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语言角度看穆斯林葬礼的独到之处
展鹤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七九年这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故事。全文弥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气息,本文主要从宗教话语的杂糅,京味语言的运用两方面来论述作品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语言;宗教色彩;京味
《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1] 作为读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学语言。因此每一个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视文学语言为自己的外衣,力求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下面将从宗教话语,京味语言两方面来论述。
一、宗教话语的杂糅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以女性所特有的敏锐,细腻的手法,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讲述生活在汉族中的回族人,他们极力保持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抵制外来信仰的冲击,并以此来维护民族的独立,这与作者自身属于穆斯林是分不开的,巴尔扎克曾说:“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从古至今,宗教作为一种“人性升华和放射,并客观化,对象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作者在文中极力渲染出浓郁的穆斯林色彩,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庄严的宗教氛围下,下面从意象“新月”、婚葬习俗、回民语言三方面来透视宗教话语杂糅下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新月”的独特意蕴
回族自诞生之日起,就置身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受其影响自不待言,但它的母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性,它注重体悟,强调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移置在想象的心灵空间,在精神性的追求中,对现实生活作出回应。因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我们看到灵动的意象世界,它充满了别样的审美寄寓,传达出真实复杂的民族情怀。
“新月”可以说是全文最重要的意象。在伊斯兰文化中,“月”这一意象更多的承载着只属于它们的特定情怀。新月,系阿拉伯语“希拉勒”的意译,原指上弦月,俗称月牙。天文学上称为“朔”,指月球运行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的月相,其象征含义是上升、新生、幸福、吉祥。世界穆斯林将观测所见新月作为斋戒月封斋和开斋的时间标志,《古兰经》中记载,新月是人事和朝觐的计时,斋月是新月出现那天开始的,开斋亦由阿訇登楼望月寻看新月而定时日,穆罕默德指月两开的奇迹也和月亮息息相关。“回族把新月作为伊斯兰教的象征,每座清真寺的顶端,都有一弯新月,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这是千百年来穆斯林民族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的理念。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在穆罕默德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穆斯林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圆满功行,光明世界。”[3]“月”是神性的象征,寓意幸福美好。如:
“观新月,弯弯的,尖尖的,不等落日余晖完全隐没,已经出现在西南方向绯红色的天空中了。”
“西南方向,新月升起来了,弯弯的,尖尖的,清清的,亮亮的,多么美丽的新月!” 文本中出现的“新月”正是穆斯林所追求的“崇高”“希望”“幸福”,“新月”不再是单纯的月亮,也并不只是名字的符号,而是附加了宗教文化的内蕴,成为一种神性的象征。
(二)婚葬习俗
“世上没有哪个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没有哪一种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世俗化。”[4]作者在小说中对悠远的穆斯林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教规戒律,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都做了如数家珍般的描述,特别是对两次葬礼和婚礼都做了工笔般的细节描写,但作者并没有过分渲染这一特定民族宗教的“神秘感”,而是把这种展示注入生活中去,这必然使小说的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打上民族宗教的烙印。如对葬礼的描述:
“速葬,薄葬,是穆斯林的美德,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种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的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伞,扇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也没有漫天抛散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
“黄土无情地埋下来,掩没了“拉赫”,填平了深坑,一座四面呈梯形的新坟,出现在梁家的墓地上……
身怀绝技的梁亦清含恨而死后的薄葬,速葬,与其朴实性格相一致,他不单单是一个人,在他的身上更多的彰显出一种民族精神,作者在文中运用大量的篇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回族人民的葬礼,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伊斯兰教下独特的异域文化,使全书弥漫上神秘的宗教色彩。
(三)回民语言的运用
