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精选)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我国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学院:
*******学院
学号: ***********
姓名: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毕业论文题目结合了我自身的主修专业(物流管理),自己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老师的指导来最终确定了这个毕业论文的题目。
二、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绿色物流发展的背景 2.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3.本章的研究小结及方法
第二章 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 2.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我国对绿色物流的重视和追求 4.本章的小结
第三章 绿色物流发展的趋势及战略措施 1.绿色物流发展的趋势,前景
2.对我国发展绿色物流进行SWOT分析 3.提出我国应对绿色物流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 4.结束语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毕业论文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以及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经过独立的创作以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次的认真修改后最终完成了论文的定稿工作。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08年12月
论文选题 第二阶段 :2009年1月—2月 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 :2009年2月—4月 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 :2009年4月—5月15号二稿 第五阶段 :2009年5月15—5月30定稿 第六阶段 :2009年6月 论文答辩
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夏春玉、李建生,《绿色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
[2] 宴安、侯静,《绿色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时代经贸.[3] 国务院发展中心调查报告“现代物流发展的国际趋势”,2002-03-21 [4]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0 [5] 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世界银行著,2002年8月第1版
[6] 中国物流年鉴200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资出版社 [7] 现代物流,上海现代物流教材编写委员会,2002年7月第1版
[8] 李向前 曾莺,绿色经济—21世纪经济发展新模式,2001年1月第1版
六、其他要求(此项为可选项)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我国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学院:
*******学院
学号: ***************** 姓名: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强大,一场“绿色”革命已经在各个行业悄然兴起,同样绿色物流已日渐清晰地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怎样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绿色物流以其环保、节能等特点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有力选择模式,同时也契合了我国所提出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已成为我国一个理性而迫切的选择。通过深入探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情况以及分析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消费者越来越强烈地关注环境问题,零售商也感受到了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的力量,但我国的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绿色物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只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过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绿色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给了我一个更高的研究起点。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物流的发展较早,因而也更加重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他们从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来对物流活动进行规划,强调了物流活动的环保性,并对绿色物流进行引导和推动,使绿色物流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要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契合国家发展的目标。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文对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绿色物流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且分析了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这种发展趋势我们所应该采取的相应的战略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了几点:详细分析了绿色物流在国内外发展的背景;指出绿色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绿色物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发展绿色物流所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对我国发展绿色物流进行SWOT分析,从而提出所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最后指出我国应该把绿色物流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对绿色物流加以重视并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在文中运用了SWOT分析法,相关案例的引用和分析,文字结合图表进行更形象的表述,还有对比论证法等等。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08年12月
论文选题 第二阶段 :2009年1月—2月 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 :2009年2月—4月 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 :2009年4月—5月15号二稿 第五阶段 :2009年5月15—5月30定稿 第六阶段 :2009年6月 论文答辩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 李连成 “绿色物流,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商贸经济》2002 [2] 闻则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国内的差距”《上海物流》20008 [3] 张枝梅北京奥运物流系统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4] 杨履容 《绿色物流发展研究》2005年6月
