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报道“一带一路”建设
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报道“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包括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目前已进入务实合作的新阶段。今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文件凝聚了各级方方面面的建议,是各方智慧合作的结晶,为我们与沿线国家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亚投行的筹建、“丝路基金”的顺利启动以及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推进,说明“一带一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为沿线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曲;“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固定、限制的计划,它是一个开放积极的倡议,是各方寻找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主要追寻五通:经济的沟通、道路的沟通、贸易的畅通、货物的流通、民心的相通,即以经济基础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政府、企业、民间各方的共同努力,在这之中媒体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媒体要弘扬“丝路”精神,报道好“一带一路”传统领域的故事,让历史给现实和未来注入动力和信心。同时,“一带一路”报道也可以推动媒体的自身发展。
“一带一路”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为各国媒体间的相互沟通、合作奠定了基础。2014年5月21日启动的“中国媒体丝路行”采访活动中,中国媒体走出国门采访中亚各国,结合传统的、新兴的方式,创作了一批非常感人的新闻作品。参加“一带一路 广播随行”国际论坛的中外媒体既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也是推动者,希望中外媒体朋友携手同行,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气氛。外交部将和主管部门一道向媒体朋友提供更多权威性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论坛、博览会等各种平台,与媒体探讨如何共建“一带一路”大计。
丝绸之路的复兴与亚洲的整体复兴交融并进,这是外交官和媒体人共同的梦想,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
(本文为刘晋在“一带一路 广播随行”国际论坛上的致辞,发表时有删节)
(本文编辑:宁黎黎)
第二篇: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政策解读
“一带一路”政策解读 2015-4-10
一、“一带一路”定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AOR(One Belt And One Road)。
二、“一带一路”地域分布
从地理区域上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中国中西部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包括5条线路,辐射亚非欧。“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
三、“一带一路”国际背景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亟需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世界经济。中国强化APEC同时能起到对冲美国TPP战略计划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则是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可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四、“一带一路”国内背景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1.中国的过剩产能的市场问题
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中国不仅有过剩产能还有过剩外汇资产;而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第2/5页
2.中国的资源获取问题 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的展开,使得资源方面的合作不稳定和牢固。“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
3.中国的战略纵深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问题
我国的资源进入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4.区域经济的贸易主导权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对冲掉美国主导的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还能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经贸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5.通路是“一带”的抓手
“一带一路”直击了中国的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则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要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需要通盘考虑,如前所述,“一带一路”是系统性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抓手,从现实来说,考虑到西部基础设施薄弱,为了更好的外 第3/5页 联内呼,打通顺畅的交通动脉是第一位的,也符合“一带一路”的题义,即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
五、“一带一路”国际反应
1、理念广受赞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2、构想惠及各国
推动实现区域内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当丝路意识在沿线各国落地生根,各国纷纷找寻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的有效对接,也在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共同向着未来前行。
3、方案着眼未来
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将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并主持会议。孟加拉国、老挝、蒙古国、缅甸、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等7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应邀与会。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举行,各成员正积极推动制定《APEC互联互通蓝图》。除中国外,参加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7国不是APEC成员,但也是地区的一部分。
第三篇: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他提出,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为丝绸之路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新目标和新路径。
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坦诚对话、深入沟通进行平等交流,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以和平促进合作、以合作推动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合作是手段、是方法,和平是保障、是前提;和平孕育希望、创造和谐,合作产生效益、升华友谊。今天,我们提出弘扬丝路精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就是要积极提倡新型安全观,坚守人道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通过和平对话、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分歧和争端,做到不称霸、不搞对抗,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秉承和平合作精神,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必将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是丝绸之路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开放是一种姿态、一种思维,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涵养。任何一种封闭保守排外的机制,都不会具有生命力,都将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不仅要“开眼看世界”,还要主动“走出去”融入世界,更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承认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在文化习俗、发展道路等方面的不同选择,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上各不相同,有权选择符合各自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在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中,应坚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互学互鉴,就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这些都是丝绸之路推动互学互鉴的例证。作为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货物商品的贸易往来,更实现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沿线各国在交流中尊重彼此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建设“一带一路”,应消除疑虑和隔阂,以虚心的态度和包容的精神,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互利共赢,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当前,沿线各国之间贸易额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益融合度日益加深。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欧亚大陆的不同区域连接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合起来,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机遇共享、共同繁荣,形成共谋发展、共享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深化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凝聚发展合力的利益纽带。应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加快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作为欧亚各国在彼此交往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总结,丝绸之路精神对于建设“一带一路”,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的心灵交融,意义十分重大。大力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就要按照习近平主席讲话所要求的,做到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
