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孩子的二婚女人,要怎么寻找幸福感如何修复婚姻关系
www.xiexiebang.com
有孩子的二婚女人,要怎么寻找幸福感如何修复婚姻关系
我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身边还带着一个不到三岁的女儿。我的前夫因为出轨变心,加上我为他生的是女儿,然后就逼着我离婚了。离婚后我一直在娘家住,后来娘家人让我和一个不错的男人相了亲。我们给彼此的印象都很好,我对他一点也没有隐瞒,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了他,他并不介意,所以我们很快走到了一起。
他比我大一岁,但是至今未婚。听娘家人说他很有能耐,从当兵复原就一直下海经商,后来大起大落了两次后,又慢慢爬了起来。就这样为了事业上的事情,耽误了自己的人生大事。虽然我是离过婚的女人,但是我的样貌和身材依然比那些年轻的女人更有魅力,如何修复婚姻关系所以他才会选择了我。
可是当我们订婚后,他突然脸色大变。他说如果我要和他结婚,必须把女儿送给别人,要么把女儿送去我前夫那里,要么把女儿交给我父母养,或者送给其他人养也行。我当时特别的难受,就像是突然闷头挨了一棍子一样。在我们刚认识的时候,我就将我所有的一切告诉了他,当时的他还满口说不管我是不是二婚,不管女儿是不是他亲生的,他都会好好把孩子带大。可是这会儿又说如此不近人情的话,真的让我极其失望。
也许是因为二婚的原因,我和他之间没有爱情可言。从起初的相亲到开始约会,慢慢到恋爱,一直到订婚之后,我们都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对方。后来男友还是说出了真实的原因,他本人对我二婚并没有什么反感或者不满意,但是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死活不愿意自己还没有结过婚的儿子娶一个二婚的女人。他在父母面前努力争取也毫无起色,最后他母亲说接受我可以,但是他婚前所有的财产必须公证,证明是他婚前的财产,还有就是必须把我的女儿送给别人,他们不会养外姓家的孩子。如何修复婚姻关系
他的态度如此转变,让我真的措手不及。其实刚开始我考虑过这件事,但是没想到这件事的根
www.xiexiebang.com
源在他父母那里,尤其是他们如此强硬的态度。我以二婚的事实嫁给他,即便把女儿放在我父母家养,或者送去前夫那里,他父母也不会对我消除芥蒂吧?他这么顺从他父母,我们婚后的日子会幸福吗?可我们就要结婚了,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
问问你的心,幸福要自己把握。如何修复婚姻关系二婚对女人来说是很不利的,因此在选择下一段婚姻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就看你怎么选择。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真的爱他,值得为他送走女儿?是否能赢得公婆的欢心,以后和他过幸福的生活?
采用缓冲策略,别急着往前走。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要接受二婚的媳妇是比较难的。给他们一点时间来了解你和女儿,也给自己一点时间综合考虑这场婚姻的得失,倘若这段时间能让他父母接受你女儿,你也能确定自己爱着他,到时候再走进婚姻岂不是更完美?
包容和理解他们,让他们对你有足够的信任。他迫于父母压力,让你将女儿送人,其实是对婚姻的不自信,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孩子是前夫的,是你和前夫割不断的联系,他们无法确定你和前夫会不会因孩子而旧情复燃,无法确定你会一心一意对待他们疼爱的儿子……太多的不确定导致太多的不信任,而他们认为排除孩子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此,你应当通过实际行动来减少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找到对你们婚姻生活的信心。
第二篇:一个家庭如何培养有幸福感孩子?
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你要问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说:我希望孩子幸福快乐。
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能够且必须被培养的功能。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困境下,幸福感强的孩子会用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难题。
好父母都是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中学习而来,让孩子充满幸福感应该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看到的。那么如何培养?