众所周知,回族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但由于其伊斯兰信仰的特殊性,在宗教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就形成了在民族日常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并不存在,而只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音译汉语表述,霍达将这些音译词引入写作中,并对其进行解释,表现出她对回族历史的特有体验。例如:
对非穆斯林称“卡斐尔”,媒人称“古瓦西”孤儿称“耶梯目” 遗体称“埋体”朋友同胞称“朵斯堤”尸床称“水溜子”等等
这些回民语言的引入,源于霍达对本民族语言的深切体悟,其对语言的恪守,正是对民族文化延续的渴望。这些特殊话语的运用,使全文更加具有宗教蕴味,在这种宗教话语的杂糅下,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穆斯林这一古老民族。
二、京味语言的运用
蕴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许多小说和作家为人铭记的原因之一,张爱玲的上海情调,沈从文的湘西风情,赵树理的山西土俗,冯骥才的天津方言,都是如此。霍达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使她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的口语,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词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使语言讲究,简单而又精致,有力,作者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使语言干净利落,鲜活纯熟,简单却不粗俗,在这其中不但深含着作者独特的体味和创造而且还渗透着浓浓的北京文化。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采用方言入句,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土人情。如: “北京人爱吃面,能做出许许多多的名目,炸酱面,麻酱面,热汤面,一和汤面,汆子面……都不算什么稀奇,比较讲究的就算是打卤面了;姑妈做的打卤面就更为讲究,她把面抻得又细又长又匀溜又筋道,捞在碗里,浇上又香又浓的卤汁,那里边有香菇,口蘑,木耳,虾人,黄花菜,玉兰片,像流动的“金绞蜜”琥珀……”
一个“打卤面”就突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又细又长的面,又香又浓的卤汁让人垂涎欲滴,承载着丰厚的京味文化的内蕴,使读者在随着故事情节波荡起伏的同时又接受着文化的熏陶,沉醉其间。作者这种生动贴切的语言运用的自然生动而不勉强,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另外,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对话中,跃动着大量的北京方言词,如:
“外国的风俗有什么好?”韩太太面带不悦,瞪了韩子奇一眼,“吃吧你!又显摆你多知多懂?”(显摆:炫耀,讽刺意味很浓)
姑妈觉得挺不落忍:“别价,哪儿能刚来了就走哇?”(别价jia:不要,别)
“回头,我跟你韩伯伯也提提这事儿,行里的人儿他都熟,要是用得着的话,叫他言语声儿!”(言语声儿;说声儿)
最有代表性的是“甭”字的使用。我们可以随手拈来一些例子:
“甭问我,既然你们爷儿俩都商量好了,妈还敢挡你的道儿?”
“甭给我,我没地方搁”
“大姐,您甭听她瞎咧咧!天塌砸众人,又不是咱们一家儿的事儿,甭怕!哪能拍屁股走人?”
几个“甭”字的使用,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使其性格跃然纸上,更加鲜活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京味语言的巧妙运用一方面将梁君璧作为小市民尖酸刻薄的一面暴露无疑,另一方面又暗示出她浅薄的文化根基和与至亲们的格格不入。霍达正是凭借着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加之北京语言的驾驭自如,才将读者眼前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以上这些地道的方言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具体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同时“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不时地,适当地插入一些方言词语,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几块小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澜,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形象,生动,简捷的艺术效果。”[5]
三、结语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以悲情语言的独特笔法叙述文本,与此同时宗教话语的杂糅使其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就文本自身而言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氛,使读者在这神秘的悲剧色彩的感召下迅速进入文本。基于此,京味语言的巧妙运用,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质朴性,使作品更接近于“真”。霍达以其特有的叙述话语,以宗教文化为创作底蕴,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生与死,爱与恨,凄与美的挽歌。参考文献:
[1]汪曾褀:关于小说语言(札记)。
[2]阳姣丽:略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3期。[3]卲非:《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比较穆斯林的葬礼和金锁记》,语文学刊,2007年12期。[4]马丽蓉:《走向“葬礼”之前—霍达成功之我见》,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5]孟玉红:《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第二篇: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许健 财务金融系 054703