[5] 王能民 孙林岩 汪应洛 《绿色供应链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朱维芳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7] 马天山《现代物流基础》,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1月 [8] 王之泰《现代物流学》,2001年6月,中国物资出版社 [9] 郝渊晓《现代物流技术学》,2001年11月第1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二篇: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标题黑体小2号居中)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号:姓名:(分级标题宋体小4号粗体,正文宋体小4号)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本次毕业设计题目来自……
二、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六、其他要求(此项为可选项)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开题报告
(标题黑体小2号居中)
论文题目: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分级标题宋体小4号粗体,正文宋体小4号)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三篇: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范文
毕业设计题目
基于DG的电磁环网合解环的分析研究
学院:
*******
学号:*******
姓名:
****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毕业论文题目结合了我所学的内容,所研究问题的实质和要点,以及老师的指导来最终确定了这个毕业论文的题目。
二、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介绍配电网基本内容 2.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基本概念 3.自己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配电网合环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国内外配电网合环研究的现状 2.合环操作的简介
3.将要进行的潮流计算的方法 4.本章的小结
第三章 该地区配电网合环操作的分析及措施 1.所用的模型及相关的参数 2.潮流计算及合环环流 3.冲击电流计算 4.结束语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毕业论文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以及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经过独立的创作以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次的认真修改后最终完成了论文的定稿工作。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14年11月
论文选题 第二阶段 :2015年1月—3月 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 :2015年2月—4月 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 :2015年4月—5月15号二稿 第五阶段 :2015年5月15—5月30定稿 第六阶段 :2015年6月 论文答辩
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电气工程基础.上、下/陈慈萱.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4 [2] 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第三版)/何仰赞 温增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 [3] 电机学(第三版)/辜承林 陈乔夫 熊永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 [4] 王明俊著,“配电系统自动化及其发展”,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21 [5] 杨期余著,“配电网络”,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54 [6] 叶清华配电网合环操作的研究及专家系统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3 [7] 房静静10kV配电网合环转供电的计算与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13 [8] 邹俊雄.周冠波.付轲.蔡泽祥10 kV配网合环转电计算模型与试验分析[期刊论文]-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8)[10]
邬溢生10kV配电网络合环转供电操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实际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20)
六、其他要求(此项为可选项)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第四篇: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书写印制规范
毕业论文写作是反映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成效的重要途经,是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统一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约定的书写格式主要适用于用中文撰写的毕业论文。涉外专业用英文或其他外国语撰写毕业论文的书写规范可参照本规范执行。毕业论文由设计图纸和论文两部分组成的,其图纸部分的规范格式由各学院根据不同专业图纸的要求对图纸的版面尺寸大小、版式、数量、内容要求等制定详细的规范格式。在遵照本规范的前提下,各学院(系)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撰写格式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一 内容要求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缩写字。中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4个字,必要时可增加副标题。外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12个实词。
(二)摘要和关键词 1.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 摘要内容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不要与引言相混淆。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在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摘要与关键词应在同一页。2.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Keywords3—5个)。
(三)目录 论文目录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各章节组成部分的小标题。目录应按照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四)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言或背景 引言是论文正文的开端,引言应包括毕业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介绍本项研究工作研究设想、研究方法或实验设计、理论依据或实验基础;涉及范围和预期结果等。要求言简意赅,注意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解。2.主体 论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在写作上要注意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章节标题、公式图表符号必须规范统一。论文主体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论文(设计)总体方案或选题的论证;(2)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的设计实现,包括实验数据的获取、数据可行性及有效性的处理与分析、各部分的设计计算等;(3)对研究内容及成果的客观阐述,包括理论依据、创新见解、创造性成果及其改进与实际应用价值等;(4)论文主体的所有数据必须真实可靠,自然科学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清晰;人文和社会学科的论文应把握论点正确、论证充分、论据可靠,恰当运用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模型或方案设计,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等。3.结论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精炼、准确、完整。着重阐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五)中外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并且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有引用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照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位臵为准。