父母幸福是孩子幸福的首要条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遗传父母的很多特质,比如天性乐观、多疑、敏感等等。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样,花些时间改善自己的心情,比如看喜剧电影,和朋友聚餐,运动以及多和人倾诉等等。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位父亲能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因为生活在丈夫的爱中的女人,会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会创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一个家庭拥有这样一位女人,最直接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孩子。”
每天看着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的孩子,他们会多一份宽容和善良,也比平常的孩子更有责任感。因为天天耳濡目染,那份爱与被爱的能力是他们的本能。
对孩子微笑,给孩子拥抱,对我们和孩子都有很大的好处。
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养。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8次拥抱,他能保持好的状态;给他16次拥抱,他才会成长。
另外表扬得有技巧,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时,要指出我们观察到的细节。
有些家长说,孩子的世界里哪儿有什么困难?其实,孩子的世界里大大小小都可以称之为困难。小到孩子被路边的石子绊倒,一些家长会把孩子抱起来,呼呼伤口,然后装作要打石子的样子骂几句。
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吗?孩子将来遇到困难,就像对待小石子一样,把责任都归到困难,自己没有反省,缺乏责任感。
挫折是孩子的必经之路,父母要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未来生活更加幸福。当你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生活中再出现任何困难都不会打败你,甚至还会让你变得更强。
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兑账、在做家务,那请你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无论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断他,让他把话说完或者直接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他更重要了。这是在表示你很关注他。
很多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你可以跟孩子说要如何才能做好,而不是帮他做得更好!
让孩子无拘无束,接触自然。孩子跟大人一样都需要减压,自由活动,想象自由驰骋。
和孩子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
多鼓励孩子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分享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事中的那位贪婪老太婆,从最初的清苦,继而拥有辉煌与繁华,最终又回到贫苦的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处境没有错,但关键是要适度,过度贪婪的结果必定是一无所获。
这个世界总有数不尽的诱惑,知足常乐的人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小到物质,大到感情。
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而且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听音乐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这是孩子表达对自己对世界感受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感觉来自于孩子对艺术的感受过程,无论是孩子在学钢琴,还是参加学校的演出都能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幸福真的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
第三篇:二婚妻子和非亲生孩子有房产继承权
二婚妻子和非亲生孩子有房产继承权
父母去世后,离婚后的×先生经过兄姐的同意居住在父母的房屋内,在此期间与×女结婚,×女带有一子,婚后与×先生共同居住在父母的房屋内,可是×先生却在婚后不久去世了。×先生的兄姐随后要出售房屋让×女搬出,所有人因遗产继承问题引起纠纷。
按照法律规定,法定继承的前提是,×先生的父母身前没有订立合法有效的遗嘱,没有订立遗嘱的才能按照法定继承进行遗产分配。①如×先生与×女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则×女有权代为继承本应属于×先生的遗产份额。②×女的非婚生孩子是否有权继承,需要看三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孩子的年龄、更重要的是看×先生与孩子之间是否形成了事实上的抚养关系。如形成了抚养关系,孩子有权和母亲一起代为继承×先生应当继承的房屋份额。如×女想继续在该房屋中居住,可与×先生的兄姐协商并给予现金补偿。
第四篇:原创:有幸福感的教师和带给孩子幸福感的教育
有幸福感的教师和带给孩子幸福感的教育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曾经一句“你幸福吗?”让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来重新感受“幸福”的含义,作为教师,我也想问自己,我幸福吗?问来问去,答案似乎只有一个,不怎么幸福。好像总是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比如工作的繁复、学生的嘈杂、人情的冷暖、领导的期待„„所有这些好像一只只看不见的手总是重重压在并不是很清醒的头顶,让幸福的感觉总是转瞬消散。