4摘要
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浅略分析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系统。
关键字:网络语言、能指、所指、意指、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说,认为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构成的。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sound image),即符号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concept)或“意义”,即符号内容。他指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它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符号。
在Saussure的两面说提出不久后,Ogden & Richards提出了符号三角说,认为符号是通过“概念”的中介与符号所指的语言外的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被指物间接发生三角关系的。
Saussure和Ogden & Richards的学说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Saussure的两面说并没有涉及符号和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被指物的关系。
然而,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意指”。正是由于意指的存在,使得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符号,它们必须通过意指来实现符号过程。举例说明意指的过程,前面说到语言符号的能指是声音意向,所指是意义,而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语言文字即为能指,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成为所指;又如在交谈过程中,声音和意义是能指,被指物是所指。这种符号的转化过程就是意指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交际中,自然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下面将结合Saussure的两面说,从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方面考查网络语言的特点:
能指的多样性和离散性
符号能指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传统语言一般具有能指单纯性,声音和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能指。此外,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导致了传统语言能指的音形统一性。声音符号的出现先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诞生只是为了记录声音符号。语音符号通过“音”可直达“义”,书写符号却需以它的“形”借助于“音”才可达
“义”。“实验证明,即使我们看书不出声,声带也仍处于动作状态,这就是文字表音的心理印迹效应,正是这种文字的可读性及其读音的心理印迹,文字才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可能。”所以,“音”和“字”相对应,传统文字的能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传递信息,然而单就网络语言而言,其能指形式摆脱了传统语言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单纯性,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符号类型包括:图形、谐音、数字、缩略语等。此外,传统文字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统一性的特点也被打破,主要表现在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不在一一对应,如表示微笑高兴,不可读;“WOW”和“山口山”都表示“魔兽世界”(一款网络游戏),读英文字母WOW,有几种文字符号表示;“modem”可以读成英文modem,也可以读成“猫”,一种文字符号有几种读法。所以,网络语言能指呈现音形的离散性。
所指的即时性和模糊性
和传统语言符号相比,网络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即时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当然,传统语言符号也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和模糊性,但是这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由于社会文化、地域、时代的不同还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演变还不断发展。因此,传统语言符号的能指相对是稳定的。
然而,网络语言的所指则大不相同,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创新、追求个性的虚拟时空。网络语言符号所指的即时性、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的这一部分网络语言能指上。网络语言所指的即时性,指的是语言能指在某一具体网络空间、网络时间中语言符号当时所指向的特定意义。这一意义脱离了固有的语言符号意义系统,指向现场交际者意会的某个概念,而这一概念也可能永远不会纳入社会公共语言符号体系,在完成了当下的网络交际任务之后被网络交际者抛弃遗忘,或者其中一部分由于经济性、趣味性等原因得以在网络上流传,成为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部分。例如“MS”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和时间中表达不同的意义,它可以表示“貌似”的缩写,也可以表示“microsoft”,甚至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用来表示“牧师”。这种随机性和即时性由于语境的作用不影响交际效果,还给交际方带来一定的语言个性色彩,网民们乐此不疲,即用即弃,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生成众多网络语言垃圾。