弘扬丝路精神 点亮筑梦之路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身处今天的太空时代,我们早已无需牵着骆驼、驾着木船行走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演进,将人类文明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繁荣的暗影里,贫富分化还在加剧;在“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儿童伏尸偷渡的海滨,妇孺丧生于恐袭的炮火;而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竞争冲突,将越来越小的地球搅得昼夜不宁。
人类向哪里去?世界该怎么办?“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主席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正是要继承丝绸之路留给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人类社会摆渡向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的彼岸。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和平合作。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包括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历史融合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各国应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立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并携手创建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这就是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平等交流将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各国共同努力,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建立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新时代的主题,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各国互学互鉴定,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有助于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一带一路”是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新理念,将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相反,通过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国也能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互利共赢。这就是说,“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互利共赢的全球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各国一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使合作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定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文明不分优劣,只有封闭与开放之别;发展不论早晚,奋力前行就有美好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论坛欢迎宴会致辞时所说,“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将继续担当文明沟通的使者,推动各种文明互学互鉴,让人类文明更加绚烂多彩。沿着“一带一路”这条古道新程,丝绸之路精神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正在塑造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第四篇:“一带一路”新视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一路”新视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
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把人们的视野集聚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来,这是今年草原文化节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四条古通道: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地就在内蒙古地区,具有浓郁深厚的草原文化特征。作为古丝绸之路四条通道之一的草原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东西方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深入研究和科学揭示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功能和作用,这不仅关系到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乃至学科建设,同时对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建设也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沿线区域合作共赢、推动沿线地区共同繁荣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一带一路”的北端,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俄罗斯、蒙古及欧洲腹地的重要节点。内蒙古地处我国正北方,在“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俄蒙经济带建设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省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省份,在加快建设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背景下,内蒙古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和任务。通过构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好地发挥内蒙古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必将对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内蒙古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规划、构建便于贸易往来的畅通的交通通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推进连接丝绸之路的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通讯和口岸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快速融入其中,实现自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抓住机遇,实现内蒙古基础性产品的市场供给范围从国内市场为主逐渐转向国际市场,在国际视野下打造和提升“基地建设”。二是发挥优势,促进内蒙古国内市场国际化,倾力于现代商业贸易平台建设,将自治区建成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结合的产品与服务贸易场所,从根本上改变内蒙古与市场中心之间的距离。三是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构筑完善的贸易服务体系,汇集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面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原材料,打造更灵活、更有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对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服务体系。四是以旅游业为载体,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休闲度假品牌和生态旅游品牌,开发新、奇、特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档次,助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五是巩固战略地位,构筑内蒙古对外开放新格局,全区各个领域齐力面向俄蒙及其以西直至欧洲的广阔空间、面向国内区外找市场、吸纳资源、争取发展支撑。六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凝聚文化合力,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纽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大背景,携手发展以草原文化为基础和特色的文化交流、文化实体和产业联盟,为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深化区域合作凝聚起强大的文化合力。
第五篇:“一带一路”的对外报道刍议