直到看到这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多年以来问题渐渐有了答案。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一位为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孜孜以求并且随时感受职业幸福的老师;看到一位带给孩子们家一般温暖的教室和导师、伙伴和朋友形象的老师,一位带给孩子希望和幸福感的老师。
一、有幸福感的教师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雷夫老师在开始从事教师职业时并不幸福,甚至多年以后仍然是“失败和睡眠不足都是家常便饭。我经常一大清早醒来,就开始为了一个无法被妥善照顾的孩子而烦恼不已。当老师有时候真是件痛苦的事。”但是雷夫通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有了自己的感受。
1.幸福感来自全情忘我的投入。
雷夫开始的幸福感来自于一起意外,他专注的帮孩子点燃酒精灯时点燃了自己的头发,于是“
六、七个孩子向我跑来,朝我的头猛打。哈雷路亚!学生的美梦成真!他们可以一边用力打老师的头,还一边说自己是在解救老师!危机解除后,我觉得自己很白痴(模样也像),但同时也觉得当老师真好(这可是好几个星期以来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我发现,自己其实可以无视于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那些狗屁倒灶事,只要尽一切的努力帮助他人。或许不一定做得很好,但起码我努力过了。”
我做综合实践老师很多年,这并不是我喜欢的选择。尽管也会认真做事,但也许是因为不喜欢,才难以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但是想想自己这许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有很多令自己开心的时刻。比如在课堂上讲道有趣的故事时自己全情演绎,孩子们无一例外关注的情景;比如和孩子讨论作品创意时看到孩子认同的情景,比如看着自己辅导的孩子走上庄严的领奖台,拿着证书向我挥舞时情景„„ 其实不管做什么,都可以有幸福的理由,只是自己也许从未把这种感觉当成幸福吧。
2.幸福感来自于传递思想与良好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雷夫分享了自己对读书的感受,“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身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有责任把这些书介绍给他们。因为孩子们信任我,所以愿意读我推荐的书。喜欢《哈利波特》的学生,对其他奇幻文学作品的接受度会比较高。听见学生一边读《幻像天堂》一边大笑,或问我是否可以借阅《纳尼亚传奇》下一册的喜悦,总是让我激动不已。看到这些小小心灵试图理解《艾丽斯梦游仙境》不同层次的意义,会让我感动到起鸡皮疙瘩。分享伟大文学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透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开心门接受新观念、踏上卓越的大道去远行。
我看到的雷夫是一个和孩子分享思想和好习惯的老师。
我有没有这样做呢?有时候真的有这种感觉,当老师真的可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有一部分是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个观点有时候是不好说明白的,因为孩子们习惯了用老师的眼睛看世界,用家长的眼睛看世界,用官方的眼睛看世界,用专家的眼睛看世界,总之是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常见的例子,比如关于“鹰的寿命”的传说,比如“哈佛大学午夜的自习室”,比如流行的偷肾传言,孩子们开始表达的观点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网络版本,并且深信不疑,没有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但我追问“你们认为这些事真的吗?”时,学生的表情才开始有了变化,有的是“难道不是吗?大家都知道呀”,有的是“好像是有点问题,可问题在哪呢?”,下面的过程就比较有意思了,孩子们开始讨论,开始质疑,开始提出观点并试图自圆其说。我好像非常享受这种情景,是我把孩子们带进争议和讨论,这其中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考。
当我在最后总结大家的感受时说“希望大家睁开自己的眼睛,开动自己的脑筋来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我发现有不少孩子的眼睛闪现出发自于内心的赞同!
我想每到这个时刻,我也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是思想与思维习惯的传递,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我想这也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吧。
3.幸福感来自于团队合作与认同
可惜这一点不是我从雷夫的教师团队看到的,而是从他的班级看到的。雷夫想了很多办法在班级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国家或州的名片,用小组积分换奖励,老师在艺术课上故意不提供足够的工具,让孩子们根据情况共用工具,在演出中互相支持协作等。
我想,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在这些方面也是非常重视的,但这不是老师的幸福感的来源。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工作团队,来自于教师团队的合作与认可。
很怀念建校初期的感觉,老师们更像兄弟姐妹,人少、关系也很简单,一心一意为学校发展出力,有什么事大家都很乐意合作,学校的前景也很让人向往。20年过去,很多感觉不一样了。现在学校是名校,学生和老师都很多,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工作的繁复、学生的嘈杂、人情的冷暖、领导的期待”都成为压力,成为不开心的理由。
认真去看老师们平时的状态,想找到发自内心的笑容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真是遗憾。领导们也想尽方法提升老师们的幸福感,比如亲自发放生日蛋糕,比如为老师们争取各种培训机会和福利,比如创造更好的办公环境„„这些真的很不容易,但是老师的幸福感真的来源于此吗?或者老师的不开心究竟来源于什么?或许可以从雷夫的书中找到答案。
