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特点和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1
On the circumstanc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黄小荣,洛阳理工学院,洛阳,中国,471023)
摘要: 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比较了它与企业公益活动、一般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异同点。在回顾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后,特别是列举了国内知名大学的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从中归纳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两大理论基础:即自我实现论和社会互助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自我实现论;社会互助论
Abstract: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makes contrasts among socially useful activities and youth volunteer services.After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the author make lists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national famous universitie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summaries two basic theories: self-fulfillment and social mutual aid theory.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found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activities and gave out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self-fulfillment, social mutual aid theory
一、概念辨析
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主要指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付出的努力,通常是无偿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是青年的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包含于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完成学业大概是二十三、四左右,在工作后的几年时间内仍然是青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 1.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家层面、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文件规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如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者颁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者颁发银奖奖章。在物质上有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人(西藏地区700元/人),还有少量交通补贴和培训补贴。可以看出,该项目有明显的志愿性质,且是长期的。十年后的2013年,共青团中央将继续派遣1万名左右志愿者赴民族地区服务,实施基础教育等7个服务专项。2 2.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志愿行动
例如“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该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五年时间超过10万名大学生相应该行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多个村镇、社区,35万人次的基层民众直接受益。3每年的活动组织分为五个流程:“招募、培训、实践、评选和表彰”。每个小队的感受,随着活动组织的五个流程而有所不同。以阡陌林商丘队为例,他们就经历了“萌芽期、磨合期、激化期和收获期”。志愿行动是一种公益行动,正如该项目的培训师俏宏老师感言的感言,公益可以理解为所有对解决人、环境、发展有关的一切社会问题有利的事情 1 作者简介:黄小荣(1981—),男,湖北荆州人,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党总支辅导员,主要从事社会思想史研究 2 摘自,中国政府网,2013年04月17日题为“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派17000名志愿者”的通讯 3 摘自,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官网,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总经理石文宏先生致辞 和行为。公益”有三大特性——公益性、无报酬性、自愿性。3.又如“国家电网”的“青春光明行”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全国性的集团大企业,利用其自身规模优势,大影响力,出台《国家电网公司志愿服务章程》,形成了“总队-支队-分队”三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集中推广“青春光明行”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4.雷锋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社会风气,倡导学习雷锋,时至今日,雷锋精神仍然是社会倡导的主旋律。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4排除了阶级感情之后,雷锋精神实质中“助人为乐,热情似火,默默无闻”,这与志愿者精神是相同的。
三、国内大学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从研究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院校、成教学院的学生,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1.清华大学
该大学以“自我实践、服务他人、自我教育、推动社会”为宗旨开展志愿公益活动,该校实行名为“紫荆”注册制志愿者,开展了如校园义务讲解、新清华学堂演出服务、情系母校“清华精神宣讲”、Buddy Program、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5
志愿服务的内容:紫荆信箱:搭建了与中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自1998年初开始,已坚持了十四年。礼仪服务:在重大的校内外活动中担任礼仪服务,已坚持十多年。其中“朝夕相伴”,是服务清华园中的老人,对于清华大学退休的老人进行活动陪伴、体检帮助等。实际上,校园也是一个社区,通过关爱老年人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另一种形式。
2.中国人民大学
该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即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来举办各项活动,如2013年7月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志愿服务工作,城市清洁活动(响应海淀区 “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号召,从这可以看出某项活动的发起人、活动的推动者不是该协会,而是来自社会外力,此处是来自行政力量),莎利文聋儿康复中心志愿服务,对京台、华奥、红星和育华四所学校进行支教活动,“环保单车行”活动(15位志愿者参加),丰颐园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10余名志愿者)。品牌志愿活动尚不明显。
3.浙江大学
四、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中誓词写道: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6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志愿者,其本质属性是不收取服务费用的,其助人行为目的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品牌项目有:关爱农民工子女、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和志愿者微笑服务奥运会等。
中国社区志愿者网站,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搭建中国志愿服务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发展募集社会资源。通过其在网站上公布的“服务守则”,可以看出社区志愿者保有一般志愿者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无私奉献,通过志愿服务提升个人素质。45 摘自,百度百科,雷锋词条
摘自,清华大学官网 摘自,中国青年志愿者官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第八章。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范围含中国以及许可本基金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7它归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央文明办代管。其资助项目有两个:“百万空巢老人关爱行动”和“万名双语教师志愿援疆行动”。
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当遇到服务对象不理解、不配合时,他们还是尽量去沟通。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自身得到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哪些条款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与人身安全?相应的有哪些条款是保护志愿者服务对象的?