意指的群体性和任意性
与传统语言符号意指的社会性和协作性相比,网络语言符号意指表现出较强的群体性和任意性。符号意指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过程。
网络交际中虚拟与自由的特点,不仅仅符号能指前所未有地扩展创新,符号所指尽其所能地挖掘扩散,对符号的编码解码(即将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的意指)也越发大胆敢为了。在网民这样一个特定群体内部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是群体成员自我确认、相互认同的标志,是群体成员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从社会语言学上来说它属于社会方言的一种,它时常会脱离或故意违反现实的语言规则,只在网络群体甚至网络中更小群体里流通,形成对群体外的排斥。
这种群体性来自于符号意指的任意性。从语言符号应用的角度来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则是社会的、协作的、相对稳定的。而网络语言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连接之初,更多的带有任意性,首先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约定俗成,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语言类群。如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用“监介”表示“尴尬”,“斑竹”表示“版主”,“隐身”表示“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我们似乎也可从中发现一点规律,如“监介”去掉了烦琐的形旁,顺便嘲弄一下某些白字先
生;“斑竹”与“版主”谐音;“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就像是在网络上“隐身”了一样。但我们很清楚此规律已完全脱离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而以追求幽默风趣、新奇巧妙、轻松简洁为主导,表现出颠覆传统规则的任意性。
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
就符号学而言,符号结构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系统。符号必须借助于编码规则组成系统才能产生意指作用。网络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但它要比语言这个符号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按照其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文字符号,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最初的网络语言也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但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不能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因为它缺少现实交流中的非语言手段,表情符号由此应运而生。通过表情符号,可以相应形象地传达网络交际双方的感受,而声音符号的出现更是为了实现交际的需要,它可以进行信息提示或者传达某种声音效果。所以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都是为了充当现实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在网络交际中是不能被低估的。
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系统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文字系统的一种变异。网络语言符号具有组合自由、聚合开放的特点。传统语言符号的组合受严格的排列和配置规则限制,语音上有严密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规律,词语句法上有系统的组织规则;传统语言符号的聚合也因为汉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则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种种组合规则,在跨时空跨文化的网络语境中开放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组合的自由性与聚合的开放性互相支持,共生共长,由于组合的自由度加强,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可以为更多更具突破意义的其他单位所替换,同时由于聚合体中容纳物的暴涨,组合过程中单位间的连接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比方说,在网络交流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突出。网语中经常会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数字语言或由标点、字母等组成的表情符号等现象。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
4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余志鸿,《符号一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
摘要
“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品波动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善于透过不同的视角察觉不同的价值宝库,善于从悲中发现美的存在与美的寓意绵长。新月的生命历程是悲的云集,同时也是美的体现。关键词: 环境 个性 悲情 美
小说以“月”,“玉”展开描写,文章的安排更显别巧。同时以新月,以事情原来的开端为开始。新月的悲剧命运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必然导致一定的生存状态和结果,而人物个性和人物生活的悲情也就蕴含其中,美的东西秘藏其内。
一