其实,教师毕竟是成年人,对于幸福感的体验可以有更多的途径,学校已经给老师施展才华的场地,老师更多的是要自己挖掘职业幸福感的所在。比老师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能否为学生带来希望和幸福感,因为学生始终是教育的核心。
二、带给孩子幸福感的教育
校长曾多次在教师会议中强调把为学生创造幸福感当作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我想这个方向真的是学生最需要的。给孩子们创造幸福感,并不仅仅是好的环境,好的老师,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内心对幸福的定位和理解。雷夫缔造的56号教室是温暖、安全、幸福的港湾,以至于毕业多年的学生仍然把它当成感受宁静和温暖的首选之地。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该多好啊!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最吸引我的是雷夫对劳伦斯.科尔伯特关于“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在他的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如他所说“这六个阶段描绘出美丽的路线图,而学生们的热烈回响,总令我惊异不己。”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路队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来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楣了。」这种思考不断地被强化着。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会心一笑,的确是的,这正是我们儿时熟悉的场景,更是作为老师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豪的情况。可是结果却是: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以我们部分中学生的心智水平来看,如果说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明白了一种通过威胁和强权可以实现控制的方法,或者习惯于屈从一种威胁和强权的管理办法。有的班主任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来实现班级情况的稳定,但孩子们却在不同学科的老师面前展现出多面的风格。比如在班主任或者风格强硬的老师课上循规蹈矩,而在那些稍微温和的老师的课上混乱不堪。当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受到来自成年人这样的引导,那真是孩子们的不幸。雷夫说“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一生将毫无作为”。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认为: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或是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在眼前晃呀晃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但同时要明白“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我们有不少班级采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们的良好行为,虽然老师们知道这不一定符合教育规律,但老师和孩子们似乎都对这种行为乐此不疲,甚至很多家长也参与到班级奖励活动中,成为丰富奖品的赞助者。而这些班级在很多情况下的确表现优异,比如总能拿到流动红旗、在各种比赛中成绩优异,对于班集体来讲也似乎因此获得了凝聚力。
事实上,孩子们好像并不在意奖品是什么,而是在意“我得到了奖励!”而同时“有些人没能得到”,这说明“我更优秀!我的能力更强!”
我也注意到一些几乎从没有获得奖励的孩子,他们从开始的渴望到后来的麻木让人心疼。所以,在老师们使用奖励手段的同时,要真心地帮助没有获得奖励的孩子解决问题,或者至少给与关注;而对于经常获奖的孩子,则要他们提升认识,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因为好的行为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快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给所有同学统一的小礼物,因为节日或者天热啥的,这会让孩子们的班级幸福感陡增,这样的班级使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的集体与众不同,归属感强烈。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奖赏呢?)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杆,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
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向师性”,或者称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职业教育中会大力倡导利用或者创造条件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有些老师也的确是很享受这样的互动。谁不想做偶像呢?
家庭教育中这种情况更明显,孩子们为取悦自己的父母而学习,不论是出于爱,或者是出于恐惧,善良的孩子愿意为博得家长的笑容和赞赏而努力。