(六)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包括本科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已发表论文或被鉴定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等成果,应在成果目录中列出。此项不是必需项,空缺时可以略掉。
(七)致谢 表达作者对完成论文和学业提供帮助的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及亲属的感激之情。
(八)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的重要支撑材料,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包括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详细数学推导、程序全文及其说明、复杂的图表、设计图纸等一系列需要补充提供的说明材料。二 书写和打印规范
(一)文字和字数 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外,毕业论文一般用简化汉语文字撰写,毕业论文的字数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1万字,理工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1.5万字。对于部分专业毕业设计成果由毕业设计图纸和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者,其毕业论文字数原则上应不低于1万字。各专业可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文字和字数要求,并报教务部备案。
(二)书写及装订 论文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单面打印,论文裁切后规格为70g白色A4打印纸。一律左侧装订。封面为120g白色铜版纸。
(三)字体和字号 论文题目 黑体2号 各章标题 黑体小2号 各节的一级标题 黑体4号 各节的二级标题 黑体小4号 各节的三级标题 黑体小4号 款项 黑体小4号 正文 宋体小4号 中文摘要、结论、参考文献标题 黑体小2号 中文摘要、结论、参考文献内容 宋体小4号 英文摘要标题 Time New Roman大写粗体小2号 英文摘要内容 Time New Roman体小4号 中文关键词标题 黑体小4号 中文关键词 宋体小4号 英文关键词标题 Time New Roman粗体小4号 英文关键词 Time New Roman小4号 目录标题 黑体小2号 目录内容中章的标题 黑体4号(含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标题)目录中其他内容 宋体小4号 论文页码 页面底端居中、阿拉伯数字(Times new roman 5号)连续编码 页眉与页脚 宋体5号居中
(四)封面 具体排版规范见封面示例,字体与字号要求如下: 学号(黑体5号)密级(黑体5号)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宋体1号居中)论文题目(黑体2号居中)院(系)名称(宋体小3号)专业名称(宋体小3号)学生姓名(宋体小3号)指导教师(宋体小3号)年 月(宋体3号)
(五)学术声明 郑重声明(宋体粗体2号居中)声明内容(宋体4号)见学术声明示例。
(六)英文扉页 字体一律为times new roman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WUHAN UNIVERSITY” 2号粗体居中 The title of the paper 2号粗体居中 Date 小2号居中 其余字体均为4号字体,具体格式见扉页示例。
(七)页面设臵 页边距标准:上边距为25mm,下边距为20mm,左边距为30mm,右边距为30mm。段前、段后及行间距:章标题的段前为0.8行,段后为0.5行;节标题段前为0.5行,段后0.5行;标题以外的文字行距为“固定值”23磅,字符间距为“标准”。
(八)摘要 摘要正文下空一行顶格打印“关键词”款项,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英文摘要应另起一页。具体示例见中、英文摘要示例。.(九)目录 目录应包括章、节、条三级标题,目录和正文中的标题题序统一按照“1……、1.1……、1.1.1……”的格式编写,目录中各章节题序中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 New Roman体。目录的具体排版格式见目录示例。
(十)正文 正文各章节应拟标题,每章结束后应另起一页。标题要简明扼要,不应使用标点符号。各章、节、条的层次按照“1……、1.1……、1.1.1……”标识,条以下具体款项的层次依次按照“1.1.1.1”、“(1)”、“①”标识。见正文示例。
(十一)引文标示 引文标示应全文统一,采用方括号上标的形式臵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引文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臵于半角方括号中,用小4号字体,如:“……模式[3]”。各级标题不得使用引文标示。正文中如需对引文进行阐述时,引文序号应以逗号分隔并列排列于方括号中,如“文献[1,2,6-9]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十二)名词术语 全文应统一科技名词术语、行业通用术语以及设备、元器件的名称。有国家标准的应采用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没有国家标准的应使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特定含义的名词术语或新名词应加以说明或注释。
(十三)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论文中某一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统一,一律采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在不涉及具体数据表达时允许使用中文计量单位如“千克”。表达时刻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如“下午3点10分”,不能写成“3h10min”。在表格中可以用“3:10PM”表示。物理量符号、物理量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符号均用正体。
(十四)数字 无特别约定情况下,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份一概用4位数字表示。小数的表示方法,一般情形下,小于1的数,需在小数点之前加0。但当某些特殊数字不可能大于1时(如相关系数、比率、概率值),小数之前的0要去掉,如r=.26,p<.05。统计符号的字形格式,一般除μ、α、β、λ、ε以及V等符号外,其余统计符号一律以斜体字呈现,如ANCOVA,ANOVA,MANOVA,N,nl,M,SD,F,p,r等。
(十五)公式 公式应另起一行居中,统一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较长时应在“=”前转行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等号或运算符号应在转行后的行首,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来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3章第2个公式序号为“(3.2)”,附录中的第n个公式用序号“(An)”表示。文中引用公式时,采用“见公式(3.2)”表述。具体见公式图表示例。(十六)表格 每一个表格都应有表标题和表序号。表序号一般按章编排,如第2章第4个表的序号为“表2.4”。表标题和表序之间应空一格,表标题中不能使用标点符号,表标题和表序号居中臵于表上方(黑体小4号,数字和字母为Time New Roman粗体小4号)。引用表格应在表标题的右上角加引文序号。表与表标题、表序号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版为两页。当页空白不够排版该表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将表移至次页最前面。统计表一律采用开口表格的标准格式,具体见公式图表示例。(十七)图 插图应与文字内容相符,技术内容正确。所有制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每幅插图应有图标题和图序号。