五、理论基础
第一,自我实现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後,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第二,社会互助论
该项理论来自于社会工作学科,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且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工并不直接从案主获取报酬,而是从某一社工机构获得酬劳,并且环比该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处于中间层次的。社工机构的经费支出多来自于政府对于相关服务的购买,少部分来自于慈善捐助。正因为社会工作的主旨类似与志愿服务,都是旨在帮助他人,并且均不从当事人手中收取报酬。
六、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志愿者与一般志愿者相比,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大学生志愿者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可对口提供专业服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如“支教、支农和支医”等活动,他们还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有利于激发志愿活动服务热忱,也有利于抵制一些诱惑和提高客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大学生志愿者之间拥有基本的信任关系,拥有作为校友的社会资本,这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且大学生是有组织的,或组织于本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或是组织于学校团委。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志愿活动,命令色彩浓厚。
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力机制:锻炼自身能力,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自愿服务,可以锻炼与人沟通能力,小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自身抗挫折,受打击能力。其次,在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志愿行动中有明确的补偿、补助、资助措施。如“服务西部计划”的同学将来考研、考公务员能相应加分。
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将影响志愿精神的传播。志愿精神与逐利精神是相对的,完全志愿服务、无偿服务也是不可能的,完全逐利的市场人、理性人也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地区,在熟人社会,人们守望相助,帮助的对象是亲戚、朋友、邻居。这种资助是互惠性质的,是双向的,是期待对方在不久的将来补偿的,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志愿服 7 摘自,2009年9月23日,中国文明网 务的对象是“陌生人”,与自身生活世界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地位是超然的,双方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双方不是金钱交换关系。这不意味着志愿者拥有特权,也不意味着志愿者不承担相应责任。
志愿者服务质量有何而来?志愿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志愿者与市场有偿服务提供者存在很有限的竞争关系。这是由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所决定的。该领域大多是城市公共事业部分,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例如,“支教”活动:教育事业本身就属于半公共产品,理应由公共事业部门提供。正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力量有限。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有资金,部分人有时间,有的没有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宏,李晓军,王津.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4:36-39+62.[2]李晓军,王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利益补偿及其相互关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61-62.[3]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1:66+68.[4]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1-64+87.[5]张馨元.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156-157.[6]王左丹.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95-97.[7]齐秀强,赵英丽.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3,04:118-123.[8]刘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改革路径研究[J].华章,2013,20:179-180.[9]荣文婷.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03-106.
第二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高校志愿服务的实际,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培训、集资使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人格;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张扬,山东大学团委,助教(山东济南250100)在社会转型、各种思想和价值观汇集校园的背 景下,“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目标。志愿者服务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 素层面、大学生做人能力以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提升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推进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特别是当服务领域拓展、服务要求提高与志愿者个人素质存在差距时,就会推动志愿者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志愿者在服务中能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新的创造。以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为例,志愿者结合各受援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受援地学校送去新理念、新意识,在受援地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强化和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交往能力实质上是妥善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公共关系能力——与他人迅速沟通、建立联系并友好相处的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中的其他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在群体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并带领团队相互协作以达成圃队目标的能力。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问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并把志愿者行为称为“彼此联合的艺术”。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志愿者是在同社会的紧密接触中广泛开展工作的。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如参与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志愿维和行动、国际合作救灾行动等)、国际援助计划(帮助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建工厂、修铁路、派出医疗、教育分队等)、区域开发、社区发展计划等,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志愿服务活动还能让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徐本禹的精神感召了无数人志愿投身西部建设。通过志愿者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志愿服务这种价值追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围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型伦理关系开展的一系列品牌活动,无疑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伦理高度,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不愧为引领社会风气前进的中坚力量。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在经典社会学家跟里,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不可能离开个人而存在,而纯粹独立的个人也是不存在的。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