新月,《穆斯林的葬礼》主人公群体里的核心人物之一,必然受环境的影响,各环境因素造成其悲情的情感状态。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新月正是基于这种情感和态度体验,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成长。新月生活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有着特殊的身世,并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在这个大家庭里,新月的成长受家中各类人物的影响。
韩子奇,作为女儿的守护神,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或许女儿就是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他的坚强,他的力量,他的存活都维系在女儿的身上。他的后半生就是围绕女儿做转体,她就是他的生命,没有新月的世界他的命运也就戛然而止。我欣赏他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们是贴心的交谈,如朋友般真诚,如挚友般诚恳。对待天星和新月都是一样的,都是认真的教育和引导。对待新月的好奇和爱学,积极教导,以至于新月的英语那么好,也是新月一直坚持并培养着的兴趣与挚爱,成为她学习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方向。对待孩子考大学也从不马虎,认真对待知识的修养,认定孩子的教育方向。女儿是他的生命,对女儿来说,他是女儿的全部,正是在父亲的栽培下,她成长为一个与理想,有追求,成为坚强隐忍的女孩。但同时我感叹韩子奇懦弱与刚强的矛盾,他拥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在梁一清家当学徒,从此玉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师傅骤然离世,振兴奇珍斋,及至辗转英伦三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里梁家,继承发展了师傅的事业,成为了新的玉王。他的生命经历是如此的丰富,可悲的是他的爱情,在“爱情”面前,一切的道德、伦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了。我无法指责韩子奇与玉儿的结合,他放弃了真爱,在沉默与煎熬中度过了后半生。他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丈夫。对亲人的责任和爱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为了物质和虚名,放弃这些,不然,终将被这些东西所累死。韩子奇为了女儿儿子确实是操劳了一辈子,他心中的天星,新月,是他最美好的一切根源。这样的一生虽为孩子所系,但他的所做所为势必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梁君壁,我觉得她的前半生是幸福的,父亲去世后,泼辣活泼且聪明能干的她和丈夫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历经艰辛,生活刚有起色时却又面临战乱,韩子奇丢下她和儿子去英国后,她的生命开始转折,逆境中不屈和顽强的她仍能咬牙撑住,撑起奇珍斋的门面,真让人真心地佩服。丈夫和妹妹的背叛,使她成为了爱与恨交织的折磨,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好强与自尊驱使成为悲剧,生活畸变使她变得丑陋。她是封建社会下的悲剧,作为一个旧社会成长起来的传统妇女,作为一个恪守教规的虔诚穆斯林,她原谅了丈夫的背叛,还承担起了抚养新月的责任,她的固执与好强,爱恨的徘徊和畸变的爱,使她承受不住坚强背后的脆弱与无奈。她掌握着大家的命运,而自己却是其中最悲哀的一个。她利用丈夫的内疚与自责,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以显示自身的优越性,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报复、填充心灵的空虚。她极力维护的婚姻冰凉空洞,销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她的愚昧与固执使她成为可悲的女人。利用爱的变形、恨的延续和转移到下一代无辜群体身上,她主宰儿子的婚姻来补偿自身的遗憾以及心灵的空虚,她活在自己虚拟的幸福和快乐之中,却不知她的爱让儿子感到恐惧和反感,这充分展现了她的固执与强烈的主宰欲。她把对丈夫和妹妹的仇恨转移给了无辜的韩新月。对新月忽冷忽热,忽远忽近,无一不透露着她心中对冰玉的恨。在“月恋”中,梁君璧愤怒地冲着韩子奇:“我受了你一辈子,还要接茬儿受你女儿的吗?......病病恹恹的,全家伺候着都不成,还没忘了犯贱!这是从哪传下来的贱根啊?”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对她的爱情的反对实则是对其妹冰玉的恨的延续和转移。面对一个病危的无辜少女,梁君璧的母爱被蒙蔽了,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可悲又可恨;姑妈,被遗忘的角色,年轻的她,丧失了丈夫和儿子。到梁家当佣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她的痴痴地等待丈夫和儿子的归来无疑成空,她的情感世界包含了对新月的眷顾与同情,在生活与情感中无时无刻不在顾及和呵护着这个孩子,但她最终因病猝死。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她对新月的爱可谓真诚与真心;韩天星,懦弱,内心自我在家庭的痛苦间深受折磨,但他对妹妹韩新月的爱是穿透灵魂的,让我很是感动。然而,他天生的抽象的自尊,使得他丢掉了自己的恋人小容,一生跟着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过日子,这是他懦弱的表现,他还烧掉父亲韩子奇在生命最后的希望,那封寄给梁冰玉的书信。韩天星就是这样为了母亲的宽心,为了妹妹的开心,让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陈淑彦就这样没有爱情,却多了一份相依。这便是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结果。
(二)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家庭,受家中宗教的影响是必然的。
新月,回族姑娘,除了饮食上不吃猪肉等简单不过的之外,对穆斯林应有的生活方式全然不知。或许是因为从小就上学,没太多接受宗教等的熏陶,对她不做形式上的苛刻要求。
(三)新月除了信仰特殊外,还有着特殊的身世。