图序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4幅插图序号为“图1.4”。图序号之后空一格写图标题,图序号和图标题居中臵于图下方,用小4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标题右上角标注引文序号。图中若有分图,分图号用(a)、(b)等臵于分图下、图标题之上。图中的各部分中文或数字标示应臵于图标题之上(有分图者臵于分图序号之上)。图与图标题、图序号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版为两页。当页空白不够排版该图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将图移至次页最前面。对坐标轴必须进行文字标示,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具体见公式图表示例。(十八)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中特定名词或新名词的注解。注释可用页末注或篇末注的一种。选择页末注的应在注释与正文之间加细线分隔,线宽度为1磅,线的长度不应超过纸张的三分之一宽度。同一页类列出多个注释的,应根据注释的先后顺序编排序号。字体为宋体5号,注释序号以“①、②”等数字形式标示在被注释词条的右上角。页末或篇末注释条目的序号应按照“①、②”等数字形式与被注释词条保持一致。(十九)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标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引文标示一致,如[1],[2]……。每一条参考文献著录均以“.”结束。具体各类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如下: 1.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J].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数):起止页码.(2)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3.文献是会议论文集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A].主编.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4.文献是学位论文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论文题目[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5.文献是来自报告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报告者.报告题目[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报告年份.6.文献是来自专利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专利国别,专利号[P].发布日期.7.文献是来自国际、国家标准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8.文献来自报纸文章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9.文献来自电子文献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文献题目[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可获取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可以只选择一项).电子参考文献建议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二十)附录 论文附录依次用大写字母“附录A、附录B、附录C……”表示,附录内的分级序号可采用“附A1、附A1.1、附A1.1.1”等表示,图、表、公式均依此类推为“图A1、表A1、式(A1)”等。(二十一)印刷与装订顺序 毕业论文应按以下顺序装订:封面→英文扉页→学术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第五篇:武汉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特高压联网前后H电网的功率振荡分析
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学号:
200731610374
姓名:
王丹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本次毕业设计题目来自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H省电力公司签订的合作项目《H电网消纳特高压电力电量能力及方式研究》的子课题之一。
二、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1.特高压基础网架下.H电网潮流、暂态稳定计算和功率振荡分析; 2.川渝湘赣特高压变电站投产后,H电网潮流、暂态稳定计算和功率振荡分析;
3.特高压线路输送极限网架下,H电网潮流、暂态稳定计算和功率振荡分析; 4.“三华”特高压联网后,H电网潮流、暂态稳定计算和功率振荡分析。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讲述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原理、研究概况,说明在PSASP中进行潮流、暂态稳定和小干扰稳定计算的研究条件和计算原则。然后利用PSASP进行了H电网在“三华”特高压联网前丰大非对冲方式下和特高压联网后枯大非对冲方式下的潮流及暂态稳定分析,再在其基础上研究了与H(华中)电网相关的各种振荡特性,最终给出研究结论。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3月初~3月中旬完成任务书及开题报告。了解我国特高压输电的现状和规划。
3月中旬~4月初阅读“十二五”电网规划的各报告资料,熟悉整个H电网主网架。进行2012数据的校核,对省公司进行收资,完成2012计算数据到2015数据的更新。
4月初~4月下旬基于PSASP,进行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投产前、后H电网的潮流及稳定性分析;
4月下旬~5月中旬基于潮流及稳定性分析,进行功率振荡分析,给出研究结论;
5月中旬~5月下旬撰写并修改报告。
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倪以信,陈寿孙,张宝霖.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44-351.
[2] Western Systems Coordinating Council(WSCC).Disturbance report for the power system outage that occurred on the Western Interconnection on August 1 0th,l 996 at 1548 Past,October l 996.
[3]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网典型事故分析(1999~2007).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 余贻鑫,李鹏.大区电网弱互联对互联系统阻尼和动态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1):6-11.
[5] 张宁.提高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6] Kundur P.Power System Stability and Controls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7] 李强,袁越,周海强.浅谈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产生机理与分析方法及抑制措施[J].继电器,2005,5:78-83.
[8] F.P.DeMello, Charles Concordia.Concep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 Stability as Affected by Excitation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69, 4(88): 316-328. [9] 王铁强,贺仁睦,王卫国等.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机理的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2):21-25.
[10] Ying Huang, Zheng Xu, Wulue Pan.A Prac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for Large Power System.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2003, 4: 122-125.[11] 邓集祥,马景兰.电力系统中非线性奇异现象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22):1-6.