但是,雷夫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让我们自己都深感切肤之痛的后果:“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科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看到这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自己儿时的情形。“我是为取悦谁而学习的吗?”答案是“小时候,真的是这样,甚至是长大以后还在继续。”可怕的是,现在我自己的孩子仿佛也陷入了这个圈子。她做很多事情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让我高兴,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跟女儿讨论这几个阶段,女儿说“妈妈,我怎么觉得自己是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呢?”然后她突然乐呵呵地说“妈妈,你看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加起来是不是很像小狗腿子啊?”我无语,孩子的话然我想起家里以前养的小狗“丫头”,一只特别活泼又特别善于取悦主人的小狗。小狗的未来很简单,可孩子们的未来复杂得多。我们不能像训练小狗一样训练孩子,让孩子为了奖赏或者取悦成年人而学习和生活,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有力的引导!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就像我们的社会改革,更多人相信法治社会比人治社会更健康一样,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从小建立真正的规则意识。“大多数教师在受训时学到要在上课的第一天订下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参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女儿的班级就有一些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规则,而且落实的很不错,孩子们的逐渐认识到努力学习,完善自己和为班级做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遇到问题比如要不要下去练跳绳等都自发的用民主方式解决,同学有了矛盾会有同学自发的协调解决,这些规则都让孩子们感到自然、合理,对比有的班级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公平、民主、没有抱怨、没有歧视的集体中,孩子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也油然而生。
雷夫在规则部分着重讲的是“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这一点对于大人好理解,对于孩子,我想还是先遵守基本的规则吧。眼光放长远的事可以留在讲“创新思维”时说。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芬奇给他女儿史考特一个忠告,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思考:「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没多久,这个想法便开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因为有艾迪克斯范奇作为他们的向导。我发现有句俗话所言不假: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我特地搜索观看了这部电影,试图理解雷夫在这里引用它的意图。就像“不论是对孩童或是成人而言,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遭的人产生同理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视角,我们就会更好的体谅他人,更好的与人交流沟通,不会有那么多矛盾、那么多冲突、那么多纷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为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可以更有效率的合作,互相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并不妨碍个性与多样化的发展,实在是理想的状态。
在这样的集体中,孩子们会获得友好、安宁、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校一定是让孩子们向往的幸福所在。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雷夫认为“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所以他通过几个影视中的人物来说明达到第六阶段的含义。打破游泳记录而不认为记录是必要的菲尼斯,劝人向学行事低调的杰出律师伯
纳德,不畏艰难忠实原则的警长凯恩,不因为囚禁或是取悦审查委员而由衷后悔过失的罪犯瑞德。所有这些人都有一种我们大约能够体会到的共同点,那就是有自己的原则,而这个原则正是人性善良、纯洁或者崇高的体现,它超越了一般社会规则,超越了很多人的道德水准,这种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深植于人灵魂深处的准则是人类价值的体现,在我们欣赏一些传世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时,那些让人怦然心动并由衷敬佩的人物也许就是这种准则存在的体现。
达到第六阶段的孩子或者是成人,他们的内心平静、安宁,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他们总会安然享受人生的种种场景,这也许才是获得长久幸福感的源泉吧。
总之,我们来看可能带给孩子幸福感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
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认识到那是:相互充分的信任、温暖的担当的肩膀、明确的方向或者路线图、理性的指导和成人的榜样,当然,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
第五篇:为什么越来越多女人离婚后,都选择不再二婚,原来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人离婚后,都选择不再二婚,原来是有原因的!
最近,网络上有一篇帖子很热:《作为一名35岁未嫁的女人,看了不少身边人的婚姻状况,渐渐不那么着急了》,引出无数围城人对婚姻的重新思考。大多数被婚姻所累的女人应该都想过,假如离婚后,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会更好?这个帖子里就有很多离婚的女人在讲述她们的新生活。无论是选择单身还是继续蹲在婚姻里,生活得自在快乐才是女人一生追求的目的。相信你,所有事,都能全部搞定!