在这个大家庭的范围内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她是韩子奇与梁冰玉在英伦时生下的女儿,她是被父母这段本不该发生的姻缘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可谓不幸的出生。梁冰玉,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自由的爱情,自由的生活,却最终倒在了这个悲剧时代的脚下。最终悲剧的离开了韩子奇,丢下了女儿新月。致使新月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直到死都未能和母亲相见;由于父亲的软弱和母亲的妥协,年幼的新月过早地体味了寄人篱下的痛苦,而她更是几乎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抑郁的成长让她的成长本不健康,最后悲惨地丧生。
悲情的家庭环境中美的隐藏
在韩氏家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诚然的。但究其家庭环境中的各人物的矛盾性情和造就的家境氛围深深影响了新月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父亲的慈爱与软弱,哥哥的关怀与懦弱,姑妈的呵护与无奈,母亲的严厉与冷酷,这一切在家庭外壳的包裹下继续和维持着所谓的家庭在行进着。在这样一个只有淡淡母爱,有父亲,哥哥等围绕的家庭,新月看似完美的化身,既有那么富裕的家庭,又有那么美丽的容貌,学习也是那么好,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准备的。而这个已经有心脏病的孩子的悲剧就在家庭的包袱下发生着,父亲生病住院,疼爱自己的姑妈走了,自己手术又做不了,正值花季却又患上不治之症;挚爱的事业正待起步就面临夭折。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她这个年纪的人所能承受的,但她受住了,不但如此,她还保持了她的乐观和宽容,她不怨天、不尤人,只是自己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新月的存在是韩子奇与梁氏姐妹永不可调和的证明,又被利用成了天星和淑彦婚姻悲剧的帮凶;她的存在是韩子奇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而她的早逝最终导致了韩子奇的彻底衰退。从而,新月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身世带来的结果。在这样复杂的处境里,新月一方面享受着父兄无尽的绵绵宠爱,一方面又不断承受着母亲言语行动间的伤害,这样的身世环境下新月能承受的住已经相当不错了。诚然,新月是可怜的,但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她报北大,“不给自己留退路”,那份坚定闪现着自信,充满着冲出压抑的迫切,新月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青年。热忱和坚强的她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内隐追求着自己的生活与理想,新月用自己的坚强和隐忍努力地生活着,让自己快乐并不让家人担忧,她使得美的东西得到张扬,她是美的化身,美的集结。
二
新月是《葬礼》中最不可或缺的人物。她承接着上代恩怨,又联系起同代不幸,她的存在尚代表希望,她的陨落则又代表了失望和绝望。而她本身也不是生活的观众,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坚强与脆弱都完全被生活裹上了一层悲剧的外衣。理解新月,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复杂,人生的价值。新月的悲情美除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外,自身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月的个性突显其悲情。
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绝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成功的人物性格塑造,不在于所写对象是好是坏,也不在于其完美程度,而在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人物性格特质的不同方面,显示其复杂性”。[1]新月之所以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也在这。唐 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情感的重要作用之一,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伴随一定的情感特征,而新月丰富的情感特征奠定了她独特的性格世界。韩新月就好像骨子里就秉承了母亲的性格,豪放但又含蓄,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曾放弃。内隐和坚忍的她面对困难不曾放弃,努力克服疾病带来的疼痛,坚持自己的梦想,心中时刻挂念着家人,心中能容忍和包含一切,勇于追求个性自由。
(二)新月病情的折磨其生活。
从小深受心脏病的折磨,当新月得知真实病情,露出逃避放弃的神情时,又是爱人从渊博的知识中抽取出那篇《热爱生命》重新鼓舞起她坚强面对一切的勇气。面对病魔的步步进逼,新月靠着周围人的帮助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甚至与老师合译书,在病床上完成了她的事业梦想。
悲情的自身环境中美的发掘
一个人的个性和性情无所谓好坏和悲剧,而当人物自身被一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的事物所牵绊,便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色彩。新月,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可谓是喜悦与青春的张扬。而在那样一个家庭,束缚了她个性的成长和生命的张力,自身性情因为家庭的不完美带来一定的缺陷,个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培育和呵护,从小在母亲的斥责和冷视下生长,其性格无疑波及一定程度的创伤。但她依旧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考上大学,追逐青春飞扬的梦想。令人疼惜的是,这么一个依靠家庭,贴心家人的女孩,从小就深受心脏病的折磨,病情一次次为家庭所累。当每一个人得知这种病情,无疑都是一种重创,更何况新月是从小就与之相伴成长,这也是她内隐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有的事她力所不能及,快跑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更不用说剧烈运动的那份无所顾及。在做事情之前,她的深思熟虑都得顾及自己瘦弱和病痛的身躯。我佩服新月的勇气和力量,她不曾向命运低头,面对病魔进行顽强搏斗,坚韧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是勇敢和坚强的彰显,是对生命的征服和挑战。