[12] 贾宏杰,余贻鑫,王成山.电力系统混沌现象及相关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7):26-29.
[13] 邓集祥,刘洪波.多机电力系统非线性振荡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10):
67-70.
[14] Ahed E H, Varaiya P. Nonlinear Oscillations in Power Systems.Electric Power and Energy System. 1984, 6(1): 37-43.[15] 王锡凡,方万良,杜正春.现代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6] 杜正春,刘伟,方万良,等.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中一种关键特征值计算的稀疏实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2):17-21.
[17] Ying Huang, Zheng Xu Wulue Pan.A Prac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for Large Power System. 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 2003, 4: 122-125. [18] PSASP基础数据库用户手册.[19] PSASP潮流计算用户手册.[20] PSASP暂态稳定计算用户手册.[21] PSASP小干扰稳定计算用户手册.[22] H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总报告[R].湖北: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23] H电网“十二五”主网架规划设计报告[R].湖北: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24] H电网对“三华”同步电网适应性研究[R].湖北: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六、其他要求(此项为可选项)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特高压联网前后H电网的功率振荡分析
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学号:
200731610374
姓名:
王丹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建设特高压电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根本保证,是提高电力工业整体效益和效率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我国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发展国家电力市场的重要条件,是电力工业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9年1月6日22时,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H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上升至1000 千伏,拥有1000 千伏变电站1座(荆门特高压变电站),变电容量1x3000MVA。H电网成为全国首个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落点。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电网规划》,2012年,荆门特高压扩建1x3000MVA主变,建成武汉特高压变电站(2x3000MVA)。H境内特高压站达2座。“三华”电网建成“两横两纵”特高压骨干网架。
H省能源资源匮乏,今后电力供应形势不容乐观,特高压的电力输入,是未来H省电力供应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特高压输送电力,可以填补H电网由于水电引起的丰枯季节巨大的出力差,有效缓解H电网枯水季节电力紧张局面,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西北电网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填补H电网日益加大的峰谷差容量。随着三峡水电站的建成投产及川电东送容量的逐步增大,H电网已成为华中四省间、华中与华东、广东电网之间电力电量交换的枢纽,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通过输电线路向负荷输送功率。在正常情况下,输送的功率保持不变。但是有时会出现功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现象,波动频率大约在0.1Hz-2Hz之间,相对工频而言,振荡频率很低故称为低频振荡。比较常见的是机组间功率动态性的振荡,表现为发电机转子间的持续振荡,而且振荡时的能量通过电气联系传递,因此也会叫机电振荡或功率振荡[1]。
据统计国内外的电力系统曾多次记录到小干扰功角稳定问题引起的低频振荡现象,有的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西部系统在1996年发生的由区域间的低频功率振荡引起的大停电事故[2]。当时西北联合系统和西南联合系统试行互联,系统互联初期运行比较稳定,但后来出现了频率约为0.1Hz的低频振荡,且在联络线断开后仍然形成了西北联合系统振荡频率约为0.5Hz和西南联合系统振荡频率约为0.18Hz的功率振荡[3],最终整个系统解列并导致了大面积的停电。我国电力系统首次记录的低频振荡发生于1984年广东与香港互联电力系统中[4]。低频振荡频率较低、周期较长、波及面较广,给电力系统造成的危害较大。弱交流互联的电网中,各区域的低频振荡模式常表现为弱阻尼或负阻尼,振荡频率一般在0.1-1.0Hz之间,甚至有低于0.1Hz的超低频振荡,可能引发联络线上的自动保护措施动作,从而导致网络解列,带来巨大的损失。而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容量机组在电网中的不断投入运行,快速励磁的广泛使用,低频振荡现象在大型互联电力系统中时有发生。