在我国有组织的正式的青年志愿活动是由共青团于1993年底发起的,自发起实施以来,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项目。但是严密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有待建立,许多大学生有意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却苦于缺乏正式的组织管理机构。即使一些有正式的组织部门牵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多也是缺乏严密的管理,往往只是在活动初期负责志愿者招募活动,在志愿者的培训及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在一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很多组织机构便不再与志愿者联系,对志愿者的信息保留不够,这样,再有类似的志愿活动时还需另行招募志愿者,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2.服务对象局限化,活动内容较单一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模糊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僵化。有些志愿者服务队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服务阵地建设中尚存空壳和空白点,甚至有些名存实亡。还有一些成员抱怨平时没事可干,集体行动一窝蜂,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一些优质的服务项目无法持续进行。目前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科技含量低,运用所学知识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活动内容较单一,活动形式创新不够。目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相比较而言.目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尚欠丰富。3.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志愿者是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而又不以索取报酬为目标的人或者组织。志愿者不仅需要关于服务知识、服务技巧的培训,更需要人生成长、社会见识方面的培训,因为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渴望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在知识和技巧方面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 验和人生经验的缺乏,关于人生成长、社会见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大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志愿组织的培训机制非常不健全,既零散又单一。通常是决定开展哪些类型的服务,才进行相关的培训,没有能够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更没有拓展到人生成长与社会见识的培训。此外,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单
一、交流机制单
一、发展机制单一等等,都影响了志愿者的顺利成长。此外,还存在诸如公众认识单
一、对于志愿者
.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志愿服务效益在有些情况下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推进志愿活动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回顾过去几年笔者所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高校志愿工作的经验,并从志愿服务的根本意义出发,今后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正确引导,培养积极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依照“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积极展开,引导受帮扶的同学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竞争能力都有所帮助。2.规范建设,探索制度正规化建设当今,许多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都有明确规定,墨西哥政府规定,大学生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在校期间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社会服 务工作;印度尼西亚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半年的时间有组织地为农村发展提供服务;日本大学把志愿者活动纳入正规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促使志愿行动的组织工作更加正规化势在必行。同对,还应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化建设,提高网络平台的利用效率,探索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及开发措施。完善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考评、奖励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在志愿者组织中推行标准制度,制定更完备的自愿服务标准手册,以服务标准为准绳,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总结志愿者的行为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志愿者自改进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3.科学培育,扩充志愿培训的新模式随着服务外延扩大,内涵加深,对志愿者服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爱心互助.而是提升到更为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对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要求必须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效果是由其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共同决定的,提高服务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目前,与活动内容配套的短期培训在广度深度上有待提高,除培训学习外,对外的交流访问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强化理念的有益方式。同时,还应继注意结合专业安排志愿者的工作,让志愿者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成绩。4.加强保障,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扶持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从志愿服务近百年的历史看,拥有雄厚的资金是这项事业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中国大学生志愿扶 贫接力计划西部支教团获得国内知名企业的赞助,从而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的工作看,很多高校支持志愿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学校支持。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今后应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并积极寻求与基金组织的合作。5.搭建桥梁,与社会民间志愿组织加强合作交流高校志愿者组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行动力,并在各自的学校里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然而,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再加上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配合,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因此,急需有外在的力量对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和帮助。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提供最贴近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鼓励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同时通过培训,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公益社团骨干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社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社会发展工作技巧的年轻人,从而促进高校志愿组织的发展,繁荣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进而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公益理念,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1]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2]周炳振,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3]粱绿琦,医院服务于大学生成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1305,(1I).[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I.
