哲理化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分化,产生了一批政治改革家和理学反对派,他们锐意革新,倡言功利,提出了自正统法律思想确立以来最具锋芒的主张。宋明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们就改革与反改革、理学与反理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种思想上的对立与交融,既加强了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又促进了变革思想、功利思想的勃兴,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内涵。本文可以从王安石、朱熹、王守仁、丘浚等人的主要法律观点,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等方面入手,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卷四百二十九《朱熹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王安石著:《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黎靖德著:《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
[论文题目]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张之洞认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丗事。”“不必尽索之于经义,而必无悖于经义”。所谓“体”,指有关世道人心的纲常名教,绝不能改变;所谓“用“,指工商报馆律例诸事,可以变通举办。这些思想在起代表作《劝学篇》中有系统论述。[参考书目] 1. 张之洞著:《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 蔡尚思著:《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论文题目] 早期改良派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他们的主要代表有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继承和发展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形成全面学习西方变法维新的思想。[参考书目] 1. 《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论文题目] 康有为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在“托古改制”的旗帜下,提倡“变法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以及“太平之丗不立刑”等思想,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依靠一个“英明的皇帝”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参考书目] 1. 康有为著:《大同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 1981年版;
3. 萧公权著:《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4. 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论文题目] 梁启超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参考书目] 1. 《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先秦政治思想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1990年版; 3.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题目] 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 [提示要点] 在近代中国法律上承先启后,媒介中西法律,从而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基础者,当首推沈家本。他的思想,如“治国强国”的法律救国论,“儒家仁政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参考古今,博辑中外”的修律指导思想等,不仅在法律理论,而且在修律的实践中,都极有研究的价值。
5[参考论文]
林植坚:“柏拉图的宇宙论与自然法思想”,《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0
2[论文题目]
亚理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提示要点]
一、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通过表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的基础上,尤其是目的论的基础上,理解“人从本质上式城邦的动物”这个经典的表述。
二、法律正义论:注重其与柏拉图所持正义论的比较
三、法律的定义、作用、分类:
四、法治主义理论:注重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理由
五、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点: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论文题目]
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思想 [提示要点]
一、斯多亚学派:罗马帝国的建立导致世界理性,进而自然法对于所有人的适用(万物有灵论),于是出现了万民法
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从国家的起源和定义引申出西赛罗对于政体形式的区分,进而解释他支持共和政体的理由
三、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罗马法的具体制度与原则和自然法存在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四、市民法、万民法与自然法的关系:从罗马法的三分(自然法、市民法与万民法)和两分(自然法与市民法),讨论自然法与万民法的关系。[参考书目]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张乃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 2. 3. 4. 5. 6.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
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张乃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题目]
圣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提示要点]
一、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二、奥古斯丁的“原罪说”:由罗马败于野蛮人的事实,奥古斯丁创立原罪说,因此人类的目的就在于由世俗之城向上帝之城的救赎,所以世俗之城不值得追求
三、奥古斯丁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关系:
四、自然法的层次:永恒法(上帝的意志)、自然法(永恒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复现)与实在法(立法者在特定时间确定的行为准则)。以上的三分导致立法者原罪—实在法无正当性基础将会变得罪恶的观念。[参考书目]
1. 2. 3. 4. 5. 奥古斯丁:《忏悔录》,应枫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唐逸:《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刘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版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
72. 3. 4. 5. 6. 7. 8. 9. 黄伟合:《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从洛克、边沁到密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版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论文题目] 卢梭的法律思想 [提示要点]
一、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退化的过程
二、自由与公意:自由与外在约束是对立的(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此对自由的正当约束来自于人们自身的限制,只有公意才具有这个资格。
三、公意与政治:不符合公意的统治是不恰当的统治
四、自然法理论:公意在法律中的体现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论文题目]
奥斯丁的法律实证主义 [提示要点]
一、奥斯丁与边沁的理论传承:边沁的功利主义与法律理论对于奥斯丁的影响
二、法律命令理论:首先,奥斯丁分析了“法律”一词的四种用法,其次,他认为只有命令才是“法律”一词的恰当用法,并且义务、命令、制裁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三、命令与主权者:并非所有的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主权者发布的命令才是法律。要想证明主权者的地位,必须借助独立政治社会与服从习惯这两个概念
四、法律实证主义理论: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因此法律和道德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边沁:《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梅里亚姆:《卢梭以来的主权学说史》,毕洪海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陈景辉:“作为社会事实的法——实证观念与哈特的社会规则理论”,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题目] 凯尔森的纯粹法学 [提示要点]
一、纯粹法学与新康德主义哲学:新康德主义对于应然和实然的区分,使得纯粹法学关注的是法律应然问题的逻辑分析
宪法与行政法学
宪法学
[论文题目] 论宪法的效力 [提示要点]
一、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宪法直接的法律效力;