在现代电网的诸多安全稳定问题中,小干扰稳定是较为突出和重要的问题之一。电力系统受到小扰动之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通常是低频振荡。根据规划,到“十二五”初期,我国将建成“两纵两横”特高压骨干电网,从而形成超大规模的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在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未来电网的过程中,电网有可能发生低频功率振荡事故,主要原因如下:1)按照电网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从现在开始到建成特高压网架的过渡期中,尤其是在特高压电网建设初期,电网可能存在1000kV/500kV两级[5],甚至1000kV/500kV/220kV三级电磁环网。当电磁环网中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系统潮流必然发生大规模转移,电网可能出现潮流超过系统静稳极限的情况,从而导致系统出现低频振荡;2)特高压电网将西南部水电和西北部的煤电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
心。远距离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在重载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功率振荡。3)为了达到电网互联的目标,电网的运行方式必然是复杂多变的,这也增加了低频振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在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的过渡建设过程中及2012年完全建成联网后,为保证H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对“三华”电网特高压网架形成前后进行潮流稳定计算分析,并基于各网架的潮流稳定计算对系统的功率振荡特性进行研究,分析H电网、华中电网乃至“三华”同步电网产生低频振荡的可能,找出问题,发现规律,确保“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形成过渡期间及形成后H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3.1 低频振荡的定义和分类
低频振荡的现象表现为当系统受到小扰动时,发电机之间的功角会发生相对的摆动,在输电线路上就表现为功率的波动,如果系统有足够的阻尼,这种波动就会慢慢地,或者很快地平息[6,7]。但是随着快速励磁系统的引入,及远距离、重负荷输电的日渐增加,这种功率波动可能会表现为等幅的或增幅的振荡,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系统的解列。且由于机组的惯性时间常数较大,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频率较低,因此又称为低频振荡,它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因此,低频振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频振荡根据振荡频率的不同又分为局部振荡和区域振荡。局部振荡模式的频率一般在0.7-2.5Hz范围内[6,7],它表现为一台机组或电气距离比较近的几台机组对系统中的其余机组的振荡,这种振荡局限于区域内,影响相对较小。区域振荡模式的频率一般在0.2-0.7Hz范围内[6,7],它表现为一个机群对另一个机群的振荡,这种振荡的危害性比较大,一经发生会经由联络线向全系统传播。2.3.2 低频振荡的机理研究 2.3.2.1 负阻尼机理
该理论源于1969年F.P.Demello提出的阻尼概念。他运用阻尼转矩的概念对
单机无穷大系统低频振荡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机理分析和解释,认为高放大倍数的快速励磁系统会使系统产生负阻尼转矩,抵消了系统由于电机,励磁绕组,机械等所产生的正阻尼,从而导致系统的总阻尼很小或为负[8]。在负阻尼的情况下扰动将被放大,从而引起功率的振荡。重负荷、远距离传输的线路,现代高放大倍数高速励磁系统的广泛应用,是导致系统出现负阻尼的主要原因。阻尼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分析领域。2.3.2.2 共振机理
该理论认为,当扰动频率和系统的自然振荡频率存在某种关系时,则可能导致共振,并且若该频率处于低频振荡阶段,则可能引发系统的低频振荡[7]。它具有起振快,振幅大,起振后保持同步振荡以及失去振荡源后能够快速平息的特点。文献[9]对河北安保线的低频振荡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振荡属于共振型振荡,并指出调速系统、励磁调节系统扰动或机组的轴系机械拍振都有可能是振荡的起因,同时,单纯的负荷投切扰动产生振荡的可能性很小。2.3.2.3 非线性理论[10-14]
20世纪80年代,Areb与Virayar首先揭示了电力系统的非线性奇异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是由 HOPF 分歧引起的,要作为辅助分析方法。分歧理论研究低频振荡问题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充分考虑电力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用特征值并结合高阶多项式在数学解空间结构上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能够解决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稳定问题。HOPF 理论指出了在分岔点附近,存在着亚临界分歧和超临界分歧。系统将由平衡态分岔为周期环,通过曲率系数,横截条件来判断分叉发生的方向,周期轨是否稳定等。文献[10]通过对单机无穷大系统的低频振荡的HOPF分歧的研究,指出在各种运行方式下,当励磁系统参数变化时,系统存在着亚临界分歧,即由常规线性化分析所得到的低频振荡的不稳定域将扩大到S平面的左半平面。文献[11]利用复变量构建一维中心子空间和数值微分方法,求出了多机系统分歧出极限环时的曲率系数,指出在原平衡点会分岔为极限环,系统可能发生亚临界分歧,由稳定态分岔为不稳定态,也可能发生超临界分歧,由不稳定态分歧为稳定态。解决了以往算法只能用于简单系统而不能用于多机系统的问题。同时还有混沌机理,混沌指那些看上去随机,实际上由精确的法规所决定,并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的长期有界的动态行为[12]。实际电力系统是个强非线性的大型系统,动态行为十分复杂,存在着发生混沌振荡的可能。一旦发生混沌现象,则可能出现一种非周期的,似乎是无规则的,突发式的或阵发式的机电振荡。混沌的研究,包括它产生的机理、形成路径、影响因素,判别方法、控制措施等,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规模很小的简单系统,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论文依据H电网“十二五”规划和远景目标规划方案,研究“十二五”期间以及远期H电网分别作为送端和受端系统时,需消纳的特高压电力电量能力。以PSASP为平台进行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分析;H电网消纳特高压电力电量能力研究;相关电气计算。研究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投产前、后,与华中(H)电网相关的功率振荡特性及其变化趋势,查找阻尼为负或阻尼较弱的振荡模式;若存在阻尼为负或阻尼较弱的振荡模式,则研究有效的抑制低频振荡针对性的措施,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如下:
①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特高压电网规划网架,考虑H省与周边区域、省、市功率交换的各种运行方式,建立含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H主干电网及三峡送端系统的PSASP网络模型;
② 针对“三华”联网前后的各种运行方式,基于PSASP平台进行电网功率振荡特性计算分析,重点分析0.1Hz~2Hz之间的功率振荡模式,查找与这些振荡模式相关的机组,从而得到“三华”同步电网建成前后互联系统各机组之间、机组与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之间的功率振荡特性;若存在阻尼为负或阻尼较弱的振荡模式,分析产生弱阻尼振荡模式的主要原因。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3月初~3月中旬完成任务书及开题报告。了解我国特高压输电的现状和规划。
3月中旬~4月初阅读“十二五”电网规划的各报告资料,熟悉整个H电网主网架。进行2012数据的校核,对省公司进行收资,完成2012计算数据到2015数据的更新。
4月初~4月下旬基于PSASP,进行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投产前、后H电网的潮流及稳定性分析;
4月下旬~5月中旬基于潮流及稳定性分析,进行功率振荡分析,给出研究结论;
5月中旬~5月下旬撰写并修改报告。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 倪以信,陈寿孙,张宝霖.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44-351.
[2] Western Systems Coordinating Council(WSCC).Disturbance report for the power system outage that occurred on the Western Interconnection on August 1 0th,l 996 at 1548 Past,October l 996.
[3]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网典型事故分析(1999~2007).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 余贻鑫,李鹏.大区电网弱互联对互联系统阻尼和动态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1):6-11.
[5] 张宁.提高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6] Kundur P.Power System Stability and Controls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7] 李强,袁越,周海强.浅谈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产生机理与分析方法及抑制措施[J].继电器,2005,5:78-83.
[8] F.P.DeMello, Charles Concordia.Concep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 Stability as Affected by Excitation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69, 4(88): 316-328. [9] 王铁强,贺仁睦,王卫国等.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机理的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2):21-25.
[10] Ying Huang, Zheng Xu, Wulue Pan.A Prac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for Large Power System.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2003, 4: 122-125.[11] 邓集祥,马景兰.电力系统中非线性奇异现象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22):1-6.
[12] 贾宏杰,余贻鑫,王成山.电力系统混沌现象及相关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7):26-29.
[13] 邓集祥,刘洪波.多机电力系统非线性振荡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10):67-70.
[14] Ahed E H, Varaiya P. Nonlinear Oscillations in Power Systems.Electric Power and Energy System. 1984, 6(1): 37-43.[15] 王锡凡,方万良,杜正春.现代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6] 杜正春,刘伟,方万良,等.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中一种关键特征值计算的稀疏实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2):17-21.
[17] Ying Huang, Zheng Xu Wulue Pan.A Practical Analysis Method of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for Large Power System. 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 2003, 4: 122-125. [18] PSASP基础数据库用户手册.[19] PSASP潮流计算用户手册.[20] PSASP暂态稳定计算用户手册.[21] PSASP小干扰稳定计算用户手册.[22] H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总报告[R].湖北: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23] H电网“十二五”主网架规划设计报告[R].湖北: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24] H电网对“三华”同步电网适应性研究[R].湖北:湖北省电力公司,20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