“一带一路”的对外报道刍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去年中央工作重要部署,也是中央确定的未来六大经济任务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对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沿边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推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战略安全和周边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外界普遍认为,2013年是中国“一带一路”设想提出之年,2014年是部署之年,而2015年就是推进之年了。如此,今年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外宣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阐述清楚“一带一路”的目的与内涵,以及其对所及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和机遇,尽力扫除沟通与理解上的障碍,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摸清海外对我提出“一带一路”都有哪些最新的反应和疑虑,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主动设置议题,帮忙不添乱。
境外媒体报道及西方学者观点
通过对俄罗斯、日本、印度、中东、香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媒体的一些分析来看,较有代表性的、持续出现或新近提出的观点大致有这样几种:
―― 地缘政治大师习近平提出新的游戏规则:还击《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以及美国“重返亚洲”军事遏制计划可能对中国造成的经济封锁;
―― 该计划将取代普京旨在捍卫国家在后苏联空间的领导地位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将二者进行比较后表示,联盟主要是联合过去的苏联共和国,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全方位的项目,将向东南西北各个地区开放。得以发展的话,可能会产生涵盖中国、中亚和欧洲的欧亚经济区;
―― 这是中国建立超级大国战略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成为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美元构架的起始平台,安抚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东盟国家,进入新的能源市场。马歇尔计划帮助美国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而中国希望“一带一路”也同样有效;
―― 陆路方案收获和成功会更多,但海上方案会让中国发现对手逐年增加,因为他们不相信任何“共赢”;
―― 中国国企涌入中亚,希望抓住机遇,忽略抵触心理:中国太强大了,担心被完全控制。拒绝中国提供的好处很难。但只想从经济上受益,不会完全接受中国的影响力;
―― 不应被视为一个对抗其他力量的战术性计划,而是中美双边关系特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补充。错过中国提议所带来的机遇将是欧盟的战略失察;
―― 是“欧亚梦”:中国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经验,借鉴中国对世界大同的理解,提出的超越国家利益的人文主义进步观;
―― 建立“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战后美国主导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金融、贸易体制的挑战;
……
不难看出,这些撷取自海外媒体公开报道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比较鲜明,有一定说服力,在海外读者中有一定市场。
有中国媒体将“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新丝绸之路构想比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以亚洲为舞台,试图再现类似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援助西欧推销美国产品和扩大美元影响力的计划。这种模式说明以中国为核心的秩序正在东亚复活。
自去年以来,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主要官方媒体不断驳斥将“一带一路”视为“马歇尔计划”的观点。今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外媒就此提出的问题时,明确表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需要做的功课很多。或许,海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艾丽斯?埃克曼认为,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具有多重目标。一是通过带动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二是开辟向欧洲出口的更快捷的铁路线路;三是使中国更好地利用中亚地区资源;四是从长期看,通过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和安全合作,缓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难题。
埃克曼这番解释,基本上将“一带一路”内外兼修的意义用西方人较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清楚了。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我的同事季明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在这位起了中文名的法国人看来,新丝绸之路的倡议是“欧亚大陆之梦”,不仅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将成为2015年最受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中国未来十年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重塑欧亚大陆”。
他指出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不能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将是战略上的盲目失误。这个断言,对我们来说甚至显得有点儿过于犀利,但从熟悉中欧关系的高大伟口中说出,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有效传播。
高大伟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更贴近中国实际和西方思维。“中国梦”、“一带一路”、“欧亚梦”――当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梦”的外延、“一带一路”的内涵,以及“欧亚梦”所意味的共赢。
在当前欧洲自身经济问题重重的情况下,欧洲各界对“一带一路”形成的政策红利更为重视,这不难理解。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在美国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英国、德国、瑞士等欧洲发达国家纷纷表示要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AIIB)。
对外报道建议
有了以上对部分境外媒体报道观点及西方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分析梳理,如何对外报道好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思路了。
1.作为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要务的国内外宣媒体,应在认真研究学习中央有关政策、把握好精神的基础上,针对海外一些或不切实际或言过其实的报道,邀请权威专家、知名企业、“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地方政府等及时做出澄清,以正视听。
2.要重视那些不友好甚至有敌意的曲解,分析研判其漏洞,予以有理有据的回应。同时,注意传播途径的选择和影响力的有效展示,避免“声东击西”――对方说东,我们的反应却是击西。
3.在对外介绍“一带一路”时,应注意避免只谈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怎样的福祉,而对中国自身的利益避而不谈。外媒及其受众会对此较为敏感,认为明明中国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却闪烁其词,为什么?从而留下诸多想象的空间,任话语权旁落,给我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多邀请外国人,特别是像高大伟这样对东西方都比较了解,能够从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认识不够的角度来解读“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对西方读者而言,这样的“中国通”更令人信服。
5.增加对动态新闻的报道。“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还在起步阶段,我们的报道也要注意动静结合,适时提供一些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动态报道,让报道的信息量更大、参考价值更高。
6.讲好故事。虽然“一带一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深入理解和阐释这一战略时,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好的故事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社会效果。“一带一路”覆盖面之大、涉及人群之广、途径地域之阔,文化多样性之丰富、历史之厚重,都给讲故事创造了极好的素材和机会。例如,新华社在一篇关于“一带一路”的稿件中举了两个商人的例子:一个中国的汽车经销商,一个英国的办公用品销售总监,两个人都在郑州,因为中欧班列的开通和稳定运行,汽车经销商一辆进口车的成本减少了5万元,销售总监的欧洲客户则把仓库迁到了郑州。寥寥数语,就把“一带一路”给中外企业带来的利好讲述得生动形象,不愁读者印象不深刻了。这样的故事,效果明显好过生硬地强调“一带一路”如何造福沿线各国。
7.密切跟踪海外涉华舆情以及有影响力的机构对“一带一路”做出的最新评论,作为我们对外报道主动设置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8.选好语言。有了对政策的准确把握、涉华舆情的了解及鲜活的故事素材,我们还需要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语言。打个比方,一篇打算给中亚地区受众看的稿件,如果只有中文没有外文,特别是俄文,除非主题特别重大,他人无法忽视,否则很有可能无法很快获得目标受众的关注,失去了放大对外传播效果的基础。
9.国内的外宣媒体需联动。根据各自受众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报道方案,同时各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外宣效果最大化。
10.有条件的外宣媒体,可适时组织海外受众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评价和改进意见,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为下阶段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些基础工作。