第三篇: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无偿地贡献个人的精力、时间,不求任何物质报酬,服务群众,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基本特征。志愿服务不是单方面的施予,也不是有大量空闲时间和一定物质基础的人才能参与的,而是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我们要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参与志愿服务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群众、贡献社会,也是在传递爱心、宣扬文化、传播文明。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是参与者自身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近年来各大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给全世界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白菜”、“小蓝莓”在世博期间的优秀表现已经引起了包括世界500强、大型国企等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方面更是辟出世博志愿者求职快速通道,助“小白菜”、“小蓝莓”们一臂之力。志愿者在求职中一路绿灯,是因为人们肯定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多重意义也在此得以彰显。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应该说是学生与社会的双赢。一方面,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个人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使其丰富生活阅历,扩宽视野,在活动中彰显自身的价值,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及提高个人生活品味。而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对严格组织化活动的适当接触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学生社团实践,但却与现代社会的各类机构特征相似。现代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或者说衡量指标就是科层制,也就是组织化和等级化。而这种经历正是在校大学生所欠缺的,一般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也体现出大学生存在相关经验和能力的缺失。这些颇具新鲜感的志愿活动,使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所以可以这样说,各大企业自然对有过类似志愿服务经验的大学生情有独钟,看重的不只是一种工作热情,更多是因为不可多得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不需要政府太多的财政投入,但反过来却能给他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满足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创造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此外,虽然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角色期待往往局限于钻研学习,并不包含引领社会风尚,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这一先锋群体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实在在地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成为了重要的推动者。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指导理念面向社会,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爱心,传播着文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文化的传播。
追根溯源,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与传承。互帮互助从来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正是传承这一美德的最好体现和生动教材。志愿者们在各方面给社会群体以帮助、关心的同时,自身在道德实践中也获得了反省和提升的机会,并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先进群体,更是促进了全社会精神层面的整体提高。
大学是建在城市里,因此,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志愿服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服务形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继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和谐社区建设打下坚实思想道德基础。同时,志愿服务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和力所能及,强调互动性,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融洽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志愿服务能够以提供大量人力资源的方式,积极参与一些预防、社会救助及发展性工作,服务弱势群体,协助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志愿地为社会作出贡献,回报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一件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好事。在志愿服务期间,我们可以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可以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引领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第五篇: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存在的问题
1.义工组织的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众所周知,服务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和市场力量的参与,而独立性更是义工组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义工组织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推动,党政部门与义工组织设置高度同构.义工组织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自主空间不足。
2.义工组织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机构保障。目前,随着义工组织的内容日趋丰富、方式日益多样、成效日见显著,党政部门和社会机构对于志愿者组织资源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往往存在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使得义工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义工组织项目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义工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策划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严重制约其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至今。义工服务事业一直未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没有将对义工组织的资助纳入正常经费预算。只能依靠专项活动的经费申请。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全社会还未形成多出一份钱,多出一点力来支持义工组织、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我国义工服务的对策
倡导义工服务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志愿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义工服务。但这种需要和发展,是要通过倡导和制度安排实现的。有的同志认为,义工是自愿行为,倡导说得过去,但制度安排,有强制成份,不妥。实际上,如果光靠倡导,在义工服务发展的初期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主要体现鼓励而不是约束性规范,不
以管束为目的,即是可行的。作为一个社会,惩恶扬善是基本的规范。义工服务是善的内容,宏扬它,需要对其进行制度化建设,做到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行业自律等方面有章可循。唯此,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义工服务的发展,为城市发展、社区建设、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整体水平。
规范义工服务的管理机制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依靠足够数量的合格的义工,而只有完善的管理才能造就一支优秀稳定的义工队伍。要把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育摆在突出的位置,肯定义工的价值,同时大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注重文化建设,倡导团队精神。在开发义工资源上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在义工的开发特点上,始终把握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的资源的最显著特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对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其次在开发的内容上,建立和完善义工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绩效评估、激励等配套管理机制,重点突出教育培训和激励为主的管理特色。只有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正规的义工管理团队,才能产生真正的凝集力和感召力,义工活动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希望促使每个人能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并借努力所带来的结果以满足个人的需要。许多进入助人领域者都拥有强大的利他想法,这是动机的重要来源,使得他们愿意在没有太多实质奖励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第三部门在性质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激励机制的综合性特点,即第三部门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既有来自行政体制内的资源与约束,又与市场体制的激励机制及利益驱动相关联,同时非物质性的精神激励亦是其运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三部门的激励机制是各种社会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复杂运作过程。
对义工的认可
激励对于义工群体而言极其重要。首先,义工的服务是义务行为,因而,其责任也非硬性约束,而在更大程度上属于软约束。其提供义工服务的质量、强度、效率和自觉性完全取决于义工的价值判断。其次,义工服务的主动性在于义工自身,他们有义务提供服务,当然也有权利拒绝提供或少提供服务。在义工的服务动机研究中,义工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物质追求。因此,义工的激励也应以精神激励为主,使之能够维持提供服务的热情,甚至强化提供服务的动机。认可是对义工进行精神激励最有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