三、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四、公民宪法权利的直接效力
[参考书目] 1. 许崇德著:《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 胡锦光著:《中国宪法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 周伟著:《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李曙光:《宪法应成为法院判案的直接依据》,载《理论信息报》1989年5月12日;
2.龚祥瑞:《论宪法的权威性》,载《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11月版;
3.(英)惠尔:《宪法的定义》,载《宪政精义》,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1994年编印。4.韩大元:《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5.姜士林:《宪法的基本特点》,载《齐鲁学刊》1990年4期。
6.殷啸虎:《宪法的根本法特征问题新探》,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崔敏、于迟:《试论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82年第7期。
[论文题目] 论宪法的根本法特征 [提示要点]
一、根本法的含义;
二、根本法的内容;
三、宪法根本法特征的获得;
四、宪法根本法特征的保障。
[参考书目] 1. 〔美〕考文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 2. 胡锦光著:《中国宪法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 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1年版; 4. 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论文]
1.朱福惠:《论宪法的部门法特征》,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3期;
2.廖中洪:《宪法是不是“法”》,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殷啸虎:《宪法的根本法特征问题新探》,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尹德龙:《试论宪法的概念》,载《法学探索》1996年第3期; 5.王磊:《论宪法的概念》,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5期。
[论文题目] 略论民主与宪政的关系
1.张友渔主编:《宪法论文集》(第14册),群众出版杜;
2.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龚祥瑞著:《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4. 胡锦光著:《中国宪法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 焦洪昌、李树忠主编:《宪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刘光兴著:《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论文]
1.郝铁川:《沦良性违宪》,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沈延志:《对违宪及违宪审查问题的几点思考》,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3.韩大元:《研究违宪和建立违宪学的浅见》,载《学术界动态》1988年第7期;
4.孙卫东:《论违宪与违宪制裁》,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王才松:《浅议违宪和对违宪的监督审查》,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7. 郭林茂:《违宪概念之我见》,载《政法论坛》1986年第2期;
8. 马岭:《关于违宪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载《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
9. 〔日〕芦部信喜:《日本违宪判断的方法――结合案例所作的理论分析》,载《外国法译丛》1998年第6期。10. 肖金泉、徐秀义:《略论违宪》,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宪法的修改 [提示要点]
一、宪法修改的涵义;
二、宪法修改的种类;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四、宪法修改的历史背景分析;
五、宪法修改与宪法制定的关系。[参考书目]
1.〔荷〕马尔赛文著:《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华夏出版杜1987年版;
2.许清主编:《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1.马雪生:《现行宪法修改刍议》,《河北法学》1989年第6期;
2.蒋碧昆:《试论修改宪法》,《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3.梅培华:《关于宪法和法律修改方式问题的探讨》,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85年第5期; 4.谭泉:《论宪法的修改》,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3期; 5.马雪生:《现行宪法修改刍议》,载《河北法学》1988年第6期;
6.扈纪华:《美国修改联邦宪法的若干情况》,载《法学评论》1988年第6期; 7.于浩成:《宪法权威与宪法修改》,载《法学》1989年第2期; 8.周伟:《论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载《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4期;
9.胡锦光:《我国宪法修正案的规范性和技术性》,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10.韩大元:《关于宪法监督、修宪方式与宪法稳定性》,载《法学天地》1999年第5期; 11.韩大元:《修宪价值与完善宪法保障体制》,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12.房保国:《关于我国宪法修改基本模式的探讨》,载《福建法学》2000年第2期; 13.刘淑君:《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论文题目]
335.胡锦光:《论宪法法院审查制的成因》,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36.蒋莉:《违行审查制度初论》,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37.韩大元:《依法治国与完善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38.王克稳:《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39.任允正:《俄罗斯联邦的宪法监督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3期; 40.张庆福:《宪法监督发展趋势简析》,载《上海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41.郝铁川:《论良性违宪》,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论文题目] 论宪法解释 [提示要点]
一、宪法解释的内涵与意义;
二、宪法解释的性质
三、宪法解释的机制;
四、宪法解释的方法
[参考书目] 1. 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 秦前红:《宪法变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版; 4. 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版。
[参考论文]
1.秦前红:《论宪法变迁》,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2.丁则民:《查尔斯·比尔德与美国宪法》,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82年第2期; 3.郭华成:《论我国司法解释完善的几个问题》,载《浙江法学》1988年第3期; 4.任静:《论宪法解释》,载《法学》1991年第6期;
5.张庆福:《宪法解释之比较》,载《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 2期;
6.刘景欣:《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载《法学家》1995年第 5期; 7.胡弘弘:《试论宪法解释》,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 5期;
8.韩大元、张翔:《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 9.王丛虎:《我国宪法解释价值论》,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 2期; 10.胡锦光、王丛虎:《论我国宪法解释的实践》,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 11.苏晓宏:《论宪法的司法解释》,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 3期;
12.郑贤君:《我国宪法解释技术的发展:《评全国人大常委会9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释法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13.牛剀:《宪法解释若干问题初探》,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 3期; 14.肖蔚云:《略论香港终审法院的判词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释法》,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 期; 15.韩大元、张翔:《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 1期; 16.王广辉:《宪法解释与宪法理解》,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17.孙婷婷:《对中国宪法解释体制的一次挑战》,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2期。