城内的幻想已破灭,出城女子懒得回城
网友“红果果”已离婚3年了,家人和朋友无比热心地帮她张罗着再婚对象,可是,她都拒绝了。“失去了婚姻,我只是不再跟某个男人一起生活,而不是失去了生活。我不用将大把的时间用在没完没了的家务上,不用再为他不管孩子的教育而心理失衡。当然,也不会因迷路而被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他指责得灰头土脸,'百度地图’的声音更磁性且专业……我不再选择二次婚姻,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是走出婚姻,我找到了更好的活法,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网友“天不亮就起床”则表示:“离婚5年,前夫后悔了,有事没事献殷勤,希望复婚,恨不得连清明节都给我送礼物,各种讨好。尤其是明察暗访发现我并没有新男友之后,无比坚信我就是在等他。他所有的情商与智商都还停留在原地,可是,我再也不是那个以自残来挽救婚姻的女人了。我去过很多地方,在书里和现实中结识了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我知道了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因此,我不会回到婚姻那条无趣的老路上去。”
就像网友“一个星期瘦三斤”说的,在单身的日子里,她渐渐明白,与其嫁一个汉子,不如把自己活成“女汉子”。此话一出,网友们纷纷响应。更有网友总结出:“一个女人的状态好不好,确实跟婚姻没有太大关系。” 生活得好坏与围城内外无关
某知名婚介所的负责人做了一个调查,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到这家婚介所登记的离异男性共844名,而离异女性仅121名,其中还有好些女性是父母代替其来登记的。调查的结论令这位男性负责人唏嘘不已:“大多数离异男选择再婚的目的非常实际,首先是性的需要,其次是生活的需要,需要有人洗衣做饭,搞定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可是离异女的要求却向着精神层面延伸,如对方有什么爱好、平时读些什么书、是否爱好运动、家人的健康情况如何等。
其中一位离异女性的言论很具代表性:“第一次婚姻常常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待真正走进婚姻才知道,只有找一个有好习惯好修养的人,你才能过上好日子。倘若再婚,一定意味着超越从前的婚姻,让自己过上有质量的生活,否则,还不如不结婚。”该负责人曾考察过多个国家的同类机构,对于这样的变化,这位负责人无比欣慰地表示:当下女性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跟国际接轨了,更注重彼此兴趣上的对接,而不是经济上的“劫富济贫”。
在这样的数据背后,有不少男人站出来,无比愤慨地表示:你们追求情趣相投,把自己修炼成“女汉子”。难道女人就没有生理需求?煤气水电马桶坏了,难道你就不渴望一双雄性的手?逢年过节,万家灯火,你就不会顾影自怜?重要的是,孩子“被单亲”了,性格发展偏了,光你自己过得精彩有卵用?然而,广大女性网友见招拆招的搞定了所有问题
关于生理要求这一说,有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婚不代表没有性伴侣,就算没有合适的、安全的性伴侣,还有情趣用品店。
说到家里的各种硬件设施坏了怎么办?大家的反应更是出人意料。网友“蔷薇的潮”说:“我还在婚姻里的时候,家里的自来水管也坏过,那个还是我老公的理工男,修是修了,但整个卫生间就像经过了地震,所有的工具和污水都留在那里。人家只负责修,然后就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等待仰慕。离婚后,吸顶灯坏过,马桶漏过,上网百度一下,请来专业修理人员,修得妥妥的,临走还把门口的垃圾袋给捎下楼了。我犯得着为一两百元就可以搞定的事而跟一个男人凑合、对付一辈子吗?”
而逢年过节的落寂,很多女人更是有图有真相地展示了自己刚刚度过的这个春节。有的去旅游,有的“宅”在家里恶补这一年囤的书,有的带着老爸老妈和孩子把骤然空下的城,从南走到北、从北走到黑……“就算逢年过节偶尔会触景伤情,也只是一瞬间的失落。毕竟一年有365天,节假日只是少数,大多数日子还是美不胜收的。”这是网友“天天不见天天见”的总结。
说到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女性的发言是:中国式父爱大多数只是个摆设,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不幸福的婚姻不仅对夫妻双方是不道德的,而且一桩没有快乐可言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误导。当机立断的离婚至少还可以教会孩子决断、不懦弱以及担当的勇气。
无论围城内外,我们只不过是各自选择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活的更好更自由的生活。每个人经历不同,对于婚姻的感触必定如同看哈姆雷特一样,万千感概,完全不同。你的婚姻达标了吗?自由的选择最负责
网友 “小可20122012”要离婚了,想找一个小城安顿下来,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择一座城过下半辈子,比挑一个男人更靠谱,而她理想中的小城标准很具体——三四线城市、空气清新、房价不太高、风土人情淳朴。从阳朔、烟台、连云港到黄山,网友给她出了成千上百个选择,显然,择一座城比一个男人的余地要大得多。择一座城终老,是刚需;而择一个男人共度一生的婚姻,却渐渐不再是一部分女性的生活必需品了。
最近,有人给出了当下衡量婚姻幸福的新标准,名为“三有”:即有用有情有趣。值得玩味的是,很多人在看了这一简单的标准,对比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后,笑着说:“没达标哦。”也有人说:“能得两个有就已经不错了。”
当婚姻不再是所有人的刚需,当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时,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相反,这意味着,不论我们选择还是不选择婚姻,都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不管是出城的,还是进城的,不管是剩下的,还是离了不肯再嫁的,其实,当我们对婚姻有要求、有态度、有立场的时候,离好婚姻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