三
新月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一个纽带性的人物,作家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语言行动描写揭示出处于复杂的家庭、社会、宗教环境下的新月的主要性格特征,分析这种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环境因素,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内涵,揭示出新月形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新月生活在特定的那个时代必然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并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一)新月的社会环境关系圈小。
陈淑彦,从小的好伙伴最后变为嫂子,我觉得她的关系圈很窄。而在学校,同学的嫉妒与中伤,她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敬;她“对谁都一视同仁,礼貌热情”,在学校帮助罗秀竹。她面对困境仍能振作坚强起来的态度,不能不说有忠贞而团结、执着地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的民族心理作基础。但她高标准地不断进步又不自觉地树立了谢秋思的敌对,因此她感到不满,是楚老师以朋友式的开导使她度过了最初的彷徨,激励她更加勤奋。当谢秋思成绩公布之后发牢骚,“是照顾人家少数民族”,她面对着墙,没有应声,也没有动身。新月不是没有脾气的人,也不是嘴笨的人,她不冀望一时地冲动,无谓地争吵,她追求的是灵魂的平等。
(二)新月的爱情成为其社会环境和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楚雁潮的沉稳持重、镇定自若、文雅、内柔外刚,侃侃而谈,不失为大家风范,对于自己的教学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又在翻译上有所建树。在那样一个师生恋会被强烈谴责的时代里,对新月病情的了解使楚雁潮感到了死神的残酷和时间的紧迫,他毅然决然的奋不顾身的向所有人展示了他们最伟大最鲜艳的爱,新月在危难之际获得了至真至纯的爱情,也同时获得了继续生活的希望、勇气和力量,但他始终无法感动新月的母亲,在楚雁潮竭尽全力给新月以生的力量的时候,以隔教门的说法彻底否决了两个年轻人之间如火般猛烈的爱情。新月最终是走了,墓碑上简洁的装饰与清雅的绿色字体一如新月自身恬静淡雅的气质,如白荷花般纯洁美丽。
悲情的社会环境中美的彰显
新月在自己的那个小小的关系圈内,自身社会关系受局限,没有得到太多新的关系层面的突破和关系群的围绕,自身发展维系在单纯的校园,家庭和宿舍小屋内。她认为“人的灵魂是平等的”、“爱情总不等于同情、怜悯、自我牺牲”,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与韩太太作了正面的抵抗。而她的师生恋,那个时代,违背了世俗,错乱了伦理,或许注定将会没有结局。这禁忌的恋情太累,太难。最后在葬礼上的吻,和着泪的吻,生与死的吻,是彼此初恋的吻,也是最后诀别的吻。新月逝去的花样年华,永远定格在十九岁。她们的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家庭的束缚和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新月最终虽然遗憾的离开了,但她得到了纯美的爱情,对一生坎坷的新月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一种补偿。我从心底祝福她,并且由衷惊叹爱情的力量使这个心脏残缺的姑娘焕发了青春,她的反抗铸就了她爱情的纯美,致使她面对死亡不再害怕,也是她生命美的彰显。
结语: 新月悲情美的升华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新月确实是一个悲剧的化身了。她的悲情中透露和体现着美的存在,她的悲剧一方面显示出人在生存过程中和争取自由中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则表现出个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群体中最终意义上的微不足道。新月体现着传统和现代、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反抗传统道德,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新月本身体现着传统和现代、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结合。
新月还具广泛的社会意义。新月在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带有个性,但她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对困境的坚忍抗争,对生命高质量的执着,却是普遍适用于社会的,经历了人生爱与痛的历练,生与死的较量,新月背负着青春和生命的代价坚强地完成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艰难探索,然后带着对可贵生命高质量的执着向往缓缓陨落。注释:
[1]李桂奎、黄霖《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文史哲》,2005.1 [2]鲁迅《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第192页
参考文献
1.霍达《霍达文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2.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四篇: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永 恒 的 开 始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故事讲述了三代穆斯林家族的辛酸和血泪„„
故事伴着新中国的社会背景,夹杂着人性中的欲说还休、欲言难尽的情感纠纷„„
故事中有含苞却难以怒放的爱情,有激昂热烈却被信仰阻隔的爱情,有经历了风雨之后,将成将断之际失去了生命的爱情„„