[论文题目] 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示要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部完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外部完善;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下而上的完善;
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
523.韩大元:《依法治国与完善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24.王克稳:《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25.任允正:《俄罗斯联邦的宪法监督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3期; 26.张庆福:《宪法监督发展趋势简析》,载《上海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论文题目] 论立法权 [提示要点]
一、立法权的含义;
二、立法权的特点;
三、立法权与立法机关;
四、中国立法权问题研究
[参考书目]
1.蔡定剑著:《中国人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李林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1月版;
3.周旺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吴大英著:《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5.李培传著:《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1月版;
6.张根大等著:《立法学总论》,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孙琬钟著:《立法论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0年7月版。8.戚渊著:《论立法权》,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李步云、汪永清主编:《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论文] 1.雷体富:《关于改进立法的思考》,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第4期;
2.郭毅:《认立法意志及其保障――兼及立法法的“人民意志”条款》,载《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王爱民:《论中央对地方立法的监督》,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5期; 4.戴双喜:《论自治区立法职能的划分》,载《宁夏法学》2001年第2期;
5. 王爱民:《部门保护主义对地方立法的负面影响及法律对策》,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4期; 6. 孙季萍:《中国立法监督制度刍议》,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3期; 7. 于兆波:《从立法法看地方先行立法权》,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3期; 8. 郭寿康:《“入世”与中国立法的有关问题》,载《法制建设》2001年第1期; 9. 郭晖:《建构中国宪政立法体系议》,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10. 戚渊:《委任立法片论》,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11. 吴志勇:《我国行政立法的价值取向》,载《上海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2. 周伟:《论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限》,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13. 毛峰:《美国立法体制的特征》,载《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4. 苗连营:《立法程序的功能分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5. 丘宝华、李余刚:《论立法公开制度及其完善》,载《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5期; 16. 苗连营、宋雅芳:《论地方性法规的批准与备案制度》,载《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7. 王春光:《我国授权立法现状之分析》,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18. 王映辉:《试论立宪规律》,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9. 王磊:《对行政立法权的宪法学思考》,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20. 徐向华:《论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力关系》,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论文题目] 市场经济与宪法
710. 胡位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10.韩大元:《关于完善候选人介绍制度的几点设想》,载《法学》1997年第8期; 11.韩大元:《论被选举权享有者的资格限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12.李忠:《我国选举权应和被选举权分离》,载《法学与实践》1993年第2期; 13.周叶中:《论我国选举制度民主化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论文题目] 论公民基本权利 [提示要点] 1. 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 2. 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3. 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 4. 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参考书目] 1.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夏勇著:《人权概念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玉山著:《公民权利解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李步云著:《权利和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 徐炳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出版社1995年出版; 6. 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 韩大元主编:《比较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8.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 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 焦洪昌、姚国建著:《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韩大元:《宪法规范的至上性》,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4期;
2.费善诚:《论宪法的适用性》,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3. 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4. 郑贤君:《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6期; 5. 王振民:《我国宪法可否进入诉讼》,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6. 陈云生:《宪法权利司法化及其司法保护》,载《法制日报》2001年8月19日; 7. 韩大元:《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论文题目] 论公权与私权 [提示要点]
一、公权与私权的概念;
二、公权与私权的历史沿革;
三、公权与私权的界分;
四、公权与私权的法哲学思考。[参考书目]
1.夏勇著:《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参考论文]
1.蔡定剑著:《国家权力界限论》,《宪政精义》,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1994年编印;
第五篇:法学院XX届毕业生欢送会活动方案
法学院XX届毕业生欢送会活动方案
应广大法学院校友来母校团聚的要求,加强zd校友的联系与交流,特举办法学院“聚散天涯·依依zd”校友工作筹备会暨XX届毕业生欢送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聚散天涯·依依zd”校友工作筹备会暨XX届毕业生欢送会
二、活动时间:
XX年5月19日(周六)
三、活动地点:
见各活动具体安排
四、参加人员:
法学院校友工作组成员、部分校友、XX届毕业生。
五、活动内容:
(一)成立法学院校友工作组
、成立法学院校友工作组领导机构;
2、明确法学院校友工作组领导机构职责。
(二)校友工作筹备会宣传及联谊活动
、安排法学院校友工作筹备会活动;
2、利用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宣传橱窗等)宣传,主要内容围绕此次活动主题展开;
3、建立校友会联系册(校友每人一份),完善人人网“XX文理学院法学院校友网http://page.ZZZZ.com/600943260”;
4、校友合影留恋;
5、为加强不同工作区域法学院校友的交流和联系,组织校友进行校友茶话会或优秀校友报告会。
6、酝酿筹备法学院校友“勤工俭学”基金。(法学院将利用此机会建立法学院校友“勤工俭学”专项基金账户,该款项主要用于资助法学院在校贫困学生,也可用于法学院校友联谊活动。如果本基金能顺利建立,法学院将对本基金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使用,并接受广大校友的监督,所有收支情况将在人人网“XX文理学院法学院校友会”网页http://page.XXXX.com/600943260公示。)
(三)晚会
举行法学院“聚散天涯·依依zd”校友工作筹备会暨XX届毕业生欢送晚会。
XX文理学院法学院
二0一五年三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