故事中以穆斯林人的葬礼为明线,以此来讲述穆斯林人的故事,讲述人一生中所遭遇的悲欢离合,讲述的并不只是故事中的人,平凡生活中更有这样甚至过之的人和事。曾经许多感人故事中,“情”一直是最真最诚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展示人性的主线,此中亦然~
人物中有勇于割舍亲情爱情,让劲风苦雨伴随着人生凄美的梁冰玉,有持家主业、力挽雕弓,却被亲情与爱情阻隔的梁君碧,有曾忍辱为情为义,偷生为爱为玉,舍玉为义为家,又抱憾一生,悲痛惨淡的韩子奇,有义重情深,敢爱敢恨,却又爱上了半个生命却执着无畏,一心向着情的楚雁潮,有细腻略含羞涩,胆大有怯弱,坚强又脆弱,为了情、为了爱,追求美好,却失去了生命的韩新月。有朦胧又清晰的情感梗概,有坚强又脆弱的人生故事,有忠贞却屈于现实的情爱,有几世人的人情冷暖,更有潸然令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不需要太多的情感流露在纸上,而那份欲言难明的情却已悄然爬上了心头,不需要技巧性的语言描述场景,而鲜活的画面却跃然纸上。他们的故事中有穆斯林人的坚持,有现代人观念的新意,有明如皓月的“新月”有秋去春来的“雁潮”„„而穿插其中的爱却是永恒的主题,在“新月葬礼”中升华的情在三十多年后依然在“葬人”的地方静静的释放生命的余辉,终究汇聚成一片至真至诚至热烈的光芒。他人虽在世间,心却随她去了天堂;她人虽在天堂,但心却跟他留在了人间。如果说雷峰塔压住的情是华丽的闹剧,那他们的故事就该叫凄美的回眸。
她带去的是一颗火热的激昂的充满了爱恋的心,留给他的是一颗玉洁的忠贞的携带着要比生命还重的深情的心。而互在彼此的心中,阻隔的不是信仰,不是家人,更不是两个世界的门,而是彼此的不渝的情,以情作为阻隔,不若说情是桥梁,这才构建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名字不是“葬礼”,不是代表着埋去一切的“葬”,而是穿越时空与时间的,不受任何羁绊"永恒”。所以《穆斯林的葬礼》葬下的并不是情爱的结局,而是种下了永恒的开始。
书中所说的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本书也应是无价的,拜读完此书后我百感交集,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第五篇:《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在这一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你能看到人生的无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穆斯林的葬礼》却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冰心老人在1990年为这本书的外文版作序称之为“一本奇书”。
作者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伊斯兰教淡漠的人,对宗教有了一种信仰----我学会了许多回民在生活中的传统礼节和常用的阿拉伯语,因为文中的回族人对至高无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读完后,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任务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富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子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穆斯林的葬礼》展现起义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鉴赏的一本好书.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们最终归结到了一起,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谁也不想看见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
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而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这穆斯林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唱,为谁而息?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仍在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是非常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却由此而来。我在韩子奇说要投向仇人的时候就闻见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流泪了。从头到尾,我捧着书,我一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真的好久好久没有这样被一本书感动了。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在我看来她既然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又为何会没有勇气面对女儿与现实?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我发现我读完之后绝对做不到豁然放开。这样的一本书,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我一直记着那段描述,有时我在许多地方找到类似的语段,就如余华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就像一位秃顶老人的荒凉,昔日散发着蓬勃绿色的山村和鸟鸣一起销声匿迹了,粗糙的泥土,在阳光下闪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宽阔起来,一望无际的远处让我的父辈们看得心里发虚。”是啊,许多事情已经过去,再找回来的不过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鸣出的绝唱罢了。《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是想哭的冲动和无限的感动。读罢之余,我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就可以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礼》,它唯一可以教会我们的,就是那一份纯真的感动。
哀歌为谁而唱?哀歌为你我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